肺动脉漂浮导管PAC
漂浮导管临床应用与参数意义

参数意义
1.热稀释法仍然是CO监测的金标准。 2. S-G导管是测量肺动脉压力PAP的金标准。 3. 在测量CO/PAP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同时能够获得氧供需平衡指标混合 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是复苏和预后的重要监测指标。 4. 能够测量右心的真正容量参数,针对右心功能衰竭的疾病准确指导液 体治疗。 5. 在一个监测工具中能够同时获得除了心肌运动和瓣膜形态以外的最全 面的参数。
重要参数指标解析
▪ 导致SvO2下降的因素及临床状况
重要参数指标解析
▪ 研究显示,SvO2=55%是一个预警点,低SvO2容易引发术中急性 心肌梗死会增加患者死亡率及在ICU停留时间。
▪ 此外,当SvO2升高时一定要警惕是否为氧供上升导致的高氧血症, 临床上高氧血症会对肺部造成较严重的损伤。
▪ 此外,还要警惕是否为患者体温过低、麻醉、药物性麻痹以及败 血症造成的氧需下降。
前言
▪ 近年来PAC的应用重新兴起,据报道,一项对于欧洲危重患者的 队列研究表明,2002年患者与2012年患者比较,PAC的应用率稳 定在15%左右。
▪ 在美国,心脏衰竭患者PAC的应用率从2006年的5%升至2012年 8%,近年来其应用率保持稳定。
PAC应用维持稳定的原因
1.试验未能证实应用PAC能够改善患者预后,但研究结果也未能证 实应用PAC具有潜在风险。 2.所谓的“随机”其实仅仅是将非重症患者随机纳入PAC组和非PAC 组。 3.替代方法不能够提供足够的血流动力学信息,或者提供的参数缺 乏准确性。
谢谢观看
漂浮导管临 床应用与参 数意义
前言
▪ 20世纪90年代漂浮导管(PAC)的应用达到了顶峰。有学者曾对 美国1994年住院患者中应用PAC的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每 1000人中有6~7人),之后观察性研究结果显示:存在急性心肌 梗死的患者给予PAC监测,会增加患者死亡风险。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进展及应用

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进展及应用(综述)沈阳军区总医院急诊科王静近些年来,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日益提高,已越来越多应用于危重症患者的诊治过程中,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了相对可靠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在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患者预后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随着血流动力学技术在临床中的发展应用,许多研究者对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靠性提出置疑。
因此关于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的临床进展及具体应用是临床上十分迫切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监测临床应用自上世纪70年代来,Swan和Ganz发明通过血流引导的气囊漂浮导管(balloon floatation catheter或Swan-Ganz catheter或PAC)后,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是继中心静脉压(CVP)之后临床监测的一大新进展,是作为评估危重病人心血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重要指标,是现代重症监护病房(ICU)中不可缺少的监测手段。
许多新的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地应用于临床,为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提供了详尽的参数资料,它主要是反映心脏、血管、血液、组织氧供氧耗及器官功能状态的指标。
通常可分为有创和无创两种,目前临床常用的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是部分二氧化碳重复吸入法(NICO)、胸腔阻抗法(ICG)及经食道彩色超声心动图(TEE)等。
由于两类方法在测定原理上各有不同,临床应用适应症及所要求的条件也不同,同时其准确性和重复性亦有差异。
因此对危重症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各家报道不尽相同,本文就目前国内外血流动力学的临床进展及具体应用综述如下。
1.无创血流动力学的临床应用无创伤性血流动力学监测(noninvasive hemodynamic monitoring)是应用对机体组织没有机械损伤的方法,经皮肤或粘膜等途径间接取得有关心血管功能的各项参数,其特点是安全、无或很少发生并发症。
一般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包括:心率,血压,EKG,SPO2以及颈静脉的充盈程度,可在ICU广泛应用各种危重病患者,不仅提供重要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能充分检测出受测患者瞬间的情况,也能反映动态的变化,很好的指导临床抢救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基本上替代了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
《漂浮导管》课件

PART 05
漂浮导管的发展趋势与未 来展望
技术发展趋势
导管材料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漂浮导管材料 将不断优化,以提高导管的耐用
性和安全性。
导管功能升级
未来漂浮导管将具备更多功能,如 智能化监测、自动调节等,以满足 更复杂的治疗需求。
导管制作工艺改进
通过改进导管制作工艺,降低生产 成本,使更多患者能够受益于漂浮 导管技术。
用途
主要用于监测心脏功能、评估心 输出量、测定肺动脉压力和计算 肺血管阻力等,为医生提供重要 的诊断依据。
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
漂浮导管通过插入上腔或下腔静脉,随血液流入右心房、右 心室,然后进入肺动脉,通过肺动脉的分支到达肺毛细血管 ,最后返回左心房。在导管内壁涂有特殊的润滑材料,使其 能够在血液中漂浮,随血液流动。
运动生理学研究
在运动科学领域,漂浮导管可用于研 究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和训练效果。
动物实验
在动物实验中,漂浮导管可用于监测 动物的生理参数,评估药物效果和疾 病治疗效果。
PART 03
漂浮导管的优缺点
优点
操作简便
漂浮导管插入过程相对简单, 不需要复杂的手术操作,可以
在短时间内完成。
实时监测
漂浮导管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 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状态, 为医生提供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依据。
市场发展前景
市场需求增长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口老龄 化,漂浮导管的市场需求将不断
增长。
市场竞争格局
市场竞争将逐渐加剧,促使企业 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
服务水平。
行业法规与政策
政府对医疗器械行业的监管将更 加严格,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对未来的影响与展望
右心导管检查临床应用

PAH病人检查获取的参数:
▪ 1.获得压力数值:肺动脉压力,右室压,右房压,腔 静脉压力,肺小动脉楔压
▪ 2.获得阻力数值:肺动脉阻力,全肺阻力
▪ 3.获得血气数值:SVO2
▪ 4.获得心排血量数值:Fick法或热稀释法
▪ 5.排除一些心脏及肺血管内的解剖异常,血栓,肿瘤 等情况
导管
▪ 漂浮导管(Swan-Ganz导管)
下腔静脉 , mmHg
RAP(右心房压), mmHg RVP(右心室压), mmHg PAP(肺动脉压), mmHg PCWP(肺毛细血管楔压), mmHg QP(肺循环血量), L/min QS(体循环血量), L/min QP/QS PVR(肺血管阻力), Wood U
13/8/10
14/6/9 103/3/36 110/40/62 16/4/8 10.71 8.97 1.19 5.04
右心导管检查的临床应用
张 峰
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军区总医院
2017年8月17日
右心导管检查术
肺动脉导管(pulmonary arterial catheter, PAC) 是经静脉系统 与右心进入肺动脉来获取肺循环血流动力学资料的专用导管, 1970年由Swan 和Ganz研制成功,故常称为Swan-Ganz导管。 另因其尖端有一气囊可随血流漂浮而引导导管进入肺动脉, 所以也称之为漂浮导管。
如同诊断高血压病需要测量血压一样,诊断肺动脉高血压,一定需要 测量肺动脉的血压水平。目前唯一可靠准确测量肺动脉血压水平的技术 就是右心导管技术。
检查适应症及检查目的
1.对超声心动图疑诊为肺动脉高压的患者进行确诊; 2.获取肺动脉高压患者全套肺血流动力学资料,排除无 创手段可能漏诊的先天性心内畸形。 3.进行急性血管扩张药物试验来帮助治疗决策;并评价 治疗效果;
漂浮导管临床技术应用(西南学习班)

置入导管的距离(cm)
位置
距上腔静脉/ 右房交界的距离
距肺动脉的距离
颈内静脉 锁骨下静脉
股静脉 右肘窝 左肘窝
15-20 10-15
30 40 50
40-55 35-50
60 70 80
全
肺身 循循 环示意图环系统示意
图
冷 水 注 射 热稀释
漂 还是不漂 还能漂多远
肺动脉漂浮导管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麻醉科 葛衡江
心
泵(排量) 大、小循环 前、后(容量)负荷 腔室与压力梯度 肺动脉-肺循环-左心房 电传导-肌活动 组织消耗汇总站
漂
气囊漂浮导管的临床应用
漂浮导管的由来 Swan-Ganz
HISTORY
1970 Flow Directed Double Lumen Catheter*
冷 水 注 射 热稀释
肺毛细血 管楔压 肺动脉压 右心室压
右心房压
正常置管全程波形
置管技术
置管位置: 右颈内静脉(常用) 右锁骨下静脉 左锁骨下静脉 股静脉 肘正中静脉
1. 易于定位 2. 易于穿刺 3. 提供了进
入上腔静 脉的最直 接通路
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1. 布置足够范围的无菌操作台面;
出厂气时囊置便漂放此将浮目漂导导的浮管管除远导必检端须管查放选的导置择管目于 一 其 收 此 射 气 的脉地必合 并 再 乃 据个 目 集 时 器 体是,判与适 置 通 至实是 管 固 环 盐带 的 导 , 向 ,口 入 过 右际将为断压否 腔 。 水堵导 除 管 利 球 看情径 专 此 心其便位力通肝一冲塞管 保 排 用 囊 球况的 用 鞘 房畅素般洗或远于置传的护气导内囊外导送,确外化可管空透气过管注是端及,感周管达操定,防用腔气明囊程所入否送时置器静引中作导还止肝,进塑外的配充l脉导心者管达而放及~具血素然入料,冲专气鞘穿鞘静应1肺准前测有液生后血杯还洗用,.置刺,脉根5使凝理严循动确务压m中可液注有l,。 无 装入偏置部密心位和关等。监闭,选三护并择通通仪不接过连同头塑的接,料外并以杯周保调中 液 零浅体完表证查静毕空看脉,气是穿绝以否刺对漏便时不气操,能(其作进如经过入未导管程配 塑 中管料观尖腔保端察;护插;杯至者右,心应房将所导需管要置
肺动脉导管监测的参数及意义

肺动脉导管监测的参数及意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00044) 杨拔贤肺动脉导管(PAC)已广泛应用于循环监测,从PAC所得到的参数在评价血流动力学变化方面比一般临床评价更为精确,其临床应用明显改变了治疗效果。
但近年来对PAC临床应用的价值发生质疑。
有研究提示,在ICU以PAC指导下治疗与传统治疗方法比较,并没用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Richard(2003),Sandham(2003)]。
有关PAC应用的研究认为,由于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同,对监测参数的认识不同,治疗目标也有差异,因而对其临床价值的评价是不同的。
有研究表明,临床医师对PAC信息的正确解释十分重要,不同医师对相同资料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Squara等(2002)在一次实际病例讨论中发现,在场医师中只有38%提出的治疗措施是与专家的意见相同,而35%的处理可能对病人有害;再增加超声检查的资料,他们也不能作出正确的解释。
因此认为,医师对监测信息的解读能力是导致临床处理失误的主要原因,而不是那项检查技术的问题。
因此,正确的解读由PAC所得来的资料对于临床医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A.由PAC所测到的参数主要有三部分:血管内压力,心排出量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根据所测得的参数,又可计算出全套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1.中心静脉压(CVP):指位于胸腔内的上、下腔静脉或平均右心房的压力。
CVP主要反映右心功能与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平衡关系。
因此,监测CVP对于了解右心功能与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CVP的正常值为2-6mmHg。
一般认为,CVP小于2mmHg表示右心充盈不佳或血容量不足,高于6mmHg时,表示右心功能不全或输液量超负荷。
但应该强调,①CVP不应单纯看其单次测定值的高低,更不应强求以输液来维持所谓正常值,这样往往回导致输液超负荷。
在重症病人中,连续观察CVP的动态改变,比单次测定CVP更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②结合每搏指数(SI)来判断更为可靠,如果SI低,CVP<2mmHg可能反映低血容量;SI低,CVP>6mmHg可能反映右心衰竭。
肺动脉漂浮导管_PAC

11
PAC insertion
❖ After inserting the PAC as far as the 20cm mark,the balloon is inflated with air.
❖ Inflation should be slow and controlled (1 mL/s) and should not surpass the recommended volume (1.5 mL).
❖Femoral veins
Distant sites Passing a PAC into the heart can be difficult Fluoroscopic assistance may be necessary Compressible and preferable if the risk of hemorrhage is high
15
Waveforms of CVP
16
EKG-RAP
EKG
Mechanical event
RAP
80 – 100 milliseconds RA systole after P wave
a wave
RA diastole
x descent
After QRS
Tricuspid valve closure
10
PAC insertion
❖Right internal jugular vein
漂浮导管(Swan Ganz 导管)

拔管注意事项
•密切注意心电监护,观察有无心律失常。 •拔管前确定气囊是否已放气。 •拔除引导鞘管后局部按压足够时间防止出血和血
肿形成。 •拔管后24小时内密切注意有无心律失常,发热, 和肺动脉梗塞。 •如有发热,拔除后送导管培养。
谢谢!
– 每天更换输液瓶,连接管3天更換一次 – 每天检查穿刺点,至少3天更换一次敷料
•插除混合静脉血外不从肺动脉端抽取血液化
验标本。 • 肺动脉管不能做常规补液和静脉营养通路。 • 每1—2小时冲洗各管腔。
心输出量(CO)监测
心搏量(心脏每次收縮所射出的血 量)乘以心跳速率所得的乘积即为心 输出量(CO=SV×HR)。如无心内分流, 左右心室的心输出量应相等。心输出 量可以用来评估左心室功能及心脏状 况,肺动脉导管利用温度稀释法可以 测量心输出量。
•
一、步骤:
•漂浮导管电极接口接心排量模块。 •备5支10ml针筒抽满冰生理盐水并完全排气,然
后放入盛有冰水的容器内。 •将心排量模块的感温棒放入冰水中,维持零度。 •按监护仪的开始按钮后在中心静脉端口快速推注 10ml冰盐水,时间<=3s,手不能握针筒,以免升 温。 •重复5次,剔除偏差大的数值,计算平均值,并 记录。
右颈内静脉到房室结合部
16.0 cm.
右锁骨下静脉到房室结合部 18.4 cm. 左颈内静脉到房室结合部 19.1 cm.
左锁骨下静脉到房室结合部 21.2 cm.
导管安置前准备工作
• 解释及签字。 •准备抢救设备(加压皮囊、除颤仪等)。 •准备压力监测系统(三个换能器、圆盘、三
通、连接管),平卧位对齐腋中线,调零 点),心排量模块。 •检查冲洗导管各腔,检查气囊。 •提前准备冰盐水和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