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报告模板(调制解调)

合集下载

调制和解调课程设计

调制和解调课程设计

调制和解调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调制和解调的基本概念,掌握调制解调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调制和解调方式的原理,如AM、FM、ASK、FSK等。

3. 学生能够解释调制解调过程中信号参数的变化及其对通信质量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设计简单的调制解调电路。

2. 学生能够使用相关仪器设备,进行调制解调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解决实际通信系统中调制解调方面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增强对通信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

3. 学生能够关注我国在通信领域的发展,树立民族自豪感,激发科技创新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专业高年级的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通信系统中的核心技术和应用。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基础和通信原理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通信系统的设计和优化中。

二、教学内容1. 调制解调技术概述:介绍调制解调技术在通信系统中的作用,比较不同调制解调方式的优缺点。

- 教材章节:第1章 通信原理概述2. 模拟调制解调技术:讲解AM、FM、PM等模拟调制解调技术的原理及其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3章 模拟调制解调技术3. 数字调制解调技术:介绍ASK、FSK、PSK等数字调制解调技术,分析其性能及适用场景。

- 教材章节:第4章 数字调制解调技术4. 调制解调电路设计:分析调制解调电路的基本组成,讲解如何设计简单的调制解调电路。

- 教材章节:第5章 调制解调电路设计5. 调制解调技术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结合实际案例,介绍调制解调技术在不同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FM调制与解调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FM调制与解调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FM调制与解调系统的设计摘要:调频和调相是广泛采用的两种调角的基本调制方式。

其中调频(FM)是载波信号的频率按调制信号的规律变化;调相(PM)是载波信号的相位按调制信号的规律变化。

两种调制方式都表现为信号的瞬时相位受到调变。

调频波的解调称为鉴频;调相波的解调称为鉴相。

在掌握模拟系统FM和PM调制与解调原理和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可以通过MATLAB进行编程仿真实现对系统的时域、频域特性分析,可以通过Simulink动态建模和Labview虚拟仪器对系统进行仿真,检测所设计系统的功能,还可以通过GUI设计实现针对该系统的图形用户界面。

关键词:调制,解调,系统,仿真一、课题的目的本课程设计课题主要研究FM 调制与解调模拟系统的理论设计和软件仿真方法。

通过完成本课题的设计,拟主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1.掌握模拟系统FM 调制与解调的原理。

2.掌握模拟系统FM 调制与解调的设计方法;3.掌握应用MATLAB分析系统时域、频域特性的方法,进一步锻炼应用Matlab进行编程仿真的能力;4.熟悉基于Simulink的动态建模和仿真的步骤和过程;5.了解基于LabVIEW虚拟仪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熟悉采用LabVIEW进行仿真的方法。

二、课题任务设计FM调制与解调模拟系统,仿真实现相关功能。

包括: 可实现单音调制的FM调制及解调、PM调制及解调的系统设计及仿真,要求给出系统的设计框图、源程序代码及仿真结果,并要求给出程序的具体解释说明,记录系统的各个输出点的波形和频谱图。

具体内容为:(1)设计FM调制与解调、PM调制与解调的模拟系统,给出系统的原理框图,对系统的主要参数进行设计说明。

(2)采用Matlab语言设计相关程序,实现系统的功能,要求采用两种方式进行仿真,即直接采用Matlab语言编程的静态仿真方式、采用Simulink进行动态建模和仿真的方式。

要求采用两种以上调制信号源进行仿真,并记录系统的各个输出点的波形和频谱图。

am课程设计调制解调

am课程设计调制解调

am课程设计调制解调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知识目标包括理解调制解调的定义、原理、分类和应用;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调制解调的知识进行简单的信号处理和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分类和应用。

首先,介绍调制解调的定义和作用,解释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

然后,讲解调制解调的分类,包括模拟调制和数字调制,以及它们的优缺点。

最后,介绍调制解调在通信技术中的应用,如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讲授法,清晰地讲解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其次,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调制解调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应用。

最后,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调制解调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将使用《通信原理》等相关教材,提供理论知识的基础。

参考书方面,推荐学生阅读《现代通信技术》等书籍,扩展对通信技术的了解。

多媒体资料方面,将使用PPT课件、视频动画等,直观地展示调制解调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设备方面,将准备调制解调器、信号发生器等实验设备,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方面,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估。

作业方面,将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考试方面,将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等,评估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本章节的教学安排将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教学进度将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普通调制解调实验报告(3篇)

普通调制解调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普通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模拟调制和解调的基本方法。

3. 学习调制解调设备的使用和调试方法。

4.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调制解调是一种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或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通信技术。

调制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解调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过程。

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如下:1. 模拟调制: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称为模拟调制。

模拟调制分为调幅(AM)、调频(FM)和调相(PM)三种。

2. 数字调制: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过程称为数字调制。

数字调制分为调幅键控(ASK)、调频键控(FSK)和调相键控(PSK)三种。

3. 解调: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过程称为解调。

解调分为模拟解调和数字解调。

三、实验器材1. 模拟调制解调设备:调幅(AM)、调频(FM)、调相(PM)调制器和解调器。

2. 数字调制解调设备:调幅键控(ASK)、调频键控(FSK)、调相键控(PSK)调制器和解调器。

3. 信号发生器:产生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4. 示波器:观察调制解调信号波形。

5. 连接线:连接实验器材。

四、实验步骤1. 调制实验(1)调幅(AM)调制实验1)将信号发生器产生的模拟信号接入AM调制器。

2)调整调制器的调制频率和调制指数。

3)观察示波器上的调制信号波形,记录波形数据。

(2)调频(FM)调制实验1)将信号发生器产生的模拟信号接入FM调制器。

2)调整调制器的调制频率和调制指数。

3)观察示波器上的调制信号波形,记录波形数据。

(3)调相(PM)调制实验1)将信号发生器产生的模拟信号接入PM调制器。

2)调整调制器的调制频率和调制指数。

3)观察示波器上的调制信号波形,记录波形数据。

2. 解调实验(1)调幅(AM)解调实验1)将调制信号接入AM解调器。

2)调整解调器的解调频率和解调指数。

3)观察示波器上的解调信号波形,记录波形数据。

DSB波的调制与解调课程设计报告

DSB波的调制与解调课程设计报告

-1 -9快鬲待按夫爹现代通信系统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DSB-SC调制与解调学生: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院(系):______专业:____________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年月曰目录一、调幅与解调原理:.............................................. (4)二、DSB勺调制调制与解调总系统框:.................................... ..4三、DSB调制与解调: (4)3.1 .双边带调制原理.............................................. (4)3.2调幅波的解调:…... .................................................................................... ..63.3乘法器原理 (7)四、单元电路设计: (7)4.1调幅电路图、波形图以及频谱图及理论分析 (8)4.2解调电路图、波形图以及频谱图及理论分析 (9)4.3低通滤波器电路图、已调波波形图以及频谱图及理论分析 (10)五:总电路图:......................................................... . (18)六、自设问题并解答以及心得体会...................................... 1 9七、附录元器件清单:............................................... ..20八、参考文献.............................................................. . (21)摘要模拟通信系统具有直观,容易实现等优点,在早期的通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专业.整理.统之一,具有调制效率高,抗噪性能好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课程设计AM调制与解调报告

课程设计AM调制与解调报告

第一章引言调幅,英文是Amplitude Modulation(AM)。

调幅也就是通常说的中波,范围在503---1060KHz。

调幅是用声音的高低变为幅度的变化的电信号。

距离较远,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适合省际电台的广播。

一般中波广播(MW: Medium Wave) 采用了调幅 (Amplitude Modulation) 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MW 及 AM 之间就划上了等号。

实际上MW只是诸多利用AM调制方式的一种广播.像在高频(3-30MHz)中的国际短波广播所使用的调制方式也是AM,甚至比调频广播更高频率的航空导航通讯(116-136MHz)也是采用AM的方式,只是我们日常所说的AM波段指的就是中波广播(MW)调幅是使高频载波信号的振幅随调制信号的瞬时变化而变化。

也就是说,通过用调制信号来改变高频信号的幅度大小,使得调制信号的信息包含入高频信号之中,通过天线把高频信号发射出去,然后就把调制信号也传播出去了。

这时候在接收端可以把调制信号解调出来,也就是把高频信号的幅度解读出来就可以得到调制信号了。

早期VHF 频段的移动通信电台大都采用调幅方式,由于信道快衰落会使模拟调幅产生附加调幅而造成失真,目前已很少采用。

调频制在抗干扰和抗衰落性能方面优于调幅制,对移动信道有较好的适应性,现在世界上几乎所有模拟蜂窝系统都使用频率调制。

AM调制电路常用于通信系统和其它无线电系统中,特别是在中短波广播通信的领域里更是得到了广泛应用。

原因是AM调制电路简便,设备简单,调制所占的频带窄,并且与之对应的解调接收设备简单,所以AM调制电路常用于通信设备成本低,对通信质量要求不高的场合,如中、短波调幅广播系统。

工程实际中,人们通常将调幅、同步检波、混频等调制/解调过程看作两个信号相乘的过程,一般都采用集成模拟乘法器来实现,这比采用分立器件电路简单,且性能优越。

集成模拟乘法器的常见产品有BG314、F1595、F1596、MC1595、MC1496、MC1495、LM1595、LM1596等。

ssb调制解调课程设计

ssb调制解调课程设计

ssb调制解调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SSB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理解其相较于其他调制方式的优点;2. 学会运用SSB调制解调技术进行信号的传输与接收,了解其在通信领域的应用;3. 了解SSB调制解调过程中影响信号质量的因素,以及如何进行优化。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通信问题的能力,能独立完成SSB调制解调的实验操作;2. 提高学生分析通信系统性能、优化系统参数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通信工程领域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真实性,遵循实验操作规范;3. 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了解我国在通信领域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果,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SSB调制解调技术,提高其在通信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未来从事通信工程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SSB调制原理:介绍单边带调制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其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结合课本第3章相关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SSB调制的技术特点。

- 3.2节:单边带调制的基本原理- 3.3节:单边带调制的产生方法2. SSB调制的关键技术:分析SSB调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如滤波器设计、频谱搬移等,并结合课本第4章内容进行讲解。

- 4.1节:滤波器的设计与应用- 4.2节:频谱搬移技术3. SSB解调技术:介绍SSB解调的原理和常用方法,结合课本第5章内容,让学生掌握解调过程中的关键参数。

- 5.1节:单边带解调的基本原理- 5.2节:单边带解调的方法4. SSB调制解调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SSB调制解调在无线通信、卫星通信等领域的应用,结合课本第6章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调制解调实验报告

调制解调实验报告

调制解调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调制解调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调制解调的基本原理和技术,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掌握常见调制解调方式的性能特点,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实验原理1、调制的概念调制是将原始信号(基带信号)的某些特征按照一定的规则变换到另一个信号(已调信号)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使信号能够在特定的信道中有效传输,例如增加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实现频谱搬移等。

2、常见的调制方式(1)幅度调制(AM):使载波的幅度随基带信号的变化而变化。

(2)频率调制(FM):使载波的频率随基带信号的变化而变化。

(3)相位调制(PM):使载波的相位随基带信号的变化而变化。

3、解调的概念解调是调制的逆过程,从已调信号中恢复出原始基带信号。

三、实验设备与器材1、信号发生器用于产生不同频率和幅度的基带信号。

2、调制器模块实现对基带信号的调制功能。

3、解调器模块用于对已调信号进行解调,恢复出原始基带信号。

4、示波器用于观察输入输出信号的波形。

5、频谱分析仪用于分析信号的频谱特性。

四、实验步骤1、连接实验设备按照实验电路图,将信号发生器、调制器、解调器、示波器和频谱分析仪等设备正确连接。

2、产生基带信号使用信号发生器产生一定频率和幅度的正弦波作为基带信号。

3、幅度调制实验(1)设置调制器的参数,如载波频率、调制深度等。

(2)观察示波器上已调信号的幅度变化,并与基带信号进行对比。

(3)使用频谱分析仪观察已调信号的频谱分布。

4、频率调制实验(1)调整调制器的参数,实现频率调制。

(2)在示波器上观察已调信号的频率变化。

(3)通过频谱分析仪分析频率调制信号的频谱。

5、相位调制实验(1)设置调制器进行相位调制。

(2)观察已调信号的相位变化情况。

(3)用频谱分析仪查看相位调制信号的频谱特征。

6、解调实验(1)将已调信号输入解调器。

(2)调整解调器的参数,使解调输出尽可能接近原始基带信号。

(3)在示波器上比较解调输出信号与原始基带信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MATLAB的差分码PSK调制解调实现学生姓名:易武指导老师:吴志敏摘要PSK调制是通信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PSK调制技术的改进也是通信系统性能提高的重要途径。

分析了数字调制系统的基本调制解调方法,利用MATLAB作为编程工具,设计了相移键控系统的模型,并且对模型的方针流程以及仿真结果都给出具体详实的分析,为实际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数字调制是通信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数字调制解调技术的改进也是通信系统性能提高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MATLAB;PSK;调制解调;差分码1 引言1.1课程设计目的差分码PSK的调制解调的实现,通过课程设计,我学到了MATLAB的操作,深入了解了PSK调制解调的原理,利用MATLAB集成环境下的M文件,编程实现差分码的PSK 调制解调,并绘制了调制前后的时域和频域波形级叠加噪声时解调前后额频域波形,根据运行结果和波形来分析该解调过程的正确性及信道对信号的额传输影响,知道了2PSK 信号的产生方法主要有两种。

这两种方法的复杂程度差不多,并且都可以用数字信号处理器实现,加深了对信号的调制解调的认识,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

1.2课程设计要求1)绘制基带信号,PSK调制信号和解调信号。

2)绘制噪声后的调制信号和解调信号。

3)改变噪声功率进行解调,分析噪声对信号传输造成的影响。

1.3课程设计原理差分码PSK 的调制解调实质上就是DPSK 调制解调,利用载波的多种不同的相位状态来表征数字信息的调制方式,调制解调有2DPSK 和4DPSK 调制解调,本次课程实际采用二进制的DPSK 。

2 PSK 调制解调原理2.1 2PSK 调制的基本原理在4PSK 信号中,相位变化是以未调载波的相位作为参考基准的。

由于它利用载波相位的绝对数值表示数字信息,所以又称为绝对相移。

4PSK 相干解调时,由于载波恢复中相位有0、π模糊性,导致解调过程出现“反向工作”现象,恢复出的数字信号“1”和“0”倒置,从而使2PSK 难以实际应用。

为了克服此缺点,提出了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2DPSK )方式。

2DPSK 是利用前后相邻码元的载波相对相位变化传递数字信息,所以又称相对相移键控。

假设ϕ∆为当前码元与前一码元的载波相位差,可定义一种数字信息与ϕ∆之间的关系为”“”“010表示数字信息表示数字信息⎩⎨⎧=∆πϕ (2-1)于是可以将一组二进制数字信息与其对应的2DPSK 信号的载波相位关系示例如下:二进制数字信息:1 1 0 1 0 0 1 1 02DPSK 信号相位: (0) π 0 0 π π π 0 π π或(π) 0 π π 0 0 0 π 0 0数字信息与ϕ∆之间的关系也可定义为”0“”1“0表示数字信息表示数字信息⎩⎨⎧=∆πϕ由此示例可知,对于相同的基带数字信息序列,由于初始相位不同,2DPSK 信号的相位并不直接代表基带信号,而前后码元相对相位的差才唯一决定信息符号。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信号码元的相位关系,我们可以用矢量图来表述。

按照(2-1)的定义关系,我们可以用如图2-1(a )所示的矢量图来表示,图中,虚线矢量位置称为基准相位。

在绝对相移中,它是未调制载波的相位;在相对相移中,它是前一码元的载波相位,当前码元的相位可能是0或π。

但是按照这种定义,在某个长的码元序列中,信号波形的相位可能仍没有突跳出点,致使在接收端无法辨认信号码元的起止时刻。

这样,24DPSK 方式虽然解决了载波相位不确定性问题,但是码元的定时问题仍没有解决。

为了解决定时问题,可以采用图2-1(b )所示的相移方式。

这时,当前的码元的相位相对于前一码元的相位改变±π/2。

因此,在相邻码元之间必定有相位突跳。

在接收端检测此相位突跳就能确定每个码元的起止时刻,即可提供码元定时信息。

根据ITU-T 建议,图2-1(a )所示的相移方式称为A 方式;图2-1(b )所示的相移方式称为B 方式。

由于后者的优点,目前被广泛采用。

2.2 4PSK 解调的基本原理2DPSK 信号的产生方法:先对二进制数字基带信号进行差分编码,即把表示数字信息的序列的绝对码变换成相对码(差分码),然后再根据相对码绝对调相,从而产生二进制差分相移键控信号。

2DPSK 信号调制器原理框图如图2-2所示。

图2-1 2DPSK 信号的矢量图参考相位参考相位π/2相位-π/2相位 (a) A 方式(b) B 方式差分码可取传号差分码或空号差分码。

其中,传号差分码的编码规则为1-⊕=n n n b a b(2.2-2)式中:⊕为模2加;1-n b 为n b 的前一码元,最初的1-n b 可任意设定。

式(2.3-2)称为差分编码(码变换),即把绝对码变换为相对码;其逆过程称为差分译码(码反变换),即1-⊕=n n n b b a (2.2-3)2DPSK 信号的解调方法之一是相干解调(极性比较法)加码反变换法。

其解调原理是:对2DPSK 信号进行相干解调,恢复出相对码,再经码反变换器变换为绝对码,从而恢复出发送的二进制数字信息。

在解调过程中,由于载波相位模糊性的影响,使得解调出的相对码也可能是“1”和“0”倒置,但经差分译码(码反变换)得到的绝对码不会发生任何倒置的现象,从而解决了载波相位模糊性带来的问题。

2DPSK 的相干解调器原理框图如图2-3所示。

4DPSK 信号的另一种解调方法是差分相干解调(相位比较法),其原理框图如图2-6所示。

用这种方法解调进不需要专门的相干载波,只需由收到的4DPSK 信号延时一个码元间隔Ts ,然后与4DPSK 信号本身相乘。

相乘器起着相位比较的作用,相乘结果反映了前后码元的相位差,经低通滤波后再抽样判决,即可直接恢复原始数字信息,故解调器中不需要码反变换器。

4DPSK 系统是一种实用的数字调相系统,但其抗加性白噪声性能比2PSK 的要差。

图2-3 4DPSK 相干解调器原理框图e 2DPSK (t)3调制解调流程图3 调制解调流程4 四进制差分相移键控(4DPSK)代码实现4.1 基本参数设置设置基本参数,将载波频率设置40赫兹,基带信号频率设置为20HZ ,采样频率1000HZ 。

这样使得每个基波码元调制后的已调信号中有两个正弦波输出,设置信噪比,为以后的改变噪声大小提供方便。

M=4;%输入二进制 Fc=40; %载波频率 20HZFd=20; %原始信号与已调信号取样频率 10 HZ Fs=1000; %采样频率 500 HZSRNperBit=6; %设置信噪比为6SNR=2;adjSRN=SRNperBit-10*log10(Fs/Fd)+10*log10(log2(M)); %信噪比转换图2-6 2DPSK 差分相干解调器原理框图e 2DPSK (t)4.2基带信号的产生产生一个32二进制序列转换成四进制并作为4DPSK的基带信号,如果所示sign=randint(32,1,2); %输入长度为32的二进制数字基带信号an=[];for n=1:2:31if sign(n)==0&sign(n+1)==0;an((n+1)/2)=0;elseif sign(n)==0&sign(n+1)==1;an((n+1)/2)=1;elseif sign(n)==1&sign(n+1)==0;an((n+1)/2)=2;elseif sign(n)==1&sign(n+1)==1;an((n+1)/2)=3;endend利用循环码,将基带信号转化为四进制图4.2 产生基带信号波形4.3基带信号的差分编码将二进制基带信号进行差分运算,并将差分后的二进制序列转化为四进制,作为四进制基带信号差分后的差分信号,如图4.3所示cfm=[]; cfm(1)=1; %设cfm的初值为1for i=1:31cfm(i+1)=xor(sign(i),cfm(i));endbn=[];for n=1:2:31if cfm(n)==0&cfm(n+1)==0;bn((n+1)/2)=0;elseif cfm(n)==0&cfm(n+1)==1;bn((n+1)/2)=1;elseif cfm(n)==1&cfm(n+1)==0;bn((n+1)/2)=2;elseif cfm(n)==1&cfm(n+1)==1;bn((n+1)/2)=3;endend再次利用奇数次的循环码表示成四进制图4.3 基带信号差分波形4.4DPSK调制利用demod函数对差分序列进行DPSK调制y=dmod(bn,Fc,Fd,Fs,'psk',M); %进行DPSK调制图4.4 无噪声4DPSK调制信号波形4.5加入高斯白噪声利用AWGN信道产生高斯噪声,并将其叠加在已调信号上加噪声后已调信号如图4.5 modz=awgn(y,SNR);yniose=awgn(y,adjSRN,'measured',[],'dB'); %加入高斯白噪声图4.5 加噪声4DPSK已调信号波形4.6分别对已调信号和加入噪声已调信号解调利用ddemod函数对已调信号和加入噪声的已调信号解调,解调后的信号是差分的信号,需要进一步解差分,分别作出未加入的噪声的解调波形如图4.61所示和加入噪声后的解调波形,如图4.62所示w=ddemod(y,Fc,Fd,Fs,'psk/opt',M) %进行PSK解调z=ddemod(yniose,Fc,Fd,Fs,'psk/opt',M); %加入高斯白噪声PSK解调图4.6.1 无噪声4DPSK解调信号波形图4.6.2加噪声4DPSK解调信号波形4.7反差分运算将解调信号进行反差分运算,还原出基带信号,将四进制序列转化成二进制序列,将0转化为00,将1转化为01,将2转化为10,将3转化为10,进行反差分运算,再将2进制转化为4进制信号。

cn=[];for n=1:2:31if z((n+1)/2)==0;cn(n)=0;cn(n+1)=0;elseif z((n+1)/2)==1;cn(n)=0;cn(n+1)=1;elseif z((n+1)/2)==2;cn(n)=1;cn(n+1)=0;elseif z((n+1)/2)==3;cn(n)=1;cn(n+1)=1;endend解调的四进制序列转化为二进制序列,为下一步差分异或运算做准备cfm1=[];for i=1:31cfm1(i)=xor(cn(i),cn(i+1));endcfm1(32)=0;利用循环码将反差分的二进制序列转化为4进制序列分别作出加入噪声如图4.7.1所示和没有加入后的解调波形如图4.7.2所示图4.7.1图4.7.1无噪声4DPSK解调反差分信号波形图4.7.2图4.7.1加噪声4DPSK解调反差分信号波形5测试结果利用randint产生定长度的二级制随机序列sign,运行结果显示最终差分相干解调并进行反差分后的信号与基带信号一致,说明此次基于MATLAB的设计DPSK通信系统能够成功实现4DPSK信号的调制解调,如图5.1所示图5.1 时域解调前后波形由图5.2中可以看出基带信号和无噪声解调反差分信号是一致的数字差分信号和噪声解调信号是一致的,说明成功实现4DPSK调制解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