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定理及定律
小学数学定律、原理

第一章:植树问题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全长=株距×(株数-1)株距=全长÷(株数-1)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株数株距=全长÷株数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全长=株距×(株数+1)株距=全长÷(株数+1)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株数株距=全长÷株数第二章:数学方正问题学生排队,士兵列队,横着排叫做行,竖着排叫做列。
如果行数与列数都相等,则正好排成一个正方形,这种图形就叫方队,也叫做方阵(亦叫乘方问题)。
核心公式:1.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的平方(方阵问题的核心)2.方阵最外层每边人数=(方阵最外层总人数÷4)+13.方阵外一层总人数比内一层总人数多24.去掉一行、一列的总人数=去掉的每边人数×2-1例1学校学生排成一个方阵,最外层的人数是60人,问这个方阵共有学生多少人?A.256人B.250人C.225人D.196人(2002年A类真题)解析:方阵问题的核心是求最外层每边人数。
根据四周人数和每边人数的关系可以知:每边人数=四周人数÷4+1,可以求出方阵最外层每边人数,那么整个方阵队列的总人数就可以求了。
方阵最外层每边人数:60÷4+1=16(人)整个方阵共有学生人数:16×16=256(人)。
所以,正确答案为A。
例2参加中学生运动会团体操比赛的运动员排成了一个正方形队列。
如果要使这个正方形队列减少一行和一列,则要减少33人。
问参加团体操表演的运动员有多少人?分析如下图表示的是一个五行五列的正方形队列。
小学数学公式定理定义大全

送给愿意学好数学的小朋友之—————小学数学公式定理定义第一部分:概念、定义定理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如:(2+4)×5=2×5+4×5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O除以任何不是O的数都得O。
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O的乘法,可以先把O 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7、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方程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一元一次方程式: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
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
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
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
1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即分母乘以这个整数。
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小学数学全部公式定理

小学数学全部公式定理小学数学的全部公式和定理非常多,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1.十以内加减法口诀:-一加一等于二,一加二等于三,依此类推。
-二减一等于一,三减一等于二,依此类推。
2.乘法口诀表:-一乘一等于一,一乘二等于二,依此类推。
-九乘九等于八十一,依此类推。
3.两个数的和与差:- (a + b)² = a² + 2ab + b²- (a - b)² = a² - 2ab + b²4.两个数的积:-(a+b)×(a-b)=a²-b²5.任意数的乘方:-aⁿ×aᵐ=aⁿ⁺ᵐ-(aⁿ)ᵐ=aⁿᵐ6.分数的加减:- (a/b) + (c/d) = (ad + bc) / (bd)- (a/b) - (c/d) = (ad - bc) / (bd)7.分数的乘除:-(a/b)×(c/d)=(a×c)/(b×d)-(a/b)÷(c/d)=(a×d)/(b×c)8.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面积=边长×边长-三角形的面积:面积=底×高/2-圆的面积:面积=π×半径²9.周长公式:-长方形的周长: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周长=边长×4-三角形的周长:周长=边a+边b+边c-圆的周长:周长=2×π×半径10.周期公式:-一年的秒数:365天×24小时×60分钟×60秒-一天的秒数:24小时×60分钟×60秒-一小时的秒数:60分钟×60秒-一分钟的秒数:60秒。
数学定律大全列表

数学定律大全列表
数学定律大全列表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一些常用数学定律和原理,它们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复杂的问题。
一、狄利兹集定律:指任意一个谓词公式,它只有在域上的所有元素都满足它
的条件时,才能称它为真。
二、交换律: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交换位置时,结果不会发生变化。
三、结合律:指的是多个运算的总操作结果和每项运算结果的结合是相等的。
四、分配律:指的是操作数可以“分配”到计算结果的中,或者说可以分解成“分解”成多个基础数学定律。
五、康托尔原理:指任何域上n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各种排序均相等,总概率
之和等于1。
六、高斯定理:指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加起来为1800,也就是180度,在有的
几何形状中,如正多边形,所有内角的加和是360度,每个角相当于 360度除以
边数。
七、泰勒公式:指一种用来计算某种函数值上临近点的值,即将函数值用多项
式来近似表示,利用多项式近似表示函数,可以计算出函数在给定点上的值。
八、算术平均数:指将所有样本值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即为该样本的
平均数。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数学定律的大全列表,这些定理和原理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
程中都会涉及到,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复杂的问题。
它们还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比如用来安装电器等,可见如何理解和使用这些数学定律是多么重要。
数学定律大全

数学定律大全在数学领域,有许多重要的定律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数学问题的解决和推导中。
这些定律涵盖了各个数学分支,包括代数、几何、概率论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数学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希望通过阅读本文,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数学定律。
一、代数定律1. 加法交换律: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和b,a + b = b + a。
2. 加法结合律:对于任意三个实数a、b和c,(a + b) + c = a + (b +c)。
3. 乘法交换律: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和b,a × b = b × a。
4. 乘法结合律:对于任意三个实数a、b和c,(a × b) × c = a × (b ×c)。
5. 分配律:对于任意三个实数a、b和c,a × (b + c) = a × b + a × c。
二、几何定律1. 皮亚诺公理:几何推理的基础,包括点、线、平行线、共线等基本概念。
2. 直角三角形定理: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平方等于两直角边平方之和。
3. 同位角定理:同位角互补或同位角相等。
4. 锐角三角函数定理: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等定义和性质。
5. 平行线定理:包括同位角定理、内错角定理、同旁内角定理等。
三、概率论定律1. 概率的加法定律:对于两个事件A和B,其和事件的概率为P(A∪B) = P(A) + P(B) - P(A∩B)。
2. 独立事件定律:对于两个独立事件A和B,其交事件的概率为P(A∩B) = P(A) × P(B)。
3. 贝叶斯定理:用于计算条件概率的定理,根据已知信息计算未知的概率。
四、微积分定律1. 导数定义:函数在某点的导数表示函数曲线在该点的切线斜率。
2. 导数的四则运算:包括导数的加减乘除法则,用于计算复杂函数的导数。
3. 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函数的不定积分与定积分之间的关系,用于计算函数的积分。
4. 泰勒展开式:将一个函数表示为无限次求导的多项式形式,用于近似函数。
小学数学知识大全

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即a+b=b+a 。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即(a+b)+c=a+(b+c) 。
3.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即a×b=b×a。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即(a×b)×c=a ×(b×c) 。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即(a+b)×c=a×c+b×c 。
6.减法的性质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从这个数里减去所有减数的和,差不变,即a-b-c=a-(b+c) 。
运算法则1. 整数加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2. 整数减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3. 整数乘法计算法则: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4. 整数除法计算法则: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不够除,就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如果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补“0”占位。
每次除得的余数要小于除数。
5. 小数乘法法则: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位数不够,就用“0”补足。
6.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完整版)小学数学常用运算定律

小学数学常用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 a+b=b+a加法结合律: a+b+c=(a+b)+c a+(b+c)=(a+c)+b 乘法交换律: ab=ba乘法结合律: abc=(ab)c=a(bc)=(ac)b乘法分配律: a(b+c)=ab+ac ab+ac= a(b+c)减法的运算性质: a-b-c=a-(b+c)除法的运算性质:a÷b÷c=a÷(b×c) a÷(b×c)= a÷b÷c= a÷c÷b a÷b×c=a÷(b÷c) a÷(b÷c)= a÷b×c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正方形(C:周长 S面积a:边长)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S=a×a长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S=ab三角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2 s=ah÷2平行四边形(s:面积a:底h:高)面积=底×高s=ah梯形(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圆形(S:面积C:周长лd=直径r=半径)(1)周长=直径×л=2×л×半径C=лd=2лr(2)面积=半径×半径×лS=лr²小学数学常用单位和进率质量(重量)单位: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面积单位: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地积单位1亩=10分,1公顷=15亩,1亩≈667平方米,1公顷=100公亩=10000平方米体积单位: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1升=1000毫升时间单位:1天=24时1时=60分1分=60秒1年=12月1月=3旬(上旬、中旬都是10天,剩下的天数为下旬)。
小学三四年级数学定律公式及数量关系式

一、加减法运算:1.数字的加法运算:-加法的交换律:a+b=b+a-加法的结合律:(a+b)+c=a+(b+c)-加法的零元素:a+0=a-加法的逆元素:a+(-a)=02.数字的减法运算:-减法的补充定理:a-b=a+(-b)-减法的逆运算:a-b+b=a3.混合运算:-多个数的加减法运算:如a+b-c等。
二、乘法和除法:1.数字的乘法运算:-乘法的交换律:a*b=b*a-乘法的结合律:(a*b)*c=a*(b*c)-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2.数字的除法运算:-除法的逆运算:a÷b*b=a-除法的零元素:0÷a=0(其中a≠0)-除法的整除性:若a能被b整除,则a是b的倍数,b是a的约数。
三、数字与数量关系认识:1.十进制数:-十进制数的位数和数值: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是十分之十(百分之十、千分之十、万分之十)百位(千位、万位)是十分之百(千分之百、万分之百)千位(万位)是十分之千(万分之千)。
2.分数:-分数是由分子和分母组成的,分子表示几个单位,分母表示整体被分成几份。
-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大小关系可以用大小关系运算符(<、>、=)进行比较。
3.小数:-小数点的位置决定小数的大小。
-小数点根据位数的不同,有个位小数、十分位小数、百分位小数等。
四、数学定律和公式:1.乘法的“零乘法”:0*a=0(其中a是任意实数)。
2.乘法的“一乘法”:1*a=a(其中a是任意实数)。
3.乘法的“同底数乘法”:a^m*a^n=a^(m+n)(其中a是任意实数,m和n是任意整数)。
4.除法的“除法同底原则”:a^m÷a^n=a^(m-n)(其中a是任意实数,m和n是任意整数,且a≠0)。
5.乘方的“幂运算法则”:-a^m*b^m=(a*b)^m-(a^m)^n=a^(m*n)-(a*b)^m=a^m*b^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2010年中考数学几何公式、定理汇编(二)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2010年中考数学几何公式、定理汇编(三)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2010年中考数学几何公式、定理汇编(四)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7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7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8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2010年中考数学几何公式、定理汇编(五)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82 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L=(a+b)÷2 S=L×h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如果ad=bc,那么a:b=c:d84 (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85 (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8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7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8 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8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90 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9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9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95 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9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9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9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2010年中考数学几何公式、定理汇编(六)1.1 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1.2 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3 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4 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1.5 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1.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1.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1.9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10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1.11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1.1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1.1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1.14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1.15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1.16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1.1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1.1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1.1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1.20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2010年中考数学几何公式、定理汇编(七)121①直线L和⊙O相交 d<r②直线L和⊙O相切 d=r③直线L和⊙O相离 d>r122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123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12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12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126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12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128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129推论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130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131推论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132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133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13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135①两圆外离 d>R+r ②两圆外切 d=R+r③两圆相交 R-r<d<R+r(R>r)④两圆内切 d=R-r(R>r) ⑤两圆内含d<R-r(R>r)136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137定理把圆分成n(n≥3):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138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13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140定理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14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142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14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144弧长计算公式:L=nπR/18014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πR2/360=LR/2146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