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物对慢性肾脏病患者骨骼肌代谢的影响及干预策略(2020完整版)
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在运动诱导的骨骼肌氧化还原平衡中的作用

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在运动诱导的骨骼肌氧化还原平衡中的
作用
宋玉;李灿;李佳林;薄海;张勇
【期刊名称】《生理科学进展》
【年(卷),期】2024(55)3
【摘要】适宜运动可促进骨骼肌健康,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是通过诱导活性氧信号,调控一系列氧化还原敏感转录因子,进而激活抗氧化酶系统和非酶系统,建立高水平
的氧化还原平衡,维持线粒体稳态。
肠道微生物(gut microbes)组成受到生活方式、饮食、压力、环境等因素影响,肠道微生物代谢物通过循环系统作用于靶器官,发挥
健康促进作用。
研究表明,一些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其代谢物远距离调控骨骼肌抗
氧化系统。
运动重塑肠道微生物组成是运动促进骨骼肌健康的路径之一。
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物在运动诱导骨骼肌建立高水平氧化还原平衡中的生物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页数】8页(P257-264)
【作者】宋玉;李灿;李佳林;薄海;张勇
【作者单位】天津体育学院天津市运动生理学与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武警后勤学
院军事训练医学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4.2
【相关文献】
1.运动诱导的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在能量平衡调节中的作用
2.p38、NF-κB、IL-6在长期大强度运动诱导大鼠骨骼肌发生中的作用
3.运动诱导骨骼肌线粒体生成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的作用
4.运动诱导的氧化应激在骨骼肌健康和功能障碍中作用研究热点和趋势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肠道菌群的微生态改变与慢性肾脏疾病

肠道菌群的微生态改变与慢性肾脏疾病
樊均明;马欣;文集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年(卷),期】2013(014)012
【摘要】正常微生物群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健康人群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即肠道菌群[1].肠道菌群在人体内中有参与物质能量代谢、调控人体基因的表达,免疫调节以及营养等功能.而且,这种"超微生物体"和人体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状态.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一些胃肠道或者肠外疾病可能就会发生[2].同样,当一些肠外疾病发生发展时,肠道的菌群也相应发生改变,例如慢性肾脏病.本文依据国内外研究,探讨肠道菌群与慢性肾脏疾病防治.
【总页数】3页(P1035-1037)
【作者】樊均明;马欣;文集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41;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肾脏内科,泸州,646001;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肾脏内科,泸州,646001;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肝性脑病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 [J], 马雅琼; 李芝兰; 夏冰
2.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在慢性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J], 周嘉;李宾公
3.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肾脏疾病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J], 张娟;焦雅丽;王振国;李学文
4.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并发肠道菌群失调的研究现状 [J], 赵娜;陈杰
5.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微环境 [J], 刘凤奎;王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肠道微生态看IgA肾病的防治新策略

从肠道微生态看IgA肾病的防治新策略
赵晋;余紫娴;惠月清;陈春燕;宁晓暄;孙世仁
【期刊名称】《临床内科杂志》
【年(卷),期】2024(41)1
【摘要】IgA肾病(IgAN)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的风险较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然而,IgAN的发病机制尚未完
全阐明,导致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案尚未形成。
半乳糖缺乏的IgA1(Gd-IgA1)生成过
多及由此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沉积是IgAN发生的关键,但其来源尚不清楚。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Gd-IgA1可能来源于肠道黏膜免疫系统,肠道菌群紊乱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
因此,阐明Gd-IgA1的来源并寻找靶向肠道菌群治疗IgAN的方法对防治IgAN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综述了肠道黏膜免疫与IgAN的关系、IgAN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靶向肠道菌群治疗IgAN的新策略,为IgAN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总页数】4页(P17-20)
【作者】赵晋;余紫娴;惠月清;陈春燕;宁晓暄;孙世仁
【作者单位】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肾脏内科;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老年病科;西
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93.2
【相关文献】
1.血清中IgA/C3比值在IgA肾病诊断预测中的价值及其与IgA肾病临床及病理联系
2.空肠弯曲杆菌诱发大鼠IgA肾病——肠道感染诱发IgA肾病的作用探讨
3.肠道微生态及肠道微生态制剂干预:慢性肾脏病治疗的新策略
4.肾病Ⅱ号方对IgA肾病大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研究
5.IgA肾病与膜性肾病患者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肠道菌群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及中医药干预作用

肠道菌群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及中医药干预作用金琪;刘童童;占永立【期刊名称】《辽宁中医杂志》【年(卷),期】2024(51)4【摘要】慢性肾脏病作为一种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的进行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疾病缠绵难愈,病情预后不佳。
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胃肠道微生物群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及身心健康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肠道、肾脏可通过肠道菌群相互影响,双向调控,形成肠-肾轴平衡,维持机体健康,肠-肾轴失衡与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关联。
中医药具有多靶点、多通路、多途径的特点,临床补虚泻实、扶正祛邪,对慢性肾脏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效果,其中以大黄、黄芪颇为显著。
故该文基于肠-肾轴探讨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的可能作用机制,发现大黄、黄芪可调节肠道菌群结构,降低致病菌的表达,促进益生菌的生成,维持菌群平衡,延缓肠源性内毒素的移位,修复肠道黏膜的损伤,维持肠道屏障的完整。
此外还能减轻局部及周身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减轻肾脏损伤,恢复肾功能。
但临证之时还需谨守病机,三因制宜,辨证论治,灵活配伍,斟酌剂量。
肠道菌群可能是防治慢性肾脏病的关键靶点,但慢性肾脏病病机复杂,与多个系统相关联,所以基于肠道菌群加强慢性肾脏病与多学科中医药研究将是未来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总页数】5页(P71-75)【作者】金琪;刘童童;占永立【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5【相关文献】1.肠道菌群与动脉粥样硬化关联性及中医药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2.从COVID-19与肠道菌群关系探讨中医药治疗的潜在作用机制3.肠道菌群与风湿病关系及中医药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4.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干预慢性肾脏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肠道菌群可影响骨骼肌质量和功能:肠肌轴

肠道菌群可影响骨骼肌质量和功能:肠肌轴过去的十多年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活在我们每个人肠道中的共生微生物群落影响着我们生理的许多方面。
我们已经在许多急性和慢性疾病中都观察到了肠道菌群的特异性改变,也就是菌群失调,而且不仅仅局限于胃肠道系统。
肠道菌群还可以通过调节炎症、合成代谢、胰岛素敏感性、营养物质的生物利用度、毒素的释放和代谢活性调节因子等多种机制对远端组织和器官产生影响。
肠道菌群与宿主共同进化以满足互惠互利的生化和生理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宿主的健康。
肠道菌群影响着肝脏和肠道的代谢,影响着我们的免疫和行为。
骨骼肌也是人体主要的代谢器官之一,那么肠道菌群是否也可以调节骨骼肌的功能呢?“肠肌轴”真的存在吗?肠道菌群影响骨骼肌功能无菌动物由于缺乏肠道微生物,提供了研究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会。
无菌动物的研究发现了很多肠道细菌与骨骼肌之间的关联:1、与拥有肠道菌群的正常健康小鼠相比,缺乏肠道菌群的无菌小鼠的骨骼肌肉质量明显下降且表现出肌肉萎缩的迹象。
给无菌小鼠重新定植肠道微生物可以恢复其骨骼肌质量。
2、骨骼肌质量是由肌肉蛋白质合成和蛋白质降解之间的平衡来维持的,无菌小鼠肌肉蛋白质的降解超过了蛋白质的合成,表现为肌肉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导致无菌小鼠骨骼肌肉质量下降的原因。
重新定植肠道微生物可以恢复无菌小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
3、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工厂,为它们的各种功能提供能量。
无菌小鼠的骨骼肌的能量产生存在问题,它们似乎不太能够制造和利用线粒体,与线粒体功能相关的一些酶的活性降低。
将正常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移植到无菌小鼠体内,可以提高无菌小鼠线粒体中酶的活性。
线粒体中酶活性的增加帮助无菌小鼠的骨骼肌产生更多的能量。
4、对骨骼肌、肝脏和血清的核磁共振光谱分析显示,与正常小鼠相比,无菌小鼠的能量稳态被破坏,氨基酸代谢途径受到明显的干扰。
5、无菌小鼠的血清胆碱水平也有所下降,这是乙酰胆碱的前体,而乙酰胆碱是神经肌肉接头处的肌肉和神经之间信号交流的关键神经递质。
肠道菌群与骨骼肌消耗症的研究进展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第30卷第2期2021年04月• 175•肠道菌群与骨骼肌消耗症的研究进展赵俊花牛洁综述周萍审校摘要骨骼肌在人体日常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肿瘤、慢性肾脏病及营养不良等疾病时,由于骨骼肌能 量消耗过多,患者最终表现为骨骼肌萎缩。
对“肠-肌”轴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通过多种途径参与骨骼肌消耗,影响骨骼肌萎缩。
肠道菌群与骨骼肌消耗之间的关系,使得通过干预肠道菌群来预防和治疗骨骼肌萎缩成为可能。
关键词肠道菌群骨骼肌萎缩益生菌Research progress on intestinal flora and skeletal muscle consumptionZHAO Junhua,NIU Jie,ZHOU PingDepartment o f pediatrics, Pediatrics o f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arbin 】50086 ABSTRACT Skeletal muscl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aily activities of human body.In the state of cancer,chronic kidney disease and malnutrition, due to excessive energy consumption of skeletal muscle, patients eventually show skeletal muscle atrophy.Studies on “gut-muscle” axis have shown that intestinal microflora participate in skeletal muscle consumption and affect skeletal muscle atrophy through various channe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stinal flora and skeletal muscle consumption makes it possible to prevent and treat skeletal muscle atrophy by interventing intestinal flora.Key words intestinal flora skeletal muscle atrophy probiotics近年来,骨骼肌消耗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肠道微生态与肾脏病

公2.司肠简道介微生态与肾脏病
产生的促炎性细胞因子还可以通 过刺激肾脏系膜细胞释放 更多的炎症因子及募集炎症细胞,导 致肾小球内炎症逐级放 大,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肾间质 纤维化。各种刺激因 素(如LPS)作用于机体,通过上调转化生长因子(TGFα)smad通路,使各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表 达增加,细胞外 基质大量沉积,导致肾脏纤维化。
石家庄肾病医院
爱 慈善 Love and Charity
肠道微生态与肾脏病
石家庄华夏肾病研究院 陈东军
2018.10.3
公1.司概简述介
肠道微生态也就是 我们通常所说的“肠道菌 群”,这类微 生物数量超 过人体自身细胞的10倍 以上,对营养物质代谢、 人体自身发育、免疫及疾 病的产生等方面都有极 其重要的作 用。近年来, 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肠 道微生物和多种疾病发 病直接相关,如癌症、肥胖、 神经变性疾病等。
公2.司肠简道介微生态与肾脏病
有研究认为CKD/ 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的饮食结构改 变、代谢性酸中毒、肠转 运时间延长、肠黏膜萎缩、频繁使 用铁剂和磷酸盐结合剂、 RAAS抑制、血管钙化都可能导致肠 道菌群结构及功能 紊乱。
公3.司肠简-肾介轴
肠道微生态失衡会造成多器官系统疾病,因此提出了“肠器官轴”的概念,并认为可以通过干预这个“轴”来治疗疾病。 这个观点目前已经用于心肺手术前通过肠道去污处理降低 LPS 及促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来降低手术风险、促进术后机体功能 恢复。早在2011年,有学者提出了“肠肾综合征”的概 念, 那么是否可以通过干预“肠-肾轴”,调节肠道菌群来缓解 CKD患者的肾脏损伤呢?这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公1.司概简述介
人体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有超 过一百万亿 数目的微生物存在。在生理状况下肠道 菌群可参与诸如不易 消化植物多糖的分解、一些维生 素的合成、结合胆汁酸的生 物转化等人体重要的代 谢活动;而对婴儿来说,肠道菌群能 调节免疫功能, 降低机体对食物或外来抗原的过敏反应。
《KDOQI慢性肾脏病营养临床实践指南2020更新版》解读

·1325·E-mail:******************.cn ·指南解读·《KDOQI 慢性肾脏病营养临床实践指南2020更新版》解读程改平1,秦伟2,刘婧1,柳园1*【摘要】 2020年9月,国家肾脏基金会肾病预后质量倡议(KDOQI)发布《KDOQI 慢性肾病营养临床实践指南2020更新版》。
20年前KDOQI 发布首个终末期肾病患者营养指南,20年来营养管理的新证据不断出现。
更新指南不仅包括终末期肾病或晚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还包括未接受透析的1~5期CKD 患者和肾移植患者。
更新指南内容涵盖6个领域:营养评估、医学营养治疗、膳食蛋白质和能量摄入、营养补充剂、微量营养素和电解质。
主要包括饮食管理,而不是所有可能的营养干预。
本文对其中主要内容进行解读,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讨论。
【关键词】 肾疾病;慢性肾脏病;营养治疗;指南【中图分类号】 R 69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1.00.166程改平,秦伟,刘婧,等.《KDOQI 慢性肾脏病营养临床实践指南2020更新版》解读[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1):1325-1332.[]CHENG G P,QIN W,LIU J,et al.Interpretation of the KDOQI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Nutrition in CKD :2020 Update [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21,24(11):1325-1332.Interpretation of the KDOQI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Nutrition in CKD :2020 Update CHENG Gaiping 1,QIN Wei 2,LIU Jing 1,LIU Yuan 1*1.Department of Clinical Nutrition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China2.Nephrology Department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Yuan ,Associate professor ;E-mail :****************【Abstract 】 In September 2020,The 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 's Kidney Disease Outcomes Quality Initiative (KDOQI)updated it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nutrition in CKD.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the initial KDOQI nutrition guideline 20 years ago,there has been a great accumulation of new evidence about the nutritional management of kidney disease.The guideline was expanded to include patients with end-stage kidney disease or advanced CKD,patients with stages 1-5 CKD without ongoing dialysis and patients with a functional kidney transplant.The updated guideline statements cover 6 primary areas:nutritional assessment,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dietary protein and energy intake,nutritional supplementation,micronutrients,and electrolytes.The guidelines mainly include dietary management rather than all possible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s.Focusing on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guideline,the paper interpreted main recommendations and discussed the application in light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China.【Key words 】 Kidney Diseases;Chronic kidney disease;Nutrition nutrition;Guidebooks发布首个终末期CKD 患者营养指南以来[1],CKD 的治疗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道微生物对慢性肾脏病患者骨骼肌代谢的影响及干预策略(2020完整版)摘要骨骼肌萎缩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较为普遍存在的一种并发症,可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并影响其生存质量。
目前认为,CKD骨骼肌萎缩的主要原因与促进蛋白质分解的信号通路被激活有关。
CKD状态下,肠道微生物与人体组成的动态平衡共生系统遭到破坏,由此诱发的肠道微生态失衡可加快CKD进展,并提高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文对引起蛋白质分解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为减轻或改善CKD患者骨骼肌萎缩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慢性肾脏病(CKD)所引起的骨骼肌萎缩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的同时亦使疾病的预后恶化[1]。
因此,骨骼肌已作为评估CKD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CKD引起骨骼肌萎缩的复杂分子机制和调控方式正逐渐被阐明,蛋白质合成抑制和分解增加是骨骼肌萎缩的特征性蛋白质代谢模式[2]。
骨骼肌能够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影响局部肌肉甚至其他部位的细胞或组织代谢[3]。
同样,其他组织或器官亦能调控骨骼肌生长。
然而至目前为止,人们还是无法寻找到有效阻止骨骼肌萎缩的治疗方法。
在人类肠道中寄居的数以百万亿的复杂微生物菌群是维持宿主健康的共生、稳态系统,其影响着宿主的生理功能[4]。
进一步研究发现,正常的肠道菌群结构在CKD、糖尿病及肿瘤等慢性疾病时亦会发生改变,且加速疾病的进程[5]。
另有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的某些代谢产物可调控肌肉细胞的代谢,一些特定的菌群有改善骨骼肌萎缩的作用。
为此,回顾既往相关研究,阐明CKD-肠道微生态-骨骼肌代谢轴的分子机制及信号通路等,可为预防或改善CKD患者骨骼肌萎缩治疗提供新策略。
一、肠道微生物与能量代谢的关系健康状态下,肠道微生物通过促进营养成分吸收、氨基酸合成及调控病理性代谢产物和炎性因子等在宿主的能量代谢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6]。
由于骨骼肌作为蛋白质储存和血糖调控的主要器官,因此亦参与了机体能量代谢,提示肠道微生物可能会间接影响骨骼肌的代谢功能。
肠道微生物参与蛋白质的代谢首先体现在对氨基酸的调控作用上。
微生物可通过分解食物为机体提供必需氨基酸,健康的肠道微环境可提高氨基酸的生物利用率以促进人体生长发育。
而改变肠道菌群的构成,氨基酸的代谢亦会随之变化。
研究发现,增加小鼠肠道乳酸菌的数量后,其粪便氨基酸类型会发生显著改变。
抗菌剂月桂酸单甘油酯诱导肠道菌群失调甚至可以改变多种氨基酸的代谢途径,最终导致机体肌肉比例下降[7]。
短链脂肪酸是肠道微生物代谢释放的另一类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能与肌肉、肝脏中的特定细胞靶向结合并相互作用,进而调节能量代谢[8]。
CKD改变了肠道微生态及代谢变化。
有研究证实,与健康人比终末期肾病患者的190种肠道菌群已发生显著变化。
同样,CKD小鼠模型也有175种菌群的变化。
它们均表现为益生菌数量显著降低,腐生菌过度生长。
目前认为,CKD状态下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与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尿素清除率降低有关。
尿素进入肠腔并经肠道微生物水解后,所产生大量的氨可改变肠道的微环境,从而影响微生物生长。
CKD诱导肠道菌群失调所产生的病理性代谢产物影响着骨骼肌代谢。
研究表明,CKD引起的菌群失调可破坏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结构,增加肠上皮渗透性,促使病理性代谢产物转移至血液循环中。
(1)脂多糖即是其中之一,是革兰阴性菌外膜的一个组成成分,可诱发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9]。
脂多糖可引起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等促炎因子水平增加,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肌肉组织的炎症反应,使肌肉蛋白质分解加速,并抑制其蛋白质合成,最终出现特征性骨骼肌萎缩的表现[10]。
(2)硫酸吲哚酚和对甲酚硫酸盐在CKD状态下大量蓄积,硫酸吲哚酚和对甲酚硫酸盐均能造成胰岛素抵抗和炎症反应,从而影响骨骼肌能量代谢[11]。
(3)肌生成抑制蛋白(myostatin、atrogin-1)在CKD诱导菌群失调引起的炎症反应、毒素蓄积和氧化应激状态中均会被激活发挥其蛋白降解作用[12]。
二、CKD-肠道微生态-骨骼肌萎缩的分子机制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PI3K/Akt信号途径:CKD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后抑制肌肉组织蛋白质合成的关键因素即是胰岛素抵抗[11]。
众所周知,胰岛素抵抗是CKD中普遍存在的现象,IGF-1/胰岛素/PI3K/Akt信号通路受抑制是根本原因。
通常,蛋白质合成与分解过程均依赖于Akt磷酸化调控,IGF-1或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可引起包括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Akt等一系列磷酸化反应。
Akt磷酸化后一方面可通过调控mTOR促进蛋白质合成,另一方面可促使FoxO发生磷酸化。
由于磷酸化的FoxO无法进入到细胞核内,因此需去磷酸化处理。
去磷酸化的FoxO在细胞核内可上调MuRF1和atrogin-1水平,并最终通过泛素蛋白酶系统(UPS)和caspase-3促进蛋白质分解。
此前描述的CKD中菌群失调所致的代谢变化主要通过抑制IRS-1和PI3K 磷酸化阻断此通路达到胰岛素抵抗,而受阻的信号通路下游的Akt磷酸化水平随之降低并下调mTOR,从而加速去磷酸化FoxO合成,使蛋白质分解增加。
因此CKD患者骨骼肌萎缩与其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2.脂多糖/Toll样受体/核转录因子-κB (NF-κB)信号途径:脂多糖/Toll样受体/NF-κB信号通路是CKD骨骼肌萎缩的另一条特殊通路。
CKD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脂多糖增多激活了该通路。
作为Toll样受体主要的下游靶点,NF-κB在骨骼肌萎缩中亦起着关键作用[13]。
通常,在肌肉组织中Toll样受体2、Toll样受体4、Toll样受体5和Toll样受体9等亚型均有表达,但NF-κB通过亚型Toll样受体4受体活化,其强度却是Toll样受体2的20倍。
Toll样受体2是由革兰阳性菌的肽聚糖激活,而Toll样受体4则由脂多糖激活。
骨骼肌细胞即是通过Toll样受体识别脂多糖之类的病源相关分子(PAMPs)发挥其固有免疫作用。
Toll样受体调控NF-κB还须有TNFα或IL-6的参与。
Toll样受体4发生突变后,脂多糖上调促炎因子TNFα和IL-6的作用则显著降低,细胞核内NF-κB水平亦会下降。
此外,脂多糖激活Toll样受体4后还可通过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上调atrogin-1和MuRF1引起骨骼肌的显著萎缩[14]。
3.硫酸吲哚酚对骨骼肌蛋白的负性调节作用:当肠道屏障功能遭到破坏后,肠道菌群产生的毒性代谢产物会大量进入血液循环中。
色氨酸衍生物硫酸吲哚酚即是其中之一。
血清硫酸吲哚酚浓度升高不仅与肾功能下降密切相关,还能作用于肌肉组织,抑制C2C12成肌细胞的增殖和肌小管形成[15]。
硫酸吲哚酚不仅能增加促炎因子(TNF α和IL-6)水平,还可以上调肌生成抑制蛋白(myostatin、atrogin-1)[15]。
TNFα可通过p38 MAPK激活atrogin-1和MuRF1,促进蛋白质分解。
IL-6则通过调控SOCS-3,下调IRS-1而引起骨骼肌萎缩。
肌生成抑制蛋白主要通过与其特异性受体ActRIIB结合后降低Akt磷酸化,从而起到抑制肌肉组织蛋白质合成的作用[16]。
此外,肌生成抑制蛋白还可通过激活SMAD信号通路引起蛋白质分解[17]。
三、CKD骨骼肌萎缩的治疗策略1.益生元和益生菌:益生元促进菌群生长并对宿主产生有益作用。
益生元的种类繁多,包括低聚半乳糖、低聚果糖、大豆低聚糖和菊粉等[18]。
研究证实,低聚果糖可增加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同时降低脂肪比例,增加肌肉比例[19]。
此外,低聚果糖和菊粉既可提高机体免疫力,还可减少蛋白质分解,抑制并延缓骨骼肌萎缩。
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链球菌等是肠道内固有菌群,既对宿主发挥重要的脏器保护作用,亦能改善CKD症状。
应用益生菌能显著抑制胰岛素抵抗[20]。
益生菌还可增加肠道内短链脂肪酸的产生,调节机体葡萄糖/胰岛素代谢平衡和提高脂质代谢。
故益生菌可能通过调控能量代谢来改善CKD的骨骼肌萎缩症状。
2.粪菌移植:是指将健康供者的粪菌合成制剂移植至受者肠道内,通过重建健康肠道菌群结构来治疗某些特殊疾病的一种方法[21]。
研究发现,将瘦型体质者的粪菌移植至代谢综合征患者肠道内,6周后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及益生菌水平同步得到提升[22]。
而这也为今后治疗CKD相关性骨骼肌萎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3.毒素吸附:AST-120能与尿毒症毒素结合并将其清除,显著改善肠道微环境,促进益生菌生长,同时提高肠道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降低肠黏膜渗透性,有效抑制肠道内病原体移位至循环中。
应用AST-120后,可显著降低CKD患者血清脂多糖、硫酸吲哚酚水平[23]。
司维拉姆作为一种交换型磷结合剂可降低血透患者内毒素水平改善其预后[24]。
这些临床研究提示,应用毒素吸附方式降低促进蛋白质分解的毒素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CKD患者的骨骼肌萎缩现象。
4.短链脂肪酸:包括醋酸、丙酸和丁酸等,由结肠和盲肠内肠道微生物产生,其不仅是机体的供能物质,还能调控机体的能量代谢。
调节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产生,增加胰岛素分泌;丙酸和丁酸还可降低IL-6、IL-12等促炎因子水平;丁酸盐还有抑制巨噬细胞产生一氧化氮等促炎介质的作用[25]。
通过上述作用,短链脂肪酸参与了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使导致CKD骨骼肌萎缩的通路活性作用减弱。
5.油脂及精油:有研究证实,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的鱼油、亚麻籽油等膳食脂肪能显著增加肠道内乳酸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数量[26]。
薰衣草、藏茴香、柑橘等精油可选择性的减少肠道内病原微生物的数量,最终在抑制肠道内炎症反应的同时,促进产短链脂肪酸菌的增殖能力,以改善蛋白质代谢,减轻CKD患者骨骼肌萎缩症。
骨骼肌萎缩将影响CKD患者的预后。
由于机制尚不清楚,故治疗手段极为有限。
随着肠道微生态异常在人类疾病中发挥的作用被不断揭示,相信不久的将来在此领域研究将会有新的突破,调整、改善CKD-肠道微生态-骨骼肌代谢轴有望成为治疗CKD相关骨骼肌萎缩的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