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读经教育说明手册-王财贵
育儿知识:王财贵 教育就如此简单

王财贵教育就如此简单
王财贵教授于1949年4月10日出生。
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
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曾师事隐者掌牧发先生,书法家王恺和先生,是牟宗三先生的入室弟子。
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鹅湖月刊社主编、社长。
现任:国立台中师范学院语教系专任副教授、华山讲堂读经推广中心主任、华山书院院长、台湾汉学教育协会理事长,鹅湖月刊社编审委员、美国科技教育协会研究员。
1994年,王财贵教授在台湾发起“儿童诵读经典”的教育运动,十几年来,他自出路费在台湾、香港、美国、东南亚及大陆等地,免费演讲千多场,得到广泛响应与支持,掀起了全球华人地区“儿童读经”的风潮。
2001年7月1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演讲,被人们称为“一场演讲,百年震撼”。
王财贵教授不亏是一位中国文化孜孜不倦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师者。
被人们誉为“全球读经推广一人”。
全球推广儿童读经第一人

全球推广儿童读经第一人——王财贵博士儿童经典教育述评时机:越早越好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似乎早成定论,那就是六七岁入学之日始。
而作为教学内容的课本,也从小学一年级方才登堂入室。
学前阶段文化知识的学习,还没有堂而皇之地走进幼儿园的课堂;游戏,才是其“教学”的主题内容。
“五四以降,对于这一”定律鲜有质疑的声音。
王财贵博士则是这一“定律”的挑战者,同时还成了“学习时机越早越好”的建构者与倡导者。
人的生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教育时机则是生命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孩子应该接受教育的时候而不开始,浪费的不仅是时间,更是生命的潜能,甚至是一生的发展。
所以,孩子学习的关键期不容忽视。
犹如宇宙有一定运转规律一样,人的发展也有一个大体的定数。
违背这一定数,或者逆道而行。
近则失却学习大智大慧的机遇,远则失却终生发展的文化空间。
那么,学习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王财贵博士认为,学习应该从有生命的时候开始。
越是早期的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就越大。
一、为胎儿营造成就天才的文化氛围王财贵博士高度重视胎教意义,但这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胎教。
他认为,胎儿不会睡觉,也不会醒来,一天24小时都可以接受教育。
空气中的音波传至母体,胎儿的学习便在混沌状态之中开始。
声音有宇宙之音,也有人文之声。
宇宙之音人人皆可从天地万物之中获取,人文之声却因父母的教育不同而大相径庭。
接受高雅之音,高雅教育便在潜移默化中展开;接受粗俗教育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进行。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不同的教育从零岁就已拉开了序幕。
这犹如一片土地,不种下好种子,就会种下坏种子。
由于胎儿不会跑来跑去,完全听命于父母的学习安排,这便成了父母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
所以,王财贵博士建议,对于胎儿的教育,最好高雅古典音乐和古代文化经典周而复始地在胎儿附近播放,一天24小时都不停止。
这样,可以为胎儿营造一个高雅文化氛围,让其终日沐浴在高层次的文化故乡之中。
王财贵博士对记者说,他所认识的人中就有一些胎教成功者。
王财贵儿童读经——教育的智慧学

王财贵儿童读经——教育的智慧学第一篇:王财贵儿童读经——教育的智慧学儿童读经——教育的智慧学“什麼叫作教育的理想?就是依照道理而去思考教育的问题。
假如知道了教育的理想,还能够按照这个理想而去实施,那麼,你就完成了一种理想的教育。
”——摘自王财贵教授登丰演讲稿一、读经教育学基本原理1、以开发人性为目的2、十字打开,兼顾教育的全面性和历程性3、把握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教育的时机、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4、读经教育的四个标准:及早读经、老实读经、大量读经、快乐读经5、读经教育的五个特质:理论的深刻性、内容的扩展性、操作的简易性、例证的广大性、教育的笼罩性。
“吾人以为,如果单纯从枝节的、外在的、技术层面说问题,而没有一个改革教育的总的纲领,则无实益。
如果有一个根本的总的改革教育的纲领,那麽在此纲领的笼罩下,那些以前成问题的枝节的、外在的、技术层面的问题,或许能有妥当的解决办法或一种新的解决方案,从而不再成为问题矣。
但其总的纲领,吾人却当从人性之高度予以深思,以人性的标凖去善加衡量与抉择。
当今中国,乃至於全世界,所面临的教育苦恼,乃是出於教育思想之偏离人性之本质而造成的,这是属於思想性的、哲学性的、典范性的失落。
如果不从根本上作系统的转向,只在枝微末节上欲求修订,则不但无济於「长期发展」,且致治丝益棼,最终贻误民族与国家的文明与进步之大好契机。
如果教育改革能从根本上着力、能触及问题背后的根源,则走出目前教育所面对之困局,则并非困难之事。
一切枝微末节上的困难与问题,亦将随着根本问题之解决,而得迎刃而解也。
因此,吾人当注目於根本理念之转变,从此处下力即可正本清源,即可令教育起死回生,人才从而可以得而辈出,造就堂正优雅足以作为世界典范的新中国。
”二、从人性出发,建立永恒的人类语文教育新典范语文教育新典范的体现:以语文为核心的教育生涯规划1、胎教:古典音乐、中文经典诵读、英文经典诵读,24小时不间断播放。
2、0-3岁:除以上之外,看尽世界名画、雕塑、建筑、舞蹈......认识至少三千汉字3、3-13岁:十年读经,背诵中文经典至少二十万字、外文经典至少十万字4、13-23岁:十年解经,深入经藏,通览历史,广泛涉猎人类一切学问(对於有特别天赋的孩子,特别培养)5、23-33岁:十年历练,遍访名师“我有四句话做为新典范建立的标准。
王财贵《经典教育》理念文字版

王财贵《经典教育》理念文字版王财贵,博士,著名国学大师牟宗三的入室弟子。
,台湾台中师范学院语教系副教授。
台湾华山书院院长,台湾汉学教育协会理事长,全球”儿童读经教育”的首倡者、实践者和推广者,全球读经教育基金会会长。
1994 年,王财贵博士开始在台湾推广儿童读经诵经活动,后又行走于大陆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地,激情演讲千余场,得到了广泛的响应与支持,儿童读经诵经人数由起初的寥寥数人,发展到今天的100余万人。
2001年12月,记者就看过王财贵博士于2001年7月1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演讲VCD光盘,并为人们称作的"一场演讲,百年震撼”所震撼。
记者也曾看过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国内重要媒体对王财贵博士的精彩报道,也被这一”全球推广读经第一- 人”的精神所感召。
采访王财贵博士,就成了记者近年来的一一个心愿。
2005年10月中旬,王财贵博士专程来鲁讲学,在泉城济南,记者终于如愿以偿,对他进行了专访。
.时机:越早越好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似乎早成定论,那就是从六七岁入学之日始。
而作为教学内容的课本,也从小学一年级方才登堂入室。
学前阶段文化知识的学习,还没有堂而皇之地走进幼儿园的课堂:游戏,才是其”教学的主体内容。
“五四”以降,对于这- -”定律"鲜有质疑的声音。
王财贵博士则是这一-”定律”的挑战者:而同时,他还成了”学习时机越早越好”的建构者与倡导者。
人的生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教育时机则是生命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孩子应该接受教育的时候而不开始,浪费的不仅是时间,更是生命的潜能,甚至是一生的发展。
所以,孩子学习的关键期不容忽视。
犹如宇宙有一定运转规律-一样,人的发展也有一一个大体的定数。
违背这- -定数,或者逆道而行,近则失却学习大智大慧的机遇,远则失却终生发展的文化空间。
那么,学习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王财贵博:士认为,学习应当从有生命的时候开始。
全球推广儿童读经第一人——王财贵教授

访谈全球推广儿童读经第一人——王财贵博士儿童经典教育述评陶继新(山东教育社总编辑,编审,中国教育报记者)王财贵,博士,着名国学大师牟宗三的入室弟子。
台湾台中师范学院语教系副教授。
台湾华山书院院长,台湾汉学教育协会理事长,全球“儿童读经教育”的首倡者、实践者和推广者,全球读经教育基金会会长。
1994年,王财贵博士开始在台湾推广儿童读经诵经活动,后又行走于大陆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地,激情演讲千余场,得到了广泛的回应与支援,儿童读经诵经人数由起初的寥寥数人,发展到今天的100余万人。
2001年12月,记者就看过王财贵博士于2001年7月1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演讲VCD光碟,并爲人们称作的“一场演讲,百年震撼”所震撼。
记者也曾看过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国内重要媒体对王财贵博士的精彩报道,也被这一“全球推广读经第一人”的精神所感召。
采访王财贵博士,就成了记者近年来的一个心愿。
2005年10月中旬,王财贵博士专程来鲁讲学,在泉城济南,记者终于如愿以偿,对他进行了专访。
时机:越早越好孩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似乎早成定论,那就是从六七岁入学之日始。
而作爲教学内容的课本,也从小学一年级方才登堂入室。
学前阶段文化知识的学习,还没有堂而皇之地走进幼稚园的课堂;游戏,才是其“教学”的主体内容。
“五四”以降,对于这一“定律”鲜有质疑的声音。
王财贵博士则是这一“定律”的挑战者;而同时,他还成了“学习时机越早越好”的建构者与倡导者。
人的生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教育时机则是生命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孩子应该接受教育的时候而不开始,浪费的不仅是时间,更是生命的潜能,甚至是一生的发展。
所以,孩子学习的关键期不容忽视。
犹如宇宙有一定运转规律一样,人的发展也有一个大体的定数。
违背这一定数,或者逆道而行,近则失却学习大智大慧的机遇,远则失却终生发展的文化空间。
那麽,学习应该从什麽时候开始呢?王财贵博士认爲,学习应当从有生命的时候开始。
王财贵和他的儿童读经教育

王财贵和他的儿童读经教育———与经典同行,和圣人为伴一、缘起二、王财贵简介王财贵先生,字季谦,1949年4月10日出生,台湾省台南县人。
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当代新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曾师事隐者掌牧发先生、书法家王恺和先生,是牟宗三先生的入室弟子。
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鹅湖月刊社主编、社长。
国立台中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全球读经教育基金会理事长。
华山讲堂读经推广中心主任,台湾汉学教育协会会长。
全球儿童读经教育的首倡者。
1994年, 王财贵教授在台湾发起“儿童诵读经典”的教育运动,开始致力于推广事业。
15年来,在台湾、香港、东南亚、美国、欧洲、澳洲及大陆地区公益演讲千余场。
2001年7月24日王财贵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儿童经典导读讲座”,被誉为“一场演讲,百年震撼”,掀起全球华人地区儿童读经的风潮。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已有8000万儿童从中受益。
王财贵教授不仅是一位中国文化孜孜不倦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师者。
三、读经教育记得曾在报纸上看到学者引述半个多世纪前一位教育家叶圣陶的话说:「中国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之下太过重视升学考试,以致于造成了『以智毁德、以智毁体、以试毁智』的结果。
」过度注重升学考试而毁了德、智、体三育,乍听之下,或许是有点惊世骇俗、危言耸听,可仔细玩味之后却实在是一针见血的伟言谠论。
回顾我们这几十年来的教育,升学主义大行其道,文凭主义到处充斥,师长们竞相以考高分、中第一志愿期勉自己的子弟,莘莘学子们朝夕苦读为的也只是高中金榜、荣登名校。
这样的教育,究其实不外追求「功名利禄」四个字而已。
彷佛人生的价值,除功、名、利、禄外,其余皆是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
真、善、美等更高的价值,往往只是教科书中供人凭吊的远古遗训;理性、尊重、合作等美好的行为,往往也只是公民课本上聊备一格的道德教条。
一旦走出了学校的象牙塔,投入真实又现实的社会,一切只能向「钱」看,拚了命只为把「权」抓,谁教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的「侏罗纪公园」?在这样一个「失落的世界」里,生存的法则是「弱肉强食」。
王财贵读经理念要点

题记:近日,集中看了不少王财贵老师和赖国全老师的演讲、文章。
对他们提出的读经理念进行了一些初步总结。
罗列出来,一是让自己能时时回顾、方便学习;二是方便大家,节省搜集、浏览的时间。
我总结的王财贵读经理念要点:
*教育三要点:
1、教育的时机:13岁以下;
2、教育所采用的教材:人类最高的文化经典、精品;
3、教育的方法:诵读。
*儿童读经的内容:音乐读经、美术读经(看世界名画),更重要的是文字读经。
*读经的四要领:
1、及早读经,越早越好。
从今天开始。
开始得越晚越难读。
有条件的建议最好去正规的读经班。
2、老实读经:读真正的经典,不要读次要的。
内容上按重要程度和优先顺序分四级:
第一级: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第二级:易经、诗经、老子、庄子;
第三级:古文、唐诗、宋词、元曲;
第四级: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
老实读经指:只是读,不要游戏,不要解释;从一开始读就心灵静定,能动能静才是完整的人格。
3、大量读经:指字数读,遍数多,时间多。
一天能达到8小时以上是最好。
坚持2年,基本能读完四书五经。
4、快乐读经:把握前三点就快乐了。
*300读经法:掌握三个一原则:每天读100字,共读100遍,不管能背与否都给100分。
儿童读经运动

王财贵与『儿童读经运动』经书是我国民族文化之珍贵遗产,虽然自清末开始不断遭到质疑,将经书与落后保守划上等号。
但事实上,经书的价值是可以重新看待的,如何赋予现代意义,从中撷取活用的智能,恐怕是现代人在面对经书时,应该调整的心态。
有鉴于此,本刊今、明两天,特刊登两篇相关文章,希望能提供读者对此一问题有更进一步的思考。
另一个使文化起死回生的可能转机制式教育之外,坊间学钢琴、学计算机、补英文,各式各样的儿童才艺班,令人眼花撩乱。
在不能输在起跑点上的竞争压力下,你是否为了帮孩子选择什么『菜色』困扰不已?如果你经常观察并反省我们的文化发展与教育问题,你可能会发现无论学校教育或是这些应运而生课余时髦的社会教育,所提供给我们下一代的始终只偏重知识或技能的传授;至于精神层面的人格涵养,则显得相当贫乏。
整个大环境所见也大半是心量狭窄、急功近利的角色;尤其我们议事殿堂诸君,每以风度尽失的『肢体语言』做惊人的错误示范,你可能早已担心国人的未来,是不是更一代不如一代。
在这个时候,有个人默默在推广『儿童读经』,让人们在众声喧哗中,发现另一个使文化生命起死回生的可能转机。
日前走访了这位哲学大师牟宗三的嫡传弟子、前鹅湖月刊社长、目前任教于台中师院的新儒家学者王财贵先生,在轻松的叩问之间,了解了整个儿童读经理念形成与逐步推展的经过。
在此便以『好东西与好朋友分享』的心情,为大家报导这项深具意义的回归文化本位运动。
经典是智能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都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做为源头活水。
中国自古流传的四书、五经,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典册,向为知识分子所必读,以此抟成了整个文化的特色。
儿童读经就是教儿童诵读经典,这其实原是中国行之数千年的重要教育理念,在现代社会中提出,却变成陌生而令人一时难以接受的论题。
不读经书中国人的理性被架空了『读经』之风至清末仍盛,民国以后西风东渐,元年元月第一位教育部总长蔡元培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五月又令:『废止师范、中、小学读经科』,七月又提出:『各级学校不应祭孔』之议案;三个连续动作,使中国从此没有读经的学生,没有可教读经的老师,迨至民国八年五四运动,胡适提倡白话文运动,不用说读经,中国人连古文都渐渐看不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