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6 大自然的语言学案1 新人教版.doc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16 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上册 16 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
学习过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一、自学新知:
1.抽查重点字词注音或意思。
翩( )然 连翘( ) 风雪载途( ) 衰( )草连天
周而复始:
销声匿迹:
竺可桢(1890—1974),某某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2、(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板书设计:
描述物候现象 现象
【注】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5)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6)以上几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6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6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6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新人教版一、目标呈现1.积累词语,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2、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知识链接:说明文的知识回顾1.说明文的顺序:2.说明文的方法有:二、预习热身1.给加粗字注音(7)萌发(8)孕育(9)销声匿迹(10)连翘(11)载途(12)草长莺飞2.解释词语。

(1)翩然:(2)孕育:(3)次第:(4)载途:(5)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周而复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风雪载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草木荣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年年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词填空。

①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A.发育 B.培育 C.酝酿 D.孕育)果实的季节。

②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得多。

三、活动探究活动一整体感知1、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六课《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这就是物候现象。

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板书文题、作者)课堂实录一、介绍物候学和竺可桢。

【设计意图:讲解物候学的知识,补充竺可桢的资料,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

】1.物候学。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利用物候现象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作者介绍。

竺可桢,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

论文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台风的源地和转向》等。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二、检查预习情况,了解文章结构。

【设计意图:巩固基础,分析层次,了解说明文的逻辑顺序。

】1.了解多音字读音。

连翘(qiáo)——翘起(qiào)衰草连天(shuāi)——鬓毛衰(cuī)落叶(luò)——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2.明确词义。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精品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1.朗读法。

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

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

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

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

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16 大自然的语言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16 大自然的语言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导学案16 大自然的语言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16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1.了解物候知识,丰富科学知识。

2.理清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学会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学习重难点】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学会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二)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学习流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竺可桢萌发()翩然()孕育()销声匿迹()风雪载途簌簌草长莺飞周而复始衰草连天2、了解作者3、思考下面问题,理清全文思路。

划分段落层次(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4、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语言生动的,(体裁)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的重要意义。

5、相关知识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6、理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本文按什么顺序说明?(2、)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7、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或作用。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叨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 新人教版

16、《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2、快速阅读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揣摩说明语言。

4、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课堂探究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文中的某个段落或者某个角度提出2-3个问题,考考其他小组;指导说明:请各小组快速讨论提出问题,然后小组互换问题,快速讨论找到最佳答案!然后各小组选取1-2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后者不要重复问题,但可以补充或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重点积累:2、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我们应该怎么去做?3、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当堂检测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二)阅读,然后回答问题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八年级语文上册 16《大自然的语言》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大自然的语言
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
主备人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学会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 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重点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
难点
体会本文说明顺序和方法的合理应用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三、展示提升
四、总结归纳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1、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 、、。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到特殊,由主要到,由
到本质、由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 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本文采用的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结合文句,填写选文中加横线地方的词语。
2、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有:
3、本段文字按什么顺序写的:
4、本段文字主要使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5、本段文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6、本段段意:
(二)①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②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③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④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
二、合作探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含答案)

16.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

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名师讲析【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1.关于作者竺可祯(1890—1974),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2.名词解释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气候的反应。

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气候有密切关系。

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属物候现象。

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是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

如: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

麦到芒种谷到秋,寒露才把豆子收。

麻雀囤食要落雪,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课文分析】1.文章主题本文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

2.文章结构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l~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lO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对话文本(1)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课文开头一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人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中“文字”的比喻含义。

2、了解全文的说明结构,准确清楚地把握大自然中有哪些种类的“文字”。

3、掌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

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良性发展的观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时间:2013年12月10日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学生齐读“预习提示”第一段,整体把握本文说明的内容。

三、学习字词。

(多媒体教学,字词采用窗口显示,指名学生读,读一个显示一个读音。

)衰草连天——鬓毛衰连翘——翘尾巴差异——差遣——差劲——参差观测——道观播种——耕种落叶——丢三落四——落枕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五、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标出有关词句。

明确:1.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接春——夏——一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条理十分清楚。

【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16《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word版

《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了解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2、教材分析说明文是中学生必学的重要的文学体裁。

主要考察学生分析说明方法的能力。

3、中招考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语言特点是近年来的易考点,要多系统的讲解说明文的基础知识,务必使学生学牢。

4、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初接触说明文,很多学生弄不清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语言特点。

所以要多努力,从开始就要弄懂弄透。

激情导入:师:大自然有语言吗?(投影显示)多媒体展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师:大自然在四季里写着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些物候现象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一年四季,循环往复,年年如是……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

(板书课题)一、出示学习目标。

(投影显示)1、了解作家作品,识记重点字词;2、学习物候学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现象。

(重点)三、目标一:了解作家作品,识记重点字词;自学指导一:内容:课文要求:参照资料,了解作家生平及其作品。

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掌握本课重点字词的读音、书写及解释。

时间:(5分钟)预习检测:(投影显示)1、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我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也是中国现代物候学研究的奠基者。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

主要著作有《物候学》等。

2、给加点字注音:萌发( méng )翩然( piān )区域( yù)孕育( yùn )簌簌( sù)纬度( wěi )销声匿迹( nì)风雪载途( zài )连翘( qiáo )竺( Zhú)可桢( zhēn )注意—多音字:载:(zăi) 一年半载、记载翘:(qiáo) 翘首(zài) 载歌载舞、装载 (qiào) 翘尾巴3、根据拼音写汉字:yán ( 延 )迟草长yīng( 莺)飞农yàn(谚)悬shū(殊)shuāi(衰)草连天北yàn(雁)南飞物hòu(候)短cù(促)3、解释词语: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6 大自然的语言学案1 新人教版
★导学卡:
一、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4、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前自学
1、本文的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那么文章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题目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2、把你课下搜集到的农谚写在下面。

二、学习任务(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一、基础知识:
1、字词积累:(给加点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连翘.()纬.度()销.声匿迹()
蓑.衣()阻挠.()忌讳.()悄.然无声()
2、走进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文章首先介绍(),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接着说明(),最后说明()。

5、作者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找出语句说明。

三、品味语言
1、理解下句:“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上句中“融化”“萌发”“次第”的作用?
3、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能否将上句中的“销声匿迹”改为“消失了”?
4、“传语”“暗示”“唱歌”等词的作用?
5、“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词的作用?
★训练卡
1.《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A.说明拟人比喻 B.叙述拟人比喻 C.描写对偶拟人 D.抒情比喻拟人
3.给加点字注音。

(1)萌.发(2)孕.育(3)销.声匿.迹
(4)连翘.(5)载.途(6)草长莺.飞
4..解释词语。

(1)翩然:(2)孕育:
(3)次第:(4)载途:
(5)周而复始:(6)销声匿迹:
5、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⑴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
⑵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
⑶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三.学习疑点(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让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吧!)
★反思卡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懂得了知识,但在方面还做得不够好,我要向我们班学习,学习他(她)的
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我会做的更好,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