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杜甫诗三首
25杜甫诗三首

二、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 短剧。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 物,要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 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 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答:“设题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是要合理的补充某些情节或细节,从而 鲜明的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
《望岳》 1、气象雄伟,意境深远。
2、托物言志,气魄非凡。
《春望》 1、运用自对,产生强烈对比。 2、起承开合,溶于一炉。 《石壕史》 1、构思巧妙,明、暗兼顾。 2、情节生动,动人心魄。
一、研讨下列问题,并背诵这三首诗。 1、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 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国破山河在,
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 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 城春草木深。 (被毁坏到了无余人、无余物,忧国忧民 )
感时花溅泪,
感世伤时,花也在流泪;怨恨别离,鸟也 在啼叫惊动人心。/ 感时恨别,见花而落 恨别鸟惊心, 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 (移情于物,感时伤世 )
(其一)
东岳泰山
dài fú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zì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 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 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 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 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 东、河北一带游历,过着一种 “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结 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 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 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 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 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 泰山的名篇。
25.杜甫诗三首1

春 望
杜甫
国破 山河 在, 城春 草木
远望(萧条破败) 深。
惊心。 近望(忧国思家)
感时
烽火
花
连
溅泪,
三月,
恨别
家书
鸟
抵
盼望(思念牵挂) 万金。
胜簪。
白头
搔
更短,
浑欲
不
全诗是扣住哪一个字来写的呢?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主题分析
诗歌热情赞美了泰山高 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 景色,抒发了诗人早年的远 大抱负。
本诗为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题为 “望岳”。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 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 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 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 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 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 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 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 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 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 字子美。世称“诗 圣”,其诗是“诗 史”。与李白齐名, 世称“李杜”。 代表作品“三吏” (《新安吏》《石 壕吏》《潼关 吏》)、“三别” (《新婚别》《垂 老别》《无家别》 等 。
青年时期 《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
写作背景
望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 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 岳
(今属山东省)去省亲 — 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 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 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 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 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杜甫诗三首》(完美版)解析

烽 国破 草木深
火 离别
忧国思家
思乡是游子共同的情感,古人 还有很多人写自己思乡的情感,请 举出思乡诗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
比较两首诗风格的不同
文学常识
• (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 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 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 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 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 而有特殊情况。
•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暮 投宿
夜 夜久
住宿
天明 告辞
开端:有吏夜捉人(恐怖) 发展:听妇前致词(凄苦) 高潮:老妇从吏归(被逼) 结局:独与老翁别(悲凉)
分析比较
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
1、内容: 前两者属抒情诗,后一首属叙事诗。
2、体裁:《望岳》、《石壕吏》属古体诗,《春望》属律诗。
古体诗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换韵。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 分绝句和律诗等,它受格律的严格限制。《春望》属五言律 诗,《望岳》像律诗,但由于不合格律,当属古体诗。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 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 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 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 了。
25、 杜甫诗三首

会当凌绝顶, 这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
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 一览众山小。 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赏析: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 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就是为什么这两 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 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尚有他人否?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 今必有一人,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 谁应河阳役? 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 可一言也未发,最后走时 也没对老翁表示安慰,你 是如何理解诗人的沉默? 2、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 母”,而带走“力虽衰” 的老妇,原因是什么?
3、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本诗在艺术表现上,不仅运用了藏问于答的 手法,而且文章精炼。陆时雍称赞这篇诗“其事 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仅用二 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 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 与冲突,从而体现了同情人民的思想倾向,这的 确是难能可贵的。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藏问于答、从 答见问的例子并不罕见。例如贾岛的《寻 隐者不遇》:
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 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 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 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路经 这些地方,一路上所看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 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于是他就其所见所 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 是“三吏”中佳作。
春望
杜甫
国破
感时 烽火 白头
山河
花 连 搔
在,
溅泪, 三月, 更短,
城春
八年级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

八年级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
望岳作者: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怎么样?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的峰巅站得高高,俯首一览,啊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春望》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看。
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
25杜甫诗三首

翻译课文,理解下面字、词的意思。
【逾】 越过 【一何】 多么 【戍】 防守 【附书至 】 捎信回来 【新 】 最近 【偷生】 苟且活着 【已 】 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乳下孙 】 还在吃奶的孙子 【老妪】 老妇 【犹得】 还能够 【泣幽咽 】 (有人)低声地哭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 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 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 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 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
拓展延伸:
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 全都是官吏一步一步紧逼出来的。你怎 样看待这个说法?试着想象一下当时的 情景,并把它写下来。
问题探究
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 是吏逼问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作者究竟对这场战争持什么样的态度? 请阐述你的理由。
《望岳》: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早 年的远大抱负。 《春望》: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 己的感情。 《石壕史》: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 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表现了 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而深感悲 痛。
泰山简介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 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 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 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 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 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 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第25课:杜甫诗三首

望
岳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初步感知
《望岳》每一联中都有“望”的意思,但 “望”的角度不同,看一看是从哪些角度 “望”的,都望见了什么?
二、合作探究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可 以看出来? 2、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3、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 首诗什么地方吸引了你,并说明理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国都虽已残破不堪,但山河依旧,春日的长安 城里草木长得照样十分茂盛。(只因为)感伤国 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苦流泪 ,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胆寒。
(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 头发早就百了,(因为忧国念家)变的越来越 少了,抓起来简直就要插不上簪子了。
▲合作探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 句,两种理解: 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 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 的鸟鸣都害怕。 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 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 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 ,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 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
通过我们对诗文的理解,我们能够看出:
凶恶、蛮横)的 差役是( 老妇是( 可怜 )的
战争是( 残酷 )的 作者对老妇一家是( 同情 )的 作者对战争是( 憎恶 )的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八上25课杜甫诗三首知识清单

八上25课杜甫诗三首知识清单第25课杜甫诗三首一、重点字词1.在下面加标点符号。
Canthus Z scratch sāO hairpin Zā注意复调词“咽”的发音。
2.解释下面添加的单词。
(1)造化钟神秀造化:天地、大自然;钟:聚集。
(2)决眦眦:眼角。
(3)会当:终当,终要。
(4)浑欲不胜簪浑:简直。
(5)老翁逾墙走逾:越过。
(6)三男邺城戍戍:防守。
(7)二男新战死:最近。
(8)夜久语声绝绝:消失,没有。
(9)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
(10)齐鲁青未了未了:不尽。
(11)一何:多么。
(12)偷生:苟且活着。
(13)无完裙裙:衣服。
(14)岱宗:指泰山。
(15)死者长已矣已:完结。
二、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1.杜甫的《望月》写于唐代“开元盛世”,而《春望》和《世好里》则写于“安史之乱”初期。
2.这三首诗都选自杜诗的详细注释。
作者是杜甫,他的性格很美。
这位诗人自称少陵老人。
后人叫他杜少陵。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是“沮丧和沮丧”。
他的大量诗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到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三官”(新安官、潼关官、世豪官)和“三离”(新婚、老人、无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巅峰。
因此,他的诗歌被后人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誉为“诗圣”。
3、重点句子记忆知识表“望月”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不仅是攀登泰山的誓言,也是攀登人生之巅的誓言(体现了作者崇高而坚定的志向)(体现了诗人不畏艰险、敢于攀登、俯瞰一切的志向和精神):他将登上山顶,一瞥群山。
5.《望山》中细看泰山的诗是:摇胸生曾云,折眼角成归鸟。
春天的希望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杜甫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1、朗读教学法。
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3、古诗五步教学法。
《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4、诗歌境界教学法。
教读《春望》,打算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安排:三个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岳》一诗一、简单介绍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古诗可以从不同角度分为若干种类。
从格律的角度来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从唐初开始,一种新的诗体形成了。
这种诗体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是一种格律诗,唐人称为今体诗或近体诗,后人多沿称为近体诗。
同近体诗相区别的一种诗体,是不受格限制的自由体或半自由体诗。
唐人称为往体诗或古体诗,后人多沿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朝代及其以后的诗人仍有写的。
古体诗和近体诗,还可以各分成若干种类,一般是按“言”,即按每首诗的字数来划分。
古体诗如按言分,可分为四言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等。
《诗经》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后代也有写四言诗的,如曹操的《龟虽寿》。
一般都把杂言归入七言古诗一类。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
律诗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都有是八句,分为四联。
五言律诗共四十个字,七言律诗共五十六个字。
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
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
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
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
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
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二、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
今天我们就一起2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三、简介作者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
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
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
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
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
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
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二)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
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
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
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战乱流离时期。
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
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
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
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
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漂泊西南时期。
介绍略,留待以后介绍。
四、诵读诗歌,初步把握诗意。
31、教师范读2、学生齐读,教师提示本诗的诵读节奏划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呲/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个别学生诵读,其他学生感受诗意。
五、逐句诠释诗意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明确:“夫”是个虚词,“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
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尽,完的意思。
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明确: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赞叹大自然神奇秀丽的景色都聚集在了泰山。
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
“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泰山之大,使山的南北昏晓不同,这是近望所见。
六、教师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先大致了解了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这首诗诗在借写泰山,来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那么下一节课我们再继续来分析诗歌的内容。
七、布置作业背诵本诗4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望岳》、《春望》一、继续分析《望岳》一诗前两联是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呲入归鸟。
明确:这两句主要是写作者望岳所见,那么他都望到了什么呢?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冲击激荡着心胸,胸襟为之豁然开朗;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眼眶几乎都要睁裂了啊,那是在凝视归鸟入巢。
这两句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明确:“会当”,应当,一定要。
“凌”,登临,登上。
绝顶,极顶,最高峰。
“览”,俯视。
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那时俯视群山,一定会显得低矮渺小。
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时俯视山下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这里着力表现的是作者想要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这里是极望泰山。
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
二、教师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但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望有近望,有虚有实,有细望有极望。
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
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三、导入《春望》一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
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州(今陕西富县)。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5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四、诵读诗歌,感知诗意。
1、教师范读或学生听课文录音。
2、学生齐读,教师提示本诗的诵读节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个别学生诵读,其他学生感受诗意。
五、逐句诠释诗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明确: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板书:首联:借景抒情——表达忧国伤时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明确:颔联写到了“花”和“鸟”两种形象,“时”,指时代,指的时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感”是感叹、伤感,“恨”是遗憾,遗恨,“别”指安史之乱造成的人民的生离死别。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
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