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重难点教学创新设计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创新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创新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创新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认识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认识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激发兴趣,猜谜导入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
(粽子)2、揭题: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
(板书课题:10、端午粽)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
有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认识“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
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
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课文。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认识他们么?(指名读一遍)(1)象形字识字。
“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变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演变过程。
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慢慢又演变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
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慢慢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端午粽》的优秀教案(精选

《端午粽》的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端午粽》一课。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课文理解及文化背景介绍。
详细内容涉及课文第一至三段,重点讨论端午节的由来、粽子的制作及其在端午节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掌握粽子的制作方法。
教学重点: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端午节文化传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粽子实物、教学挂图。
学具:课本、作业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端午节的传说故事,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停顿、重音和语调。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在课本上做好笔记。
4. 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 粽子制作实践:分组进行粽子制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端午节的文化。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三部分:1. 课题:《端午粽》2. 生字词:写在课题下方,用不同颜色标注。
3. 课文结构:用简洁的图示表示课文的段落结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端午节小报制作。
答案要求:包括端午节由来、粽子的制作方法、民间习俗等内容,图文并茂。
2. 作业题目:课文填空。
答案要求: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应的填空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更多关于端午节的文化知识,如赛龙舟、佩香囊等习俗,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学习和句子解析2. 粽子制作实践3. 作业设计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字词学习和句子解析1. 选择重点生字词: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挑选出需要重点学习的生字词,如“端、午、粽、艾、蒲”等。
《端午粽》教学设计

《端午粽》教学设计《端午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2.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端午节的喜爱之情,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帮助学生了解课文背景。
2. 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 表演法:让学生表演课文中的情节,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端午节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端午节的氛围。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引出课题:《端午粽》。
2. 讲授新课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检查学生的生字词认读情况,重点指导“端、粽、总、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字的读音。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第一自然段写端午节到了,外婆包了许多粽子;第二自然段写外婆包的粽子的样子和种类;第三自然段写外婆把粽子分给邻居们吃;第四自然段写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
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端午节到了,外婆做了什么?理解“总会”的意思,体会外婆对端午节的重视。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学习第二自然段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种类?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粽子的样子,理解“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等词语的意思。
引导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说说外婆包的粽子的种类。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创新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创新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创新教案第【1】篇〗主题来源: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庆祝活动。
这些活动都适合大班的幼儿来开展,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同时,端午节又有着一个有名的来历,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为此,我开展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1、安静地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2、知道农历五月五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3、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文化(重点),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难点);4、认读字宝宝:"龙舟、艾叶、粽子"。
活动准备:1、实物:扎好的艾叶与菖蒲,彩色丝线,香袋,咸蛋,粽子2、:赛龙舟,粽子,悬挂艾叶与菖蒲,彩色丝线,挂香囊,咸蛋,涂雄黄,字卡活动过程:导入:播放背景音乐,师生律动出场——乘火车(进站)一、开始部分1、打招呼2、手指游戏——《手指歌》二、基础部分1、谈话导入,展示粽子,引出故事(1)小朋友看这是什么呢?(粽子),你们吃过粽子吗?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鲜肉粽子、咸肉粽子、红豆粽子、赤豆粽子、花生粽子)你喜欢吃哪一种粽子?(2)你们知不知道人们在什么节日里都要包粽子、吃粽子吗?(幼儿讨论后,教师揭示答案:五月五,端午节)2、欣赏故事(要求幼儿安静倾听,理解故事内容)3、根据故事内容提问,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1)农历五月五是什么节?(2)你们知道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3)为什么这个节日要吃粽子?根据幼儿回答出示:赛龙舟、吃粽子、插艾叶等。
4、拓展延伸(1)了解屈原的故事;(通过故事激发幼儿爱国情感)(2)出示插艾草、香袋、咸蛋、涂雄黄、系彩色丝线的,了解其用途。
(幼儿讨论)师:除了这两个习俗,你们还知道别的端午节习俗吗?还有许多习俗就躲在旁边的小篮子里,你们去找一找,看一看,说一说,你们认识这些习俗吗?(幼儿自由分组进行讨论)师:哪一组来说说,你们看到的是端午节中的哪个习俗?幼儿边说边观看,说出来给幼儿展示相应的实物。
《端午粽》教案范文(精选5篇)

《端午粽》教案范文(精选5篇)《端午粽》教案1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了解端午节包粽子的几种特有包法、名称。
2、引导幼儿初步学习包粽子的方法,能用缠绕、捆绑的方式包粽子。
3、幼儿能互相帮助,体验合作包粽子的乐趣。
本次活动的重点:了解粽子的来历和特点,学习包粽子。
本次活动的难点:能将粽子包好并捆紧。
二、活动准备1、有湿度的碎泥2、粽叶若干、橡皮筋3、范例、课件三、活动过程1、教师情境导入,引入今天主题,激发幼儿学习包粽子的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吃过粽子吗?吃过哪些形状的粽子?(2)教师出示课件,帮助幼儿了解不同形状的粽子。
我们吃过的粽子一般就是三角粽、还有四角粽以及团盘粽等。
2、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幼儿学习包粽子的方法。
(1)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粽子,看看粽子的外形和特点。
(2)教师拿出示范作品,小朋友请你们看,在粽子外面穿了一件外衣,你们知道它的外衣是用什么做成的吗?(3)以前,有一种粽叶叫芦苇叶,它也可以用来包粽子。
(4)你们知道粽子叶里面是什么吗?它是什么做成的呢?(5)平时,我们粽子里面包的是糯米,还可以加各种馅。
你吃过什么馅儿的粽子呢?3、教师出示课件,演示包粽子的过程,引导幼儿对包粽子的活动感兴趣。
(1)你们包过粽子吗?今天我们就要用泥巴来学习包粽子。
(2)教师讲解介绍制作方法,教师边示范。
重点讲解将粽叶卷成三角状,以及用橡皮筋将粽子裹紧的方法。
a、取一片宽大的粽叶,卷成一个圆锥状。
用手在圆锥筒中旋转一下,让锥筒更加细长。
b、在锥筒中填入糯米。
将没有米的那端,将粽叶的两侧分别向内折。
c、之后顺势将粽叶向下折,直到完全盖住糯米口为止,多余的粽叶反复折收在口上。
d、用线绳将粽子捆绑结实即可。
4、幼儿分组包粽子,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互相帮助,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及时进行指导。
四、活动总结活动前,根据幼儿的问题设计、制作有关端午节经验的调查表,鼓励幼儿广泛收集资料、积累经验。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创新教案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分组讨论和粽子制作的演示都很成功。学生们在讨论中积极思考,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够细心,导致粽子制作并不完美。这一点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耐心。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端午节的基本概念、文化意义和习俗。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端午节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端午粽》这篇课文。我发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学生们对端午节的文化背景和习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这是让我感到非常欣慰的地方。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端午节的基本概念。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端午节的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端午节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传承文化。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生字词学习和课文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辅助和情景模拟来帮助大家理解。
二、核心素养目标
《端午粽》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语言感知与理解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把握节日习俗的文化内涵;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讨论、表达等活动,提升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加强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感受课文语言美和传统节日的氛围美;锻炼学生的书写表达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式进行有效的写作实践,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端午粽》的优秀优质教案(精选
《端午粽》的优秀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二册第四章,详细内容为《端午粽》一课。
本节课通过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及其特色食品粽子,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了解端午节的历史背景、习俗以及粽子的制作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事物。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重点:掌握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学会描述粽子的制作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课文内容,分析端午节的历史背景、习俗以及粽子的制作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动手制作粽子,体验传统节日氛围。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让学生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事物。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段描述粽子制作过程的文字。
六、板书设计1. 《端午粽》2. 主要内容:端午节:历史背景、习俗粽子:制作方法、特点描述方法:生动形象、细节描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端午粽》为主题,写一篇介绍端午节和粽子的短文。
2. 答案示例: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称龙舟节、重午节。
这一天,人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粽子是端午节的特色食品,其制作方法如下:准备好粽叶、糯米、红枣等材料。
将粽叶洗净,放入热水中浸泡,使其变软。
接着,将糯米洗净,泡水一小时。
红枣洗净备用。
然后,开始包粽子。
取一片粽叶,折叠成漏斗状,放入适量糯米和红枣,再覆盖一层糯米。
将粽叶包裹严实,用线绳捆绑紧实。
通过这篇短文,我们可以了解到端午节的历史背景、习俗以及粽子的制作方法。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创新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创新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创新教案第【1】篇〗活动目标:1、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气氛,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节日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2、帮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认知方面)活动准备:1、视频(端午节儿歌)2、(粽子、龙舟、香囊等)3、实物:粽子、香囊活动过程:一、导入播放视频1、问题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幼:端午节师:那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我们都要做什么事情来庆祝呢?幼:赛龙舟师:哇小朋友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做这么多事?那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呢2、教师讲述端午节的来历。
3、教师再次提问:好了,小朋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们现在知道我们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谁呀?幼:屈原二、给挂图选字活动。
(巩固上面学的端午节知识)1、师:在黑板上挂有关端午节的,请小朋友选字贴在的下面。
2、幼:选字活动三、看视频,学儿歌。
(再次巩固有关端午节知识)师:教读《端午节儿歌》五月五,端午到赛龙舟,真热闹吃粽子,带香包蚊虫不来身边闹幼:跟着老师和视频一起学习《端午节儿歌》教学反思: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悬白艾、挂菖蒲、饮抹雄黄酒等。
利用端午节,开展主题活动,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同时,端午也是纪念屈原、秋瑾等先辈的特殊日子,可以借端午节,缅怀先辈,传承民族精神。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创新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1.认识立字旁和米字旁两个偏旁,会写“午”、“米”和“真”字。
2.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
4.初步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
难点:学习读好长句子,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
《端午粽》教案(优秀9篇)
《端午粽》教案(优秀9篇)语文端午粽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读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3、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及词语意思。
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习惯,并知道这些节日的历史来源。
【教学重点】认读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历史人物屈原。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粽子)你们认识吗?谁能告诉老师它是什么?2、指名说,接着导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对,这是粽子。
但是,同学们,你们吃过粽子吗?什么时候吃呢?3、今天呀,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文中的小朋友和我们一样,不仅吃过粽子,他还知道粽子的来历呢!板书课题。
4、指导学生学习生字“端”“午”“粽”。
5、再次齐读课题,注意读准三个生字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画上“○”,生词画上“”,看看哪些同学把课文读得又快又好!2、检查生字、生词认读情况。
(1)师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师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3、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写了有关粽子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课件)4、学生自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一)读课文,感悟内容。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全班帮忙正音。
3、全班交流。
(课件问题)(二)分段学习课文。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呢?2、指名回答,师指导。
3、师总结:外婆煮好一锅粽子,不仅仅是盼望我们回家吃粽子,同时,更饱含了外婆对我们浓浓的爱。
4、出示生字卡“午”“节”认读两个生字,师指导描红。
《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
《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端午粽》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端、棕”等13个生字。
2、会写“午、节”等7个字。
3、认识偏旁:立字旁“立”,米字旁“米”(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产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认字和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读好长句子。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游戏法问答法五、教学媒体: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六、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农历的五月初五是谁什么节日吗?(端午节),在端午节那一天,我们要吃粽子的,今天呀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就是关于端午粽的。
二、课件出示或者图片出示本课的插图老师板书课题《端午粽》,请大家把课题读两遍。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蒿草,艾叶,喝雄黄酒的习俗。
“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让我们去读课文感受一下吧。
三、学习生字(一)初读课文1、你自己读读看。
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0.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 (1PPT)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 (2)书写方法:上横短,下横长,中间一口要扁些。 三、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合作交流,向同桌展示自己写得最好的生字。 作业布置: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和爸爸妈妈去超市或市场买不同味道的粽子 观察样子并品尝。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PPT 多媒体课件播放课件或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课件或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师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 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 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PPT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如: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 的枣。 有一颗 红红的枣,枣的外面裹着白白的糯米,最外面是青青的箬竹叶。) 师小结:我们描绘事物的时候,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 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PPT 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 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 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4.配乐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5.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6.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PPT 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PPT 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PPT 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8.PPT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9.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PPT 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 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6)PPT 多媒体课件出示西瓜的图片。让同学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描绘西瓜 如 A:按照从外往里的顺序来描绘。西瓜的外面是带有波纹图案的绿绿的 皮,里面是红红的瓜肉,还有一颗颗黑色的籽镶嵌在中间。 B:按照从里往外的顺序来说。西瓜的里面是甜美多汁的肉,肉中夹杂着一 颗颗黑色的籽;西瓜外面是一件绿衣裳。 (7)词语填空读课文。 ①PPT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 ________枣。 ②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 的”“白的”“红的”? ③PPT 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 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④师小结:这样 AAB 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 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⑤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PPT 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 俗? ③教师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2)PPT 课件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 香甜美味的粽子。 2.PPT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1)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10、端午粽 教学目标:
1.认识 13 个生字,会写 7 个生字。认识 3 个偏旁“立”“米”“失”。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 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