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端午粽》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端午粽》教案(优秀8篇)

《端午粽》教案(优秀8篇)

《端午粽》教案(优秀8篇)端午节包粽子教案篇一活动名称:我们一起包粽子活动前言: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记得小时候的时候,端午节的头天,奶奶就开始忙了,泡江米,买蜜枣,洗粽子叶,到了端午节的那天,肯定能吃上香喷喷的粽子,来看看小朋友们都是如何迎接端午节吧,通过此活动可以让孩子们更加深刻的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及来历,加深孩子们对端午节的印象!一、活动目标:1、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乐于参与一些节日准备和庆祝活动。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二、环境创设1、科学区:陈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美工区:放置制作长命缕和纸粽子的材料。

3、阅读区:张贴有关端午节的字条,让幼儿认读。

三、家长工作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向孩子讲述端午节的风俗。

2、带孩子购买粽子、香袋等过节物品。

3、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节日庆祝活动的报道。

四、活动安排:活动一: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目标: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幼儿表现:当我在给孩子讲《屈原》的故事时,他们都听得非常的认真,睁着大眼睛满脸一副敬佩的样子。

当听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啊”的惊叹声和遗憾声。

有的孩子还争着要把自己从家长处听到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说出来。

活动二:粽子香袋目标:1、感受粽子香袋的美。

2、在探索中学习叠制锥体技能。

3、养成做事细心的习惯。

幼儿表现:幼:“瞧!我包的粽子大吧。

”幼:“我包的粽子可结实了。

”幼:“我们的粽子五颜六色的真漂亮,啊呜!咬一口。

”……幼:“哇!老师把我们纸做的粽子串起来了,好漂亮啊!”幼:“这个是我做的。

”幼:“我的也有的,好几个呢!”幼:“我们的。

教室真漂亮啊!别的班级肯定没这么漂亮。

”家长反映:当家长来接孩子时,他们走进教室就发现了悬挂在梁上的一串串粽子香袋,都说很漂亮,的家长饶有兴趣地凑近摸摸。

《端午粽》教案优秀8篇

《端午粽》教案优秀8篇

《端午粽》教案优秀8篇《端午粽》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1、课文以儿童的口吻,以家庭过端午节吃端午粽的事由,向学生介绍了端午粽的由来、样式、色香味等,实际是一篇说明文。

课文贴近生活,能很好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这个中华传统习俗。

2、课文长句子较多,学生正确朗读有一定困难,且读好长句子是重点教学目标之一,应安排教学环节,给予足够的时间落实。

学情分析:读好长句子虽然有一定困难,但是通过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因此,要通过学生实践尝试,然后发现问题进行指导,不但要培养学生不读破句的能力,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语感。

切不可采用范读简单的模仿来达到目标。

目标与重难点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

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过程设计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找动物。

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

(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熊猫、山羊、兔子……(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一个本课的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

2.师生共同齐读课文。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1、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

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5)词语填空读课文。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端午粽》教案范文(精选5篇)

《端午粽》教案范文(精选5篇)

《端午粽》教案范文(精选5篇)《端午粽》教案1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了解端午节包粽子的几种特有包法、名称。

2、引导幼儿初步学习包粽子的方法,能用缠绕、捆绑的方式包粽子。

3、幼儿能互相帮助,体验合作包粽子的乐趣。

本次活动的重点:了解粽子的来历和特点,学习包粽子。

本次活动的难点:能将粽子包好并捆紧。

二、活动准备1、有湿度的碎泥2、粽叶若干、橡皮筋3、范例、课件三、活动过程1、教师情境导入,引入今天主题,激发幼儿学习包粽子的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吃过粽子吗?吃过哪些形状的粽子?(2)教师出示课件,帮助幼儿了解不同形状的粽子。

我们吃过的粽子一般就是三角粽、还有四角粽以及团盘粽等。

2、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幼儿学习包粽子的方法。

(1)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粽子,看看粽子的外形和特点。

(2)教师拿出示范作品,小朋友请你们看,在粽子外面穿了一件外衣,你们知道它的外衣是用什么做成的吗?(3)以前,有一种粽叶叫芦苇叶,它也可以用来包粽子。

(4)你们知道粽子叶里面是什么吗?它是什么做成的呢?(5)平时,我们粽子里面包的是糯米,还可以加各种馅。

你吃过什么馅儿的粽子呢?3、教师出示课件,演示包粽子的过程,引导幼儿对包粽子的活动感兴趣。

(1)你们包过粽子吗?今天我们就要用泥巴来学习包粽子。

(2)教师讲解介绍制作方法,教师边示范。

重点讲解将粽叶卷成三角状,以及用橡皮筋将粽子裹紧的方法。

a、取一片宽大的粽叶,卷成一个圆锥状。

用手在圆锥筒中旋转一下,让锥筒更加细长。

b、在锥筒中填入糯米。

将没有米的那端,将粽叶的两侧分别向内折。

c、之后顺势将粽叶向下折,直到完全盖住糯米口为止,多余的粽叶反复折收在口上。

d、用线绳将粽子捆绑结实即可。

4、幼儿分组包粽子,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互相帮助,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及时进行指导。

四、活动总结活动前,根据幼儿的问题设计、制作有关端午节经验的调查表,鼓励幼儿广泛收集资料、积累经验。

《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

《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

《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端午粽》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端、棕”等13个生字。

2、会写“午、节”等7个字。

3、认识偏旁:立字旁“立”,米字旁“米”(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产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认字和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读好长句子。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游戏法问答法五、教学媒体: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六、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农历的五月初五是谁什么节日吗?(端午节),在端午节那一天,我们要吃粽子的,今天呀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就是关于端午粽的。

二、课件出示或者图片出示本课的插图老师板书课题《端午粽》,请大家把课题读两遍。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蒿草,艾叶,喝雄黄酒的习俗。

“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让我们去读课文感受一下吧。

三、学习生字(一)初读课文1、你自己读读看。

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端午粽教案(精选5篇

端午粽教案(精选5篇

端午粽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端午粽》,主要围绕端午节的粽子文化进行讲解。

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学习生词和短语,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学生能够了解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生词和短语,掌握课文的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挂图、生词卡片。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端午节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词问题。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为例,进行语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意义,进行交流分享。

六、板书设计1. 端午粽2. 内容:课文结构生词和短语作者思想感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端午节粽子的图画。

用自己的话描述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意义。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分享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发展。

开展端午节主题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粽子,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的“学习生词和短语,掌握课文的结构”。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端午粽》教学设计(优秀4篇)

《端午粽》教学设计(优秀4篇)

《端午粽》教学设计(优秀4篇)《端午粽》教学设计篇一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认识生字卡片。

2、听写生词。

二、学习课文,感悟内容1、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知道了外婆包的粽子特别好吃,那么除了味道好,外婆的粽子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呢?(2)指名读第3自然段。

(3)指名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什么?(4)指名回答并板书:花样多。

(5)练习用“除了……还有……”说话。

(6)总结:外婆包的粽子除了好吃,花样多,还叫我们带回去给邻居吃,看来,外婆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善良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启发谈话:人们端午节吃粽子为了什么呢?(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3)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屈原的资料。

三、课文拓展,指导书写1、总结交流。

(1)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那么屈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人呢?(2)课件出示屈原资料,了解其生平,以及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拓展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家乡端午节习俗资料,并和课文内容相对照,看看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3、指导生字“真、分、豆”书写。

(1)课件演示“真、分、豆”笔顺。

(2)认读3个生字。

(3)观察三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指导书写。

四、布置作业四、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

2、布置作业。

把在本课中收集到的词语放在你的词语库里。

课外了解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

五、板书设计材料:青青的箬竹,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10、端午粽味道:清香,又黏又甜花样:多意义:纪念屈原《端午粽》教学设计篇二一、童谣导入,说“已知”1、师生板书“节”字。

复习已学过的三首传统节日童谣:《春节童谣》《元宵童谣》《清明童谣》。

2、学习“端午”。

清明之后的传统节日便是“端午”(教师板书)了。

你能给“端”字组词吗?教师相机引导:“端正、端坐”表示“身正,不歪”;“端碗、端茶”表示“用手很平正地拿着”;引申义“笔端、开端”,指“东西的一头”。

《端午粽》教案

《端午粽》教案

《端午粽》教案《端午粽》教案(通用20篇)《端午粽》教案篇1教材分析《端午粽》一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外婆包的粽子以及端午节的由来。

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语言生动优美,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浓浓的思亲、思乡的情怀。

学情分析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形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端午粽的香甜滋味,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

教学目标1.会认"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会写"午、节"7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

教学重点会认"端、粽、节"等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1.同学们,你们听过端午节吗?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你知道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赛龙舟、喝雄黄酒、挂艾叶、吃粽子等】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叫《端午粽》,你在端午节的时候吃过粽子吗?能说说它的味道吗?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播放情境课文《端午粽》。

二、初读识字1.范读《端午粽》,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注意听准生字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第二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

(3)第三遍:边读边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3.检查自读效果。

(1)在朗读中你发现了哪些难读的生字词?找出来提醒大家。

教师相机指导。

(2)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读音。

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分开红豆鲜肉带去知道据说纪念①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正音:"间"是多音字(jiān中间,jiàn间隔);"总"是翘舌音。

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

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

端午粽教案(优秀10篇)端午粽教案篇一教材解析:《端午粽》是本册书的第十篇文章,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个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彩虹》《端午粽》四篇文章。

《静夜思》是一首古诗,语言浅显易懂,儿童诗《夜色》和散文《彩虹》想象奇特,用孩子的视角,童趣化的语言进行表达。

《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生动的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端午粽》本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韵味和节奏,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长句子主要在本文的第2、3自然段中出现,这两个自然段时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

教学目标:1、多种形式巩固生字和词语,会写“真、节”2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自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重点:1、会写“真、节”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用中国传统节日导入新课。

农历八月十五、正月十五、腊月初八、五月初五分别是什么节?有什么习俗?板书课题:《端午粽》【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拓展孩子的知识面,让孩子对我国的传统节日进一步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端午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13个生字,正确美观
地书写“午、节、叶、米、真、分、豆”7个汉字。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并让学生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4、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表示颜色的叠词短语,提高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7个汉字。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粽子,谈话导入
1、师出示一个粽子,问学生:这是什么?我们一般什么时候吃它?
2、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导入:看来同学们对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以及端午节的美食粽子
很了解,我们就让他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粽子的课文—《端午粽》。

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师播放课文录音,生认真倾听。

2、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明确这篇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是一句话,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分别有三句话。

(2)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端午节、总会、粽子,指名学生认读并相机正音,强调:“端”是三拼音节,“总”和“粽”都是后鼻音,并指导学生用“一到……总会……”练习说话。

(3)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糯米、中间、粽叶、真是,指名学生认读,根据学生认读情况强调,“中间”的“间”要读一声,不能读成了四声,“真”
是前鼻音,“是”是翘舌音。

(4)指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十分、红豆、鲜肉、带回,指名学生认读,根据学生认读情况强调,“十”是翘舌音,“鲜”的读音是“xiān”,而不是“xu ān”。

(5)指名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知道、据说、纪念,指名学生认读情况强调,“知”是翘舌音,“念”的声母是鼻音而不是边音。

4、学生再次练习朗读全篇课文,争取读得正确又流利。

5、巩固识字。

(1)师随机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多名学生认读,并根据认读情况再次指正。

(2)独立出示本课中的13个生字,打乱顺序指名学生认读,开火车读等。

(3)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并交流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

在此过程中,师引导学生采用形近字比较法、熟字加偏旁、熟字加熟字、在生活中认字等方法加强生字的记忆,
提高学生归类识字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再次轻声朗读课文。

师提出读书要求:读完每个自然段后,想一想这一段的主要意
思。

2、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交流读书收获:吃粽子的时间。

3、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交流读书收获:粽子的构造及味道。

4、指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交流读书收获:粽子的种类。

5、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交流读书收获:吃粽子的来历。

6、全班齐读课文。

四、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

2、指名学生认读、口头组词,加强对字义的理解。

3、学生自主观察汉字,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和书写要领,在此过程中,师在给予鼓励肯定
的同时适当指导:“真”字的中间是三横,要写紧凑一点;“午”字的一竖上面不能出头。

4、师范写、指导,学生观察、书空。

5、学生自主书写生字,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巡视指导,强调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指导作者每逢端午节都要到外婆家吃粽子。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看看外婆都包了什么样的粽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好文中的长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粽子的构造,并初步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3、积累课文中表示颜色的叠词,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每逢端午节,我们会到外婆家吃粽子。

3、师创设情境:既然香香的粽子这么好吃,那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去“尝尝”吧!
二、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读完以后想想:你从这一自然段中的“总会”和“盼着”
两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从“总会”中可以看出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事物,“盼着”这个词则体现了外婆期望在传统节日中与亲人团聚。

(3)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表现出了外婆对亲人团聚的期盼,因此要在朗读中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4)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2、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粽子的?
(2)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第2自然段的三句话分别从眼睛看外形、鼻子闻味道、嘴巴尝口感这三个方面来描写粽子的。

同学们在描述一种食物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这种顺序来进行。

(3)指导学生读好这三句话:
①读第一句话时要抓住“青青”“白白”和“红红”这三个词。

教师可相机出示粽子的图
片。

②读第二句话时,要抓住“一……就……”这个关联词语,以及“掀”和“飘”这两个动
词,读出句子的连贯性。

③读第三句话时,要读好“剥”和“咬”这两个动词以及“又黏又甜”这个词,体会ABAC
式的词对粽子美味的准确表达。

(4)全班齐读第2自然段。

3、学习第3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读后想一想:文中讲了几种粽子?
(2)文中讲了三种粽子,叙述时作者用了这样一组关联词语:“除了……还有……”,你也来用这个关联词语讲一句话吧。

学生自由练习后,举手发言,师生共同点评。

(3)指导学生读好这一自然段中的最后一个长句子,师提示学生在逗号处适当停顿。

4、学习第4自然段。

(1)师过渡:同学们都知道了端午节我们要吃粽子,可大家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吗?
请你们从第4自然段中找找答案吧。

(2)学生自读第4自然段。

(3)指名学生读最后一段,然后教师出示屈原的图片和资料,跟学生说屈原投江的故事。

三、积累短语,练习提升
1、师过渡:这篇课文用了很多表示颜色的叠词来描写粽子,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来后读
一读: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2、师质疑:如果我们把“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词语去掉,同学们呢发现呼有什
么不同?
3、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师适当明确:这些叠词既准确地描述出了箬竹叶、糯米
和枣子的颜色,读起来还郎朗上口,非常富有音乐节奏。

4、同学们,你能用这样的叠词来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吗?学生小组交流后,师指名回答。

5、拓展练习
()的草地
()的天空
()的稻子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还用“文字”感受了粽子的色、香、味。

课后,同学们还可以看看在其他的节日里,我们还经常吃哪些传统食物,并和你的小伙伴一起交流交流吧。

板书设计
10 端午粽
纪念屈原
端午节吃粽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