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2017届高三高考适应性练习(一)语文试题
(完整word版)烟台市2017年高考适应性练习(一)语文

2017年高考适应性练习(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15分,每小题3分)1.B(A“气”应为“汽”;C“训”应为“驯”;D“戛”应读jiá。
)2.C(湮没:埋没。
隐没:隐蔽;渐渐看不见。
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
径直: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表示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费周折。
视线:用眼睛看东西时,眼睛和物体之间的假想直线;指注意力。
视野:眼睛看到的空间范围;眼界。
)3.A4.C(历久弥新: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
乏善可陈:没有什么好的地方可以称道。
难分难解:双方相持不下,难以分出胜负,多指竞争或争吵、打斗;形容双方关系异常亲密,难于分离。
惊鸿一瞥:指美女或所仰慕的女子动人心魄的目光。
)5.D(A偷换主语,可以将“云南大理旅游业”调到“在”后面;B成分残缺,句末应添加“的步伐”;C不合逻辑,“减少”应改为“发生”。
)二、(9分,每小题3分)6.D(A“文化大传统就是文化根脉”说法错误,“三皇五帝到如今”是对文化根脉的表述,“追求文化谱系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反对割断历史”文中无据;B史料是否具有科学性不是区分文化大、小传统的依据;C重新认识的是“文化小传统的文字知识之所以然”,而不是“文化小传统的形成原因”。
)7.C(“它们以文字的出现为界限前后衔接,二者之间没有交集”说法有误。
)8.B(“这意味着华夏的礼文化与玉文化已经融为一体”与文意不符。
)三、(12分,每小题3分)9.B(附:增益。
)10.B(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A①连词,因为;②介词,用。
C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修饰。
D①指示代词,那;②人称代词,他。
)11.D12.C(“却还是听从了张良的建议”文中无据。
)四、(24分)13.(10分)⑴(5分)依靠祖宗神灵,天下刚刚安定,又恢复(或:再)设置诸侯国,这是培植战争(或:引起战乱)啊,却(要)谋求天下安定,难道不困难吗!(重点注意“赖”“初”“国”“兵”“宁息”的翻译。
2020届山东省烟台市2017级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2020届山东省烟台市2017级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一)2020年高考适应性练习(一)语文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C(A“为唐代诗歌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错误;B“也有效解决了其表现内容的模糊性、一致性问题”错误;D“标志着题画风尚的形成”错误。
)2.(3分)A(“淡化了语言自身的抒情作用”理解错误。
)3.(3分)C4.(4分)⑴材料一重点阐述唐代题画诗与绘画之间的关系,(1分)材料二重点阐述唐代各个时期题画诗的风格特点与审美追求,(1分)材料三重点阐述唐代题画诗的代表诗人及其典范意义。
(1分)⑵三则材料都着眼于题画诗的演变过程,依次说明了题画诗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1分)5.(6分)①初唐时,题画诗既有传统的六朝绮靡诗风,又有刚健明朗诗风,表现出耀眼的灿烂美;②盛唐时,题画诗物我相生,情景交融,含蓄隽永,气韵生动,表现出多彩的意境美;③中晚唐时,题画诗借助写实手法,抒写个人经历,表现出淡淡的真实美。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3分)A(“懊悔”错,这里主要体现的应是“惊讶、忐忑、不明就里”。
)7.(3分)C(对小刘形象理解有误。
)8.(6分)①从情节上看,结尾揭示“点赞”真相,使情节又生波澜,再掀高潮;就此戛然而止,更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2分)②从主题上看,出人意料的结尾能够进一步引发读者对因“点赞”而暴露出的人性弱点的深入思考,深化小说主题。
(2分)③从艺术效果上看,全局上下郑重其事效仿附和的“点赞”行为竟是局长孙子的“胡乱”之举,这种反差使“点赞”行为更加荒谬可笑,增加了小说的讽刺意味和批判力度。
(2分)9.(4分)①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机制,德才兼顾,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②单位领导要政治过硬,原则性强,工作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搞一言堂,不给曲意逢迎、投机钻营等官场陋习提供生存土壤;③破除官本位的思维模式,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鼓励广大群众独立思考问题,切忌惟上是从、人云亦云的盲目从众行为。
2017年高三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试卷

2017年高三毕业班高考适应性试卷语文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毎小题 3分)。
漂流异邦的古代中国人如果不把商亡后箕子东奔朝鲜的传说以及对“徐福东渡”结局的猜测算在内,今天可以确切地指出最早漂流到今中国境外的我们的先人,就应当是西汉前期活动在“大宛”国(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秦人”了。
据《史记·大宛传》,当西汉军队围攻大宛的国都时,这些“秦人”在断绝了水源的围城之中帮助守军“穿井”。
从司马迁在另一处提到为大宛等国“铸钱、器”的“汉使、亡卒降”来看,所谓“秦人”,很可能也是被匈奴俘掠、后来投奔大宛的西汉军人,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李陵。
华北汉地社会中也有人被掳掠、甚至逃亡到匈奴政权下去从事农业生产的,后来成为迄今所知为改变个人生存的经济环境而出走异国的最早的人群,因为在那里他们受到的盘剥较轻。
两汉时因国内政治斗争的失败而出奔匈奴者亦时见于记载。
自东汉末年以来,日本也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流亡者远走高飞的一方天地。
随着隋唐统一帝国的建立,古代中国人寓居他国的活动呈现某种新格局。
由于隋唐政权对突厥和中亚国家持续的军事活动,大批士卒流失在西域固属难免。
禁止汉族居民出家为僧的法令废弛后,汉族僧团的大规模膨胀导致西行求法或东渡弘法的高僧大德人数激增。
除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向西推进的商贾之家,通过海路移居东南亚的“唐人”,由唐经宋而入元,也代不乏人。
到了元朝,中国移民在南洋群岛已经相当多了。
东南沿海的中国人向外移民,从晚明的1560年代起逐渐形成一个高潮。
明政府在这时开放海禁,使私人出海贸易的规模急剧扩大。
但由于明政府仍明令禁止移民海外,遂使出门在外多年的人不敢归国,实际上对移民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7世纪前后,吕宋马尼拉的华人已有两三万人。
清前期为孤立东南抗清力量,重新实行海禁,并对出国归来的人处以死刑,但其收效仍与明末禁止移民海外的政策略同。
(完整word版)烟台市2017年高考适应性练习(一)语文

2017年高考适应性练习(一)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題前.考生易必用0.5®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 在答超纸规定的位迴上•2.选择題的作答:每小題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題纸上对应題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題纸上的非答題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 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纸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題纸。
第丨卷(选择题共36分)一. 《每小題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睢林是一条(漫没/隐没)于高草中的水道,宽度似刚容得一条小餡通过,伸手可触洋 边漫漉漉的对相•・两岸茁壮的竹林、茂密的苇丛. ①•竹叶扶茂,树彫藝娑,水%•• 缭绕,不携让人週如采是落英城纷的乐天,在这样的水流中漂泊.该是怎科惬意和纱 • • •••• • 曼.偶有几株髙昂的松树,交兀地立于髙地"透出一种梁鹫不训的#1.• • • •船儿(径自/径立)往前,一阵异杏裟来,只见一棵棵有着百年树龄的古杏椁树依次伫 立点水边.:②• 一下子幽暗下来•在那段俗长的航道里•小船贴若盘相错节的树根• • • • 和厚实溟润的青号壊煖滑疔,天空消失在树皐里,水巷消先在树荫里,那一刻已不Q 白己 身在何处.A •湮没 径自 视线 B •灌没 径之视野 C.隐没 径直视线 0.隐没 径自 视野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①散发出潮湿的每气B. ①散发出潮湿的觀气C. ①潮涅的歸气散发出来D ・①潮湿的霧气散发出来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水路渐1.文中加点字的注咅和加点词语的字形, A •惬(qife ) ■ 水气缭绕 桀鹫不训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落英蹊纷 盘根②水路顿时被树叶的浓影遮蔽了②树叶的浓影顿时遮蔽了水路②树叶的浓影顿时遮蔽了水路②水路顿时被树叶的浓影遮蔽了 全都正确的一项咼①蘆若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支付方式历久弥新,在交易过程中.支付宝支付.徼信支付• • • •等新兴的网络支村方式逐渐成为人们的首选。
山东省烟台市2017届高考适应性练习语文试卷(一)

2017年高考适应性练习(一)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10页,23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纸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纸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眼前是一条(湮没/隐没)于高草中的水道,宽度似刚容得一条小船通过,伸手可触岸边湿漉漉的树根。
两岸茁壮的竹林、茂密的苇丛,①。
竹叶扶疏,树影婆娑,水气缭...绕.,不禁让人遐想,如果是落英缤纷....的春天,在这样的水流中漂泊,该是怎样惬.意和妙曼。
偶有几株高昂的松树,突兀地立于高地,透出一种桀骜不训....的骨气。
船儿(径自/径直)往前,一阵异香袭来,只见一棵棵有着百年树龄的古香樟树依次伫立在水边,②,一下子幽暗下来。
在那段悠长的航道里,小船贴着盘根错节....的树根和厚实湿润的青苔.缓缓滑行,天空消失在树冠.里,水巷消失在树荫里,那一刻已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水路渐宽,船过浪涌,漫过了泥岸的水线,又缓缓退去。
船上发动机的声音戛.然而止,像是屏息静气一般,船身无言地滑过,水面静寂无声。
船声复起,船儿在水面上划出长长的弧线,前方豁然开朗,(视线/视野)所及,一片连天的碧水,饱满得像是要溢出来。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惬.(qiè) 水气缭绕 B.苔.(tái) 落英缤纷C.冠.(guān) 桀骜不训 D.戛.(gā) 盘根错节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湮没径自视线B.湮没径直视野C.隐没径直视线D.隐没径自视野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散发出潮湿的霉气②水路顿时被树叶的浓影遮蔽了B.①散发出潮湿的霉气②树叶的浓影顿时遮蔽了水路C.①潮湿的霉气散发出来②树叶的浓影顿时遮蔽了水路D.①潮湿的霉气散发出来②水路顿时被树叶的浓影遮蔽了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支付方式历久弥新....,在交易过程中,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新兴的网络支付方式逐渐成为人们的首选。
2017年高三适应性语文考试试卷和答案

2017年高三适应性语文考试试卷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通俗历史热‛不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
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
‚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
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
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
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
但是,当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趋于强烈。
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时性调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走热‛。
两宋讲史及宋元平话的一度活跃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
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著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
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升温‛的沃土,其‚历史的惯性‛开始充分显现出来。
客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
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
史学的职任是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
这是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终极追求‛。
这种目的追求决定了史学传播范围与学科效应的正比例关系,即传播范围愈广,对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愈大。
2017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3月高考诊断性测试(一模)语文试卷(带解析)

试卷第1页,共12页绝密★启用前2017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三3月高考诊断性测试(一模)语文试卷(带解析)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36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试卷第2页,共12页第II 卷(非选择题)一、语言表达(题型注释)1、近日,江苏省盐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官方微博“盐城交警”发出一张海报,提醒骑电动车的人们遵守交通规则:“像我们这个年纪,骑电动车一定要记住戴安全头盔,路口遇到红灯一定要及时停车不越线,否则会被开奔驰、宝马的同学认出来。
” 请你对以上微博进行评论。
要求态度鲜明,语言简练,不超过45个字。
2、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周五下午加周末”的2.5天休假方式,“为职工周五下午、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
下图是某平面媒体对上述休假方式进行的形象解读,请用一句话概括图中主要信息。
不超过30个字。
3、将下列句子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只填序号。
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中不难寻其踪迹。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人才发展的不均衡,让中国创造遭遇了“人才瓶颈”,抑制了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进发。
①例如上海市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1%的被调查者愿意当工人②从庄子的“技进乎道”到魏源的“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这些古代名言中所提到的“技”,指的其实就是工匠精神③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现实是,“高级技工万金难求”之类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 ④正是技术从业者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态度,让生产过程成为类似工艺品的雕琢过程,创造了我国传统手工业曾经的辉煌⑤工匠精神体现在将产品品质“从99%提高到99.9 %”的过程中,是认真、执着、精细、完美的代名词试卷第3页,共12页⑥遗憾的是,这些年在“君子不器”、白领崇拜等观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不愿从事与技术打交道的蓝领工作二、(题型注释)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坚信中国的空气污染问题在接下来的5到10年里会有非常明显的改善。
2017届山东省高考模拟(一)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春季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24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镌.刻(juān)驯.良(xùn)解.数(xiâ)奇葩.(pā)B.地窖.(jiào)孤僻.(pì)苔藓.(xiān)挑衅.(xìn ɡ)C.上溯.(shù)濒.危(bīn)倔强.(jiànɡ)汲.取(jí)D.攒.聚(cuán)窘.迫(jiǒnɡ)脸颊.(xiá)轶.事(yì)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必然单调枯躁。
B.大夫疹过脉,在他脸上端祥了一会儿。
C.在近年的世界大赛中,一枝独秀的张怡宁成为中流砥柱,而年轻的选手则不能得到重用。
D.包装袋上有操作方式,你只需按步就班一步一步做就行了。
3.下列句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
B.不靠窗口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C.‚不对,这不是将军家的狗……‛巡警深思地说,‚将军家里没有这样的狗。
‛D.柳叶儿一长出来,便长得风快,能够吃的日子,只有那么七八天,至多十几天。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画家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描绘出江南的一片新绿,真使人有妙手回春....之感。
B.敢于仗义执言的人,即使有些缺点,也不可与那些少说为佳、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同日而语....。
C.要善于抓住机遇,经过拼搏,才能取得成功,否则,一旦失去机遇,便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D.历史上不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结果却是或被挖心,或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芳....。
5、下面语段的空白处依次填入一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