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基于多元需求的网络课程建设_以国家级精品课程_现代教育技术_为例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网站的多元化网上评价体系的实践探索

际 问 题 的 能 力 及 实 际 操 作 应 用 能 力 的 评 定 , 价 效 度 底 , 碍 了 评 阻 学 生解 决 实 际 问 题 能 力 的 发 展 及 高 级 思 维 能 力 发 展 。 为 了 克 服 传 统 评 价 的 弊 端 , 更 好 地 发 挥 新 的 教 学 模 式 的 优 势 , 进 学 生 能 力 的发 展 , 须 建 立 一 个 行 之 有 效 的评 价 体 系 。我 促 必
1以表 现 性 评 定 为 主 的 多元 化 网上 评 价 体 系的 基 本 设 计 思 想 . 建 立 以 表现 性 评 定 为 主 的 多 元 化 网 上 评 价 体 系 的 关 键 在 于 两 点 是 否 能 够 做 好 : 一 , 否 能 够 建 立 一 个 真 正 意 义 上 的 多 元 第 是 化 评 价 体 系 。第 二 , 是否 能够 将 评 价 与 精 品课 程 教学 紧 密结 合 , 促
< 代 教 育 技 术 》 是 一 门 理 论 性 和 实 践 性 都 很 强 的 综 合 性 课 现 程 , 调 培 养 学 生 的实 际 动 手 操 作 能 力和 利 用 所 学 知 识 解 决 实 际 强 问题 的 能 力 。为 了 让 学 生 在 本 门 课 的学 习 中既 能 掌 握 一 定 的教 育 技 术 理 论 知 识 , 具 备 较 强 的操 作 技 能 , 们 依 托 精 品 课 程 建 设 , 又 我 在 实 践 中探 索 了适 合 本 校 的教 学 模 式 。 将 课 程 教 学 设 为 必 修 模 块 、 充 模 块 ( 络 课 程 )选 修 模 块 ( 题 讲 座 ) 技 能 强 化 模 块 扩 网 、 专 、
沿 、 课 录 像 、 件 资 源 库 等 。本 门 课 程 内 容 涉 及 的 面 相 当 丰 授 课
对网络课程中练习题设计的探究与分析——以国家级教育学类网络精品课为例

笔者参考 《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发布 的 网络课程评价规范》 将统计分为四个方面 , 第一个方面是针 对4 4 门课程是否存在练习进行 了统计。结果为 ,存在练习 的有3 2 门课程 , 所 占比例为7 2 . 7 %; 不存在练 习的有1 2 f ] 课 程 ,所 占比例为2 7 . 3 %,在国家级教育学类 网络精 品课程 中, 存 在练 习的 网络课 程还 是 占多 数 。 第二 个 方面 是针 对练 习 是否 存在解 释 性 反馈 即答案 进 行 了统 计 , 练 习反 馈 是指 学 习 者 在练 习 中能得 到 有 意义 的 反馈 。在存 在练 习 的3 2 门课 程里 ,存在 章 节练 习 的有2 8 门 课程 , 存在综合练习的有1 9 门课程。章节练习里 , 存在解释 性反馈的有7 1 ' 7 , 所占比例为2 5 %, 无解释性反馈 的有2 1 门, 所 占比例为7 5 %; 综合练习里 , 存在解释性反馈的有 1 3 个, 所 占比例为6 8 . 4 %,无解释性反馈 的有6 ' 1 I,所 占比例 为 3 1 . 6 %。从上面的数据 , 我们看到章节练习中有解释性反馈 练习的课程 比例为2 5 %,综合练习中有解释性反馈 的课程 比例 为 6 8 . 4 %, 有解 释性 反 馈在 综合 练 习 中 占的 比例 较大 。 第三个方面是针对具体练习题型进行的统计 ,笔者分 别在章节练 习和综合练习两个大方面下进行的统计 ( 注: 选 择包含单选 、 多选 、 不定项 ; 判断类包括判断 , 辨析 ; 简答类 包含 简答 、 简述和问答 ; 论述类包含论述和综述 ; 材料类包 含材料分析题 、 案例分析题 ; 开放实践类包含实践调查题 、 设 计类 和无 固定 答 案试 题 ) 。章节 练 习里 , 名 词解 释 为7 门, 所 占比例为2 5 %; 选择类为7 门, 所 占比例为2 5 %; 判断类 为
张剑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生物
6
步骤: 找房子;找汽车;制定预算;找工作;审计预算
技术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4 4
艺术
艺术或 音乐、美术
6
体育与 健康
体育与健康
11
研究性学习 15
综合 实践活动
社区服务
2
案例:浙江大学 大学生科研训练(SRT)计划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2019 —)
目标:
培养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
课程平台与学习资源
course.zjnu/met
• 虚拟实验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施策略
因“材”施教,文/理科分类要求
• 针对文、理科和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
充分利用网络,注重自主/协作学习
• 充分利用网上学习平台所提供的学习资源。 • 通过网络实现交流,培养自学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
——以数字化博物馆为例
从学习的基本形式谈起
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正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我们的生活。 正式学习(Formal Learning)
◦ 在学校的学历教育和参加工作后的继续教育 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
◦ 在工作、生活、社交的过程中接受新知的学习形式
正式与非正式学习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学生期间的创新: 可以是观点、方法、手段等等方面的创新,……
三类学生的区别: ◦ 博士生、硕士生、大学生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懂得自学本 本,一个懂得自学文章,一个是能寻找问题。(钱伟长)
学习能力提高的五阶段: (潘云鹤)
◦ 读教材(系统地学习与掌握知识) ◦ 读论文(对前沿知识的动态学习) ◦ 做综述(对知识的分类与综合) ◦ 写论文(对知识进行创新) ◦ 写专著(是对知识的系统创新)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建设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建设研究摘要:根据网络课程特点、设计原则,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例,研究其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为高校开发网络课程提供了参考。
关键字: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设计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a)-0000-00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它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1]。
随着网络教育的普及发展,网络课程应用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型教学手段,2003年国家大力推行精品课程建设,网络课程作为精品课程评选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要组成部分[2]。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研建,旨在为学生搭建一个集教学、答疑、实验、考试等于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使平台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也提供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1 网络课程设计原则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不仅要从课程教学实际出发,还要遵循教学设计的规律和学习规律,受系统科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明确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将无形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融入到有形的教学资源中,实现资源的网络化、实例化和生动化。
以这思想为指导,网络课程设计遵循如下原则开发。
1.1资源多样性采用多种媒体表现形式,以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丰富的资源呈现其知识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并满足不同专业、不同级别学生及其个性化学习需要。
1.2开放性原则网络课程应有多个学习起点和多条学习路径,如提供相关资源和优质学习网站;对同一知识内容,提供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解释和不同难度的认知等,让学生在多种观点中交叉思考,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交互性原则采取多种交互方式,最大限度实现师生、生生互动。
1.4模块化原则模块化的组织结构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系统的模块化设计可提高系统的管理性和维护性,便于系统的修改和扩充。
2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设计2.1 设计思路《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方便的交流讨论环境,以便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在设计上应遵循系统性、交互性、开放性、多样性的原则。
精品课中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

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
青海 民族 学院 电信 系 抽 鼙
实现 精品 课 优质 尊塬共 事的 目标 .有 帖于 同
络 课 程建 设 的 质 量 苯 文从 网络 谭 程 酌 定
位 、理 论 基础 和 课程 设 计 三 方 面展 开计 论 ,
分 析 了 阶段 同络课 程建 设遇 到 的问题 . 希 现
一
一
生素 质教育和 创新能 力培养的网络教学模 式 其次 ,"络 '程服务的对象是从精品 蝈 倮 漾教学 平台迥 取丰富资源的广大教师, 乏 便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 ,进行教学设 仆,实施合理而有效的授课模式 这就要 求在 网络课程的建设中 ,能够征多个甚次 L考虑到各缎 各类学校的情况 ,做到优质 教学资源真正意 义 的共 章。国家精品课 程建设要求有美课程的教学 夫纲、授课教 寨 _ 题、尖验指 导、参考文献 r录等 上 ] : l 网朴免赞开放,鼓 动将 州络墚什 .授课录 像等上删开坡 ,实现 优厩教 资源 搀享 迭也正是国家精 牺课教学平台建设的- 要 E 耳杯之 ・ 。因此.在i程建设时 , 一 粜 定要 立足垒国,时 刻牢 记课程而对的是 t千万 万备缎 备类不同层次的广大师生。 尤其是 教学资源相对匮乏的普通 高牧 ,他们对利 用精品谋平台提 自己的教学质量有着更 f } 为迫切的需求 。 例如, 有些精品谋建设 . 从 教材到课件部十分最视 同罔际接轨 ,名师 授课 外文教材 ' 文课件,这刈于课程 J 、 l 建设者 所在的学 校以及全国一流大学的学 生是适} 的,而对广大急需通过国家精品 f 】 噪教学 台提升教学 质量的 酱通院校的学 F 生缺乏足够的帮助。只有构建高 质壁 多层 次的网络谦程才能脊高校建 茳基 于网络的 远程学 习环境 .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 r 断质最的支持服务。 网络 课程 与课堂教 学的 关系 ,也是 在网络 程定 位 必须加 以 明确的 。就 目 前情 况 而 言, 对于 多数 高校的 学生 。 网络课程只能是传统课堂教学的 一个有机 补宽 ,是 实现 个性 化教 学的 一个 平台 。 所以 ,现阶段 刚络课程 只能 是课堂 教学 的一个 有机补 充 ,它不可能 代替传 统渫
国家精品课程中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以国家精品课程《数字色彩》为例

密 不可 分 的 。 据 “ 造 范 式 ” 根 构 的划 分 原 则 , 们 认 为基 于现 代 教 我
育 技术 的精 品课 程 可 归 纳 为一 种 新 的 范 式 , 就 是 “ 学 方 法一 这 教 教学 手 段 型 ” 品课 程 当 课 程 的教 学 内容 相 对 固 定或 在 那 些 经 精 典 的课 程 中 , 学 方 法 与 教 学 手段 的创 新 , 往 能 较 大 提 升 课 程 教 往
个 重 要 原 因
络 出 版物 等 。 电子 和 网 络 出版 物 是 由于 计 算 机 、 络 通 信 、 媒 网 多
体 、 据 库 技 术 和 教 育技 术 的 发 展 而 产生 出来 的 新 型 出 版 物 , 数 它 分 为 电 子教 案 、 子 图 书 、 A 课 件 、 题 库 、 电 C I 试 网络 课 程 和资 料 库
第 8卷 第 6期
Vo. N . 18 o6
读
与
写
杂
பைடு நூலகம்
志
21 0 1年 6月
J n 2 1 u e 01
R e d a rt a nd W i ̄Perodi l i ca
国家精 品课程 中的现代教 育技术应 用
— —
以国家精 品课程《 字色彩》 数 为例
李 陵
( 深圳 大学 数 学 与计 算 科 学 学 院 广 东 深 圳 5 O O) l 6
的 品位 和 教 学 质 量 。
的 经 典课 程 教 学 过分 强调 教 师 的 主 体地 位 .把 经 典 理 论 看 作 不 可逾 越 的权 威 , 行 灌输 式 教 学 。学 生 在 教 与学 的关 系 中 , 能 进 只
沉 浸在 过 去 的 时光 或 进 入 课本 描 述 的环 境 里 被 动学 习 ,这 样 从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网络课程建设与管理研究

课 件制 作 技巧 、 教学音 视 频处 理技 术 、 图像 美 化与 处理 等 。 在前 期 培训 的基 础上 , 可进 行多 媒体 课 件等 教学 资 源 的设 计 与开 发 , 助教 师设 计 与开 发具 有 自主知 识产 权 的多媒 体课 协 件, 并通 过 开 展课 件 比赛 和教 学 技能 比赛 的方 式 . 评选 出优 秀 课件 参加 全 国高校教 师 多媒 体课 件大 赛 , 获奖 教师 给 予一定 对 的物 质 奖励 。 照学 科 专业 不 同 , 行 学科 资源 库建 设 。 发 出 按 进 开 具有 学科 特 色 的多媒 体 教学 资源 , 全 校师 生免 费共 享 。 供 当然 ,
1 网 络 课 程 建 设 存 在 的 问题 与 解 决 策 略
11 与 平 台 相 关 的 问 题 .
验 共 享 ]师 生 之 间 的 交 流 是 教 学 活 动 的 一 个 重 要 环 节 , 过 。 通 交 流 . 生 可 以 获 得 疑 问 的 解 答 , 师 也 可 以 了 解 学 生 的 当 前 学 教 学 习 状 况 。 多 数 课 程 的 使 用 情 况 看 , 生 间 的 在 线 交 流 互 动 从 师
往 不 清楚 自己在平 台里 该做 什 么 , 习 目标不 够 明确 , 习动 学 学
机 不强 , 数 学生 处 于观望 状态 。 多 由此 可 见 , 师 和 学 生 还 没 有 教 形 成 利 用 网 络 课 程 进 行 在 线 交 流 的 意 识 。 了进 一 步 增 进 师 生 为
在网络课 程建设 中 , 多数课 程提 供 了课 程设计 的文档 资料 ,
1 . 积 极 推 进 优 秀 网 络 课 程 评 选 。 强 示 范 性 课 程 建 设 5 加 优 秀 网 络 课 程 应 该 在 教 学 内 容 、 学 方 法 、 学 手 段 上 有 教 教
基于软件工程思想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探索

基于软件工程思想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探索摘要:针对目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存在的访问率,利用率低,服务和反馈不协调,资源更新频率低以及建设与应用脱节等问题,提出了基于软件工程思想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思路,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软件工程计算机辅助教学榆林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1213)1、引言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特指为某一门精品课程而设立在网络上的,为特定对象(一般是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取或收益的资源。
作为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载体的这部分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称为软件,或者应用性有特殊要求的软件,该软件必须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恰当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
软件在开发的时候,都有自己严格的流程,要遵循严格的软件工程思想。
软件工程作为一种工程思想,可以有效的合理组织整个工程的实施过程,采用这种思想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工程的开发效率以及最终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精品课程在建设的时候也应该遵循这一思想,从而使得教学内容与教学处理策略能够有机的结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首先分析了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及应用现状,接下来介绍了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最后给出了基于软件工程思想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基本思路。
通过软件工程思想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应用,可以使得资源更加规范化、更新更加及时,同时可以增加网络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互动性及可维护性。
2、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及应用现状有文献[1]曾提出了从可学习的视角,对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与评价进行了探索,认为当前包括国家级的一万多门精品课程在内的大多数精品课程仅能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但离学习过程中的愉悦感及满足感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聂志成、石娜等人则分别在文献2,3中对网络精品课程当前的建设现状中存在的互动性、更新及时性等做了分析,认为多数精品课程缺乏对学习环境的设计,不能及时评价,互动性差,资源更新不及时。
在此以榆林学院为例,自升本以来,一直注重面向本科教学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自2005年以来,已完成了6门省级精品课程、61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所有课程都按照相关的标准,严格把关,相关教学资源均已上网,学生可以方便的通过网络,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自主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基于多元需求的网络课程建设———以国家级精品课程“现代教育技术”为例张妙华,武丽志(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摘要]由于教育技术的发展性,以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及提升预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学科差异、地区差异,面向中小学一线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面临由“从零起跑”、“统一终点”的传统课程设计向“不同起点,不同终点”的差异化、多元化、个性化课程设计方向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张妙华教授主持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从适应多元需求着手,探索性地构建了富于特色的课程内容与资源、过程与评价、管理与服务,从而在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地推动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变革。
本课程作为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育)(网址:http :///jyjs ),在内容组织、资源建设、教学活动组织、评价、支持服务等诸多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教育技术;课程;需求;网络[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张妙华(1965—),女,广东丰顺人。
教授,主要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E-mail:mhzhang828@ 。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面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网络学习社区建设研究”(项目编号:08SJY015)一、问题提出现代教育技术是中小学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当前教师主动适应新课程改革,推动教与学模式有效变革的重要抓手。
发展和应用教育技术有利于推进教育的信息化和教师的专业化,对切实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实施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现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均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此,教育技术课程通常被列为高等学历教育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育部于2004年专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并随即在2005年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
整个教育界对教育技术的普遍重视,使得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信息化获得了迅猛发展,教师亦普遍具备了一定的教育技术基本素质,并切实掌握、应用了一定的教育技术技能。
但与此同时,由于教育技术学科自身的迅猛发展,以及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及未来目标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学科差异、地区差异,传统教育技术课程近乎“从零起跑”、“统一终点”的课程设计俨然无法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需求。
设计、开发一门能够满足不同教师个性化、多元化需求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已成为当前教师教育领域的一个突出、棘手难题。
华南师范大学张妙华教授及其课程团队,根据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差异大、需求不断更新的实际需要,以及成人参与网络教育进行自主学习和同行借鉴、合作交流的职业发展需要,构建了以需求为导向,个性化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强化支持服务多元;以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参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教师“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全面培养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体系。
现对该课程的内容与资源、过程与评价、管理与服务分别进行分析,凝练其设计思想与实践原则,以资同行借鉴。
二、内容与资源由于教育技术学科自身内容的不断更新、发展,以及中小学教师多元化、动态发展的学习需求,使得在有限的课时和篇幅内,选取怎样的内容以及如何呈现成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的首要问题。
(一)课程内容华南师范大学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立足学习对象都是中小学在职教师的特点,结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要求和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出发确定课程目标,以使学习者通过课程的学习,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具备信息时代所必须的信息素养,熟悉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各种教学与学习环境,能够对基于各种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进行设计并实施,适应当地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基本需要,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在具体操作层面,该课程的内容组织具备如下特点:1.基础与前沿的结合。
课程从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出发规划教学内容,力求体现教育技术的学科精髓,覆盖《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并充分体现时代要求和学科前沿。
在传统教育技术课程模块的基础上,该课程以“专家引领”模式,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的进阶学习内容,如徐福荫教授主讲的“应用信息技术开发潜能促进学习”、秦兆年副教授主讲的“传统媒体的创新应用———光动媒”、谢幼如教授主讲的“基于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等。
2.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成人学习者在学用结合的过程中随时会将自己在实践中获取的知识和经验带到新的学习环境中来。
[1]基于此,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阐述力求简单明了,重在启发和对实践的指导;实践活动及案例力求真实、典型,可操作性、可移植性强。
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让学员不仅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从而实现包括现代教育思想及教育技术技能在内的教育技术能力的综合提升。
3.统一与差异的结合。
虽然不同的学习者报名参加同一个课程,但各自经验不同,对学习的期望也存在差异。
[2]谁来决定最终的学习需求呢?课程在设计之初即特别强调了对该问题的求解,并主动倾听两个方面的声音:一方面是教师,他们作为社会和学科专家的代表,洞悉课程的基本要求和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有其认为该教且必须教的东西,并提出统一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是学员,他们清楚自己欠缺什么,需要什么,最急迫的是什么。
这两个方面的诉求共同构成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组织的依据。
(二)课程资源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学员实践个性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中小学教师汲取营养,实现自身成长、专业发展的沃土。
华南师范大学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根据成人工学矛盾突出,多使用零散时间进行学习的特点,采取一体化和立体化设计,构建了“网络课程+印刷教材+移动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资源包,较好地适应和满足了不同学习风格、学习习惯的成人学员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
1.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现代教育技术”诸多资源的核心和纽带,其包含资源类型丰富(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互动性强。
网络课程针对国内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技能差异大的特点,设计了“自主学习+专家引领+实践活动”的进阶型内容组织形式。
学员在掌握“自主学习”模块基础知识前提下,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适合自身需求的专题任务进行引领式“进阶学习”。
此外,除了采用超媒体形式呈现基本教学内容外,网络课程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优秀示范课例、学生作品等供观摩、学习。
2.印刷教材。
印刷教材具有低价、便携、使用方便、保存长久等优点。
课程组专门设计、开发了面向成人学习者的印刷教材。
教材集知识内容(正文、信息岛、扩展阅读、典型案例等)与学习活动(思考、讨论、实践、链接等)于一体,版面设计活泼,综合运用了标题、图标、符号、字体、字号、加粗、加着重号,以及底纹等表现手法,意在突出重点,增强可读性,促进学习的持续、有效发生。
此外,教材特别采取对话风格,表达信息力求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并通过使用第二人称表达方法,促进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实现了“有指导的教学会谈”,[3]从而十分适合学员利用教材自学。
3.移动课程。
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文本、音频、视频等多种适合移动学习的材料,并支持学员使用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如ipod等)登陆课程手机平台(/mjy)浏览课程、参与讨论,获取学习进度等。
另外,本课程的移动课程与网络课程使用同一数据库,从而使得不同学习方式得以无缝链接、完美整合。
从学生体验来看,无论是网络课程,还是移动课程,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均做到了界面整洁、大方,布局合理,色彩搭配协调;交互操作简单、便捷,链接深度合理;交互内容灵活、开放、可扩展,表现形式多媒化,媒体使用恰当等特点。
此外,课程将教学内容模块化、专题化,各部分的视频导学(或指导)一般以30分钟为单位,方便学生利用零散时间学习。
三、过程与评价过程与评价是保障学习质量的关键。
华南师范大学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以教学目标为指引,根据在职中小学教师的特点精心设计系列学习任务,并始终坚持以学员为中心,注重和突出学习的流程,强调学习的过程参与和形成性评价。
学员登录教学平台,能够凭借清晰的导航轻松进入和持续开展学习,并顺利完成任务,获得过程性评价数据。
(一)学习过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共分十章,每章的学习流程如图1所示。
学员通过参与“学前热身—自主学习—专家引领—实践活动—反思提高”五大环节来实现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资源、学习过程的自我组织和自我实现,并将自主学习、引领学习、体验学习、案例学习、反思学习融会贯通。
图1“现代教育技术”学习流程在设计学习活动时,课程组综合运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充分尊重成人认知规律及特点,树立并恪守以下原则:1.需求导向原则。
课程在每章的“学前热身”部分提供“学前测评”(测评题目以客观题形式呈现,并通过指导语引导学员依据自身知识储备真实作答),并依据学生测评情况给出有针对性的“学习处方”,方便学生根据自身知识储备和学习预期、学习兴趣来有选择、可跳跃地进行学习内容的自组织,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可拓展性。
2.专家引领原则。
课程强调专家的引领作用,突出教师对学员不同学习阶段的指导和支持,并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学员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和学习伙伴。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专家引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视频导学:重点介绍各章内容结构、重点难点,并给出学习建议。
(2)专题讲座:专题讲授,体现学科前沿,讲解精辟。
(3)组织讨论:在BBS上组织主题讨论,并提供一定的材料作为“支架”,引发学生各抒己见。
(4)作业评价与管理:对学员作业进行评价,并组织学员自评和互评,帮助学员在评价中学习。
(5)辅导答疑:通过课程BBS、信箱、QQ等途径为学生提供答疑服务,进行个别化、个性化指导。
3.即时反馈原则。
课程充分发挥计算机的逻辑判断功能,每节都设计了客观型测试题目,并提供即时反馈,及时给予学生积极强化,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并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学习。
4.注重反思原则。
教学反思是一个认识过程,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再认识的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行修正、调整,使之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以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4]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活动。
课程针对教师职业发展规律和成人学习特点,在学习活动设计中特别突出了反思步骤,积极引导学员将所学知识与自身教学实践相联系、相结合。
其中既包括对个人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包括与他人教学实践(如案例)的比较。
5.强调协作原则。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课程强调学员之间的互助与协作,以及知识、观点、作品的分享,鼓励学员在网上、网下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帮助,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