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种类
化肥有效成分含量

氮肥种类主要包括尿素、硝铵、碳铵、硫铵等品种,其中尿素是主要品种,占中以钾为主要养分的肥料。
肥效的大小,决定于其氧化钾含量。
主要有氯化钾能增强作物的抗病、抗寒、抗旱、抗倒伏及抗盐能力。
对作物产品质量的作用主要有:①能促使作物较好地利用氮,增加蛋白质的含量,并能促进糖分和淀粉的生成;②使核仁、种子、水果和块茎、块根增大,形状和色泽美观;③提高油料作物的含油量,增加果实中维生素C的含量;④加速水果、蔬菜和其他作物的成熟,使成熟期趋于一致;⑤增强产品抗碰伤和自然腐烂能力,延长贮运期限;⑥增加棉花、麻类作物纤维的强度、长度和细度,色泽纯度。
以磷元素为主要养分的肥料。
肥效的大小和快慢,决定于有效五氧化二磷含量、土壤性质、放肥方法、作物种类等根据生产方法又可分为湿法磷肥和热法磷肥。
磷在植物体内是细胞原生质的组分,对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起重要作用;磷还参与植物生命过程的光合作用,糖和淀粉的利用和能量的传递过程。
磷肥还能促进植物苗期根系的生长,使植物提早成熟。
植物在结果时,磷大量转移到籽粒中,使得籽粒饱满。
作物缺磷时生长缓慢、矮小瘦弱、直立、分枝少,叶小易脱落;色泽一般,呈暗绿或灰绿色,叶缘及叶柄常出现紫红色;根系发育不良,成熟延迟,产量和品质降低。
缺磷症状一般先从茎基部老叶开始,逐渐向上发展。
主要作物的缺磷症一种优良的氮肥(俗称肥田粉),适用于一般土壤和作物,能使枝叶生长旺盛,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增强作物对灾害的抵抗能力,可作基肥、追肥和种肥,但是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土壤板结尿素CO(NH2)2 含氮46卤化铵NH4CL 含氮26硝酸铵NH4NO3 含氮35硫酸铵(NH4)2SO4 含氮20碳酸氢铵NH4HCO3 含氮17磷酸一铵NH4H2PO4 含磷44 氮11磷酸二铵(NH4)2HPO4 含磷44 氮>11K2SO4 含钾50KCL 含钾>54 57 62低氯CL 3%-15%中氯CL 15%-30%高氯CL >30%15063-2009。
铵态氮、硝态氮、酰胺态氮区别在哪?

四、硝态氮的优点
➢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更多地吸收硝态氮,并“贮备”于液泡中,研究表明, 硝态氮在营养器官生长期大量累积是一切植物的共性,随着植物不断生长,体 内的硝态氮含量越来越少。据了解,植物在营养生长阶段大量吸收营养物质, 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当前生长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供后期生长需要。
六、不可忽视的流失浪费
➢ 铵态氮和硝态氮施用后,在水田利用率一般只有30%-54%,在旱地里被作物吸 收利用要好一些。
➢ 铵态氮肥施到水田里后,落在水下的泥层(氧化层)上,由于土壤微生物的作 用,通过亚硝酸菌把铵态氮氧化成亚硝酸,再通过硝酸菌把亚硝酸氧化成硝酸。
➢ 水稻是嗜铵性作物,吸收铵态氮肥的能力较强。 ➢ 亚硝酸和硝酸在水中成为带负电荷的离子,不仅很少被作物吸收,也不能被土
氮,连同硝酸铵在内,可统称为硝态氮肥料。
一、铵态氮
➢ 铵态氮包括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氨水等。 ➢ 铵态氮的特点: ➢ 1、铵态氮为正电荷,而土壤是负电荷,容易被土壤胶体易被吸附,从而不易流
失(比如雨水多、漫灌等)。 ➢ 2、植物吸收铵态氮的途径分为两种:
➢ 一是直接以铵离子形式被植物吸收; ➢ 二是氧化转化成硝酸盐,以硝酸根形式被植物吸收。 ➢ 3、在碱性环境中氨易挥发损失。 ➢ 4、高浓度铵态氮对作物容易产生毒害。 ➢ 5、作物吸收过量铵态氮对钙、镁、钾的吸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两者合适比例取决于施用的总浓度,浓度低时,不同比例对植物生长影响不大; 浓度高时,硝态氮作为主要氮源显示出优越性。如硝酸铵既含有在土壤中移动 性较小的铵态氮,又含有移动性较大的硝态氮,二者均能被作物吸收利用。
高教版土壤肥料第三章第二节氮肥的性质及施用

3、施用 (1)可做基肥和追肥,但不宜做种肥和秧田追 肥。 (2)适宜施在酸性和石灰性土壤上,不宜施在 排水不良的低洼地、盐碱地和干旱土壤。 (3)忌氯植物不能施用氯化铵,以免降低产品 品质;缺氯土壤和喜氯植物,适当增加氯化铵 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四)硝酸铵
硝酸铵简称硝铵,含氮量33%-34%,是目前我国 大量生产的一种高效氮肥。 1、性质 硝酸铵为白色晶体,含杂质时为淡黄色,其中铵 态氮和硝态氮各半,兼有两种形态氮素的特性。 硝酸铵具有易吸湿结块的性质,当空气湿度大时, 吸湿后会变成糊状直至溶解成液体,给运输、贮藏和 施用带来不便。 硝酸铵具有易燃性,在高温下分解,体积骤增, 可发生爆炸。存放时应在冷凉干燥处存放。
(三)酰胺态氮肥
凡是含有酰胺基(-CONH2)或在分解过 程中产生酰胺基的氮肥,均属酰胺态氮肥。包 括尿素和石灰氮等,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是尿素。 其特点是植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必须转 化为铵态氮或硝态氮后才能吸收利用,肥效较 铵态氮肥慢。
常用氮肥的性质和施用
(一)碳酸氢铵 俗称碳铵,含氮量16.8﹪-17.5﹪。 1、性质 白色粉末状结晶,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 性,pH8.2-8.4。化学性质不稳定,常温下能 进行自行分解,但分解较慢。温度升高,湿度 较大时,分解挥发明显加快,并有刺鼻的氨臭 味。
(五)硝酸钙
硝酸钙含氮量13%-15%,含氮量较低,为 钙质肥料,有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 硝酸钙吸湿性很强,易结块;施入土壤后 移动性强,为生理碱性肥料。 硝酸钙适宜施用于各类土壤和各种作物。 不宜做种肥,适宜做追肥。由于硝酸钙易随水 淋失,不适宜在水田施用。
(六)尿素
• 尿素CO(NH2)2含氮量46%,是目前我国常用的固 体氮肥种含氮量最高的化学肥料。 • 性质: • 尿素为白色晶体,一般吸湿性不大。目前生产上应用 的颗粒状尿素都是为降低吸湿性,外包一层石蜡等疏 水物质。 • 尿素中含有缩二脲,对作物有毒害作用,尿素产品中, 缩二脲不能超过1%,根外追肥中,不能超过0.5% • 尿素易溶于水,水溶液呈中性反应
氮磷钾肥种类-12种营养元素-烟台众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肥料种类一、氮肥种类根据化合物形态分:铵态氮肥、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
(一)铵态氮肥:含有铵根离子(NH4+)或氨(NH3)的含氮化合物。
包括碳酸氢铵(NH4CO3)、硫酸铵((NH4)2SO4)、氯化铵(NH4Cl)、氨水(NH4OH)、液氨(NH3)等。
1.共同特点:(1)易溶于水,是速效养分,作物能直接吸收利用,肥效快。
(2)NH4+被土壤胶体吸附形成交换性养分,移动性小,不易淋失。
(3)遇碱性物质分解产生氨气挥发损失。
在使用时,不能和碱性肥料混合使用;在储运时防止挥发(密封、开袋后使用);石灰性土壤深施覆土。
(4)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易发生硝化作用形成硝态氮。
(5)肥效比硝态氮肥慢但长,可作追肥,也可作基肥。
2.常用的铵态氮肥:(1)液氨:液态氨气,成分是NH3,含N 82.3%,常温常压下气态,故储存在耐压容器中。
化学碱性,具有强烈的腐蚀、刺激性,不要与皮肤直接接触。
做基肥,深施,不宜作追肥和种肥。
防挥发。
(2)氨水:分子式NH3·H2O,含氮12-17%,液体,易挥发,有刺激性氨臭,化学碱性(PH大于10)。
可作基肥、追肥,不宜作种肥。
稀释后深施并覆土,加入吸附性物质可防挥发。
(3)碳酸氢铵:分子式NH4HCO3,含氮17%左右。
肥料水溶液呈碱性反应;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分解挥发损失氨,易发生潮解、结块,不残留任何副成分,被称为“气肥”。
可作基肥、追肥,不宜作种肥。
施肥时一不离土,二不离水。
(4)硫酸铵:分子式NH4SO4,一般称为标准氮肥。
含N 20~21%。
肥料水溶液呈弱酸性反应;物理性质好(不吸湿、不结块),属于生理酸性肥料,长期单独施用会使土壤酸化。
适宜作基肥、追肥和种肥,适宜各种作物,喜硫作物施用效果更好。
施用时不宜长期单独施用,石灰性土壤或水田要深施,水田不宜长期施用。
(5)氯化铵:分子式NH4Cl,含N 24~25%。
肥料水溶液呈弱酸性反应;物理性状较好,吸湿性略大于硫酸铵,属于生理酸性肥料。
氮肥基础知识(一)

一、氮肥种类1、碳酸氢铵(铵态氮):分子式为NH4HCO,含氮量17噓右,是化学性质不稳定的白色结晶,易吸湿分解,易挥发,有强烈的刺鼻、熏眼氨味(因分解出氨气NN),湿度越大、温度越高,分解越快,易溶于水,呈碱性(pH8.2-8.4)。
碳酸氢铵是一种不稳定化合物,常压下,温度达到70C时全部分解。
在气温20C时,露天存放1天、5天、10天的损失率分别为9% 48% 74%在潮湿的环境中易吸水潮解和结块(结块本身就是一种缓慢分解的表现)。
在贮存和施用过程中,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其挥发损失。
适合于各类土壤及作物,宜作基肥施用,追肥时要注意深施覆土。
2、氯化铵(铵态氮):分子式为NHCI,含氮24-25%为白色结晶,易溶于水,吸湿性小,不结块,物理性状好,便于贮存。
氯化铵呈酸性,也是生理酸性肥料。
氯离子对硝化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施入土壤后氮的硝化淋失作用比其它氮肥要弱。
因此,氯化铵是水田较好的氮肥。
3、硝酸铵(铵态氮、硝态氮):分子式为NH4NQ,含氮33-35%。
硝酸铵有结晶状和颗粒状两种,前者吸湿性很强,后者由于表面附有防湿剂,吸湿性略差一些。
硝酸铵易溶于水,pH呈中性。
硝酸铵既含有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小的铵态氮,又含有移动性较大的硝态氮,二者均能很好地被作物吸收利用。
因此,硝酸铵是一种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物质的良好氮肥,属生理中性肥料。
硝酸铵宜作旱田作物的追肥,以分次少量施用较为经济。
不宜施于水田,不宜作基肥及种肥施用。
4、尿素(酰胺态氮):分子式为(NH2) 2CO含氮46%左右。
普通尿素为白色结晶,吸湿性强。
目前生产的尿素多为半透明颗粒,并进行了防吸湿处理。
在气温10-20 C时,吸湿性弱,随着气温升高和湿度加大,吸湿性也随之增强。
尿素属中性肥料,长期施用对土壤没有副作用。
施入土壤后,经过土壤微生物分泌的尿酶作用,水解成碳酸铵被作物吸收利用。
其水解过程为:(NH2) 2C0+24(NH4)2CO3。
氮肥种类

氮肥种类一、氮肥与磷肥的种类(一)氮肥种类1、碳酸氢铵:分子式为NH4HCO3,含氮17%左右,是化学性质不稳定的白色结晶,易吸湿分解,易挥发,有强烈的刺鼻、熏眼氨味,湿度越大、温度越高分解越快,易溶于水,呈碱性反应(pH8.2-8.4)。
碳酸氢铵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合物,常压下、温度达到70℃时全部分解。
在气温20℃时,露天存放1天、5天、10天的损失率分别为9%、48%、74%。
在潮湿的环境中易吸水潮解和结块(结块本身就是一种缓慢分解的表现)。
在贮存和施用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其挥发损失。
适合于各类土壤及作物,宜作基肥施用,追肥时要注意深施覆土。
2、尿素:分子式为(NH2)2CO,含氮46%左右。
普通尿素为白色结晶,吸湿性强。
目前生产的尿素多为半透明颗粒,并进行了防吸湿处理。
在气温10-20℃时,吸湿性弱,随着气温的升高和湿度加大,吸湿性也随之增强。
尿素属中性肥料,长期施用对土壤没有副作用。
施入土壤后,经土壤微生物分泌的尿酶作用,易水解成碳酸铵被作物吸收利用。
其水解过程为:(NH2)2CO+2H2O→(NH4)2CO3水解速度与土壤酸度、湿度、温度有关,也受土壤类型、熟化程度和施肥深度等因素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尿素全部水解成碳酸铵的时间是:气温1分次少量施用较为经济。
不宜施于水田,不宜作基肥及种肥施用。
(二)磷肥种类:1、过磷酸钙。
主要成分分子式为Ca(H2PO4)2·H2O,含有效磷(P2O5)14-20%。
产品色泽与磷矿原料有关,一般为灰色或淡黄色的粉末。
次要成分是无水硫酸钙,约占总量的50%,含有3-5%的游离酸及次生的磷酸铁、铝等化合物,是一种酸性肥料,有一定的吸湿结块性。
贮存过程中,有磷的退化作用,一般不宜存放超过一年半。
过磷酸钙适于各种土壤和作物,可作基肥、追肥和叶面喷施用。
2、重过磷酸钙。
重过磷酸钙是用磷酸分解磷矿石而制成,是含磷最高的磷肥。
主要成分和普通过磷酸钙一样,含有效磷(P2O5)42-50%,含有4-8%的游离酸,不含或很少含石膏。
氮肥有哪些种类

氮肥有哪些种类
氮肥含有作物营养元素氮的化肥。
元素氮对作物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施用氮肥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还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本文为大家介绍氮肥有哪些种类。
氮肥的种类有哪些
1、铵态氮肥:铵态氮肥包括碳酸氢铵(NH4HCO3)、硫酸铵{(NH4)2SO4}、氯化铵(NH4Cl)、氨水(NH3.H2O)、液氨(NH3)等。
铵态氮肥的共同特性:(1)铵态氮肥易被土壤胶体吸附,部分进入粘土矿物晶层。
(2)铵态氮易氧化变成硝酸盐。
(3)在碱性环境中氨易挥发损失。
(4)高浓度铵态氮对作物容易产生毒害。
(5)作物吸收过量铵态氮对钙、镁、钾的吸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硝态氮肥:硝态氮肥包括硝酸钠(NaNO3)、硝酸钙{Ca(NO3)2}、硝酸铵(NH4NO3)等。
硝态氮的共同特性:(1)易溶于水,在土壤中移动较快。
(2)NO3—吸收为主吸收,作物容易吸收硝酸盐。
(3)硝酸盐肥料对作物吸收钙、镁、钾等养分无抑制作用。
(4)硝酸盐是带负电荷的阴离子,不能被
土壤胶体所吸附。
(5)硝酸盐容易通过反硝化作用还原成气体状态(NO、N2O、N2),从土壤中逸失。
3、酰胺态氮肥:酰胺态氮肥——尿素{CO(NH2)2},含N46.[1]7%,是固体氮中含氮最高的肥料。
氮肥有哪些种类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火爆农资招商网,了解更多氮肥的相关知识。
肥料的基本元素

肥料的基本元素肥料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它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促进作物生长和发育。
肥料的基本元素包括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等。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详细介绍肥料的基本元素。
一、氮氮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重要元素,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等生命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
缺乏氮会导致作物生长迟缓、叶片黄化、果实变小等现象。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氮肥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肥料。
1. 氮的来源氮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取,如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但植物无法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氮。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需要通过施用化学肥料或利用有机废弃物进行补充。
2. 氮肥种类常见的氮肥主要有尿素、铵态氮、硝态氮等。
其中尿素是一种含有46%纯度的固体化合物,易于储存和运输,并且具有较高的纯度和施肥效果。
铵态氮和硝态氮则是常用的液体肥料,可以直接喷洒在作物上。
3. 氮肥施用方法氮肥的施用方法有多种,包括根部施肥、叶面喷施、滴灌等。
其中,根部施肥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可以将氮肥直接埋入土壤中,让作物通过根系吸收。
二、磷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重要元素之一,能够促进植物的根系生长和提高作物产量。
缺乏磷会导致作物生长迟缓、叶片发黄等现象。
1. 磷的来源磷可以从土壤中获取,但大多数土壤中的磷含量较低。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需要通过施用化学肥料或利用有机废弃物进行补充。
2. 磷肥种类常见的磷肥主要有三种:单质磷、复合磷和超级磷酸钙等。
其中单质磷是一种含有30%纯度的固体化合物,易于储存和运输,并且具有较高的纯度和施肥效果。
复合磷和超级磷酸钙则是常用的液体肥料,可以直接喷洒在作物上。
3. 磷肥施用方法磷肥的施用方法有多种,包括根部施肥、叶面喷施、滴灌等。
其中,根部施肥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可以将磷肥直接埋入土壤中,让作物通过根系吸收。
三、钾钾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重要元素之一,能够促进作物生长和提高作物产量。
缺乏钾会导致作物生长迟缓、叶片枯黄等现象。
1. 钾的来源钾可以从土壤中获取,但大多数土壤中的钾含量较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氮肥种类
一、氮肥与磷肥的种类
(一)氮肥种类
1、碳酸氢铵:分子式为NH4HCO3,含氮17%左右,是化学性质不稳
定的白色结晶,易吸湿分解,易挥发,有强烈的刺鼻、熏眼
氨味,湿度越大、温度越高分解越快,易溶于水,呈碱性反
应(pH8.2-8.4)。
碳酸氢铵是一种不稳定的化合物,常压下、温度达到70℃时
全部分解。
在气温20℃时,露天存放1天、5天、 10天的损
失率分别为9%、48%、74%。
在潮湿的环境中易吸水潮解和结
块(结块本身就是一种缓慢分解的表现)。
在贮存和施用过程
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其挥发损失。
适合于各类土壤
及作物,宜作基肥施用,追肥时要注意深施覆土。
2、尿素:分子式为(NH2)2CO,含氮46%左右。
普通尿素为
白色结晶,吸湿性强。
目前生产的尿素多为半透明颗粒,并
进行了防吸湿处理。
在气温10-20℃时,吸湿性弱,随着气温
的升高和湿度加大,吸湿性也随之增强。
尿素属中性肥料,
长期施用对土壤没有副作用。
施入土壤后,经土壤微生物分
泌的尿酶作用,易水解成碳酸铵被作物吸收利用。
其水解过
程为:(NH2)2CO+2H2O→(NH4)2CO3水解速度与土壤酸度、湿
度、温度有关,也受土壤类型、熟化程度和施肥深度等因素
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尿素全部水解成碳酸铵的时间是:气
温10℃时约10天,气温20℃时4-5天,气温30℃时约2天。
所以,尿素的肥效比较慢,作追肥时应适当提前。
尿素适合于各类土壤及作物,可作基肥、追肥及叶面喷施用(喷施浓度为1-2%)。
3、氯化铵:分子式为NH4Cl,含氮24-25%,为白色结晶,易溶于水,吸湿性小,不结块,物理性状好,便于贮存。
氯化铵呈酸性,也是生理酸性肥料。
酸性土壤、盐碱地及忌氯作物(果树、烟草等)不宜施用氯化铵。
氯离子对硝化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施入土壤后氮素的硝化淋失作用比其它氮肥要弱。
因此,氯化铵是水田较好的氮肥。
施用氯化铵应结合浇水,争取将氯离子淋洗至下层土壤,以减轻它对作物的不利影响。
氯化铵不宜作种肥施用。
4、硝酸铵:分子式为NH4NO3,含氮33-35%。
硝酸铵有结晶状和颗粒状两种,前者吸湿性很强,后者由于表面附有防湿剂,吸湿性略差一些。
硝酸铵易溶于水,pH呈中性。
硝酸铵既含有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小的铵态氮(NH4+-N),有含有移动性较大的硝态氮(NO3--N),二者均能很好地被作物吸收利用。
因此,硝酸铵是一种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物质的良好氮肥,属生理中性肥料。
硝酸铵宜作旱田作物的追肥,以分次少量施用较为经济。
不宜施于水田,不宜作基肥及种肥施用。
(二)磷肥种类:
1、过磷酸钙。
主要成分分子式为Ca(H2PO4)2·H2O,含有效磷
(P2O5)14-20%。
产品色泽与磷矿原料有关,一般为灰色或淡
黄色的粉末。
次要成分是无水硫酸钙,约占总量的50%,含
有3-5%的游离酸及次生的磷酸铁、铝等化合物,是一种酸性
肥料,有一定的吸湿结块性。
贮存过程中,有磷的退化作用,一般不宜存放超过一年半。
过磷酸钙适于各种土壤和作物,
可作基肥、追肥和叶面喷施用。
2、重过磷酸钙。
重过磷酸钙是用磷酸分解磷矿石而制成,是含
磷最高的磷肥。
主要成分和普通过磷酸钙一样,含有效磷(P
2O5)42-50%,含有4-8%的游离酸,不含或很少含石膏。
由于
其含磷是过磷酸钙的约三倍,故有重过磷酸钙或三料过磷酸
钙之称。
重过磷酸钙的性质比过磷酸钙稳定,易溶于水。
3、钙镁磷肥。
钙镁磷肥主要成分是磷酸三钙Ca3(PO4)2,含磷
P2O5)14-20%,同时还含有氧化钙(约40%),氧化硅(约20%)
以及氧化镁等,属于枸溶性磷肥。
产品外观为灰白、灰绿、
灰黑色粉末。
呈微碱性,不吸湿结块,无腐蚀性。
钙镁磷肥适合于各种作物,但用于喜钙的豆科作物及喜硅的禾谷类作物效果更好;在酸性土壤上施用效果好于石灰性
土壤;宜作基肥施用,施用前最好与优质有机肥料混合堆沤20-30天。
二.氮、磷、钾肥的功效
在各种营养元素之中,氮、磷、钾三种是植物需要量和收获时带走量较多的营养元素,而它们通过残茬和根的形式归还给土壤的数量却不多。
因此往往需要以施用肥料的方式补充这些养分。
氮氮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养分,它是每个活细胞的组成部分。
植物需要大量氮。
氮素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叶绿素a和叶绿素ß都是含氮化合物。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使光能转变为化学能,把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有机物(葡萄糖)是借助于叶绿素的作用。
葡萄糖是植物体内合成各种有机物的原料,而叶绿素则是植物叶子制造“粮食”的工厂。
氮也是植物体内维生素和能量系统的组成部分。
氮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当氮素充足时,植物可合成较多的蛋白质,促进细胞的分裂和增长,因此植物叶面积增长炔,能有更多的叶面积用来进行光合作用。
此外,氮素的丰缺与叶子中叶绿素含量有密切的关系。
这就使得我们能从叶面积的大小和叶色深浅上来判断氮素营养的供应状况。
在苗期,一般植物缺氮往往表现为生长缓
慢,植株矮小,叶片薄而小,叶色缺绿发黄。
禾本科作物则表现为分孽少。
生长后期严重缺氮时,则表现为穗短小,籽粒不饱满。
在增施氮肥以后,对促进植物生长健壮有明显的作用。
往往施用后,叶色很快转绿,生长量增加。
但是氮肥用量不宜过多,过量施用氮素时,叶绿素数量增多,能使叶子更长久地保持绿色,以致有延长生育期、贪青晚熟的趋势。
对一些块根、块茎作物,如糖用甜菜,氮素过多时,有时表现为叶子的生长量显著增加,但具有经济价值的块根产量却少得使人失望。
我国土壤全氮含量的分布
植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是土壤。
我国土壤全氮含量的基本分布特点是:东北平原较高,黄淮海平原、西北高原、蒙新地区较低,华东、华南、中南、西南地区中等。
大体呈现南北较高,中部略低的分布。
但南方略高主要指水稻土,旱地含氮量很低。
一般认为土壤全氮含量<0.2%即有可能缺氮,从右图可知,我国大部分耕地的土壤全氮含量都在0.2%以下,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几乎所有农田都需要施用化学氮肥的原因。
我国农田相对严重缺氮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和华北地区。
如果把土壤全氮含量等于 0.075% 作为严重缺氮的界限,严重缺氮耕地超过面积一半的有山东、河北、河南、陕西、新疆等五个省区。
磷
磷在植物体中的含量仅次于氮和钾,一般在种子中含量较高。
磷对植物营养有重要的作用。
植物体内几乎许多重要的有机化合物都含有磷。
磷在植物体内参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能量储存和传递、细胞分裂、细胞增大和其他一些过程。
磷能促进早期根系的形成和生长,提高植物适应外界环境条件的能力,有助于植物耐过冬天的严寒。
磷能提高许多水果、蔬菜和粮食作物的品质。
磷有助于增强一些植物的抗病性。
磷有促熟作用,对收获和作物品质是重要的。
我国缺磷土壤的分布
我国缺磷土壤面积约为10.09亿亩,主要是北方石灰性土壤、东北白浆土、红壤、紫色土和低产水稻土。
所谓缺磷土壤一般是指土壤有效磷(P)小于10mg/kg的土壤。
从左图可以看出,缺磷土壤面积大于该省区耕地面积75%的省份遍布我国东南西北,这就是磷肥为我国第二大化肥工业的根本原因。
钾
钾是植物的主要营养元素,同时也是土壤中常因供应不足而影响作物产量的三要素之一。
农作物含钾与含氮量相近而比含磷量高。
且在许多高产作物中,含钾量超过含氮量。
钾与氮、磷不同,它不是植物体内有机化合物的成分。
迄今为止,尚未在植物体内发现含钾的有机化合物。
钾呈离子状态溶于植物汁液之中,其主要功能与植物的新陈代谢有关。
钾能够促进光合作用,缺钾使光合作用减弱。
钾能明显地提高植物对氮的吸收和利用,并很快转化为蛋白质。
钾还能促进植物经济用水。
由于钾离子能较多地累积在作物细胞之中,因此使细胞渗透压增加并使水分从低浓度的土壤溶液中向高浓度的根细胞中移动。
在钾供应充足时,作物能有效地利用水分,并保持在体内,减少水分的蒸腾作用。
钾的另一特点是有助于作物的抗逆性。
钾的重要生理作用之一是增强细胞对环境条件的调节作用。
钾能增强植物对各种不良状况的忍受能力,如干旱、低温、含盐量、病虫危害、倒伏等。
植物最常见的缺钾症状是沿叶缘的灼伤状,首先从下部的老叶片开始,逐步向上部叶片扩展,并且有斑点产生。
缺钾植物生长缓慢,根系发育差。
茎杆脆弱,常出现倒伏。
种子和果实小且干皱。
植株对病害的抗性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