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博伊卡——用哑铃打造钢铁肌肉
我一生都在训练——博伊卡

我一生都在训练——博伊卡
最近陆续看了终极战士2、3、4。
如果没看过的朋友推荐可以直接从3和4看起。
因为那里博伊卡才是主角才有味道。
终极斗士3里面博伊卡为数不多的台词中有一句印象深刻:我一生都在训练
因为他是最完美的fighter!
当然这种电影剧情当然比较单调就是打打打,但是却打的真的超级燃。
而且电影里博伊卡永不放弃的精神、完美的身材和敏捷高超的身手妥妥的给我征服的服服帖帖
我也终于找到了训练的终极目标:要变得像尤里·博伊卡一样的强悍和敏捷。
我们这一生中,健身可能是最公平的一件事,其次估计就是高考了。
对自己身材的付出的努力是最公平的,你付出了就有收获,你坚持了就会有巨大改变。
这个是确定的,不用看背景,不用拼爹妈,不用靠运气,不用拉关系,健身对于每一个人都是最公平的,我们付出多少我们就收获多少全都在身材上展现无遗。
博伊卡的身材和敏捷的动作完美的给了我答案目标就是他
所以我现在找到我训练的精神伴侣:尤里·博伊卡,感谢博伊卡,感谢斯科特.阿金斯
相信每一个看过终极斗士的朋友都会被里面的博伊卡所征服,然后一起呼喊:博伊卡~ 博伊卡~ 博伊卡~。
所以强烈推荐给大家!。
如何练成李小龙一样钢铁般的肌肉!

如何练成李小龙一样钢铁般的肌肉!李小龙那身结实的肌肉、令人生畏的线条轮廓和难以置信的爆发力都代表着一种独有的神威和气势,他的肌肉质量是举世无双的。
——摘自李小龙传---李小龙与健身那么如何练成这样一身有质量的肌肉呢,有谁知道么?我不知道,我很想知道!看了关于李小龙一些的资料,始终没有系统的健身方案,不过也有一些心得,在此简单说一下。
首先李小龙健身是非常专业,非常科学的健身方法(很多世界著名健美运动员都仰慕这种独特的力量练习和据此所练就的素质与肌肉,其中包括“大块头”娄.弗里格诺、肖恩.雷、麦.马特拉佐、凯文.利弗斯.弗莱克斯.韦斯、莎伦.布鲁诺以及现在的奥林匹亚先生和小姐多里安.耶茨和琳达.莫莉等等。
他们都发表过个人观点和文章,称李小龙对他们的健美生涯有很强烈的影响。
)其次伊鲁山度回忆说,李小龙具有一种极快的速度力量,别看李小龙看上去精瘦精瘦的,但是只要他举臂抬腿,杀伤力是足以致命的。
如果以每磅体重计算,李小龙肯定是世界上动作速度最快的人之一。
美国跆拳道之父的李俊久说:“我从未见过如此强壮的人,他可以单手用一只食指来做俯卧撑,而我用四个指头撑都很吃力。
”李小龙独创了一种他称为“升旗”的下腹肌练习方法,就是平躺双手向后抓住竖着的杆子,身体肩膀以下腾空,然后用腹部的力量抬起下半身。
他具备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
他可以把34公斤重的杠铃直臂水平前伸、收回,再伸出静止“锁住”控20秒钟!这对一名体重62公斤的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即使一个90公斤重的人都未必做得到。
以上这些李小龙的传奇就不说了,说说他都怎么锻炼肌肉吧!首先有一点是李小龙不求强壮,只求质量,他有时锻炼是不按照正常的方式来的,比如推举的方式是快推停顿慢放,李小龙是快推快放不停顿,所以可以看到李小龙的胸肌不大,但是充满线条,正是快速的推举造就的有耐力有质量有爆发力的胸部。
李用72公斤重量进行3组,每组10次卧推,再用45公斤重量进行20~30次卧推,然后调高或调低卧推凳进行不同角度的练习。
WWE史上最强壮的10位摔跤手,马克亨利只能排第二

WWE史上最强壮的10位摔跤手,马克亨利只能排第二WWE是个“猛兽如云”的地方,因为本职是“表演”,并不是真打,所以有些人不太“看得起”WWE,但是也正因为是表演,所以WWE的选材不用太囿于技术能力,能把各种人才都网罗进来,一些体型巨大的人才,甚至在NBA都没有,力量举最强的人,也是世界上的最强。
那么在这群人中,最强壮的人是谁呢?让我们来看看,著名体育媒体B/R评选出来的WWE史上最强壮的10个摔跤手吧。
10.布洛克莱斯纳论真实战斗力的话,应该是WWE历史上最强的,他曾经拿到过UFC重量级冠军,击败过传奇冠军兰迪库卓,身高1米91,体重130公斤,当然了,上榜原因并不是因为他的战斗力,还有他能够对Big Shaw和Mark Henry这样300斤上的选手使用技能F5(把对手举起来然后摔倒地上的摔跤技能)的表现,力量是必不可少的。
布洛克莱斯纳9.肯恩以这张红色面具而闻名的肯恩,也许是最成功的职业摔跤手出身的政治家,成为过田纳西州诺克斯县的县长,身高2米13,体重147公斤,是WWE史上体型最大的摔跤手之一,曾经拿到过掰手腕比赛的冠军。
肯恩8.保罗怀特/大秀哥跟沙克奥尼尔站在一起而不显得小的人找遍全世界也找不到多少,大秀哥就是其中一个,身高2米13,体重174公斤,身高略矮,但是体重多出20公斤,让他跟奥尼尔在一起丝毫不显得小,甚至从一些角度看更“大”,大秀哥能上榜的原因,不只是因为体型,还有他曾经推翻过一辆吉普车是他入围的原因。
大秀哥vs奥尼尔7.约翰塞纳WWE的“颜值担当”,招牌级选手,因为会中文所以也被不少国内体育迷熟知,相比于名单里的其他人来说,体型并不算大,1米83的身高,110多公斤的体重,为什么看起来不高大的他,能够入围呢?理由就是他曾经在擂台上,举起过大秀哥+Edge两个人,这两个人的体重加一起将近300公斤,虽然WWE本质是表演,但是能演出这个戏码,需要摔跤手有相当的力量。
塞纳扛起大秀和Edge6.Tony Atlas摔跤界里的健美第一人,三次获得“美国先生”健美比赛冠军,身高1米88,体重120公斤,健美运动员出身的他,力量属性自然不会弱,能够卧推405磅(183.7公斤)3次是他上榜的理由。
杰森斯坦森锻炼方法

杰森斯坦森锻炼方法
杰森·斯坦森是一位非常注重锻炼的好莱坞演员,他的锻炼方法以高强度、多样化和有节奏的训练为特点。
以下是他的一些锻炼方法:
1. 功能性训练:斯坦森注重整体身体的功能性训练,训练动作主要包括推、拉、跳、爬等整体身体动作,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塑造整体力量。
2. 重量训练和体重训练:斯坦森进行高强度的重量训练,注重力量的提升和肌肉的塑造。
他喜欢使用杠铃、哑铃、负重器等训练工具进行力量训练。
除了重量训练,他还进行体重训练,包括引体向上、倒立撑等动作,提高上肢和核心肌群的力量。
3. 快速有氧运动:斯坦森经常进行快速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跳绳等,以提高心肺功能和燃烧脂肪。
4. 柔韧性训练:斯坦森注重柔韧性的训练,包括瑜伽、拉伸和各种伸展动作,以增加灵活性和预防受伤。
5. 常规训练时间:斯坦森每天进行锻炼,通常持续60-90分钟,力量训练和有氧训练交替进行。
除了上述的锻炼方法,斯坦森还强调饮食的重要性,他坚持健康的饮食习惯,低
脂、高蛋白、高纤维,注重平衡营养摄入。
请注意,这些锻炼方法适用于斯坦森本人,如果您是初学者或有身体问题,请咨询专业教练或医生的建议。
Omega学习手册

Omega学习手册Omega学习手册 0前言 (9)第一章陆地观测系统定义 (10)1.0 技术讨论 (10)1.1 模块简介 (10)1.2 Database and Line Information 观测系统和测线信息 (15)1.3 Geometry Database Creation 观测系统数据库创建 (15)1.4 Primary and Secondary Data Tables (16)1.5 Pattern Specifications (16)1.6 Field Statics Corractions (16)1.7 Trace Editing 道编辑 (19)第二章静校正 (24)第一节2-D 折射静校正(EGRM) (24)1.0 技术讨论 (24)1.1 简介 (24)1.2 第一步——对拾取值进行处理 (25)1.3 第二阶段---建立折射模型 (37)1.4 第3步——计算静校正 (46)1.5 特别选件 (49)1.6 海洋资料处理要考虑的因素 (53)1.7 控制手段 (53)参考文献: (63)3.0 道头总汇: (63)第二节三维折射波静校正 (64)1.0 技术讨论 (64)2.0 二维与三维折射静校正方法 (64)1.2 折射静校正计算原理 (65)1.3 初始值的给定 (67)1.4 最小二乘法延迟时的计算 (67)1.5 iterations (75)1.6 Diving Waves (81)1.7 建立折射模型 (84)1.8 uphole options (86)1.9 water uphole corrections (87)1.10 用井口信息修正风化层速度 (88)1.11 静校正量的计算 (89)1.12 地表基准面和剩余折射静校正 (90)1.13 定义偏移距范围 (91)1.14 定义速度 (91)1.15 延迟时控制 (92)1.16 观测系统、辅助观测系统和一些道头字的输入要求 (92)1.17 输出的库文件和道头字 (96)第三节反射波剩余静校正(miser) (97)2.0 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 (98)3.0 非地表一致性静校正 (102)第四节反射波最大叠加能量静校正计算 (103)1.0 模块简介: (104)2.0 应用流程: (105)3.0 分子动力模拟法的理论基础: (106)4.0 模块中参数的设计 (106)5.0 应用实例及效果分析 (110)第五节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 (113)1.0 技术讨论 (113)1.1 理论基础 (115)1.2 波动方程层替换的应用 (117)1.4 模块算法 (118)1.5 应用的方法 (120)第三章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 (127)第一节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拾取(1) (127)1.0 技术讨论 (127)1.1 概况 (127)1.2 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流程 (128)1.3 振幅统计 (128)1.4 预处理/道编辑 (129)1.5 自动道删除 (129)1.6 模块输出 (130)1.7 分析时窗 (130)2.0 道头字总结 (131)3.0 参数设置概要 (131)4.0 参数设置 (131)4.3 Amplitude Reject Limits (132)第二节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分解(2) (133)目录 (133)一、技术讨论 (134)二、道头字总结 (148)三、参数设置概述 (148)四、参数设置(简) (148)第三节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应用(3) (149)目录 (149)一、技术讨论 (150)1.1 背景 (150)1.2 SCAC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150)1.2.1 HIDDEN SPOOLING (151)1.3 模块概论 (152)二、道头字总结 (152)三、参数设置概述 (152)五、参数设置(略) (153)5.1 General (153)5.2 SCAC Term Application (153)5.3 Printout Options (153)第四节剩余振幅分析与补偿 (153)1.0 技术讨论: (153)1.1 背景 (154)1.2 模块的输入和输出 (155)1.3 分析过程概述 (155)1.4 分析参数表 (159)1.5 设置网格范围 (164)1.6 分析用时间门参数设定 (166)1.7 时空域加权 (167)1.8 打印选项参数设置 (168)1 .9 应用过程综述 (168)1.10 应用参数设置 (171)1.11 应用时间门参数设置 (173)1.12 RAC函数的质量控制 (174)1.13 在振幅随偏移距变化(A VO)处理中的注意事项 (175)1.14 背景趋势推算 (176)2.0 道头字总结 (176)3.0 参数设置摘要 (176)4.0 设置参数 (176)4.1 Units (176)4.2 General (176)4.3 Analysis (177)Primary Auto Range: (180)Secondary Auto Range: (180)4.6 Primary Manual Range 用于划分面元的首排序范围确定(手动设置) (180)4.7 Secondary Auto Range:用于划分面元的次排序范围确定(手动设置)1804.8 Analysis Time Gates :分析时间门参数(可选) (181)4.9 Temporal Smoothing Weights at Top of Data (可选) (181)4.10 Temporal Smoothing Weights at Bottom of Data(可选) (181)4.11 Primary Spatial Smoothing Weights(可选) (182)4.12 Secondary Spatial Smoothing Weights(可选) (182)4.13 Application (182)4.14 Application Time Gates (183)5.0 参考流程 (183)第四章 (185)第一节瞬时增益 (185)1.0 技术讨论 (185)第二节指数函数增益 (188)1.1 背景 (188)1.2 梯度平滑 (189)2.0 道头总结 (191)3.0 参数设置概要 (191)4.0 参数设置 (191)4.1 General (191)5.0 应用实例 (192)第四章反褶积 (195)第一节地震子波处理(SWP)指导 (195)辅导班Tutorial (195)辅导班1 快速漫游(Quick Tour) (195)概要 (195)快速漫游: 基本训练 (195)辅导班2 –a 为信号反褶积准备一个子波 (203)辅导班2 –b 从野外信号中消除原始的仪器响应影响 (204)辅导班2–c 建立新的仪器响应和新的整形算子 (209)辅导班2– d 将滤波器保存到带通滤波作业文件中 (211)辅导班3用尖脉冲的逆做特征信号反褶积 (213)第二节子波转换应用指导 (215)子波训练 (215)第三节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分析 (218)地表一致性谱分解 (225)地表一致性反褶积算子设计 (249)反褶积算子的应用 (255)第四节谱分析 (273)第五节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分析 (297)第六节地表一致性谱分解 (302)第八节地表一致性反褶积算子设计 (320)第九节反褶积算子的应用 (325)第六章动校正 (345)第一节视各向异性动校正 (345)第七章各种理论方法简介 (355)第一节层速度反演方法简介 (355)1.1 层速度反演的几种方法 (355)1.1.1 相干反演 (356)1.1.2 旅行时反演 (357)1.1.3 叠加速度反演 (358)2.1 二维层速度反演 (359)2.1.1 相干反演计算的偏移距范围 (359)2.1.2 单个CMP位置超道集的选择 (359)2.1.3 相干反演中的互相关 (360)2.1.4 不确定值 (360)2.1.5 速度的横向变化 (360)3.1 三维层速度反演 (361)3.1.1 方位角范围 (361)3.1.2 相干反演 (362)3.1.3 叠加速度反演 (363)3.1.4 方位角 (364)3.1.5 DMO (364)3.1.6 射线追踪 (364)第二节射线偏移方法简介 (365)1.1 射线偏移 (365)1.2 向射线偏移与成像射线偏移 (367)第三节层位正演方法简介 (368)1.1 层位正演 (368)1.2 零偏移距正演 (369)1.3 成像射线追踪-从深度域到时间偏移域的零偏移距正演 (369)1.4 CMP射线追踪 (371)1.5 CRP正演 (371)1.6 3D正演 (372)1.7 速度正演 (372)1.8 浮动基准面与静校正的处理 (372)第四节扩展STOLT--FK 偏移 (373)概述 (373)1.0 技术讨论 (373)1.1 背景 (374)1.2 扩展STOLT算法 (374)1.3 扩展STOLT偏移的推荐参数 (376)1.4 截断速度和W因子 (377)1.5 框架速度(frame velocity) (378)1.6 速度的横向变化 (378)1.7 速度输入 (378)1.8 三维偏移 (379)1.9 反偏移 (379)1.10 反偏移到零偏移距的处理 (379)1.11 充零方式镶边 (380)1.12 边界处理 (380)1.13 频率内插 (381)1.14 随机波前衰减 (381)1.15 三维偏移中少道的情形 (381)1.16 时间内插 (381)第五节DMO 准备模块 (381)概述: (382)1.0 技术讨论: (382)1.1 理论基础 (382)1.2 递进叠加文件 (382)1.3 速度监控和非矩形网格 (383)1.4 倾角加权表 (383)1.5 统计分析 (383)1.6 层位属性分析 (384)1.7 位图化(Bitmapping) (384)1.8 均衡DMO (384)1.9 限定边界DMO (385)1.10 随意边界DMO (386)1.11 3D DMO Monitor (389)DMO 倾角校正 (390)(DMO X-T STACK)(2) (390)概述: (390)1.0 技术讨论 (390)1.1 简介 (390)1.2 递进叠加 (390)1.3 倾角时差校正(Dip Moveout)-DMO (391)1.4 处理类型 (392)1.5 DMO应用模式 (392)1.6 算子设计 (393)1.7 递进叠加文件 (393)1.8 固定边界和随意边界中的分片段叠加 (393)1.9 运行时间 (394)1.10 DMO处理流程 (394)DMO 输出模块 .............................................................................................................. - 396 - (DMO X-T OUT)(3)........................................................................................................ - 396 - 第八章多波多分量................................................................................................................ - 397 - 第一节多分量相互均衡.............................................................................................. - 397 -1.0 技术讨论......................................................................................................... - 397 -1.1 引言................................................................................................................. - 397 -1.2 数据的输入/输出............................................................................................ - 397 -1.3 背景介绍......................................................................................................... - 398 -1.4 原理................................................................................................................. - 398 -1.5 道头字集......................................................................................................... - 400 -1.6 三维实例......................................................................................................... - 401 -1.7 操作指南......................................................................................................... - 404 -第二节S波两分量旋转合成....................................................................................... - 408 -1.1 引言................................................................................................................. - 408 -1.2 背景介绍......................................................................................................... - 409 -1.3 输入数据......................................................................................................... - 410 -1.4 旋转的应用..................................................................................................... - 412 -1.5 测算水平方向................................................................................................. - 416 -第三节转换波速度比(Vp/Vs)计算 ..................................................................... - 417 -1.0 技术讨论......................................................................................................... - 418 -1.1 引言................................................................................................................. - 418 -1.2 输入速度和Vp/Vs文件 ................................................................................ - 418 -1.3 输出速度和Vp/Vs文件 ................................................................................ - 420 -1.4 有效Vp/Vs比值计算 .................................................................................... - 420 -1.5 S波速度计算(Vs) .......................................................................................... - 421 -1.6 平均Vp/Vs比值计算 .................................................................................... - 424 -第四节共转换点计算(CCP_BIN) ............................................................................. - 424 -1.0 技术简介......................................................................................................... - 425 -1.1 基础原理......................................................................................................... - 425 -1.2 更新道头字..................................................................................................... - 427 -1.3 输入速度和Vp/Vs比率文件 ........................................................................ - 427 -1.4 共转换点的计算方法..................................................................................... - 428 -1.5 时窗................................................................................................................. - 430 -1.6 操作指导......................................................................................................... - 431 -1.7 有关提高运行效率的指导............................................................................. - 433 - 第九章模型建立.................................................................................................................. - 435 - 第一节地震岩性模型建立.......................................................................................... - 435 -1.0 技术讨论......................................................................................................... - 435 -SLIM处理 ............................................................................................................... - 435 -1.2 概述................................................................................................................. - 436 -1.3 SLIM模型研究 .............................................................................................. - 437 -1.4 输入层的细分................................................................................................. - 441 -第二节地震岩性模拟属性分析.............................................................................. - 442 -1. 0 技术讨论........................................................................................................ - 442 -1.1 地震模拟模型处理......................................................................................... - 442 -1.2 概要............................................................................................................... - 442 -1.3 地震记录输入................................................................................................. - 443 -1.4 合成地震记录剖面图..................................................................................... - 443 -1.5 地球物理属性................................................................................................. - 444 -1.6 测井记录数据................................................................................................. - 445 -1.7 显示................................................................................................................. - 445 -第三节地震正演模拟模型生成................................................................................ - 445 -1.0 技术讨论......................................................................................................... - 445 -1.1 地震正演模拟模型处理................................................................................. - 446 -1.2 概要................................................................................................................. - 446 -1.3 SLIM模型讨论 .............................................................................................. - 446 -1.4 输入层的细分................................................................................................. - 450 -1.5 井记录............................................................................................................. - 451 -1.6 密度是速度的函数......................................................................................... - 451 - 第四节地震岩性模型优化.......................................................................................... - 453 - 技术讨论.................................................................................................................. - 453 -1.1 地震岩性模拟过程......................................................................................... - 453 -1.2 概要................................................................................................................. - 453 -1.3 问题的公式化................................................................................................. - 453 -1.4 计算方法......................................................................................................... - 455 -1.5 影响区域......................................................................................................... - 462 - 第五节地震岩性模拟控制点定义.............................................................................. - 464 -1.0 技术讨论......................................................................................................... - 464 -1.1 概要................................................................................................................. - 464 -1.2 二维控制点组................................................................................................. - 465 -1.3 三维控制点组................................................................................................. - 467 -前言自西方地球物理公司Omega处理系统引进以来,通过我院处理人员的不断开发,目前已成为西北分院的主力处理系统。
李小龙钢铁一般的肌肉是怎样练成的(带图)

本文原载于美国《肌肉与健美》Muscle.Fitness杂志1994年3月号。
《肌肉与健美》杂志由世界健美联合会主办是国际上最权威的健美专业杂志创始人是现代“健美之父”乔·韦德JoeWeider。
本文作者是美国著名李小龙研究家、李小龙夫人琳达女士授权的李小龙笔记与遗稿整理人、“振藩截拳道核心”主要成员、《肌肉与健美》高级记者约翰·立托JohnLittle。
本文以详实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生动细腻的笔触全面总结、分析了一代传奇功夫大师李小龙塑造钢铁般超人体魄的幕后秘奥与训练历程。
文章甫经面世便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的热烈欢迎不少国家的武术与健美专刊还先后翻译、转载过本文。
值此李小龙宗师折世二十九周年纪念之际译者特意根据美国原版《肌肉与健美》杂志将这篇重要的参考文献全文译出以飨广大读者。
在收集已故传奇巨星李小龙英文名BruceLee——布鲁斯·李健身练习资料的过程中《肌肉与健美》高级记者约翰·立托还专程拜访了李小龙的独子李国豪并对他进行了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采访。
在那次谈话后不久1993年3月31日李国豪就在美国北卡罗莱州拍摄影片《乌鸦》的过程中意外地死于一场据说是有预谋的“事故”道具手枪里射出了一颗致命的真子弹。
在那次与李国豪的交谈中约翰·立托了解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
并欣慰地看到年轻的李国豪正在子继父业、向着武功的“最高境界”努力进取。
事实上从李国豪身上已经开始“折射”出当年他父亲称雄武坛、享誉世界的超人魄力与卓越武功。
凭借一身肌肉棱角分明的“钢筋铁骨”与玩往而不胜的犀利拳脚李小龙开创了“真功夫”的时代。
全世界都为之啧啧称奇他如何练就如此高超的武艺和强悍的体魄在他离开我们后的20多年人们一直在研究、探索这一问题。
直至今日问题的答案才逐渐地为人们所认识。
从笔者约翰·立托所掌握的有关李小龙全部的练功材料中我们以看到——力量练习占有很大的比例。
和一般人对力量练习的理解不同的是李小龙的力量训练突出在功能训练方面——包括全身各部分肌肉、关节和相关组织的功能训练。
终极斗士观后感

终极斗士观后感前些日子,我看了一部名叫《终极斗士》的电影,那可真是让我热血沸腾,感触颇深啊!影片中的主角博伊卡,那简直就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
他从一个曾经犯错、沉沦的格斗手,一步步重新找回自我,走向巅峰。
他的每一场战斗,都像是在跟命运抗争,那种不服输的劲儿,真的太让人佩服了!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场比赛,是博伊卡对阵一个号称“野兽”的大块头。
那家伙,身高得有两米多,肌肉发达得就像石头,看着都让人心里发毛。
比赛一开始,“野兽”就凭借着自己的大块头优势,猛地向博伊卡扑过去。
博伊卡灵活地一闪,“野兽”扑了个空,差点没摔个狗啃泥。
这一下,观众们都哄堂大笑,我也忍不住乐了,心里想着:“这家伙,空有一身蛮力啊!”博伊卡可没闲着,趁着“野兽”还没站稳,一个侧踢就踢在了他的腰上。
“野兽”怒吼一声,转过身来,挥舞着他那像大铁锤一样的拳头,朝博伊卡砸去。
博伊卡低头躲过,紧接着一个上勾拳,打在了“野兽”的下巴上。
“野兽”被打得后退了几步,嘴里吐出了一口血水。
这时候,“野兽”开始发狂了,他不顾一切地冲过来,抱住博伊卡,想把他摔倒在地。
博伊卡拼命挣扎,两人就像两只纠缠在一起的猛兽,谁也不肯放手。
就在这僵持不下的时候,博伊卡突然用膝盖狠狠地顶在了“野兽”的肚子上,“野兽”吃痛,松开了手。
博伊卡趁机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他的拳头如雨点般落在“野兽”的身上。
“野兽”只能被动挨打,毫无还手之力。
最后,博伊卡一个漂亮的回旋踢,直接把“野兽”踢倒在地,裁判数到十,“野兽”都没能站起来,博伊卡赢得了这场比赛。
看着博伊卡站在台上,接受观众们的欢呼,我激动得差点从沙发上跳起来。
这场比赛,真的是太精彩了,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瞬间,都让我心跳加速。
除了精彩的格斗场面,电影里还有很多让人感动的地方。
比如说博伊卡受伤的时候,他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他不顾伤痛,坚持训练,只为了能够重新回到赛场。
还有他的教练,一直默默地支持他,鼓励他,那种师徒情,真的很让人动容。
哑铃锻炼背部肌肉锻炼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哑铃锻炼背部肌肉锻炼方法
导语:健身对于很多男性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健身不仅仅能够强身健体,更多的是通过健身还会有一个健美的身材,男性健身还是发展肌肉的有效方法
健身对于很多男性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健身不仅仅能够强身健体,更多的是通过健身还会有一个健美的身材,男性健身还是发展肌肉的有效方法,肌肉可以让男性看起来更加的有魅力,更加的迷人,很多女性就是喜欢这样有肌肉的男人,特别是背部肌肉了,这样让男性看起来对女性有保护力,而锻炼背部肌肉的时候我们很多男性会选择用哑铃,那么这个哑铃锻炼背部肌肉的方法有哪些呢?不还比如刚刚我让你尴尬V发布我不会
哑铃耸肩:
目标肌肉:斜方肌。
协同肌肉:三角肌、肩胛提肌、菱形肌。
起始姿势:两腿开立,两手各持哑铃于体侧,拳眼朝前(图)。
动作过程:吸气后屏住呼吸,以斜方肌收缩,双肩垂直向上耸起,至最高点,停顿,做“顶峰收缩”。
稍停1—2秒后呼气,再以斜方肌的张紧力控制哑铃缓慢回复到起始位。
动作要领:垂直向上耸肩,想象肩峰要触及耳垂。
用力要慢,两臂要伸直,肘关节不得弯曲。
呼吸方法:提哑铃时吸气,回复到起始位呼气。
易范错误:屈肘。
教练提示:哑铃直上直下越高越好,“顶峰收缩”位尽可能保持长的时间。
变化动作: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勇敢的博伊卡——用哑铃打造钢铁肌肉哑铃是健美训练的重要器械之一。
它犹如一把锤子和凿子,能雕塑身体的每块肌肉。
只要有副哑铃和一条长凳,你就能随心所欲,进行种种健美训练。
下面介绍用一对哑铃练遍全身的方法。
1 下背部:与杠铃相比,举哑铃能减少对脊柱的压力。
再说,用哑铃作动作也更舒服。
如果用哑铃做直腿硬拉练习,也能有效发达股二头肌。
2 小腿部:部立,手持哑铃进行单腿提踵练习,比用小腿机训练效果好。
也可脚前掌踏木板,将哑铃放在膝盖上进行单腿或双腿坐式提踵练习。
3 背部:与杠铃相比,用一只或两只哑铃做俯身划船练习(单臂对下背部更安全些)能使背部肌肉增长得更快。
单臂哑铃划船一直是七届奥林匹亚先生获得者李·哈尼惯用的背部练习,不仅能锻炼胸部的前锯肌,而且能发达背部两侧的肌群。
4 胸部:仰卧长凳上,用哑铃做平卧、上斜推和下斜推,比用杠铃做更有利于肌肉的增长,因为它能广泛深入地刺激肌肉。
也可用哑铃做多角度的飞鸟练习,以发展胸肌的各个部分。
一个很好的练习方法是做完一组哑铃飞鸟之后,立即做一组哑铃卧推举练习。
这样练不仅效果好,而且能减轻肩部负担,避免运动损伤5 肩部:各种形式的哑铃练习都可发展肩部肌肉。
比如,用哑铃做侧来举、前平举和俯身飞鸟练习来发展肩部三角肌的中束、胆束和后束。
发展斜方肌可采用哑铃耸肩或绕环练习。
6 肱二头肌:哑铃弯举是许多健美冠军用以练肱二头肌肌“峰”的一项最佳练习。
不同方式的哑铃弯举能使上臂更加粗壮,而且从后面看块分离,清晰突出。
7 肱三头肌:用哑铃做单臂或双臂颈后臂屈伸练习,可使肱三头肌发达成马蹄形。
练习时可将哑铃尽量放低,以加强训练效果。
8 前臂:哑铃正握腕弯举可发展前臂内侧肌群;发展前臂外侧肌群则用反握腕弯举。
9 大腿:脚后跟垫块小木板做哑铃负重深蹲练习,可发展股四头肌。
如果躺在长条凳上脚夹哑铃做弯举练习,则可发展股二头肌。
还可以做哑铃剪蹲(如图)10 腹部:仰卧,将哑铃置于脑后收腹起坐,可练上腹部肌肉;收腹举腿(上体不动)可练下腹部肌肉。
强己于家-哑铃家庭训练计划>>在家中打造健身房才能练出来的体魄,就像前面置办哑铃和凳子一样容易执行,只要参考我们下面介绍的一周三天的训练计划。
拜访您驻地周围的健身中心可能是个令人恼火的经历:在出发之前要准备好各种用品,在到达之前先要与交通堵塞打交道,然后就是在前台等待检测会员卡,这就已经半个多小时了,可您甚至连热身还没有开始。
这还没有考虑您的训练搭档是否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以至迟到,这样的话,您的训练还会被推迟。
那如果再算上在史密斯机前等待的时间呢……结果,您还没有过如自己所愿的时间开始自己的训练计划。
但是,有可能当周围没有人打扰的时候,你会有最好的状态。
仅仅是你自己,四面熟识的墙,一条训练凳,一些哑铃和炽热的健身热情。
我们已经为您规划了一个一周三天的训练计划,只需必要的设备:一副可调节重量的哑铃和可调节倾斜角度的训练凳。
在前两周的训练中,关注的是力量,每组保持6~8次并把休息时间控制在1分半到2分钟。
在随后的阶段中,你要增加到12次来使肌肉获得最大的生长速度,因此,休息的时间不要超过1分钟。
在家中没有高位下拉组合器械?没问题。
没有坐姿提踵机?我们已经为你解决了。
我们已经考虑了更多的问题,你只要向来访的客人收取会员费就行了,呵呵。
单臂斜托哑铃弯举(替代动作:曲杆托举)开始调整板凳到45度或更高。
手握哑铃,将腋窝放在凳子顶点处,上臂正好放在靠背上。
肘部略微弯曲。
动作收缩肱二头肌将哑铃尽可能的抬高,注意避免肘部离开靠背。
在最高点挤压肱二头肌然后慢慢回到初始位置。
大臂完全伸展片刻。
宽握哑铃直立划船(替代动作:宽握杠铃直立划船)开始直立,两手宽握哑铃,哑铃在你身体前部两侧,挺胸,两肩后张。
动作提高哑铃至肩部高度,肘部高于手,顶峰收缩回到初始位置。
坐姿哑铃提踵(替代动作:坐姿提踵机)开始膝盖弯曲坐在凳子的末端,脚尖放在一块木头上(或者一些可以提供稳定的物体)大约4~6厘米高可以让保证你的膝关节自由的上下。
将哑铃放在大腿下部,保持轻微握力在哑铃上。
动作慢慢向地面降低膝盖,直到感觉抻拉到你的小腿肌群,向上提升哑铃,在回复之前挤压小腿肌群做顶峰收缩。
直臂后拉(替代动作:直臂拉力器下拉)开始掌心向后握好哑铃,后背伸直,膝盖弯曲,锻炼手臂垂直与地面,另一只手扶住大腿给予支撑。
动作保持手臂尽可能直,尽可能收缩背阔肌向后上方,保持片刻停留再慢慢沿原路径回到初始位置。
异侧亦然。
家庭健身训练计划周一腿部+肩部动作组数/次数第1~2周第3~4周第5~6周*哑铃深蹲 3/6~8 3/8~10 4/10~12哑铃剪蹲 2/6~8 3/8~10 3/10~12挺髋蹲 3/6~8 3/8~10 3/10~12*哑铃硬拉 3/6~8 3/8~10 4/10~12坐姿哑铃提踵 3/10 2/20 3/20*阿诺德推举 3/6~8 3/8~10 4/10~12宽握哑铃直立划船 2/6~8 3/8~10 3/10~12哑铃飞鸟 3/6~8 2/8~10 3/10~12俯身哑铃侧平举 2/6~8 3/8~10 3/10~12V型起坐 3/10 2/20 3/20*要做1~2热身组星期三胸+背动作组数/次数第1~2周第3~4周第5~6周*上斜哑铃卧推 2/6~8 3/8~10 4/10~12平板哑铃卧推 3/6~8 3/8~10 2/10~12 哑铃仰卧屈臂上拉 3/6~8 2/8~10 3/10~12 下斜哑铃飞鸟 3/6~8 2/8~10 3/10~12 *俯身哑铃划船 2/6~8 3/8~10 3/10~12直臂后拉 2/6~8 3/8~10 4/10~12哑铃耸肩 2/6~8 3/8~10 3/10~12屈腿两头起 2/12 3/15 4/15*要做1~2热身组星期五手臂动作组数/次数第1~2周第3~4周第5~6周*站姿哑铃弯举 2/6~8 3/8~10 4/10~12上斜哑铃弯举 2/6~8 2/8~10 3/10~12 单臂拖臂弯举 2/6~8 3/8~10 3/10~12 反握弯举 3/6~8 2/8~10 3/10~12*头上肱三头屈伸 2/6~8 3/8~10 3/10~12 凳上仰姿负重臂屈伸 2/6~8 3/8~10 4/10~12俯卧肱三头屈伸 2/6~8 3/8~10 3/10~12负重弯起 3/12 3/15 4/15*要做1~2热身组每偶数周,调换身体部位的训练顺序。
例如第1,3,5周先做肱二头肌后做肱三头肌,第2,4,6周先做肱三头肌再做肱二头肌。
所有腹部训练应该放在每次训练的最后。
挺髋蹲(替代动作:腿屈伸)开始将凳子调至上斜位置。
两脚与髋同宽站在椅子旁。
小心将哑铃放在胸上方并握好,另一只手扶住凳子保持平衡。
抬起脚跟,拱背来构成支架。
保持手臂握住哑铃。
动作当抬高脚跟时,弯曲膝盖来向地面降低身体。
保持动作过程中背部弓型。
当膝盖接近90度时,收缩腿部抬高回到初始位置。
在最高点保持踮脚。
屈膝两头起(替代动作:坐姿拉力器屈体下拉)开始仰卧平躺,膝盖并拢。
两手持哑铃,两臂伸直。
将双腿抬离训练凳6英尺左右。
动作上身弯曲抬离训练凳同时弯曲你的腿,膝盖朝向胸部,顶峰收缩,挤压腹部,慢慢回到初始位置。
俯卧肱三头屈伸(替代动作:拉力器下压)开始俯卧在平凳上,双手掌心相对握住哑铃,肘部贴紧身体,肘部成90度。
动作将重量向上后方抬起,顶峰收缩,慢慢回到初始位置。
马文.蒙托亚的早期哑铃及徒手训练对大家而言,健身的花费是几乎不用考虑的事,毕竟,如果你拿不出去健身房的钞票,买一付哑铃又用得了多少饯呢?但如果你去美国以外的其它国家去看一看,事情也许就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了。
出生于尼加拉瓜的一个贫穷的家庭,马文·蒙托亚一直向往有一个健美的体格.他知道自己至少需要一些负重器械,但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所以他只有自己做一些了。
“我用水泥做了一付哑铃,那是我13岁时发生的事了。
·他回忆到,“两个哑铃不一样重,如果稍微不小心,就可能被哑铃擦伤,即使如此,我仍用它们练了好多年.’现在蒙托亚的情况变得好多了。
他已移居美国14年了,并且现在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家营养品公司当职员。
但他对健身的热爱仍然没有改变. -“当我还是小孩时,我曾经十分喜欢打棒球,现在很少去棒球场了.但健身一直是我生活中最主要的运动方式.”今年29岁,身高173厘米,87公斤重的蒙托亚说,“我成为健美运动员已经有12年了,并且曾两次取得全国大赛的资格.”“我十几年来一直努力寻找适合我的饮食习惯,我知道哪些食物对我有益,哪些则无益.”他说到。
“我乐意帮助人们实现他们的营养目标,并且通常我也给他们一些有关健身的建议。
通过健身使我能最好的投入工作,所以我十分乐于同大家分享这些知识.’"我想成为奥邻匹亚先生,"他说到,"那是我的终极目标.是否达到这个目标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必须有一个目标使我不断努力.这是我想告诉大家的一点. 千万不要灰心丧气.如果别人能办到的事,我也能办到.如果你放弃努力,你只会得到失败.马文很早就知道身体任一肌肉群都必须同时进行锻炼,那是因为只有当同一肌肉群所有的肌肉都紧张时,才能达到最强的收缩效果而且不会致于受伤.大腿的肌肉和小腿上的腓肠肌就组成了类似的一群。
在运动中产生的爆发力大部分来自于大腿的肌肉和腓肠肌。
许多老的运动员都承认他们运动能力的下降源于以上肌肉的衰老。
保持股四头肌和腓肠肌的健美虽不能阻止衰老,但可以延长运动生命。
以下几组大腿肌肉和腓肠肌练习分别为哑铃练,杠铃练习和徒手练习。
做每一组动作时你需要重复十五次。
每六天为一个周期,第一天做哑铃练习,第二天和第三天做杠铃练习,第四天和第五天为徒手练习。
第六天休息。
在这里请注意运动前一定要做好热身准备。
大腿肌肉练习坐起,双手各握一哑铃.手心向内,双脚并拢,站在一凳子前,缓缓降低重量直至坐下,停顿片刻后站立,恢复准备姿势。
适合与家里用哑铃的锻炼方案用哑铃可以练的地方挺多的呀。
可以给你数数:用哑铃作健美操就不用提了吧,胸大肌:平卧、上斜、下斜飞鸟,仰卧曲臂上拉;背部:背阔肌可做单臂划船,嫌轻可以多做吗;斜方肌可以手提哑铃耸肩;下背部和腰背肌可做转体俯身弯起,置哑铃与颈后;肩:前平举,侧平举,俯身侧平举;臂:二头肌不用讲;三头肌颈后臂曲伸、仰卧臂曲伸也都知道;前臂采用侧弯举,腕部正握反握腕弯举;以上再辅以俯卧撑、仰卧起坐、甚至有条件的来来引体向上,估计上半身也就够了。
下肢比较难办,小腿可以将哑铃想法吊(捆)在脚上作曲伸和弯举;实在不行就去跑步吧,对腿部有较好效果。
跑步可以增强心扉功能、保持体力、还能防止营养过剩,放假的娃娃们可以考虑呀雕塑肌肉的锤凿--哑铃哑铃是健美训练的重要器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