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仪列传》谈张仪之说与九鼎之貌
古诗张仪列传翻译赏析

古诗张仪列传翻译赏析文言文《张仪列传》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原?”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
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
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谢去之。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然贫,无因以进。
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
子为我阴奉之。
”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
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今君已用,请归报。
”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
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苴蜀相攻击,各来告急于秦。
秦惠王欲发兵以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韩,后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韩袭秦之敝。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浅谈烛之武、触龙、邹忌的说话艺术

谈 判 是 富 有 竞争 性 的 合 作 。虽然 不 是 对 弈 , 也 不 是 战争, 不是你死我 活 , 你输我 赢 。 但是谈判 也决不是找 朋友 , 推 心 置 腹 。 谈 判 虽 然 是遵 循 互 利 互 惠 的 原 则 , 但 双 方 皆赢 的利 益 结 果 很 难 对 等 。在 这 种 双 方 赢 的 游戏 中。 就 允许 双 方 施 展 谋 略 。 寻获更多利益。 这是规则。 在 谈 判 对 策 中声 东 击 西 .示 假 隐 真 也 常 是 谈判 者惯 用 的 技 巧 。烛 之 武就 是 成 功 地 运 用 这 一谋 略 。 烛之武见了秦穆公说 : “ 我 虽为 郑 国 大夫 ,却 是 为 秦 国利 益 而 来 。” 秦穆公听后冷笑 , 不 予相 信 。接 着 , 烛 之 武 剖析 : “ 秦晋 联 合 围郑 ,郑 国 已 知 必 亡 ,然 郑 在 晋 东, 秦在 晋 西 。 相距千里 , 中 间隔 着 晋 国 , 如果 郑亡 , 秦 能 隔晋 管 辖 郑 地吗 ?郑 只会 落 于 晋 人 之 手 。秦 晋毗 邻 , 国力相 当. 一 旦 郑 被 晋所 吞 。 晋国 的力量便超过 秦 国。
十 九年 . 六 十 二 岁了 。
灭。曹雪芹生活在清朝 由盛转衰的时期。 他似乎看到了
封建 社 会 的 没 落 。 但他又似乎很清楚地看到 . 在 中 国独 立 的 资产 阶级 是 没 有 的 .它 只 能 从封 建 社 会 中 分 化 出 来, 而 这就 注定 了 资产 阶 级 的 软 弱 。恩 格 斯说 : 。 所 谓 现 实主 义 , 就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 《 红 楼梦 》 之所 以是 一部 伟 大 的现 实 主 义作 品 .就 是 由 于 它 塑 造 了这一典型环境 中的典型人物林 黛玉一一 个任性 的 、 多愁 善感 的 、 向往 自 由 、 热 爱 自 由 式 恋 爱 的 小 资 产 阶 级 女性形象 。 德 国接 受 美 学 代 表 人 物 姚 斯 说 得 好 . 一部作 品“ 并 不是 独 立 自在 的对 每 个 时代 每 一 位 读 者都 提 供 同 样 图
张仪论战孟子

孟:上智但言大道。
微末之技,利害之术,唯苏秦、张仪纵横者流所追逐,孟轲不屑为之也。
张:孟夫子名不虚传,果然大伪无双也!孟:足下是张仪了?张:微末之技,利害之术,纵横者流,张仪是也。
孟:大道至真,不涉得失。
微末卑微,唯言利害。
以利取悦于人,以害威慑于人。
此等蛊惑策士,尤辩真伪之说,岂非天下笑谈耳?张:孟老夫子,尔何其厚颜也!儒家大伪,天下可证:在儒家眼里,人皆小人,唯我君子;学皆邪途,唯我正宗。
墨子兼爱,你孟轲骂做无父绝后。
杨朱言利,你孟轲骂成禽兽之学。
法家强国富民,你孟轲骂成虎狼苛政。
老庄超脱,你孟轲骂成逃遁之说。
兵农医工,你孟轲骂为末技细学。
纵横策士,你孟轲骂作妾妇之道。
你张扬刻薄,出言不逊,损遍天下诸子百家!却大言不惭,公然以王道正统自居。
平心而论,儒家自己究有何物?你孟轲究有何物?一言以蔽之,尔等不过一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整天淹没在那个消逝的大梦里,唯知大话空洞,欺世盗名而已!国有急难,邦有乱局,儒家何曾拿出一个有用主意?尔等竟日高谈文武之道、解民倒悬,事实上却主张回复井田古制,使万千民众流离失所,无田可耕!尔等信誓旦旦,称“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事实上却维护周礼、贬斥法制;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使万千平民有冤无讼、状告无门,天下空流多少鲜血?如此言行两端,心口不应,不是大伪欺世,却是堂堂正正么?儒家大伪,更有其甚:尔等深藏利害之心,却将自己说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但观其行,却是孜孜不倦的谋官求爵,但有不得,则惶惶若丧家之犬!三日不见君王,其心惴惴;一月不入官府,不知所终。
究其实,利害之心天下莫过儒家!趋利避害,本是人性。
尔等偏无视人之本性,不做因势利导,反着意扼杀如阉人一般!食而不语、寝而不语、坐怀不乱,生生将柳下惠那种不知生命为何物的木头,硬是捧为与圣人齐名的君子!将人变成了一具具活僵尸,一个个毫无血性的阉人!儒家弟子数千,有几人如墨家子弟一般,做生龙活虎的真人?有几人不是唯唯诺诺的弱细无用之辈?阴有所求,却做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求之不得,便骂尽天下。
10张仪列传第十(翻译)

【翻译】:张仪是魏国人。
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
张仪完成学业,就去游说诸侯。
他曾陪着楚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张仪,说:"张仪贫穷,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
"于是,大家一起把张仪拘捕起来,拷打了几百下。
张仪始终没有承认,只好释放了他。
他的妻子又悲又恨地说:"唉!您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呀。
"张仪说:"这就够了。
"那时,苏秦已经说服了赵王而得以去各国结缔合纵相亲的联盟,可是他害怕秦国趁机攻打各诸侯国,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
又考虑到没有合适的人可以派到秦国,于是派人暗中引导张仪说:"您当初和苏秦感情很好,现在苏秦已经当权,您为什么不去结交他,用以实现功成名就的愿望呢?"于是张仪前往赵国,呈上名帖,请求会见苏秦。
苏秦就告诫门下的人不给张仪通报,又让他好几天不能离去。
这时苏秦才接见了他。
让他坐在堂下,赐给他奴仆侍妾吃的饭菜,还屡次责备他说:"凭着您的才能,却让自己穷困潦倒到这样的地步。
难道我不能推荐您让您富贵吗?只是您不值得录用罢了。
"说完就把张仪打发走了。
张仪来投奔苏秦,自己认为都是老朋友了,能够求得好处,不料反而被羞辱,很生气,又考虑到诸侯中没有谁值得侍奉,只有秦国能侵扰赵国,于是就到秦国去了。
不久苏秦对他左右亲近的人说:"张仪是天下最有才能的人,我大概比不上他呀。
如今,幸亏我比他先受重用,而能够掌握秦国权力的,只有张仪才行。
然而,他很贫穷,没有进身之阶。
我担心他以小的利益为满足而不能成就大的功业,所以把他召来羞辱他,用来激发他的意志,您替我暗中侍奉他。
"苏秦禀明赵王,发给他金钱、财物和车马,派人暗中跟随张仪,和他投宿同一客栈,逐渐地接近他,还以车马金钱奉送他,凡是他需要的,都供给他,却不说明谁给的。
战国策·张仪司马错论伐蜀原文

战国策·张仪司马错论伐蜀原文《张仪司马错论伐蜀》原文及原文: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司马错欲伐蜀。
张仪曰:不如伐韩。
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
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
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
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
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
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诸侯不以为贪。
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
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
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了一场争论。
司马错要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
秦惠王说:请让我听听你们各自的道理。
张仪回答说:应先与魏、楚两国亲善友好,然后出兵韩国的三川,堵住轘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而秦国的军队则攻击新城和宜阳,兵临东西周的疆界,声讨周君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
一言九鼎成语典故

一言九鼎成语典故一言九鼎成语典故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胜不敢复相士。
《史记·平原君列传》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
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
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
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
(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一言九鼎成语解析一言九鼎yī yán jiǔ dǐng[释义] 一句话的分量就有九鼎那么重。
形容能起决定作用的言论或意见。
[语出] 《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 [辨形] “鼎”的上部不能写作“日”。
[近义] 一字千钧一言为定金口玉言[反义] 人微言轻[用法] 含褒义。
一般作主语、谓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一言九鼎成语造句1. 老朋友,恭喜你啊,宝宝这么可爱。
作为阿姨,我要送他五个“一”作为礼物,一帆风顺的前程,一鸣惊人的智力,一言九鼎的魄力,一团和气的交际理念,当然还有一表人才哦!2. 一见钟情爱上你,一往情深恋着你,一心一意爱着你,一片冰心交给你,一朝一夕陪着你,一掷千金宠着你,一言九鼎征服你,一唱一和走天涯!送你八个一,祝你建军节快乐!3. 希望一鼓作气,梦想一马当先,事业一帆风顺,爱情一见钟情,追求一路高歌,工作一马平川,牵挂一言九鼎,祝福一气呵成,八一建军节,祝愿你步步高升。
4. 11.11.11光棍节,外送你“六一”儿童节:祝你事业一帆风顺,发财一掷千金,快乐一应俱全,诚信一言九鼎,豪气一泻千里,幸福一心一意!5. 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做事要拿捏好分寸,一言九鼎,说到做到。
战国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战国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导读】本篇选自《秦策一》,又见于《史记·张仪列传》和《新序·善谋九》,事在公元前306年。
文章记叙了秦国在伐韩与伐蜀这一战略进攻方向上的争论。
张仪主张伐韩,司马错认为应先夺取巴、蜀作为后方。
经过激烈争辩,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
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但大范围地扩张了国土,而且使秦国更加富庶。
这是我们了解秦国富强,了解中国文化史上大西南开发情况的重要史料。
就政治论战的辩才来说,本篇说理分析也很深刻细致。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224] 。
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
”王曰:“请闻其说 [225] 。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 [226] ,塞轘辕、缑氏之口 [227] ,当屯留之道 [228] ,魏绝南阳 [229] ,楚临南郑[230] ,秦攻新城、宜阳 [231] ,以临二周之郊 [232] ,诛周主之罪 [233] ,侵楚、魏之地 [234]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
据九鼎 [235] ,桉图籍 [236] ,挟天子以令天下 [237] ,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 [238] ,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 [239] ,去王业远矣 [240] 。
”司马错曰:“不然。
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241] ,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三资者备 [242] ,而王随之矣。
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
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
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
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243] 。
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 [244] ,诸侯不以为贪。
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 [245] ,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今攻韩 [246] ,劫天子 [247] ,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248] 。
《史记·张仪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张仪列传》原文及翻译《史记·张仪列传》原文及翻译《史记》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史记·张仪列传》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陈轸者,游说之士。
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
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
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
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
”王曰:“仪之言果信矣。
”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
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愿以为子。
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
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
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
轸遂至秦。
韩魏相攻,期年不解。
秦惠王欲救之,问于左右。
左右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惠王未能为之决。
陈轸适至秦,惠王曰:“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陈轸对曰:“王闻夫越人庄舄乎?”王曰:“不闻。
”曰:“越人庄舄仕楚执珪,有顷而病。
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人也,今仕楚执珪,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思故,在其病也。
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
’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
今臣虽弃逐之楚,岂能无秦声哉!”惠王曰:“善。
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谓寡人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愿子为子主计之馀,为寡人计之。
”陈轸对曰:“亦尝有以夫卞庄子刺虎闻于王者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
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 说辩技艺和外交才华 的谋 臣策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他们促
成和推动 了战国中后期轰轰烈烈 的“ 合 纵连横” , 在很 大程度上 改变 了历史发 展的进程甚至方向。在有史料记载 的多位纵横家
中, 苏秦 、 张仪 的事迹最为人们所熟知。 据《 史记》 记 载, 苏秦游说 武本纪》 和《 封禅书》 , 两处文字相 同 : “ 闻昔泰帝兴神鼎一 , 一者 统, 天地万物所系终也。 黄帝作宝鼎三 , 象天地人 。 禹收九牧之 山东六 国 , 缔结合纵 联盟 , 使 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 ; 张仪离 散合纵 , 说六 国以事秦 , 使秦 国开疆 拓土 , 实力大增 。 张仪的连横活动在《 史记 ・ 张仪列传 》 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 其 中公元前 3 1 6 年, 张仪说 秦惠王的一段话引起 了笔者 的注意 :
大王患之。 夫鼎者 , 非效醯壶酱甄耳 , 可怀挟挈 以至齐者 ; 非效 鸟
集乌飞 , 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 。 昔周之伐殷 , 得九鼎 , 凡一鼎 而
九万人挽之 , 九九八 十一万人 , 士卒师徒 , 器械被 具所 以备者 称 此。 今大王纵有其人 , 何途之从而出? 臣窃为大王私忧之 。 ” 九座
蜀而犹疑不定 , 正是在此种情形下 , 张仪对秦 惠王提 出了如上 的 出兵建议 。 张仪 的主张是先与魏 国、 楚 国交好 , 攻打韩 国, 进而向
周 天 子 发难 。 早 已衰 弱 不 支 的 周 室必 然 会 献 出 “ 九鼎宝器” 。 得 到
鼎硕大无朋 自然无可争议 , 但颜率之辞亦不足信 。 且不论 当时的 制造工艺 能不能造 出那样 大的鼎 , 单看《 史记 ・ 周本 纪》 的记载 ,
史 海 文 艺
文艺 生活 L I TE R A TUR E L I F E
2 0 1 4 - 1 0
由《 张仪列传》 谈张仪之说与九院 , 江苏 南京 2 1 0 0 4 6 )
摘 要: 《 史记 ・ 张仪 列传》 中张仪说秦惠王时, 提 出“ 据九鼎 , 案 图籍 , 挟天子 以令于天下 , 天下莫敢 不听” 的说 法。 九鼎宝器 对整 个战局的影响 力在张仪的话语 中得到刻意的强调 , 其原 因不在于器物本 身的形貌 , 而是 因为九 鼎宝器一 直以来都 是
无 上 王 权 的 象征 。但 从 春秋 战 国 的局 势 来 看 , “ 据 九鼎” 似 乎 并 不 能“ 挟 天子 以令 于 天 下 ” 。张仪 的计 划 听上 去 美妙 , 却 毫 不
现 实。
关键词 : 《 史记》 ; 张仪 ; 九鼎 ; 图籍 ; 王权 中图分类号: 1 2 0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4 ) 2 9 — 0 1 5 8 一 O 2
武王伐纣 时 , 周军 的兵力 不过“ 戎 车三百乘, 虎贲 三千人, 甲士 四 万五 千人 ” , 这和“ 凡 一鼎而九万人挽之 , 九九八十一万 人” 的描 述实在相差太大。 迄今为止 , 世界上 出土的最大最重 的青铜器后
云: “ 九鼎既成 , 迁于三 国。夏后 氏失之 , 殷人 受之 ; 殷人失之 , 周
南郑, 秦 攻新城 、 宜阳, 以临二周 之郊 , 诛周王之 罪 , 侵楚 、 魏 之 人受之 。 ” 可见 , 九鼎是禹用九州州牧供奉 的铜铸造而成 , 后来随 地。 周 自知不能救 , 九鼎宝器必 出。据九鼎 , 案 图籍 , 挟天子以令 着王朝 的兴替 , 由夏人商 , 又 由商入周。
秦, 秦 国派兵阻击 , 破三晋于修鱼 , 算 是挡 住了联军 的强 大攻势 。 而就在这 时, 西方的义渠 ( 匈奴的一个分支 ) 又对秦 国发动突袭 。
秦 国陷入 被外敌东西夹击的困境 ,秦惠王也为先攻韩还是先攻
将九鼎相赠为条件 向齐王求援 。 齐王发兵 五万使秦军撤退后 , 想 要把九鼎运 回齐 国, 这 时, 颜率 向齐王抛 出了难题 : “ 弊 邑固窃 为
战国之际 , 七 雄并立 , 交互攻 伐 , 中国历 史进入一个 由分裂
向统 一过 渡 的缓 慢 历 史 过 程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一 批 兼 具 战 略 眼
自然难令人信服。 经笔者统计 , “ 九鼎” 一词在《 史记》 中共 出现了
2 2次 , 分别位于 《 周本 纪》 ( 8次 ) 、 《 秦本纪 》 ( 1次 ) 、 《 孝武本纪》 ( 1 次) 、 《 六 国年表 》 ( 1 次) 、 《 封禅 书》 ( 2次 ) 、 《 齐 太公世 家》 ( 1 次) 、 《 楚世家》 ( 3次 ) 、 《 张仪列传》 ( 4次 ) 、 { s F 原君虞卿列传》 ( 1 次) 等九个篇 目。其中有关九鼎来历和流转情况 的记述 见于《 孝
于天下 , 天下莫敢不 听, 此王业也 。 今夫蜀 , 西僻 之国而戎翟之伦 也, 敝兵劳众不足 以成名 , 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 臣闻争名者 于朝 , 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 、 周室 , 天下之朝市也 , 而王不争焉 , 顾争于 戎翟 , 去王业远矣。 ” 公元前 3 1 8年 , 韩、 赵、 魏、 燕、 楚 五国合力攻 这九座鼎大概有多大呢?答案恐怕连 当时 的各诸侯王也不 知道 , 所 以才有 《 史记 ・ 楚世家》 所载 “ 楚王问鼎小大轻 重” 一 事。 《 战 国策 ・ 东周策》 记载 , 秦 曾兴师临周 以求九鼎 。周君派颜率 以
“ 亲魏善楚 , 下兵三川 , 塞什谷之 口, 当屯留之道 , 魏绝南 阳, 楚 临 金, 铸九鼎 , 皆尝亨 裼上帝鬼神。 遭圣 则兴 , 鼎迁于夏商 。 周德衰 ,
宋之社亡 , 鼎乃沦没 , 伏而不见 。” 《 左传 ・ 宣公三年》 云: “ 桀有 昏 德, 鼎迁 于商 , 载祀六百。商纣暴虐, 鼎迁于周 。” 《 墨子 ・ 耕柱》 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