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3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明治维新高效演练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

与汉通婚、讲汉语
移风易俗 实行汉制
三、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及认识
意义: 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 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
文化,大力推行改革,在动乱年代繁荣了经济, 稳定了社会,为民族融合做出了重大贡献
认识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材料2
据《洛阳枷蓝记》称:“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 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竞夺。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 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地,园园而有。 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更是卖官鬻爵,公 行贿赂。
如吏部尚书元晖,“纳货用官,皆有定价,太郡二千匹,次郡 一千匹,下郡五百匹”,其余官职,各按差等定价,当时人称吏部 为“市曹”。
消极 影响
①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 的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③重农抑商意识从此建立,造成封建社会对商 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知识拓展】怎样看待商鞅变法的消极影响 (或者称历史局限性)
提示: ①商鞅变法历史局限性表现在:…… ②但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体现了那个时 代的要求; ③商鞅变法虽有消极局限性,但这些并 不能掩盖其变法的巨大进步性。其积极 性是主流,其消极性居于次要地位。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复习
什么是改革? 改革就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中不合理的因素进行调整和变革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学习内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主干考点整合
命题考向探究
【深化提升】 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事件 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
项目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 不 同 点 侧重点 目的 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 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 态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 位 侧重于富国强兵
——摘自《商君书》
主干考点整合
命题考向探究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
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
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
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 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 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 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改革的特点分析归纳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主干考点整合
命题考向探究
答案
较少。
(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
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 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 改革热情高。
主干考点整合
命题考向探究
4.评价 (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上: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社会生活: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史论归纳】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 层面发展的表现,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在历史的长河中,重大改革往往如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明亮。
它们是时代变迁的见证,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文明进步的催化剂。
这一篇,我们将回眸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以深化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以史为鉴,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我们要了解的是古代中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秦国的改革家,他的变法使得秦国从一个西部小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
他的改革包括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积极性,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实力。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它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来看欧洲的宗教改革。
16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的腐败和贪婪暴露无遗。
对此,马丁·路德发起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主张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以净化教会,使宗教更贴近民众的生活。
这场改革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近代中国,我们不能忘记的改革是戊戌变法。
在清朝末期,社会动荡,国家积弱。
对此,光绪皇帝推行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来挽救国家。
然而,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和光绪皇帝的退位,这场改革以失败告终。
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打下了基础。
我们要了解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
19世纪中叶,日本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打开了国门,这引发了国内的一系列变革。
明治天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
这些改革使日本从一个封闭的封建社会转向了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使日本成为东亚的强国。
以上就是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
它们如明灯照亮了历史的道路,给我们启示和教训。
通过了解这些改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们也应该明白,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勇气、智慧和毅力去推动和实践的。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记住这些历史经验,积极面对挑战和变化,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痕迹,照亮未来的道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2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件 岳麓版1

4.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历史教训 (1)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力量的弱小和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 力量对比悬殊。 ②具体原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依靠的 是没有实权的皇帝;对极少数帝党官僚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2)意义 ①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思想的传播,起了 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各种社团及新式学堂的创办,促 进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式书局、报刊、杂志等近 代传媒的创办使人们的认知空间空前扩大;提倡文明的生活方 式。 ②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③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2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纲要求] 1.俄国农奴制改革 2.明治维新 3.戊戌变法
一、俄国农奴制改革 1.改革的背景 (1)1856 年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 (2)农奴制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 君主立宪制。 (4)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亲自主持和推 动了改革。
【误区警示】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 经济的迅速发展,但不能说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1861 年农奴制改革是沙皇由于统治危机被迫进行的,虽然改革 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但 沙皇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特别提醒】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虽然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但是改革 废除了农奴制,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方式向资本主义方式的 过渡, 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 因此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六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 第47讲 近现代历史上的改革教案

第47讲近现代历史上的改革一、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1)经济: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政治:地主与农奴的矛盾尖锐,农民骚动此起彼伏。
(3)思想: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4)军事: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使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2.内容(1)“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
(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
3.性质: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4.评价(1)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是继彼得一世改革之后,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一步。
(2)局限性:自上而下的形式导致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二、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1)国内危机: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民族危机:黑船事件,民族危机加深。
(3)独立改革派形成:武装倒幕运动的成功;成立新政府。
2.措施(1)政治:废藩置县;宣布“四民平等”;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
(2)经济:确立新兴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
(3)文化教育: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思想解放;社会生活西化。
(4)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改进军事装备,培养军事指挥人才,建立现代军队。
3.评价(1)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富国强兵和民族国家的统一。
(2)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工业化的物质基础。
(3)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4)西方思想文化广泛传播,社会生活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5)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并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三、戊戌变法1.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宏观分析:在本册教材中,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为2010年考查范围,其中梭伦改革、商鞅变法纳入古代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2008年考查过,王安石变法在2009年考查过,另外三个改革可以划入近代史改革一并研究。
二、课时安排:梭伦改革、商鞅变法为1课时,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为1课时,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为1.5课时,全文归纳总结0.5课时,共一周教学时间,时间为3月1日至3月5日。
三、关于改革的认识:1、成功的改革首先是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需要,并且促进思想的解放。
2、历史的重大改革,都是在时代呼唤下的伟大实践活动。
尽管改革是由统治者“自上而下”发动,但真正取得成就的改革始终离不开“自下而上”的呼声与支持。
成功的改革是全社会的互动。
3、改革和革命一样都是牵引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因。
4、改革既是一场伟大的实践活动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5、改革要除旧布新,必然要触动旧制度和特权者的既得利益,往往会发生新旧势力的激烈斗争。
6、改革者不仅需要远见卓识、正确的谋略和方法,而且需要无私无畏。
7、尽管改革活动的具体情况、举措、结果和影响不尽相同,但改革推动社会进步,是历史的趋势。
我们要以史为鉴,用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为改革添砖加瓦。
一梭伦改革一、背景:1、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或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之间的尖锐矛盾。
2、工商业的发展。
海岸派和土地派的矛盾一致指向平原派。
3、导火线—萨拉米斯岛危机。
二、主要内容:1、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
2、发展工商业。
3、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保护贵族的利益。
4、对国家机构进行民主化改革,如四百人会议、民众法庭等。
三、意义:1、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为西方民主政治奠基。
2、促进雅典国家的形成。
3、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特征:1、中庸、折中;2、正义、法制;3、温和、节制、调停者。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复习一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有很多,本模块精选了其中9个重大改革,这9个改革贯通古今中外,或成功或失败,充满了曲折与反复,然而它们都对历史的前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被历史所铭记!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革命、改革、战争(学习本模块必须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二、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革命(暴力)1、历史上重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义革命等。
革命是由暴力打造的,是用鲜血铸就的,它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用暴力来夺取国家政权,并且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权的更替,从而产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秩序的巨大变革。
2、重大革命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结果。
3、根本目的: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
4、领导力量和方式:由下层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三、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改革(和平)1、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中国的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等。
2、根本原因: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
3、根本目的、实质: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领导力量和方式: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四、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1、背景不同: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相对动荡。
2、方式、力量不同: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点2 欧洲历史上的改革教案 岳麓版

考点二欧洲历史上的改革[考纲要求] 1.梭伦改革。
2.欧洲宗教改革。
3.俄国农奴制改革。
1.梭伦改革1.必要性⎩⎪⎪⎨⎪⎪⎧1有利条件:雅典的贵族政治为国家权力的进一步下移提供了可能。
2直接原因: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
3阶级基础: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力,实行改革。
4改革前提: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
2.主要措施(1)经济领域⎩⎪⎨⎪⎧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债务。
②废除债务奴隶制。
③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扩大平民的就业机会。
(2)政治领域⎩⎪⎨⎪⎧①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将公民按财产多寡划分为四个等级。
②进行国家政权机构民主化改革,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又创设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3.基本特点⎩⎪⎨⎪⎧1目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措施:具有“中庸”色彩,对贵族和平民采取了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
3结果:既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又带有不彻底性。
4.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1)“解负令”:使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摆脱了沦为奴隶的厄运。
(2)发展工商业有利于获得人身自由的平民阶级的稳定,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
(3)财产等级制度:改变了贵族政体的权力分配原则,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4)机构改革: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5)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
[图解识记] 梭伦改革主题梭伦改革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1.史料证史——梭伦改革的措施及其影响双牛级拥有两头耕牛,其财力可达到自备盔甲、担任重武器装备步兵的公民,大约需要年收入200~300斗农产品,享有除执政官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雇工级年收入不到200斗,不能担任任何公职,但可参加公民大会和作为陪审员参与司法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3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明治维新高效演练人
民版选修1
1.(2016·江苏单科·T24A)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
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
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
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
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
——摘编自华莱士《俄国》材料二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
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
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
另一方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
——摘编自莫斯《俄国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
【解析】第(1)题,农民不满的原因可结合农奴制改革内容来回答。
第(2)题,据材料二结合农奴制改革的形式和主持者是沙皇得出答案。
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要与人民群众利益相结合,如何对待守旧势力,改革者的进取精神等角度得出答案。
答案:(1)原因: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限制(管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
(2)原因:自上而下的改革(沙皇主持改革);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族利益。
(3)教训: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
2.(2017·日照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了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
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
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弊的
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显露疾病的症状。
——[美]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二历史学家爱德华·拉津斯基这样写道:“对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奴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的原因。
(2)结合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内容,简要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的含义。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信息“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结合所学可得出农奴制改革的原因从对内对外两方面分析:对内,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沙皇专制的腐朽统治,经济上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的发展;对外,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第(2)题考查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影响,“一张脸孔望着未来”即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废除农奴制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经济方面,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资金;政治方面,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带有民主化倾向。
“一张脸孔望着过去”即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
答案:(1)国内社会矛盾尖锐;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政治上沙皇专制的腐朽统治;经济上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的发展。
(2)“一张脸孔望着未来”指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颁布了解放法令,废除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市场和资金;在政治体制方面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参照西方司法制度进行改革,带有一定的民主化倾向。
“一张脸孔望着过去”指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
3.(2017·福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人自立其身、治其产、昌其业……由修身、开智、展才艺可得,而其修身、开智、展才艺,非学不能。
由此,设学校之缘由,即在于学日用常行语言书算和士官农商百工技艺以及法律、政治、天文、医疗等大凡人之营为之事……学问可说是立身之财本。
……自今以后,一般人民须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明治政府《关于奖励学事的被仰出书》(1872年) 材料二望尔臣民,孝父母、友兄弟、夫妇相和、朋友相信、恭俭律己、醉爱及众、修学问、习职业,以启发智能,成就德器……常遵国宪,时守国法……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
如是,则不独可为朕之忠良臣民,且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遗风。
——明治天皇《教育敕语》(1890年)
(1)指出材料一体现的教育理念,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体现的教育方针有何不同?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
【解析】第(1)题第一问教育理念,根据材料一“即在于学日用常行语言书算和士官农商百工技艺以及法律、政治、天文、医疗等大凡人之营为之事”归纳为学习实用之学;“学问可说是立身之财本”归纳为学问是立身之本。
第二问背景,从明治维新措施以及传统思想和西方启蒙思想影响的角度回答。
第(2)题第一问不同,根据材料二“则不独可为朕之忠良臣民,且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遗风”归纳为服从天皇,培养“忠良臣民”。
第二问评价,从教育的作用即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回答;局限性从教育目的,即维护天皇权威及其专制统治服务回答。
答案:(1)理念:学问是立身之本;学习实用之学;教育(机会)平等。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背景:明治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殖产兴业(工商业发展)的需要;传统思想的影响;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
(2)不同:强调服从天皇,培养“忠良臣民”。
评价:建立了近代教育体系;提高了国民素质;为近代日本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答出其中两点即可)为维护天皇权威及其专制统治服务。
4.(2017·南京摸底)日本的工业化是一个独特的现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菱财阀兴起于明治早期,是下级武士出身的岩崎弥太郎以少量资本开始创业的。
到1945年上半年,三菱已经发展成为日本最大的军事重工业财阀……在明治前期(1868—1885年),适应日本移植西方资本主义需要及政府和商人资本联合起来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三菱公司采取充当海运业界“政商”的企业经营策略,获得了诸多的优惠便利和惊人的高额利润,从而一跃成为“海运之王”……与日本政府选择的“以武力扩张资本主义发展”的近代化道路相适应,自19世纪90年代起,三菱财阀采取大力发展军事重工业的企业经营战略,不仅得到了国家资金的补助和奖励,而且与军事相关的产业部门博取了远非一般工业部门能比的高额利润……在“岩崎社长阵头指挥体制”下,先后担任三菱总帅的四位岩崎家族成员,都亲自在企业经营的第一线指挥,掌握公司的最高决策权,在不同的时代起了杰出的领导作用。
——王文英《试析三菱财阀迅速发展的原因》材料二在日本的工业发展中,政府扮演着一个非常积极的中心角色。
早期很多新工厂都是
政府出资兴建的,在经过初期的建设投资和实现生产之后,工厂就转到了私人手中。
后来大量的私人工业在日本出现时,政府的意愿和政策仍起到很大的作用。
纯粹追求利润从来不是日本企业的目的。
日本公司常常争取荣耀和威信,工厂管理者认为有责任为国家服务、服从上级并增益和保护下级。
这种态度直接来源于统治日本很多世纪的武士道精神。
——[美]威廉·麦克尼尔《世界史》
(1)据材料一,归纳三菱财阀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政府扮演“中心角色”主要措施。
除此以外,概括日本工业化发展的独特性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辩证地评价日本独特的工业化道路。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政府和商人资本联合起来进行资本原始积累”“采取大力发展军事重工业的企业经营战略”“在不同的时代起了杰出的领导作用”概括得出三菱财阀与政府联合积累资本;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人才辈出。
第(2)题第一问措施,据材料二“早期很多新工厂都是政府出资兴建的”得出政府投资殖产兴业;据材料二“在经过初期的建设投资和实现生产之后,工厂就转到了私人手中”得出大力扶植私人企业。
第二问表现,据材料二“纯粹追求利润从来不是日本企业的目的”得出企业家的观念(或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或企业家不以纯粹追求利润为目的);据材料二“有责任为国家服务、服从上级并增益和保护下级”得出武士道精神的传统。
第(3)题评价日本独特的工业化道路,殖产兴业既实现了富国强兵,符合日本国情;又保留武士道传统,推动对外侵略扩张。
答案:(1)原因:与政府联合积累资本;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人才辈出。
(2)措施:政府投资殖产兴业;大力扶植私人企业。
表现:企业家的观念(或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或企业家不以纯粹追求利润为目的);武士道精神的传统。
(3)评价:符合日本国情;迅速实现了富国强兵(或成为工业强国);为对外侵略扩张提供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