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丽丽开题报告_超宽带无线通信接收系统的研究
多带OFDM超宽带接收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多带OFDM超宽带接收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在无线通信领域的应用已经广泛,其可以有效避免多路径传输所带来的码间干扰,提升了数据传输速率,并且可以很好地适应多种不同的信道环境。
超宽带(UWB)技术则是一种在低功率、短距离通信方面具有极高潜力的技术,其具有极高的抗穿透能力、高强度隔离和高数据传输速率等优点,因此在军事、医疗、家庭娱乐等领域都存在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OFDM和UWB两种技术在传输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问题,如OFDM存在相位与频率偏移及信道估计问题,UWB存在时延扩散及散射追踪问题。
因此,如何将两种技术进行融合,以达到更好的综合性能,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本次研究旨在探究OFDM和UWB两种技术的融合应用,重点关注多带OFDM超宽带接收技术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OFDM和UWB技术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在融合应用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研究多带OFDM超宽带基带接收机结构,探究其原理和相关算法,包括信道估计、等化和解调等。
3.设计多带OFDM超宽带接收机实验平台,进行测试和验证,对比分析其性能和传输效果。
三、研究意义与应用前景本次研究对于提升OFDM和UWB技术在融合应用中的综合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未来超宽带通信系统的设计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多带OFDM超宽带接收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种需要高速、低功率、短距离通信的场景,如物联网、车联网、医疗、家庭娱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次研究将以文献研究和仿真验证为主要手段,具体技术路线如下:1.收集和分析OFDM和UWB技术相关的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其原理、算法和应用范围。
2.根据多带OFDM超宽带接收机的原理和相关算法,搭建仿真平台,进行算法验证和性能测试。
3.基于实验平台,进行硬件调试和实际测试,对比分析其性能和传输效果,并探究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优化方向。
超宽带通信系统中信道估计方法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超宽带通信系统中信道估计方法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超宽带通信系统已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超宽带通信系统具有高速率、低功耗、抗多径干扰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室内定位,无线电视等领域。
在超宽带信号传输中,由于信号的频带宽度非常宽,因此信道估计是实现超宽带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
信道估计是指通过接收信号进行反推,估计出信道的传输特性,如时延、幅度、相位等,以便在接收端实现信号的准确解调和恢复。
传统的信道估计方法无法满足超宽带通信系统对高速率和低延迟的要求,因此需要研究更加高效和精确的信道估计方法。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适用于超宽带通信系统的信道估计方法,提高信道估计的准确性和效率,以满足超宽带通信系统对传输速率和延迟的要求。
具体目标如下:1. 综述超宽带通信系统中的信道估计技术和现有方法,分析优缺点,总结各种方法的适用场景。
2. 研究超宽带通信系统中的信号特点和传输机制,分析其对信道估计的影响,并设计出适用于超宽带信号的信道估计算法。
3. 对所提出的算法进行仿真和实验验证,评估其在超宽带通信系统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研究内容1. 超宽带通信系统中信道估计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的综述,分析现有方法的优缺点,总结各种方法的适用场景。
2. 研究超宽带信号的特点和传输机制,深入探究超宽带信号的频域和时域特性,分析其对信道估计的影响。
3. 基于超宽带信号的特点和传输机制,设计一个适用于超宽带通信系统的信道估计算法,并进行理论分析。
4. 在Matlab等软件中对所设计的算法进行仿真验证,分析算法的性能和优劣。
5. 设计实验装置,并在实际场景下进行实验验证,评估所设计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对算法进行改进。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法:对超宽带通信系统中信道估计技术进行深入了解,并总结各种方法的适用场景。
2. 数学建模法:根据超宽带信号的特点和传输机制,建立信道估计算法的数学模型。
高速宽带OFDM无线通信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高速宽带OFDM无线通信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无线宽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速宽带OFDM无线通信系统已成为当前最为先进的无线通信系统之一。
它具有的高速传输、大容量、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语音、图像、视频等数字信号传输领域。
本课题旨在通过对OFDM无线通信系统的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进一步提高OFDM系统的性能和应用范围,以适应当前数字通信的发展趋势。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课题将着重研究OFDM无线通信系统在以下若干关键技术方面的问题:1、信道估计技术在OFDM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2、OFDM系统的自适应调制技术及其算法研究。
3、OFDM系统在多用户干扰条件下的抗干扰能力研究。
4、OFDM系统中的多天线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通过对这些关键技术的研究,旨在达到以下目标:1、提高OFDM系统的调制性能和抗干扰能力。
2、提高OFDM系统的信号传输速率和可靠性。
3、扩大OFDM系统的应用领域,使其更好地满足不同领域的数字通信需求。
三、研究方法本课题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对OFDM无线通信系统的相关领域进行文献调研,了解OFDM 无线通信系统的最新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2、模拟仿真法:基于MATLAB等软件平台,对OFDM无线通信系统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性能进行模拟仿真。
3、实验验证法:通过搭建实际实验平台,对OFDM无线通信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实验验证和评价。
四、预期研究成果及应用价值本课题研究将获得以下预期成果:1、提升OFDM系统的调制性能和抗干扰能力,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设计和实现OFDM系统的自适应调制、信道估计、多用户干扰抑制等关键技术,实现OFDM系统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应性和优化性能。
3、在实际应用中推广和应用OFDM无线通信系统,为数字通信领域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总之,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为OFDM无线通信系统的应用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推动数字通信领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800MHz~2620MHz宽带无线通信射频接收机研究与设计的开题报告

800MHz~2620MHz宽带无线通信射频接收机研究与设计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其中射频接收机在通信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主要应用于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领域,可以为移动设备的无线通信提供更加快速和高质量的服务,同时也可以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
因此,研究与设计宽带无线通信射频接收机具有相当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次研究将重点研究800MHz~2620MHz宽带无线通信射频接收机的设计与实现,涉及到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系统结构设计:根据实际需求,确定系统中各个部分的功能模块,进行系统结构设计。
2. 射频参数设计:确定接收机的中频带宽、中心频率、信号抑制等重要参数,并进行合适的性能优化。
3. 射频电路设计:设计合适的射频电路,包括电路原理图、PCB板设计等。
4. 系统测试与优化:完成接收机的组装,并进行系统测试和优化。
三、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使用的主要方法为实验研究法,通过模拟以及实际构建硬件电路进行研究。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反复观察和分析,不断优化研究方案和方法,提高系统性能和稳定性。
四、预期成果:本次研究的预期成果主要包括:1. 宽带无线通信射频接收机的设计和实现,其宽带范围为800MHz~2620MHz。
2. 部分实验数据和成果的记录与分析。
3. 完成接收机的测试和性能优化,提高其性能和稳定性。
五、研究进度:目前,研究已完成初步的文献调研和理论研究,接下来将着手进行接收机的具体设计和实现,预计完成时间为6个月左右。
Enhanced DC-OFDM超宽带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Enhanced DC-OFDM超宽带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超宽带(Ultra-Wideband, UWB)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无线通信技术之一。
其优点是通信速率高、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频带资源利用率高等。
UWB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无线个人局域网(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WPAN)、车载通信、室内定位、传感器网络等领域。
由于UWB技术的特殊性质,使其具有多径传播、时域抖动、频带泄漏、频域混叠等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许多技术,如MP-WPAN、DS-UWB、OFDM-UWB等。
其中,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的UWB技术受到广泛的关注。
OFDM技术可以将高速数据流分成多个低速数据流,每个低速数据流采用独立子载波进行传输,以达到高速通信的目的。
因此,OFDM技术被广泛用于移动通信、数字电视、宽带接入等领域。
现有的OFDM技术在UWB系统中存在很多问题,如频带资源不足、效率低、复杂度高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在OFDM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增强型OFDM (Enhanced-OFDM, E-OFDM)技术,并将其应用于UWB系统中。
E-OFDM技术采用了多种先进技术,如信道均衡算法、自适应传输速率算法、时域和频域联合处理等,以提高系统性能,并实现低成本和低功耗。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拟对E-OFDM技术在UWB通信系统中的性能进行深入研究,研究重点包括以下内容:(1)E-OFDM系统的设计:本研究将设计一种适用于UWB通信系统的E-OFDM 系统。
主要包括多个子载波、匹配滤波器等。
(2)信道估计与均衡技术:本研究将对E-OFDM系统中信道估计与均衡技术进行研究。
UWB系统中接收技术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UWB系统中接收技术的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题目:UWB系统中接收技术的研究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并且在物联网、智能设备、自动驾驶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UWB(Ultra-wideband,超宽带)技术因为其宽带特性、高精度和低功耗等优势,成为了最受关注的技术之一。
UWB技术主要应用于短距离的无线通信,包括物体定位、数据传输以及人体监测等领域。
UWB系统的接收技术是实现高精度和低功耗通信的重要技术之一,因此研究UWB系统中接收技术的方法和算法,能够提高UWB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选题的研究目的本论文旨在研究UWB系统中接收技术,包括信号接收、信号处理、距离计算等方面。
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 接收机结构设计,包括天线、放大器、混频器、滤波器等模块的选型和布置,并分析不同模块对接收性能的影响。
2. 接收信号的采集和前置处理,对不同信号进行滤波、降噪、放大等处理,以提高信号质量和信噪比,从而提高通信质量和可靠性。
3. 距离计算算法的研究,分析不同算法的优缺点,选择适合UWB系统的距离计算方法,并进行实验验证和评估。
三、选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1. 接收机结构设计:参考现有UWB接收机的设计,选择合适的模块并进行相关的仿真和实验研究,找出最佳设计方案。
主要使用仿真软件如Matlab、ADS等。
2. 接收信号的采集和前置处理:使用合适的硬件设备进行信号采集,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滤波、降噪、放大等处理。
主要使用软件如Labview、Matlab等。
3. 距离计算算法的研究:对现有的距离计算算法进行分析和比较,选择合适的算法并进行实验验证和评估。
主要使用Matlab等软件,同时搭建实验平台进行实验研究。
四、选题的预期成果及其应用价值本论文研究UWB系统中接收技术的方法和算法,在接收机结构设计、接收信号处理以及距离计算算法等方面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抗多径干扰技术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抗多径干扰技术的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无线通信的需求越来越高。
因此,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通信技术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但是,在超宽带无线通信中,多径干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会严重影响通信质量和系统性能。
因此,开展抗多径干扰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多径干扰机理,研究抗多径干扰的技术策略,探索有效的抗干扰算法,并实现其在系统中的应用,从而提高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3. 研究内容(1)分析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多径干扰机理。
(2)研究常用的抗多径干扰技术,包括空时编码、信道估计和均衡等。
(3)设计适合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抗多径干扰算法。
(4)实现所提出的算法,并在仿真和实际系统中进行测试和验证。
4.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对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多径干扰机理进行分析,提出抗干扰的技术策略;其次,基于所提出的策略,设计适合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抗多径干扰算法,并进行仿真验证;最后,实现所提出的算法,在实际系统中进行测试和验证。
5. 预期研究结果本研究预期取得以下的成果:(1)分析多径干扰机理,深入掌握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多径干扰问题。
(2)研究抗多径干扰的技术策略和算法,并进行仿真验证。
(3)设计并实现适合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抗多径干扰算法。
(4)在实际系统中验证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提高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性能。
6. 研究进展计划本研究的进展计划如下:(1)第一阶段(1个月):调研和文献综述,深入了解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和抗多径干扰技术的研究现状及相关算法。
(2)第二阶段(2个月):开展理论分析研究,分析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多径干扰机理,提出抗干扰的技术策略。
(3)第三阶段(3个月):设计适合超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抗多径干扰算法,并进行仿真实验验证。
基于TR技术的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开题报告

基于TR技术的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物联网、智能家居等高科技应用的快速发展,无线通信技术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超宽带技术(Ultra-Wideband,UWB)被认为是未来无线通信的主流技术之一。
相比传统无线通信技术,UWB技术具有传输速率高、抗干扰性强、隐蔽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高速数据传输、室内定位、短距离传感等领域。
传统UWB技术主要采用Baseband Processing来消除多径干扰,但这种方法对硬件要求较高,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较多挑战。
故而新型TR技术(Time Reversal)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TR技术基于多径信号的自适应反转,即首先发送一个信号,然后穿过信道之后被接收到,并且信道的时间反演得到的反射信号也会传回到发射端。
TR技术将这个反射信号反转成相位反转的信号,从而消除了传输中的多径干扰和噪声,提高了UWB通信的传输性能。
因此本文拟对基于TR技术的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进行研究,旨在探索TR技术在UWB系统中的优化应用,深入分析其传输特性及其应用前景,并提出适合该技术的噪声消除和信道估计算法,为UWB通信在物联网、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二、研究内容1. TR技术原理及其在UWB通信中的优化应用2. TR技术下的UWB通信信道模型与建模方法3. 基于TR技术的UWB通信系统的信道估计算法4. 基于TR技术的UWB通信系统的噪声消除算法5. 基于TR技术的UWB通信系统的仿真验证三、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1. 文献综述:2021年5月-2021年7月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当前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现状,研究TR技术在UWB通信系统中的优化应用,并综合分析此类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
2. 技术设计与方案制定:2021年7月-2021年8月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基于TR技术的UWB通信系统,拟定系统框架、信道估计算法、噪声消除算法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宽带技首先在美国军方和政府部门得到实质性关注。军用超宽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主要动因是利用超宽带信号的隐蔽性,抗干扰性能,高数据传输速率,其用途主要是战术电台和移动无线网络。
由于超宽带通信的发射功率受限,进而限制了其传输距离(传输距离一般在10m以内),顾而在民用领域,超宽带无线通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短距离的高速连接和高速无线个域网方面。
[5]R.N Morey, “Geophysical survey system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impulses”
No.3806795,Apr.1975
[6]R.A Scholtz, Multiple access with time-hopping impulse modulation[J]. Invited paper, In Proc. IEEE MILCOM,1993:447 .
超宽带无线通信的定义:
美国军方与1990年首先提出“超宽带”通信的概念[3]。定义超宽带信号的特征是信号相对宽大于25%的任何波形,可表示为:
信号的相对宽带=2(fH-fL)/(fH+fL)= (fH-fL)/fC>=0.25
其中,fH表示信号高端频率,fL表示信号低端频率,(fH-fL)表示信号带宽,fC为信号的中心频率。
[7]Domenico Porcino ,Walter Hirt, Ultra-wideband radio technology potential and challenges
Ahead[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03.7, pp.66-74
[8] Revision of part 15 of the commission’s rules regarding ultra-wideband transmission
2002年4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对超宽带的定义是相对宽带大于0.2或具有500MHz的瞬时系统带宽,并指定从3.1GHz到10.6GHz之间的7.5GHz的宽带频率为超宽带系统所使用的频率范围。同时规定fH,和fL分别表示低于信号最大发射10dB处的高端和低端频率[4]。从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定义可以看出,现在的超宽带以比仅仅局限于最初的脉冲无线电了。而是包括任何满足超宽带频谱定义(相对带宽大于0.2或宽带大于500MHz)的通信技术。
f)超宽带无线通信不会过分地占用传统的无线通信频段:超宽带无线通信利用超短脉冲传输数据而不使用传统的无线电通信载波信号,其能够在不占用现在已经拥挤不堪的频率资源的情况下带来一种全新的语音和数据通信方式,而且无需复杂的调制电路和射频转换电路。
g)超宽带信号的定位精度很高:与GPS提供绝对地理位置不同,短时脉冲定位器可以给出相对位置,其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并通常遵循自由空间传播规律,而且可在室内
e)快速同步技术:超宽带同步过程包括信号的初始捕捉,码跟踪和过渡阶段。由于TH或是DSSS技术的使用,使得超宽带系统的同步机制类似于GPS或CDMA蜂窝系统。目前实际超宽带系统中使用较多的方法是基于提高/延时门同时步器的原理而提出的。这种方法定时精度较高,但实现起来有困难。在10Mbps数据传输数率以下,曾有人把滑动相关同步技术应用到超宽带系统中,然而,对于高速率的数据传输系统,该技术是不适用的。关于超宽带系统的同步技术,是采用一种比较简单有效的同步方法。该方法采用同序列即发射机在发送的数据流内周期地插入预知的脉冲序列,同步序列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易于接收端识别。
但是超宽带通信仍然面临很多挑战[7],包括:1)接受极短脉冲时,关系对同步误差非常敏感;2)如何有效地利用室内通信存在的大量多径是一个关键问题;3)解析多址接入协议时对复杂度的控制,要求复杂度低;4)极低的功率限制也是技术实现的一个挑战。解决这些问题就会以系统性能或者传输速率为代价。目前,很多研究机构和企业都在探索如何有效利用超宽带通信的优势来实现传统无线通信方式无法实现的功能,同时不增加系统复杂度,既满足低功耗,低成本,小体积的要求。
[3]Assessment of Ultra-Wideband Technology. Ultar-Wide-band-Rader Review Panel, OSD/DARPA,R-6280,1990
[4]FCC 02-48,FIRST REPORT AND ORDER. Adopted:2002,February 14,Rsleased:2002
三江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超宽带无线通信接收系统的研究
学号姓名
B06093011薛丽丽
指导教师姓名
1.对指导教师下达的课题任务的学习与理解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无线通信技术已深深的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对能够随时随地提供信息服务的移动计算与宽带无线通信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从模拟蜂窝通信到数字通信的转变,第三代,第四代无线通信系统的出现,以及用蓝牙取代有线连接,使得消费者们随时随地能够接入大量的信息。随着消费者对更高容量,更快速以及更安全的无线连接需求的增长,我们不得不在有限的频谱上寻求新的技术以满足这种需求。超宽带(UWB)技术的诞生无疑为我们找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它以纳秒级的窄脉冲作为信息载体。其信号产生,信道特性,调制解调,信号同步等方面与传统基于正弦载波的无线通信方式有很大不同,在信号隐蔽性,处理增益,多径分辨能力,系统传输速率,空间容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1,2]。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技术允许新的业务与当前的无线通信系统以最小或者没有干扰的方式共存,为几近枯竭的无线频谱资源提供了一种极有前途的解决方案,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在短距离无线通信领域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Systems, Notice of Proposed Rule Making, PCC, May, 2003
[9] The Updated Part 15-Radio Frequency Devices. FCC ,August,2002
[10]M.Z. Win and R.A. Scholtz, Ultra-Wide bandwidth signal propagation for outdo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C]. IEEE VTC Conference,PhoenixArizona, 1997, pp.251-255
2.阅读文献资料进行调研的综述
1)超宽带技术发展历史
大多数人会认为超宽带是一项全新的技术;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在工程上提供了一种方法来完成以下不可能完成事件:例如高端数据传输速率,体积小,功耗低的通信设备或者是一些其他的新应用;所以并不是对某一自然规律的全新发现。因此,我们更应该把超宽带技术当成是一项新的工程技术而不应该认为它是一个对自然规律的新发现。
我们知道,今天无线通信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技术都是基于正弦波波形的。争先电磁波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如此常见以至于人们都已经忘记了历史上第一个无线通信系统实际上是基于脉冲波形。1893年Heinrich Hertz利用瞬间放电来产生电磁波进行实验,这些电磁波我们今天称其为有色噪声。1897年,马可尼演示了第一个无线通信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使用的火花隙放电器产生的信号就占据了极大的频域带宽,符合超宽带的定义。在Hertz的第一次实验之后的20年里,利用两个碳电极产生电弧进行瞬间放电产生电波是最主要的无线电波产生方法。
c)多径分辨率高:超宽带无线电发射的是持续时间极短的单周脉冲并且站空比极低,多径信号在时间上是可分离的。实验表明[11],对常规无线电信号多径衰落可达到10-30dB的多径环境,对超宽带信号则是多径衰落最多不到5dB.
d)占据如此宽带的频谱使系统容量增加,适合高速的数据传输,由于系统本身的处理增益和多径分辨能力,所能容纳的用户数远远超过3G系统,能在多媒体等大量数据传输的环境中发挥作用。
后来,无线通信使用的典型波型变成了正弦波,直到1960年人们才又重新开始了对时域无线电波的研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示波器的发展和产生纳秒级基带脉冲相关的发展加快了超短带技术的进步。1974年,Momy申请了一个探地雷达技术的专利,这个系统由于具有很宽的宽带[5],可以探测深达几米的地下的情况,后来这个系统在商业上取得很大的成功。在80年代和90年代,时域电磁波的研究成果开始被应用与无线通信。特别是在密集多径环境下的短程通信。Scholtz在文献[6]中详细地说明了这种应用,而且论述了它的优点和缺点。他说明了在同一个区域中超宽带通信系统可以容纳大量的用户,而且这种信号有比窄带信号更强的抗多径能力和多径分辨能力,从此超宽带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开始受到广大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Jeffrey H.Reed. An Introduction to Ultra Wideb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C], Prentice Hall,2005
[2] Guerino Giancola. Maria-Gabriella Di Benedetto.葛利嘉等译,超宽带无线电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b)信号波形的设计:超宽带脉冲的宽带和波形决定着信号的中心频率,带宽和频谱形状,因而脉冲波形的选者对滤波器的设计,接收机带宽的选择,天线设计,BER性能和多经性能都有影响。目前,应用于超宽带系统中的基带脉冲有高斯脉冲,高斯单脉冲等。
c)信道模型与信道估计:超宽带通信系统多次用非正弦单周期脉冲或者持续时间极短的载波调制脉冲作为信息载体,这些宽频谱信号的不同频率成分在信道中会产生不同畸变,在通信系统实现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信号失真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脉冲信号在不同媒介内的传播特性以及同一媒介中不同脉冲信号的传播特性[14]。超宽带通信的实际工作场所多为密集多经的室内环境,常规通信系统的信道模型难于满足需要。因而超宽带信号的传播特性和信道模型也成为超宽带通信的一个研究重点。
3)超宽带无线通信的优点
a)低耗电量:由于收发机结构简单,超宽带无线系统的耗电量很低,仅为几百uw到几十mw,是原有系统耗电量的10%--20%,大大延长了系统电源的供电时间,适合应用在移动终端和传感器网络中[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