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驼路沟钴矿床地质勘察特征
分析驼路沟钴矿床的地质特征

分析驼路沟钴矿床的地质特征[摘要]根据矿床的地质特征研究证实,矿床形成主要与热水沉积作用有关。
成矿后,由于碰撞造山的影响,矿床被挤压变形,矿体位置发生了变化,这就为现在的地质勘察增加了难度。
本文着重以驼路沟钴矿为例,研究矿床在区域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地质构造特征,同时也可为找矿方向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字]驼路沟钴矿矿床热水沉积钴矿通常以伴生矿的形式产出,钴矿床在世界上极其少见,随着经济发展对金属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钴矿床的勘察与研究也备受世人重视。
驼路沟矿床处于东昆仑南部造山带中,是新发现的钴矿床,经勘察确定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该矿床的含矿岩系主要为一套浅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系。
经研究证明,石英钠长岩作为矿床的主岩之一,是典型的热水沉积岩,这是寻找钴矿体的重要标志。
1钴矿矿区的地质概况1.1钴矿区成矿背景东昆仑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矿石资源远景区,驼路沟钴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东昆仑南带的中段,向南距离昆南断裂带3km,1998年由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勘察大队发现。
东昆仑南带是一条长久活动的造山带,历史上经历了复杂多变的地质演化过程。
该区的地质构造中钴元素含量明显偏高,后经科学验证,在此地发现了钴矿床。
驼路沟矿床的形成受到加里东和华力西-印支期多旋回复合造山作用的影响,并且长期受到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的影响,被广泛的叠覆造山。
中晚元古代该造山带受地幔柱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万宝沟大洋玄武岩高原,早古生代晚期,在此出现了由热水沉积形成的石英钠长岩,为形成热水喷流沉积矿床提供了有利条件。
钴矿区的火山岩分布较为普遍,以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和火山碎岩屑为主,古生代到早中生代的复合造山运动造成了火山岩的广泛分布,而奥陶纪海相火山碎岩屑是钴矿的储矿区,所以钴等金属矿集中形成于奥陶纪。
1.2矿区地层在驼路沟矿区,含矿岩系主要为是浅变质的火山-沉积岩系,没有见到岩浆岩侵入体。
矿区地层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碳酸盐岩组,下部分为碎屑岩组。
大石桥鸱老沟钴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 125 -生 态 与 环 境 工 程鸱老沟钴矿床位于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营口—宽甸台拱,凤城凸起的西部,是近年来在辽南带发现的一个独立钴矿床,矿体产于元古界辽河群盖县组,主含矿岩性为片岩、变粒岩,是火山物质与陆源物质堆积形成的富铁岩系中的铜钴硫化物多金属矿床。
这套火山~陆源碎屑建造遭受变质作用或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各种类型的片岩,混合质片麻岩系。
通过对该岩系层序特征、岩石组合、物探和化探等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认为该变质系原岩是以陆源碎屑为主夹,有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的火山~陆源碎屑岩建造。
鸱老沟钴多金属矿产于这一岩系变粒岩与片岩的过渡带。
1 矿区地质特征研究区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为元古界辽河群大石桥组、盖县组,新生界第四系组成。
大石桥组分布于研究区的南部, 地层总体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70°左右。
出露的面积较小,主要由绢云千枚岩组成。
盖县组分布于研究区大部,主要由二云片岩、黑云变粒岩组成,与大石桥组整合接触。
其中,盖县组是研究区主要含矿层位。
研究区地层总体表现为褶皱,分布工区东部,西北部为背斜,核部岩性为二云母片岩,背斜轴走向70°左右,与研究区地层基本一致。
2 矿床特征2.1 矿体特征鸱老沟铜钴矿体位于辽河群盖县组地层中,受层控特征明显,产状与围岩一致,含矿岩性主要为二云母片岩、黑云母变粒岩,矿石矿物主要为钴黄铁矿、磁黄铁矿、硫钴矿、硫铜钴矿。
通过采样分析发现含钴矿化层与黄铁矿、磁黄铁矿呈正相关性,当ω(Fe)/%是高值时,对应的ω(Fe)/%也是高值,因此该区黄铁矿、磁黄铁矿是找钴矿体的重要指示矿物。
钴矿体最高值0.056%,钴矿体具有明显亲硫性,总体走向近东西向,倾角70°左右,与区域构造方向一致,主要呈层状、板状、透镜状产出,其中透镜状钴矿体在矿化层中呈斜列式展布。
如图1所示,①号矿体位于工区西北部背斜核部南侧,走向近东西,倾向南东,总体产状170°∠65°,呈似层状、扁豆状断续产出于北部磁黄铁矿化带中;主矿体为②号矿体位于工区南部磁黄铁矿化带中,呈层状产出且连续性较好,矿体向东侧伏特征明显,侧伏角15°~20°,产状180∠70°,地表出露宽度10m,连续出露长度500 m;Co 最高品位0.041 %,Co 平均品位0.022 %。
青海驼路沟钴矿成矿特征及控矿规律研究

卜
C
h
盯
2
I olg fE rh S‘ne ,Jl iest .C l eo a t ( cs ii Unv ri e i e n y,Ch n c u 3 0 1,Chn a gh n10 6 ia;
2.Qig a d gc lS re ntt t nhi Ga o i u vy Isiue,Xiig8 0 1 a n n 1 0 2,C ia hn
e n c mp un r i fEa t r r o o d ma g n o s e n Kun u r g n.Th ta u i r m lb yg u For a in o c ia o p lnoo e es r t m sfo Hea a io m to fNa h t iGr u du i g Or o iin— l i n.Th r o e c u s ly r n lo a e tce rn d v ca Si a ur e o e b dis o c r a a e s a d as s l n ils,t i c u r n e i o ss e her o c re c s c n itnt wih walr c s,wih welma ke h r ce s o a e n r o r 1 t l o k t l r d c a a t r f ly r a d o e c nto .Th y u de we ntn iey me a r e n r nti e sv l tmo — ph s a e o ma in,g vng rs odigo a ,u u a u v n im nd d f r to i i iet a n l nd lntc r i g,s lig a d s iki g o c r e e o h ao weln n hrn n c u r nc sb t l ng
甘肃阿克塞县骆驼沟地区找矿潜力分析

世界有色金属 2018年 8月下112找矿技术P rospecting technology甘肃阿克塞县骆驼沟地区找矿潜力分析郭 峰,周树明(甘肃省地矿局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 酒泉 735000)摘 要:骆驼沟地区位于南祁连山加里东Cu-Pb-Zn-Ag-Cr成矿带,是甘肃著名的有色金属成矿带,具有优越的找矿前景。
本文在分析地质背景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总结了骆驼沟地区部分综合异常特征,通过研究发现,驼沟地区月牙山一带具有优越的找矿前景,月牙山环形构造为寻找石英脉型金矿床和高温热液型钨钼矿床提供了可能,且与环形构造密切相关的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断裂破碎带是寻找铜铅锌银等中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的有利部位。
本文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在月牙山一带开展找矿工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甘肃;骆驼沟地区;找矿潜力中图分类号:P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8)16-0112-2Analysis of Prospecting Potential in Camel Ditch Area of Akesai County, Gansu ProvinceGUO Feng,ZHOU Shu-ming(No.4 Geological and mineral Survey,Bereau of GanSu Geological Survey,Jiuquan 735000,China)Absrtact: The Camel Ditch area is located in the Caledonian CU-PB-ZN-AG-CR metallogenic belt in the South Qilian Mountains and is a famous nonferrous metal metallogenic belt in Gansu Province, which has excellent prospecting prospe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geologic background conditions,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1/50,000 river sediment measurements,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synthetic anomalies in camel ditch area, and through the study, it is found that the Crescent Mountain area of the camel ditch has excellent prospecting prospects, and the circular structure of Crescent Mountain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for looking for quartz vein type gold deposit The near-north-south direction and near-east-west fracture zone,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nnular structure, is the advantageous part in searching for the middle-low-temperature hydrothermal filling deposit of Cu-Pb-Zn-AG.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rther prospecting work in the Crescent Mountain area.Keywords: Gansu;Camel ditch area;prospecting potential收稿时间:2018-07作者简介:郭峰,男,生于1986年,汉族, 河北定州人,大专,工程师,研究方向:矿产勘查。
青海驼路沟钴(金)矿成矿规律初析

化硫化物 相单元岩石 中取黄铁矿单矿物化
学样分析 , 钴含量达0 04 说 明了钴矿 .7 %, 与硫化物相岩石单元关 系密切 ,表 明具有
相关性。
“ 在成矿 物源区 中 ,成矿元素 的丰度
决 条 件 。
为东 昆仑一 中秦 岭地 层分 区 ,南为 玛 多
一
马 尔康 地层分 区 。为 昆南 CO、AU、
22 .成矿规律
Cu地球化学区的南部和 巴颜喀拉 山 Au、
S b、As 地球化学 区北部 ,显示了 良好的 地球化 学成 矿环境 。钻 ( )矿 床赋 存 金 于驼路沟一忠阳山复合型韧性剪切带内的 哈 拉 巴依沟组 中。矿 化带 自短沟 至长 征 沟沿走 向延伸约 7 i ,宽 l K n 5—5 m,最 0 大宽 度 2 0 0 m,呈近东西 向展布 ,矿化带 内主要 由石英钠长岩和绿泥绢云石英片岩 组 成 。含矿 主岩为 石英 钠长岩 ,呈不规 则条带状 产于 绿泥 绢云石 英 片岩 中 ,部
该套 岩石 富 蹋云母 、绿漉石 、绿帘石 等含 含 水 变质 矿物 。钴 ( )矿 化 带 主要由 石 英 金 钠 长岩和缘泥 蹋云石英 片岩纽成 钴矿 体在 矿 带 内断续 出露 本 文试 图 过对该矿 床 的 通 点瀛 ii 惑缝 央氓 矽特点 栖辘央氐 矽执 la . 霹
i 为 共生 关系 ,此 两种矿 物的 共生需 要温
带 。剪切 带的形成 过 程 ,为钻 的再 次富 ; 度在 3 0 0 ̄ C以下 ,表 明为一 F — C — N e o i
—
s低温 成矿体 系组合 ,与绿片岩相 变质
东昆仑驼路沟钴金矿床中黄铁矿的结构和成分特征及其对钴成矿作用的启示

东昆仑驼路沟钴金矿床中黄铁矿的结构和成分特征及其对钴成矿作用的启示冯浩东;邹少浩;许德如;陈喜连;王华【期刊名称】《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4(47)2【摘要】驼路沟钴金矿床是我国少见的大型热液型矿床。
为了深入认识该矿床(含)钴成矿过程,选取驼路沟矿床中的富钴黄铁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相学、矿物学、微量元素特征和S同位素组成分析,确定黄铁矿结构、成矿流体特征、演化过程及成矿物质来源,进而揭示详细的成矿过程,以及黄铁矿对钴成矿的指示作用。
研究表明,驼路沟含钴黄铁矿可分成三部分:晶型较好、偶见孔隙的黄铁矿核部;具有震荡环带,与硫镍钴矿、辉砷镍矿共生的黄铁矿幔部;晶型较好的黄铁矿边部。
其中,黄铁矿核部富集Co、Ni等元素,幔部富集Co、Ni、As等元素,边部具有较高的As、Se含量和稍高的Au含量。
三者对比显示,核部Co含量最高,幔部As含量最高,边部含有较高的Au,三者ω(Co)/ω(Ni)值绝大部分都大于1,指示其热液成因;从核部到幔部再到边部,Co、Ni含量逐渐降低,Se含量逐渐升高,说明其流体温度逐渐降低;黄铁矿中δ^(34)S值整体为-1.43‰~0.48‰,说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
黄铁矿的结构、微量元素特征、S同位素组成表明,驼路沟的成矿流体为富含Co、Ni、As 等元素的低温热液流体。
本研究对于揭示喷流热液型钴矿床成矿过程及指导类似矿床的找矿勘查具有重大意义。
【总页数】15页(P131-145)【作者】冯浩东;邹少浩;许德如;陈喜连;王华【作者单位】东华理工大学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1【相关文献】1.东昆仑驼路沟地区钴(金)矿床遥感特征2.东昆仑地区驼路沟钴(金)矿床硅质钠长岩锆石U-Pb定年及Hf同位素特征研究3.青海东昆仑驼路沟钴(金)矿床地质特征——一种新型的与富钠火山岩有关的钴(金)矿床4.东昆仑中东段驼路沟钴(金)矿床钠铁矾的识别及其指示意义5.东昆仑驼路沟钴(金)矿床千枚岩碎屑锆石年代学、Lu-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驼路沟钴矿床地质勘察特征

浅析驼路沟钴矿床地质勘察特征作者:范文琦来源:《硅谷》2008年第19期[摘要]驼路沟矿床是在位于青海东昆仑造山带内发现的独立大型钴(金)矿床。
勘察分析驼路沟钴矿床的成因以及地质特征,并根据矿床的成矿规律及控矿条件,阐明驼路沟钴矿床进一步的找矿方向。
[关键词]钴矿床勘探驼路沟地质中图分类号:TD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010017-01东昆仑地区驼路沟钴矿床的勘探评价工作正在进行,目前已查明的钴可达中型矿床规模。
但是,前人对该矿床的研究工作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本文在系统地分析了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并对其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进而阐明该矿床的勘探方向。
一、钴矿床地质概述具体来讲,驼路沟矿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的布尔汗布达山西南端,大地构造隶属东昆南构造混杂带,该带具构造迁移和多旋回造山的特点,在整个造山过程中至少经历了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至三叠纪两个主造山旋回。
出露的地层以昆南断裂为界,北为东昆仑一中秦岭地层分区,南为玛多一马尔康地层分区。
为昆南Co、Au、Cu地球化学区的南部和巴颜喀拉山Au、Sb、As地球化学区北部,显示了良好的地球化学成矿环境。
钻(金)矿床赋存于驼路沟一忠阳山复合型韧性剪切带内的哈拉巴依沟组中。
矿化带自短沟至长征沟沿走向延伸约7Km,宽l550m,最大宽度200m,呈近东西向展布,矿化带内主要由石英钠长岩和绿泥绢云石英片岩组成。
含矿主岩为石英钠长岩,呈不规则条带状产于绿泥绢云石英片岩中,部分地段具分枝复合、透镜状等现象。
钴矿体在矿带内断续出露,可分为三个矿段,圈出l4条矿体,钴平均品位为0.053×102。
矿区处于泥盆晚石炭的陆壳伸展构造环境向印支期挤压构造环境演变的演化过程中。
这一过程造就了测区驼路沟一忠阳山大型(或复合型)脆韧性剪切带。
剪切带的形成过程,为钴的再次富集或成矿起到了主要作用。
(一)矿区构造。
驼路沟矿床的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青藏高原北缘、东昆仑之昆南构造带的中段。
青海驼路沟钴矿床找矿前景分析

第3 2卷第 1 期 21 0 0年 2月
甘
肃
冶
金
V0. 2 N . 13 o 1 F b ,0 0 e .2 1
GANSU MET ALL URGY
文 章 编号 :624 6 (00 0 0 00 17 - 12 1 ) 137 -5 4 4
青海 驼 路沟 钴 矿床 找矿 前景 分析
陈海福 湛守智 李 东生 , ,
【. 1青海省地矿局 , 青海 西宁 800 ; . 1 8 2 青海省地质调查 院, 0 青海 西宁 801) 1 2 0
摘
要: 驼路沟钴矿床位于东昆仑南部昆南陆缘活动造 山带 的中段, 是近年来发 现的容矿 于奥 陶 一志 留纪火 山 一
沉积岩系中的喷流沉积型钻矿床 。东昆仑造 山带是一个多旋回造 山带 , 多期变形 一变质作用使该矿床经 历了成矿 及成矿后的改造作用 , 使矿体分布和成 因复 杂化 。本文从 矿床地质 特征 、 地球 化学 异常及其成 因, 分析其 找矿前
景 , 为南矿带矿段 间及深部 、 认 北矿带西段 和外 围 A 0 S 4异常区找矿潜力大 、 前景较好 , 通过进一 步工作 , 望使该 有
矿床达到大型矿床规模 。
关键词 : 钴矿床 ; 地质特征 ; 地球化学异常 ; 找矿前景 ; 驼路沟 ; 海 青
中 图分 类 号 :6 26 8 6 P 1 ;1 .2 文献标识码 :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驼路沟钴矿床地质勘察特征
范文琦
(云南省有色地质三一七队云南曲靖655000)i鬟潮裂蹴
Y
V A L L E工
自然
科拳
[摘要]驼路沟矿床是在位于青海东昆仑造山带内发现的独立大型钴(金)矿床。
勘察分析驼路沟钴矿床的成因以及地质特征,并根据矿床的成矿规律及控矿条件,阐明驼路沟钴矿床进一步的找矿方向。
[关键词]钴矿床勘探驼路沟地质
中图分类号:T D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010017—01
东昆仑地区驼路沟钴矿床的勘探评价工作正在进行,目前已查明的钴可达中型矿床规模。
但是,前人对该矿床的研究工作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本文在系统地分析了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并对其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进而阐明该矿床的勘探方向。
一、钴矿床地质量述
具体来讲,驼路沟矿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的布尔汗布达山西南端,大地构造隶属东昆南构造混杂带,该带具构造迁移和多旋回造山的特点,在整个造山过程中至少经历了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至三叠纪两个主造山旋回。
出露的地层以昆南断裂为界,北为东昆仑一中秦岭地层分区,南为玛多一马尔康地层分区。
为昆南c o、A u、c u地球化学区的南部和巴颜喀拉山A u、sb、A s地球化学区北部,显示了良好的地球化学成矿环境。
钻(金)矿床赋存于驼路沟一忠阳山复合型韧性剪切带内的哈拉巴依沟组中。
矿化带自短沟至长征沟沿走向延伸约7K m,宽1550m,最大宽度200m,呈近东西向展布,矿化带内主要由石英钠长岩和绿泥绢云石英片岩组成。
含矿主岩为石英钠长岩,呈不规则条带状产于绿泥绢云石英片岩中,部分地段具分枝复合、透镜状等现象。
钴矿体在矿带内断续出露,可分为三个矿段,圈出14条矿体,钴平均品位为0.053×10匕矿区处于泥盆晚石炭的陆壳伸展构造环境向印支期挤压构造环境演变的演化过程中。
这一过程造就了测区驼路沟一忠阳山大型(或复合型)脆韧性剪切带。
剪切带的形成过程,为钴的再次富集或成矿起到了主要作用。
(一)矿区构造。
驼路沟矿床的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青藏高原北缘、东昆仑之昆南构造带的中段。
矿区构造为一轴向近Ew的紧闭复式背斜,其轴部由黑色页岩组成,翼部地层次级褶皱、小褶曲十分发育,在不少冲沟内,均可观测到由变质条带构成的小褶皱,表明区域变质作用与褶皱变形基本是同步的,而且很多小褶曲本身即由面理所构成。
断裂构造主要有2种:一为近于平行褶皱轴向的逆冲断裂,延伸长,发育较强的塑性变形;另一为短小的切层断裂,具右行滑移特点。
此外,矿区内常发育较强烈的塑性变形构造。
在短沟一带的含矿层中,出露一宽大于200m的脆性剪切带,带内发育面理、糜棱岩、拉伸线理、石香肠以及鞘褶皱,该处的钴(金)矿体亦遭受强烈变形。
(二)矿区地层。
在矿区范围内出露的岩石主要为海相火山一沉积碎屑岩,未见岩浆岩侵人体出露。
关于对该矿区地层时代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以二叠系为主,另一种认为震旦一寒武纪。
2001年我们在该矿区内发现了类属早一中志留纪的泡沫珊瑚化石,证实该矿区地层为下志留统。
地层可分为上部碳酸盐岩组和下部碎屑岩组。
根据沉积旋回特征,下部碎屑岩组又可细分为4个岩性段。
(三)矿体特征。
驼路沟钴矿体断续分布于东至短沟、西至长征沟长约7km、宽15~50m,呈近E w向展布的构造蚀变带中,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目前共圈定短沟(2条)、玉女沟(4条)、长征沟(8条)3个矿段的14条矿体。
单个钴矿体一般长4001000m,平均厚度为2.25~12.78m,品位最高可达0.474。
海底喷流沉积成矿之后,在后期区域动力构造变形作用下,矿体发生了变形或重就位,形成了“似层非层,似脉非脉”的特点,致使在走向和倾向上均有大的变化;矿体在横剖面中沿片理有限延伸,呈包络面分布。
二、钴矿床戚园曩成矿规律
(一)成矿规律。
测区主成矿元素co、A u、cu的已知成矿事实均产干东昆南A u、c o、c u、Pb、A g、Th成矿带。
本区化探资料表明,昆南带以co、A u、c u元素组合为特征,其中成矿元素c o、A u、cu丰度高,异常分布广泛,形成本区特征的高背景域,表明成矿基础物质条件成熟,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钴矿明显受奥陶志留纪哈拉巴依沟组和驼路沟——忠阳山韧性剪切带控制。
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co元素在剪切带内的苦海岩群、万保沟群、哈拉巴依沟组中含量相对较高,构成矿源岩系。
在加里东期测区有规模不大的火山活动,带来深部较丰富的成矿物质,成矿元素的预富集阶段,并有直接形成钴金矿的可能。
晚期在伸展构造体制的作用下,先存岩石发生顺层韧性剪切,使岩石达绿片岩相变质变形,.并使分散的co元素发生再分配在合适地段富集成矿,应变分析结果表明钴矿体位于强应变区内,并存在使体积增大的外来物质成分加入,这说明后期构造叠加成矿作用的存在,即钴元素的构造二次富集成矿。
(二)成矿过程物化条件。
从糜棱岩中的变形标志体石英表现为韧性变形的拉长条带状,而同一标本上可见长石具脆性变形,此表明韧性变形条件亦属绿片岩相,驼路沟钴矿床赋矿的绿片岩相变质岩石组合为同期同相变质变形的产物。
此外,我们在非矿化硫化物相单元岩石中取黄铁矿单矿物化学样分析,钴含量达0.074%,说明了钴矿与硫化物相岩石单元关系密切,表明具有相关性。
说明成岩期后的构造热动力事件和岩浆热动力是成矿的主因,而成岩期只是测区主成矿元素的弱富集阶段,但它却是成矿的先决条件。
简而言之,该区钻成矿地质作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成矿时期:第一期为成矿物质预富集或准备期(前寒武纪——加里东期):亦为钴成矿元素的矿源岩系形成期,其中奥陶——志留纪的热水沉积岩也有直接形成矿体的可能;第二期为构造作用对成矿物质主要是钴矿的叠加富集期(加里东——华里西期):多期多成因的构造复合作用造就了矿区特有的成矿规律,尤其是伸展体制下的顺层韧性剪切作用使主成矿元素发生再分配直至成矿的重要动因。
含矿地层为哈拉巴依沟组的硫化物矿物相,为矿源层,并具有控矿与控时的双重特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从驼路沟钻矿床的成矿特征及成矿规律分析,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勘探矿质方向:1.地表褐黄色黄钾铁钒蚀变带,往往指示钴矿化强的地段。
2.含矿地质体由于受后期构造变形作用的影响,均发生了广泛的构造置换,导致矿体变形或重定位。
3.根据含矿地质体的三维空问重就位特点,可知现查明的短沟、玉女沟、长征沟3个矿段中矿体在地表b 走向长度均不大,但沿其侧伏方向有大的延伸。
另外,根据后期近sN向断裂与矿体空问分布规律,推测驼路沟以东可能还存在另一个矿段。
参考文献:
[1]李厚民、胡正国,青海东昆仑驼路沟钻(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J].地质与勘探,2001,37(1):60—64.
[2]潘彤,孙丰月,青海东昆仑肯德可克钴铋金矿床成矿特征及找矿方向[J].地质与勘探,2003,39(1):18—22.
[3]匡俊、孙丰月、陈国华等,青海肯德可克钴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初探[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33(增刊):47—52.
作者简介:
范文琦,男,汉族,云南省石屏县人,云南省有色地质三一七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程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勘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固体矿产勘查。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