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横断层
合集下载
头部(颅脑断层解剖基础)-断层

AC PC
连合间线 (Intercommissural line): 前连合后缘中点至后连合前缘中 点的连线,又称AC-PC线,现 作为标准影像扫描基线。脑立体 定位、X刀、γ刀等多以此线为基 础。
2、冠状断层常用基线
为经外耳门中点与眦耳线所作的垂线。 但脑立体定位手术采用经AC-PC线中 点所作垂线为冠状成像的基线。
上项线:为从枕外隆突至颞骨乳突 上缘的弧形连线上的骨嵴。深面有横 窦,也是大脑和小脑的分界线。
三、头部断层解剖的常用基线(重点掌握)
1、横断层常用基线
眶耳线 Orbitomeatal line (OML)或眦耳线 Canthomeatal line(CML): 为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为头部横断层扫描的常用基线。
颧弓:位于外耳门前方的水平线上,全长约三横指(56cm),于皮下可触及。颧弓上缘相当于大脑颞叶前端下缘。
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2横指处,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 通过。
乳突:位于耳后骨隆起处,其根部前内方有面神经从茎乳孔 穿出,其后颅底内面有乙状窦。
枕外隆凸:为头后正中最凸的隆起, 其内面是窦汇。
2、分区
头部以眶上缘、颧 弓、外耳门和乳突的 连线,分为后上方的 颅脑部和前下方的颌 面部。
颅脑部:由颅顶、颅腔和颅底三部分组成,内容脑、脑膜 和脑血管等。
颌面部:包括眶区、鼻区、咽区(鼻咽和口咽)、腮腺咬 肌区和耳区。
二、头部的标志性结构(熟悉,自学)
眶上切迹(孔):一般位于眶上缘中、内1/3交界处,距正 中线约2.5CM,内有眶上神经和血管通过。
3、矢状断层常用基线
为头部前、后正中线的连线。
第二部分
颅
掌握内容:颅的组成和各颅骨的名称、位置 颅的各面观 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断层解剖学头部断层解剖学

■ 上部大致呈五角形;中部主要呈五角形,也可呈三角 形、新月形;下部呈菱形或 三角形
■ CT: 凹面朝后的新月形或马蹄铁形低密度区;下部常 呈菱形或三角形,前方为延髓,后方为小脑扁桃体
(三)四叠体池与第四脑室在CT轴位扫描图像上的鉴 别
■ 外形
■ 层面高低
■ 周围结构
(四)中脑的横断层解剖特点
自前向后分4部分 ■ 大脑脚底 ■ 黑质 ■ 中脑被盖 ■ 顶盖
杂 ■ 上丘脑--松果体 ■ 下丘脑—垂体、视交叉
脑干正常解剖
■ 中脑、桥脑和延髓的合称 ■ 中脑: 上界是间脑的视束,
下界为桥脑上缘。 ■ 桥脑: 上缘与中脑的大脑脚
相接 ■ 下界借延脑桥脑沟与延脑分
界 ■ 延脑: 腹侧面分解标志--延
脑桥脑沟 ■ 背侧面分界标志—髓皱下界
平齐枕骨大孔与脊 ■ 髓直接相连
12”(mm)原则
后叶较小, 通 常为 T1WI高信
四、脑及其被膜的横断层面解剖特点
(一)横断层面上主要脑沟的识别 中央沟 沟的深度和方向 有1或2条伴行的沟 中央前后回的厚度
沟的位置, 上外侧面前2/5与后3/5交 界处
2.外侧沟
■ 与岛叶皮质相垂直的脑沟 ■ 与蝶骨大翼突起相对应
胼胝体压部横断层面 前连合层面
■ 中脑导水管: 为连接第Ⅲ、第Ⅳ脑室的细管状结 构,长约15mm
■ 第Ⅳ脑室: 在横轴面略呈五边形,在正中矢状面 呈顶朝后的三角形,冠状面呈菱形。第Ⅳ脑室内 脑脊液通过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 通
■ 桥池: 又称桥前池,位于桥脑腹侧面和枕骨斜坡之间,其内有几根动脉 。此池向上通向脚间池,向后通入小脑延髓池。。
■ 侧脑室: 双侧额角(前角)、体部、三角区(房 部)、枕角(后角)及颞角(下角)
■ CT: 凹面朝后的新月形或马蹄铁形低密度区;下部常 呈菱形或三角形,前方为延髓,后方为小脑扁桃体
(三)四叠体池与第四脑室在CT轴位扫描图像上的鉴 别
■ 外形
■ 层面高低
■ 周围结构
(四)中脑的横断层解剖特点
自前向后分4部分 ■ 大脑脚底 ■ 黑质 ■ 中脑被盖 ■ 顶盖
杂 ■ 上丘脑--松果体 ■ 下丘脑—垂体、视交叉
脑干正常解剖
■ 中脑、桥脑和延髓的合称 ■ 中脑: 上界是间脑的视束,
下界为桥脑上缘。 ■ 桥脑: 上缘与中脑的大脑脚
相接 ■ 下界借延脑桥脑沟与延脑分
界 ■ 延脑: 腹侧面分解标志--延
脑桥脑沟 ■ 背侧面分界标志—髓皱下界
平齐枕骨大孔与脊 ■ 髓直接相连
12”(mm)原则
后叶较小, 通 常为 T1WI高信
四、脑及其被膜的横断层面解剖特点
(一)横断层面上主要脑沟的识别 中央沟 沟的深度和方向 有1或2条伴行的沟 中央前后回的厚度
沟的位置, 上外侧面前2/5与后3/5交 界处
2.外侧沟
■ 与岛叶皮质相垂直的脑沟 ■ 与蝶骨大翼突起相对应
胼胝体压部横断层面 前连合层面
■ 中脑导水管: 为连接第Ⅲ、第Ⅳ脑室的细管状结 构,长约15mm
■ 第Ⅳ脑室: 在横轴面略呈五边形,在正中矢状面 呈顶朝后的三角形,冠状面呈菱形。第Ⅳ脑室内 脑脊液通过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 通
■ 桥池: 又称桥前池,位于桥脑腹侧面和枕骨斜坡之间,其内有几根动脉 。此池向上通向脚间池,向后通入小脑延髓池。。
■ 侧脑室: 双侧额角(前角)、体部、三角区(房 部)、枕角(后角)及颞角(下角)
头部横断层

2cm
内直肌 皱眉肌 额窦 外直肌 上直肌 颞肌
视网膜
蝶骨 颞骨
顶骨
人字缝 横窦
枕骨
帽状腱膜
眶回
泪腺 颞上回 颞中回
小脑半球
小脑蚓部
颞下回 枕外侧回
大脑前A 视交叉 鞍背
大脑脚
垂体柄 乳头体 横窦
黑质
小脑幕
中脑水管 大脑后A
十一、头部第十一断层面
断层部位:眶耳线上1.0cm
1cm
下直肌 皱眉肌降眉间肌筛窦 巩膜 眼轮匝肌
七、头部第七断层面
断层部位 :眶耳线上5.0cm
5cm
冠状缝
大脑镰
额骨 颞肌
大脑大V
直窦 人字缝
上矢状窦
顶骨
枕骨
帽状腱膜
额中回 额上回 额下回
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 缘上回
扣带回 岛叶
角回 枕外侧回
楔回
扣带回 楔前回
透明隔腔
胼胝体膝
侧脑室前角
内囊 豆状核壳
丘脑
尾状核头 屏状核 外囊
侧脑室后角 第3脑室
外耳道
人字缝
枕内隆凸
帽状腱膜 枕骨
鼻腔 颞肌 翼外肌 咽鼓管 耳蜗 鼓窦
乳突小房
鼻肌
人字缝 头半棘肌
鼻泪管 上颌窦 蝶窦 下颌窝 鼓室
乙状窦
颞下回 脑桥
海绵窦
小脑半球
小脑中脚
第四脑室 小脑蚓部
齿状核
上颌N 下颌N 颈内A 位听N
基底A
展N 颞浅A、V
面N
2.内侧面
胼胝体
扣带沟
中央旁小叶
上回
额 扣
九、头部第九断层面
断层部位:眶耳线上3.0cm
内直肌 皱眉肌 额窦 外直肌 上直肌 颞肌
视网膜
蝶骨 颞骨
顶骨
人字缝 横窦
枕骨
帽状腱膜
眶回
泪腺 颞上回 颞中回
小脑半球
小脑蚓部
颞下回 枕外侧回
大脑前A 视交叉 鞍背
大脑脚
垂体柄 乳头体 横窦
黑质
小脑幕
中脑水管 大脑后A
十一、头部第十一断层面
断层部位:眶耳线上1.0cm
1cm
下直肌 皱眉肌降眉间肌筛窦 巩膜 眼轮匝肌
七、头部第七断层面
断层部位 :眶耳线上5.0cm
5cm
冠状缝
大脑镰
额骨 颞肌
大脑大V
直窦 人字缝
上矢状窦
顶骨
枕骨
帽状腱膜
额中回 额上回 额下回
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 缘上回
扣带回 岛叶
角回 枕外侧回
楔回
扣带回 楔前回
透明隔腔
胼胝体膝
侧脑室前角
内囊 豆状核壳
丘脑
尾状核头 屏状核 外囊
侧脑室后角 第3脑室
外耳道
人字缝
枕内隆凸
帽状腱膜 枕骨
鼻腔 颞肌 翼外肌 咽鼓管 耳蜗 鼓窦
乳突小房
鼻肌
人字缝 头半棘肌
鼻泪管 上颌窦 蝶窦 下颌窝 鼓室
乙状窦
颞下回 脑桥
海绵窦
小脑半球
小脑中脚
第四脑室 小脑蚓部
齿状核
上颌N 下颌N 颈内A 位听N
基底A
展N 颞浅A、V
面N
2.内侧面
胼胝体
扣带沟
中央旁小叶
上回
额 扣
九、头部第九断层面
断层部位:眶耳线上3.0cm
人体断层解剖学(头部 颅脑横断层)

半卵圆中心为大脑半球内横断层面上呈半卵圆形的白质
区,主要由胼胝体的辐射纤维和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 因横断层面上呈半卵圆形而得名。因半卵圆中心的纤维主要 是有髓纤维,故CT图像上呈低密度区,MRIT1加权像上呈高 信号区。
大脑半球的髓质除在其中间部形成
集中区域外,还向外周延伸出一些条 索状的突起结构称髓突,髓突指向皮 质,其根部相连,似“菜花”样。各 特定脑回在大脑表面可有数个突起, 但髓突的根部常仅有1个,可根据髓突 根部来辨认脑回。
连合纤维是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皮质的长纤维,包括胼胝
体、前连合和穹隆连合。胼胝体位于大脑纵裂底部,在正中矢 状面上呈弓形宽厚的白质带,自前向后分为胼胝体嘴、膝、干 和压部,胼胝体嘴向下连 于终板。胼胝体纤维向前、 后及两侧放射,分别形成 额(前)钳、枕(后)钳 和半卵圆中心的主要纤维, 联系左、右侧大脑半球的 额叶、枕叶、顶叶和颞叶。
向后延伸,位于距状沟前部前方的缩 窄部分称扣带回峡。楔叶位于顶枕沟 与距状沟后部之间,舌回居距状沟的 下方,其前部属于颞叶,后部为枕叶 的部分。胼胝体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 外周、隔区(胼胝体下区和终板旁 回)、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 状回等形成一弧形结构称边缘叶。
大脑半球的底面上,额叶眶面的内侧缘有嗅沟,嗅球和嗅 束紧贴于嗅沟内。嗅沟的内侧为直回,外侧被“H”形沟分为前节围 成,与视束之间为前穿质。
投射纤维是联系大脑皮质 与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 其中大部分纤维呈辐射状投射 至大脑皮质,此部分纤维称辐 射冠。投射纤维聚集成宽阔致 密的纤维带通过内囊,内囊位 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 之间,横断层面上的两侧内囊 呈尖向内侧的“> <”形。内 囊自前向后分为内囊前肢、内 囊膝和内囊后肢三部分,各部 内均有重要的投射纤维通过。
002 脑的横断层(半卵圆中心以上)

1
2
3
4
5
6
7
8
如何分辨顶枕沟
1.顶枕沟:中央旁小叶消失至胼胝体压部之间,胼胝 体后钳后方最深的脑沟,从大脑半球内侧面斜向外。 沟内有沟,沟内有回。分隔顶叶(楔前叶)和枕叶(楔叶)。
1
2
3
4
5
6
7
8
如何区分顶内沟
位于大脑半球后部偏外侧,与大脑纵列近似平行 顶内沟内侧是顶上小叶,外侧是顶下小叶,缘上回, 角回,,顶后回从前向后排列
第一章 头部
一、境界及分部
头部以下颌体下缘、下颌角、乳突、 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与颈部分界,可
分为颅部和面部两部分,二者以眶上缘、
颧弓、外耳门和乳突的连线相区分。 颅部位于后上方,由颅顶、颅腔和 颅底三部分组成,颅腔内容纳脑、脑膜和 脑血管等。 面部位于前下方,主要包括眶区、 鼻区、咽区(鼻咽和口咽)、腮腺咬肌区 和耳区,在下颌支深面尚有颞下窝和翼腭 窝等。
1
2
3
4
5
6
7
8
髓质
1.内部髓质逐渐增大在半卵圆中心层面 达到最大。 2.有两个名词。辐射冠和半卵圆中心
辐射冠(放射冠)
辐射冠:是指由内囊到大脑皮层间的放射状纤维白质,呈放射 状分布的投射纤维,只含有投射纤维(辐射冠部分纤维会穿过 半卵圆中心(或者说沿途成为半卵圆中心的一部分)到皮质
4
半卵圆中心P18
二、头部断面与影像解剖的常用基线
(3)上眶耳线(supraorbitomeatal line, SML) 又称听眶上线 ,听眉线
常用于显示颅后窝
二、头部断面与影像解剖的常用基线
学习内容
一.颅脑部 二.颌面部 三.脑的血管
颅脑部横断层的常用基线及临床意义

颅脑部横断层的常用基线及临床意义摘要:一、颅脑部横断层的基本概念二、颅脑部横断层的常用基线1.横向基线2.纵向基线3.冠状面基线三、颅脑部横断层在临床中的应用1.神经系统疾病诊断2.头面部创伤评估3.脑血管病检查四、横断层影像学检查的优缺点1.优点2.缺点五、提高横断层影像学检查的可读性和实用性1.图像后处理技术2.临床与影像学的紧密结合正文:颅脑部横断层是指在头部进行横断面扫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能够显示颅脑部的结构、病变及病变范围,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在颅脑部横断层检查中,常用的基线有横向基线、纵向基线和冠状面基线。
横向基线是指平行于颅脑部的横断面,主要用于显示脑组织的厚度、脑室的分布和脑部的病变情况。
纵向基线是指平行于颅脑部的纵轴,主要用于显示脑部的发育情况、脑神经的走行和病变范围。
冠状面基线是指垂直于颅脑部的横断面,主要用于显示颅脑部的三维结构、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颅脑部横断层在临床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头面部创伤的评估和脑血管病的检查等。
通过对横断层影像学的深入研究,医生可以及时发现病变,明确病变性质,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然而,横断层影像学检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图像质量、病变显示程度等。
为了提高横断层影像学检查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图像后处理技术:通过对原始图像进行重建、增强和三维重建等后处理,可以提高病变的显示率和诊断准确性。
2.临床与影像学的紧密结合:临床医生和影像学专家需要密切合作,共同分析和解读横断层影像学检查结果,以便为患者提供更精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总之,颅脑部横断层影像学检查在临床中具有重要价值。
断解颅脑的横断层解剖

显微镜观察
特殊染色和组织化学技术
利用特殊染色和组织化学技术对切片 进行染色或反应,以揭示某些特定的 结构和成分。
通过显微镜观察切片的微观结构,了 解细胞、组织的结构和排列特点。
04
颅脑横断层解剖细 节
额状切面解剖
总结词
额状切面是颅脑横断层解剖中最重要的切面之一,显示了大脑前部的结构。
详细描述
在额状切面上,可以观察到大脑半球的前部、基底神经节、丘脑和下丘脑等结 构。此外,额状切面还可以显示大脑的左右不对称性,以及额叶的分区和功能 定位。
器官的左右结构差异。
矢状切面
将器官或组织切成与矢状面平行的 薄片,常用于观察器官的前后结构 差异,如脑的左右半球、脊髓等。
斜切面
将器官或组织切成与斜面平行的薄 片,常用于观察器官的内外结构差 异,如肝、肾等实质器官。
横断层解剖的观察方法
肉眼观察
通过直接观察切片的宏观结构,了解 器官或组织的形态特征和分布情况。
。
结合其他技术手段,如基因 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将有 助于更全面地了解脑的生理
和病理变化过程。
在临床应用方面,颅脑横断 层解剖技术将与神经影像学 、神经外科等学科进一步融 合,为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方
案。
未来研究需要加强跨学科合 作,整合多学科资源和技术 手段,共同推动颅脑横断层 解剖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解剖的重要性
颅脑解剖是医学领域的基础学科之一 ,对于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 意义。
了解颅脑横断层解剖有助于提高对神 经系统疾病的认识,为疾病的诊断和 治疗提供依据。
02
颅脑解剖基础
颅骨解剖
1
颅骨由29块骨头组成,分为脑颅骨和面颅骨两部 分。脑颅骨主要保护大脑,而面颅骨则构成面部 特征。
《颅脑横断层标本》课件

脑回是大脑表面的隆起部分,主要由灰质组成,是大脑皮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 人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密切相关。
脑室系统的解剖结构
脑室系统包括左右两个侧脑室、第三 脑室和第四脑室,是脑脊液循环的场 所。
侧脑室分为前角、中央部、后角和下 角,第三脑室位于左右侧脑室之间, 第四脑室位于小脑和延髓之间。
脑池的解剖结构
脑池是大脑表面的一组间隙,内有脑脊液充填,主要作用是 缓冲震动、保护大脑组织。
常见的脑池有脚间池、桥池、环池、四叠体池等,这些脑池 在颅脑横断层标本上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位置。
03
颅脑横断层标本的影像学 特征
颅脑横断层标本的X线影像学特征
X线平片
显示颅骨结构,如颅骨骨折、颅内钙 化等。
X线造影
通过血管或脑室造影可观察脑部血管 或脑室系统。
02
颅脑横断层标本的解剖结 构
脑组织的解剖结构
脑组织由灰质和白质组成,灰质主要 由神经元胞体和突起组成,白质主要 由神经纤维束组成。
灰质主要分布在大脑皮层和脑干等区 域,白质主要分布在大脑皮层和脑干 等区域之间,以及脊髓和周围神经系 统中。
脑沟、脑回的解剖结构
脑沟是大脑表面凹凸不平的沟壑,是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束的通道,也是大脑表面 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02
它是一种重要的医学研究工具, 用于观察和研究颅脑的结构、功 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颅脑横断层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采集
颅脑横断层标本的采集通常是通 过手术或死后解剖进行的。
制作
将获取的脑组织进行固定、脱水 、包埋等处理,然后使用切片机 进行连续切片,得到一系列的颅 脑横断层标本。
颅脑横断层标本的应用价值
颅脑横断层标本
xx年xx月xx日
脑室系统的解剖结构
脑室系统包括左右两个侧脑室、第三 脑室和第四脑室,是脑脊液循环的场 所。
侧脑室分为前角、中央部、后角和下 角,第三脑室位于左右侧脑室之间, 第四脑室位于小脑和延髓之间。
脑池的解剖结构
脑池是大脑表面的一组间隙,内有脑脊液充填,主要作用是 缓冲震动、保护大脑组织。
常见的脑池有脚间池、桥池、环池、四叠体池等,这些脑池 在颅脑横断层标本上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位置。
03
颅脑横断层标本的影像学 特征
颅脑横断层标本的X线影像学特征
X线平片
显示颅骨结构,如颅骨骨折、颅内钙 化等。
X线造影
通过血管或脑室造影可观察脑部血管 或脑室系统。
02
颅脑横断层标本的解剖结 构
脑组织的解剖结构
脑组织由灰质和白质组成,灰质主要 由神经元胞体和突起组成,白质主要 由神经纤维束组成。
灰质主要分布在大脑皮层和脑干等区 域,白质主要分布在大脑皮层和脑干 等区域之间,以及脊髓和周围神经系 统中。
脑沟、脑回的解剖结构
脑沟是大脑表面凹凸不平的沟壑,是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束的通道,也是大脑表面 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02
它是一种重要的医学研究工具, 用于观察和研究颅脑的结构、功 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颅脑横断层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采集
颅脑横断层标本的采集通常是通 过手术或死后解剖进行的。
制作
将获取的脑组织进行固定、脱水 、包埋等处理,然后使用切片机 进行连续切片,得到一系列的颅 脑横断层标本。
颅脑横断层标本的应用价值
颅脑横断层标本
xx年xx月xx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部横断层
上部:大脑半球上缘 侧脑室 中部:侧脑室 眦耳线 下部:眦耳线 第三颈椎
经上矢状窦 经 中 央 沟 上 份
上矢状窦 额上回 中央前回 中央沟 中央后回 顶上小叶 矢状缝
额中回
中央旁小叶
经中央旁小叶
经扣带回
额上回 额中回 中央前回 扣带回 顶下小叶 顶内沟
经半卵圆中心
扣带沟 中央沟 中央后回
缘上回 角回
经侧脑室顶
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侧脑室中央部
经穹隆连合
顶枕沟 中央前沟 侧脑室前角 穹隆连合 侧脑室三角部 顶枕沟 楔叶
经室间孔
侧脑室前角 透明隔 室间孔 内囊后肢 背侧丘脑 中间帆腔 侧脑室后角 视辐射 距状沟 外侧窝池 壳 前连合 第三脑室 海马 四叠体池 小脑幕 直窦 舌回 枕颞内侧回
经扣带回 经穹隆连合 经室间孔 经前连合 经环池 经垂体 经蝶窦 (书第3、5、6、7、8、9、10、11断面)
经前连合
额窦 经环池
直回 眶回 视束 海马 环池 小脑蚓 小脑幕 窦汇 动眼神经 视交叉 垂体 脑桥 第四脑室 齿状核
枕内隆凸
经垂体
鼻中隔 上鼻甲 蝶窦 基底动脉 小脑中脚 乙状窦
经蝶窦
经 Reid 基线
中鼻甲
颈内动脉 乳突小房 小脑溪
鼻泪管 经枕骨大孔
上颌窦
冠突
翼外肌
咽鼓管咽口
颈内动脉 延髓
经寰枕关节
小脑扁桃体
下颌支 咽隐窝 腮腺 椎动脉 硬脊膜
经寰枢关节
咬肌 翼内肌 腭垂 下颌后血管 齿突 胸锁乳突肌
上颌牙根
经第二颈椎体
腮腺 二腹肌 椎动静脉 枢椎棘突
经枢椎下份
颈外动脉 下颌后静脉 颈外静脉 下颌下腺 舌扁桃体 面深静脉 椎间盘
经2、3椎间盘
要求
掌握大脑主要沟回在连续横断层上的识别 掌握各脑室在横断层上的表现及相邻结构 掌握基底核、内囊及海马在横断层上的表现 掌握颅后窝各结构在横断层上的识别 了解头颈部主要血管的走行及识别 掌握下列断层各主要结构:
头部断层
常用基线
1.上眶耳线(supraorbitomeatal line,SML) 2.眦耳线(canthomeatal line,CML)或眶耳3 Reid 基线(reid basic line,RBL)即下眶耳线 4.连合间线(intercommissural line) 即AC-PC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