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波尔的原子模型》ppt课件
合集下载
选修3-5 18.4波尔的原子模型ppt

的能量,从一个定态向另一个定态跃迁时要 吸收或辐射一定频率的光子,该光子的能量等 于这两个状态的能量差,即
h Em En
这个式子称为频率条件,又称辐射条件。
二.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1. 氢原子的能级图
氢原子的轨道及对应的能级
n
量子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E /eV 0 -0.54 -0.85 -1.51 -3.4
2、能级假设:当电子在不同轨道上运动时,原 子处于不同状态,具有不同能量,所以原子能量 也是量子化的。 这些量子化的能量值叫能级; 原子中这些具有确定能量的稳定状态叫定态, 能量最低的状态叫基态,其他状态叫激发态。
n 4
n∞:电子脱离核束缚
E
n 3
n 2
n 1
E4 E3
E2
E 0
小结
一、玻尔原子理论的基本假设
1、轨道假设:
2、定态假设:
3、跃迁假设:
二、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三、玻尔模型的意义与不足
5 4 3
n=6
n=5
n=2 n=3 n=4
n=1
激 2 发 态
基 态 1
巴 耳 末 系
-13.6
二.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3. 解释氢原子吸收光谱
Hδ
Hγ
Hβ Hα n 0 eV ∞ ------------ -0.54 5 -----
4 3 -0.85 -1.51
n=1 n=2 n=3 n=4 n=5 n=6
意义
(1)正确地指出原子能级的存在(原子能量量子化) (2)正确地指出定态和角动量量子化的概念; (3)正确的解释了氢原子及类氢离子光谱;
不足
波尔的原子模型(课堂PPT)

E1
轨道半径: rn n2r1 (n=1,2,3……)
式中r1 =0.53×10-10m 、E1=-13.6ev
频率条件 hEmEn
4 3 21
轨道假设
1
43 2
定态假设
E4 E3 E2
E1
43 2
跃迁假设
E4 E3 E2
1
E1
9
Hδ
n=1 n=2 n=3 n=4 n=5 n=6
(巴尔末系)
Hγ
Hβ
Hα
1R(212n12) n3,4,5,...
巴 耳 末 公 式R=1.10107m1 里 德 伯 常 量
根据:E=hv,λ=c/v
又Eδ =1.89eV= 3.03 ×10-19J 所以, λ δ=hc/ Eδ = 6.63×10-34 ×3.0 ×10-8 / 3.03 ×10-19J
A、原子要发出一系列频率的光子
B、原子要吸收一系列频率的光子
C、原子要发出某一频率的光子
D、原子要吸收某一频率的光子
4、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中,量子数n越大,则下列说 法中正确的是( ACD) A、电子轨道半径越大 B、核外电子的速率越大 C、氢原子能级的能量越大 D、核外电子的电势能越大
5、如图所示是某原子的能级图,a、b、c 为原子跃迁所
2、根据玻尔的原子理论,原子中电子绕核运动的半径 ( D) A、可以取任意值 B、可以在某一范围内取任意值 C、可以取一系列不连续的任意值 D、是一系列不连续的特定值
3、按照玻尔理论,一个氢原子中的电子从一半径为ra 的圆轨道自发地直接跃迁到一半径为rb的圆轨道上,已 知ra>rb,则在此过程中( C )
在普朗克关于黑体辐射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关于 光子概念的启发下,波尔于1913年把微观世界中物理 量取分立值的观念应用到原子系统,提出了自己的原 子结构假说。
玻尔的原子模型PPT教学课件

汉初,接秦之敝,诸 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 谨。凡米石五千,人相食, 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 卖子,就食蜀、汉。天下 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 不能具醇驷 (同一颜色的四匹 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经济残败、百废待兴
修养生息、轻徭薄赋
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
西汉建立之初, 经过秦末农民战争, 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为了恢复元气,汉 初实行休养生息的 政策。对外与匈奴 “和亲”,对内轻 徭薄赋。
罢 1、“无为而治” 不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匈奴南下侵汉;
黜 诸侯“自为法令,拟于天子”—七国之乱 2、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
百 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家 3、汉的强大使其统治者不满足于“无为”,推
崇
“有为”而治。
独 尊 儒 术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董仲舒: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前179——前104年)广
川人(今河北景县人)向 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创立 新儒学。
2、董仲舒的新儒学的思想内涵
#思想来源: 以《公羊春秋》为骨干,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 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 新的思想体系。
#理论基础: “天人感应”学说。
#思想核心: 大一统(“新”所在)
天人感应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者,三画 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 谓之王。”
光子的发射和吸收
原子在始、 末两个能级Em和 En( Em>En )间 跃迁时发射光子 的频率可以由下 式决定:
h Em En
人们早在了解原子内部结构之前就已经观 察到了气体光谱,不过那时候无法解释为什么气 体光谱只有几条互不相连的特定谱线,玻尔理论 很好的解释了氢原子的光谱.
——《汉书.食货志》
经济残败、百废待兴
修养生息、轻徭薄赋
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
西汉建立之初, 经过秦末农民战争, 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为了恢复元气,汉 初实行休养生息的 政策。对外与匈奴 “和亲”,对内轻 徭薄赋。
罢 1、“无为而治” 不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匈奴南下侵汉;
黜 诸侯“自为法令,拟于天子”—七国之乱 2、儒学的自我调节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
百 吸收大一统的思想。 家 3、汉的强大使其统治者不满足于“无为”,推
崇
“有为”而治。
独 尊 儒 术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董仲舒: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前179——前104年)广
川人(今河北景县人)向 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创立 新儒学。
2、董仲舒的新儒学的思想内涵
#思想来源: 以《公羊春秋》为骨干,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 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 新的思想体系。
#理论基础: “天人感应”学说。
#思想核心: 大一统(“新”所在)
天人感应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文者,三画 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 谓之王。”
光子的发射和吸收
原子在始、 末两个能级Em和 En( Em>En )间 跃迁时发射光子 的频率可以由下 式决定:
h Em En
人们早在了解原子内部结构之前就已经观 察到了气体光谱,不过那时候无法解释为什么气 体光谱只有几条互不相连的特定谱线,玻尔理论 很好的解释了氢原子的光谱.
18.4玻尔的原子模型(精华版)PPT课件

事
原子光谱是不
实
连续的,是线
状谱
以上矛盾表明,从宏观现象总结出来的经 典电磁理论不适用于原子这样小的物体产 生的微观现象。为了解决这个矛盾,1913 年丹麦的物理学家玻尔在卢瑟福学说的基 础上,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运用到原子系 统上,提出了玻尔理论。
•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 子轨道半径只能是某
些特定的分立数值。
N= n(n 1)
2
二、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轨道与能级相对应
n
E/eV
∞ --------- 0
赖曼系(紫外线)
5
4
-0.54 -0.85
3
-1.51
巴耳末系(可见光)
2
-3.4
帕邢系(红外线) N=1
N=2
N=3
布喇开系
N=4
N=5
逢德系
N=6
成功解释了氢光1谱的所有谱线-13.。6
二、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18.4 玻尔的原子模型
经 电子绕核运动将不断 典 向外辐射电磁波,电 理 子损失了能量,其轨 论 道半径不断缩小,最 认 终落在原子核上,而使 为 原子变得不稳定.
事 实
e
v
F
r+ e
e
e+
经
由于电子轨道的变
典
化是连续的,辐射
理
电磁波的频率等于
论
绕核运动的频率,
认
连续变化,原子光
为 谱应该是连续光谱
即hν=Em-En
反之,由低到高能级吸收能量。
Em n
En
针对原子光谱是线状谱提出
原子在始、末
5 4 3
E∞
E5 E4 E3
最新18.4-波尔的原子模型课件PPT

E 0
En
E1 n2
r10.05n3m1
-13.6 E113.6eV
氢原子能级图
二、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氢原子中电子的可能轨道半径和相应的能量
能
量:
En
1 n2
E1
轨道半径: rn n2r1 (n=1,2,3……)
式中r1 =0.53×10-10m 、E1=-13.6ev
频率条件 hEmEn
4 3 21
18.4-波尔的原子模型
经典理论的困难
核外电子绕核运动
辐射电磁波
电子轨道半径连续变小
原子不稳定
事实上:原子是稳定的
辐射电磁波频率连续变化
辐射电磁波频率只是 某些确定值
一、玻尔原子理论的基本假设
2、能级假设:当电子在不同轨道上运动时,原子处于 不同状态,具有不同能量,所以原子能量也是量子化的。
∞----------------- 0 eV
5 4 3
激 发
2
态
-0.54
巴
帕 邢 系
布 喇 开 系
普 丰 德 系
-0.85 -1.51
-3.4
耳
末
系
基态
1
赖曼系
-13.6
大量氢原子处于n=4激发态
1、会辐射出几种频率的光?
6种
2、其中波长最短的是在哪 两个能级之间跃迁时发 出的?
波长最短,频率最大,故 在41之间跃迁时发出的
发出的三种波长的光. 在下列该原子光谱的各选项中,谱
线从左向右的波长依次增大,则正确的是 _____C________.
三种光的频率,波长满足什么关系?
小结
一、玻尔原子理论的基本假设
高中物理选修3-5 18.4《波尔的原子模型》38张ppt

rn n2r1
氢原子中电子轨道的最小半径
r1 0.053nm
一、玻尔原子理论的基本假设
2、能级假设:当电子在不同轨道上运动时,原子处于 不同状态,具有不同能量,所以原子能量也是量子化的。
这些量子化的能量值叫能级;原子中这些具有确 定能量的稳定状态叫定态。
能量最低的状态叫基态,其他状态叫激发态。
在实验中,逐渐增加VG2K,由电流计读出板极电流IA,得到如 下图所示的变化曲线.
实验原理:
V
灯丝
改进的夫兰克-赫
兹管的基本结构见右图。
电子由阴极K发出,阴 极K和第一栅极G1之间
电子
的加速电压VG1K及与第 汞原子 二栅极G2之间的加速电 压VG2K使电子加速。在 板极A和第二栅极G2之 间可设置减速电压VG2A。
K
VG1K
G1
VG2K
G2
A μA
VG2A
夫兰克—赫兹管结构图
A、原子要发出一系列频率的光子 B、原子要吸收一系列频率的光子 C、原子要发出某一频率的光子 D、原子要吸收某一频率的光子
4、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中,量子数n越大,则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ACD ) A、电子轨道半径越大 B、核外电子的速率越大
C、氢原子能级的能量越大 D、核外电子的电势能越大
5、如图所示是某原子的能级图,a、b、c 为原子跃
二、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氢原子中电子的可能轨道半径和相应的能量
能
量:
1 En n2 E1
轨道半径: rn n2r1 (n=1,2,3……)
式中r1 =0.53×10-10m 、E1=-13.6ev
频率条件 h Em En
Hδ
n=1 n=2 n=3 n=4 n=5 n=6
氢原子中电子轨道的最小半径
r1 0.053nm
一、玻尔原子理论的基本假设
2、能级假设:当电子在不同轨道上运动时,原子处于 不同状态,具有不同能量,所以原子能量也是量子化的。
这些量子化的能量值叫能级;原子中这些具有确 定能量的稳定状态叫定态。
能量最低的状态叫基态,其他状态叫激发态。
在实验中,逐渐增加VG2K,由电流计读出板极电流IA,得到如 下图所示的变化曲线.
实验原理:
V
灯丝
改进的夫兰克-赫
兹管的基本结构见右图。
电子由阴极K发出,阴 极K和第一栅极G1之间
电子
的加速电压VG1K及与第 汞原子 二栅极G2之间的加速电 压VG2K使电子加速。在 板极A和第二栅极G2之 间可设置减速电压VG2A。
K
VG1K
G1
VG2K
G2
A μA
VG2A
夫兰克—赫兹管结构图
A、原子要发出一系列频率的光子 B、原子要吸收一系列频率的光子 C、原子要发出某一频率的光子 D、原子要吸收某一频率的光子
4、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中,量子数n越大,则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ACD ) A、电子轨道半径越大 B、核外电子的速率越大
C、氢原子能级的能量越大 D、核外电子的电势能越大
5、如图所示是某原子的能级图,a、b、c 为原子跃
二、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氢原子中电子的可能轨道半径和相应的能量
能
量:
1 En n2 E1
轨道半径: rn n2r1 (n=1,2,3……)
式中r1 =0.53×10-10m 、E1=-13.6ev
频率条件 h Em En
Hδ
n=1 n=2 n=3 n=4 n=5 n=6
波尔的原子模型课件上课用

波尔的原子模型课件
• 波尔的原子模型简介 • 波尔的原子模型理论 • 波尔的原子模型的意义和影响 • 波尔的原子模型的局限性和后续
发展 • 波尔的原子模型在现实生活中的
应用
01 波尔的原子模型简介
波尔的生平简介
1885年出生于丹麦哥本哈根
1903年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 习
02
01
1911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校
描述。
详细描述
量子化假设是波尔原子模型的核心之一,它指出电子只能存在于某些特定的轨道上,并 且只能具有某些特定的能量值。这些能量值是离散的,称为量子化能级。对应原理则认 为,在一定条件下,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可以相互对应或近似描述同一物理现象。
03 波尔的原子模型的意义和影响
对经典物理学的挑战和突破
详细描述
在波尔模型中,电子可以在不同的定态上运动。定态是电子 在某一特定轨道上稳定运动的状态,具有确定的能量。当电 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时,它会吸收或释放能量, 这种现象称为量子化跃迁。
量子化假设和对应原理
总结词
量子化假设是波尔原子模型的基础之一,它认为电子只能占据特定的轨道,并且只能具 有特定的能量值。对应原理则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有相似的
1 2 3
量子力学的发展
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始使用更精确 的数学工具来描述原子结构和性质,解决了波尔 原子模型无法解释的问题。
电子云的提出
电子云的概念被提出,用于描述电子在原子中的 分布和运动状态,进一步揭示了原子的内部结构 和性质。
分子轨道理论的建立
分子轨道理论被建立和发展,用于描述分子中原 子的相对位置和电子云的分布,进一步揭示了分 子的结构和性质。
• 波尔的原子模型简介 • 波尔的原子模型理论 • 波尔的原子模型的意义和影响 • 波尔的原子模型的局限性和后续
发展 • 波尔的原子模型在现实生活中的
应用
01 波尔的原子模型简介
波尔的生平简介
1885年出生于丹麦哥本哈根
1903年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 习
02
01
1911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校
描述。
详细描述
量子化假设是波尔原子模型的核心之一,它指出电子只能存在于某些特定的轨道上,并 且只能具有某些特定的能量值。这些能量值是离散的,称为量子化能级。对应原理则认 为,在一定条件下,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可以相互对应或近似描述同一物理现象。
03 波尔的原子模型的意义和影响
对经典物理学的挑战和突破
详细描述
在波尔模型中,电子可以在不同的定态上运动。定态是电子 在某一特定轨道上稳定运动的状态,具有确定的能量。当电 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时,它会吸收或释放能量, 这种现象称为量子化跃迁。
量子化假设和对应原理
总结词
量子化假设是波尔原子模型的基础之一,它认为电子只能占据特定的轨道,并且只能具 有特定的能量值。对应原理则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有相似的
1 2 3
量子力学的发展
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始使用更精确 的数学工具来描述原子结构和性质,解决了波尔 原子模型无法解释的问题。
电子云的提出
电子云的概念被提出,用于描述电子在原子中的 分布和运动状态,进一步揭示了原子的内部结构 和性质。
分子轨道理论的建立
分子轨道理论被建立和发展,用于描述分子中原 子的相对位置和电子云的分布,进一步揭示了分 子的结构和性质。
18.4波尔的原子模型 PPT

激发态:其他的状态
5 4
3
量
2
EEE345 激发态
E2
v
32 1
m
r
子
数 1
E1——基态
能级图
轨道图
当电子从能量较高的定态轨 道(其能量记为Em)跃迁到 能量较低的定态轨道(能量记 为En,m>n)时,会放出能 量为hν的光子(h是普朗克常 量),这个光子的能量由前后 两个能级的能量差决定,
即hν=Em-En
18.4波尔的原子模型
回顾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史
汤姆孙发现电子
汤姆孙的枣糕模型
不能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
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 存在困难:原子的稳定性
原子光谱的分立特征
玻尔(1885~1962)
1
43 2
玻尔的原子模型
能级假设 E4 E3 E2
43 2
跃迁假设
E4 E3 E2
1
E1 E1
轨道假设
4 3 21
54Βιβλιοθήκη 氢3原 子
激 发
2
能态
-0.54
巴
帕 邢 系
布 喇 开 系
普 丰 德 系
-0.85 -1.51
-3.4
耳
级
末
图
系
基态
1
赖曼系
-13.6
二、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1、向低轨道跃迁
跃迁时发射光子的能量:
hvEmEn
光子的能量必须等于能级差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是不 稳定的,可自发地经过一 次或几次跃迁达基态
若由于碰撞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 碰撞粒子的动能必须大于或等于两能级间的 能量差。——弗兰克—赫兹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E=hv,λ=c/v
n=1 n=2 n=3 n=4 n=5
又Eδ =1.89eV= 3.03 ×10-19J 所以, λ δ=hc/ Eδ
n=6
= 6.63×10-34 ×3.0 ×10-8 / 3.03 ×10-19J
= 6.57 ×10-7(m)
Hδ
Hγ
Hβ
Hα
巴尔 末系 氢吸 收光 谱
r1 0.053nm
一、玻尔原子理论的基本假设
2、能级假设:当电子在不同轨道上运动时,原子处于 不同状态,具有不同能量,所以原子能量也是量子化的。 这些量子化的能量值叫能级;原子中这些具有确 定能量的稳定状态叫定态。 能量最低的状态叫基态,其他状态叫激发态。
1 En 2 E1 n 氢原子在基态(第一能级)的能量:
2、根据玻尔的原子理论,原子中电子绕核运动的半 径( D )
A、可以取任意值
B、可以在某一范围内取任意值
C、可以取一系列不连续的任意值
D、是一系列不连续的特定值
3、按照玻尔理论,一个氢原子中的电子从一半 径为ra的圆轨道自发地直接跃迁到一半径为rb的 圆轨道上,已知ra>rb,则在此过程中(C ) A、原子要发出一系列频率的光子 B、原子要吸收一系列频率的光子 C、原子要发出某一频率的光子 D、原子要吸收某一频率的光子
3、跃迁假设:当电子从能量较高的定态轨道(设能
量为Em)跃迁到能量较低的定态轨道(设能量为En, m>n)时,它辐射出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 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
h Em En
反之,当电子吸收光子时会从较低的能量态跃迁 到较高的能量态,吸收的光子的能量同样由两种定态 的能量差决定。
1925年,由于他二人的卓越贡献,他们获得了当年的诺贝 尔物理学奖(1926年于德国洛丁根补发)。夫兰克-赫兹实验 至今仍是探索原子内部结构的主要手段之一。所以,在近代物 理实验中,仍把它作为传统的经典实验。
(JAMES FRANCK)
(GUSTAV HERTZ)
三、玻尔模型的局限性
玻尔理论解决了原子的稳定性和辐射的频率条 件问题,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 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 释量子力学,他还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1922年获得诺 贝尔物理学奖。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他是卢瑟福的学生,在其影响下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勤奋好学,平易近人,后来很多的科学家都有纷纷来到他身 边工作。当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科学家来到他身 边工作时,他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青年面前暴露自已的 愚蠢”。这种坦率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使当时他领导的哥本 哈根理论研究所永远充满活力,兴旺发达的原因。 爱因斯坦评价说: “作为一个科学的思想家,玻尔具有那么惊人的吸 引力,在于他具有大胆和谦逊两种品德难得的结合”
E /eV 0
1?
5 4 3 2
-0.54 -0.85 -1.51
-3.4
1
-13.6
光子的能量必须等于能级差
电离:
使原子电离
hv E En
n
量子数
即: hv En
电离后电子剩余动能为:
∞
5 4 3 2
E /eV 0
n=5
n=1 n=2 n=3 n=4
n=6
E/eV n ∞----------------- 0 eV
5 4 3
氢原子的能级图
激 发 态
2
巴 耳 末 系
帕 邢 系
布 喇 开 系
普 丰 德 系
-0.54 -0.85 -1.51
-3.4
基态 1 -13.6
赖曼系
大量氢原子处于n=4激发态
n ∞
量子数
-0.54 -0.85 -1.51
-3.4
Ek hv En hv En
注意:En为负值
1
-13.6
思考:分别能量为2eV、10eV的光子照射处于n=2激 发态的氢原子,结果如何?
知识拓展:
实物粒子使原子跃迁
实物粒子和原子碰撞的情况,由于实物粒子的 动能可全部或部分地为原子吸收,所以只要入射粒 子的动能大于或等于原子某两定态能量之差,也可 使原子受激发而向较高能级跃迁。
K
设汞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0,第一激发态的能量为E1,初速为零 的电子在电位差为V的加速电场作用下,获得能量为eV,具有这种 能量的电子与汞原子发生碰撞,当电子能量eV<E1-E0时,电子能量 几乎不损失。如果eV≥E1-E0=Δ E,则汞原子从电子中取得能量Δ E, 而由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Δ E=eVC。相应的电位差VC即为汞原子 的第一激发电位。 在实验中,逐渐增加VG2K,由电流计读出板极电流IA,得到如 下图所示的变化曲线. IA (uA)
动,核外电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不同,没有确定 的方向和轨迹,只能用电子云描述它在原子核外空间 某处出现机会(几率)的大小。 电子云是近代对电子用统计的方法,在核外空间分 布方式的形象描绘,它的区别在于行星轨道式模型。
达标练习:
1、玻尔在他提出的原子模型中所做的假设有( ABC ) A.原子处在具有一定能量的定态中,虽然电子做变速运动, 但不向外辐射能量 B.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与电子沿不同的圆形轨道绕核运动相 对应,而电子的可能轨道的分布是不连续的 C.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辐射(或吸收)一 定频率的光子 D.电子跃迁时辐射的光子的频率等于电子绕核做圆周运动的 频率
三种光的频率,波长满足什么关系?
达标练习:
1、对玻尔理论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CD )
A、继承了卢瑟福的原子模型,但对原子能量 和电子轨道引入了量子化假设
B、对经典电磁理论中关于“做加速运动的电 荷要辐射电磁波”的观点提出了异议 C、用能量转化与守恒建立了原子发光频率与 原子能量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 D、玻尔的两个公式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利用 经典电磁理论和牛顿力学计算出来的
在解决核外电子的运动时 成功引入了量子化的观念
同时又应用了“粒子、 轨道”等经典概念和 有关牛顿力学规律
除了氢原子光谱外,在解决其他 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氦原子光谱 波尔理论还没有完全解 释微观粒子运动的规律。
电子是一种微观粒子,在原子如此小的空间(直
径约10⁻¹⁰m)内作高速(接近光速3×10⁸m·s⁻¹)运
E1 13.6eV
氢原子的轨道及对应的能级
n 量子数 E /eV 0
n∞:电子脱 离核束缚
∞
E 0
E1 En 2 n
rn n2 r1
5 4 3
2
-0.54 -0.85 -1.51
-3.4
r1 0.053nm
1
-13.6
E1 13.6eV
氢原子能级图
一、玻尔原子理论的基本假设
n=6
= 6.57 ×10-7(m)
轨道假设
4 3
4 3 2 1
定态假设
E4
E3
E2
2
1
E1
跃迁假设
4 3
2 E4 E3 E2
1
E1
夫兰克—赫兹实验的理论基础
根据玻尔的原子理论,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稳定状 态之中,其中每一种状态相应于一定的能量值Ei(i=1,2,3‥), 这些能量值称为能级。最低能级所对应的状态称为基态,其它高 能级所对应的态称为激发态。 当原子从一个稳定状态过渡到另一个稳定状态时就会吸收或 辐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频率大小决定于原子所处两定态能级间 的能量差。
4、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中,量子数n越大,则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ACD ) A、电子轨道半径越大 B、核外电子的速率越大 C、氢原子能级的能量越大 D、核外电子的电势能越大
5、如图所示是某原子的能级图,a、b、c 为原子跃 迁所发出的三种波长的光. 在下列该原子光谱的各 选项中,谱线从左向右的波长依次增大,则正确的 C 是 _____________.
一、玻尔原子理论的基本假设
1、轨道假设:原子中的电子在库仑力的作用下,绕原 子核做圆周运动,服从经典力学的规律。
但是,电子轨道半径不是任意的,只有当半径大小符合一 定条件时,这样的轨道才是可能的。即电子的轨道是量子化的。 电子在这些轨道上绕核的转动是稳定的,不产生电磁辐射。
rn n r1
2
氢原子中电子轨道的最小半径
3、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中,量子数N越大,则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ACD )
A、电子轨道半径越大
B、核外电子的速率越大
C、氢原子能级的能量越大 D、核外电子的电势能越 大 4、根据玻尔的原子理论,原子中电子绕核运动的半径 ( D ) A、可以取任意值 B、可以在某一范围内取任意值 C、可以取一系列不连续的任意值 D、是一系列不连续的特定值
E电子 Em En
科学足迹
夫兰克—赫兹实验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1913年,玻尔将普朗克量子假说运用到原子核式结构模 型,建立了与经典理论相违背的两个重要概念:原子定态能 级和能级跃迁概念。电子在能级之间跃迁时伴随电磁波的吸 收和发射,电磁波频率的大小取决于原子所处两定态能级间 的能量差。随着英国物理学家埃万斯对光谱的研究,玻尔理 论被确立。但是任何重要的物理规律都必须得到至少两种独 立的实验方法的验证。随后,在1914年,德国科学家夫兰克 和他的助手赫兹采用电子与稀薄气体中原子碰撞的方法(与光 谱研究相独立),简单而巧妙地直接证实了原子能级的存在, 从而为玻尔原子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hv En Em
(h为普朗克常数)
本实验中是利用一定能量的电子与原子碰撞交换能 量而实现,并满足能量选择定则:
eV En Em
(V为激发电位)
夫兰克-赫兹实验玻璃容器充以需测量的气体,本实 验用的是汞。电子由阴级K发出,K与栅极G之间有加速 电场,G与接收极A之间有减速电场。当电子在KG空间经 过加速、碰撞后,进入KG空间时,能量足以冲过减速电 场,就成为电流计的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