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书写兵团人的故事

合集下载

用一生书写兵团人的故事

用一生书写兵团人的故事

用一生书写兵团人的故事作者:王遐来源:《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03期2012年10月24日,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评选揭晓,我获得了我从事新闻职业以来最渴望的奖项、最渴望的荣誉——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

激动、欣喜之后,我回转身去,想看看自己27年来走过的新闻之路,但是我却看到了许多我曾经采访报道过的兵团人,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像一座座丰碑耸立在我的面前,我凝视着他们、仰望着他们,眼里又一次涌满了热泪……我知道,从业以来,我的追寻源自他们,我的坚持源自他们,我所有的激情和力量也源自他们。

我出生在兵团,我的父母是20世纪50年代初听从党的召唤到西部屯垦戍边的。

在我幼年时的记忆里,我的父母以及父母的同事们,和我出生地新疆南部小城的许多汉族人是不一样的,他们总喜欢穿黄军装,却又没有领章帽徽,行走在小城的大街小巷里,会引来诸多好奇的目光,就像一群异类。

我问母亲:“你们不是军人,为什么总穿黄军装?”母亲说:“因为我们是兵团人。

”上中学的时候,我从父亲那里听到了一些让我非常震撼的故事:1962年冬天,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在喀喇昆仑山打响,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父亲的同事驾驶着卡车,昼夜不停地穿行在喀喇昆仑山的冰天雪地和炮火硝烟中,把一箱箱弹药送到前线,送到激战中的阵地上……我问父亲:“你们不是军人,为什么要做这些事?”父亲说:“因为我们是兵团人。

”以我那时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还不能够懂得父母所说的兵团人,但我隐隐地感觉出,兵团人是一群特殊的人,是背负着特殊使命的。

一1998年,我跟随“中国百名记者志愿扶贫团”到兵团边境团场采访,第一次听到了发生在边境团场的戍边故事。

20世纪60年代初,在国外敌对势力的煽动、诱骗下,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等边境地区10多个县的6万多名边民,抛弃了世代栖居的家园逃往苏联。

狂躁的边民赶着牛羊,潮水一般涌过边界,边境地区的城镇萧疏了,田园荒芜了,地方县、乡政府机关也因为大量人员外逃而陷入瘫痪状态。

关于新疆建设兵团的故事

关于新疆建设兵团的故事

关于新疆建设兵团的故事《我的新疆建设兵团印象》新疆建设兵团,那可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

我虽然没有在那儿长期生活过,但听到过许多关于它的故事,那真叫一个精彩,让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向往和敬意。

有人说,新疆建设兵团就像是一个被时光封印的宝藏,等待着人们去挖掘。

这里的人们仿佛有着使不完的力气,让那荒漠戈壁一点点变成美丽的绿洲。

听说以前那里可是漫天黄沙,条件艰苦得很,但兵团人可不怕,他们就像一群“超级英雄”,挽起袖子就是干。

他们种树、开渠、建房,让那一片荒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曾听一个伯伯讲过他在新疆建设兵团的趣事。

他说那时候他们住的房子比较简陋,晚上经常能听到外面的风沙在“呼呼”作响,像是要把房子吹跑似的。

有一次,他半夜醒来,发现自己的被窝里全是沙子,原来是风沙从窗户缝里钻了进来,直接给他“送”了个沙被窝。

他一边往外倒沙子一边嘟囔:“这风沙也太不客气了,连招呼都不打就住进来了。

”虽然条件艰苦,但伯伯说起这段经历的时候,眼中却闪烁着光芒,看得出来他对那段岁月充满了怀念和自豪。

新疆建设兵团的故事里也少不了美食的身影。

那里的瓜果那叫一个甜,什么哈密瓜、葡萄,咬一口,甜到心里去了。

还有那烤羊肉串,那香味,隔着几条街都能闻到。

据说兵团里有个大叔烤羊肉串的技术特别好,他烤的串外焦里嫩,一口下去,满嘴留香。

大家都开玩笑说他烤的不是羊肉串,而是“幸福串”,吃下那串,幸福的感觉就像那香味一样在嘴里散开。

除了美食和艰苦的建设故事,新疆建设兵团还有着独特的文化和风俗。

那里的人们热情好客,歌声舞蹈不断。

节日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那场面别提多热闹了。

感觉他们的生活就像那欢快的舞蹈一样,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在我心里,新疆建设兵团就像是一座屹立在边疆的丰碑,见证了无数人的奋斗和奉献。

它不仅是一个地理区域,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我敬重那些在兵团里挥洒汗水、奉献青春的前辈们,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坚韧。

兵团精神,我是兵团人

兵团精神,我是兵团人

弘扬兵团精神“血火里诞生,风雨中长成,战歌中走来中国民兵….”昨天,我唱着这支中国民兵之歌,穿着迷彩服,光荣的成为了一民中国民兵,我接受着领导对我们这支队伍的检阅,我自豪的向领导和自己喊出:我,是应急连二排五班的一名民兵。

我喊的底气十足,因为我荣幸的成为了一名民兵,因为这一称呼赋予了我新的使命和责任,因为这支队伍有着光荣的传统和优良作风,因为他包含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

让我们回顾历程,有多少革命先烈,有多少兵团人为了这一精神而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边疆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而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自1954年10月7日,中央决定驻新疆人民解放军10.5万官兵集体就地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起,他们就将兵团精神代代传承。

他们是一支肩负“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为主要任务、寄兵于民、劳武结合的特殊部队,执行者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

50多年来,这支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换防、永不转业的特殊部队,为西部边疆的繁荣和稳定,为祖国的安宁与领土完整,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周围,在环境恶劣的漫长边境地带,改造自然、守土保疆,创造一个有一个新疆开发时尚的奇迹,为共和国母亲奉献上了赤字的一片忠诚。

兵团沿国境线58个边境团场,数十万职工群众与边防部队一起在数千公里的边境线上筑起了“有生命的界碑”,兵团人一手拿镐,一手拿枪,平时生产、战时参战,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和境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妄图分化新疆不可逾越的钢铁屏障。

带着这种保边疆的激情和信念,兵团事业不断发展,现在的我们已比1954年兵团成立之初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总人口10.5万人,到现在的256.38万人;从国内生产总值1.178亿,到现在的302.15亿;从耕地7.73万公顷,到现在的95.39万公顷。

这一切的实践证明,在新疆组建发展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央支援地方、内地支援边疆、兄弟民族互相支援、推动新疆社会生产力的有效形式,也是保证新疆长治久安的英明战略决策。

兵团模范人物事迹

兵团模范人物事迹

兵团模范人物事迹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模范榜样和目标。


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兵团来说,模范人物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始终保持着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

他们是新
时代的闪耀名片,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楷模,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兵团模范人物”的事迹吧。

第一步:认识兵团模范人物
作为当代的中国士兵,他们身上不仅仅是战士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更是时代最优秀的代表和标志。

中国人民解放军兵团模范人物,指的
是为了我国国防、民族团结、科学文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并受到人
民广泛尊敬的军人、人民警察、科学家、教育家、文艺工作者等。

第二步:学习兵团模范人物的事迹
通过学习兵团模范人物的事迹,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比如,王建华是我国超级计算机事业的领军人物,他为我国的科技创
新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振华是一位特种兵,他在抗击灾难和执
行任务时表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和勇气。

朱永和是一位军旅文艺家,他
用自己的音乐和笔触,传递了爱国热情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第三步:践行兵团模范人物的精神
我们必须从兵团模范人物中学习到坚定的信念、勇气、责任心、
诚信等品德,然后从自己做起,践行他们的精神,让积极向上的情感
感染身边的人,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兵团模范人物们,是我们学习并发扬光大
的榜样。

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生道路上不能言弃,要有远大
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要不断地奋斗和进取。

我们将铭记他们的事迹,向他们学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兵团故事我来讲作文500字

兵团故事我来讲作文500字

作文:兵团故事我来讲
天山南北,凡有兵团人的地方,就有绿洲。

兵团人就像大漠胡杨一样,不论环境多么艰苦,都能顽强地扎下根来,荫蔽一方。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47团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一份份历史资料、一件件文物,讲述着一代老兵感人肺腑的事迹。

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一兵团二军第五师15团1803名官兵,从新疆阿克苏出发解放和田,在天寒地冻中徒步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创下18天沙漠行军1580里的奇迹。

此后,这群老兵一辈子扎根在沙漠边缘,投身生产建设,献了终身献子孙,“胡杨精神”“沙海老兵精神”感动、鼓舞了无数后来人。

兵团人坚定理想信念,传承优良传统,一代代接续奋斗。

20世纪60年代,上海知青李梦桃从黄浦江畔来到兵团六师,在位于中蒙边界的北塔山牧场当了一名“赤脚医生”,长年骑马行走在艰苦荒凉的牧区,为当地牧民送医送药,把一生奉献给了当地医疗卫生事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是土生土长的“兵团二代”,为了让兵团人告别用坎土曼辛苦耕作的生产方式,他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农业机械技术,带领团队研究出两代铺膜播种机,实现两次技术革命,助力新疆兵团棉花生产实现质的飞跃。

……
就这样,兵团人从榜样身上汲取前进动力,在艰辛付出、开拓进取中收获丰硕成果。

经过几代人奋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综合实力不
断壮大,不仅成为新疆工业的重要奠基者,更成为新疆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天山南北、亘古荒原上,兵团人创造出人类发展奇迹。

兵团红色故事4百字

兵团红色故事4百字

兵团红色故事4百字在阮兴刚六年零六个月的军旅生涯中,由藏南的卧龙台转战到藏北。

是阮兴刚一生最难忘的三年零六个月。

当时,阮兴刚所在的二营接受了周总理亲自批准的“530”工程---格尔木至拉萨的输油管线建设工程任务。

阮兴刚和战友们随即奔赴工程所在地,即通天河边的雁石坪。

扎下营盘后让人感觉到这里气候恶劣,荒无人烟,寸草不生,走路喘气。

三天后,连长给各班下达了战斗任务,每天每人必须开挖完成一米宽一米深十米长黄沙夹着鹅卵石的管道沟。

阮兴刚和战友们咬紧牙关,挥锄舞镐,争先恐后地投入了战斗。

当时,铲起来的砂石在空中被雪风卷起,整个工程现场飞沙走石,风雪迷漫,根本看不到战友们的身影。

中午就地午餐,饭盒里也夹杂着不少沙子,晚上回到住地后,只有双眼在闪亮,完全见不到对方的脸庞。

晚上阮兴刚和战友们回到棉帐篷里站着就打起了呼噜,手上的血泡也变成了老茧。

半年后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程任务时,已是部队到格尔木越冬的时候,突然,上级下达了特殊任务,立即奔赴昆仑山投入打开千年冻土层,修建压油泵站。

当到达新的工地,在搭建帐篷时,突然一股风沙刮来,全班七八个战士都没有拉住正在搭建的帐篷,眼看着被风沙刮飞了近五十米远。

煮饭、烧水都没有清水,只有堆在雪地上的冰块,用铁钎一坨坨的敲开化水煮饭,煮饭材料是零号柴油和牛粪渣子,高压锅压饭必须多压十分钟米饭才能成熟。

连队早操只能漫步行走十五分钟,没有齐步和跑步,站岗放哨规定只能每人游动半小时。

为完成打开千年冻土层的艰巨任务,挖基桩时本应身穿薄衣薄裤,但战士们全身却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绒衣绒裤,皮大衣、头戴皮帽子、脚穿毛皮鞋,整天蹲在基坑里,用柴油、破旧衣裤、牛粪渣点火软化冻土层。

五六米深的基坑,放炮后的砂石,都是战士们一锹一锹的甩出基坑,砂石被雪风刮来,双眼根本无法睁开,一到晚上每人虽然补发了两床棉被但昆仑山营地气温特别寒冷,雪风呼啸,刮得帐篷沙沙直响,摇摇晃晃,被窝里根本没有一点暖意。

白天洒尿,落地结冰,开水锅里随手搅拌不会被烫伤,衣服从开水中提出一抖就是一块冰,在零下五十几度的恶劣环境中,战士们仍然战斗在工地上,全连百分之六十的战友冻伤,百分之二十的战友下山住院,百分之四十的战士们仍然肩负着全连的工程战斗任务,不论战斗任务有多么艰苦,任务有多么艰巨,战士们没有退怯,而是知难而上,坚定抗击风沙严寒。

兵团精神小故事

兵团精神小故事

兵团精神小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1. 朱英武,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1连退休职工,曾是一名英勇的解放军战士,在部队参加过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如今,年过八旬的朱英武老人依然保持着军人的作风,干净利落、步履矫健。

2. 李冬奎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68团的一名职工。

他每天早出晚归,无论刮风下雨,无论道路泥泞崎岖,他都会带着3名护边员沿着边境线巡查。

这些故事展现了兵团人坚韧不拔、勇于奉献的精神风貌。

兵团军垦感人故事大全300字

兵团军垦感人故事大全300字

兵团军垦感人故事大全300字
标题:《军垦背后的温情》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兵团军垦的英勇事迹广为流传。

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开拓边疆,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片充满激情与拼搏的土地上,也孕育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故事一:寸土不让的坚守
在遥远的边疆,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军垦战士,他名叫张富贵。

在一次抗击风沙的战斗中,他不幸被沙尘暴卷走,失去了踪迹。

当人们找到他时,他已昏迷在沙漠中,手里紧紧握着一把铁锹,身边是他坚守的土地。

经过紧急救治,张富贵终于苏醒过来,第一句话就是:“我的土地还在吗?”这份坚守,感动了无数人。

故事二:一家三代的兵团情
李家三代都在兵团工作,爷爷是第一代军垦战士,父亲继承了爷爷的遗志,继续在兵团奉献。

如今,第三代李明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垦战士。

一家三代,为了国家的边疆事业,接力奉献,成为兵团传颂的佳话。

故事三:雪中送炭的温暖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大雪封山,交通中断。

兵团战士们的生活物资告急。

在这关键时刻,附近的村民自发组成送粮队伍,冒着严寒,为战士们送去了粮食。

当村民们离开时,兵团战士们列队敬礼,感激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只是兵团军垦众多英勇事迹中的一小部分。

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 爨 … 孚
用 一 生 书写兵 团人 的故事
口 王 遐
2 0 1 2年 l 0月 2 4日,第 十 二届 长江 韬奋 奖评 选 揭晓 . 我 获得 了我从 事 新 闻职 业 以来 最渴 望 的奖 项 、 最 渴望 的荣誉— — 长江 韬奋 奖 ( 长 江 系列 ) 。 兵 团边境 团场 采访 ,第一 次 听 到 了发生 在 边 境 团场 的戍 边故 事 。 2 0世纪 6 0年代 初 ,在 国外 敌对 势力 的煽 动 、 诱
激动 、 欣喜 之 后 , 我 回转 身 去 , 想看 看 自己 2 7年 骗下 。 新疆伊犁、 塔城 、 阿勒 泰等 边 境地 区 1 0多个 县 来 走 过 的新 闻之 路 ,但 是 我却 看 到 了许 多我 曾经采 的 6万 多 名边 民 , 抛 弃 了世 代栖 居 的 家 园逃 往苏 联 。 访 报 道过 的兵 团人 , 那 些平 凡 而 又伟 大 的人 , 像 一 座 狂 躁 的边 民赶 着 牛羊 , 潮 水 一般 涌 过 边界 . 边境 地 区 座 丰碑 耸立 在 我 的面 前 ,我凝 视 着 他们 、仰望 着 他 的城 镇 萧 疏 了 , 田园 荒 芜 了 , 地方县 、 乡 政 府 机 关 也
1 9 9 8年 , 我跟随“ 中 国百 名 记 者 志愿 扶 贫 团” 到
尔 巴哈 台 山 、 巴尔 鲁 克 山到 乌孙 山 . 我 沿着 一 座 座横 亘 在 中 哈边 境 线 上 的 界 山 , 一路走着 。 一路采访着 ,
5 0
固 爱 者
传 媒 人 风 采
{ 2 《 列3 : j j ×l { A《 》 Zl i
忆 里 ,我 的父母 以及 父 母
因为大量 人 员外逃 而 陷入瘫 痪状 态 。与 此 同时 , 在 新 疆 西 、北 部 中苏 边境 ,苏 联单 方 面划 定 了一条 分 界 线, 将 大 片 中 国领 土变 为 “ 争 议领 土 ” . 强行 实 施军 事
控制 。这就 是震 惊 中外 的“ 伊 塔事件 ” 。 事件 发生 后 .中央 紧 急命 令兵 团立 即组 织 一支 高 素质 的 队伍 ,奔赴 边境
地 区 .对 边 民外 逃遗 留下
的 同事们 ,和 我 出生 地 新 疆 南 部小 城 的许 多汉 族 人 是 不 一 样 的 ,他 们总 喜 欢 穿 黄 军装 ,却 又 没有 领 章 帽徽 ,行 走 在 小 城 的大 街 小 巷 里 ,会 引 来诸 多好 奇
来 的农 牧业 生产 和边 境 事 务进行代耕 、 代牧 、 代管 ; 并 沿 中苏边 境建 立 国营 团
中的阵 地上 ……我 问 父亲 : “ 你们 不 是 军人 ,为什 么 重 新 回到祖 国 的版 图 , 几 十 年来 . 兵 团边 境 团 场 的 职 要做 这些 事 ?” 父亲 说 : “ 因为 我们 是兵 团人 。” 工 群众 付 出 了巨大 的牺牲 。 以我那 时 对事 物 的认 识 能力 和 理解 能 力 .还 不 我对 自己说 : “ 一定 要 把 这些 故 事写 出来 。让更
能 够懂 得 父母 所 说 的兵 团人 , 但 我 隐 隐地 感 觉 出 , 兵 团人是一 群 特殊 的人 , 是背 负着 特殊使 命 的 。
多 的人知道 !” 2 0 0 2年 是 “ 伊塔事 件 ” 发生 4 0周 年 , 也 是 兵 团
5 8个边 境 团场组 建 4 0周 年 , 我 开始 采访 那 些鲜 为人 知 的戍边故 事 。从 阿尔 泰 山 、 萨吾 尔 山 、 阿拉套 山 、 塔
帕米尔 高原 , 在2 0 0 0多 公 里长 的 中苏 边 境 。 兵团 5 8 个 边 境 团 场 迅 速 组 建 起
王 遐
来 ,像 长 城一 样拱 卫 着共
震撼 的故 事 : 1 9 6 2年 冬天 , 中印边 境 自卫 反击 战在 喀 喇 昆仑 山打 响 , 一个 多月 的 时间 里 , 我父 亲 的 同事 驾 驶着 卡 车 ,昼 夜不 停 地穿 行 在喀 喇 昆仑 山的 冰天 雪 地 和炮 火硝 烟 中 , 把一 箱 箱 弹药 送 到前 线 , 送 到激 战
和 国的西 北边 陲 。许 许 多 多 到 边 境 地 区 执行 “ 三代” 任 务 的 干部 职 工 , 没 有 能 够 返 回他 们 熟悉 的城 市 和 垦 区 。而是 奉 命 编人 边 境 团场 , 永远 地 留在 了远 离 城 市 、 远离 文 明 、 远 离 繁 华 的荒僻 、 冷 寂 的边 地 。为 了让 那些 被强 行分 割 的领 土
的 目光 , 就像 一群 异类 。 我 问母 亲 : “ 你们不是 军人 , 为什 么总穿 黄军 装 ?” 母 亲
说: “ 因为 我们是 兵 团人 。” 上 中学 的时候 .我 从 父 亲 那 里 听到 了一些 让 我 非 常
场带 , 以此 作为 国 防屏 障 , 捍 卫祖 国的领土 完整 。 于是 ,从 阿尔 泰 山到
和5 0多 位戍边 人及 历史 事件 的亲历 者深谈 。1 0 0 0多平 方公 里 领 土 。 彻底 结 部 队 的帮 助下 ,我 还 有幸 走 进 了 曾被 对 方 实 际控 制 束 了 由苏 联 引起 的争 议 状况 ,重新 划 归我 国行使 主 了4 0年 的一 片片 “ 争 议领 土 ” . 清 晰地 看 到 了兵 团戍 权 和管 辖 , 左 吉 安和 兵 团边 境 团场 4 0多万 名 职工 终 边人 的斗 争 印迹 , 看 到 了真实 的历史 。 于等 到 了这一 天 。
们, 眼里 又 一 次 涌满 了热 泪 …… 我知 道 , 从 业 以来 ,
我 的追 寻 源 自他们 。 我 的坚持 源 自他 们 , 我 所 有 的激 情 和力量 也源 自他 们 。 我 出生 在兵 团 。我 的父母 是 2 O世 纪 5 0年代 初 听 从党 的召 唤 到西 部 屯 垦 戍 边 的 。在 我幼 年 时 的 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