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小球藻异养培养生产叶黄素的研究_马永强
索罗金小球藻异养转自养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全局调控

doi: 10.7541/2021.2020.066索罗金小球藻异养转自养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全局调控祝棉棉1, 2赵 亮1张 虎1, 2王红霞1胡 强1韩丹翔1(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微藻生物能源与生物技术研发中心, 武汉 430072;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摘要: 为提高异养条件下索罗金小球藻(Chlorella sorokiniana )蛋白质含量, 扩大该藻株在食品和饲料领域的应用, 研究发现当异养条件下培养的C. sorokiniana GT-1细胞转入光自养培养条件后, 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
通过转录组学分析揭示了C. sorokiniana GT-1在异养转自养过程中基因表达发生全局变化, 其中糖酵解途径与磷酸戊糖途径上调, 氮转运和同化途径中的关键酶的编码基因明显上调, 且谷氨酸族氨基酸和丙酮酸族氨基酸的生物合成途径的多个酶在转录水平上显著增强。
研究还发现在异养条件下藻细胞仍然可以表达部分光合作用蛋白的编码基因, 当转入光自养条件后24h 内绝大多数光合作用相关蛋白编码基因的转录被激活。
结果表明在异养转自养条件过程中蛋白质含量的升高与氮的吸收及利用增加、还原能合成的增强、部分氨基酸的合成上调及光合作用蛋白质的大量合成有关。
研究为后续如何通过培养条件优化或代谢工程改造提高C. sorokiniana GT-1产蛋白质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小球藻; 蛋白质; 营养转换; 代谢调控; 转录组中图分类号: Q3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207(2021)03-0473-14近年来, 富含蛋白质的微藻作为可持续供应的食品和饲料原料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1]。
小球藻(Chlorella spp.)是一类单细胞真核绿藻, 普遍生长快, 蛋白质含量高, 同时含有多糖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活性成分[2, 3], 在人类健康和动物营养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4, 5]。
异养小球藻的高密度培养及积累叶黄素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异养小球藻的高密度培养及积累叶黄素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立项背景及意义小球藻(Chlorella)是一种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的绿色微藻,是一种很好的生物质资源,可用于生物燃料、食品、饲料等领域。
另外,小球藻还含有大量的叶黄素,是制备天然叶黄素的良好来源。
目前,小球藻的高密度培养和积累叶黄素是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究异养小球藻的高密度培养及积累叶黄素的方法和途径,为小球藻的应用开发提供基础支持。
二、研究方案:1. 建立异养小球藻的高密度培养方法通过对不同培养基、营养成分和培养条件的试验,确定最适宜异养小球藻的高密度培养条件。
并通过测定生长曲线、细胞密度以及某些生化指标(如叶绿素含量)等,分析培养条件对异养小球藻的生长和代谢的影响。
2. 优化叶黄素积累策略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如营养限制、干旱应激和光照模式等),探究对异养小球藻叶黄素生产的影响,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所获得的异养小球藻中的叶黄素进行分析鉴定。
三、预期成果及意义1. 建立异养小球藻的高密度培养方法,实现小球藻的大规模生产。
2. 探索异养小球藻的叶黄素积累策略,提高叶黄素生产效率。
3. 建立小球藻的叶黄素的分析鉴定方法,为小球藻叶黄素的应用开发提供基础支持。
4. 为开展小球藻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支撑。
四、研究难点和解决方案1. 异养小球藻高密度培养条件的优化解决方案:优化培养基配方、构建生物反应器等技术手段将会提高异养小球藻的生长速率,从而大幅提高小球藻的培养效率。
2. 叶黄素积累策略的优化解决方案:研究不同的处理方法,如营养限制、干旱应激和光照模式等,同时探索叶黄素的生物合成途径,以提高叶黄素的积累效率。
五、研究过程及实施计划1. 第一年:寻找适宜异养小球藻的高密度培养条件,并进行基础生物学特性和生化指标等测定。
2. 第二年:优化叶黄素积累策略,并进行异养小球藻中叶黄素的分离、纯化和鉴定。
3. 第三年:建立小球藻叶黄素的分析鉴定方法,并探讨小球藻叶黄素的应用价值。
小球藻异养培养的研究

小球藻异养培养的研究
潘欣;李建宏;戴传超;浩云涛;马宇翔;王雪锋
【期刊名称】《食品科学》
【年(卷),期】2002(023)004
【摘要】通过单因子试验,研究了椭圆小球藻L1藻株异养培养发酵的最佳条件分别为:葡萄糖10g/L,尿素0.21g/L的BG-11培养基,培养温度25℃~30℃,培养基起始pH为5.5~6.5,250mL三角瓶装液量为100mL,接种量10%.在此基础上,进行了2L发酵罐培养实验,获得了干重5.42g/L的生物量,约为自养培养获得生物量的2O倍.对异养与自养藻细胞内主要营养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异养小球藻总脂含量升高,蛋白质及灰分含量下降.
【总页数】6页(P28-33)
【作者】潘欣;李建宏;戴传超;浩云涛;马宇翔;王雪锋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2l0097;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2l0097;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2l0097;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2l0097;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2l0097;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2l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
【相关文献】
1.转兔防御素基因小球藻生物反应器异养培养工艺研究 [J], 韩兴梅;李元广;李兴武;万俊芬;魏晓东;孙勇如;王义琴
2.发酵罐高密度异养培养小球藻的研究 [J], 马千然;汪苹
3.转兔防御素基因小球藻异养培养的培养基优化研究 [J], 韩兴梅;李元广;魏晓东;孙勇如;王义琴
4.大规模异养发酵培养小球藻USTB-01研究 [J], 景建克;许倩倩;刘硕;陈灏;闫海
5.小球藻异养培养的研究进展 [J], 闫海;张宾;王素琴;李雅雯;刘硕;杨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球藻异养生长及叶黄素合成量影响因子的优化研究

g whadcl l ti cne tIW Sfudta l e d m vlm r i e 6 ao t i akepr n vr o r t e u r u n o t .t a n to r i o eo g r tt nr e nf s xei tf oe b t o n a le n o h w me u u hh a i a l me s a d h clg whadlt r a o , hc e st t ufi t e t ni tenc s t I ern eb ten 1- 0 g L , i e e r t u i f m tn w ihm a a sfc n r i eesy nt g e e 0 6 ・~ hg r o n e o i n n h i e aa o sh i. h a w h iia cn et t no gu o rs t ge a im s ocnrt nadlt i d b tn ii dt e rwh I e ntl ocnri f le ̄ eu e i hh r m bo ascnet i e ye , u i bt ecl g t. t i ao ld n i fl ao n u i l n h e h o nh
l~ogI- O 6 ・ 范围 内, 高的葡萄糖起始 浓度可提 高小球藻的最终生物量和叶黄 素产 量 , 制小球藻 的细胞 生长ຫໍສະໝຸດ ; 2l 『 较 但抑 在 : ~
1:范围内, 2 1 较低的 C : N比有利于细胞中叶黄素含量的增加, 而对小球藻细胞生长的影响较小。通过建立数学模型、 对上述
参数进行优化 , 小球藻的 比生 长速率和 细胞 中叶黄素含量得到 了显著提 高, 最大 比生 长速 率和细胞 中叶 黄素含量分 别达到
小球藻自养、异养和混养特性的研究

小球藻自养、异养和混养特性的研究
杨素玲;孟佑婷;刘桂君;王平;尚宏忠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3(000)018
【摘要】[目的]为小球藻的高密度培养及开发高附加值代谢产物提供基础参数.[方法]从细胞生长、营养物质吸收、细胞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研究小球藻自养、异养和混养特性.[结果]在异养和混养条件下小球藻生物量显著提高,最大生物量分别是自养时的3.2、4.0倍,对葡萄糖的吸收与生长状态相对应;在不同营养方式下细胞组分存在差别,在异养和混养条件下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降低,但总脂含量增加;与自养相比,异养和混养时叶绿素含量降低,激发能在2个光合系统间的分配比
PSⅡ/PSⅠ降低.[结论]混合培养在高密度高油脂含率小球藻培养方面具重要的应用前景.
【总页数】3页(P7748-7749,7863)
【作者】杨素玲;孟佑婷;刘桂君;王平;尚宏忠
【作者单位】北京市辐射中心,北京100015;北京市辐射中心,北京100015;北京市辐射中心,北京100015;北京市辐射中心,北京100015;北京市辐射中心,北京100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216
【相关文献】
1.异养小球藻的筛选鉴定及其特性研究 [J], 李奥搏;汪苹;张正洁;酒卫敬;李金穗
2.自养、异养和混养下小球藻的生长及生化成分 [J], 王海英;郭祀远;郑必胜;李存芝
3.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异养生长特性研究 [J], 余若黔;刘学铭;梁世中;陈子健
4.自养与异养小球藻脂溶性化合物对比研究 [J], 吴庆余;盛国英
5.自养与异养小球藻热模拟产气对比研究 [J], 吴庆余;殷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营养方式对小球藻生长性能及营养价值的影响_严佳琦

*通讯作者 。 E-mail :xxh uan g@shou .edu .cn , Tel :(021)61900463 收稿日期 :2010-12-19 ;接受日期 :2011-04-08 作者简介 :严佳琦 (1985-), 女 , 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微藻培养及其营养研究 。 E-mai l :x-t .y .h-x @163 .com , Tel :15692165253
第 32 卷 第 4 期 渔 业 科 学 进 展 2 0 1 1 年 8 月 PROGRESS IN F ISH ERY SCIENCES
Vol .32 , N o .4 Aug ., 2011
营养方式对小球藻生长性能及营养价值的影响
严佳琦 黄旭雄* 黄征征 胡 盼 吕为群 林 锋
传统的产业化微藻培养多利用开放的水池 , 微藻以光合自养的模式生长 。 已有的研究表明 , 某些微藻可以 在无光或有光的条件下以异养或混合营养的方式利用有机碳源进行生长(Gladue自养培养过程中光限制等问题 , 使得工业化大规模高密度培养微藻成为可能(Chen 1996)。 Ch lorel la p yrenoi dosa , Chlorel la v ulgari s , Ch lorel la zof i ng iensis , Chlorel la protot hecoides 等多种小球藻均 可在无光条件下利用糖或其他有机化合物作为能源和碳源进行异养生长(Sam ejim a et al . 1958 ;M ayo et al . 1994 ;Shi et al . 2000 ;Sun et al . 2008)。 本研究探讨了实验室诱导筛选出的具有异养能力的小球藻 在不同营养方式下的生长性能及其营养价值 , 以期为该小球藻的高密度培养及开发高附加值代谢产物提供基 础参数 。
一种提高小球藻叶绿素含量的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提高小球藻叶绿素含量的方法[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9d3488e6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28.png)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811416377.X(22)申请日 2018.11.26(71)申请人 江苏科技大学地址 212003 江苏省镇江市梦溪路2号(72)发明人 邓祥元 高坤 颜闰娇 曹倍 胡小丽 李达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代理人 楼高潮(51)Int.Cl.C12N 1/12(2006.01)C12N 1/38(2006.01)C12R 1/89(2006.01)(54)发明名称一种提高小球藻叶绿素含量的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小球藻叶绿素含量的方法,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1)将小球藻藻种置于BG11培养液中进行富集培养,当其细胞密度达到108个细胞/mL数量级时,获得小球藻种子液;(2)在BG11培养液中加入调控物质,制成改良BG11培养液;(3)将步骤(1)获得的小球藻种子液按1%的体积比例接种到步骤(2)制作的改良BG11培养液中,获得小球藻培养物;(4)将步骤(3)制得的小球藻培养物置于光照摇床上培养6~8天。
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法可显著提高小球藻的叶绿素含量,改善小球藻品质,提高小球藻的综合利用价值。
而且,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实用性强、易实现连续生产等特点。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CN 109355194 A 2019.02.19C N 109355194A1.一种提高小球藻叶绿素含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1)将小球藻藻种置于BG11培养液中进行富集培养,当其细胞密度达到108个细胞/mL数量级时,获得小球藻种子液;(2)在BG11培养液中加入调控物质,制成改良BG11培养液;(3)将步骤(1)获得的小球藻种子液按1%的体积比例接种到步骤(2)制作的改良BG11培养液中,获得小球藻培养物;(4)将步骤(3)制得的小球藻培养物置于光照摇床上培养6~8天。
高产叶黄素转基因小球藻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高产叶黄素转基因小球藻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769f6d8227d3240c8547efd7.png)
专利名称:高产叶黄素转基因小球藻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林祥志,马瑞娟,荣辉,林汝榕,程汝滨,王昭凯,杨善军,马勇,陈水波,柯秀蓉,李惠丽
申请号:CN201210563819.X
申请日:20121220
公开号:CN103045626A
公开日:
20130417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产叶黄素转基因小球藻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培育转基因小球藻的方法,为将IPP异构酶编码基因导入目的小球藻中,得到转基因小球藻,所述转基因小球藻的叶黄素产量大于所述目的小球藻;所述IPP异构酶的氨基酸序列为序列表中的序列2。
本发明的实验证明,本发明将IPP异构酶编码基因表达盒导入野生型小球藻中,得到转基因小球藻,该转基因小球藻的叶黄素含量和野生型小球藻相比最高提高30.95%;叶黄素产量和野生型相比最高提高36.77%,为高产叶黄素小球藻。
申请人: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地址:361005 福建省厦门市大学路178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关畅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5.2007四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147[2]孙艳秋,刘珂,王守愚,等.槲寄生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0,23(6):471-471[3]BeretA,CazenaveJP.Theeffectofflavonoidsonblood-vesselwallinteractions[M].NewYork:PlantflavonoidsinBiologyandMedicine,1988,11:187-200[4]杨红,等.中药化学实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5]ZhuQY,etal.Interactionbetweenflavonoidsandα-toco-pherolinhumanlowdensitylipoprotein[J].J.Nutr.Biochem,2000,(11):14-21[6]陈世伟,李俊峰,等.槲寄生碱的提取纯化及抗肿瘤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5(5):373-375[7]李晓斌.槲寄生提取物的抗衰老实验研究[J].云南中医院学报,200l,24(1):l3-14[8]卢艳花.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9]尉芹,王冬梅,等.杜仲叶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然科学版),2001,29(5):199-122[10]李云雁,等.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叶黄素(Lutein),又名“植物黄体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蔬菜、花卉、水果等高等植物与某些藻类收稿日期:2006-10-13作者简介:马永强(1963-),男,哈尔滨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生物化学以及食品酶学。
淡水小球藻异养培养生产叶黄素的研究马永强,韩春然,孙冰玉(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76)摘要: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淡水椭圆小球藻异养培养的最佳条件为BG-11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为20g/L、尿素浓度为1.0g/L、培养基初始pH值为6.5、28℃,异养培养生产叶黄素的最佳条件为BG-11培养基葡萄糖浓度40g/L、尿素浓度0.2g/L、pH值6.5、28℃下振荡培养8d。
关键词:叶黄素;椭圆小球藻;异养培养中图分类号:TS20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989(2007)05-0132-03ProductionofluteinbythemicroalgaChorellaellipsoideainheterotrophiccultivationMAYong-qiang,HANChun-ran,SUNBing-yu(CollegeofFoodEngineering,HarbinUniversityofCommerce,Harbin150076)Abstract:Bythesinglefactorandorthogonalexperiments,theoptimumgrowthconditionsforCholerraellipsoi-deainheterotrophiccultivationwere:BG11mediumwith20g/Lglucoseand1.0g/Lurea,originalpH6.5,28°C,andluteinproducingconditionswere:BG11mediumwith40g/Lglucoseand0.2g/Lurea,originalpH6.5,28°C,8days.Keywords:lutein;cholerraellipsoidea;heterotrophiccultivation!!!!!!!!!!!!!!!!!!!!!!!!!!!!!!!!!!!!!!!!!!!!!!!!!!!!!!!!!!!!!!!!!!!!!!!!!!!!!!!!!!!!!工艺技术132No.5.2007生物中的天然色素[1]。
除了被广泛作为色素使用之外,叶黄素还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它具有抗氧化功能[2],对老年性眼球视网膜黄斑退化引起的视力下降和失明有预防的效果[3],对心血管疾病、白内障以及癌症的治愈也都有明显的功效[2]。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在1995年批准叶黄素可以作为食品补充剂。
叶黄素的生产有从植物中提取和利用微生物发酵两种方法,在我国,以前一种为主。
小球藻为绿藻门小球藻属(Chlorella)普生性单细胞绿藻,是单细胞的真核生物。
它体积小,以光合自养生长繁殖,分布极广,生物量大[4]。
对生长条件要求简单,环境耐受性强,繁殖速率高,人工培养比较容易。
同高等植物相比,利用藻类生产叶黄素更有优势,因为藻类可以大规模的利用生物反应器来培养,因此可以使产品来源持续而稳定。
本文目的旨在研究利用淡水椭圆小球藻异养培养来生产叶黄素的方法,为小球藻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淡水椭圆小球藻(Cholerraellipsoidea):宁波大学藻类研究所;BG-11培养基[5]。
1.2主要仪器设备722光栅分光光度计,气浴恒温振荡箱,高速离心机,真空冷冻干燥机,PB-10pH计。
1.3实验方法1.3.1影响小球藻生长因素范围的确定使用BG-11培养基,培养基中与考察因素有关的原始条件为葡萄糖10g/L、尿素0.2g/L、自然pH。
其他条件为接种量10%,培养基装液量100mL/250mL三角瓶,28°C恒温摇床培养8d。
将小球藻分别在下列条件培养后,用血球计数法测定各培养液中细胞数量。
温度:将淡水小球藻接种到原始BG-11培养基中,恒温摇床培养温度分别为20℃、25℃、28℃、30℃、35℃。
葡萄糖浓度:将上述BG-11培养基中葡萄糖的浓度分别为0、10g/L、20g/L、30g/L、40g/L、50g/L、60g/L,其他条件不变。
尿素浓度:将上述BG-11培养基中尿素的浓度分别为0、0.2g/L、0.6g/L、1.0g/L、1.4g/L、1.8g/L,其他条件不变。
培养基起始pH值:将BG-11起始pH值分别调节为3.5、4.5、5.5、6.5、7.5,其他条件不变。
1.3.2淡水小球藻异养培养的正交实验在已确定的上述各单因素的适宜范围内,选定3个水平,利用L9(34)(见表1)进行小球藻异养培养的正交试验(接种量10%,培养8d)。
小球藻异养培养条件的确定:分别以血球计数法测定各发酵液中的细胞数量,以细胞数量为指标,确定小球藻异养培养的最佳条件。
小球藻异养培养生产叶黄素条件的确定:藻粉的制备:分别收集各培养条件得到的培养液,6000r/min离心4min,弃去上清液,收集藻泥,于真空冷冻干燥器中干燥,将干燥后的藻体用研钵磨碎成藻粉,过60目筛,放入密封容器中,-18℃保存。
叶黄素的测定:准确称取0.1g藻粉,加入一定体积的有机溶剂[6],用细胞破碎器破碎,探头转速10000r/min、破碎次数2次、破碎时间5min/次、室温,将处理后的溶液于6000r/min离心4min,收集上清液,定容,于445nm下测定溶液的吸收值,以吸光光度(OD)值表示叶黄素的相对含量。
小球藻生产叶黄素条件的确定:在上述正交条件下,以各培养条件下叶黄素的OD值为指标,确定小球藻生产叶黄素的最佳条件。
2结果与讨论2.1影响小球藻生长的各因素范围的确定2.1.1温度从不同培养温度下淡水小球藻的细胞数量来看(见图1),在25~30℃之间,藻体生长较好,30℃以后,藻体生物量急剧下降。
因此,异养培养温度范围可选择在25~30℃之间。
2.1.2葡萄糖浓度在葡萄糖浓度低于20g/L时,淡水小球藻的细胞数量随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葡萄糖浓度为20~30g/L时达到最高值,在40g/L以前,细胞数量比水平因素温度(℃)A葡萄糖浓度(g/L)B尿素浓度(g/L)CpH值D126200.25.5228300.66.0330401.06.5表1小球藻异养培养优化因素水平表工艺技术133No.5.2007较稳定;当葡萄糖浓度超过40g/L时,提高葡萄糖浓度会导致藻细胞数量下降(见图2),这说明,碳源浓度过高会对淡水小球藻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
因此,葡萄糖的浓度范围为20~40g/L。
2.1.3尿素浓度由图3可见,尿素浓度低于0.6g/L时,增加尿素浓度会促进小球藻的生长;在0.2 ̄1g/L之间,小球藻的生长比较稳定;而超过1g/L时,小球藻的细胞数量明显降低。
说明尿素是小球藻生长所必需的,但高浓度的尿素会抑制藻细胞的生长,适宜的尿素浓度可取范围为0.2~1g/L。
2.1.4培养基起始pH一般来说,小球藻存活的pH范围为4.5~10.6,接近中性的pH有利于小球藻的生长。
本实验中,小球藻在初始pH3.5~7.5的范围内都能生长,但在pH5.5~6.5内,藻细胞数量维持在一个较高值(见图4)。
由此认为,小球藻异养培养适宜的pH范围为5.5~6.5。
2.2淡水小球藻异养培养条件的确定正交实验的直观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异养培养条件下小球藻的生长的影响顺序是:温度>>葡萄糖浓度>pH值>尿素浓度。
最优条件组合应为A2B1C3D3,,即28℃、BG-11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为20g/L、尿素浓度为1.0g/L、培养基初始pH值为6.5。
2.3淡水小球藻异养培养生产叶黄素最佳条件的确定在正交实验的条件下,异养培养淡水小球藻,得到的叶黄素的吸光光度值见图5。
在9个摇瓶中,6号摇瓶(培养条件为28℃、葡萄糖浓度为40g/L、尿素浓度为0.2g/L、培养基初始pH值为6.0)叶黄素在445nm下的OD值最高。
直观分析表明,各因素对小球藻异养培养条件下发酵生产叶黄素的影响顺序是温度>尿素浓度>葡萄糖浓度>pH值。
最优组合应为A2B3C1D3,即28℃、葡萄糖浓度为40g/L、尿素浓度为0.2g/L、培养基初始pH值为6.5,与6号摇瓶的实验条件非常接近。
3结论淡水小球藻异养培养的最佳条件是BG-11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20g/L、尿素浓度1.0g/L、培养基初始pH值6.5、28℃培养,而其产叶黄素的最佳条件则为葡萄糖浓度40g/L、尿素浓度0.2g/L、培养基初始pH值6.0、28℃培养。
说明淡水小球藻异养培养与其生产叶黄素的条件并不完全一致,高浓度的尿素有利于菌体的增值,而高浓度的葡萄糖有利于叶黄素的积累。
参考文献:[1]杨丽飞,邓宇.叶黄素提取工艺的初步研究.广西轻工业,2003,(6):12-15[2]李浩明.万寿菊叶黄素及其生理功能研究概况.中国食品添加剂,2001,(1):31-33[3]ChenF,ShiX,JiangY.High-yieldproductionofluteinbythegreenmicroalgaChlorellaprotothecoidesinheterotrophicfed-batchculture,BiotechnolProg,2002,(18):723-727[4]孙勇如.小球藻—新型的生物反应器[N].科学中国人,2002,(4):39[5]潘欣,等.小球藻异养培养的研究.食品科学,2002,23(4):28-33[6]桂林.蛋白核小球藻培养方式的比较及其叶黄素的提取检测.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2001工艺技术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