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 拓展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 7《最后一课》阅读理解 (新版)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阅读理解最后一课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
”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
”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满谷子的庄稼地。
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同样,要想记灵魂纯净,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2、联系上下文,解释“饱学”的意思,并再写两个含有“饱”字的成语。
意思:成语:6、最后一句话含蓄、意味深长,它在全文的作用是(),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如何除掉旷野里的杂草。
2、学识丰富;成语略3、点点头;微笑;态度与前两种基本相同(言之成理就可)4、不是失信,哲学家虽未到,却已经用事实宣布了最正确、最理想的答案。
5、震惊——疑惑——顿悟(言之成理就行)6、点题:美德是一个人灵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7、美德太重要了。
8、实践出真知。
(意近即可)。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课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课文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最后一课》阅读答案

《最后一课》阅读答案看了最后一课的原文,对于下面的问题你会做吗?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最后一课》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啊。
”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杂草。
”“对,”哲学家说:“现在旷野里是长满杂草,但是我想知道应该如何铲除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然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行了。
”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最后一课阅读答案是很好的办法啊。
”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我想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吧,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铲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到此地相聚。
”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不过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________;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________去占领它。
想想弟子们在来源地相聚的情景,他们的心理活动会有哪些变化?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1.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拓展阅读

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拓展阅读祖国当吉普赛人拖着他们庞大的车队像乞丐一样在世界各地到处流浪的时候,他们受尽了世人的白眼,饱经了人间的多少轻蔑啊!没有一个国家会把他们当成尊贵的客人来欢迎他们的到来,也没有任何人会真正地关心他们未来的命运……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祖国!一个没有自己祖国的民族,实际上已经成为人类的一个可悲的弃儿,他们像是一群被从一片绿林驱赶到另一片绿林的鸟儿,永远都找不到自己落脚的枝头。
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是一个民族能够将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的依托,是一个民族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灿烂文化和文明的基础,是一个民族永远都不会被摧毁的源泉……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民族的昌盛,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的天空上有多少颗伟大和不朽的灵魂之星在永远闪着迷人的光芒啊!为了点燃人们心中的激情,孔子发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穿越时空的呐喊;为了让人们的生命之剑永远锋利,为了让人们的灵魂不会在失败中退却,老子写下了“以不争而达到无所不争”“以无为而达到无所不为”的千古不灭的文字……在祖国的大地上,孔子的思想和老子的精神永远像日月一样照耀着中华民族的每一颗自强不息的心!为了祖国,为了民族,宁死不屈的苏武被囚禁在北海十九年,而手里从不离开象征祖国尊严的汉使旌节;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后,高吟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就义;林则徐置生死于不顾,愤怒点燃了虎门销烟的烈火;周恩来少年时就曾写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毛泽东更以他顽强的拼搏和不屈的斗志与他的同志一起实现了创建新中国的伟大抱负……爱自己的祖国吧!这是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里蕴含着的一种最炽热最高尚的情感,这是一个民族向世界袒露的最伟大和最高贵的灵魂,这是一个民族尊严的最集中体现。
爱自己的祖国是无条件的,就像她无条件地贡献给我们可以畅饮的清泉、甘甜的果实一样。
爱自己的祖国是无言的,就像她在默默中教会我们做人要有山的脊梁、江的气魄、海的胸怀一样!只有爱自己的祖国,我们的民族才能成为这个蔚蓝色星球上的一个最富强、最不可战胜的民族;只有爱自己的祖国,我们才不会像吉普赛人那样四处流浪和无可奈何地忍受轻蔑和白眼。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原文全文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原文全文《最后一课》我今天特别想给大家讲讲我们七年级语文课本里一篇超感人的文章,那就是《最后一课》。
我记得刚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像被一股神秘的力量给吸进去了一样。
这故事啊,发生在一个特殊的时期。
小弗朗士,这个调皮捣蛋的小男孩,就像我们身边那些总是想着玩、不爱学习的同学一样。
每天上学,他都是懒懒散散的,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能在田野里疯跑,怎么能躲过老师的检查。
你看,他多像我们班的那个谁啊,每次老师让背课文,他就各种找借口,不是说肚子疼,就是说忘带书了。
小弗朗士去上学的路上,他看到的那些平常的景色,这时候都变得不一样了。
画眉鸟在树林里唱歌,以前他可能就觉得这鸟叫得真好听,今天听起来却好像带着点忧伤。
这就好比啊,你要是知道自己马上要失去一个特别好的东西,那平时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东西,这时候都变得珍贵起来了。
我想小弗朗士这时候心里肯定在想:“哎呀,这鸟叫怎么今天听起来这么让人难受呢?”到了学校,他发现教室里的气氛也特别奇怪。
韩麦尔先生今天穿得特别正式,以前可从来没这样过。
同学们也都安安静静的,没有了往日的吵闹。
这时候,小弗朗士好像有点意识到,要发生什么大事了。
他心里肯定在嘀咕:“这是咋啦?怎么大家都变得这么奇怪呢?”韩麦尔先生开始上课了。
他说话的声音都有点颤抖,就像他心里藏着一个特别大的秘密,快要藏不住了一样。
他说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
哇,听到这个消息,小弗朗士心里肯定像被雷劈了一样。
他肯定在想:“怎么会这样呢?法语课怎么就突然成了最后一堂了呢?”我读到这儿的时候,心里也特别难受。
就像自己心爱的玩具,突然被人抢走了,而且再也拿不回来的那种感觉。
韩麦尔先生在课上变得特别耐心,以前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也不生气了。
他开始认真地给大家讲解语法,就好像要把他知道的所有关于法语的知识,都一股脑儿地塞进同学们的脑袋里。
小弗朗士这时候也特别认真,他不再是那个只想玩的小男孩了。
他眼睛紧紧地盯着黑板,耳朵竖得直直的,生怕错过韩麦尔先生说的每一个字。
语文《最后一课》阅读答案

语文《最后一课》阅读答案《最后一课》阅读答案:1.故事故事发生在普法尔茨地区的法国小镇萨尔斯。
2.主人公是法国小学生弗朗索瓦。
3.弗朗索瓦和他的同学们都非常懒散,平时学习不认真,常常迟到。
4.这一天,弗朗索瓦的数学老师先生埃尔华宣布,这将是他们的最后一堂法文课。
5.接着,先生埃尔华给弗朗索瓦和同学们上了一堂感人肺腑的法文课,讲述了法国与普鲁士的战争,以及对法国母语的重视。
6.弗朗索瓦对这堂课印象深刻,认识到自己对法国文化的无知和漠视。
7.下课后,弗朗索瓦在回家的路上感慨万分,决心要努力学习,珍惜学习的机会。
8.弗朗索瓦回到家后,父亲告诉他,家里已经准备好了美国的船票,准备移民。
9.弗朗索瓦十分遗憾地告诉父亲,他再也不会有机会学习法文了。
10.最后,弗朗索瓦与同学们在学校门前庄严地唱起了法国国歌,表达了他们对法国文化的热爱和对失去法文课的遗憾。
我希望这份阅读答案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阅读这个故事。
如果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我提问。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芒·德·圣-埃克苏佩里所著的一篇优秀短篇小说。
这个故事以简洁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和充满情感的场景,向读者传达了对教育和文化的珍视与敬重。
通过主人公弗朗索瓦的成长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文化和语言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失去机会的遗憾之情。
这个故事发生在法国小镇萨尔斯,那时正值法国与普鲁士的战争。
弗朗索瓦是一个普通的法国小学生,和他的同学们一样,缺乏对学习的热情,经常迟到、懒散。
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法国语言对他们来说似乎并不重要。
然而,弗朗索瓦的世界在那一天被颠覆了。
在数学老师先生埃尔华的讲课中,他们得知这将是他们的最后一堂法文课。
弗朗索瓦开始认真聆听,原来他们所学的法语并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课程,而是代表着法国文化和传统的重要一环。
这位激情四溢的老师在课堂上讲述了法国与普鲁士的战争,强调了法国母语的重要性,以及对法律和文化的维护和传承是多么的重要。
2.2《最后一课》阅读理解.(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2.2《最后一课》阅读理解.(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
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
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
”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
”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满谷子的庄稼地。
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同样,要想记灵魂纯净,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1、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联系上下文,解释“饱学”的意思,并再写两个含有“饱”字的成语。
意思:成语:3、四个弟子除掉杂草的方法各不相同,对于前两个弟子的回答,哲学家的态度分别是“()”、“()”。
对于后两种方法的态度却只字未提,为什么?请你用简短的词语,描写哲学家的神情、态度。
4、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未到,是否言而无信?5、想象四个弟子再来原地相聚的情形,他们的心理活动会有哪些变化?6、最后一句话含蓄、意味深长,它在全文的作用是(),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课内阅读

课内阅读二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
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语话唱歌吧!”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字帖.( ) 强.迫( )
2.这里的“我”指__________,用第一人称写显得 __________。
3.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请分析其含义。
4.画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写出了小弗郎士心里的恐惧,他害怕敌人伤害他喜欢的鸽子。
B.这句话用感叹句写出了小弗郎士的愤慨,表现出他憎恨侵略者,热爱祖国的感情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C.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意在表现小弗郎士喜欢鸽子,希望鸽子用法语唱歌。
D.这句话通过写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表现他是个淘气不爱学习的孩子,上课精力不集中,走神看鸽子。
5.你认为这是一堂什么样的课?
参考答案
1.t ièqiǎnɡ
2.小弗郎士真实亲切
3.比喻。
烘托出教室里的爱国气氛,也说明了小弗郎士领悟了此课意义,由幼稚变成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
4.B
5.爱国主义教育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祖国
当吉普赛人拖着他们庞大的车队像乞丐一样在世界各地到处流浪的时候,他们受尽了世人的白眼,饱经了人间的多少轻蔑啊!没有一个国家会把他们当成尊贵的客人来欢迎他们的到来,也没有任何人会真正地关心他们未来的命运……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祖国!一个没有自己祖国的民族,实际上已经成为人类的一个可悲的弃儿,他们像是一群被从一片绿林驱赶到另一片绿林的鸟儿,永远都找不到自己落脚的枝头。
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是一个民族能够将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的依托,是一个民族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灿烂文化和文明的基础,是一个民族永远都不会被摧毁的源泉……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民族的昌盛,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的天空上有多少颗伟大和不朽的灵魂之星在永远闪着迷人的光芒啊!为了点燃人们心中的激情,孔子发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穿越时空的呐喊;为了让人们的生命之剑永远锋利,为了让人们的灵魂不会在失败中退却,老子写下了“以不争而达到无所不争”“以无为而达到无所不为”的千古不灭的文字……在祖国的大地上,孔子的思想和老子的精神永远像日月一样照耀着中华民族的每一颗自强不息的心!为了祖国,为了民族,宁死不屈的苏武被囚禁在北海十九年,而手里从不离开象征祖国尊严的汉使旌节;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后,高吟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就义;林则徐置生死于不顾,愤怒点燃了虎门销烟的烈火;周恩来少年时就曾写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毛泽东更以他顽强的拼搏和不屈的斗志与他的同志一起实现了创建新中国的伟大抱负……
爱自己的祖国吧!这是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里蕴含着的一种最炽热最高尚的情感,这是一个民族向世界袒露的最伟大和最高贵的灵魂,这是一个民族尊严的最集中体现。
爱自己的祖国是无条件的,就像她无条件地贡献给我们可以畅饮的清泉、甘甜的果实一样。
爱自己的祖国是无言的,就像她在默默中教会我们做人要有山的脊梁、江的气魄、海的胸怀一样!只有爱自己的祖国,我们的民族才能成为这个蔚蓝色星球上的一个最富强、最不可战胜的民族;只有爱自己的祖国,我们才不会像吉普赛人那样四处流浪和无可奈何地忍受轻蔑和白眼。
【且读且思】
1.文章标题为“祖国”,可开篇为什么从吉普赛人的遭遇说起?
2.文章结尾段中哪句话和开头相照应?有什么作用?
答案:
1.吉普赛人因为没有祖国,所以饱受轻蔑和白眼。
文章以吉普赛人的遭遇开篇,从反面说明没有祖国是多么可悲,从而告诉人们一定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2“. 只有爱自己的祖国,我们才不会像吉普赛人那样四处流浪和无可奈何地忍受轻蔑和白眼。
”这样首尾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更加突出了爱国的必要性。
阅读下文,说说以“先生们,请进入波兰”为题有什么好处。
先生们,请进入波兰
1944年初冬,苏联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曙光初现,德国R集团军在加里宁格勒城下被击溃。
一支苏联骑兵部队,千里追袭德军残部,追了六天六夜,第七天拂晓来到了一个
陌生的地方。
眼前,左侧是一片草坪,草色结霜;右侧稍远处,是一潭溪水,昨夜里北风骤降,溪水凝冰,再远处,隐隐是一片森林。
两名红军指挥员纵马跃上高坡,在马上共同展开巨大的军事地图,一寸一寸地点戳着寻找着,希望能找出这是什么地方。
正找着,一个人从高坡对面的森林里走了出来。
那个人樵夫打扮,衣衫褴褛,面容憔悴,肩上扛着一柄大斧头和一担滴着露水的青柴。
“喂,你是谁?这里是哪儿?”红军指挥员扬鞭问道。
“你们是谁?来这儿做什么?”樵夫反问道。
“我们是苏联红军,我们在追击敌人。
”樵夫放下斧头和青柴,脱帽深深鞠了一躬:“那么,请您和您的马离开草坪,不要站在那上面。
”
“你究竟是谁?怎么敢这样和我们说话?”指挥员显出了几分恼怒,四周的红军战士们马刀闪闪,枪刺晃动。
“请您和您的马离开草坪,不要站在那上面。
”樵夫面不改色地重复道。
大校和上校对视了一眼,提缰缓缓走下草坪。
“谢谢,”樵夫说道,“我是波兰公民涅里克。
也许你们会说,波兰版图已经不存在了,早在七年前就被纳粹和列强第三次瓜分了,但祖国永远在她的儿女心中。
你们刚才的马蹄下,是从前竖立着波兰界碑的地方,也是将来一定会重新立起波兰界碑的地方。
七年前,为了让界碑不被纳粹拔掉,手无寸铁的波兰人与敌人殊死抗争,在这块草坪下,不仅埋藏着界碑,也埋葬着我的父亲、叔叔和我的兄弟。
我——是纳粹血洗村庄之后唯一的幸存者和见证者。
现在……”樵夫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弯腰从青柴枝里摘下一朵白色的野花,缀在胸前,然后向身后平挥手臂,说道:“先生们,请进入波兰。
”
数千名红军战士全体下马,向樵夫立正、敬礼。
战士们上马,提缰向右绕过草坪,战马嘶嘶,坚硬的马蹄磕碎冰面,从刺骨的水流中穿溪而过。
答案:
用波兰樵夫说的话作题目,突出樵夫热爱祖国、勇于维护祖国尊严的形象,蕴含着作者的赞美之
下文中,“歌声从台上的独唱渐渐变成了全场的合唱”,为什么会这样呢?对此,你有何感受?
在国外唱《我的祖国》
叶公觉
我的儿子本是一位新生代的骄子,他热衷于港台歌星们演唱的歌曲,对我来说这些歌曲旋律夸张别扭,一点也不好听,有的甚至像说话一样,毫无音乐性,但儿子喜欢,我一向对他喜爱的歌不以为然。
自从儿子出国以后,我发现他的爱好有了改变。
从他发来的电子邮件中知道,他开始喜爱中国的山水画,常从网上下载反映祖国风貌的图片,而且也喜欢起一些老歌来,其中一首就是《我的祖国》。
儿子在电子邮件中高兴地告诉我,他如今是每天口不离这首歌,越唱越觉得祖国家乡的可爱。
我从小学起,就唱“一条大河波浪宽”,但当初注重的是歌声的优美、旋律的舒展,对于歌词所描写的祖国的形象反而没有注意,大概因为一直生活在很小的生活范围内,对祖国的含意缺乏深切的理解吧?而今我的儿子在异国他乡歌唱《我的祖国》应该有更深一层的感
受。
我和《我的祖国》的词作者乔羽先生有过一面之缘,那年他来我所居城市采风,我陪同他,与他同行的还有石祥、凯传。
后来他还给我写过信,用毛笔写的,很潇洒的笔迹,我至今珍藏着。
他待人很热情真诚。
是他给电影《上甘岭》写的插曲《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美景,仿佛就是描写的我的家乡江南风光。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写出了中国人民既好客又嫉恶如仇的民族性格。
这首歌传唱几十年不衰,总是有它的道理的。
如今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我的一向不爱好老歌的儿子,也热爱起这首老歌来,可见它的魅力非凡。
后来我也有机会去国外小住,在别的国家里,语言又不能相通,每天除了看看华语电视外,只能读中文书解寂寞。
有时也哼唱起《我的祖国》这首歌来。
有一次华人聚会,会后有精彩的文娱演出,其中第一个节目就是一位中国留学生唱的《我的祖国》,那身穿鲜艳丝绸中国服装的女留学生一开口就像郭兰英当年唱的那样声情并茂:“一条大河波浪宽……”台下的人们似乎迫不及待地附和着唱起来:“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我的声音颤抖着也跟唱起来:“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阳光……”
歌声从台上的独唱渐渐变成了全场的合唱,在合唱声中,有鬓发斑白的老学者,有青春年少的留学生,有事业兴旺的企业家,有随夫留洋的伴读夫人,有侨居海外多年的侨界领袖,有中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大家似乎忘了各自的身份,都以一个祖国的儿女的身份真心实意地唱着这首歌,因为我们有同一个祖国,我们是唱着《我的祖国》成长起来的。
歌声中,我想起了童年,想起了故乡,想起了美好祖国的山山水水,我发自内心地深情独白:祖国,我爱你!
答案:
“因为我们有同一个祖国,我们是唱着《我的祖国》成长起来的。
”这首歌引起了观众强烈的感情共鸣。
感受示例:无论何时何地,真正的炎黄子孙总是心怀着祖国。
中国人,珍惜吧
白岩松
可能是因为替《面对面》栏目采访了马布里,这两天,好多人和我聊到马布里,但其中很多人都表达了一种疑惑:马布里说后半生和中国有缘是真的吗?马布里说爱中国爱北京,是真的吗?马布里就得了CBA的总冠军,然后就哭,哭,是真的吗?
我特想这么回答:可以骂人吗?可以用脏话回答吗?啊?不能?那我就没什么可说的了!真是的,这么多问号中,我真实地听到我们的内心,依然自卑缺乏自信;我也感觉得到,人人都在抱怨,都以为中国没什么优点了。
但事实上不是!在来中国之前,马布里在美国把日子和人生都过到了没法再过的地步,这时候的中国与CBA之于他,如同溺水的人遇到救生圈,不抓住才怪。
要知道,那时候的马布里,对中国,除了姚明和长城,就不知道什么了。
所以,谈不上爱也谈不上恨,但机会最重要。
而来到中国后,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他的人生完全逆转,请问,从生命的角度,他会不爱中国与CBA吗?至于后半生,过三十年,北京出租车都会给他免单,而这个暑假,以他为故事蓝本的电影就开拍了。
你说,在美国会吗?接下来,公司找马布里代言的也少不了,你说,他后半生的机会在哪儿?
我们生活在中国,天天有人抱怨,以至于都忘了,抱怨只是希望中国变得更好,而并不是中国没有优点。
在目前这个世界,比中国还能拥有更多机会的国家并不多,虽然这块土地上依然有需要改进之处。
马布里就看到并抓住了这里让人兴奋并刺激的机会。
【且读且思】
1.作者在文中认为,马布里爱中国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马布里在美国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来到中国CBA打球,并抓住机会,为北京队赢得总冠军,实现了人生的逆转。
2.不要抱怨生活,珍惜拥有的一切,抓住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