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药理学复习重点

药理学复习重点

一、总论部分1.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等。

(2)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3)影响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因素。

2.简单扩散和载体转运的特点(1)简单扩散:①膜两侧的浓度差,从浓度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转运,浓度差越大,转运速度越快。

②药物的脂溶性,脂溶性大的药物容易通过膜转运,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脂溶性受到体液pH和药物解离度(pKa)的影响。

(2)载体转运:①选择性,对转运物质需要有结构上的匹配;②饱和性,因药物必须与数量有限的载体结合后才能通过细胞膜;③竞争性,结构相似的药物或内源性物质可竞争同一载体;④载体转运分为主动转运(消耗能量、可以逆浓度差转运)和易化扩散(不消耗能量、顺浓度差转运)两种方式。

3.药物在体内转运的四个过程(1)吸收: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2)分布:药物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

(3)代谢: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的改变,又称为生物转化。

(4)排泄:药物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从体内排出到体外的过程。

4.影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因素(1)药物制剂的溶解度和脂溶性。

(2)胃肠道功能状态(蠕动快慢和血流循环)。

(3)与胃肠道内容物的相互作用。

(4)首关消除:口服药物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道或肝脏消除。

5.首关消除及其实际意义(1)首关消除(首过消除):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门静脉,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药物受到灭活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少。

(2)实际意义:首关消除强的药物应加大给药剂量,或改用其他给药方法,以避免疗效降低,如硝酸甘油舌下给药,水合氯醛直肠给药,利多卡因以静脉注射给药等;但需要在胃肠道或门静脉发挥作用的药物,不受首关消除的影响。

药理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药理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药理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物可以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经皮等途径给药。

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特性(如溶解度、离子性等)、给药途径、给药部位以及生物体的生理状态等因素。

药物吸收的主要途径包括被动扩散、主动转运和内吞作用。

二、药物的分布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扩散过程。

药物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到达不同的组织和器官,然后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

药物的分布受到血流量、血液-组织分配系数、蛋白结合率、毛细血管通透性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在分布过程中可能出现组织库效应和毒性积累等现象。

三、药物的代谢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的主要部位是肝脏,也可以在肠道、肺、肾和其他组织中发生。

药物代谢的主要作用是增加药物的水溶性和活性,同时减少毒性和排泄速度。

药物代谢受到遗传因素、性别、年龄、饮食、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代谢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包括相对水解和偶氮化反应。

四、药物的排泄药物的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生物体内被排除的过程。

主要的药物排泄途径包括肾脏排泄、肠道排泄、肺排泄和乳腺排泄等。

肾脏排泄是主要的药物排泄途径,包括肾小球滤过、近曲小管分泌、远曲小管重吸收等过程。

其他排泄途径是药物在体内的循环,通过呼吸、汗液、胃肠道、唾液、乳腺分泌、皮肤和毛发等途径排泄。

五、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治疗效应的方式和过程。

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

直接作用是指药物与靶标分子结合产生生物效应,如激活受体、抑制酶、杀死细菌等。

间接作用是指药物通过改变生物体内的生理过程产生治疗效应,如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细胞内信号传导等。

六、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是指药物剂量和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

剂量-效应关系的曲线通常是S形曲线或饱和曲线,其中包括最低有效剂量、最大有效剂量、半数效应剂量、半数抑制剂量等参数。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1.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被机体吸收到血液循环中的过程。

药物吸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性质、给药途径、药物的剂量等。

吸收速度和程度对药物的治疗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药物吸收的途径主要有口服、皮肤吸收、注射和吸入等。

口服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用药后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到血液中。

而皮肤吸收是一种局部给药的途径,药物可以通过皮肤直接进入血液中。

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体内,快速达到药效的方法。

吸入是将药物通过呼吸道吸入体内,可以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和肺部。

2.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机体内的分布和扩散的过程。

药物的分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脂溶性、蛋白结合率、血管灌注率等。

药物通过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药物的分布差异对其药效产生影响。

药物在分布过程中可以局部作用也可以全身作用,这取决于药物本身的性质以及分布的特点。

药物分布的不均匀性是药物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的过程,主要是在肝脏中进行的。

药物经过代谢后往往会产生活性代谢产物或者无活性代谢产物,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药物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代谢的种类主要有氧化、还原、水解和酰基转移等。

药物代谢对于药物的作用时间、毒性和药效有着重要的作用。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清除和排出的过程,主要通过肾脏、肝脏、胆道、肺和肠道等途径进行。

药物排泄速度和途径影响着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从而影响着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药物在排泄过程中会发生药动学参数的变化,例如清除率、半衰期等。

药物在排泄过程中还会发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5.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具体过程。

药物有着多种作用机制,例如激动、抑制、拮抗等。

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受体、酶、离子通道等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第一章绪论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学科。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3.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

包括药物在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1、不良反应:(1)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危害性反应称为毒性反应。

(3)变态反应: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经接触致敏后所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称为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体质患者。

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4)停药反应: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症状重新出现或加剧的现象称停药反应,或称反跳现象。

(5)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称后遗效应。

后遗效应长短不一。

短的如服用催眠药后,次晨出现的乏力、困倦现象;长的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出现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症状。

(6)续发反应:续发反应是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如广谱抗生素。

(7)依赖性: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后,患者对药物产生主观和客观上连续用药的现象,称为依赖性。

如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

(8)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质患者对某些药物产生的反应与常人不同,这种现象称为特异质反应。

如蚕豆病。

2、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称为该药物的效能。

效能反映了药物内在活性的大小,效能大活性大。

3、效价强度:指能引起等效反应所需要的药物剂量,简称效价。

药物剂量越小,药价的效价越大。

4、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TI)可用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是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

这仅用于治疗效应和致死效应的量效曲线平行的药物。

治疗指数越大,药物安全性越高。

两条曲线不平行:LD1/ED99或LD5和ED95之间的距离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药理学复习要点

药理学复习要点
抗菌后效应: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任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效价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化学治疗:对所有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甚至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系统统称为化学治疗。
二、问答题:
(4)、噻嗪类利尿药:又称为中效能利尿药或Na+/Cl-同时转运子抑制药,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如氢氯噻嗪等。
(5)、保钾利尿药:又称为低效能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远曲小官远端和集合管,利尿作用弱,能减少K+排出,如螺内酯、氨苯蝶啶等。
9、临床抗高血压一线用药有哪些类型?代表药物是什么?
根据各种药物的作用和作用部位可将抗高血压药物分为下列几类:
(5)避免在空腹情况下作青霉素注射。
(6)注射后须观察30分钟,无反应者方可离去。
(7)注射液需临用现配。
(8)一旦发生过敏休克,立即使病患平卧头低,同时皮下或肌肉注射肾上腺素0.5~1.0mg,严重者应稀释后缓慢静注或滴注,必要时加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如血压下降则静注阿拉明,呼吸圈难者给氧或静注氨茶碱。
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副作用(副反应):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
水杨酸反应:阿司匹林剂量过大(5g/d)时,可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力减退,总称为水杨酸反应。
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1)、利尿药:如氢氯噻嗪等。
(2)、交感神经抑制药:

药理学知识点详细汇总总结

药理学知识点详细汇总总结

药理学知识点详细汇总总结一、药物的分类:1.根据作用部位: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抗感染药物等2.根据作用性质:促进剂、抑制剂、舒张剂、收缩剂等3.根据化学结构:抗生素、激素、酶制剂、细胞毒药物等二、药物的作用机制:1.受体结合:激动剂和拮抗剂通过与受体结合来调控生理功能2.酶作用:酶制剂通过抑制或激活特定酶发挥作用3.通道调节:离子通道药物通过调控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来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4.细胞膜效应:膜稳定药物通过影响细胞膜的物理化学性质来干预生理功能三、药物的代谢和排泄:1.肝脏代谢:大部分药物在肝脏中经过代谢而达到活性或失活状态2.肾脏排泄:肾脏是主要的药物排泄器官,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3.其他排泄途径:肠道、肺泌物等也是药物排泄途径四、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1. 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药理作用之外的有害效应,如过敏反应、药物中毒等2. 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可能增强或减弱其疗效,甚至产生新的不良反应五、个体差异对药物反应的影响:1. 遗传因素:基因型差异可能导致药物代谢酶活性差异,从而影响对药物的反应2. 年龄性别:不同年龄段和性别对药物的代谢、排泄也有影响3. 疾病状态:疾病、器官功能损害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六、药物的临床应用:1. 药物用途:治疗、预防、诊断等2. 药物的用量、用法和给药途径:不同药物在临床上有不同的用药规范和给药途径3. 药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性:有些药物不宜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七、未来药理学的发展趋势:1. 个体化药物治疗:结合基因组学和药代动力学,实现对不同个体的个体化治疗2. 药物新疗法研究: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如基因治疗、RNA干预等3. 药物安全性评价:加强对新药物的药物安全性评价和监测,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总的来说,药理学作为临床医学重要的一部分,对于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合理用药以及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药理学(药)期末复习重点

药理学(药)期末复习重点

药理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二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他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2.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

3.治疗指数:是药物安全性的指标,以LD50/ED50比值表示,此值越大越安全。

4.首关消除:口服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前被肠黏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人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关消除。

5.半衰期: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6.二重感染: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使体内敏感细菌被抑制,而不敏感细菌得以繁殖而引起的新感染。

7.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称为抗菌活性。

8.安全范围:5%致死量(LD5)与95%有效量(ED95)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变化称为量效关系。

10.抑菌药:仅有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称抑菌药。

11.耐受性:反复给药后机体对该药的反应减弱,这种现象称为耐受性。

12.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根据抗菌范围大小,分为窄谱抗菌药和广谱抗菌药。

13.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如,服用巴比妥类催眠后,次日出现乏力、困倦现象等。

14.药酶诱导剂: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经药酶的催化,有些药物能增强药酶的活性,加速其本身或者其他药物的代谢,称为药酶诱导剂。

15.药酶抑制剂: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经药酶的催化,有些药物能抑制或减弱药酶的活性,减慢其本身或者其他药物的代谢,称为药酶诱导剂。

二、填空题在有关知识点信息的提示下,重点要求掌握的药物分类、主要的药理过程及其临床应用。

1.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是()和()。

兴奋抑制2.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所需要剂量称为药物作用的()。

药理学复习重点

药理学复习重点

药理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效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3、药代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或称代谢)及排泄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4、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药物效应是指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5、全身作用:又称吸收作用或系统作用,是指药物通过吸收经血液循环(或直接进入血管)而分布到机体有关部位发挥的作用。

6、被动转运:是指药物分子只能由浓度高的一侧扩散到浓度低的一侧,其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浓度梯度)成正比。

7、首关效应:是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8、半衰期: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9、生物利用度:是表示药物经血管外给药活性成分到达体内循环的程度和速度的一种量度,它是用于评价药物制剂质量、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重要参数。

10、不良反应:药物的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按其性质可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致畸作用、停药反应。

三致反应包括致畸胎、致癌与致突变,均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副作用: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12、效能:是指药物分子引起生理反应的能力,不同药物引起的反应不同,准确地说应称为内在效能或内在活性。

药物的效能取决于药物本身的内在活性和药理作用特点。

13、LD50:半数致死量,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14、ED50:半数有效量,引起半数动物产生疗效的剂量。

15、调节痉挛:毛果芸香碱兴奋M受体,使睫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悬韧带松弛,对晶状体的牵拉作用减弱,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看近物清楚、看远物模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论·名词解释:1.药物血浆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中所需的时间。

2.常用量:比最小有效量大,比极量小,疗效显著而又安全的剂量。

3.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剂量称为安全范围。

4.麻醉药品:是指连续使用后身体产生依赖性的成瘾性镇痛药。

5.配伍禁忌:不恰当的联合用药能引起的药物编织,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必须禁止合用,称配伍禁忌。

6.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和半数有效量的比值(LD50/ED50)称为治疗指数。

7.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与治疗无关的作用。

第二章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填空题:1.写出下列药物的拮抗作用:去甲肾上腺素(酚妥拉明),异丙肾上腺素(心得安),阿托品(毛果芸香碱)。

2.给下列病症选择最佳药物:青光眼(毛果芸香碱),过敏性休克(肾上腺素),重症肌无力(新斯的明),肢端动脉痉挛症(酚妥拉明),盗汗(阿托品),术后肠麻痹(新斯的明),心跳骤停(肾上腺素),嗜铬细胞瘤的高血压(酚妥拉明),防治腰麻低血压(麻黄碱),心动过缓(阿托品)。

·简答题:1.酚妥拉明及氯丙嗪所致的低血压为什么不用肾上腺素升压?应选用何药?肾上腺素能兴奋α与β受体,酚妥拉明及氯丙嗪均能阻断α受体,取消肾上腺素α缩血管作用,而呈现β2手提的扩血管作用,使血压下降,故不能用肾上腺素升压,应该选用去甲肾上腺素升压。

2.间羟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比较抗休克有何优点?间羟胺其有点有:升压温和持久;收缩肾血管的作用比较弱,不易产生肾功能衰竭;对心率影响不大,较少引起心律失常;应用方便,可静注、静滴、肌内注射、皮下注射,是去甲肾上腺素的良好代用品。

第三章麻醉药·问答题:1.在局麻药中加入少量肾上腺素的目的是什么?局麻药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而致血管扩张。

普鲁卡因、丁卡因还有直接扩张血管的作用,这样可加速局麻药的吸收,使局麻药效降低及不良反应增加。

在局麻药中加入少量肾上腺素可使局部血管收缩而延缓局麻药的吸收,不仅延长局麻作用时间,减少吸收所致的中毒反应,同时还能减少手术时的出血。

第四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填空题:1.解热镇痛药的共同药理作用(抑制PG合成)。

2.阿司匹林致水杨酸反应时应采取的措施有(停药)、(口服或静滴碳酸氢钠)。

第五章作用于心血管系统药物·填空题:1.强心苷的主要药理作用(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减慢房室传导)。

2.硝酸甘油因(首过代谢)明显,故不宜口服给药。

·名词解释:1.首剂现象:首次给哌唑嗪出现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晕厥和心悸等。

·问答题:1.硝酸甘油配伍普萘洛尔治疗心绞痛的意义。

通过不同环节发挥抗心绞痛作用:硝酸甘油通过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

扩张冠脉和侧支血管,增加缺血区的供血和供氧,发挥抗心绞痛作用;普萘洛尔通过阻断心脏β1受体使心率减慢、心缩力降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

所以二者通过不同环节发挥抗心绞痛作用而提高疗效。

可互补缺点:硝酸甘油的反射性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可被普萘洛尔阻断β1受体而消除;心肌供血减少可被硝酸甘油扩张冠脉和反射增强心肌收缩力克服。

第六章利尿药和脱水药·填空题:1.甘露醇的药理作用有(脱水)及(利尿),临床可用于(青光眼)、(脑水肿)、(预防急性肾衰)。

·问答题:1.护理人员在使用甘露醇时应注意什么?本品用量不宜过大、注射速度不宜过快,否则可能引起头晕、眩晕、视力模糊等。

由于脱水使血容量增加,加重心脏负荷,故急性肺水、心力衰竭者禁用。

本品低温时易析出结晶,如遇此现象,应将药瓶浸泡在80℃的热水中加热,待结晶溶解后再用。

记录进出水量,定时检测血压、脉搏、呼吸。

严禁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静脉注射谨防药物外漏。

不能与其他药物混合滴注。

第七章组胺和抗组胺药第八章镇咳、平喘、祛痰药·问答题:1.试述氨茶碱的平喘适用证及用药护理。

氨茶碱片剂口服适用于慢性支气管哮喘的预防和治疗,静注或静滴用于重症哮喘及哮喘持续状态,亦可用于心源性哮喘的辅助治疗。

用药护理:片剂应饭后服用或选用肠溶片,以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

睡前服用时应按医嘱加服镇静催眠药。

静注氨茶碱注射剂必须稀释后缓慢推注,剂量不宜过大。

小儿对氨茶碱较为敏感,更要慎用。

静注时不能与维生素C、去甲肾上腺素、氯丙嗪、胰岛素及四环素等混合,以免析出结晶。

过量时,配合医生立即进行人工呼吸、给氧、注射安定等对症治疗措施。

第九章作用于消化系统药物·填空题:1.硫酸镁口服有(导泻)、(利胆)作用,注射有(抗惊厥)、(降压)作用。

第十章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第十一章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填空题:1.静脉补钾的“四不原则”为(不宜过快)、(不宜过浓)、(不宜过多)、(不宜过早)。

2.静脉补钾每小时不超过(1.5g),一般浓度不超过(0.3%),一般每日不超过(6g)为宜。

第十二章维生素第十三章子宫兴奋药·填空题:1.缩宫素小剂量增强妊娠末期子宫的(节律性收缩),大剂量引起子宫(强直性收缩)。

2.缩宫素无论催产或引产,都必须严格掌握(剂量)和(适应证),以免发生子宫(破裂)或(胎儿窒息)。

3.缩宫素作一般催产引产,先以(8~10滴/min)速度静滴,根据子宫(收缩)和(胎心音情况)调整滴速,最快不超过(40滴/min),若宫缩过强或胎心音超过(160次/min),应暂时(停药)并立即报告医生。

·问答题:1.缩宫素用于催产引产应注意哪些护理问题。

缩宫素用于催产引产时应有专人护理。

应随时注意观察产程进展,剂量,滴速,缩宫素作一般催产引产,先以8~10滴/min速度静滴,根据子宫收缩和胎心音情况调整滴速,最快不超过40滴/min,若宫缩过强或胎心音超过160次/min,应暂时停药并立即报告医生。

同时作好护理记录。

第十四章激素类药·填空题:1.糖皮质激素用于严重感染性疾病时必须合用(足量有效抗菌药),因其本身无(抗菌)作用,且可(降低机体免疫)。

感染控制后先停(糖皮质激素),后停(抗菌药)。

2.糖皮质激素的“四抗”作用是(抗炎)、(抗毒)、(抗免疫)、(抗休克),对血中有形成分的影响是使(红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增加,使(嗜酸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减少,对中枢神经呈现(兴奋)作用。

·名词解释:1.反跳现象:指长期应用某些药物治疗,疾病的症状已基本控制或缓解,突然停药后出现原有疾病的症状复发甚至加重的现象。

2.替代疗法:用小剂量(生理量)激素补充体内激素水平不足的疗法。

第十五章抗微生物药·填空题:1.填写下列药物最主要的不良反应: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红霉素酯化剂(肝损害),四环素(二重感染),氯霉素(骨髓抑制),多粘菌素E(肾损害),链霉素(第8对脑神经损害)。

2.填写下列病原体感染的首选抗生素:溶血性链球菌(青霉素G)、肺炎球菌(青霉素G)、白喉杆菌(青霉素+白喉抗血清)、大肠杆菌(庆大霉素)、伤寒杆菌(氯霉素)、立克次体(四环素)、螺旋体(青霉素G)、肺炎支原体(四环素)、沙眼衣原体(氯霉素)、厌氧菌(甲硝唑)。

3.70%~75%的乙醇用于(消毒防腐),40%~50%的乙醇用于(预防褥疮),20%~30%的乙醇用于(物理降温)。

4.在用药护理中需向患者解释,对尿、粪、痰可能呈红色的药物是(利福平)。

·名词解释:1.化学治疗药:是指用于微生物,寄生虫及癌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

2.抗菌谱: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3.耐药性:指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或消失。

4.交叉耐药性:指病原体对某一种抗菌药产生抗药性,对其他抗菌药也同样产生抗药性。

5.二重感染:正常人口、咽、鼻、肠寄生多种细菌,菌群之间互相依赖,维持生态平衡的共生状态,久用广谱抗生素后,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则乘机大量繁殖,造成菌群失调,导致新的感染成为二重感染。

6.抗生素:是指从某些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的能抑制或杀灭其他病原微生物或癌细胞的化学物质。

·问答题:1.在青霉素用药护理中应注意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什么?如何防治?应注意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其中最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

用药前先询问过敏史,对青霉素有过敏史者禁用,对其他药过敏者应慎用。

做皮肤过敏试验,首次用药、间隔三天以上为用药者,或用药途中更换不同批号者应做皮试,阳性者禁用。

青霉素注射器应专用。

注射液应新鲜配制。

避免局部用药或过分饥饿下注射。

注射后观察30分钟。

备有急救药品,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并做相应的对症处理。

2.试述氨基苷抗生素的主要共同特点。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而抗菌,对革兰阴性杆菌有强大抗菌作用。

口服均难新手,治疗全身感染需注射给药。

本类药之间存在部分或完全交叉耐药性。

毒性较大,均有不同程度的耳毒性、肾毒性等。

碱性环境可增强其抗菌作用,泌尿道感染可同服碳酸氢钠。

3.青霉素水溶液为什么要临时配制,当日用完?青霉素水溶液极不稳定,室温下24小时大半失效,且易生成致敏的青霉烯酸,故必须临时配制,当日用完。

第十六章抗寄生虫病药·填空题:1.灭滴灵有抗(阿米巴原虫),抗(滴虫),抗(厌氧菌)的作用。

第十七章抗恶性肿瘤药第十八章解毒药·有机磷酸中毒及其解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