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项羽之死》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4.3《项羽之死》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4.3《项羽之死》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4.3《项羽之死》(人教版)[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翻译句子。

2.分析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翻译句子。

[天天预习]1.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

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

汉族,下相(今江苏宿迁市南郊1公里徐淮公路废黄河堤下)人。

秦末随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

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

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自刎而死。

项羽的武勇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武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3.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是使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得以传名于后世。

[文本研读](一)结合课文注解,疏通文意。

1.朗读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1)为这一段拟一个小标题,分析此段写了哪些情节?明确: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2)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从中可看出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惊——起——饮——歌——泣。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3)提问:垓下之围哪个情节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明确:项羽慷慨悲歌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美人和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歌宝马、惜美人可以看出他的柔情和多情善感;英雄末路,英雄的爱姬和歌,英雄的爱将不忍心看项羽哭泣,写出了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4.3《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9-2020年高中语文4.3《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9-2020年高中语文4.3《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导入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

和舜一样是“重瞳子”的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二、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解读项羽的艺术形象。

2,比较诗文体悟创造形象的区别。

2,合作学习探究项羽之死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1.品读课文,把握形象本文记叙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请从三个场面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情节,认真品读,读出感情。

你们认为在这个片段中哪些句子打动了你,体现了项羽的什么性格?第一段写垓下之围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

“慷慨悲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的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

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

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

“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小结: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⑴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

(惊—起--饮—歌—泣)⑵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第二段和第三段写东城快战。

第二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

这一段前半部分把逃亡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战争的形势和项羽的处境一目了然。

高中语文 项羽之死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项羽之死同步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人教新课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项羽之死》同步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及翻译文中几个较难的句子2、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学习重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一、课前预习(一)、作者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朝代)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又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二)、积累与项羽有关的成语取而代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绍兴),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先发制人: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破釜沉舟: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以一当十: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沐猴而冠: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四面楚歌: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江东父老:“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和何面目见之?”霸王别姬: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一决雌雄:项羽言,“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拔山盖世:“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三)、补充讲解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5、平明(平旦):天亮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二、学习过程(一)、给黑体字注音骏马名骓()美人和()之麾()绐()]刈()旗辟()易(二)、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1)项王军壁垓下(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3)常幸从(4)以故汉追及之(5)所当者破(6)然今卒困于此(7)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人(8)直夜溃围南出(9)骑能属者百余人耳(10)项王及复引兵而东(11)项王自度不得脱(12)身七十余战(13)所击者服,未尝败北(14)田父绐曰“左”(15)今日固决死(16)愿为诸君快战(17)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18)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19)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20)天之亡我,我何渡为!(21)籍独不愧于心乎(22)项王身亦被十创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古义:今义:(2)期山东为三处古义:今义:(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今义:(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古义:今义: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乃①项王乃大惊曰②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③平明,汉军乃觉之④项王乃复引兵而东⑤乃陷大泽中⑥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⑦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⑧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以①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②以故汉追及之③乃分其骑以为四队④汉军至,无以渡⑤不忍杀之,以赐公(3)之①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②我何面目见之③孔子云:“何陋之有?”④马之千里者(四)、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1、项王军壁垓下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3、直夜溃围南出4、亦足王也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五)、文言句式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2、左,乃陷大泽中3、然今卒困于此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六)、固定结构1、骓不逝兮可奈何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六、翻译下列句子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三、赏析课文1、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第一段垓下之围主要情节:动作描写:性格特点:第二、三段:东城快战主要情节:行动描写:性格特点:第四段:写自刎乌江主要情节:语言描写:性格性格:2、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3、请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4、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分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四、片段写作训练要求:1、100字左右;2、引用一句名言;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4、点评事例;5、联系现实A、做人必须要有尊严B、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C、士可杀,不可辱尊严比生命更重要示例评析示例一:(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示例二:(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示例三:(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项羽之死》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及翻译文中几个较难的句子2、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学习重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学习时数:二课时学习内容和过程:一、预习学案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赏析学案:1、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第一段垓下之围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情善感第二、三段:东城快战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行动描写:三次行动性格特点:勇猛、自负第四段:写自刎乌江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语言描写:天之亡我无颜见江东父老性格性格:宿命思想、知耻重义2、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1)、《鸿门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2)《鸿门宴》一场写多人,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连续集中地写一个人,通过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的形象3、请学生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肯定的、否定的都可主要是要有一定的依据)4、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分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明确: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高中语文《项羽之死》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项羽之死》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陕西省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项羽之死》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走进项羽:项羽本名籍字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领袖,人称西楚霸王。

楚国灭亡之后,年少时曾学习书法不成,又学剑,仍不成。

立志要学“万人敌”,于是从叔父学兵法。

但仅“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时志向远大。

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

”自小心存大志。

在秦末的农民大起义中,项羽发挥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巨鹿之战中,打败了秦军大部分兵力,此后和刘邦展开军事斗争,由于项羽自身性格的局限导致了政治局面的扭转,前202年初,汉军三方共四十万在垓下包围了粮食不足的项羽军队,项羽退至乌江,不肯渡江,遂自刎于乌江。

预习案1、注音(1)垓()下(2)虞()姬(3)乌骓()马(4)歌数阕()(5)和()之(6)麾()下(7)溃()围(8)骑能属()者(9)田父()(10)绐()(11)自度()(12)刈()旗(13)披靡()(14)瞋()目(15)王()我(16)十余创()(17)王翳()2、实词(1)项王军壁垓下。

( ) (2)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3)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4)力拔山兮气盖世。

()(5)时不利兮骓不逝。

()(6)虞兮奈若何。

()(7)歌数阕。

()(8)美人和之。

()(9)项王泣数行下。

()(10)左右皆泣。

()(11)莫能仰视。

()(12)麾下()(13)直夜溃围。

()(14)驰走()(15)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16)骑能属者百余人。

()(17)田父绐曰。

()(18)以故汉追及之。

()(19)复引兵而东。

()(20)项王自度不得脱。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十二课项羽之死[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知背景]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要趁此时机消灭项羽。

后在韩信、彭越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项羽兵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知常识]1.项羽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2.《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 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3课项羽之死精品导学案(详解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3课项羽之死精品导学案(详解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3课 项羽之死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当军营挂出了汉家的旗,当垓下响起刘邦的马蹄声,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失败命运降临的这一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横剑一挥,生命之劲松瞬时枯槁成萧瑟秋风中的悲壮。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是耶?非耶?让我们一起感受项羽的慷慨悲歌。

项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出身楚国贵族。

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起义。

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项羽率兵破釜沉舟渡漳水救赵,在钜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

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

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

最后从垓下突围到乌江而自杀。

《项羽之死》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它所描写的正是项羽最终惨败的那段人生经历。

12.(1)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 伏:通“服”,心服 (2)乌江亭长鴂.船待 鴂.:通“舣”,使船靠岸 (1)项王军壁.垓下 壁:名词活用为动词,设营驻守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东:名词活用为动词,向东走 (3)左.,乃陷大泽中左:名词活用为动词,向左走(4)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西:名词活用为动词,向西进军(5)马童面.之,指王翳曰面:名词活用为动词,面对(6)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邑:名词活用为动词,封邑(7)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名词的使动用法,让……做王(8)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9)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东:名词作状语,向东56.(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判断句(2)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3)乃分其骑以为四队省略句,省略宾语“之”(4)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介宾短语后置句(5)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6)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省略句,省略介词“以”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译文: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啊,骓马不再往前奔驰!骓马不往前奔驰啊将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我)将你怎么安排呢!”点评:司马迁引述《垓下歌》,有很深的用意。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4单元第3课 《项羽之死》 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4单元第3课 《项羽之死》 含答案

项羽之死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能力目标: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邦在逆境中沉着冷静的性格,吸取项羽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够理智的教训.二、教学重难点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通过情节评析人物形象。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多媒体显示:项羽图片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他几千年来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多媒体显示: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一)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二)补充讲解多媒体显示: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

盖,胜过、压倒、超过。

高中语文 4.3项羽之死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4.3项羽之死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项羽之死》一、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如何分析并评价人物形象,从而在写作方面得到提高。

三、课时与方法2课时。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

故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上,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能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一)导入新课历史往往是写给胜者的。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失败的英雄——西楚霸王——项羽。

(电脑显示:项羽图片)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项羽的形象。

比如韩信说他“妇人之仁”“匹夫之勇”。

后人评价他“小家子气”“小心眼儿”。

的确,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突出,项羽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正因为这一点,他一直成为文学家、艺术家所宠爱的创作素材。

我们曾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

(二)文本朗读这是一篇自主赏析课文。

预习时我要求大家自主探讨本文的字词句解释,这一节课我们将重点赏析项羽这个人物。

请同学们自由朗诵全文。

然后我请一名同学来朗读。

(开始) 从同学们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大家还沉浸在项羽之死的悲剧氛围中。

项羽,不愧是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三)整体感知本文记叙的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

请同学们尝试用小标题形式给本文的故事情节进行概括。

第1段:垓下之围第2~3段:东城快战第4段:自刎乌江(四)具体分析文本1.垓下之围:四面楚歌——慷慨悲歌(通过反复朗读《垓下歌》以及分析项羽昔盛今衰的事实,揣测此刻人物英雄末路时的心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项羽之死》同步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目标:1、了解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及翻译文中几个较难的句子2、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学习重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一、课前预习(一)、作者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朝代)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又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二)、积累与项羽有关的成语取而代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绍兴),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先发制人: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破釜沉舟: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以一当十: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沐猴而冠: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四面楚歌: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江东父老:“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和何面目见之?”霸王别姬: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一决雌雄:项羽言,“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拔山盖世:“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三)、补充讲解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5、平明(平旦):天亮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二、学习过程(一)、给黑体字注音骏马名骓()美人和()之麾()绐()]刈()旗辟()易(二)、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1)项王军壁垓下(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3)常幸从(4)以故汉追及之(5)所当者破(6)然今卒困于此(7)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人(8)直夜溃围南出(9)骑能属者百余人耳(10)项王及复引兵而东(11)项王自度不得脱(12)身七十余战(13)所击者服,未尝败北(14)田父绐曰“左”(15)今日固决死(16)愿为诸君快战(17)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18)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19)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20)天之亡我,我何渡为!(21)籍独不愧于心乎(22)项王身亦被十创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古义:今义:(2)期山东为三处古义:今义:(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今义:(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古义:今义: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乃①项王乃大惊曰②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③平明,汉军乃觉之④项王乃复引兵而东⑤乃陷大泽中⑥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⑦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⑧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以①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②以故汉追及之③乃分其骑以为四队④汉军至,无以渡⑤不忍杀之,以赐公(3)之①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②我何面目见之③孔子云:“何陋之有?”④马之千里者(四)、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1、项王军壁垓下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3、直夜溃围南出4、亦足王也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五)、文言句式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2、左,乃陷大泽中3、然今卒困于此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六)、固定结构1、骓不逝兮可奈何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六、翻译下列句子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三、赏析课文1、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第一段垓下之围主要情节:动作描写:性格特点:第二、三段:东城快战主要情节:行动描写:性格特点:第四段:写自刎乌江主要情节:语言描写:性格性格:2、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3、请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4、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分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四、片段写作训练要求:1、100字左右;2、引用一句名言;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4、点评事例;5、联系现实A、做人必须要有尊严B、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C、士可杀,不可辱尊严比生命更重要示例评析示例一:(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示例二:(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示例三:(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项羽之死》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及翻译文中几个较难的句子2、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学习重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学习时数:二课时学习内容和过程:一、预习学案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赏析学案:1、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第一段垓下之围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情善感第二、三段:东城快战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行动描写:三次行动性格特点:勇猛、自负第四段:写自刎乌江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语言描写:天之亡我无颜见江东父老性格性格:宿命思想、知耻重义2、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1)、《鸿门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2)《鸿门宴》一场写多人,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连续集中地写一个人,通过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的形象3、请学生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肯定的、否定的都可主要是要有一定的依据)4、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分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明确: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2019-2020年高中语文《15.张衡传》教学简录新人教版必修4师:上课,(展示图片一)这组数字是联合国对一个世纪以来地震造成的死,伤,直接经济损失,震后重建费用所作的统计。

展示的数字,怵目惊心,其实早在1900年前,我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就已经发明了地动仪,用来测知地震方位,开始用科学造福于人类,假如张衡把地震研究推进到今天,汶川大地震的悲剧肯定不会重演。

今天,追怀伟人的成就,聆听伟人的脉动,让我们一起走进人物传记《张衡传》。

检查课下预习的情况,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要求:1,注意多音多义字,2,大家拿笔标记,点出其错误。

师:指定毕成朗诵课文生:读课文师:大家指一下错误。

预习的很好,大家的沉默就是对你朗读的肯定,掌声在哪里。

很热烈,展示最佳的自我就能赢得真诚的喝彩呀。

师:强调一个地方,衡少善属文,属,3声,连接,写文章,《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委托。

师:下面我想看看怎们同学读课文的情况,要求1,概括一下文章写了张衡哪几方面成就,填在横线上。

2,读得时候,放开声音,自由朗读。

生:自由朗读师:大家看写了几方面成就?(板书)生:三方面,卓越的文学才能,第①段,辉煌的科学成就②③④,杰出的政治才干⑤。

师:三种成就,我们分三个组来解决,通过小组的合作疏通文意,解决疑难,积累文言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