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研究生)

合集下载

2023年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考研书目

2023年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考研书目

2023年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考研书目2023年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考研书目语言学基础类1.《现代汉语词典》2.《汉语语音教程》3.《汉语语法》4.《汉语语用学》5.《语言学导论》6.《语音学导论》7.《语义学基础》8.《语用学教程》9.《汉语音韵学史》10.《汉语词汇的本体论研究》11.《汉语词汇学》12.《语言习得导论》文学类1.《文学导论》3.《中国现代文学史》4.《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读》5.《中国现代文学名著选读》6.《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7.《中国文学批评史》8.《中国文学概论》9.《中国小说史》10.《中国戏曲史》11.《中国古代诗歌史》12.《当代文学研究》文化研究类1.《中国哲学史》2.《中国道家文化》3.《中国佛教史》4.《中国古代文化史》5.《中国现代文化史》7.《中国传统文化研究》8.《中华文化通论》9.《中华文化思想史》10.《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游记》11.《中国文化素养教程》12.《中国文化导论》考研英语类1.《权威指南:考研英语三大题型详解》2.《考研英语语法指导》3.《考研英语词汇精讲》4.《绝密押题:历年考研英语真题详解》5.《考研英语阅读理解全攻略》6.《考研英语写作指导》7.《考研英语听力高分指南》8.《考研英语名师手把手教你过关》9.《超纲考点:破解考研英语难点》10.《考研英语模拟试卷与详解》11.《考研英语高分策略与技巧》12.《考研英语总复习计划》综合类1.《中国文化简史》2.《中国语言学史纲》3.《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史》4.《中国语言文化概论》5.《汉语语版与跨文化交际》6.《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新编》7.《中国语言学常识》8.《语言真相》9.《语言、海洋与文化》10.《当代中国文化研究》11.《新形势下的语言学与文化研究》12.《跨文化交流与中文教学研究》以上就是2023年中国语言与文化专业考研书目,如果能够按照这个书目进行学习的话,就可以更加系统的学习知识了。

用《西游记》的神话故事开展文化探究与跨文化交际

用《西游记》的神话故事开展文化探究与跨文化交际

用《西游记》的神话故事开展文化探究与跨文化交际一、引言《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它以其丰富的神话故事和深刻的哲理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通过探讨《西游记》的神话故事并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进一步了解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和影响。

二、神话故事及其传承2.1 齐天大圣孙悟空《西游记》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就是孙悟空,他是美猴王出世后修炼而成。

孙悟空具有超能力和形变之术,并且拥有无穷智慧。

这些特点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受人喜爱、广为流传的英雄角色。

2.2 孙悟空与天庭在神话故事中,孙悟空因为妄图挑战天庭而被监禁五百年。

他最终通过帮助唐僧取经来洗脱罪孽,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成长为一个更加成熟和负责任的角色。

这个故事展示了权力、责任和人性的复杂关系。

三、《西游记》与其他文化的比较3.1 神话故事中的神仙与西方文化中常见的神话故事相比,《西游记》中的神仙形象更为亲近且具有人情味。

这种特点使得《西游记》在国外也受到了广泛欢迎,并且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了影响。

3.2 善恶之间的斗争在《西游记》中,善恶之间的斗争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这与许多其他文化中相似的故事表现出共同点,例如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神族与巨人之间的战争。

通过比较和探究,《西游记》可以为人们提供不同文化间共通之处。

四、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和影响4.1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介绍《西游记》及其神话故事,并将其与其他文化进行对比,可以帮助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且进一步推广和弘扬中国的文化遗产。

4.2 文化间的融合与交流《西游记》作为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作品,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还为全球范围内的读者提供了共同话题和交流之桥梁。

五、结论《西游记》所包含的神话故事充满了魅力和智慧,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力。

通过探究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和影响,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著作本身,也能感受到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与影响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摘要:跨文化交际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讨论的跨文化交际,主要是指不同语言、国家、民族人士之间的交际,这种因语言不同而引起的跨文化交际,集中出现在汉语母语者(如:对外汉语教师)和非汉语母语者(如:留学生)的日常交往中及教学过程中。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教学中,应当注重当代中国交际文化,尤其是语言交际文化。

正确对待中外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对中华文化进行有筛选的介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现代语言学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认识大体上是:1、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3、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

是的,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甚至决定着文化,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影响。

脱离了语言,文化就无法实现,脱离了文化,语言就成了空壳。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既要有语言教学,又要有文化教学,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客观存在的。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不是语言本体研究的对立物,而是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学好汉语的最高境界是能顺利的完成跨文化的交际,立足于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教学,目标就是结合语言教学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扫除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而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全球外语学习标准》在5C(沟通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连贯Connections、比较Comparisons、社区Communities)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调整和修订,在此次修订中将文化的地位提高到了第二位,这就强调了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二者共同作用才能铸造一个成功的外语学习者。

更新的《全球外语学习标准》更加强调语言学者的文化能力和文化理解,也就是说外语学习者应该具有在不同文化语境(Cultural Contexts)下与人互动、理解口头外语材料的能力。

外语学习者与交际相关文化知识的充足,是外语学习中完成“沟通”的重要条件之一,必要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正是完成“沟通”的催化剂与润滑剂。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

名词解释1.跨文化交际①所谓跨文化交际,即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也就是说,所谓跨文化交际,实际上是包含了许多不同的维面,如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等等。

②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

这个概念界定是明确的,它是立足于对外汉语专业的需要而定的,因而与一般的跨文化交际概念是有区别的。

③跨文化交际的学科背景包括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学.④跨文化交际对于有些人来似乎说是一个新词,可实际上,我们经常在从事跨文化交际,只是我们不自觉而已。

例如:我们给外国游客指路、和留学生交往、阅读外国小说、看外国电影电视等等,都是不同形式的跨文化交际。

2.文化定势世界上大多数社会中都可能存在着若干群体或社团,这些群体或社团对地域、历史、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共享,使其成员形成、发展并强化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及与之相适应的交际文化。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倾向于把某一文化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视为该文化定势的代表或整体文化形象。

这种整体式的文化取向通常被称为文化定势。

3.价值观①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价值观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价值观是文化的底层,不理解其差异就不能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根本差异。

②价值观对人类的活动起着规定性或指令性的作用,是人们行为的规则、思维的方式、认知的准绳、处世的哲学、推理的模式、评价的依据、道德的标准。

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交际习得这套价值系统,它变成了他们的集体无意识,变成了他们的信仰、心态、行为、生活等诸方面的可评价系统,变成了他们民族性格的基石。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一套系统,而价值观是它的核心。

③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的,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时舆论宣传,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形成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4.体态语体态语(body language )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体距、体触等。

专业硕士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专业硕士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来源:万学海文考研专业硕士设置方案为做好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环节的规范化和培养质量,特制订《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供各培养单位在制订实施细则时参考。

一、培养目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

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为:(一)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二)热爱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和开拓意识。

(三)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进行教学。

(四)具有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和传播能力。

(五)能流利地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和交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

(六)具有语言文化国际推广项目的管理、组织与协调能力。

二、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的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实习及毕业论文1年)。

四、培养方式采用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相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相结合, 校内导师指导与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五、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类型与学分分布1、采用核心课程、拓展课程、训练课程三种类型(1)核心课程(18学分,含学位公共课)(2)拓展课程(8学分,分模块选修)(3)训练课程(4学分)教学实习6学分、学位论文2学分,总学分不低于38学分。

2、学位预备课程(试行,不设学分)为弥补应届本科毕业生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的欠缺,在进入核心课程学习前,试行设置:(1)综合基础课程(2)课堂教学观摩与体验(二)课程与学分结构1、核心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1)学位公共课程(6学分)政治(2学分)外语(4学分)(2)学位核心课程(12学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4学分)第二语言习得(2学分)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2学分)中华文化与传播(2学分)跨文化交际(2学分)2、拓展课程(8学分,分为三大模块)(1)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类(4学分)汉语语言要素教学偏误分析汉外语言对比课程设计现代语言教育技术汉语教材与教学资源(2)中华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类(2学分)中国思想史国别与地域文化中外文化交流专题礼仪与国际关系(3)教育与教学管理类(2学分)外语教育心理学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教学设计与管理汉语国际推广专题3、训练课程(4学分)教学调查与分析(1学分)课堂观察与实践(1学分)教学测试与评估(1学分)中华文化才艺与展示(1学分)4、教学实习(6学分)5、学位论文(2学分)(三)教学方法1、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力争研究生在课程学习期间能接触到100个以上不同类型的案例,提高教学技能和国外适应能力;2、50%的核心课程采用外语或双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低语境文化
• 典型:德国、瑞士、美国、瑞典、挪威、芬兰、丹麦、 加拿大
• 意义直接包含在言语中。 • 依赖于语言交流。 • 特点:直接、坦率
实用文档
案例2:烤糊的汉堡
• 德国人 直接批评了这个厨师。
日本人
德国人 美国人
• 美国人 说,虽然肉的口味不太好,但是面 包、沙拉、香葱的味道不错
• 日本人 说,面包、沙拉、香葱的味道不错 ,是啊,至于肉,你自己揣测去吧。
实用文档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 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王安石
实用文档
2007. 7.7
777
818
上帝用6天创造世界,第7 天休息 Lucky 7 "希腊七贤"、 "7大美德"、"神的7大礼 物"
西班牙酒店迎合中国游客:不安排房 号带4的房间;美国华盛顿DC的国际 战略问题研究所建筑物有1-3楼,上 面直接是五楼

惜时如金,守时观念强,办事 重预约
实用文档
案例5 烦恼的医生
来自纽约的布朗医生在阿拉伯的一个乡下行医。 他开业的日子已经在一周前订满了。但是,开业的 时间到了,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病人也没来。
Why?
Why?
Why? Why?
实用文档
(三) 思维方式的差异
1. 整体思维与分析思维
中国:直觉的整体性与和谐的辨证性 (1)直觉的整体性
中国社会的群体取向: 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在必要时可以忽略,可以牺牲。 言行上不愿得罪人、逢人说好话;主张“审时度势”、“以和为贵”。
互相依赖 谦卑 大公无私 看重关系、面子
西方社会的个人取向: 提倡个人主义,崇尚个性解放、提倡自我奋斗。

关于跨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关于跨文化传播研究综述

声屏世界2021/12摘要:文章通过对跨文化传播研究概念的提出、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等方面的梳理,发现了跨文化传播仍然存在民族文化中心主义、文化偏见等问题,并发现网络时代下我国跨文化传播的新机遇。

在互联网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新环境下,我国要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社会范围内的跨文化传播话语权,仍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创新传播方式与技术,提升人民媒介素养。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研究综述关于跨文化传播研究综述阴朱翔宇跨文化传播定义跨文化传播研究起源于文化人类学。

爱德华·霍尔提出“文化即传播”的观点,并出版了《无声的语言》一书,标志着跨文化传播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国跨文化传播学者萨默瓦在《跨文化传播》一书中给出了跨文化传播的定义,“跨文化传播是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与信息传播活动,也涉及到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迁移、扩散、变动的过程,及其对不同群体、文化、国家乃至人类共同体的影响”。

[1]跨文化传播研究内容跨文化传播主要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个人、群体、组织、国家之间交往的特点和规律,不同文化之间的意义阐释和理解,人类文化的创造、变迁和分野的进程,还涉及到文化与民族心理的差异、跨文化语用研究、文化冲突与解决途径、技术发展对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延续和变迁、传播的控制和管理、民族文化自立与发展等诸多方面。

[2]本部分将从跨文化传播研究以下几个方向进行综述。

跨文化传播话语权问题的研究。

现阶段跨文化传播代表作中较新的为英国语言学家阿德里安·霍利迪的《跨文化传播与意识形态》。

陈力丹在《认识跨文化传播》一文中认为,霍利迪分析跨文化传播时采用了全球性的、批判性的视角,并指出西方话语权的挤压使得一些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被边缘化或忽略,因此不能忽略社会、文化与人类互动的多样性和动态性,将文化差异视为所有问题的根源。

[3]这种观点从跨文化传播的整体立场出发,揭示了传播过程中话语权分布不均的原因,对我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传播工作提供了方向。

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留学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留学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留学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

为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规范培养工作,保证培养质量,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尤其是外国留学生培养实际,特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及要求(一)培养目标培养了解中国,理解中华文化,具有较熟练的中国语言文化教学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胜任汉语教学任务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1.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2.具备较熟练的汉语教学技能;3.具有较好的中华文化理解能力和中外文化融通能力;4.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5.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化项目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一)招生对象热爱中国语言和文化,愿意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和中外友好交往工作,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汉语语言能力达到相应水平,身体健康的外籍人士。

(二)入学考试由培养院校组织入学考试,采用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

笔试着重考查学生的中国语言文化基础知识;面试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汉语交际能力和教师潜质。

三、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一)培养方式采用课程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校内外教师联合指导的方式。

(二)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

四、课程设置以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突出实际应用为导向,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理解与中外文化融通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类型与学分分布采用核心课程、拓展课程、训练课程三种类型:核心课程(含学位公共课) 18学分拓展课程(分模块选修) 10学分训练课程 4学分专题讲座1学分,文化体验1学分,教学实习6学分,总学分40学分。

(二)课程与学分结构1.核心课程:(1)学位公共课程(6学分)当代中国专题 2学分高级汉语 2学分汉语语言学 2学分(2)学位核心课程(12学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4学分第二语言习得 2学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实践 2学分中华文化专题 2学分跨文化交际 2学分2.拓展课程(10学分):分为三大模块:(1)汉语教学类(4学分)汉语语言要素教学 2学分汉语技能教学 2学分汉外语言对比与偏误分析 2学分(2)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类(2学分)中华文化经典 2学分中外文化比较 2学分(3)教育与教学管理类(4学分)外语教育心理学 2学分教学设计与管理 2学分国别汉语教学调查分析 2学分3.训练课程(4学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1学分汉语教学资源及其利用 1学分教学测试与评估设计 1学分中华文化技艺与展示 1学分4.专题讲座(1学分)语言、文化、教育专题讲座 1学分5.文化体验(1学分)中国文化或中外文化交流体验活动 1学分6.教学实习(6学分)五、教学方法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观察、模拟训练等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8-14
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10
第二部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2)
六、跨文化交际研究理论的构建 1、理论构建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 2、是在语用学和民族交际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上建立 起来的; 3、基本理论:以一般交际论的基本原理为核心,从 交际规范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民族交际学观点出发,借鉴 社会学、社会语言学、人类学、语用学、社会心理学、文 化学、符号学、哲学等关于交际和文化的研究成果,对不 同文化交际的过程进行跨文化对比,探索跨文化交际的过 程和本质; 4、研究方法:横向对比找不同,纵向演绎找原因, 社会情境为背景。
2013-8-14
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12
第二部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3)
人类对文化的认识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易· 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 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 《论语· 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庙里的 祝官),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周易》:“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文”“化”二字的合用,始见于《易· 贲卦· 彖辞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西汉时“文化”一词正式出现,刘向:《说苑》::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 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晋· 束皙)
2013-8-14 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5
第二部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1)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及其理论建构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必要性 1、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传播通信技术的改进; 2、交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地球村”; 3、多媒体技术的诞生,网络的普及; 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5、广泛的移民潮(注1); 6、多元文化的发展; 7、邦国概念的模糊化。(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东 南亚国家协会,ASEAN;欧洲共同市场,ECM;欧洲经济共同体, EEC;北约,NATO;北美贸易自由协定,NAFTA;欧洲经济合作组 织,OEEC;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20
第二部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7)
高语境文化(强交际文化) 日本文化 中国文化 朝鲜文化 非裔美国文化 土著美国文化 阿拉伯文化 希腊文化 拉丁文化 意大利文化 英国文化 法国文化 美国文化 德国文化 德裔瑞士文化 低语境文化(弱交际文化)
4
第二部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1)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 不远游。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 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 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 相往来。 ——《老子》
陶渊明:《桃花源记》 “ 一个部落敌视另一个部落是人类最本能的反应 之一 ”(施莱辛格Schlesinger)
2013-8-14 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3
第二部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1)
主要内容: 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及其理论建构 文化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心理因素与跨文化交际 物理/心理环境与跨文化交际 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013-8-14
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2013-8-14 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6
第二部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1)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及其理论建构
二、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多学科性 1、边缘学科的特点决定其多学科性 2、人类学、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社会(心理)学、 文化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交际民俗学、哲学、符 号学、交际学; 3、以多学科为依托,形成自己固定的方向、范围、内容, 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三、跨文化交际学发展简史 1、草创期(1959年之前) 1959年Hall首次在《无声的语言》中提出“跨文化交际 学”这一概念,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创立。
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国际教育学院
徐笑一
2013-8-14
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1
第一部分:课程设置说明(1)
一、课程性质
《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的必修课,内容包括两部分:中华文化和跨文化交际。其 中跨文化交际是本课的重点,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和把握 中外文化知识,特别是中国文化知识精髓的基础上,较为 系统地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典型案例, 提高学生从事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课程采用系统的理论讲 解、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观看影像资料等方式,强化学 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引导学生建立平等、尊重、宽容、 客观的跨文化交际心理,形成开放性、国际化的思维模式, 提高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从事汉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实 践能力。
2013-8-14 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14
第二部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3)
3、文化的定义: a.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 会的遗产; b.文化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 实物和器具; c.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d.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 e.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 区分不同的文化。(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文化是冻结了的交际,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
2013-8-14
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18
第二部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5)
6、文化定势、群体文化、亚文化 a.文化定势:属于以国家、民族或者更大范围的地域 为边界所定义的文化,这种整体式的文化取向,通常被叫 做文化定势。比如:圆周思维的东方文化,演绎思维的西 方文化。 b.主流文化: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大部分成员所遵循 的文化价值被称为主流文化. c.群体文化:所谓群体文化是指一定地域的社会群体 或阶层或社团经过长期共同生活方式的积淀而自发形成的 文化。 d.亚文化:存在于某一主流文化之中的一种非主流文 化,某一少数群体的文化,这一文化中的行为模式区别于 主流文化的行为模式。比如:美国的华裔文化、黑人文化。
2013-8-1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3)
2、文化概念的界定: 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创始人泰勒(E.B.Tylor)提 出文化定义至今有150种之多。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 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 “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和外显的模式中,借助于符 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 这些成就包括它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 要素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 要”。(美)A.L克罗伯、K.克鲁克洪:《文化:一个概 念定义的考评》,1952. 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2013-8-14 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8
第二部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1)
这个时期的主要著作有: 《Theor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im & Gudykunst(1983) 《Methods of Intercultural Research》 Kim & Gudykunst(1984)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ante & Gudykunst(1989) 理论的建构和方法的研究可以说是这个时期的特色。
2013-8-14
• 强交际文化与弱交际文化对比 • 强交际文化
• • • • • • • • • 内隐 含蓄 暗码信息 多非言语编码 反映少外露 内外有别 人际关系紧密 高承诺 时间处理 高度灵活
弱交际文化
外显 明了 明码信息 多言语编码 反映外露 内外灵活 人际关系不紧密 低承诺 时间高度组织化
2013-8-14
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15
第二部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3)
4、文化的要素: a.认知体系:由感知、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 信仰、宗教、艺术、伦理道德、审美观念以及其他具体科 学知识构成。其中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其核心。认知体系提 供社会成员用以观察世界、了解现实的手段,提供评判是 非、辨别好坏的标准。 b.规范体系:明文规定的准则,如法律条文、规章制 度;约定俗成的准则,如风俗习惯。是价值观的具体化。 c.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的确定,需要有组 织的保障。社会组织是实现社会关系的实体。家庭、生产 组织、教育组织、宗教组织、娱乐组织、政治组织、行政 组织等等。
2013-8-14 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7
第二部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1)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及其理论建构 2、基础期(1960-1969) Oliver的《文化与传播》和Smith的《传播与文化》 3、巩固期(1970-1979)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Samovar & Porter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ndon & Youself 作者以语言学的背景融合了人类学 和传播学的研究,书中讨论的语言、非语言传播和文化的关 系也是目前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两个主要领域。 4、开花期(1980—至今)
2013-8-14 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17
第二部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3)
(8)文化常具有民族文化优越感的倾向。 (9)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是可以传递的。 口头传承; 文字传承; 象征符号传承:四君子,岁寒三友,松鹤延年, 蝙蝠送福; 符号传承:双手合十,抱拳,太极阴阳鱼,带有 龙的图案,
2013-8-14 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16
第二部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3)
d.物质产品: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环境和创造出来的一 切物品。 e.语言和非语言符号。 5、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 (2)文化是人们后天习得的。 (3)文化是一个体系。郑板桥的《墨竹》。 (4)文化在一个群体中具有共享性。 (5)世界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 (6)文化是发展变化的。继承性与发展性。 (7)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