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实验实验
大学化学实验作业案例

大学化学实验作业案例一、实验目的1. 掌握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2. 加深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3. 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此处简要阐述实验涉及到的化学原理,公式等)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药品:XX、XX、XX等。
- 溶剂:水、酒精等。
2. 实验仪器:- 玻璃棒- 烧杯- 试管- 量筒- 天平- 滴定管- 移液器- 其他常用仪器。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检查仪器是否完好。
- 准确称量药品。
- 配置溶液。
2. 实验操作:- 详细步骤描述。
- 注意事项。
3. 数据处理:- 描述实验数据如何处理。
- 列出计算公式。
五、实验结果1. 实验数据:- 结果表格。
- 图谱分析。
2. 结果讨论:- 分析实验结果。
- 与理论进行对比。
六、实验报告撰写要求1. 实验目的:- 简述实验目的。
2. 实验原理:- 阐述实验涉及到的化学原理。
3. 实验步骤:- 详细描述实验操作步骤。
4. 实验结果:- 列出实验数据。
- 分析实验结果。
5. 结论:- 总结实验现象和结果。
6. 讨论:- 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 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7. 参考文献:- 列出实验中引用的文献。
七、实验安全与环保1. 安全:- 严格遵守实验安全规定。
- 佩戴实验防护用品。
2. 环保:- 妥善处理实验废弃物。
- 节约使用实验材料。
以上为大学化学实验作业案例的基本框架,根据具体实验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化学实验报告范例(通用15篇)

化学实验报告范例(通用15篇)化学实验报告范例篇1实验步骤(1) 在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2) 加热实验(1)的试管,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3) 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2g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4) 待实验(3)的试管内液体不再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热3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该步骤实验可以反复多次)(5) 实验后将二氧化锰回收、干燥、称量。
实验现象及现象解释:实验编号实验现象现象解释(1) 木条不复燃(2) 木条不复燃 H2O2分解O2速度太慢没足够的O2试木条复燃.(3) 3H2O2产生大量气泡木条复燃MnO2使H2O2加速分解O2,O2使木条复然(4) 新加入的H2O2产生大量气泡因为MnO2继续作为催化挤的作用!H2O2继续分解(5) 5MnO2的质量不变因为MnO2是催化剂所以只是改变化学反应速度,不改变其化学性质和质量化学实验报告范例篇2实验题目: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测定实验目的:学习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有关仪器的使用;学习碱式滴定管的使用,练习滴定操作。
实验原理:h2c2o4为有机弱酸,其ka1=5.910-2,ka2=6.410-5。
常量组分分析时cka1>10-8,cka2>10-8,ka1/ka2<105,可在水溶液中一次性滴定其两步离解的h+:h2c2o4+2naoh===na2c2o4+2h2o计量点ph值8.4左右,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naoh标准溶液采用间接配制法获得,以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cook-cooh+naoh===-cook-coona+h2o此反应计量点ph值9.1左右,同样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实验方法:一、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用台式天平称取naoh1g于100ml烧杯中,加50ml蒸馏水,搅拌使其溶解。
移入500ml试剂瓶中,再加200ml蒸馏水,摇匀。
大学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合成反应

大学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合成反应引言有机化学合成反应是大学化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有机合成,我们可以合成各种有机化合物,探索不同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并理解有机化学原理和反应机制。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有机化学合成反应及其实验操作方法。
1. 水杨酸合成1.1 实验目的水杨酸是一种重要的中间体,广泛用于制药、染料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苯酚和氧化剂制备水杨酸。
1.2 实验步骤1.将苯酚溶解在稀碱溶液中;2.加入适量的氧化剂,如过氧化氢;3.反应保持在室温下进行数小时;4.过滤沉淀并洗涤后得到水杨酸。
1.3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生成的水杨酸纯度和收率,并讨论可能影响产率的因素。
2. 醇与卤代烃之间的置换反应2.1 实验目的通过醇与卤代烃之间的置换反应,合成不同醇的卤代衍生物。
2.2 实验步骤1.将醇和卤代烃溶解在有机溶剂中;2.加入适量的碱催化剂;3.反应保持在适当温度下进行数小时;4.分离得到产物。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生成的卤代衍生物纯度和收率,并讨论可能影响反应速率和产率的因素。
3. 脱水反应:醇与酸催化剂反应3.1 实验目的通过脱水反应,将醇转化为烯烃或环状化合物。
3.2 实验步骤1.将含有醇的混合物与酸催化剂混合;2.加热反应混合物至适当温度;3.反应保持在一定时间后停止加热;4.分离得到产物。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生成的产物纯度和收率,并讨论不同条件对脱水反应产物选择性的影响。
结论有机化学合成反应是大学化学实验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验操作可以深入理解有机化学原理和反应机制。
本文介绍了水杨酸合成、醇与卤代烃之间的置换反应以及脱水反应三个常见有机化学合成反应,并给出了实验步骤和结果讨论。
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有机合成基础知识,并为将来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化学实验教案模板范文大学

一、实验名称(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1. 掌握(实验目的1);2. 了解(实验目的2);3. 培养学生(实验目的3)。
三、实验原理(简要介绍实验原理,包括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条件等)四、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试管、烧杯、酒精灯、滴管、镊子、试管架、石棉网等;2. 试剂:(试剂名称1)、(试剂名称2)、(试剂名称3)等。
五、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仪器和试剂;2. (实验步骤1);3. (实验步骤2);4. (实验步骤3);5. (实验步骤4);6. (实验步骤5);7. (实验步骤6);8. (实验步骤7);9. (实验步骤8);10. (实验步骤9);11. (实验步骤10);12. 实验结束,整理仪器和试剂。
六、实验注意事项1. (注意事项1);2. (注意事项2);3. (注意事项3);4. (注意事项4);5. (注意事项5)。
七、实验数据处理1. (数据处理方法1);2. (数据处理方法2);3. (数据处理方法3);4. (数据处理方法4);5. (数据处理方法5)。
八、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2. 实验原理;3. 实验仪器与试剂;4. 实验步骤;5. 实验结果与分析;6. 实验讨论;7. 实验结论。
九、实验反思1. (反思1);2. (反思2);3. (反思3);4. (反思4);5. (反思5)。
十、拓展实验1. (拓展实验1);2. (拓展实验2);3. (拓展实验3);4. (拓展实验4);5. (拓展实验5)。
注:以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实验内容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化学专业实验操作

化学专业实验操作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中常见的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培养实验动手能力和安全意识。
二、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烧杯、容量瓶、试管、滴定管等。
2. 试剂:NaOH溶液、HCl溶液、CuSO4溶液等。
三、实验步骤1. 实验一:制备NaOH溶液(1)将一定量NaOH固体称取到烧杯中。
(2)加入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杯棒搅拌均匀,直至固体溶解。
(3)倒入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线。
2. 实验二:酸碱滴定(1)取一定量的HCl溶液,倒入滴定瓶中。
(2)将NaOH溶液加入滴定瓶的滴定管中。
(3)滴定时,滴加NaOH溶液,同时轻轻摇动滴定瓶,直至颜色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3. 实验三:金属离子的沉淀反应(1)取一定量CuSO4溶液,倒入试管中。
(2)滴加NaOH溶液,观察反应产物的变化情况。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在进行实验操作之前,应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和相关安全说明,并正确佩戴实验室个人防护用具。
2. 操作时要轻拿轻放,避免试剂的溅出和损坏仪器。
3. 涉及酸、碱等强腐蚀性试剂时,应穿戴防护手套和护目镜,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
4. 各实验步骤要仔细按指导书要求进行,不要随意更改操作顺序或量取试剂的用量。
5. 实验结束后,需要及时清理实验台面和实验用具,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1. 实验一制备的NaOH溶液应无色透明。
2. 实验二滴定过程中,当颜色变化明显时,滴定结束,记录所滴加的NaOH溶液体积。
3. 实验三观察到的反应产物应为淡蓝色的Cu(OH)2沉淀。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化学专业实验操作,我掌握了NaOH溶液的制备、酸碱滴定和金属离子的沉淀反应等实验操作技能。
在操作过程中,我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并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和安全。
实验结果符合预期,表明我的实验操作是准确无误的。
在今后的学习和实验工作中,我将继续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和安全,努力提高实验技能,不断完善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能力,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大学化学实验-重结晶(苯甲酸和萘)

重结晶(苯甲酸和萘)
2.萘的重结晶
三、实验步骤
在装有回流冷凝管的100 mL圆底烧瓶中,加入0.5 g粗萘 ,加入20 mL 50%乙醇, 2-3粒沸石,并不时振摇,从冷凝管上口补加 50% 乙醇至萘完全溶解,计算所需溶剂总量,再额外多加溶剂总量的20% 的50%乙醇,稍冷后加入少许活性炭,继续加热微沸5-10分钟。趁 热过滤(与苯甲酸热过滤相同),冷却滤液结晶出萘的产品,用布 氏漏斗抽滤(滤纸应先用乙醇润湿,吸紧),用少量乙醇洗涤。抽 干后,将结晶移至表面皿上,放在空气中晾干或放在干燥器中,干 燥,称重并计算回收率。
重结晶(苯甲酸和萘)
1. 苯L烧杯中,加入25 mL水和几粒沸石,加热至 沸,并用玻棒不断搅动,使固体溶解。预先将大玻璃漏斗预热在铜 热水漏斗中,放置在小烧杯上,漏斗中放入预先叠好的菊形滤纸, 并用少量热水润湿。将上述溶液迅速进行热过滤,滤入小烧杯中, 在热过滤过程中,应采用酒精灯加热铜热水漏斗,保持溶液的温度。 让滤液慢慢冷却,结晶出苯甲酸产品,而后抽滤,将结晶移至表面 皿上,并用红外灯干燥。称重并计算回收率。
重结晶(苯甲酸和萘)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常用固体有机物的精制方法;
2 学习重结晶法精制固体有机物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掌握重结晶的操作过程(溶剂的选择、热饱和溶液的
3 配制、脱色、热过滤、结晶、减压过滤以及干燥结
晶);掌握用水、有机溶剂重结晶有机物的操作方法。
重结晶(苯甲酸和萘)
二、实验原理
固体有机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密切关系。利用 溶剂对纯物质及杂质的溶解度不同,使被提纯物质从过 饱和溶液中析出,而让杂质全部或大部分仍留在溶液中 (或被过滤除去),从而达到提纯的目的。
重结晶(苯甲酸和萘)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通用4篇)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大学化学实验报告(通用4篇)在现实生活中,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
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化学实验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1一、实验目的用已知浓度溶液标准溶液)【本实验盐酸为标准溶液】测定未知溶液(待测溶液)浓度【本实验氢氧化钠为待测溶液】二、实验原理在酸碱中和反应中,使用一种的酸(或碱)溶液跟的碱(或酸)溶液完全中和,测出二者的,再根据化学方程式中酸和碱的物质的量的比值,就可以计算出碱(或酸)溶液的浓度。
计算公式:c (NaOH)?c(HCl)?V(HCl)c(NaOH)?V(NaOH)或c(HCl)?。
V(NaOH)V(HCl)三、实验用品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滴定管夹、0、1000mol/L盐酸(标准液)、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待测液)、酚酞(变色范围8、2~10)1、酸和碱反应的实质是。
2、酸碱中和滴定选用酚酞作指示剂,但其滴定终点的变色点并不是pH=7,这样对中和滴定终点的判断有没有影响?3、滴定管和量筒读数时有什么区别?四、数据记录与处理五、问题讨论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是什么?大学化学实验报告2实验名称:酸碱中和滴定时间实验(分组)桌号合作者指导老师一:实验目的:用已知浓度溶液(标准溶液)【本实验盐酸为标准溶液】测定未知溶液(待测溶液)浓度【本实验氢氧化钠为待测溶液】二:实验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含滴定管夹)。
实验药品:0、1000mol/L盐酸(标准溶液)、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待测溶液)、酸碱指示剂:酚酞(变色范围8~10)或者甲基橙(3、1~4、4)三:实验原理:c(标)×V(标)=c(待)×V(待)【假设反应计量数之比为1:1】【本实验具体为:c(H+)×V(酸)=c(OH—)×V(碱)】四:实验过程:(一)滴定前的准备阶段1、检漏: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具体方法:酸式滴定管,将滴定管加水,关闭活塞。
大学化学实验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大学化学实验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教师:XX授课时间:XX周XX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XX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严谨作风、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1. XX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步骤。
2.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难点:1. 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内容:一、实验背景1. 简述XX实验在化学领域的重要性。
2. 介绍XX实验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实验原理1. 介绍XX实验的基本原理。
2. 分析实验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仪器、药品、试剂等。
2. 实验操作:a.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b.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 实验结束:清理实验器材,处理废弃物。
四、实验现象与数据处理1. 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2. 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五、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2. 实验数据记录注意事项。
六、实验报告撰写1. 实验报告的基本格式。
2. 实验报告内容要求。
教学过程:一、导入1. 结合生活实际,引出实验课题。
2. 简要介绍实验背景和目的。
二、实验原理讲解1. 介绍实验的基本原理。
2. 分析实验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
三、实验步骤演示1. 演示实验操作步骤。
2. 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四、学生分组实验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实验现象观察与数据处理1.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六、实验报告撰写1.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2. 教师点评实验报告,指出不足之处。
七、总结1. 总结本次实验的收获和体会。
2. 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评价:1. 实验操作技能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K2Cr2O7配制
比色皿 比色管
1.取0.0、3.0、6.0、9.0、12.0ml标准溶液 →比色管; 2.加3ml二苯基碳酰二肼,加蒸馏水→标线; 混匀; 3.用1cm比色皿,在波长540nm处,以空白作参
比,调A=0 ;
4.测各比色管中溶液吸光度: AS1、AS2、AS3、AS4 5.绘制曲线
用Na2S2O3滴至溶液呈无色,测2份;
记下V(Na2S2O3) ,用均值计算DO。
DO测定结果记录
记录项目 C( Na2S2O3 )(mol/L) 水样体积(mL) Ⅰ Ⅱ
Na2S2O3终读数(mL)
Na2S2O3初读数(mL)
V( Na2S2O3 )(mL) ( Na2S2O3 )(mL) V
标准溶液的配制 浓度C(Na2CO3) ≈0.05mol/L 体积V(Na2CO3) = 250ml
C(Na2 CO3 )V(Na2 CO3 )M(Na2 CO3 ) m(Na2 CO3 ) 1000
称取量 m ≈ 1.2-1.4(g)
称量法 减量法
1、从干燥器中取(称量瓶+Na2CO3); 2、称(称量瓶+ Na2CO3)-W1; 3、取试样→100mL烧杯; 4、称(称量瓶+ Na2CO3 )-W2; 5、m(Na2CO3)=W1- W2 (m精确至0.0001g) 6、用蒸馏水溶解试样,转移至250ml容量瓶, 稀释至刻度; 7、转移至试剂瓶中,待用。
吸量管
移液管
数据记录表格
记录项目 C(Na2CO3) (mol/L) HCl体积终读数(ml) HCl体积初读数(ml) V(HCl)(ml) C(HCl)(mol/L) 平均C(HCl)(mol/L) Ⅰ Ⅱ
三、氢氧化钠溶液浓度标定
1、取20mlHCl溶液→250ml锥形瓶;
2、加2~3滴酚酞指示剂;
A
O
加入标准溶液ml数
二、测样品 1.取待测水样2ml→比色管中;
2.3ml二苯基碳酰二肼,加蒸馏水→标线;在波
长540nm处,以空白作参比,得A试; 3.由A试查曲线→相当于标准曲线Vml; 4.计算结果
Vm l 1.0 C 试(mg/L) 2.0
数据记录表格
试样编号 标准溶液加入量(ml) 1 2 3 4 5 0.0 3.0 6.0 9.0 12.0 A
3、加3滴铬黑T指示剂,溶液呈酒红色;
4、用EDTA滴定溶液由酒红色→蓝色;
5、记下EDTA消耗量(测2份),按均值计算
结果。
二、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记录项目 EDTA标准溶液浓度(mol/L) Ⅰ Ⅱ
保留四位有效数字 EDTA标准溶液终读数(mL) 注意点:滴定速度不宜太快。 EDTA标准溶液初读数(mL)
2Na2S 2O3 I 2 Na2S4O6 2NaI
计算 由反应方程式可知:
O2∞2MnO(OH)2 ∞2I2 ∞4Na2S2O3
1 1 n(O 2 ) n(Na 2S 2O 3 ) c(Na 2S 2O 3 )V(Na 2S 2O 3 ) 4 4
DO(mg/L) n(O 2 )M(O 2 ) V水样 1 c(Na 2S 2O 3 )V(Na 2S 2O 3 )M(O 2 ) =4 V水样
3、用NaOH溶液滴至溶液由无色→微红色 (测2份) 4、计算
C(NaOH),保留四位有效数字
数据记录表格
记录项目 C(HCl)(mol/L) NaOH体积终读数(ml) NaOH体积初读数(ml) Ⅰ Ⅱ
V(NaOH)(ml)
C(NaOH)(mol/L) 平均C(NaOH)(mol/L)
注 意 点
DO(mg/L)
-
注 意 点
加MnSO4,、碱性KI的移液管放在各自试剂瓶
内,不要混淆;
H2SO4为浓酸,不要溅在身上。
实验八 废水中铬含量的测定
实验目的
1、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2、掌握水中铬含量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实验步骤 一、绘制标准曲线
3/4体积
50ml
标准溶液浓度:1ug/ml(以铬计),
的蓝色,表示到达滴定终点。反应式为:
[Caln]-+Y4-→[CaY]2-+Hln2-
[Mgln]-+Y4-→[MgY]2-+HIn2-
⑤由EDTA标准溶液的体积、浓度,计算水 的总硬度。
n E D T A n C a2 n M g2
总硬度的测定
一、测定步骤 1、取水样100mL→250mL锥形瓶; 2、加10mL缓冲液,pH=10;
3、掌握弱电解质平衡移动的因素。
硬度测定原理
①加入NH3-NH4Cl缓冲溶液,控制水样pH
值在10左右。
②加入铬黑T指示剂,它与水样中少量
Ca2+、Mg2+离子反应,生成稳定性较小的酒红 色络合物。反应式为: Ca2++HIn2-=[CaIn]-+H+
Mg2++HIn2-=[MgIn]-+H+
③加入EDTA标准溶液,它首先与溶液中游
(3)用蒸馏水洗2~3次;
(4)用待装溶液洗2~3次; (5)装入溶液→调至0.00刻度。
滴定管
二、盐酸溶液浓度的标定
1、用吸量管取Na2CO3溶液25.00ml于250ml锥形 瓶中;
2、用量筒加75ml蒸馏水,2滴甲基橙指示剂;
3、用盐酸溶液滴至溶液由黄→橙(测2份)。 4、计算 C(HCl),保留四位有效数字
实 验 报 告
实验目的
原理(反应方程式)
步骤(条文化) 结果(表格)
目 录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实验五 实验六 实验七 实验八 天平称量练习和 标准溶液的配制 酸碱溶液浓度的标定 沉淀反应 配位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水的硬度的测定 水中溶解氧的测定 废水中铬含量的测定
实验一 天平称量练习和 标准溶液的配制
V(EDTA) (mL) 平均V(EDTA)(mL) 硬度(以CaO计, mg/L)
水样体积(mL)
实验七
溶解氧的测定 实验目的
1、了解溶解氧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2、掌握碘量法测定终点的判断方法。
DO是衡量水体污染的重要指标
清洁的地面水所含DO接近饱和状态;
水中含有藻类时,由于植物光合作用放出 氧,可使水中DO达过饱和状态;
Ag++OH-= AgOH (S)
AgOH (S)+ 4NH3 = [Ag(NH3)2]2+ +OH-
Ag+ + Br- = AgBr(s)
2.配位平衡与介质的酸碱性 3.不同配位剂对配位平衡与介质的酸碱性
实验六 水的硬度的测定 实验目的 1、了解水的硬度的测定意义和常用的硬度表示 方法。 2、掌握EDTA法测定水的硬度的原理和方法。
数据记录表格
(称量瓶+Na2CO3)质量(前)W1 (g) (称量瓶+ Na2CO3 )质量(后) W2 (g)
称出试样质量(g) 试样溶解体积(ml) C(Na2CO3)(mol/L)
浓度计算到四位有效数字
电子天平
干燥器
减量法称取试样操作法
实验二
酸碱溶液浓度的标定
一、滴定管的准备
(1)用自来水冲洗; (2)试漏,检查考克是否漏水;
待测样
2.0
大学化学实验
实 验 要 求
1、进实验室前预习实验内容,包括实验目的、 任务、有关原理、操作主要步骤及注意事项, 写好预习报告; 2、实验过程中随时记录实验数据及现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验完后,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认真完成实 验报告。 3、自觉遵守实验室规则,保持实验室安静、 注意安全。
4、实验完毕后,需将自己用过的实验仪器洗 干净,放回原处。认真完成值日生工作。
注意单位
实验步骤
1、取水样(虹吸法) →250mL具塞瓶。 2、固氧
250mL具塞瓶
加0.5mLMnSO4,,1mL碱性KI,出现棕色沉淀;
盖好瓶塞,颠倒混合;
静置。
3、测定
加1.5mLH2SO4,颠倒混合溶解沉淀; 取100mL水样→250mL锥形瓶; 用Na2S2O3滴至溶液呈淡黄色,加1mL淀粉, 溶液呈蓝色;
1、滴定时左手拿滴定管,右手拿锥形瓶。 2、读数时注意平视,滴定管读数应读2位小数。
3、滴定过程中边滴定、边摇动。
4、使用移液管时不要用拇指按住管口。 5、左手拿洗耳球,右手拿移液管。
液面凹面
读数偏低(俯视) 正确位置(平视) 读数偏高(仰视)
滴定管读数示意图
实验三 沉淀反应
班级 姓名 日期
实验目的: 实验内容(步骤) 现象(记录) 解释(结论)
(2)Cu2+ + S2- = CuS(S)
Cu2+ + C2O42- = CuC2O4 (S)
CuC2O4 (S) + 4NH3 = [Cu(NH3)4]2+ +C2O42-
(3)Ag+ + S2O32- = Ag2S2O3 (S)
Ag2S2O3 (S)+ 3S2O32- = 2[Ag (S2O3 )2]3-
(二)简单离子与配位离子的区别 Fe3+ + CNS- = [Fe(CNS)5]2+ (血红色) (三)影响配位平衡移动的因素
1.配位平衡与沉淀平衡的转换
(1) Ag+ + Cl- = AgCl(s) AgCl(S) + 2NH3 = [Ag(NH3)2]Cl [Ag(NH3)2 ]+ = Ag+ + 2NH3 Ag+ + Br- = AgB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