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实验实验
大学生实验报告化学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2. 学习并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通过实验,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涉及酸碱中和滴定、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化学实验。
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学习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化学理论。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烧杯、量筒、滴定管夹、玻璃棒、滴定台、电子天平、移液管、漏斗等。
2. 试剂:盐酸(0.1mol/L)、氢氧化钠(0.1mol/L)、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铁溶液、硫酸亚铁溶液、碘化钾溶液、淀粉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酸碱中和滴定(1)用移液管准确量取20.00mL盐酸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入2-3滴甲基橙指示剂。
(2)用碱式滴定管准确量取20.00mL氢氧化钠溶液,缓慢滴入锥形瓶中,边滴边振荡。
(3)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当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橙色时,表示滴定终点。
(4)记录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体积,计算盐酸的浓度。
2. 沉淀反应(1)用移液管准确量取10.00mL硫酸铜溶液于烧杯中。
(2)用移液管准确量取10.00mL氢氧化钠溶液,缓慢滴入烧杯中,边滴边振荡。
(3)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当溶液中出现蓝色沉淀时,表示沉淀反应完成。
(4)记录沉淀物的质量,计算反应物的摩尔比。
3. 氧化还原反应(1)用移液管准确量取10.00mL硫酸铁溶液于锥形瓶中。
(2)用移液管准确量取10.00mL硫酸亚铁溶液,缓慢滴入锥形瓶中,边滴边振荡。
(3)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当溶液颜色由浅绿色变为深绿色时,表示氧化还原反应完成。
(4)记录反应时间,计算反应速率。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 酸碱中和滴定盐酸浓度:0.0987mol/L2. 沉淀反应沉淀物质量:1.56g反应物摩尔比:1:23. 氧化还原反应反应时间:2分钟六、实验分析1.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表明,在实验条件下,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完全,符合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大学部分常见有机化学实验

实验一乙酰苯胺的制备二.实验原理 NH 2+CH 3COOH3+H 2O芳香族酰胺通常用伯或仲芳胺与酸酐或羧酸反应制备,因为酸酐的价格较贵,所以一般选羧酸。
本反应是可逆的,为提高平衡转化率,加入了过量的冰醋酸,同时不断地把生成的水移出反应体系,可以使反应接近完成。
为了让生成的水蒸出,而又仅可能地让沸点接近的醋酸少蒸出来,本实验采用较长的分馏柱进行分馏。
实验加入少量的锌粉,是为了防止反应过程中苯胺被氧化。
1.合成(1).反应物量的确定:本实验反应是可逆的,采用乙酸过量和从反应体系中分出水的方法来提高乙酰苯胺的产率,但随之会增加副产物二乙酰基苯胺的生成量。
二乙酰苯胺很容易水解成乙酰苯胺和乙酸,在产物精制过程中通过水洗、重结晶等操作,二乙酰基苯胺水解成乙酰苯胺和乙酸,经过滤可除去乙酸,不影响乙酰苯胺的产率和纯度。
苯胺极易氧化,在空气中放置会变成红色,使用时必须重新蒸馏除去其中的杂质。
反应过程中加入少许锌粉。
锌粉在酸性介质中可使苯胺中有色物质还原,防止苯胺继续氧化。
在实验中可以看到,锌粉加得适量,反应混合物呈淡黄色或接近无色。
但锌粉不能加得太多,一方面消耗乙酸,另一方面在精制过程中乙酸锌水解成氢氧化锌,很难从乙酰苯胺中分离出来。
(2).合成反应装置的设计:水沸点为100℃,乙酸沸点为117℃,两者仅差17℃,若要分离出水而不夹带更多的乙酸,必须使用分馏反应装置,而不能用蒸馏的反应装置。
本实验用分馏柱。
一般有机反应用耐压、耐液体沸腾冲出的圆形瓶作反应器。
由于乙酰苯胺的熔点为114℃,稍冷即固化,不易从圆形瓶中倒出,因此用锥形瓶作反应器更方便。
分出的水量很少,分馏柱可以不连接冷凝管,在分馏柱支口上直接连尾接管,兼作空气冷凝管即可,使装置更简单。
为控制反应温度,在分馏柱顶口插温度计。
(3).操作条件的控制保持分馏柱顶温度低于105℃的稳定操作,开始缓慢加热,使反应进行一段时间,有水生成后,再调节反应温度使蒸汽缓慢进入分馏柱,只要生成水的速度大于或等于分出水的速度,即可稳定操作,要避免开始强烈加热。
化学实验报告(15篇)

化学实验报告化学实验报告(15篇)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
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化学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实验报告1实验名称:硅片的清洗实验目的:1.熟悉清洗设备2.掌握清洗流程以及清洗前预准备实验设备:1.半导体兆声清洗机(SFQ-1006T)2.SC-1;SC-2实验背景及原理:清洗的目的在于清除表面污染杂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
这些杂质有的以原子状态或离子状态,有的以薄膜形式或颗粒形式存在于硅片表面。
有机污染包括光刻胶、有机溶剂残留物、合成蜡和人接触器件、工具、器皿带来的油脂或纤维。
无机污染包括重金属金、铜、铁、铬等,严重影响少数载流子寿命和表面电导;碱金属如钠等,引起严重漏电;颗粒污染包括硅渣、尘埃、细菌、微生物、有机胶体纤维等,会导致各种缺陷。
清除污染的方法有物理清洗和化学清洗两种。
我们这里所用的的是化学清洗。
清洗对于微米及深亚微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良率有着极大的影响。
SC-1及SC-2对于清除颗粒及金属颗粒有着显著的作用。
实验步骤:1. 清洗前准备工作:仪器准备:①烧杯的清洗、干燥②清洗机的预准备:开总闸门、开空气压缩机;开旋转总电源(清洗设备照明自动开启);将急停按钮旋转拉出,按下旁边电源键;缓慢开启超纯水开关,角度小于45o;根据需要给1#、2#槽加热,正式试验前提前一小时加热,加热上限为200o。
本次实验中选用了80℃为反应温度。
③SC-1及SC-2的配置:我们配制体积比例是1:2:5,所以选取溶液体积为160ml,对SC-1 NH4OH:H2O2:H2O=20:40:100ml,对SC-2 HCl:H2O2:H2O=20:40:100ml。
2. 清洗实际步骤:① 1#号槽中放入装入1号液的烧杯,待温度与槽中一样后,放入硅片,加热10min,然后超纯水清洗。
② 2#号槽中放入装入2号液的烧杯,待温度与槽中一样后,放入硅片,加热10min,然后超纯水清洗。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全个有机实验完整版汇总

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全12个有机实验完整版)试验一蒸馏和沸点的测定一、试验目的1、熟悉蒸馏法分离混合物方法2、掌握测定化合物沸点的方法二、试验原理1、微量法测定物质沸点原理。
2、蒸馏原理。
三、试验仪器及药品圆底烧瓶、温度计、蒸馏头、冷凝器、尾接管、锥形瓶、电炉、加热套、量筒、烧杯、毛细管、橡皮圈、铁架台、沸石、氯仿、工业酒精四.试验步骤1、酒精的蒸馏(1)加料取一干燥圆底烧瓶加入约50ml的工业酒精,并提前加入几颗沸石。
(2)加热加热前,先向冷却管中缓缓通入冷水,在打开电热套进行加热,慢慢增大火力使之沸腾,再调节火力,使温度恒定,收集馏分,量出乙醇的体积。
蒸馏装置图微量法测沸点2、微量法测沸点在一小试管中加入8-10滴氯仿,将毛细管开口端朝下,将试管贴于温度计的水银球旁,用橡皮圈束紧并浸入水中,缓缓加热,当温度达到沸点时,毛细管口处连续出泡,此时停止加热,注意观察温度,至最后一个气泡欲从开口处冒出而退回内管时即为沸点。
五、试验数据处理六、思考题1、蒸馏时,放入沸石为什么能防止暴沸若加热后才发觉未加沸石,应怎样处理沸石表面不平整,可以产生气化中心,使溶液气化,沸腾时产生的气体比较均匀不易发生暴沸,如果忘记加入沸石,应该先停止加热,没有气泡产生时再补加沸石。
2、向冷凝管通水是由下而上,反过来效果会怎样把橡皮管套进冷凝管侧管时,怎样才能防止折断其侧管冷凝管通水是由下而上,反过来不行。
因为这样冷凝管不能充满水,由此可能带来两个后果:其一,气体的冷凝效果不好。
其二,冷凝管的内管可能炸裂。
橡皮管套进冷凝管侧管时,可以先用水润滑,防止侧管被折断。
3、用微量法测定沸点,把最后一个气泡刚欲缩回管内的瞬间温度作为该化合物的沸点,为什么沸点: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与外界压强相等时的温度。
最后一个气泡将要缩回内管的瞬间,此时管内的压强和外界相等,所以此时的温度即为该化合物的沸点。
七、装置问题:1)选择合适容量的仪器:液体量应与仪器配套,瓶内液体的体积量应不少于瓶体积的1/3,不多于2/3。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通用4篇)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大学化学实验报告(通用4篇)在现实生活中,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
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化学实验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1一、实验目的用已知浓度溶液标准溶液)【本实验盐酸为标准溶液】测定未知溶液(待测溶液)浓度【本实验氢氧化钠为待测溶液】二、实验原理在酸碱中和反应中,使用一种的酸(或碱)溶液跟的碱(或酸)溶液完全中和,测出二者的,再根据化学方程式中酸和碱的物质的量的比值,就可以计算出碱(或酸)溶液的浓度。
计算公式:c (NaOH)?c(HCl)?V(HCl)c(NaOH)?V(NaOH)或c(HCl)?。
V(NaOH)V(HCl)三、实验用品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滴定管夹、0、1000mol/L盐酸(标准液)、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待测液)、酚酞(变色范围8、2~10)1、酸和碱反应的实质是。
2、酸碱中和滴定选用酚酞作指示剂,但其滴定终点的变色点并不是pH=7,这样对中和滴定终点的判断有没有影响?3、滴定管和量筒读数时有什么区别?四、数据记录与处理五、问题讨论酸碱中和滴定的关键是什么?大学化学实验报告2实验名称:酸碱中和滴定时间实验(分组)桌号合作者指导老师一:实验目的:用已知浓度溶液(标准溶液)【本实验盐酸为标准溶液】测定未知溶液(待测溶液)浓度【本实验氢氧化钠为待测溶液】二:实验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含滴定管夹)。
实验药品:0、1000mol/L盐酸(标准溶液)、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待测溶液)、酸碱指示剂:酚酞(变色范围8~10)或者甲基橙(3、1~4、4)三:实验原理:c(标)×V(标)=c(待)×V(待)【假设反应计量数之比为1:1】【本实验具体为:c(H+)×V(酸)=c(OH—)×V(碱)】四:实验过程:(一)滴定前的准备阶段1、检漏: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具体方法:酸式滴定管,将滴定管加水,关闭活塞。
大学化学四种实验记录

(2)Cu2+ + S2- = CuS(S) Cu2+ + C2O42- = CuC2O4 (S)
CuC2O4 (S) + 4NH3 = [Cu(NH3)4]2+ +C2O42-
(3)Ag+ + S2O32- = Ag2S2O3 (S) Ag2S2O3 (S)+ 3S2O32- = 2[Ag (S2O3 )2]3Ag++OH-= AgOH (S) AgOH (S)+ 4NH3 = [Ag(NH3)2]2+ +OHAg+ + Br- = AgBr(s)
K K [MgY2]-
[Mg I n2]-
④当溶液中Ca2+、Mg2+与EDTA络合完后,继续加入EDTA,溶液由酒红色变为指示剂原来的蓝色, 表示到达滴定终点。反应式为:
[Caln]-+Y4-→[CaY]2-+Hln2- [Mgln]-+Y4-→[MgY]2-+HIn2-
⑤由EDTA标准溶液的体积、浓度,计算水的总硬度。
MnO2(2O H 2SH O 4)2K M I n4 SK O 2SO 4 I23H 2O
2N 2S 2O a 3I2N2S 4 a O 62NaI
❖ 计算 由反应方程式可知:
O2∞2MnO(OH)2 ∞2I2 ∞4Na2S2O3
1
1
n DO2 ()( O m4 n g/Ln(2 )(S ON 2 2O )M 3 ) (a O 24 )c(2 S N 2 O 3 )a V 2 S 2 (O 3 N )
2.配位平衡与介质的酸碱性 3.不同配位剂对配位平衡与介质的酸碱性
实验六 水的硬度的测定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

大学化学实验报告
目录
1. 实验目的
1.1 实验背景
1.2 实验目标
2. 实验原理
2.1 理论基础
2.2 实验设备
3. 实验步骤
3.1 实验准备
3.2 实验操作
4. 实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4.1 数据记录
4.2 结果分析
5. 实验结论
6. 实验总结
7. 参考文献
实验目的
实验背景
在这个部分,你可以简要介绍为什么要进行这个化学实验,它的相关背景信息是什么,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等。
实验目标
明确列出本实验的具体目标,例如验证某一化学原理、掌握某种实验技术、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等。
实验原理
理论基础
在这一部分,你可以详细讲解本实验所涉及的化学原理、反应机理等内容。
实验设备
列出本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试剂等设备,并简要介绍其作用和使用方法。
实验步骤
实验准备
在这个部分,你可以具体描述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如清洗玻璃仪器、称量试剂等。
实验操作
详细列出实验的操作步骤,务必注意安全和操作规范。
实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数据记录
准确记录实验中所得到的数据和观察结果。
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结果分析,说明实验现象和反应结果的原因和意义。
实验结论
总结本次实验的主要结果和结论。
实验总结
可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实验结果的合理性等进行总结。
参考文献
列出实验中参考的相关文献资料,格式应准确规范。
大学化学实验1

•
•
• •
•
6.锌粒回收至指定容器中。
• 由实验结果比较HCl和HAc的酸性有何不同?为什么?
• 2.同离子效应 • (1)取两支试管,各加入1mL 蒸馏水,2滴NH3· H2O溶 液,再滴入1滴酚酞溶液,混合均匀,观察溶液显什么颜 色。在一支试管中加入1/4勺NH4Cl固体,振荡使之溶解, 观察溶液的颜色,并与另一试管中的溶液比较。 • 根据以上实验指出同离பைடு நூலகம்效应对电离度的影响。 • (2)取两支小试管,各加入5滴0.1mol· L-1 MgCl2溶液, 其中一支试管中再加入5滴饱和NH4Cl溶液,然后分别在 两支试管中加入5滴2mol· L-1NH3· H2O,观察两支试管中 发生的现象有何不同?写出有关反应式并说明原因。
六 注意事项
• 1.用pH试纸试验溶液的性质时,方法是将一小片试纸放在干净饿点滴板上, 用洗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滴在试纸上,观察其颜色的变化。注意:不 要把试纸投入被测试液中测试。 2.取用液体试剂时,严禁将滴瓶中的滴管伸入试管内,或用试验者的滴管到 试剂瓶中吸取试剂,以免污染试剂。取用试剂后,必须把滴管放回原试剂瓶 中,不可置于实验台上,以免弄混及交叉污染试剂。 3.用试管盛液体加热时,液体量不能过多,一般以不超过试管体积的1/3为 宜。试管夹应夹在距离管口1~2cm处,然后挟持试管,从液体的上部开始加 热,再过渡到试管下部,并不断地晃动试管,以免由于局部过热,液体喷出 或受热不均使试管炸裂。加热时,应注意试管口不能朝向别人或自己。 4.操作时注意试剂的用量,否则观察不到现象。 5.使用酒精灯时应注意安全,参阅“酒精灯和煤气灯的使用”一节中有关内 容。
• 3.缓冲溶液的配制和性质 • (1)两支试管中各加入3mL去离子水,用精密pH试纸测定其pH值, 再分别加入5滴0.1mol· L-1 HCl或0.1mol· L-1NaOH溶液,测定它们的 pH值。 • (2)在1个小烧杯中,加入1mol· L-1HAc和1mol· L-1NaAc溶液各5mL (用量筒尽可能准确量取),用玻璃棒搅匀,配制成HAc-NaAc缓冲 溶液。用精密pH试纸测定其pH值,并与计算值比较。 • (3)取3支试管,各加入此缓冲溶液3mL,然后分别加入5滴 0.1mol· L-1 HCl、0.1mol· L-1NaOH溶液及5滴去离子水,再用精密pH 试纸分别测定其pH值。与原来缓冲溶液的pH值比较,有何变化? • 比较实验情况,并总结缓冲溶液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