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现实主义的短兵相接:细说《鲸落》
初二写鲸落的美景作文

初二写鲸落的美景作文
《鲸落》
初二那年,哎呀呀,真的发生了好多有意思的事儿呢。
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去海边玩,那可真是让我见到了不一样的景象。
那天阳光特别好,我们一群小伙伴嘻嘻哈哈地就跑到了海边。
我踩着那松软的沙滩,感觉就像走在棉花糖上一样。
走着走着,就看到远处有一片黑黑的东西,不知道是啥。
我就好奇地凑近去看,哇,原来是一只超级大的鲸鱼的尸体!
以前只是在书上看到过鲸鱼,这亲眼见到还真是震撼啊!那庞大的身躯躺在那里,好像在诉说着什么故事。
当时我就想,这鲸鱼得多大年纪啦,它在海洋里都经历过啥呀。
我们围着这鲸鱼尸体瞧啊瞧,后来听大人们说这叫鲸落。
我不太明白是啥意思,但感觉好神奇。
随着时间慢慢过去,这鲸落的周围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小生物。
有小鱼游来游去,还有小螃蟹在边上爬来爬去。
它们好像把这里当成了它们的家一样,就那么自在地生活着。
我看着它们,心里忽然有了一种特别奇妙的感觉,好像这鲸落就是一个小小的生态世界。
那之后,我经常会想起那只鲸鱼,想起那神奇的鲸落。
我觉得大自然真的太神奇了,能创造出这么多让人惊叹的东西。
现在回想起初二时看到的鲸落美景,依然觉得那么鲜活,就好像刚刚才发生一样。
那片海边的记忆,会一直留在我心里呀,哈哈。
人间最美是鲸落

人间最美是鲸落作者:廖星雅来源:《作文周刊·中考版》2023年第43期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人间最美是鲸落》。
鲸在海中死去后,身体慢慢沉入大海,用其庞大的身躯供养了深海数以万计的无脊椎生物,维持了海洋多年来的生态平衡,为深海带来了生命的繁荣,这个现象便是鲸落。
一鲸落,万物生。
那一场场鲸落,是鲸献给大海最后的温柔,是世界上最慷慨、最浪漫的死亡,也是最璀璨的重生。
岁月如山河,热望如鲸歌。
在浩瀚的历史星河中,亦不缺乏鯨落精神。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文成公主为巩固唐朝和吐蕃的友谊,长途跋涉,穿越群山峻岭、茫茫大漠和辽阔草原前往吐蕃,在吐蕃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传授中原知识,促进了两国的贸易往来,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吐蕃。
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职务,回归祖国,足迹遍布全国,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生于祖国,归于祖国,并将自己的热爱都挥洒在祖国的大地上。
正是因为有了像他们这样乐于奉献的人,才有了如今中国的蓬勃发展。
这难道不是一场伟大的鲸落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在华坪女高有这样一段誓言:“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间藐视卑微的懦夫。
”这铮铮誓言的背后,是大山女孩们不认输的倔强,是张桂梅校长九死无悔的坚持。
这位“燃灯”校长即使身患重病,也要改变大山女孩们的命运。
她坚持做高山峡谷里的灯盏,将自己的青春年华与全部心血都倾注于三尺讲台之上,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格言。
是她的努力让大山的孩子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中有光。
这难道不是一场伟大的鲸落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那些奋斗在一线的白衣天使们,保家卫国的铁血战士们,致力于祖国繁荣昌盛的科研工作者们,不都如这深海的巨鲸吗?他们生如鲸起,终如鲸落,将毕生所有都奉献给了自己最热爱的这片土地。
阅读与写作:一鲸落,万物生——世上最浪漫的重生! 阅读写作导写练

阅读与写作:一鲸落,万物生——世上最浪漫的重生!阅读写作导写练导语:鲸落是指鲸鱼死去后沉入海底的现象,鲸落不仅为深海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还促进了海洋上层有机物向海洋中下层的运输,极大地促进了深海生物的繁衍和发展。
鲸落犹如茫茫深海“大洋荒漠”中的绿洲,成为深海极端生境中生命进化和扩布的一个重要地理“驿站”。
生于海洋,葬于海底。
理性与浪漫,科学与宿命,在一只鲸身上发生着奇妙的交错。
一鲸落,万物生,对于漆黑的深海而言,这是一份极其贵重的礼物。
鲸落是一种生命的奇迹,是地球上最壮美的重生。
一鲸落而万物生(题目既是观点,又充满诗意,强调万物相互依存的重要性。
)①何为鲸落?从字面含义来看,它描述的是逝去的鲸缓缓沉入海底、不断被分解消耗的过程。
在生物学意义上,它也可以是一个名词,指的是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
当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态现象进入公众视野,人们惊叹于大自然的瑰丽奇幻,更被“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触动。
不少人将鲸落视作“献给大海的浪漫”,赋予其温柔而又诗意的内涵。
(开篇阐释“鲸落”的涵义,并引出人们对“一鲸落而万物生”的故事产生触动的话题。
)②对鲸落的关注或许有想象的成分,但透过鲸落,人们的确可以窥见神秘深邃的海洋世界一角。
深海幽幽,不见天日、生物稀少、有机质匮乏,对觅食者来说,鲸落无异于天降“馅饼”,是一场巨量的食物补充。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孙栋副研究员举例,一条40吨的鲸沉降到深海海床,大约相当于同等面积至少2000年间自然沉降的有机质。
从科学角度来看,鲸落对于维系海洋生态系统平衡,有着独特而重大的意义。
(重要性分析。
鲸落对于维系海洋生态系统平衡,有着独特而重大的意义。
)③研究发现,鲸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摄食鲸的身体,仅仅是这场饕餮盛宴的开始。
当大块的鲸肉被掠食干净,深海鲨鱼、鼠尾鱼等食腐动物就会心满意足地散去。
随后,多毛类和甲壳类动物会蹑手蹑脚地聚拢过来,它们直接利用鲸骨及附近营养丰富的沉积物生活,快速繁殖、扩张。
关于鲸落作文

关于鲸落作文《关于鲸落》你知道鲸落吗?不是鲸鱼的陨落,而是一场温柔而又盛大的死亡。
我曾有幸在一本书中读到过鲸落的描述,那瞬间,我的心被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填满。
从那时起,鲸落这两个字就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中。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随着一支海洋科考队出海。
那是一个阳光有些刺眼的清晨,海风带着咸涩的味道,吹乱了我的头发。
我们的船在海面上平稳地航行着,浪花拍打着船舷,发出清脆的声响。
就在我有些昏昏欲睡的时候,船上突然传来一阵惊呼:“看!那边好像有情况!” 我一下子清醒过来,冲到甲板边,顺着大家手指的方向望去。
只见远处的海面上,有一大片黑影。
经验丰富的船长告诉我们,那可能是一头鲸鱼。
我们的船慢慢靠近,当我终于看清那头鲸鱼的时候,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悲伤。
它静静地漂浮在海面上,庞大的身躯已经没有了生机。
它的眼睛紧闭着,仿佛只是沉睡,但我们都知道,它再也不会醒来。
科考队决定对这头鲸鱼进行观察和记录,这让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个庞然大物。
站在它的身旁,我才真正感受到它的巨大。
它的身体比我们的船还要长好几倍,皮肤粗糙而厚重,上面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随着时间的推移,鲸鱼的身体开始发生变化。
一些小鱼小虾被吸引过来,围绕着鲸鱼的尸体游弋。
它们或许是被鲸鱼身上残留的气息所吸引,又或许是知道,这里即将成为它们的美食天堂。
没过几天,一些食腐动物也出现了。
有秃鹫在天空盘旋,时不时俯冲下来啄食鲸鱼的尸体。
还有一些鲨鱼,它们闻着血腥味赶来,在鲸鱼的周围游来游去,等待着时机。
一开始,我对这些场景感到有些不适,觉得太过残忍。
但后来我才明白,这是自然的规律,是生命的循环。
鲸鱼用自己的死亡,为无数的生命提供了生存的机会。
又过了一段时间,鲸鱼的尸体开始下沉。
我亲眼看着它缓缓地没入海中,心中满是感慨。
这就是鲸落的开始,它将在黑暗的海底,开启一段新的生命之旅。
随着鲸鱼尸体的下沉,越来越多的海洋生物聚集过来。
有五颜六色的珊瑚虫,它们依附在鲸鱼的骨头上,慢慢生长。
鲸落之歌(上)

除了这一屋子神言文缩印片,他 就只剩下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学识了,
科学 24 小时 Science in 24 hou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s 2017 年第 3 期
“等 很 久 了 吗?”谢 丽 尔 冲 他 一 笑。那纯真的面容让威廉再次瞬间 沦陷。
“哪有,哪有,我也是刚到呢。” 威廉笑呵呵地答道。可马上他 就笑不出来了。刚才他的注意力都 放在了谢丽尔的身上,竟没有注意到 她后面还跟着一个人。这人比威廉 高上一头,身材匀称精壮,有着健康 的肤色和华美的外套,两撇小胡子足 以迷倒万千少女。 他就是帕拉丹·子爵。 “抱歉,他非要跟过来。”谢丽尔 不好意思地说。威廉冲她露出个表 明并不介意的微笑,视线却越过她直 接对上了帕拉丹。两个男人充满敌 意的目光在空中激烈交战着,偏偏各 自脸上却还挂着绅士般彬彬有礼的 笑容。 “谢丽尔告诉我,今天她会去一 个特别的地方。”帕拉丹上下打量着 威廉,然后作势摇了摇头,“不过如果 是和你去的话,啧啧!能称得上特别 的地方,大不了就是大众公园里那些 需要购买门票的场所吧。” 威廉也装模作样地耸耸肩道: “当 然 不 是 。 但 我 也 必 须 对 您 说 抱 歉,子爵先生。此时此刻我正恼恨于 自己学识的不足,因为我竟然找不到 一个足够浅显的方法,可以让你这样
40 品· 文苑
李凯扬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掌心握无限, 刹那是永恒。 威廉·布莱克恋恋不舍地把眼前 的句子又读了一遍,这才屏住呼吸, 将缩印片郑重其事地收进盒子里。 他买下这张缩印片整整花了 500 第 纳 尔 ,花 费 了 他 眼 下 三 分 之 一 的 积 蓄,但这实在是太值了。尽管只是半 页残缺的缩印片,但上面仅 20 个字 的句子仿佛有种神奇的魔力,让他的
关于鲸落的作文题目

关于鲸落的作文题目
《鲸落,那一抹神奇的温柔》
嘿,你们知道鲸落吗?就是那种鲸鱼死后形成的特别又奇妙的现象。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海边玩耍呀。
那是个天气超好的日子,蓝天白云的,海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我踩在沙滩上,一步一个脚印,正玩得高兴呢。
突然,我远远地瞧见海面上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浮动。
我那好奇心啊,一下子就上来了,瞪大眼睛使劲瞅。
嘿,你猜怎么着,原来是一只超级大的鲸鱼!它就那样静静地漂浮在海面上。
我心里还嘀咕呢,这鲸鱼是咋啦,咋一动不动的。
后来听旁边的人说,这鲸鱼可能死了。
哎呀呀,当时我心里还挺不是滋味的,这么大的家伙就这么没了。
然后过了几天,我又去了那个海边。
这次我发现那片海域有些不一样了。
原来呀,是鲸鱼的尸体周围有了好多各种各样的小生物,有小鱼呀,小虾呀,还有一些奇奇怪怪我叫不上名字的家伙。
它们可热闹了,在鲸鱼的尸体旁边游来游去,好像在举行一场盛大的聚会。
我突然就觉得,原来这就是鲸落呀。
鲸鱼虽然死了,可是却给这么多小生命提供了一个家,一个可以生存和成长的地方。
就像那句话说的,化作春泥更护花。
鲸落,真的就像那一抹神奇的温柔,虽然鲸鱼的生命结束了,但是它却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守护着这片海洋。
就像我们的生活中,也许会有失去,但是也会有更美好的新生呀。
哎呀呀,鲸落可真是太奇妙啦!。
有关鲸落的歌

有关鲸落的歌
以下是两首有关鲸落的歌曲:
第一首:歌曲名:《鲸落》
演唱者:汪苏泷
这是一首以鲸落为题材的抒情歌曲。
歌词中描绘了鲸鱼在海洋中的孤独旅程,以及它们为了生命的延续而不断努力的精神。
歌曲通过深情的旋律和感人的歌词,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规律的思考。
《鲸落》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思考的歌曲,它以鲸鱼的生命旅程为切入点,引发人们对生命、自然和命运的思考。
歌曲中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使听者能够感受到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尊重。
第二首:歌曲名:《寻鲸记》
演唱者:银临
这是一首以寻找鲸鱼为主题的歌曲,歌词中描绘了人们对未知海洋世界的探索和对鲸鱼消失的遗憾。
歌曲通过优美的旋律和富有诗意的歌词,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行为的反思。
《寻鲸记》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思考的歌曲,它以寻找鲸鱼为主题,引发人们对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的思考。
歌曲中优美的旋律和富有诗意的歌词,使听者能够感受到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行为的反思。
鲸落,地球上最壮美的重生

鲸落,地球上最壮美的重生作者:叶真来源:《作文周刊·中考版》2021年第03期“大海深处,广袤荒漠。
鲸,生于斯,长于斯,落于斯。
鲸落,最后拥抱大海的方式。
一朝鲸落,万物重生。
鲸,悲寂潇潇下,繁荣此中开。
鲸落,世上最为壮美的重生。
”2020年4月4日,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炳耀副教授在自己的朋友圈发布了这样一首小诗。
与此同时,“鲸落”一时间也成为了网络热词。
何为鲸落?鲸落是指鲸鱼死去后沉入海底的现象。
鲸落之后,会在海底形成非凡的鲸落生态系统,与热液、冷泉一同被称为是深海生命的“绿洲”。
在贫瘠的海洋深处,鲸落供养着众多的生物,包括少数与鲸落共生的无脊椎动物。
在北太平洋深海中,至少有43个种类12490个生物体依靠鲸落生存,其中一些是鲸落特有种类。
同时,鲸落还促进了海洋上层有机物向海洋中下层的运输,在海洋碳汇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鲸落,万物生。
化石研究表明,鲸落与少数无脊椎动物的共生现象可能在3000万年前就已经存在。
陈炳耀介绍,整个鲸落现象一共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在鲸尸下沉至海底的过程中,盲鳗、鲨鱼以及一些甲壳类生物以鲸尸中的柔软组织为食,其间,90%的鲸尸将被分解;之后,一些海洋生物——包括蠕虫和盲眼虾等,会在尸体旁一点点吃掉残余物;随后,细菌会分解骨脂质,制造硫化氢——一种有臭鸡蛋味道的化学物质,成千上万的化能自养海洋生物再将硫化氢转为能量,供它们生养与繁殖;最后,当残余鲸落当中的有机物质被消耗殆尽后,鲸骨的礦物遗骸就会作为礁岩成为生物们的聚居地。
“这个过程也可以归纳为移动清道夫阶段、机会主义者阶段、化能自养阶段,最后成为礁岩,整个过程促进了深海生命的繁荣。
”为何鲸落如此“引人注目”?南京江豚保护协会秘书长姜盟与新华日报《科技周刊》记者分享了他的观点:“目前,全世界也只不过发现了50座鲸落,这一次,更是首次在我国发现鲸落,我们难得能够通过比较清晰的影像观察到鲸落的样子。
”在姜盟看来,鲸落是一种生命的奇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现实主义的短兵相接:细说《鲸落》作者:张颖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01期内容摘要:曾楚桥的《鲸落》是一篇极具现实主义创作特色的文学作品,主要讲述了罗大春一家的艰难生活。
作者以平静的不动声色的笔触,活画出我们时代的众生相。
关键词:现实主义失败者打工文学曾楚桥的《鲸落》是他写得最为朴素也最为动情的小说。
自始至终作者一直在叙述,客观的,平静如水的叙述,叙述的也不过是生活的常态:打工者罗大春一家的日常以及由此牵扯出的其他人的日常。
少了早期作品笔法的荒诞与内容的荒唐,多了小人物“原汁原味”的生活实录。
老实人罗大春早年来到深圳打工,辛辛苦苦吃糠咽菜二十年,却依然买不起自己的房子。
妻子嫌弃他,斥其为“庸鼠”,女儿也极少与其交心。
而他的老板赵文轩,却靠做伪劣胡须刀片发了家,年纪轻轻已经坐拥好几套房产。
但穷人有穷人的烦恼,富人也有富人的悲哀。
赵文轩的爱人不会生孩子,两人的婚姻生活出现了裂痕。
而罗大春的女儿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莫名其妙的爱上了赵文轩并且怀上了他的孩子。
结局是小三上位,修成正果,但小三的父亲罗大春却在看“世界之窗”的途中由于肝癌晚期而死去。
楚桥的叙述是节制的,他只是在陈述和展示,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着一切,又以上帝的视角洞悉着一切,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而作品中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个人的故事汇到一起,就成了一个关乎时代,关乎几代人命运的大故事。
他要探讨的是以罗大春为代表的七零后“打工者”,以赵文轩为代表的八零后“弄潮儿”以及以罗青青为代表的九零后“新新人类”的幸与不幸,变与不变,梦想与失落,风光与屈辱,爱情与苦痛,希望与绝望。
作者笔下,无论是重病缠身时日无多的罗大春,还是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赵文轩,无论是赵文轩的漂亮妻子刘小悦,还是罗大春的糟糠之妻周思兰,无论是任性女孩罗青青,还是厚道的屌丝男贾正林,他们无一例外的都生活在一个“大而破”的年代。
他们面临的问题千头万绪,高房价,婚外情,朝不保夕的工作,得而复失的爱情,桩桩都戳中了我们的时代之殤。
“善良的人永远是受苦的,那忧苦的重担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只有忍耐”。
张爱玲这句出自小说《诗与胡说》的名句,用在七零后罗大春身上再合适不过。
他穷,平庸,目光短浅没有远见,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但却有着做人的底线与尊严。
他渴望通过勤劳致富在深圳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但妻子女儿都不理解他。
时代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妻子周思兰早就已经“跟着感觉走,紧紧抓住梦的手”,在她看来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人活在世上不易,多挣点钱,快活一天是一天。
至于如何挣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女儿罗青青是“留守儿童”,玩网络游戏长大,与父母隔膜很深,眼里只有自己,生活在她看来也像游戏一样随心所欲,我的地盘我做主。
她的处事方式与罗大春和周思兰都不一样,罗大春迂腐但善良,周思兰精明但务实,罗青青则单纯而又老道,计较而又随意,不按常理出牌而又深谙为人处事之道,总能歪打正着出奇制胜。
与父辈相比,这大致是一个有点儿“后现代”意味的形象,不再坚信什么,也不再期待什么,活在当下,想到一出是一出,我行我素任我行。
无论是对于工作还是感情,都是如此。
如果说罗大春周思兰最看重的是“责任”,是千方百计的将自己拴在一根绳上“泯然众人矣”,那么罗青青最看重的则是“自由”,是千方百计摆脱束缚张扬个性放飞自我哪怕毫不顾忌他人的感受,我是我的王。
她可以为了打游戏而辞掉工作,可以为了一句玩笑话而开始一段感情,也可以仅凭一面之缘就将自己整个儿的交出去,只要她愿意。
她对赵文轩的爱甚至有点儿“莫名其妙”,不像是为了图钱图房子,就是因为“偏偏喜欢你”。
这是一个典型的“新新人类”,父辈来自水星,他们则来自火星,水火不容。
介于二者之间的则是八零后赵文轩以及妻子刘小悦,赵文轩和罗大春一样出身底层,但他比罗大春灵活,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靠着生产伪劣胡须刀挣到了第一桶金,成功脱贫。
他像罗大春一样看重责任,为了给罗青清一个名分而与自己的原配妻子离婚,但又时时刻刻与前妻剪不断理还乱欲说还休。
他与妻子的感情更多出于两个才貌相当的青年男女之间的互生情愫,情大于欲;而对于罗青青,赵文轩既像长兄,又如幼弟,既有怜爱,又有依恋,但无论如何绝非一种“平等之爱”,欲望的成分可能更多一些,不仅仅源于夜深人静时的孤独与空虚,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承认的政治”,被异性所吸引,从而证明自己魅力不减,也折射出“一个屌丝的成功逆袭”。
对于大多数出身底层的成功者来说,房子,票子和女人才是将成功昭示天下的“通行证”。
其次可能还出于赵文轩潜意识中对于自己“尚未年轻就已经老了”的拒绝与抵抗。
“尚未年轻就已经老了”是曾经用来形容八零后的一句话,八零后曾在世纪之交被贴上“个人主义”“自我为中心”“缺乏历史根性”等标签,意即这是一代没有方向感和历史坐标的人,沉迷于身兼享乐,标榜所谓个性,等等,但很快在时代大潮中八零后的个性被慢慢的无声的泯灭下去,高房价,高失业率成为他们这一代人“无法言说的殤”。
与上一代人相比,八零后的确多了几分肆意妄为,年少轻狂,不为别人只为自己而活,如同五四时期子君喊出的“我是我自己的”,但正如五四时期个性张扬的年轻人很快在“红色三十年代”中投入“阶级”“民族”的事业中而迷失了自我一样,八零后也很快在“危机重重”的现实生活中“泯然众人矣”甚至沦为“失败者”。
这一点在很多青年作家笔下都有所涉及和表现,譬如宋小词的《直立行走》,石一枫的《世间已无陈金芳》等。
与《直立行走》中事业爱情双双沦陷的杨双福和《世间已无陈金芳》中最终被打回原形的陈金芳相比,赵文轩可算是成功者,但从作品中隐隐可以看出,曾经的赵文轩是个文艺青年,文艺青年大概是不屑于做伪劣剃须刀发家致富的,但在现实面前文艺青年已无“文艺”的土壤。
“文艺”意味着青春,梦想,不确定,看不到头,而当你立志为某一个明确的目标而搭上一輩子身家性命的时候,青春消失。
赵文轩的青春正是在一路狂奔突围脱贫的路上消失殆尽。
从这一点上看,赵文轩其实也是“失败者”和可怜人。
一代人的青春已然落幕,一代人的青春正在生长。
一些人为了生存奔波劳累,一些人为了无处安放的青春而身心疲惫。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这才是作者要着力书写的地方。
与其说是书写,不如说是立碑,留此存念。
既然是碑文,无须浓墨重彩,只须繁华落尽见真淳。
不得不说这是楚桥最“不修边幅”的作品,也是他写作生涯的一次回归。
《鲸落》不是向前走的作品,而是向后撤的文字——撤到最传统最古典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上来。
现实主义有过辉煌的过去。
巴尔扎克,托爾斯泰,这些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但现实主义并非全能,现实主义正因其“现实”而稍显笨重。
它只能直面,而不能折射。
而卡尔维诺,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卡夫卡则以他们现代主义的文字弥补了现实主义的缺陷,他们的文字是轻盈的,时间和空间在他们的笔下如同秋千上的小鸟可以自由切换。
这也是楚桥所热衷的文字。
在以往作品中,楚桥将现代主义玩的炉火纯青淋漓尽致。
陡转,空缺,绝处逢生,不按常理出牌,都是他最爱玩的“花活”。
他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打工文学作家”,“打工”只是其皮是其表,而他要着力表现的其实属于现代主义的范畴——人类的生存困境、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上帝的关系,等等。
他的作品更像是生存寓言。
为了将“寓言”讲好,楚桥不惜使出浑身解数。
他的文字也是“轻”的,不与现实正面相撞,而是用略显放肆的文字表现一双处在微微斜视之下的眼睛所看到的荒唐世界。
然而,成也是“轻”,败也是“轻”,他的作品也正因其“轻”而让人捕捉不到特别明确的含义,仿佛什么都说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而这对于热衷于故事和意义的中国诺读者而言,不啻为一个巨大的挑战。
而到了《鲸落》,楚桥开始用了足够的耐心来“讲故事”,关乎三代人的“中国悲情故事”,用他几乎废置不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既有悲伤,也有温情。
周思兰嫌弃罗大春窝囊如“庸鼠”,但罗大春还是将头歪在妻子身上默默睡去;罗青青看不上老实本分的贾正林,但小贾还是默默守候着“嫁为他人妇”的爱人;赵文轩和刘晓悦离了,但赵文轩心心念念的记挂着的其实还是刘晓悦;还有罗大春与贾正林,这一对忘年交在精神和情感上互相搀扶,不离不弃;赵文轩对罗青青,有性爱,但也有父爱和怜爱,百味杂陈;罗青青对贾正林,虽没有男女之爱,但还是“爱你在心口难开”。
作品中其实没有真正的坏人,都是可怜人。
这大致也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上帝视角最大的好处——俯瞰芸芸众生,众生皆苦。
上帝视角既是高高在上的,又是慈悲为怀的。
每一个人内心其实都居住着一个小孩,每一个人都在尘世苦苦挣扎,每一个人笑起来都很好看,每一个人哭起来都很无助,每一个人都是简单纯洁的,每一个人都是复杂有罪的——爱与恨交织,痛与乐并存,善与恶携手,希望与失望,卑微与伟大共生。
阅读楚桥的作品,总有一种感觉,激发作者创作灵感的不是一种成型的理念或思想,而是一句话甚至一个词。
无论是先前那些颇具现代主义色彩的作品,还是如今的《鲸落》,大多如此。
楚桥大致可以看作是用“心”用“情”而非用“理”来写作的一类作家。
无论是先前零度以下的“变态”情感,还是如今的“常态”感情,事事总关“情”。
无论如何,《鲸落》是作者楚桥文学创作生涯中一次有益的探索与回归,回到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上来,探索如何以最为古典的现实主义形式表现颇有些“现代性”甚至“后现代型”的内容:赵文轩和刘晓悦的生活可以说是“很现代”,罗青青甚至已经“后现代”了,加上一个“前现代”的罗大春,从而呈现出一种张力。
不仅仅是三代人的冲突,而是三种价值观念的冲突。
但在表现冲突时作者显然不再剑拔弩张,而是娓娓道来,用他真实的不能再真实的细节来支撑。
真实的细节其实一直是楚桥着力书写的内容,即便是如《坟场》《夫妻贴》那样基调如童话般扑朔迷离的作品,细节依然具有刻骨的真实。
但不同之处在于:在《鲸落》中,细节不但真实,而且平淡,虽然平淡,但又在不动声色忠显出惊心动魄步步为营。
参考文献1.栖居与游牧之地.张新颖著.学林出版社2.小批判集.郜元宝著.复旦大学出版社3.精神与局限.郑春著.山东大学出版社4.文学季风——中国当代文学观察. ;黄发有著.山东大学出版社(作者介绍:张颖,豫章师范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