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质朴自然、语短情长。
教学三过程
交 流 提 升
(三)总结提升 1. 寻找诗词共同点:
(2)起兴手法 起兴,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先说其他事物, 再说要说的事物。这种手法是“借物托起, 因物联想, 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但所“兴”之事物,必须要与 所咏之事情有必然的联系。
起兴

交 流 提 升
庭中有奇树
教学三过程
课外古诗词诵读小组任务单 1.你们组研习的诗歌是: 《庭中有奇树》
2. 关键句:

(1)你们认为诗中最能反应作者情感的诗句: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 ” (2)请对此诗句做简要赏析:反问句 。借着这 一朵花发出感慨,表

达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无奈 。不论花是否珍贵,折花都只是为表相思。
(2)有待加强:对于古体诗并未有具体的了解,对“起兴”这个 修辞手法还有待学习。尝试去理解含蓄深刻的诗人感悟。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⒈ 读准包括 “华(huā)、遗(wèi)、骥(jì)、枥(lì)、罹 (lí)”等字的字音,背诵诗歌。(重点)
2. 通过设计朗读方案,学会运用停顿、重音、拖音以及契合诗歌情 感的语调,传达诗词的情感。(重点)
全班分为四个大组,每大组研读一首古诗。四大组 中,根据人数再分小组,每四人(左右)成立研读小组。
【设计意图】 分组活动,减轻学生课内研读压力, 每人在精读一首的基础上,通过班级交流, 把握其他三 首古诗的情感、主旨,了解古诗的特色。
教学二过程
小 组 研 读
(一)设计诵读方案 小组合作。要求:
(1)读好节奏:划分诗词停顿。 (2)读准情感:重音、拖音、语调等。 (3)读出创意:表演诵、对诵、独诵及合诵等。 (4)熟读成诵:反复诵读,背诵诗歌。(小组展示 时,力求诗歌脱稿朗诵。)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 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词语解释 【金陵】古城名,即今江 苏南京。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 时节的景色。 【簪缨】代指达官显贵。 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 饰。缨,帽带。 【收】收复国土。 【倩】请人代自己做。 【扬州】今属江苏。
整体感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译文 登上南京城的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课外古诗词诵读
如梦令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
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
女词人。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 东)人。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 活,后期多慨叹身世,情调感伤,有 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有《易安 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 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王仲闻有 《李清照集校注》。
八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
晏殊(991—1055),北宋政
治家、文学家。字同叔,谥号元献。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其词擅长 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 语言婉丽。今存《珠玉词》及清人所 辑《晏元献遗文》。
整体感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 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
词语解释 【落】凋落。 【香径】弥漫着花 香的园中小路。
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整体感知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译文 吟罢一曲新词饮一杯酒,(往事涌上心头,)
(眼前)还是和去年一样的天气,亭台也和去年毫 无二致。夕阳虽然美好,但终归要西沉下去而不能 返回。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来回地走
弥漫着花香 的园中小径
译文:花儿凋谢了,不忍看它伴随残春消逝,却又无 可奈何,归来的燕子好像曾经见过。在弥漫花香的园 中小路上,我独自走来走去。
主旨点睛
这首词的上片写今昔之景,重在思昔;下片巧 写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抒发了词人悼惜 残春之情,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 怅。
诗歌赏析
词意速通
一首
一曲 刚填好的词
译文:听着一曲新填好的词品尝一杯美酒,天气、亭 台都和去年一样。天边西下的夕阳啊,几时才能回来 再照天际?
不得已,没有办法 好像曾经见过,形容以 前见过的事物又出现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
独徘徊。 在一个地方
下片写景,突出了环境的清幽安静。“琉璃滑”形 象地写出了无风的水面波平浪静的特点。“不觉船 移”从人的感受的角度突出了水流的缓和。后两句 写船动惊禽,禽鸟飞起。写景由近到远,再向高处 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
【总结】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写出了堤岸和 湖面的景物特征,描绘了春水流转、芳草笙歌、水 滑如镜、沙鸟惊飞无幅图,并将词人的悠闲意趣融 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 禽,“西湖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 新课导入】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 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一 座交汇着现实和浪漫,一座辉 映着婉约与豪放。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 《浣溪沙》晏殊
词 课 《采桑子》欧阳修
题 总
《相见欢》朱敦儒
览 《如梦令》李清照
浣溪沙
走近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浙江) 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以词著称于文坛 ,尤擅小令 。 其词风格含蓄蕴藉,婉约清丽,端庄秀 雅。晏殊与其子晏几道分别被称为“大晏”和“小 晏”,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存世有《珠玉词》 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5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50页)
课外古诗词 诵读
目录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2.熟读全词,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大意。 3.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浣溪沙
(宋)晏殊
作者介绍
晏殊,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江 西进贤)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自幼聪慧, 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被任命为 秘书正字。
诗词翻译
在金陵西门城楼上,倚栏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长江在夕 阳下流去。金人入侵,中原大乱,达官显贵们四散逃走,什么时候能够 收复国土?试请悲风把我的泪水吹到扬州去。
诗词鉴赏
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变了他们的生活, 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 朱敦儒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词作柔美婉约。国破家亡的 残酷现实警醒了他,加深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词上片写 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 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下片转 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一个“乱”字,概括了 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 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 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 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思考探究
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 句,试简析这两句词好在哪里。
这两句词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 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青春易 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部编版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原文与译文)

部编版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原文与译文)

• 译文
• 时常记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太过沉醉而忘 记回家的路。
• 玩到尽兴天却黑了,划小舟回去,却不小心 进入藕花塘的深处。
• 争着划呀,争着划呀,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 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4.梁甫行 曹植
•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 【译文】
•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 不一。
• 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 的栖身之地。
• 白话译文
•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 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 飘荡。
•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 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 翔。
7.相见欢 朱敦儒
• 金陵城上西楼,倚yǐ清秋。万里夕阳
八上课外古诗词诵读
1.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huā)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wèi)所思。 馨(xīn)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 白话译文
•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 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 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 白话译文 • 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
天;
• 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 为土灰。
•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 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 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原文与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原文与译文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 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 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 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 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 日夜思念的亲人。
3.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sè sè)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lí)凝(níng)寒,松柏有本性!
白话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 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 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 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4.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译文】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 不一。
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 的栖身之地。
白话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 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 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 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 翔。
7.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yǐ清秋。万里夕阳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 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只是痴痴 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 满怀袖而无可奈何。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 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著花儿表达怀念之情 罢了。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共42张ppt)PPT课件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共42张ppt)PPT课件

一个“独”字写出了词人的落寞孤 独。
总 结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 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纵观今昔,叠印时空,重在 思昔。 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 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 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 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部编本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浣溪沙》
晏殊
晏殊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宁临 川人(今江西杭州)。景德初年,报刚十四 岁,就以 “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 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 故西溪又称“晏溪”。 晏殊是一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 (长短句),尤擅小令。风格婉转,历有 “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 他的名作《浣溪沙》。
参考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 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 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 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 湖岸在飞翔。 这首词是《采桑子》共十组词中的一首。描写四季 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这首名列第 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 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 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 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 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 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1.上阕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景的?描绘了一 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去写的。描绘了一幅 美丽的西湖春景,营造出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 表达了作者游湖时的愉悦心情。 2.说说作者在下阕中所创造的意境在写法上有什么 特点?请结合诗句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共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共张)

(2)欧阳修《采桑子》一词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 绘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的句子是:__绿__水__逶__迤____, __芳__草__长__堤____。__隐__隐__笙__歌__处__处__随____。
(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 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 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试__倩__悲__风__吹__泪__过__扬__州__。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根__据___所__叙__之__事__及__所__描__写__的__景__物__特__点__可__知__,__这__是__李__清_ 照___前__期__的__作__品__,__词__中__写__出__了__词__人__早__年__无__忧__无__虑__的__生__活__,__ 表__达__了__作__者__对__生__活__、__对__自__然__的__热__爱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基础过关 阅读理解
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_似__曾__相__识__燕__归__来_____。(晏殊《浣 溪沙》) (2)_无__风__水__面__琉__璃__滑_____,_不__觉__船__移___。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欧阳修《采桑子》)
(3)下阕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诗歌分析这些意
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主___要__运__用__“__鸿___雁__”__“__鹧__鸪__”__“__落___花__”__三__个__意__象___。 _“__鸿__雁__”__是__书__信__的__代__称__,__诗__人__以__“__未__闻__鸿__雁__信__”___表__达__思_ _乡_而__不__得__消__息___的__苦__恼__;_“__鹧__鸪___”__叫__声__常__有__凄__切__思__念__之__意__, _诗__人__听__到__它__的__啼__叫__也__表__现__了__深__切__的__思__乡__之__情__;__又__借___“__落_ _花__”__来__写__这__种__思__乡__只__有__悲__情__的__“__落__花__”__才__了__解__,___进__一__步_ _表_达__了__诗__人__内___心__的__凄__凉__和__孤__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指导
•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倩(qì ng):借助。

写作背景
此词写于靖康之难,汴京沦陷,朱敦儒南 逃金陵时。 • 靖康之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 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26~1127 年)因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 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 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 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 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 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 《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 何时灭!”。
六一居士初谪滁 山,自号醉翁。既 老而衰且病,将退 休于颍水之上,则 又更号六一居士。
六“一”: 一万卷书、一千 卷金石文、一张 琴、一局棋、一 壶酒,再加上他 本人一老翁。
采 桑 子
欧 阳 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浣溪沙》晏殊
指导朗读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品词明意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 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然存在。但 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
诗词赏析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只身一人,新词“一曲”,清酒“一杯”, 孤单冷寂,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新——唱新词,旧——唱词喝酒的环境 (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 的惆怅情思。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译: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 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 上飘荡。
• 上阕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景的?描 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去写的。描绘了一 幅美丽的西湖春景,营造出一片安谧、恬 静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游湖时的愉悦心情。
诗词赏析
思想感情: 作者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 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事情的流连,同时 也不免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怅。
欧 阳 修
采 桑 子
欧阳修(1007-1072):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 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 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 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 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 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 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 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 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 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 《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 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 有《欧阳文忠集》。
部编本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浣溪沙》
晏殊
课外古诗词诵读
• 《浣溪沙》/晏殊 • 《采桑子》/欧阳修 • 《相见欢》/朱敦儒 • 《如梦令》/李清照
晏殊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宁临 川人(今江西杭州)。景德初年,报刚十四 岁,就以 “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 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 故西溪又称“晏溪”。 晏殊是一名著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 (长短句),尤擅小令。风格婉转,历有 “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 他的名作《浣溪沙》。
探究主旨
• 本词写芳华红残,人去春空,繁华喧闹过 后归于寂寞宁静。而经历了种种艰难的人 生体验后的作者,更喜欢静观自然,让人 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宁静恬适的心境。
相见欢
朱敦儒
作者简介
•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历 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 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 兴二十九年(1159)卒。有词三卷,名《樵 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 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楼钥《跋朱岩壑 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
【注释】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 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短棹:划船用的小桨。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 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宋时属颍州。 绿水:清澈的水。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 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第三句既写景,又是对心情的反映,倾吐 了满腔的沉郁,抒发不尽的幽思。
品词明意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无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而 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 巢来了。 (自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 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
诗词赏析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花落”是伤春,“似曾相识”是伤别, “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再次形 成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赏析: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 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抒发了青 春易逝,伤别怀旧之情。千古奇偶句。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 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译: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 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 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说说作者在下阕中所创造的意境在写法上 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 静中有动,动中显静,动静互衬。前三句 以静写动,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 如同琉璃 ,平滑似镜,游人不觉船移,只 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 方感船身滑动。结句以动衬静,写涟漪微 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 飞去 ,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 。
一个“独”字写出了词人的落寞孤 独。Fra bibliotek总 结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 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纵观今昔,叠印时空,重在 思昔。 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 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 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 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