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和心肺脑复苏成功病例的对比分析

合集下载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诊断
诊断
心电图检查可发现PQRS波消失而出现粗细不等的室颤波形,或心电图呈缓慢畸形的QRS波,但不产生有效的 心肌机械性收缩,心室停搏心电图呈直线或仅有房波。
1.临床表现特点 ①突然意识丧失或抽搐;②大动脉搏动(股动脉、颈动脉)消失;③听不到心音,测不到血压;④急性苍白 或发绀,继之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固定,肛门括约肌松弛。其中,以①和②项最为重要。 2.实验室和器械检查 心电图出现心室颤动、心室停搏或室性自搏心律等;脑电图的表现为脑电波低平。 事实上只要患者有急性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两项,就足以确立心脏骤停的诊断,不必依靠心电图和其 他检查,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具有上午发生率增高的节律变化。上午发生率增高可能与患者此时体力和精神活动增加有 关,心肌缺血、心室纤颤及血栓形成等是上午易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可能原因。猝死发生前患者可无任何症状,甚 至可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史。约半数以上的猝死患者在2周内常有胸痛、心悸、恐惧、渐重的疲乏无力等先兆症状。 心脏丧失有效收缩4~15秒,即出现临床体征。主要有:突然意识不清或抽搐,呼吸迅速变浅、变慢或停止,大 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瞳孔散大,皮肤出现发绀,神经反射消失,有些患者在睡眠中安静死去。
谢谢观看
(1)第1期给予基本的生命支持:①胸外心脏按压法:是现场抢救最基本的首选方法,必须立即进行,且效 果良好,是心脏复苏关键措施之一;②心前区捶击(拳击):目前认为心前区捶击不宜常规列为心脏复苏的第一 项措施。③人工呼吸:现场抢救最简便的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或口对鼻吹气,在施行前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患 者仰卧,双肩垫高,解松衣领及裤带,挖出口中污物、义齿及呕吐物。
并发症
并发症
由于心脏呼吸骤停所导致的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及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尚未纠正,机体各重要脏器细胞损伤 后其功能尚未恢复,经常会在自主循环恢复后出现心血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等方面的紊乱,常出现休克,心律失 常,脑水肿,肾功能不全及继发感染等并发症。

心肺复苏以及心肺脑复苏在心脏骤停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心肺复苏以及心肺脑复苏在心脏骤停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心肺复苏以及心肺脑复苏在心脏骤停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比较发表时间:2018-08-23T13:44:14.17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8月23期作者:刘桂胜覃素娇[导读] 在心脏骤停患者急救中采取心肺脑复苏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心肺复苏。

(广西脑科医院广西柳州 545005)【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心肺复苏以及心肺脑复苏在心脏骤停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48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在急救中采用心肺复苏,观察组在急救中采用心肺脑复苏。

结果:观察组的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心脏骤停持续时间以及脑缺血缺氧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呼吸机持续时间、亚低温持续时间以及镇静持续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心脏骤停患者急救中采取心肺脑复苏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心肺复苏。

【关键词】心肺复苏;心肺脑复苏;急救效果;心脏骤停【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3-0132-02 心脏骤停指的是心脏骤然终止射血的功能,大动脉的心音发生消失,重要的脏器发生较为严重的缺氧以及缺血,最终引发患者生命的终止[1-2]。

本研究主要对比分析了心肺复苏以及心肺脑复苏在心脏骤停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资料选取200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48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16~68岁,平均(42.59±11.43)岁;心脏骤停原因:创伤失血4例,呼吸抑制6例,内脏神经反射1例,肺栓塞0例,心脏原因3例,水电解质酸碱紊乱3例,药物中毒3例,过敏性休克2例,溺水1例,鞘内注药1例;中度意识障碍患者12例,轻度意识障碍患者 6例,重度意识障碍患者6例。

对照组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16~69岁,平均 (42.74±12.35) 岁;心脏骤停原因:创伤失血3例,呼吸抑制7例,内脏神经反射1例,肺栓塞0例,心脏原因4例,水电解质酸碱紊乱3例,药物中毒3例,过敏性休克1例,溺水1例,鞘内注药1例;中度意识障碍患者11例,轻度意识障碍患者7例,重度意识障碍患者6例。

心肺复苏案例分析

心肺复苏案例分析

心肺复苏案例分析心肺复苏(CPR)是一种紧急医疗措施,用于挽救心脏停跳或呼吸停止的患者。

在医疗急救中,CPR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挽救生命,减少患者因心脏骤停或呼吸停止而导致的严重后果。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分析心肺复苏的过程和效果。

案例描述:一位名叫小明的男子在家中突然感到胸闷、呼吸困难,并最终倒地不起。

他的家人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开始进行心肺复苏。

在急救人员到达之前,小明的家人进行了大约5分钟的心肺复苏,直到急救人员接管了急救工作。

分析过程:1. 及时发现并拨打急救电话小明的家人在他出现症状后立即意识到了危险,并及时拨打了急救电话。

这是心肺复苏成功的第一步,及时的急救电话可以缩短急救人员的到达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2. 快速开始心肺复苏小明的家人在拨打急救电话后立即开始了心肺复苏。

在心脏骤停或呼吸停止的情况下,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因此迅速开始心肺复苏是至关重要的。

3. 正确的心肺复苏技术小明的家人在进行心肺复苏时使用了正确的技术,包括按压胸部和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正确的心肺复苏技术可以有效地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从而减少器官损伤和提高生存率。

4. 急救人员的及时到达尽管小明的家人进行了5分钟的心肺复苏,但急救人员的及时到达对他的生存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急救人员能够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急救服务,包括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高级急救技术。

效果分析:小明在接受急救人员的进一步治疗后,最终成功恢复了心跳和呼吸,并被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心肺复苏在挽救生命中的重要性。

如果小明的家人没有及时进行心肺复苏,他可能会错过最佳的救治时机,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结论:心肺复苏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急救措施,它可以在心脏骤停或呼吸停止的情况下挽救生命。

在实际急救过程中,及时的发现和拨打急救电话、快速开始心肺复苏、正确的技术操作以及急救人员的及时到达都对心肺复苏的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急诊院前、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效果分析

急诊院前、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效果分析

临床探索急诊院前、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效果分析徐敏 (杭州市余杭区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浙江杭州 311115)摘要:目的:分析急诊院前、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效果。

方法:以78例心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9例院前心脏骤停、39例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分别纳入院前组与院内组,均实施心肺复苏治疗,对比两组复苏成功率、并发症率以及心肺复苏指标。

结果:与院前组相比较,院内组复苏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开始除颤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较早(P<0.05);院前组以及院内组入ICU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明显高于院前患者,心肺复苏开展时间越早,成功率越高。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急诊;效果心脏骤停指的是各类非心源性或心源性因素造成心脏机械活动突然暂停。

研究显示,脑部供血中断10 s患者意识即可丧失,若全身血流供应未及时恢复,可对生命安全产生威胁[1]。

在临床抢救心脏骤停的过程中,心肺复苏是一种紧急、重要的医疗手段,通过及时的除颤、胸外按压等方式,可促进心脏自主循环恢复。

本研究针对急诊院前、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19年8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78例心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9例院前心脏骤停、39例院内心脏骤停患者分别纳入院前组与院内组。

院前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27~79岁,平均年龄(53.08±3.72)岁。

院内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29~77岁,平均年龄(53.03±3.79)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确定为心脏骤停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治疗,操作标准参考2015年版心肺复苏指南标准,实施心脏胸外按压时频率为100~120次/min,按压深度为5~6 cm。

快速建立人工气道,调节患者呼吸频率至8~10次/min,给予心电监护,若患者发生室颤,需积极实施电除颤,根据病情给予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复苏药物。

心肺脑复苏护理与心肺复苏护理在心脏骤停急救中的效果对比研究

心肺脑复苏护理与心肺复苏护理在心脏骤停急救中的效果对比研究

心肺脑复苏护理与心肺复苏护理在心脏骤停急救中的效果对比研究目的探讨心肺脑复苏护理与心肺复苏护理在心脏骤停急救中的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1月收治的符合心脏骤停临床症状和诊断标准的患者217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109例和对照组108例。

对照组采用心肺复苏护理方案,观察组采取心肺脑复苏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效果。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肺脑复苏护理应用于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心脏骤停;心肺脑复苏护理;效果心脏骤停是由急性因素使患者的心脏突然丧失排血能力,危及患者生命的危急疾病。

心脏骤停在临床上以突然发病、救治时间短为特征,因此,采取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对挽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临床上,最早采取心肺复苏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紧急抢救,心肺复苏的主要目的是使患者的循环和呼吸功能恢复。

然而,临床大量研究发现,心肺复苏并不是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抢救的最终过程。

因此,临床将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过程延伸至脑复苏。

本研究将心肺脑复苏护理与心肺复苏护理在心脏骤停急救中的效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1月收治的符合心脏骤停临床症状和诊断标准的患者217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109例和对照组108例。

排除脏器功能损伤者、精神病及其他不符合要求的患者。

观察组男57例,女52例;年龄33~74岁,平均年龄(49.5±4.6)岁。

对照组男55例,女53例;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49.7±4.4)岁。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除了给予对症治疗外,对照组采取心肺复苏护理方案,观察组采取心肺脑复苏护理方案。

1.2.1 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心肺复苏护理方案。

心肺复苏方式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心肺复苏方式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心肺复苏方式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心肺复苏(CPR)是一种生命支持技术,用于恢复心脏停止跳动或呼吸停止的患者的血液循环和呼吸功能。

CPR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包括传统CPR、胸外按压、胸部振荡等。

本文将对不同的心肺复苏方式进行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传统CPR是最常见且广泛使用的心肺复苏方式之一。

它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两个主要步骤。

胸外按压通过压迫胸骨,使心脏在停止跳动时得到按摩,以维持血液循环。

而人工呼吸则通过口对口或面罩对口的方式,给予患者氧气以保持呼吸功能。

胸外按压是一种单独应用的心肺复苏方式。

它不需要进行人工呼吸,只需进行胸部按压。

胸外按压通过直接增加胸腔内的压力,从而推动心脏的血液流动。

胸外按压与传统CPR相比,操作更简便,并且可减少呼吸引发的并发症。

胸部振荡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心肺复苏方式。

它通过振动胸部来恢复心脏和呼吸功能。

胸部振荡可以通过机械装置或手动操作进行。

它与胸外按压相比,具有更好的支持血液循环和通气功能的能力。

对比不同的心肺复苏方式,有研究表明传统CPR和胸外按压在临床效果上没有显著差异。

一项由美国心脏协会进行的研究发现,传统CPR和胸外按压在未接受训练的急救者中,对心搏停止的患者的存活率和神经功能恢复率没有显著差异。

这项研究指出,接受过训练的急救者在胸外按压中表现出更好的质量,因为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胸外按压的技术。

一项比较研究发现,胸外按压与传统CPR相比,在2010年的最新指南中没有明确的生存率优势。

该研究还发现,当CPR在心搏停止后迅速进行时,胸外按压的效果较好。

胸部振荡作为新兴的心肺复苏方式,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其在临床效果上的优势。

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胸部振荡相对于传统CPR或胸外按压的优越性。

心肺复苏方式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心肺复苏方式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心肺复苏方式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一种应用于心脏停跳和呼吸停止的紧急救治措施。

它是通过应用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来维持血液循环和氧合功能的方法。

近年来,针对心肺复苏方式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许多研究和对比分析。

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是CPR的两个关键环节。

在传统的心肺复苏中,一般采用30次胸外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的比例。

随着时间推移,研究表明,仅进行胸外按压而不进行人工呼吸也能维持血液循环和氧合功能,且操作更简单。

目前的指南推荐在非专业人员的实施中使用连续胸外按压。

自动挤压装置与传统胸外按压:随着科技的进步,出现了一种自动挤压装置,用于替代传统的胸外按压。

研究发现,自动挤压装置能够提供更稳定、更准确的胸外按压,并减少实施者的疲劳程度。

在一些情况下,自动挤压装置在心肺复苏中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电除颤与非电除颤:电除颤是一种通过向心脏施加电击来恢复心脏正常跳动的方法。

在很多情况下,电除颤是恢复心电活动的关键措施。

也有研究显示,对于某些心脏停跳的患者,非电除颤(如胸外按压、药物治疗等)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特别是在早期发现和实施的情况下。

闭胸心肺复苏与开胸心肺复苏:闭胸心肺复苏是指通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来维持血液循环和氧合功能。

而开胸心肺复苏则是指在胸骨下方开刀,直接对心脏进行操作。

研究发现,尽管闭胸心肺复苏是更容易实施和学习的方法,但开胸心肺复苏可以提供更好的血液循环和氧合效果。

在特殊情况下,如医院手术室或急救中心,开胸心肺复苏可能会被优先考虑。

心肺复苏方式的选择应当根据情况灵活变通。

对于非专业人员和急救人员来说,连续胸外按压是更简单、更易于掌握的方法。

而对于专业医务人员来说,自动挤压装置和开胸心肺复苏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具体病情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复苏方式,以提高心肺复苏效果。

心肺复苏方式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心肺复苏方式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心肺复苏方式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 是一种维持心脏和呼吸功能的急救措施,它在抢救中意义重大。

随着技术的发展,心肺复苏方式也逐渐得到改进和创新,不同的方式可能会对临床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对几种常见的心肺复苏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它们的优缺点和临床效果。

传统的心肺复苏方式是经典的手动按压和人工呼吸的结合,通常称为“按压通气法”。

这种方式通过人工按压胸部来模拟心脏的搏动,同时进行人工呼吸,以维持氧气供应。

按压通气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易行,适用于不同情况下的急救。

其缺点也较为明显,例如按压的力度和速度很难控制,容易出现按压不规范的情况,导致复苏效果不佳。

手动按压和人工呼吸需要交替进行,存在操作人员疲劳和错误的风险。

随着技术的进步,自动体外心肺复苏机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 的出现为心肺复苏带来了新的方式。

AED 是一种能够自动识别心脏骤停并给予电击复苏的设备。

它可以实时分析患者的心律,根据需要自动给予不同的电击强度和节律。

AED 用于心肺复苏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的特点。

它能够提供准确的电击,增加了复苏成功率。

AED 只能对心脏骤停进行自动电击,对于其他急救措施如人工按压和人工呼吸则需要人工操作,因此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效果可能有限。

近年来,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心肺复苏方式,即连续胸外按压心肺复苏(Continuous Chest Compression CPR,CCC-CPR)。

这种方式相比传统的按压通气法更加简单,它只需要进行连续的胸外按压,不需要进行人工呼吸。

CCC-CPR 可以通过不间断的胸外按压保持心脏的搏动,维持循环系统的血流。

研究表明,CCC-CPR 相较于传统方式具有更高的按压质量和足够的血流灌注,能够提高生存率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CCC-CPR 的实施更加便捷,不依赖专业的操作技能,可以提高复苏的普及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和心肺脑复苏成功病例的对比分析
作者:王朝霞
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6期
摘要:目的探讨心肺脑复苏和心肺复苏在心脏骤停后成功病例对比。

方法本次共选择100例心脏骤停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1年6月~2013的6月收治,依据复苏情况按心肺脑复苏成功组(心肺脑组)与心肺复苏成功组(心肺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回顾临床资料。

结果心肺脑组原发疾病以外科为主,共38例,占79.2%;内科9例,占18.8%;健康1例。

心肺组原发疾病以内科为主,共32例,占61.5%;外科19例,占36.5%,健康1例,组间内、外科病率比较有统计差异(P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心肺脑复苏;成功病例;对比
近年来社会经济取得巨大发展成就,显著提高了公众生活水平,饮食及生活方式不断调整,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心脏骤停为其中常见的一种病变类型之一,若未及时有效处理,极易危及患者生命。

随着研究的深入,明显提高了单纯心肺复苏成功率,但脑复苏成功率较低,在存活病例中,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1]。

故分析心脑肺复苏成功病例与单纯心肺复苏成功病例的临床特点,旨在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现就相关内容论著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共选择研究对象100例,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6~85岁,平均(53.7±17.6)岁。

其中单纯心肺复苏成功52例(心肺组),心肺脑复苏成功(心肺脑组)48例。

入选标准:①心肺骤停:a血压测不出,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无搏动,瞳孔散大,心音听不到,叹息样呼吸或(和)停止,或(和)有大脑皮层广泛且典型缺氧性抽搐。

B心电图突然室颤波或呈直线。

②心肺复苏成功标准:窦性心律持续超过12h,心脏自主呼吸或(和)自主搏动恢复。

③脑复苏标准:可语言交流,意识完全清楚,和(或)按指令做动作。

两组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对比分析两组原发疾病、引发心脏骤停原因、心肺骤停环境、心脏骤停相关时间。

1.3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
2结果
心肺脑组原发疾病以外科为主,共38例,占79.2%;内科9例,占18.8%;健康1例。

心肺组原发疾病以内科为主,共32例,占61.5%;外科19例,占36.5%,健康1例,组间内、外科病率比较有统计差异(P
3讨论
分析心脏骤停心、脑、肺复苏情况及影响因素,通常情况下,相较年长者,年轻人生命力更强,但年轻人代谢率高,机体有较大耗氧量,故年龄对是否复苏成功并无明显影响。

心脑肺组多为外科患者,一般情况下,可耐受手术及麻醉者,均有良好的体质,故伴发疾病轻微及较少,机体在心脏骤停后耐受力较强,故易成功脑复苏。

而心肺组以内科及内科急重症为主,伴发疾病多严重,耐受性降低,故增加了复苏难度。

分析引发心脏骤停的原因,以心律失常,低血压,呼吸衰竭为主,心脑肺呼吸抑制率低于心肺组,故低血压、急性缺氧、单纯心脏原因引发的心脏骤停,成功脑复苏的几率较大[2]。

同时,分析环境对此项研究的影响,心脑肺组多在手术室和ICU,具备急救条件,更易抢救成功。

心脏骤停相关时间方面,心脏骤停持续时间、脑缺血缺氧时间、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均短于心肺组,提示脑复苏是否成功,受心脏骤停相关时间长短的影响,表明需及时救治,脑缺血缺氧直接影响脑复苏效果。

通常显示,大脑缺氧缺血时限为4~5min,未有效利用此时限,复杂效果不佳。

同时,心肺复苏治疗方案的选择,除对复杂效果产生影响外,还决定着存活率,可合理、早期规范应用呼吸机、亚低温及镇静治疗,可使预后获得改善。

针对影像因素,在处理心脏骤停患者时,相关建议包括:临床需重视心肺复苏知识和技术的普及及急救医学知识的普及,以使全民急救意识提高,可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实施及时心肺复使,在最短时间内使患者获得基本生命支持,并向医疗机构求救。

同时,加强急救医疗机构建设,增强院前急救能力,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另外,为加强硬件建设,即如120急救系统建设,行先进的急救仪器配合等,使院前救治水平显著提高,更好为患者服务。

综上,心脏骤停患者,若抢救及时,治疗环境适当,可显著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避免死亡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沈洪.扫描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会议修改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原因与方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4):197-199.
[2]杜乃东,任思思.心肺骤停心肺复苏60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5):138-139.
编辑/申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