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物理--其它常识

合集下载

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学

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学

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学
物理学是关于物质、能量、力和运动的科学领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与物理学相关的现象和原理。

以下是一些例子:
重力:当我们看到一个物体掉落到地面上,或者我们感受到自身体重,这都与地球上的重力有关。

重力是物体之间的引力,使得物体朝向地心运动。

力学:当我们开车、骑自行车或者走路时,我们会经历到运动学和动力学中的力学原理。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热学:当我们喝一杯热咖啡时,可以感受到热量的传递。

热学研究了能量的传递和转化,包括热传导、辐射和对流等过程。

光学:当我们看到光线反射在镜子上或者折射进水里时,我们就接触到了光学现象。

光学研究光的传播、折射、反射和干涉等现象。

电磁学:当我们使用电器、手机或者看到闪电时,涉及到了电磁学。

电磁学研究了电场和磁场的相互作用,以及电磁波的传播。

除了以上提到的,物理学还涉及到声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核物理学等各个领域。

物理学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原理,从而应用于科技和工程领域。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物理学的知识来解释和分析各种现象和问题。

物理生活小常识200例

物理生活小常识200例

物理生活小常识200例摘要:1.引言2.物理生活小常识的具体例子(10个)3.结论正文:【引言】物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掌握一些物理生活小常识,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本文将介绍10个实用的物理生活小常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学知识。

【物理生活小常识的具体例子】1.钢笔吸墨水:钢笔吸墨水的原理是利用毛细作用。

将钢笔笔尖浸泡在墨水中,笔尖内的细管中的墨水就会自动上升。

2.热气球升空:热气球升空的原理是利用热空气的浮力。

热空气比冷空气密度小,所以能够承载热气球升空。

3.筷子提米:将米放入水中,筷子插入米中,米会随筷子一起上升。

这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使得米粒间相互吸附,筷子作为支撑,使得米粒受到向上的力。

4.自行车行驶:自行车行驶的原理是利用摩擦力。

车轮与地面接触,地面的摩擦力使自行车向前推进。

5.眼镜除雾:眼镜起雾是因为水蒸气在镜片上凝结成水滴。

用眼镜布擦拭或用电吹风的热风可以消除雾气。

6.磁铁吸附铁钉:磁铁具有吸引铁磁性物质的特性,可以用于吸附铁钉等物品。

7.纸飞机飞行:纸飞机飞行的原理是利用空气动力学。

将纸飞机折叠成特定的形状,使其在空气中产生升力,实现飞行。

8.电饭煲煮饭:电饭煲利用电热原理,将电能转化为热能,从而加热食物。

9.水的沸点与海拔:海拔越高,大气压越低,水的沸点就越低。

因此,在高海拔地区,煮饭需要更高的温度。

10.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利用光能转化为电能,可为家庭和户外设备供电。

【结论】掌握这些物理生活小常识,不仅能增加我们的生活情趣,还能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

下列有关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常识

下列有关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常识

下列有关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常识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物理知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物理常识:
1.光的直线传播: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它会沿着直线传播。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远处的物体,因为光从物体出发,沿着直线传播到我们的眼睛。

2.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

当我们照镜子时,我们看到的是自己的像,它与我们的实际形象是对称的。

3.声音的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它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

声音的传播速度会因介质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米/秒。

4.杠杆原理: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它可以用于省力或改变力的方向。

杠杆原理指出,当一个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5.惯性: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叫做惯性。

当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倾,这是因为他们的身体在惯性作用下继续向前运动。

这些只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理常识,物理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了解这些常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生活物理】生活中的物理常识

【生活物理】生活中的物理常识

【生活物理】生活中的物理常识
生活中处处都是物理,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

以下是一些生活中的物理常识:
1. 摩擦力:我们走路、开车、做饭、擦桌子等都会接触到摩擦力。

摩擦力会阻碍物体的运动,而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的材质、接触面积和受力大小都有关。

2. 浮力:我们洗澡时在水中浮起来,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比水轻,所以受到水的浮力支撑。

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液体密度和重力大小有关。

3. 重力:地球和其他天体之间的引力就是重力,地球的引力使得物体落地,而物体的质量和距离地心的距离会影响重力的大小。

4. 热传递: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热传递方式有辐射、传导和对流。

5. 惯性: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一种性质。

惯性使得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6. 波动:生活中有很多波动现象,如声波、光波、水波等。

波动具有波长、频率、振幅等特征。

以上是一些生活中的物理常识,这些常识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问题。

- 1 -。

物理生活小常识200例

物理生活小常识200例

物理生活小常识200例物理是研究自然界物质、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它不仅存在于实验室和教科书中,而且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大家介绍200个有趣且有深度的物理生活小常识,希望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物理的奥秘。

1.雷电是由云与地面之间的静电放电产生的。

当云与地面之间的电荷差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闪电。

2.彩虹是太阳光经过空气中的水滴折射、反射和内反射形成的。

它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

3.月球的亮度是太阳光的反射,因为月球没有自己的光源。

4.空气中的声音传播是通过分子之间的相互碰撞传递的,所以在真空中无法传播声音。

5.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传播,所以在太空中听不到声音。

6.电视机的屏幕是由许多发光的像素点组成的,这些像素点通过电流的开关来控制。

7.CD和DVD上的信息是通过激光读取的,激光的波长比可见光短。

8.电磁波是一种能量传播的方式,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

9.电视遥控器是通过红外线来传输信号的,红外线可以穿透一些物体。

10.太阳能是通过太阳辐射的能量转化为电能或热能。

11.鸟儿能够在空中飞翔是因为它们的骨骼结构轻巧且空心,减少了重量。

12.热空气上升是因为热空气比冷空气轻,所以会形成气流。

13.摩擦会产生热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用双手来回搓热时会感到温暖。

14.水的密度最大是在4摄氏度,所以当水冷却到这个温度以下时,密度会变小,水会上浮。

15.冰可以漂浮在水上是因为它的密度比水小。

16.冰会融化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剧,导致分子间的吸引力减弱。

17.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当水温达到这个温度时,水分子的平均动能足够大,可以克服表面张力,从液态变为气态。

18.水的蒸发会带走热量,所以在炎热的夏天,水蒸发会让我们感觉凉爽。

19.空气的密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小,所以高山上的空气比低地稀薄。

20.火焰是由可燃物质的气体被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时产生的,火焰中的亮光是燃烧产生的。

生活中的物理物小常识

生活中的物理物小常识

生活中的物理物小常识生活中有许多看似平凡的物理现象,但它们却蕴含着深厚的物理原理。

以下是一些有关生活中物理物的小常识,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它们背后的奥秘。

1. 热水器的工作原理热水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电设备之一。

它通过一个简单而巧妙的物理原理来实现加热。

热水器内部有一个加热元件,通常是电加热管。

当热水器启动时,电加热管中的电流通过阻止产生的电阻而发热,将水加热至设定的温度。

这是基于电阻发热的物理原理,也是许多其他电加热设备的工作原理。

2. 太阳能光伏板的工作原理太阳能光伏板是一种利用太阳能进行电能转换的装置。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光电效应,也是光伏效应的基础。

当太阳光照射到光伏电池上时,光的能量被电池中的半导体材料吸收,激发电子从价带跃迁到导带,形成电流。

这种能源转换的物理原理使得太阳能得以利用,并可用于发电、供电等应用。

3. 电视机的屏幕和图像显示原理电视机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电子产品之一。

它的屏幕是通过液晶技术来实现图像显示的。

液晶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可以根据外部电场的作用改变光的偏振状态。

电视屏幕内覆盖了许多液晶单元,每个单元都可以根据输入的电信号改变光的透过性,从而实现图像的显示。

这是一种基于电场调节光透过性的物理原理,它使得电视机能够呈现出清晰、逼真的图像。

4. 颜色的形成原理我们身边的物体往往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这是由于我们所看到的颜色是光的色散效应引起的。

光是由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组成的,当光通过透明介质时,不同波长的光会以不同的速度传播,从而产生了折射现象。

这使得光在通过透明物体时发生弯曲,不同波长的光在折射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最终形成不同颜色的效果。

这种物理效应给了我们丰富多彩的视觉体验。

5. 空调的工作原理空调是调节室内空气温度和湿度的重要设备。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热交换和制冷循环。

空调内部有一个冷凝器和一个蒸发器,通过运用制冷剂的物理性质,在冷凝器和蒸发器之间形成制冷循环。

制冷剂在冷凝器中吸收室内热量,通过蒸发器释放出去,使室内空气温度下降。

生活中的物理常识

生活中的物理常识

生活中的物理常识详解一、力学篇1. 为什么行走时,脚先着地的是脚跟而不是脚尖?当我们行走时,身体的重心会在两脚之间转移。

为了保持平衡,我们需要确保身体重心转移时,脚下的支撑面足够大,以承受身体的重量。

脚跟比脚尖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因此,当我们行走时,脚跟先着地可以提供更稳定的支撑,有助于我们保持平衡。

2. 为什么汽车要有安全带?当汽车发生碰撞时,由于惯性,乘客会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向前冲。

如果没有安全带,乘客可能会因为撞击力而飞出车外,造成严重伤害。

安全带的作用是在碰撞时,通过限制乘客的运动,减少撞击力对乘客的伤害。

二、热学篇1. 为什么冬天穿羽绒服比穿棉袄更暖和?羽绒服之所以比棉袄更保暖,是因为羽绒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

羽绒中的细小纤维可以夹住空气,形成保温层,有效地阻挡外界寒冷空气对身体的侵袭。

而棉袄虽然也能保暖,但其保温性能与羽绒相比要逊色一些。

2. 为什么冰箱要放在通风的地方?冰箱工作时需要散热,如果周围环境不通风,散热效果就会变差,导致冰箱效率降低,耗电量增加。

因此,将冰箱放在通风的地方,有助于散热,提高冰箱的工作效率,延长使用寿命。

三、光学篇1. 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我们看到的天空颜色,实际上是太阳光在大气中散射的结果。

太阳光包含各种颜色的光,其中蓝色光的波长较短,散射强度较大。

因此,当太阳光照射到大气层时,蓝色光被大量散射,使天空呈现出蓝色。

2. 为什么镜子能反射光线?镜子之所以能够反射光线,是因为其表面非常光滑,能够将入射光线按照一定的角度反射出去。

当光线遇到镜子时,会发生镜面反射,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这使得我们能够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倒影。

四、电磁学篇1. 为什么手机要充电?手机内部装有电池,电池通过化学反应储存电能。

当手机使用时,电池中的电能会被逐渐消耗掉,导致手机电量不足。

为了补充电能,我们需要使用手机充电器为手机充电。

充电过程中,充电器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通过数据线传输到手机电池中,使电池恢复储电能力。

生活中的物理化学常识(考试必备)

生活中的物理化学常识(考试必备)

生活中的物理化学常识(考试必备)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生活中有哪些关于物理化学的常识呢?下面生活中的物理化学常识,欢迎阅读。

生活中的物理常识一、与热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1、燕子低飞有雨:雨前空气潮湿,飞虫翅膀潮湿,不能高飞,燕子为觅食也低飞。

2、下雪不冷化雪冷:下雪是凝华放热过程,化雪是融化吸热过程。

3、真金不怕火炼:金熔点高,一般炉火的温度不能达到金的熔点,故不能熔化。

4、瑞雪兆丰年:①雪是热的不良导体,保护小麦安全过冬。

②雪中凝结了许多的微量元素与含有有机物的灰尘,具有一定的肥效。

③雪化成水对小麦的生长极为有利。

5、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早晨西方有虹,说明东方的光照到西方的降雨云上形成虹,西方的降雨云将随西风移到本地,马上有雨。

傍晚东方有虹,西方射光,照到东方的降雨云,说明西方已没有雨,马上晴天。

6、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没烧开时,壶底水受热,汽化成气泡,气泡上升遇到上面的冷水,气泡内水蒸气又液化成水,气泡缩小,一涨一缩,激起水的震动,发出响声。

水开时,上下温度一样,气泡不断涨大,出水破裂,振动小,故“响水不开开水不响”7、墙内开花墙内香:分子不停运动,墙内花香扩撒到墙外。

8、破镜不能重圆:分子之间距离大(大于几百埃),引力小,几乎为零,故不能重圆。

9、月晕而风,础润而雨:①大风来前,高空气温降低,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月光通过其发生散射,形成月晕。

②大雨来前,地面温度低,水蒸气遇冷凝聚为小水滴,被地面盐分吸附,地面反潮。

10、水火不容:①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火点,水比热容大,吸收火的热量,使物质温度降低。

②水汽化的水蒸气包围在物体外,使其不能接触空气,不能燃烧。

11、霜前冷,雪后寒:深秋变冷,水蒸气凝化成小冰晶,故霜前冷,雪后寒参照2条。

12、纸里包不住火:纸达到燃点就会燃烧。

13、扇子有凉风,宜夏不易冬:加快空气流动,促进体表汗液蒸发,吸热,故感凉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原子弹爆炸后会有蘑菇云作为普通人对原子弹的印象,除了传说中那无比巨大的破坏力外,剩下的大概只有那壮观的蘑菇云了。

但是,究竟蘑菇云是怎么形成的,知道的人就寥寥无几了。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原子弹之所以不同于其它的炸弹,其关键在于它爆炸时释放的无与伦比的能量,在其爆炸中心区会产生数千万度的高温与几百万个亿帕的高压。

这些高温高压迅速地影响着其周围的空气,大约在二万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就能使它周围的空气升温膨胀而又快速上升,并且依靠那上冲时的巨大能量将地面的石头、碎片、粉尘等各种物质粒上高空而形成蘑菇茎。

而在上升的过程中由于同周围低湿空气的接触,这就使得热气团的温度逐渐降到同周围气体的温度相同了,于是便向水平方向散开而形成蘑菇顶,这样一个完整的蘑菇云便形成了。

随着上升高度的增加,地面压力的逐渐减小,蘑菇茎部分的组成物便纷纷落下,最终一切恢复正常。

人类首先开发的五类新能源在即将过去的20世纪中,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三种,就是原油、天然气和煤炭。

而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假使按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不加节制,那么,地球上这三种能源能供人类开采的年限,分别只有40年、50年和240年了。

四五十年。

从人类历史的角度来看,实在是非常非常的短促;试想一下,对于今于20来岁的年轻人来说,到他们六七十岁的时候,如果地球上已经没有原油和天然气可用,我们能不为此感到惊愕吗?所以,开发新能源,替代上述三种传统能源,迅速地逐年降低它们的消耗量,已经成为人类发展中的紧迫课题,核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还将有所发展,但是核电站的最大使用期只有25-30年,核电站的建造、拆除和安全防护费用也相对不低,过多地建设核电站是否明智可取,还有待今后实践和历史来检验。

那么,人类将向何处寻找新能源呢?先进国家的能源专家认为,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和氢能这五种新能源,在今后将肯定会优先获得开发利用。

太阳能太阳能利用的形式很多,例如太阳能集热为建筑供暖、供热水,用太阳能电池驱动交通工具和其它动力装置,等等,这些都属于太阳能小型、分散的利用形式。

太阳能大型、集中和利用形式,则是太空发电。

在距地面三万多公里高空的同步卫星上,太阳能电池每天24小时均可发电,而且效率高达地面的10倍。

太空电能可以通知过对人体无害的微波向地面输送。

风能风能利用技术的不断革新,使这种丰富的无污染能源正重放异彩。

据估计,二三十年内,风力发电量将要占欧共体电占全国总电力的30%左右。

地热能目前世界上已有近二百座地热发电站投入了运行,装机容量数百万千瓦。

研究表明,地热能的蕴藏量相当于地球煤炭储量热能的1.7亿倍,可供人类消耗几百亿年,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今后将优先利用开发。

波浪能主要的开发形式是海洋潮汐发电。

80年代中期挪威成功地建成一座小型潮汐发电站,让涨潮的海小冲进有一定高度的贮水池,池水下溢即可发电。

已经在设计的单座潮汐电站,其它发电量可供一个30万人口的城市使用。

氢能氢是宇宙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就可经提取出无穷无尽的氢。

氢运输方便,用作燃料不会污染环境,重量又轻,优点很多。

前苏联试用氢为“图-155”型飞机的燃料已经初步得成功,各国正积极试验用氢作为汽车的燃料。

氢无疑也是人类未来要优先利用的能源之一。

从垃圾中获得能量垃圾是废物,人们都很讨厌它,处理垃圾也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

但是,现在人们已经开始变废为宝,发挥垃圾的作用了。

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有一座垃圾焚烧站,它有四座燃烧炉,以天然气为燃料。

每个炉子一小时可以烧15吨城市垃圾。

利用焚烧炉的火焰加热锅炉,所产生的蒸气可以带动一个发动机组。

据计算,每燃烧1千吨垃圾,可以得到2万千瓦小时的电量。

这座垃圾焚烧站不但可以处理10%的城市垃圾,而且可以提供电能,同时还向布达佩斯北面的供暖网输送250℃的过热蒸气。

美国马里兰州也有一座城市动力厂,它就靠附近12个城市供应垃圾当燃料,生成蒸气专供一座工厂使用,每天可节省近30万公升燃料油。

今后的垃圾发电厂,将请化学来帮助提高效率。

用发出的一部分电来电解水,产生氢和氧。

一部分氢可提高炉内燃烧温度,另一部分氢可作燃料出售,也可用来合成酒精和石油化工产品。

新生的氧打进焚烧炉助燃。

这样会使垃圾完全燃烧,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焚烧垃圾都是在严严实实的密封炉中进行的,臭气在高温中分解,变成清烟,它无臭、无害、无飞尘。

对烧不透的残渣还要经过磁清选,把漏网的金属颗粒截留下来加以利用。

如果垃圾太多一时烧不完,可以把它们加工成燃料。

例如,往垃圾内通入一氧化碳和蒸汽,加上催化剂,在高压下加热到400℃,一小时后每吨垃圾能“榨”出170千克燃料油;在氧气助燃下热解垃圾,能生成可燃的瓦斯气。

也可以将垃圾有机废物压缩成煤球一样的块状,这是烧锅炉的好燃料。

21世纪的20大危险一、行星撞地球就象是蹩脚的好莱坞剧本中编得较为成熟的题材,但毫无疑问行星撞地球绝不是编剧的妄想,也不是百万年后才会发生的恐怖事件。

1908年,一个20英尺高的慧星残体就曾穿越大气层在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地区爆炸。

天文学家预测类似事件每100至300年间就会发生一起。

二、伽马射线科学家最近发现,伽马射线的辐射来自于遥远的河外星系,其能量深不可测,大约是太阳的1016倍。

在这一巨变之前,我们往往无法探测其后果,也就无法预防。

一旦发生,那么对于远在1000光年的地方--远得即使在晴朗的夜晚,你也无法看到的地方,你根本无能为力。

三、真空现象在一本名为《猫的摇篮》的书中,有个东西叫‘冰119’。

说的是在室内温度下,水呈固体,倒出来一点,地球上的所有水都会成为‘冰119’,变为固体。

这听起来可能有些怪,但这一灾难确实可能发生。

随着宇宙的扩展、冷却、真空状的小气球的出现并以光年的速度扩展,也许有新东西会替代我们目前的真空状态。

四,黑洞银河系充满了黑洞。

据科学家预测,银河系大约有100万个黑洞,这些物体象其它行星一样在运行。

黑洞不会撞毁地球,却会搅乱太阳系行星的运行轨道,使地球的天气发生变异。

五、太阳风暴从今年初开始,太阳已进入每10至11年出现一次的磁场周期性变化。

这段期间,微粒子与辐射有可能以每小时100万公里的速度向地球吹来,其对地球的威胁是科学家们难以预计的。

六、地球的磁场活动每隔几十万年,地球的磁场活动就会造成南北极的重新形成。

上一次是在78万年以前,其后果会使地表状况发生变异,破坏臭氧层,威胁人类生命。

七、洪水、火山爆发八、全球性的传染病一般情况下,细菌和人类共存,但有时这种平衡会被打破。

1918-1919年的流感就使至少200万人死亡。

现在又出现了更致命的艾滋病。

九、地球变暖对地球变得越来越暖的现象,绝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难辞其咎,比如它造成的洪涝等灾害人人都能感受到。

最近哈佛医学院的专家警告,这种气温也将会造成各种传染病的大肆流行。

十、生态系统的破坏为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人们过分地开垦了荒地、建造了房屋,以少数几种农作物替代了众多的植物和动物,破坏了原野的生态平衡,环境中有了更多的化学物质。

每年由于人类的活动,至少有3万种动物物种灭绝。

十一、生物技术灾难人类一方面在毁灭自然物种,一方面又通过基因技术创造新物种。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不安全,但确实会有不安全因素。

变异的微生物可能会难以控制,更为可怕的是,有人会利用生物科技做坏事,例如制造一种类似埃博拉病毒的东西。

种种后果我们可在好莱坞科幻片中看到。

十二、粒子加速器灾难这是许多科学家的共识,他们认为粒子加速器实验造成的连锁反应会毁了整个世界。

粒子加速器虽然对人类有益,例如治疗癌症等,但其作为武器所具备的杀伤力和激光武器、微波武器基本相同。

十三、纳米技术许多科学家相信,纳米技术可以使21世纪革命化,从而更新晶体管的制作方法,让因特网真正把人类引入信息时代。

但凡事有利有弊,它破坏力比核能还厉害,如果不善于利用,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十四、环境问题这个问题的后果众所周知,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家居污染--有毒物无处不在。

人们的生命及繁殖能力都受到极大的危胁。

十五、战争等于自我毁灭核战争在今天看来不太可能,但在冷战期间却是双方想取得胜利的法宝。

世界各国为了自己的国防力量,在军事上大量投资,以现在的科技,掌握致命的、足已毁灭全人类的武器对各国来说已变得极为容易。

十六、机器人人类自己制造出的聪明的机器人,有可能会取代我们征服世界。

至今取代人的机器人并未出现,但有专家认为到2040年,机器人的智力会同人一样,甚至更好,社会学家怀疑我们的文化,甚至人类这个物种都会消亡。

十七、精神疾病生理疾病越来越好控制,而精神疾病却越来越严重,世界卫生组织会计全世界有500百万人患有精神疾病,到2020年,抑郁症将是第二死因,人类寿命的延长将使人们面临忍受更长时间的孤独。

十八、外星人的攻击这可不是科幻小说,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外星人确实存在。

十九、邪教组织许多邪教组织成员都有狂热的目标,妄想建立新世界,1995年东京地铁毒气事件至今让人惊悸,不少组织备有核武器、生化武器等,足以对人类造成威胁。

二十、虚无我们是否活在一种虚无缥渺的世界中,这种观点有史以来就存在于人类的脑中。

公元前4世纪,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就曾以诗的语言描写这一问题,他做梦梦见自己是只蝴蝶,醒后他想:"我究竟是梦见蝴蝶的庄周呢,还是梦见庄周的蝴蝶呢?"牛顿的苹果树还活着吗英国科学巨匠牛顿目睹苹果从树上坠落而产生有关万有引力的灵感,是科学史上的一个美丽传奇。

这棵著名的苹果树1820年被一场暴风雨刮翻后,大多数牛顿研究学者认为它早已消失于历史的烟尘中。

但英国约克大学的基辛博士最近提出新论,他认为“牛顿的苹果树”很可能依然在它原先的地点老树发新枝,继续生长。

这棵苹果树被刮倒后被劈砍成数截,其中一些插条还被其他国家的著名大学拿回去小心翼翼地扦插栽培。

但苹果树本身一般认为已不复存在。

在今天的伍尔斯索普庄园中,依然存活着一些苹果树,但通常认为不过是那棵“牛顿的苹果树”的后代子孙。

基辛博士认为“牛顿的苹果树”依然存活的主要依据是偶然获得的伍尔斯索普庄园保留下的一张18世纪素描。

草图上描绘了在被暴风雨刮倒之前,“牛顿的苹果树”当年所处的地点和周围环境,基辛博士“按图索驻”来到画中所描绘的现实地点后,惊奇地发现了与图中非常相似的一棵苹果树。

这棵树不仅与图中区别不大,而且还抽出新芽。

基辛博士据此认为,当初的那棵苹果树被刮倒后其主要树干仍保存下来,并重新生根发芽。

最新一期《当代物理学杂志》发表了基辛博士的分析成果,另外他已将新发现的苹果树部分样品送交英国牛津大学进行碳成分年代测定。

一旦属实,这棵苹果树应该已持续生长3 50多年。

专家认为,由于大多数苹果树都活不过百年,因此如果基辛理论成立,那么“牛顿的苹果树”很可能是通过自我嫁接方式生长出一套全新的树根系统而一直生存下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