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二语文优秀典例学案第9课《登高》(苏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必修4《登高》特级教学设计-苏教

高二语文必修4《登高》特级教学设计-苏教

4高二语文必修4《登高》特级教学设计—苏教高二语文必修4《登高》特级教学设计—苏教杜甫1、掌握诗歌朗诵的基本方法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3、感受诗人复杂的感情和壮志未酬的伥恨4、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诗歌中的“景〞抒发了杜甫什么样的“情〞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步骤:㈠导入新课公元767年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

在长江之滨的夔州,秋风凛冽地吹着,漫山遍野是枯黄的树叶。

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不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一位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孤独老人,衣衫褴褛,步履蹒跚地朝高山上走去,他已经是浑身疾病。

重阳节,本是登高祈寿的日子。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

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

面对万里长江, 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一齐涌上心头……〔二〕知人论世,有关杜甫的文化常识<学生介绍,教师加以总结补充〉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又称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生活的四个时期简介.代表作“三吏〞“三别〞等〔三〕诵读指导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朗读方式:﹡﹡/﹡﹡/﹡﹡/﹡。

﹡﹡/﹡﹡/﹡/﹡﹡。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可作一停顿。

〔四〕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①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明确: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分别给人什么感觉?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这种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多是心灵的。

《登高》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

《登高》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

《登高》优质公开课课程教案(详细)第一章节: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登高》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句的意义、结构和修辞手法。

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运用诗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对文学的敏感度。

引导学生通过诗词感受自然之美,提升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二章节:教学内容2.1 课文介绍介绍《登高》诗的背景,包括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时代背景。

解释《登高》诗的题目和诗句的意义。

2.2 诗句解析分析《登高》诗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包括对仗、排比、拟人等。

解读每句诗句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第三章节: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登高的景象,引导学生对登高活动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登高活动的经验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3.2 课文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登高》诗,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和诗人的情感。

3.3 诗句解析与讨论教师分析诗句的结构和修辞手法,解释每句诗句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节:实践活动4.1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登高》诗的启发,创作自己的登高诗或作文。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诗人杜甫和其他角色,表演《登高》诗的情景。

学生通过表演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第五章节:总结与反思5.1 学生总结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对《登高》诗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

5.2 教师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参与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适用性,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第六章节:教学评价6.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程度和创作成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关注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对诗句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登高》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二必修)

《登高》教案一等奖(苏教版高二必修)

讨论法
定义:讨论法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交流、合作,提高学 生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的教学方法。
实施步骤:确定讨论主题、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总结评价。
优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 理解和掌握。
应用范围:适用于各种学科的教学,特别是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的课程。
《登高》的文本解读
文本分析:逐句解读《登高》 的诗意和表达技巧
主题思想:探讨《登高》所 表达的诗人情感和思想内涵
艺术特色:分析《登高》的 诗歌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背景介绍:杜甫的生平和诗 歌风格
文化内涵:挖掘《登高》所 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登高》中的意象与意境
• 《登高》中的意象: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相关 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 通能力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 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加深对 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作业布置与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登高》相关文 献、资料,了解诗歌背景及 作者生平
作业布置:背诵诗歌,理解 诗歌内涵,完成课后练习
添加 标题
杜甫的诗歌风格: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广泛的题材和真 挚的情感著称。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简练 质朴,常常以恢宏的叙事和广阔的视角展现出时代 变迁和历史沧桑。
添加 标题
杜甫的成就: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 的诗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不仅在 文学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而且对于研究唐代历史和 文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高中语文:杜甫登高学案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杜甫登高学案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杜甫登高学案苏教版必修4
一、关于杜甫
二、写作背景
三、默写诗歌
四、鉴赏作品
1.首联写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组合成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颔联两句写远眺之景,从大处落笔,上句承首句写------,下句承次句写------。

山上江中,往复交织,构成一幅非常生动的三峡秋景图,深秋风大所以闻落叶之“--------”,峡深流急,所以见波涛之“--------”。

“落木”用“无边”来形容,可见其境界之阔大,“长江”以“不尽”来形容,则见长江之无穷。

在极其--------的景象中,又充满了--------------的气势。

3.试翻译颔联
4.试概括颈联内容
5.是概括尾联内容
6.这首诗很明显前两联--------,后两联---------。

7.总结主旨
五、阅读并回答问题
秋词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共两首,此诗为第一首。

这写于刘禹锡贬官朗州后。

排云:冲天。

1. 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鹤?。

《登高》(语文苏教必修4).doc

《登高》(语文苏教必修4).doc

《登高》教学设计j亠本课时编写:南昌三中黄莎教材分析:《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因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教学目标:1. 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3. 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4、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对《登高》进行背诵。

3、学生对杜甫的生平进行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儿声猿的哀鸣。

这时,有一位老人,他疾病缠身、衣衫褴褛,蓬头垢而,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來。

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晩秋。

此时, 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登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知的人物和事件引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知人论世,作品概况1、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

开元后期, 举进士不笫,漫游各地。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

《登高》教案(苏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教案(苏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教案(苏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对其诗歌的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

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二、品读诗歌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的朗读,不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诵读。

生(自由朗读1分钟左右)师:请同学们听一段视频朗读。

(展示一段名家的视频朗读)同学们听的都很认真,接下来请我们班的同学读一读。

(选两位学生进行朗读,师或学生作简评,以鼓励为主)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得都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出色。

在刚才的诵读提示中,最后一点要求是要读出感情,那么,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我们知道,诗人的创作往往是为了表达思想和内心的情感需要,或者说,诗人的作品,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那么,我们了解和把握诗人在诗作中的情感,我们就可以把这首诗读得更好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杜甫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

同学们都朗读了这一首诗,也对这首诗有了初步感知,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生:悲伤、忧愁、孤独……师: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同学们先思考几分钟(停1——2分钟)我们发挥集体的力量,进行小组讨论,以前后四位同学为一组讨论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生:分组讨论。

《登高》名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登高》名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四)

选取杜甫的一句诗,进行仿写或创 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汇报人:
文本解读:从字词、意象、情感等方面 对《登高》进行深入解读,引导学生理 解诗作内涵
课堂互动: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 讨论,加深对诗作的理解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 容
巩固练习
背诵诗歌,体会情 感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和表现手法
仿写诗歌,表达自 己的感受
讨论诗歌的主题和 意义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杜甫的人生经历: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历尽艰辛,生活困顿,疾病缠身,对人生的苦 难有着深刻的认识。
时代背景:唐代安史之乱后,国家衰落,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诗人杜甫在这样 的时代背景下,深感个人的不幸和国家的忧患。
创作地点:重阳节登高是当时的风俗,诗人杜甫在重阳节登高远眺,感慨万千,写下 了这首诗。
创作目的:表达了诗人对个人不幸和时代苦难的深刻认识,抒发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 虑和关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理解诗人孤苦寂寞、穷困潦倒的境遇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登高》的作者介绍
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 少陵野老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 义诗人
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杜甫的诗歌具有“沉郁顿 挫”的艺术风格
《登高》的创作背景
难点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理解诗歌中的典故和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歌的背景和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诗歌

《登高》教案(苏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教案(苏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登高》教案(苏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高》这首诗。

(2)理解《登高》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思想特点。

(3)分析《登高》的诗意、诗境、诗意,领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高》的内涵。

(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登高》的诗意、诗境、诗意。

(2)掌握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 教学难点:(1)分析《登高》中的意象和意境。

(2)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的生平和思想特点。

(2)介绍《登高》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登高》,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登高》的诗意、诗境、诗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评价:(1)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2)引导学生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讨论如何将杜甫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登高》。

2. 结合课内所学,分析其他杜甫诗作的特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登高》的情况,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评价:在单元结束后,进行相关测试,了解学生对《登高》及杜甫诗风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登 高1.能够通过赏析诗句,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掌握并能背诵全诗,牢记诗中名句。

3.学习本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并能运用这种手法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誉,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被人们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古体诗《兵车行》,组诗“三吏”“三别”,五律《春望》《旅夜书怀》,七律《蜀相》《登高》《阁夜》等。

2.探寻背景《登高》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天,是杜甫流寓夔州(今四川奉节)时所作。

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开始流浪漂泊,历经10余年时间。

这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是一片混乱。

此时的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老人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大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百感交集,于是在一次抱病登台的时候,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的《登高》。

1.识字注音猿啸.(xiào ) 渚.清(zhǔ) 萧.萧(xiāo ) 霜鬓.(bìn ) 潦.倒(liáo ) 2.字形辨认⎩⎪⎨⎪⎧ 潦(潦倒)缭(缭绕)燎(燎原)撩(撩拨)⎩⎪⎨⎪⎧萧(萧条)箫(吹箫) 3.一词多义(1)哀⎩⎪⎨⎪⎧ 风急天高猿啸哀.(形容词,声音凄清)秦人不暇自哀.(动词,伤悼,怜悯)君将哀.而生之乎(动词,哀怜)(2)回⎩⎪⎨⎪⎧ 渚清沙白鸟飞回.(动词,鸟盘旋飞翔的样子)峰回.路转(动词,曲折环绕) (2)回⎩⎪⎨⎪⎧少小离家老大回.(动词,返回,回家)回.车叱牛牵向北(动词,掉转) (3)苦⎩⎪⎨⎪⎧ 艰难苦.恨繁霜鬓(副词,极)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动词,担心)天下苦.秦久矣(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所苦) (4)独⎩⎪⎨⎪⎧ 百年多病独.登台(副词,单独,独自)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副词,岂,难道)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形容词,独特的,特殊的)4.古今异义(1)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义:年暮垂老。

今义:一百年。

(2)艰难..苦恨繁霜鬓 古义:兼指国难和自身命运。

今义:艰难困苦。

5.词类活用(1)无边落木萧萧下.(名词用作动词,落下) (2)艰难苦恨繁.霜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多)1.本诗前四句勾画三峡深秋时的景象,但没有一个“秋”字。

哪些词说明时值深秋?景物有什么特点?熔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提示:表达秋景的词语有:“天高”“猿啸”“渚清沙白”“落木萧萧”。

在这里,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

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呈现出雄阔苍凉的特点。

诗人的感情主要是“悲”。

听高猿长啸之声,顿生悲情;望木叶,视江水,有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而“无边”“不尽”,则更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情。

2.本诗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提示: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漂泊到百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

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抱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可以说尾联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

1.贯穿《登高》这首诗的感情主线是什么?提示:诗歌的思想感情往往依附于诗歌所写的景物与人事中,因此把握诗歌感情就需要抓住诗歌所撷取的意象,然后找出二者的相通之处。

此外,诗人的生平与诗歌的创作背景同样是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重要因素。

全诗的诗眼是“悲”。

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又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大有高屋建瓴之形,阪上走丸之势,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情感的充分体现,这种质朴而博大的胸怀,让人品读咀嚼,至再至三,掩卷深思,叹惋无穷!由此可见,“悲”字是整首诗的核心,是贯穿全诗的感情主线。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悲恨”之情,这一感情是通过叙述哪几件事来表达的?提示:①常作客:作客,就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杜甫处在战乱的年代,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

②独登台:登台,重阳节的一种习俗,登高以求长寿,一般在自己的家乡,全家人都去。

杜甫此时登高是孤苦伶仃的一个人。

③繁霜鬓:白发又增多了,两鬓斑白,如霜似雪。

④多病: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一只手已经不能动弹。

⑤新停浊酒杯:刚刚戒酒,因病戒酒,因穷困戒酒。

3.本诗中“悲”“独”两种情怀的内涵是什么?全诗是如何抒发这样的情怀的?提示:颈联中的“悲”和“独登台”不仅暗含首联的“哀”,而且表明了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

“独”,一是独知宇宙与人生之悲怆,二是独自承担此苦难的情怀。

全诗用浑融的色调,将风急、猿啸、鸟飞、木落与滚滚江水描写成天地同悲的宏大意境,再引出自己悲苦、孤独的感伤情怀,全诗既流畅浑厚,又高歌激昂。

气象磅礴,情景交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一提杜甫,那位忧国忧民、满脸愁容、皱纹密布的老者的形象便映入我们的眼帘。

杜甫给我们的感觉似乎永远是“悲”,《登高》也不例外。

因此有人认为这首诗的情调是消极的,但也有人认为,这首诗写景,雄浑阔大,气象宏伟,它的基调不能说是消极。

你是怎样认为的?提示:观点一:“悲”是主调。

写景,从色彩看,画面暗淡;从情调看,不免悲凉。

写身世,万里作客,百年多病,孤身一人,霜染两鬓,更是艰难苦恨,悲从中来。

观点二:有“悲”和“苦”,但“悲”中有“愤”,“苦”中有“劲”。

“无边落木萧萧下”,固然深感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奈,但“不尽长江滚滚来”,又激起人生命的激情,显示着一种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

正因为如此,这首充满悲凉感的诗篇才使人品味出一种悲壮感,看到一种壮心不已的意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是悲凉的进取;“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不幸者对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

1.情景交融,气象宏伟。

这首诗前半首写登高见闻之景,苍凉阔大;后半首写登高感触之情,沉郁悲伤。

诗人通过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落异乡的身世之感。

前四句写景,紧扣秋之特色;后四句抒情,事事感慨,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

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虽也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但好比画家的写意,只传神会意,给读者留下充分想像的空间;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增多、因病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3.典型的意象组合。

诗歌意象的组合或跳跃,是一种最凝练精粹的意象表达方式。

这种高度浓缩的诗句,最大程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表达的力度,不仅使诗中的意象群鲜明突出,而且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像的广阔天地,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

导练目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登高》前四句写景,是登高时的所见所闻。

如“猿啸哀”“鸟飞回”“萧萧下”“滚滚来”,无一不隐含着诗人的悲凉与感慨,景中有情。

后四句抒情,是登高时的所感。

“万里”二句即时即景抒发了大半生的慨叹。

“艰难”二字则将前面的慨叹加以补充,使之更加具体,更加深沉。

后四句诗将前面的秋景烘托出来,又以无限感慨作结,寓情于景,情中有景,前后照应,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写一篇情景交融的短文,注意选景要跟自己的情感和谐统一。

300字左右。

创意激活抒情必须与描叙景物取得内在的融合,绝不能互相脱节,更不能将“情”或“景”写成游离于文章之外的多余的文字。

抒情不能无病呻吟、自作多情或流于空泛;写景则要自然、真实、协调,不能臆造,不能随心所欲地“呼风唤雨”。

范例展示望月偶思小时候,人时常望着月亮述说自己小小的愿望,盼望自己快快长大去把那么多的理想实现;月亮好似能听懂我的话,只是静静地望着我,就像在鼓励我一定要好好地成长。

稍大了,遥望那温馨的月亮,目不转睛地望着她,祈祷着她会赋予我力量。

月亮却总是躲进云中。

哦,她是告诉我成长的里程不会一帆风顺,风雨会让我变得更加坚强,只有趁着年轻,把握住自己坚定的信念,才会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失败的时候,遥望夜空中高挂的月亮,湿润的眸子望着月亮越发明亮,那明明是告诉我,每一位成功者的背后都会有辛酸的往事、失败的痛苦,闪光的时刻有谁知道那是多少岁月的累积。

我默默记下月亮告诉我的话,心里不停地念着: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生活不会一成不变地重复,在人的一生中,总会有许许多多的变迁。

只有那份情怀,总和月亮一样晶莹透彻;只有那份精神,总支持着我前行;只有那月亮,仍旧在夜空高挂。

话题集锦(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广阔无际的凄凉秋景中,人只不过是匆匆的过客。

处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之外,人常常会有孤独、漂泊、悲凉之感,但人不可能永远只留在熟悉的家乡。

漂泊对于人来说是生命的常态,羁旅他乡,或为前途而打拼,或为生计而奔波,或为国事而忧心,经历了漂泊的人生才会更丰盈,更充实。

本材料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提示:①故土情怀;②漂泊;③悲欢离合;④人生际遇。

(2)杜甫一生经历坎坷,生活困顿。

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当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之时,他竟然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诗句。

即便在他“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时,也念念不忘国家命运。

品读他的诗歌,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一颗伟大的心灵和仁爱博大的圣人胸襟。

本材料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提示:①兼济天下;②爱国;③困厄;④位卑未敢忘忧国。

佳作片段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愿意漂泊异乡,所以在我们的感情世界里,“漂泊”是一个“酸”性词语。

然而,在生活中,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偏偏又少不了漂泊——有人异地求学,有人海外经商,有人流浪他乡……试想,如果没有了哥伦布的漂泊,哪有新大陆的发现;没有麦哲伦的环球漂泊,哪有地球是一个圆体的新说……漂泊虽沧桑,但不凄凉。

不知天高地厚、把远方想像得无比美好的青年人,应当把它当作一种磨炼,唯有经过这磨炼,我们才能成熟和壮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