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徽查济木雕艺术
从安徽泾县查济看徽派建筑特色

也 明确 地 说 明 了徽 州 民居 设 计 的 依据 和 内涵 。
大丰富 了中国古代建筑 艺术的宝库 砖雕一般用来装饰普通
住 宅 大 门上 的 门罩 、 窗楣 、 照 壁 上 ,在 大 块 的青 砖 上 雕 刻 生 动 逼 真 的人 物 、 虫鱼 、花 鸟 及 八 宝 、 博 古 和 几 何 图案 ,不 仅 极 富装 饰 效 果 , 同时 具 有 把 墙 面 留 下 的 雨 水 引 向 远 处 的 实 用
【 文章编 号】10 — 1 1 0 1 5 0 7- 2 0 8 15( 1) — 0 6 0 2 o 众 多而同样 在建筑 中占有 一席之地 。在查济 ,拥有全国最大
的石 雕 柱 础 ,这 些 柱 础 玲 珑 四面 也 均 是 各 种 不 同 的花 卉 、 鸟 虫 、戏剧等精美 的图案 。砖雕 、木雕 、石雕在徽派建筑上 的 装 饰 ,表 现 出高 超 的 装 饰 艺 术 水 平 , 为 建筑 增 添 了无 限的 光
化 传统 、地 域 风 俗 文 化 的 融 合 。
这种 “ 天人 合一 ”的生存 智慧主要体现在徽派建筑内部结构
的 设计 上 和 对 自然 资源 的巧 妙 运 用上 。 徽 州 人 喜 欢 聚 族 而 居 ,房 屋 设 计 一 般 均 坐 北 朝 南 , 倚 山
从查济古民居特点看徽派建筑之美

从查济古民居特点看徽派建筑之美谢恺文【摘要】从安徽查济古民居的建筑风格,分析了徽派建筑的特点及其传统人文内涵,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保护现存徽派古建筑群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期刊名称】《安徽建筑》【年(卷),期】2014(021)004【总页数】3页(P7-8,15)【关键词】徽派建筑;建筑美学;徽州民居;查济【作者】谢恺文【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福建厦门361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60 引言古代徽州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条重要分支。
因其依山水之势,乘天地之华,集山川风景之灵气,融民俗文化之精华,成为众多建筑史学家研究的典范。
徽派建筑广泛分布在古徽州(今安徽黄山黟县歙县、宣城绩溪县泾县、江西婺源县等)及其周边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代表性的有安徽黟县的宏村、西递、泾县的查济,以及江西上饶的婺源等[1]。
以下就现存规模较大的徽派古民居村落——查济古建筑群的风格特点来赏析徽派建筑之美。
1 徽派建筑及人文内涵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形成,较多地受到徽州独特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具有较为鲜明的区域特色,并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俗、民情的徽州文化和徽派建筑。
古时徽州地区因山区气候湿润,为防止瘴疠之气,其宅居主要为“干栏式”建筑形式,即“楼上厅”早期形式,为解决通风采光问题,结合“四合院”民居逐步演变成适应当地山区环境的徽州“天井”,亦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见图1)。
天井的设计使得屋内光线充足、通风良好,亦与徽州讲究风水的经商传统有关,水为财之源,天井能集聚屋面雨水,“四水归堂”寓意聚财的吉利。
同时徽州民居以木结构为主,房屋易遭火灾,为阻隔火势蔓延,屋顶之间建起“封火墙”,起到防风、防火作用,因形似马头故称“马头墙”(见图2),这是徽派建筑的又一重要特征[2]。
徽派建筑理论来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术,是适应当时国情,融天文地理、生态景观、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系统科学。
徽派建筑的风水学问与《周易》等一脉相承,是古学流传至今不可多得的瑰宝。
安徽查济村———黄山脚下最完整的古村落

安徽查济村———黄山脚下最完整的古村落作者:暂无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 2015年第6期查季查济村位于安徽泾县城西60千米处,明清民居古建筑群就坐落在流水潺潺的查济河两岸,现存有明代建筑80 处,清代建筑109 处。
查济是查村、济阳两个村子的合称,村子有多大呢?有一首古诗说:“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
祠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
”钟秀门是东边进入村子的必经之路,另外三面分别有平岭门、石门、巴山门,与村中的巴山塔、青山塔、如松塔合称“四门三塔”,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村落建筑。
村落青山环抱,绿树成荫,古建成群,三条小河穿村而过,有“板栗村”“桂花乡”之称。
查济村民,十之八九为查姓人氏。
查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它起源于黄帝的姬姓后人,是一个以封地名为姓的姓氏。
查济村村名的来历和查姓的来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在唐朝之前,这里本无村庄可言,唐初,当时任宣州刺史兼池州刺史的查文熙,在这两个地区之间往返,感觉到这个地方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晚年退休以后,就在这里定居了。
查姓人氏也随之到这安家落户、繁衍生息,至今已有1340 余年。
查氏先祖封在查地,即济阳县,后人便把两地各取一字,名查济。
明末清初的时候。
这里的查姓人氏有7万多人,依山傍水而建的徽派民居,绵延数千米,已成为皖南一带具有相当规模的村庄。
同许多徽州古村落一样,查济村四面环山,山势开阔,东面山上还有一座5层的白色古塔。
村落周围有四门(钟秀门、不岭门、巴山门、石门),二塔(青山塔、如松塔)三水(岑河、许河、石河)合一,穿村而过,河之北称查村,河之南为济阳,另有两条不大的小溪,两边散落着三三两两的人家。
跨河又架有平桥、拱桥、洞桥若干。
也许,这就是查济最大的特色:桥多,巷多,老房子多。
河流穿村而过,桥多亦是必然。
短者尺许,长者数丈,矮的刚脱水面,高的十米有余。
与两岸的马头墙一样错落有致,与每座桥下通向河中的水坎一起构成极具徽州特色的“小桥、流水、人家。
查济古村—— 低调古村落“中华写生第一村”

古建家园-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查济古村——低调古村落“中华写生第一村”位于安徽宣城桃花潭镇的查济村,始建于唐初,兴于宋元,盛于明清,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
古村依河而建,山环水抱,层峦叠嶂,石溪自西向东穿村而过,大自然的清幽与古民居建筑和谐交融,构成一幅写意的山水画卷,素有“中华写生第一村”之称。
查济村方圆20余平方公里,现存古建筑140余处,其中桥梁40余座,祠堂30座,庙宇4座,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村落。
村内明清建筑鳞次栉比,黝黑的屋瓦,浅灰的马头墙连成一片,绵延数里,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
查济,“查”念“zhā”,而不是“chá”,因为这里的大部分人都姓查。
查姓的老祖先原来姓姬,名叫姬延,在周朝的时候,封于山东济阳查地,后来到这里就由姬姓改为查姓。
自唐宋以来,查氏族人在这里开始建立一系列的家规、家训及家理。
明嘉靖年,查绛又进行了整理,订立家规十条、家训十四条和家理五条。
而事实上,这些家规、家训和家理就是查济的法律,氏族拥有对其成员立法的权利,这种权利具有超越当局法律的效力,在宗教礼仪上,它还具有抗拒法律的效力。
查济村四面环山,周围有四门(钟秀门、平岭门、巴山门、石门)、二塔(青山塔、如松塔);三水(岑河、许河、石河)合一,穿村而过。
跨河架有平桥、拱桥、洞桥。
有一百零八座祠堂,一百零八座庙宇,一百零八座桥梁;有孝子坊、贞节坊、官宦牌坊等十八座。
有元、明、清三代古民居1 00余幢。
关于查济风光,有诗赞曰:“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寺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
建筑特色:查济村庄,规模很大,似乎在建村时不曾有过整体规划,整个村子显得有些零散,像个迷宫,数不清的巷子,让你不知身在何处。
街道像是已经走过,却又新奇。
巷子处处相通,七弯八拐终有出口。
脚下清一色的石板路,踩磨得溜光锃亮,记录着古老的印迹。
据说古代查济村外钟秀、石门、巴山、平岑四门,有如松、青山、巴山三塔;村内岑溪、许溪、石溪三河穿村而过。
查济古镇宝公祠介绍

查济古镇宝公祠介绍
查济古镇在查济村的西端,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古祠堂——宝
公祠。
宝公祠原名“三元阁”,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由当时的查济人查慎行等人集资兴建,为江南四大名祠之一。
其建筑格局是:一进三间、两层高的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占
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
在结构上,采用了两进三间与两进二间
相结合的做法,并在三进之间设一条宽3米多、长30米的回廊,既加强了空间上的联系,又增加了美观和实用。
在装饰上,运用
了大量的木雕、砖雕、石雕和彩绘等艺术形式。
屋顶用琉璃瓦覆盖,并绘有精美图案。
宝公祠整体建筑结构严谨,工艺精湛,装饰华美,是江南四
大名祠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祠堂。
其规模之宏大、设计之精美、工艺之精湛在江南诸祠中属罕见。
据查慎行《查济古迹记》记载:“查济古镇,有宝公祠一座……旧名三元阁。
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于此建‘三元阁’以祀宝先生,仍名其祠为宝公祠。
”
—— 1 —1 —。
安徽古村查济,藏在深山幽谷中的璞玉

揽胜天下Seeing the worldAll Rights Reserved.安徽古村查济,藏在深山幽谷中的璞玉撰文·摄影/李蕊娟古村雨巷106在黄山山脉北部的群山之中、在太平湖北岸,—查济,它是中国现深藏着令人称奇的古村落——存最大的古民居群之一。
不同于乌镇的热闹繁华,不似丽江的绚丽浪漫,它如同幽谷中的璞玉保留着迷人的质朴,这里的祠堂、这里的名人故事还在坊间流传着。
All Rights Reserved.107千年古镇大有来头查济之行颇为惊艳。
皖南的古村落也去过多次,西递、宏村的喧嚣已经让人疲倦,而查济始终让我有种“养在深闺未识”的神秘感。
“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
祠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
”这是在很早之前就拜读过的关于查济的诗句,脑海里不断回放着查济古村的构造,惊觉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出了一个立体的查济。
查济古村落群坐落于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距县城60公里。
此地离黄山一个半小时车程。
它位于黄山山脉北部,东靠桃花潭、南靠太平湖、西北与九华山毗连。
村庄方圆30余平方公里,始建于隋初,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废毁于晚清及近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它的规模之大,在皖南堪称第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村落群之一。
这座古村四面环山,有三条溪水呈川字型穿村而过。
沿水量最大的许溪溯流而上,古树掩映中,依河而建的徽派古居如水墨画般美丽。
早在明朝嘉靖年间,查济古村就制定出村落规划图,“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民居的分布格局巧妙地运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借景、对景等手法,形成“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的“天人合一”的格局。
村外有钟秀、平岭、巴山、石门四门;环绕村围有如松、青山、巴山三塔;村内有岑溪、石溪、许溪三条小溪穿村而过。
其中主溪流许溪河两岸为商业、经济、文化中心。
明朝三品官查绛曾有诗云:“武陵深处是谁家?隔河两岸共一查。
渔郎不怕漏消息,相约明年看桃花。
”登高远眺,村落尽收眼底,民居呈人字形分布,绵延10余里,古村青砖黛瓦,马头墙重重叠叠,鳞次栉比,几乎所有的明清建筑都雕梁画栋,气度恢宏。
关于查济的作文

关于查济的作文篇一《查济:宁静古村的魅力》查济,这个藏在皖南山区的小村落,就像是一本旧时光里的画册。
刚到查济的时候,我那兴奋劲儿啊,就像是发现了宝藏的小贼。
沿着那青石板路散步,脚下的石板坑洼不平,有些地方还长着青苔,感觉每一步都能踩出一个历史的小水花。
两边的古民居就那么静静地挨在一起,白墙黑瓦,房顶上还长着几撮野草,像是年迈老人头上稀疏的头发。
我走进一家小杂货店,店主人是个和蔼的老奶奶。
店面不大,摆得满满当当。
墙上挂着一串串干辣椒,红火得就像过年的鞭炮。
我在店里东看看西瞧瞧,眼睛都不够用了。
老奶奶也不打扰我,就坐在那里慢悠悠地剥着豆子。
我瞅见一个小木雕,那木雕刻画的是一个小娃娃抱着个鲤鱼,娃娃的脸蛋圆润润的,鲤鱼的鳞片都清晰可见。
我拿起来问老奶奶价钱,老奶奶操着一口当地话跟我说:“二十块钱,这个木雕有些年头喽。
”我那砍价的心思一下就没了,果断掏钱。
继续在村里晃悠,路过一条小溪。
小溪水那叫一个清澈,水里的石头五颜六色的,有小鱼在石头缝里游来游去。
几个小孩儿在溪边嬉闹,一个小男孩拿着个小网兜想要捞鱼,看着他聚精会神的样子,真像个小渔夫。
他一兜下去,鱼没捞着,自己倒是差点掉进水里,那惊慌失措又有点懊恼的小模样,把旁边的几个孩子逗得哈哈大笑。
这小溪就像查济的一条灵动的丝带,给整个村庄带来了生机。
查济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在这里,时间仿佛都放慢了脚步,每个人、每样东西都在慢悠悠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这个古村就像一位老友,安静、真实而且充满魅力。
篇二《查济之行:有趣的发现之旅》查济啊,可真是一个充满惊喜的地方。
我一到查济,就被这儿独特的建筑风格给吸引住了。
那些老房子就像一群老当益壮的汉子,肩并着肩站在那里。
房子的木雕特别精美,我站在一座大门前,仰头仔细瞧着门上方的木雕装饰。
那木雕刻着一群仙人,有老神仙拄着拐杖,胡子长得都快垂到地上了,眉毛更是像两条弯弯的毛毛虫。
还有仙女们衣带飘飘,脸上的神情羞怯中带着欢喜,手里捧着各种仙花仙草。
安徽查济,隐藏在山坳里的神秘古村

安徽查济,隐藏在山坳里的神秘古村作者:罗马的南看台来源:《旅游纵览》2014年第05期去查济也是突然间的一个念头。
皖南的古村落来来回回已经去过多次了,西递宏村的喧嚣已经让人疲倦,而查济始终让我有种“养在深闺未识”的神秘感。
跟朋友提议说周末我们去查济避暑吧,一拍即合。
后来觉得这个朋友将来一定是我的生死之交,因为去查济的那天,泾县的气温是42.7度,全国最高温。
而合肥的温度稍微低那么点,避暑越避越热,或许这也是种独特的“避暑”方式。
“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
祠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
”这是在很早之前就拜读过的关于查济的诗句,脑海里不断回放着查济古村的构造,惊觉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出了一个立体的查济。
查济古村的由来查济,“查”念“zhā”,而不是“chá”,因为这里的大部分人都姓查。
查姓的老祖先原来姓姬,名叫姬延。
在周朝的时候,受封于山东济阳查地,后来到这里,就由姬姓改为查姓。
自唐宋以来,查氏族人在这里开始建立一系列的家规、家训及家理。
明嘉靖庚戌年间,泾川查绛又进行了整理,订立家规十条、家训十四条和家理五条。
事实上,这些家规、家训和家理就是查济的法律,氏族拥有对其成员立法的权利,这种权利具有超越法律的效力,在宗教礼仪层面,它还可以抵抗法律。
合肥没有直达查济的交通方式,因此我们很早就从市区坐车出发,3个半小时才到达泾县。
再从泾县转70分钟的车乘到一个叫厚岸的地方,最后再从厚岸乘中转车到查济。
到查济已经快1点了,差不多是一天最热的时候。
到了查济村口,联系之前所订的农家乐,老板很热情地出来迎接我们。
在查济村口,像他家这样的农家乐还有很多很多。
老板有些自豪地说到,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村民们自发组织了“查济农家乐协会”,目的是为游客提供更规范的服务。
农家乐的吃住算起来,一天的费用大概100元左右。
进屋后,老板的家人很热情地拿出西瓜,并立马准备了简单而地道的午餐。
午餐后,正是夏日当照,除非你想中暑,否则实在没必要这时候出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安徽查济木雕艺术
陈洋
工设1101
摘要:“徽州三雕”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而其中徽州木雕以其高超的雕刻技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
木雕图案的装饰纹样形式不一,从早期的简单粗犷,逐步演变到后期的细致华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至今还保留在明清时的古建筑,祠堂、寺庙院和民居中。
本文主要是我通过对查济这个徽州古建筑群的观察,并结合资料,简单分析介绍查济木雕艺术的艺术背景、特质、技艺、样式等等。
关键词:徽州木雕查济
一、木雕基本概况
木雕是以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品种,其基本解释是以锋利的手工工具刻凿装饰木质物件的艺术;亦指以此法制成或装饰过的木器。
木雕可以分为立体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
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
历史:中国的木雕艺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现木雕鱼。
秦汉两代木雕工艺趋于成熟,绘画、雕刻技术精致完美。
唐代是中国工艺技术大放光彩的时期,木雕工艺也日趋完美。
明清时代的木雕品题材,多为生活风俗、神话故事,诸如吉庆有余、五谷丰登、龙凤呈祥、平安如意、松鹤延年等木雕作品,深受当时社会欢迎。
中国木雕分布极广,此衰彼兴潮起潮落。
由于各地的民俗、文化和资源条件,取材不一,工艺不同,形成了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各有千秋的的流派。
目前的木雕流派大多是以地域来区分的。
例如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龙眼木雕、北京宫灯、台湾木雕等等。
而其中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龙眼木雕这四大流派被称为“中国四大木雕“。
基本技法:1、圆雕:圆雕(混雕)是完全立体的雕刻,前后左右各面均需雕刻,一般无背景。
2、浮雕:浮雕(剔雕)是在留出底板料基础上琢刻形象,形体轮廓线近似绘画,前后压缩体积感利用透视表现效果。
把木雕压缩后凹凸形体厚度达到总体比例二分之一以上的称为高浮雕,不足二分之一的称为低浮雕,再薄的称为浅浮雕,在五毫米以内称为薄浮雕。
薄浮雕形同硬币上浮雕效果,是雕刻中最难的一种表现手法.3、透雕:(镂空)大体有两种表现手法:①在浮雕的基础上,镂去背后底板,有单面和双面雕刻之分,一般有边框的称镂空花板②是介于半圆雕的高浮雕和浅浮雕与镂空手法相结合,有体积感和层次感4、阴雕:在平面以下雕刻,在处理好的板材上用刀刻阴线,表面处理后填色。
5、嵌雕:除了前面讲过的贴雕技法,还有嵌螺钿、嵌玉石珠宝、嵌银丝,前两种多用于家具,后者多用于小器作的木座。
二、查济徽州木雕的背景
1、文化背景:宋代以后北方连年战争, 地处北有黄山之扼、南有江滩之险特殊地理位置的
徽州避免了频繁的战乱。
南徙的中原士族在这里得以休养生西,发展并繁荣了深厚的汉文化。
这里是‘十有九商‘、’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太平景象,成了仁义礼治之邦,被誉为一东南邹鲁“。
直接对徽雕工艺产生影响的是新安画派和一出版坊刻带动起来的徽派版画。
徽商喜欢收藏,经营四方的徽商从外地携入大量的书画名迹,对新安画派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徽州巧工生长在文化底蕴丰厚,以质趋文的风俗环境中,潜移
默化地提高了文化素养。
2、经济背景:徽商萌芽于东晋,成长于唐宋,明清更是进入黄金时代。
“乾隆年间,乾
隆帝下江南见全国八大臣商,其中四位是徽州巨商。
商人致富后,即回家修建祠堂,件
府第,重视宏丽,荣宗耀祖。
三、查济的木雕样式及艺术特质
查济是一个时逾千年的古镇,查济始建于汉初,历来文风昌盛,鼎盛于明清,当时宦官商贾广建住宅、祠堂、庙宇等,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时期,建有108座祠堂、108座庙宇、108座桥。
徽州山区盛产木材,建筑物绝大多数都是砖木石结构,尤以使用木料为多,所以,就有了木雕艺人发挥聪明才智的用武之地。
查济徽州木雕是根据建筑物体的部件需要与可能,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表现手法。
木雕在徽派建筑上,通常用于架梁、梁托、檐条、楼层拦板、华板、窗后、栏杆等处,雕花撰朵,富丽繁华。
木雕的边框一般又都雕有缠枝图案、婉转流动,琳琅满目。
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鱼虫、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
1、人物木雕
以人物为主的有名人轶事、文学故事、戏曲唱本、宗教神话、民俗风情、民间传说和社会生活等题材。
描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贵族生活,文人骚客的风雅画面和宗教神话、
先贤事迹。
民间习俗与傅统题材有人们喜闻乐见的以及体现劳动人民传统观念和美好向往等画面来表现。
再有砍柴的樵夫,待耕的农夫,牛背上的牧童,纺车前的村姑和饲养家禽家畜,
推车、担水、捕鱼、撑船等山区劳动人民形象。
如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二甲祠,大门门楼上即精雕有《空城计》等各种戏文图案。
雕刻的人物栩栩如生,形态各异,以线为主带动体积,人物造型不拘泥于现实,雕工细腻。
木
板屏风镶遍每个角落。
2、山水木雕
以山水为素材的,主要是徽州名胜,如黄山、新安江及徽州各县具有代表性的山水风光。
徽州木雕主要是以徽州名胜为直接或间接的素材。
自然风光是各地民间雕刻匠师
们熟习的题材,运用自如,得心应手,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特别是窗户下方,隔扇门中
间的束腰部分,往往是木雕装饰比较精彩之处。
3、动物花木图案木雕
以动物、花木、图案为内容的,一般呈连续图样形式,亦能独立成画。
装饰着灵兽、百鸟、蝙蝠、和连胜、回文等,造型优美,雕工精细。
以飞禽、走兽、鱼虫为题材的,如:龙、狮、凤、虎、鹿、象、猴、家禽、家畜、喜鹊、蝙蝠、蜜蜂等,为了取其吉祥如意之意,都在巨匠的刀下表现出来。
我们在徽州许多民居调
查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雕饰。
在查济一户作坊的屏门上雕刻《荷花图》,有的含苞,有的初绽,有的怒放,有的带蓬;
其叶或大翻小卷,或平铺水面,或舒展如伞,或低垂若帽,千姿百态,变化多端。
花板下方
各有一泓池水,有的碧波粼粼,有的浪花点点,有的涟漪荡漾,有的漩涡激湍。
更令人拍案叫绝的便是窗门中间小片花板上的雕刻艺术。
其上分别镂刻着八仙道具、文房四宝、书案画卷、圆椅条桌,长则不出一指,大则不出掌心,小巧玲珑,百态横呈,立体
很强,完全可以与微雕艺术相媲美。
宝公祠是查济最大的祠堂,始建于明代洪熙年间。
祠内
门窗均透雕有人物、花卉、动物等图案,门厅大梁上刻有精美的“狮子滚绣球”圆雕。
其造
型特色,常刻有祥云波涛或仙鹤、奔鹿狮、象等图案。
艺术特质:
隔扇、窗扇和拦板、梁、柱等,到处都是精雕细刻的木雕艺术,构成查济建筑别具一格的艺术韵味。
徽州木雕艺术具有中国正统文化思想,又带有地域文化的烙印,所以徽州木雕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
查济木雕展现生气勃勃的艺术风格。
由于徽州区域经济的强盛和文化的繁荣,查济木雕同时又洋溢着浓郁的祥和之气。
查济木雕内容丰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活泼。
从整体风格上来看,徽州木雕呈现出民族上升时期所特有的生气勃勃的艺术风格,其原因就在于徽州地区当时的强盛,这种热情的格调与地域经济生活的富庶是契合的。
徽州木雕强调主观的艺术表现手法。
建筑装饰反映了一定群体的意识,,在体裁的选择上也反映出不同文化层次的审美标准。
徽州木雕较之于历代宗教雕塑来说更贴近于生活,具有生动的特点。
,木雕相对于其他的建筑装饰方式,更注重立面的观赏效果,它属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题材的选择和表现的方式偏向于世俗化和生活化,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常见的有如意、祥云、五子登科,还有五福捧寿等吉祥图案。
徽州木雕注重装饰性与实用性,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设计理念。
明代木雕拙朴大气,追求整体效果,雕刻简洁大方。
注重装饰性是徽州木雕艺术的又一显著特征,在对木材质地的选用方而,徽州木雕艺人们十分重视木质的自然美感,大多数木雕不上漆,或很少一部分涂上红、黑和金色,有的作品巧妙地运用木版的自然纹理来表现主题和起装饰的作用。
大凡窗子下方、天井四周上方的栏杆、檐条,采用浮雕较多;在梁托、斗拱、雀替以至月梁上使用圆雕较多。
四、查济木雕的现状
在明清时期有大量的专门从事徽雕的雕刻工人,他们以雕刻为业,正是他们才有了这些精雕细琢的木雕作品。
而随着徽州商人的落寞和时代的变迁,专门从事雕刻的匠人越
来越少,所以现在会的人越来越少,现在有些懂徽雕的人也是大半时间在忙其他的事情,
有人请他们时,他们才进行一些雕刻作业。
现在很少人专职于徽雕创作与传承
徽州木雕艺术根植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之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精湛的雕刻技艺。
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变化后,它的艺术特征仍然绽放光彩,受到很多人所重视。
徽州木雕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方面都清晰地体现了儒家伦理为中心的美学思想,
注重装饰性与实用性,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设计理念,这一切都住都注定了徽州木雕在建筑艺术史上会留有辉煌的一页。
以上便为我经过实地调查以及查阅资料所做的徽州木雕调查报告,从上面可以了解到,徽州木雕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瑰宝。
因为有美轮美奂的木雕的存在,那些民居便不是普通的民
宅,而是无比绚丽夺目的艺术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