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散文的读书笔记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集读后感周国平,一个名字,一个代表着中国当代散文的名字。
他的散文作品如同一本关于生活、自然、人情的百科全书,其中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人情的关怀。
读完周国平的散文集,让我深受启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周国平散文集》中,他以平实的文字、真挚的情感,描绘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他用心去观察生活,用文字去记录生活,用情感去感悟生活,使得他的散文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他的散文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他的笔下,平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普通的事物变得有趣起来。
在《周国平散文集》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自然的描写。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他用文字勾勒出了大自然的壮美和恢弘,使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神秘。
在他的笔下,大自然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了人们心灵的寄托。
他的散文让我明白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美丽,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美好。
除了对自然的描写,周国平的散文中还充满了对人情的关怀。
他用温暖的文字,温暖着读者的心灵,传递着对人的关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的散文中有着对人生百态的深刻思考,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人性的关怀。
他的散文中充满了对人的理解和对人的关怀,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温馨和人情的真挚。
在读完《周国平散文集》之后,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的散文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让我懂得了珍惜生活,感恩生活。
他的散文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人情的温暖,让我更加热爱生活,珍惜身边的一切。
他的散文让我懂得了用心去感悟生活,用情去体验生活,用爱去珍惜生活。
他的散文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总之,《周国平散文集》是一部充满温馨和力量的作品,它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人情的温暖,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的散文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更加热爱生活,珍惜身边的一切。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用心去感悟生活,用情去体验生活,用爱去珍惜生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精选4篇)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精选4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1一直觉得哲学是门高深的学问,研究哲学是男人的事。
女人,只需走进在哲学引领下的某门子科学。
在朋友的启迪下,走进了周国平。
现在正读着他的第五本书,以后还会读他的第六本、第七本——本想等读完他的全部著作再来写这篇文章,但一股激流在心中涌动,就像地下奔突的岩浆急需找到一个喷发口,只有喷射而出,才会感觉到自我的放松。
周国平的散文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大家都把他的散文称作哲学散文。
如果但让你去读哲学,你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但把哲学的道理寄托在散文里,你就会觉得在品味文化的咖啡,不仅不厌倦,而且会进入亢奋。
每天读着他,都能从他的思想里获得一些光明。
有他的文章陪伴着我前行,在生活里没有了悲伤、没有了厌倦。
那些文章安抚着我浮躁的心,是一剂疗伤的心灵良药,哪怕正歇斯底里,它都能搀扶着你走进平静。
沉稳的、凝重的哲学力量在散文这条长河里缓缓流淌,在河的两岸,你会领略到绿色的原野和守望原野的人们。
乘着他给你带来的诺亚方舟,去发现生活,发现自我,你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在他载你前行的旅程里慢慢成长。
他让我懂得了孤独和无聊的区别。
无聊是无所事事的空虚,孤独是不断思索的充实。
走进孤独的人是最富有的人,走进孤独的人生是最丰富的人生。
在孤独里,你会静下心来,进入书的世界,与一切高尚的心灵对话。
虽然你听不到对方的声音,但你已触摸到他的脉搏,你会在不知不觉里让自己的脉搏和作家的脉搏一起起跳、一起奔流。
在那种境界里,你已经忘却你是作家,还是作家是你。
在孤独里,你会沉思人生,不用像解答难题一样去苦思冥想,一个生活的细节涌上心头,一个深深的哲理便随之诞生,你悟出的这个哲理就不只是对这一生活细节的解释,而是对你人生里想不开的诸多事的诠释。
守望的距离读书笔记

守望的距离读书笔记守望的距离读书笔记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
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守望的距离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守望的距离读书笔记1还有十天,我来雅园就整整一年了。
在这一年里我成长了!发展了!还记得在上学期雅园举办的“精神家园”里。
林华老师就和我们交流过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读哪些书籍。
她当时举了5类书籍,其中有有一类书籍就是哲学书籍。
读哲学可以使人富有智慧。
在雅园总是提倡快乐,清新,智慧的生活和工作。
而多读一读哲学方面的书籍就更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快乐,清新,智慧的生活和工作。
这不在假期里,我们雅园的自主发展菜单里就要求我们读一读周国平老师的《守望的距离》或者是《经典的理由》。
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终于在新教育书店旁边的书店里找到了它。
当时我捧着它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激动。
《守望的距离》我终于找到了!当我在阳台上阅读第一章-存在之谜的自我二重奏的那部分时,作者仿佛把我带到了他的哲学世界里在他的哲学世界里他向讲述,分析,了他的哲学理念。
仿佛我也在和作者一起思考,讨论,品味人生的奥妙和宇宙的玄机。
当我读完一半时,我觉得虽然作者非常喜欢哲学,而且他又能沟通过散文的方式将它哲学观点和对生活的追求告诉人们。
能够读到这本书,我感到十分的荣幸和幸运,我想不仅仅是我很多人都会在这本书里收获智慧和超然吧!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通过读这本《守望的距离》后,我的感悟和收获吧!1、人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这短暂的生命有时过于拥挤的。
我从中的感悟;是啊!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每一天都会过于拥挤。
就像这学期我在雅园里度过的每一天一样,每一天我都觉得似乎特别漫长,在经历了单元考试,半期考试,期末考试甚至是马上又要开学了。
到现在我回想起去年开学的时候。
似乎一切的一切就像是昨天才发生的事情。
而95个小时后我又将坐在雅园的学术厅里开始下半学年的工作。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导读:周国平散文读后感1喜欢周国平的散文,他的散文多以情理并茂,哲理和诗情交融著称。
最喜欢他的这本《爱与孤独》,属于他的情感体验卷,或许因为人都是感性的动物,爱情、友情、亲情都更接近生活,更容易产生共鸣。
“终有一天,我们会明白,凡降于我们身上的苦难,不论是疾病、精神的悲伤还是社会性的挫折,我们都必须自己承受,再爱我们的父母也是无能为力的。
”“我们没一个人的确都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偶然地来到世上,又必然地离去。
”我们每个人都是个偶然的结果,就像周国平说的,在我们的父母想遇、相识、相爱、结合的时候,只要有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那么现在的你就不存在了。
正因为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们必须勇敢、坚强,不断地是自己变得强大,才能是自己在苦难、精神的悲伤中得到解脱。
“孤独者和恨者都是会爱的,冷漠者却与爱完全无缘。
如果说孤独是爱心的没有着落,恨是爱心的受挫,那么,冷漠就是爱心的死灭。
”张晓风在《只因为年轻》一文中也说过:“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
”与周国平认为的爱的反面是冷漠不谋而合。
爱的反面应该是与其完全对立的一种情感,而恨只是爱的另一种极端。
爱也好、恨也罢,都是一种强烈的情感,无法让人忽视。
唯有淡漠,才有不以为意之意,无所谓,可有可无。
“青春就只是一笔不可靠的财富,很容易被挥霍掉。
”青春,我们一生中最美丽的年华。
我们在这个时期体验着爱与被爱,执着地追求着所谓的真爱,感受着世间最美妙的情感。
我们在这个时期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不断地以我们所不希望的速度成长着。
开始认识这个社会,发现并没有小时候了解地那么美好。
开始接触形形色色的人,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只要一不小心,一念之差就可能误入歧途。
青春,就不再完美。
青春很短,只有我们真正的珍惜了,它才能是一笔保值的财富。
不要等到,挥霍得一无所剩才懊恼叹息。
“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不结交新朋友,他就会很快发现只剩下孤身一人。
人应当不断修补自己的友谊。
”很少人会陪着你走一辈子,哪怕最亲的人也好,总有离开的一天。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3篇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3篇周国平散文读后感3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狭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那么,你会写散文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周国平散文读后感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3篇1周国平是个哲学家,即使他的文章难以读懂,却能使浮躁的心平静下来。
在《只有一个人生》中,“透底地说,人一辈子只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一视同仁无可回避地摆在每一个人面前,令人困惑得足以想一辈子也未必想清楚。
”这句话用朴实的文字,却说出了每个人内心都想的问题:只有一个人生。
在《人生》中,“人生要有绝对意义,就必须有神,因为神就是绝对的同义词。
但是,必须有,就真有吗?人生的悲剧岂不正在于永远寻找,又永远找不到那必须有的东西?”这句话比较难懂,按我的理解,是指:人的一生不可能绝对有意义,一个人若想追求绝对有意义的人生,那么他只会毫无意义地度过一生。
所以,我们在人生中要合理追求目标。
在《失去的岁月中》,“年龄愈大,光阴流逝愈快,但我好像愈麻木了。
一天又一天,日子无声无息的消逝,就像水滴消失于大海。
蓦然回首,我在世上活了一万多个昼夜,他们都已经不知去向。
”这句话点名了作者对时间逝去的惋惜与悲伤,从而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时间,记录下时间中每一个精彩的瞬间。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3篇2读一本书其实是从标题开始,进而是目录,然后是序言,再才是正文。
这本散文集的标题很是普通,对内容的了解要从目录开始。
散文是按日期分成几个专题的,从专题的名称来看,很富有哲学的味道。
只有一个人生,今天我活着,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每一个都可以作为一个命题,而写成一篇篇干涩难懂的文字,但是每一篇散文的标题,都是些贴近生活的内容。
有旅游(《旅+游=旅游?》)、挤车(《从挤车说到上海不是家》),还有一些有关生活态度的,《消费=享受?》、《愉快是基本标准》。
从生活中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哲理,也许准确地说是从我们通常都会需要的情况或是都会思考的问题出发,来谈一些看法。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8篇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8篇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一周国平是我很喜爱的作家。
看他的书是高三时候的事,现在回想起来,他的书陪伴我整个的高三生活,用思考与哲理给我浮躁的心情增添一股沉静的清泉。
周国平的散文集《安静》,对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似乎来得更为纯粹和彻底。
我喜欢《安静》,不仅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
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
”正是这种对追求的执著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安静的无比珍贵。
依照通常的情况,安静这个命题到了哲学家手里,总会演绎成生存与死亡的挣扎。
然而在周国平却能轻而易举地将安静的氛围融入到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行文字,让我刚打开书页,就已经不能释手。
在周国平的随性抒写下,安静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
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周国平散文读后感篇二"凡是真正爱书的人,想必都领略过那种澄明的心境。
夜深人静,独坐灯下,摊开一册喜欢的书,渐觉尘嚣远遁,杂念皆消,忘却了自己也获得了自己。
"——周国平随着年龄渐长,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的增多,对很多事情多了许多无奈,就像《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一句台词,"人生真是讽刺,一个人竟然真的会变成自己曾经最反感的样子",而这种变化是保护自己的有效途径,虽然无奈,确实有效。
可是,夜深人静辗转反侧时,也会讨厌现在的样子,而拯救自己的只有书。
读书,不似与人交谈,不用担心别人没时间、没心情,甚至遇冷碰壁,只要你有时间,有想法,就可以坐下来,静静地读上许久,尤其是经典,多为浓缩精华,句句透着哲理,好似长者娓娓道来人生道理,轻松惬意,又受益颇多。
而周国平的散文就是其中之一,遇到人生的坎,想不开,过不去时,我喜欢读读他的文章,很多时候都会深有感悟。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困于自身想法出不来,烦恼、痛苦、郁闷也就接踵而至。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

周国平散文读后感周国平散文读后感(一):厚厚的一本《周国平散文》,让我利用每一天中午的时刻一点一点蚕食,到放假时只剩下几十页了。
我只需趁热打铁,将之读完即可。
周国平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觉得陌生。
倒是和他一字之差的周和平老师更有些知名度。
周国平先生是一位典型的读书人,着书立说和翻译外国哲学着作似乎就是他工作的全部。
他的书或是文章,无非两个方面:散文随笔和哲学论着。
前者描绘了一个文人的精神家园,后者反映了他的学术生活。
我读到的,自然是他文人的一面。
周国平的随笔散文,真正映了“随”和“散”这两个字。
每篇文章都透着淡然,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
他的文章更多地关注自己而不是家国大事,好像就一向停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境界。
这看似不够伟大,用套话说就是“缺少社会职责感”。
但是如果以他所制定的修身圆满的标准来衡量,天下之大,那些正行治国之事的“伟人们”又有几个是做到了修身、甚至尝试过修身呢?官吏腐败问题是哪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要面临的问题。
可如果我们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循序渐进的话,哪里还会有贪官污吏得势的道理?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自己的任务和位置。
如果不细心叩问自己的心灵,如何能发现社会早已为自己预留的位置?对于我们,人生的大半都是未知,都需要探索;但是如果在迈出探索的步伐之前,连自己的目的地都不清楚;或是在行进途中渐渐迷失了方向,那又有什么资格口称自己是在探索人生呢?前进的步伐一刻也不能停下,了望的目光更是一刻也不能松懈。
周国平用他的散文教给我们把握出世入世的度:即不能不问世事,那是不可能且自私的;也不能沉浸于俗世,迷失了自我。
周国平散文集的读书笔记

周国平散文集的读书笔记周国平散文集的读书笔记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周国平散文集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周国平散文集的读书笔记篇1周国平曾经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和重要的思想启蒙者。
他的书大部分我都读过,在那段青涩懵懂的岁月里给了我许多精神上的慰藉与启发。
心灵上的共鸣首先来自于性格上的相似。
同样是内向而又敏感,所以常会对他的想法深有感触,有着虽然素昧平生却可以灵犀相通的默契。
不过,另一方面,也因为爱看他的书,性格变得更加内向自闭,喜欢独处。
这是我后来才意识到的。
周国平的散文大多是他的哲学感悟。
哲学从死亡开始。
当混沌的心触不及防地被死亡震撼到,一种巨大的无力感与悲伤开始翻腾,从此留下一片再也挥之不去的阴影。
作为一枚硬币的另一面,随着对死亡的感伤的加剧,对生的疑惑也不断扩大。
而这时,周国平用他的哲学视角给了我许多启发。
“中西人生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
西方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活?或者说,活着有什么根据,什么意义?这是一个人面对宇宙大全时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它追问的是生命的终极根据和意义。
所以,西方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灵魂哲学,是宗教。
中国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问题是:怎么活?或者说,怎样处世做人,应当用什么态度与别人相处?这时一个人面对他人时向自己提出的问题。
它要寻求的是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所以,中国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道德哲学,是伦理。
”(安静)这一番中西的对比,表现出我们国家历来对灵魂的漠视。
在这样的一个国度里,周国平作为一个有性灵的人,和我们分享他的内心世界,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他对灵魂的探寻与执着深深地感染着我。
周国平还热诚地把他喜爱的人推荐给我们:蒙田,尼采,爱默生。
由此我开始了解西方哲学。
现在还记得他引用的一句爱默生的诗,大意是在安慰一个失恋的小伙子“你应当知道/半人半神走了/神就来了”一次失恋的挫折也可能引发一个人内心的觉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国平散文的读书笔记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
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欢迎借鉴与阅读!
周国平散文的读书笔记
周国平的散文正如其极力推崇的明代文人袁中郎一样,追求的就是“平淡有味”的境界,娓娓道来,好像是从心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一般。
他所说的不是道理,只是自己的感觉,而这应该就是“已臻化境”的程度吧。
他的文章大多在探讨生命、时间、回忆等深刻的哲学命题,但是哲学在他笔下却如花草一样清新可爱,如同一篇篇生命的游记,因为他已经把对生命的理解融进了自己的体内。
在精神上,周国平是一个很女性的男人,感性,善思。
“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上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
他始终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
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和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验和独到的发现。
他用孩子般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的事务,在政治场上有时不免显得不通世故,有时不合时宜。
”这是周国平一篇文中的句子,我想,他也是在说自己吧。
最佩服周国平文章中的引经据典,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信手拈来,尼采、蒙田、拜伦、卡夫卡、爱默生、苏东坡、袁中郎、昆德拉、艾略特、苏格拉底、托尔斯泰、罗曼·罗兰……仿佛都是周国平的好朋友似的,相聚在他的家中,说古道今,谈笑风生。
周国平说:“文人最难戒的是卖弄。
”这话是否有自嘲的意味?好在他的文章在名人名言的堆砌中并没有失去自己的声音。
周国平散文读书笔记
周国平散文系列《另一种存在》《朝圣的心路》《无用之学》读后感——回忆
周国平的文字让我回忆起了被时光磨平了的记忆。
灵魂守望篇——《朝圣的心路》
1.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人们常说,人与人之间,尤其相爱的人之间,应该有相互了解和理解,最好做到彼此透明,心心相印。
史怀泽在我的《青少年时代》中说,这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任何人也无权提出这种要求。
‘不仅存在着肉体的羞耻,而且还存在着精神的上的羞耻,我们应该尊重他。
心灵也有其外衣,我们不应脱掉它’它如同对于上帝的神秘一样,对于他人灵魂的神秘,我们同样不能像看一本属于自己的书那样去阅读和理解,而只能给予爱和信任。
每一个人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我们应该承认这个事实。
”
——P15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在我拥有爱情的时候,曾经幻想爱情是两人心理生理的完全袒露,我把我的内心完全裸露在对方的面前,却发现这种开放是单向的。
当时曾经苦恼,现在明白那只是幻想,如同女人幻想永久。
爱情不是把两个人变成一个人,对于精神羞耻敏感的人,内心往往最具有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往往是吸引对方的原因。
健康爱情不是消除独立、同病相怜,而是欣赏独立,就是所谓的信任,共同燃起生命的创造之火。
最根本的精神痛苦,是个人自己的事情,不应期望任何人与你分担生命存在的义务。
“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够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别人的孤独,我们的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诚挚的爱。
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知道是否走在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中的胜地究竟是怎样的。
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统一个圣地。
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和悲壮尽在于此了。
”
——P16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在黑暗中与信任的人行走,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不需要语言,不需要眼神的接触,两个人的安静是美好的,而一个人的安静、孤独更是是珍贵的。
诗人、艺术家因孤独而生也
因孤独而死,孤独为艺术家们提供创作原动力,同时也把他推向边缘。
凡高割下了耳朵,死在了画里,海子在长城边卧轨,伟人们不断地结束他们的生命令人留泪、流血,但他们保持神话的纯洁和崇高。
人们走在各自的路上,有的人却用孤独与生命换来思想的永恒,为我们留下大海中央的航标。
物质将会永远存在,相同的元素不断组合形成新的生命,我们体内残留着我们祖辈父辈的物质,我们身体由其他生物提供的材料搭建而成,物质不断流动塑造新的灵魂,每次的灵魂更像是无尽物质的一件衣服,物质穿上我们的灵魂,我们珍贵的灵魂对于世界是多么的轻易渺小。
在这个流动的世界中,只有我们的孤独才能为我们留下一丝永恒的想象,只有他人回忆才能延续我们在是世上的曾经,一代又一代死亡与诞生的车轮一同滚动。
伟大的孤独,孤独是不可滥用的,孤独不是空虚,孤独是对自我珍贵事物的坚守,孤独是内心煎熬引发创造的前奏。
留在人们内心最牢固的画面往往是清净的,至少内心的感触已将自己与外部世界分割。
我内心中最深刻的画面便是孤独。
4岁独自坐在长途汽车上,等待回去拿东西的母亲,汽车开始开动,马路路灯照出的影子围着我转动,家乡蓝色的公路栏杆向后退去,自己在车厢里嚎啕大哭。
6岁的黄昏,屋里比落日的天空还要黑暗,阳台上挂着的衣服像是吊死的尸体,摇摇摆摆。
12岁大院里相处了两年的伙伴全部牵走,
至今没有联系。
13岁继父打我和我相依为命的母亲,骂我是枪毙鬼。
我的经历让我不再恐惧孤独,反而与孤独为伴,让我在自己镜子般的内心世界里安眠。
有了孤独才有今天完整的我,一条令人百感交集的路。
2.精神生活的哲学
“我们身上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独立的精神生命。
”
我相信,“一种内在的独立的精神生命”就是人类唯一的通天塔。
凡是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心生活的人,必然会深知一切精神事物的神秘性并对之充满敬畏之情
——P18精神生活的哲学
无知无畏,在我身上曾发生过一件令我一生难忘的是,每次想起都会因世界的神秘和自己的渺小而不安。
那是一次野外生存活动,3人在上川岛保护区进行了3星期的活动训练,在即将离开我们驻扎的无人海湾时,另一个队员提议我们以藏族的仪式将剩余的大米抛向大海祭拜神灵,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按照他的方法做了。
但就在我们完成仪式的时候,从海和背后的山突然飞出了四只鹰久久在我们头顶盘旋,当时我们都吓坏了站着不敢动,要知道鹰在藏族文化中就是神灵,每次回忆起这件事情我都会起鸡皮疙瘩。
世界的广大和深奥不是人类可以简单解释、概括的。
也许在那未知的空间真实存在一些我们不知的事物、力量,也许在相同的空间时
间一些我们无法察觉的灵魂与我们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