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和pH对捕食性线虫真菌分离株少孢节丛孢菌生长的影响及生物学
不同氨基酸对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捕食器诱导效果的研究

1 11 主要设 备及 材料 ..
F C一 L 3型超净 工 作 台 、 高
寄生虫 的 防治 主要 是 使 用 抗 蠕虫 化学 药 物 。 化 学驱 虫 药 的各 种 弊 端 已经 被 人 们 不 断 认 识 J利 用 寄 生 ,
溶 液 。在 参考 Fia r nE等 试 验 材 料 的 基 础 上 , m 将 每种 氨基 酸溶 液设 为 05 00 ,.0 / . ,.50 05gL3个浓 度 , 用前 通过 无菌抽 滤 灭菌器 过 滤 , 于4℃冰箱 中存 放 。 1 13 线虫 第 3期幼 虫 取未 驱虫 的马新鲜 粪便 置 .. 于搪 瓷盘 (0c × 0c 中 , 2 2 m 4 m) 在 5℃ 条 件 下 培 养 , 每天适 量 浇水 并 搅 拌 ,0d后 用 灭 菌 生 理 盐 水 洗 出 1
ogs r) l o oa 产生捕食器及 对线 虫第 3 幼虫捕食 睛况 的影响 。结果表 明 : 酸可 以诱 导 少孢 节丛孢 菌产 i p 期 氨基
生捕食 器, 且不 同种 类氨 基 酸对 其产 生捕食 器的影 响表 现 不 同, 个浓度 之 间差 异 明显 , 中以浓度 为 各 其 00 / 的 L一苯丙氨 酸( .5g L L—P e 、 蛋氨 酸( h ) L一 L—M t 、 L一缬氨 酸( L— a) e) D D V 1的诱 导效果较好 ; L一苏氨 酸( T r 、 异 亮氨 酸( L— h )L一 L—Iu 、 J ) L一亮氨 酸( e L—Iu 、 J ) L一色氨 酸( e L—T 和 L一缬氨 酸( W) L—w 1属 ) 于中等 ; 赖氨酸 ( L s 、 谷氨酸 ( Gn 和 L一组氨酸 ( L一 L— y)L一 L— i) L—Hs 表现较 差。于菌丝 生长初期 、 i ) 中 期、 后期分别加入氨基 酸时 , 同时期捕食 器的产生差异也较为显著 , 不 生长初期和 生长 中期加入氨基酸 的试
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捕食马圆线虫幼虫动态观察

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捕食马圆线虫幼虫动态观察李军燕;罗宏亮;王瑞;杨莲茹;赵治国;张伟;李斌;杨晓野;罗晓平【摘要】为探讨捕食性真菌Duddingtoniaflagrans在捕食线虫的过程中产生的细微变化,如捕食器的形成过程,捕获虫体前后的变化等,利用线虫三期幼虫作为诱导物,在玻片培养基中刺激捕食性真菌产生捕食器,然后对其捕食线虫过程进行了适时动态的观察.结果显示,接种有较强活力的线虫三期幼虫2h后捕食器,即菌环开始形成,而后联合形成菌网;4h后虫体被捕食器捕获,24h后线虫即被完全致死;5d后,虫体发生皱缩直至完全消解.D.flagrans还可以自发产生捕食器(菌环),显示了其较强的捕食线虫的效率和能力.本研究为阐明捕食性真菌捕食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年(卷),期】2018(039)010【总页数】4页(P122-125)【关键词】捕食线虫真菌;Duddingtoniaflagrans;马圆线虫3期幼虫;生物防治;捕食器【作者】李军燕;罗宏亮;王瑞;杨莲茹;赵治国;张伟;李斌;杨晓野;罗晓平【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农业部动物疾病临床诊疗技术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呼和浩特010031;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农业部动物疾病临床诊疗技术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农业部动物疾病临床诊疗技术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内蒙古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新疆农业大学,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新疆农业大学,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农业部动物疾病临床诊疗技术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呼和浩特 01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731捕食线虫性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它们大都生长在腐烂的树叶、木材、苔藓、腐殖质土壤及动物粪便中。
寄生,拮抗,捕食

• 原生动物以水体和土壤中的细 菌、放线菌、真菌的孢子及单 细胞藻类为食-------最典型、 最大量的捕食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藻类捕食其他细菌和藻,原 生动物也捕食其他原生动物,真菌捕食线虫等。
原生动物四膜虫 ( Tetrahymena ) 和克氏杆菌 ( Klebsiella ) 之间的消长关系,可见这种捕
生在大型细菌中的独特寄生现象。小细菌称为蛭 弧菌,至今已知3个种,研究得较详细的是食菌蛭
弧菌。
蛭弧菌正在攻击其它细菌
蛭弧菌的生活史
通过高速运动,细胞的一端与宿主 细胞接触,凭其快速旋转和分泌的水解 酶类,即可穿入宿主的周质空间内;然 后鞭毛脱落,分泌消化酶,逐步把宿主 细胞的原生质作为自己的营养,这时已 经死亡的宿主细胞开始膨胀成圆球状, 称为蛭质体,其中的蛭弧菌细胞不断延 长、分裂、繁殖,待新个体以一长出鞭毛后,就破壁而出,并重 新寄生新的宿主细胞。
整个生活史需要2.5~4.0h。通常每个E.coil细胞可释放5~6 个蛭弧菌,而大型细菌如Aquaspirillum sp.则可释放 20~30个蛭弧菌
二.真菌间的寄生
1.寄生物分泌毒素,引起记住活力衰退,然 后缠绕致死。
水生捕食线虫真菌季节性分布及多样性研究

收 稿 日期 :0 1— 9—1 21 0 5
关键 词 : 生捕食 线 虫真 菌 ; 节龛布 ; 水 季 资源调 查 ; 多样 性
中 图分类 号 :4 6 1 ¥ 7 . 2 文献标 识 码 : A
The Se s n lFl t a i n a d Di e st fAq a i a o a uc u to n v r iy o u tc
mi l. 季 的捕 食 线 虫真 菌种 类 最 多, c a夏 o 其他 三 个季 节的捕 食 线 虫真 菌种类相 差 不 大.
从湖 南 湘 江衡 阳段 的 3 0份 泥土样 品 中, 0 共分 离、 定 出 1 鉴 7种水 生捕 食 线 虫真 茵 , 东
洲 岛和 新 大桥 水 域 分 离的水 生捕 食 线 虫真 菌比 李坳 水域 分 离的种 数 少.
Ne a o e t a i m t d - r pp ng Fun i g
HAO . Z Yu e , HANG i g y n TAN h n . u n , M n .a g , S e g q a ZHOU XUE i - u Yi , Jn h a ,
XA I NG n , AN S ufn Ya QU h - e
3 Y aj n e tr o i aeC n o a dPe et n Y yn , u a 1 1 0 C ia . u ni gC ne rDs s o t l n rvni , i g H n n4 3 0 , hn ) a f e r o a
Absr c S e i s o mao e ta pi u g io ae fo t r e pa d e d a hre t a t: p c e fne t d —r p ng f n i s lt d r m h e d y f l s nd t e i
高原地区捕食线虫性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真菌是一类具有真正细胞核 的、能产生孢子 的
微小 生物 . 它们 一般 都 能进行 有 性和无 性 繁殖 捕 食
摘要 : 对祁连县所采土壤 中分 离得到的少孢 节丛孢 菌( A r t h r o b o t r  ̄ s o
o m) 进行 了生物 学特性研究。结果表 明, 所
获菌用革兰氏染色、 瑞特染 色均能很 好着 色; 其分 生孢子对高温敏 感 , 对低 温耐 受性 强 , 对抗 生素耐受性 强。研 究结 果为开发高效稳 定的生物 杀线 虫制剂打 下理论基础 , 为该 茵的分子机制研 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 高原地 区; 捕食 线虫性 真菌; 生物学特性 ; 寄生 虫
捕 食线 虫性 真菌 捕食 器 的学 者 .他 首 次观察 到 了厚 垣 孢 子 的存 在 [ 2 _ 著 名真 菌 学 家 C o r d a 1 8 3 9年 发 现 界环 境 中 . 卵 在外 界发 育为 感染 性幼 虫 . 感 染 性 幼虫 被 家 畜食 入 而 造成 感 染 E m ] . 引起 家畜 消 化 系统 的诸
第3 4卷第 1 1 期 2 0 1 3 年 1 1 月
湖 北 畜 牧 兽 医
Hu b e i J o u r n a l o f An i ma l a n d Ve t e in f a  ̄S c i e n c e s
Vo 1 . 3 4 No . 1 1
的中间宿主、 水源等。 线虫是一类在家畜体 内寄生数
态平衡中起着一定作用… 1 对捕食线虫性真菌 的研 量最多的虫体 .家畜摄食了外界环境 中线虫 的感染 幼虫在家畜体 内发育为成虫 。 成虫排卵于外 究. 最早开始于 1 6 0 多年前 . Wo r o n i n 是第一位发现 性幼虫 .
东北地区捕食线虫真菌调查

东北地区捕食线虫真菌调查王伟;刘雪峰;王天亮;刘雪英【摘要】从东北地区所采集的827份样品中分离鉴定出3属15种捕食线虫真茵,包括节丛孢属(Arthrobotrys),小掘氏孢属(Drechslerella)和小隔指孢属(Dactylellina).其中优势种为:少孢节丛孢A.oligospora(13.18%);指状小掘氏孢Dr.dactyloides(4.35%)和椭圆小隔指孢Da.dllipsosporum(3.26%).对盐碱地中的捕食线虫真茵的调查发现,捕食线虫真茵的种类和数量都随着盐渍化程度的增加而呈减少的趋势,在农田土壤中由于人为干扰的原因捕食线虫真菌的种类也很少.【期刊名称】《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0(038)011【总页数】3页(P125-127)【关键词】东北地区;捕食线虫真菌;土壤;病木;盐碱地【作者】王伟;刘雪峰;王天亮;刘雪英【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8.81(23)捕食线虫真菌是植物病原线虫的一类捕食性天敌,以营养菌丝特化形成的粘性网、粘性球、非收缩环、收缩环、粘性菌丝、粘性分枝、冠囊体等捕食器官捕捉线虫。
捕食线虫真菌在动植物线虫及食用菌线虫的生物防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
捕食线虫真菌的生物防治前景被许多线虫防治研究者所认可,也越来越多地被各个国家和地区所重视。
我国东北地区在自然景观上表现出冷湿的特征,有着大面积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草甸草原,肥沃的黑色土壤,广泛分布的冻土和沼泽等,地理位置和植被独特。
目前,对该地区捕食线虫真菌的报道比较少[2-4]。
为了更好地保护东北地区的自然植被,笔者对东北地区的捕食线虫真菌资源进行了调查,为以后生物防治线虫提供依据和参考。
1 材料和方法1.1 样品采集从辽宁省千山,吉林省长白山、吉林市、松原,黑龙江省漠河、图强、牡丹江、肇东等地采集土壤、朽木和立木样品827份。
云南西部地区的捕食线虫真菌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1):71~76CN53-1045/N ISSN0258-7971 Journal of Yunnan U niversityΞ云南西部地区的捕食线虫真菌章 靖1,2,莫明和1,邓敬石1,张克勤1(1.云南大学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091;2.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思茅 665000)摘要:用诱饵平板法从云南西部海拔740~4200m地区的707份土样中共检测到捕食线虫真菌4个属,42种,其中未描述种1个(中甸隔指孢Dactylella z hongdianensis),新记录种2个:异形梗虫霉(S tylopage anom a2 la)、原生单顶孢(Monacrosporium inquisitor).对土样的地理位置、海拔、生境类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少孢节丛孢(A rthrobot rys oligospora)是云南西部地区的优势种;在海拔1600~2500m的低山地带和亚热带低山长绿阔叶林中的捕食线虫真菌最为丰富.关键词:节丛孢;单顶孢;隔指孢;梗虫霉;生态分布中图分类号:S128;S1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8-7971(2005)01-0071-06 植物寄生线虫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的植物病害,全球每年因线虫造成的损失达1000亿美元[1].在我国,植物寄生线虫主要危害烟草、花卉、蔬菜、棉花、大豆、花生、三七、西洋参等经济作物,造成的损失十分惊人.目前对线虫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杀线虫剂,但长期使用化学农药除了造成环境污染、残留、破坏生态平衡等弊端外,同时加剧了害虫的抗药性[2].利用线虫天敌来进行生物防治具有不污染环境,药效持久,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所以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捕食线虫真菌是一类通过捕食器捕食线虫的真菌,是自然界中控制线虫种群数量的关键因子之一.自Corda[3]建立节丛孢属(A rthrobot rys Cor2 da),Grove[4]建立隔指孢属(Dactylella Grove),Ou2 dermans[5]建立单顶孢属(Monacros pori um Oud2 erm.)以来,全世界已报道捕食线虫真菌200多种,中国报道捕食线虫真菌100多种[6].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捕食线虫真菌的研究,目前对北京、贵州、黑龙江等部分省区的捕食线虫真菌资源已有较为详尽报道.何胜洋,葛起新[7]报道了我国南方根结线虫天敌真菌9个种,对每个种进行了描述和讨论.张克勤、刘杏忠等共计报道我国食线虫菌物及相关菌120多种,包括20多个新种[6].对云南捕食线虫真菌资源的调查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相继报道的新种有 D.yunnanensis[8],M.yunna2 nense[9],D.i ntermedia[10],D.crassa[11].曹蕾[12]首次系统地调查了云南昆明、石林、西双版纳3个地区捕食线虫真菌,共报道捕食线虫真菌16种;毕廷菊[13]从云南建水、勐腊、祥云、临沧、武定的土样中鉴定了3属12种捕食线性真菌.目前未见云南省其它地区捕食线虫真菌的系统报道.云南西部地区包括楚雄以西的大理、保山、丽江、迪庆、怒江等行政区域.该区地势北高南低,区域内的地形以典型东西并列,南北走向的高山、江河,峡谷为主体景观,自然垂直变化异常明显,从山麓到山顶往往具有边缘热带、亚热带、山地暖温带和高原寒带等各种植被类型,为我国乃至世界植被最丰富的地区之一[14].本文结合地貌结构和植被特征对云南西部地区捕食线虫真菌进行了初步调查.1 材料与方法1.1 土样采集 第1批土样采集(2002-09-20Ξ收稿日期:2004-06-12 基金项目:科技部973计划项目(2003CB415100);973前期研究项目(2002CCC02800);科技部攻关项目(2002BA9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230020). 作者简介:章 靖(1971- ),男,云南人,讲师,主要从事微生物分类及教学工作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张克勤(kqzhang@).~2002-10-03):大理,丽江—宁蒗—香格里拉—德钦.第2批土样采集(2002-10-20~2002-10-28):福贡—泸水—六库—潞江坝—腾冲—盈江—瑞丽—龙陵—保山.总体上,土样采集点自南向北呈阶梯形.底部地区海拔1500m以下,包括福贡、六库、潞江坝、盈江、瑞丽;中部地区海拔2500m左右,包括大理、保山、泸水(姚家坪)、腾冲、龙陵(镇安);上部地区海拔3500m左右,包括香格里拉及周边区域、德钦县明永冰川一带;顶部为德钦县境内白茫雪山丫口,海拔为4200m.共计采集土样707份.取土样时一般取植物(作物)根际土,去除表层干土,取0~10cm土层的土壤,每份土样约30g装入塑料袋,记录每一样点的海拔和植被.1.2 捕食线虫真菌分离 采用诱饵平板法[6].1.3 捕食线虫真菌的鉴定 本研究采用Schenck 等[15],Zhang等[8],Liu等[16],张克勤[17]为代表的分类系统.根据分生孢子梗(conidiophore)、捕食器(capture device)、分生孢子(conidium)、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的特征,将菌株依次鉴定到属、种.1.4 检出率的计算 检出率=(某个种出现的土样数/总的土样数)×100%.2 结 果2.1 云南西部地区的捕食线虫真菌 从采集的土样中共鉴定捕食线虫真菌4个属42种,其中未描述种1个(中甸隔指孢 D.z hongdianensis,将另文报道),新记录种2个:异形梗虫霉(S.anom ala)、原生单顶孢(M.i nquisitor),未鉴定种3个.云南西部地区的捕食线虫真菌及分布见表1.表1 云南西部地区捕食线虫真菌Tab.1The distribution of nematode2trapping fungi in the western area of Yunnan Province种 名检出率/%分布的海拔高度/m地理分布生境分布大理丽江宁蒗香格里拉德钦福贡泸水六库潞江坝藤冲盈江瑞丽龙陵保山干热河谷热带雨林亚热带长绿阔叶林暖温带中山针阔混交林寒温带亚高山暗针叶林亚寒带高山灌丛村寨田园耕作地硬梗虫霉S.hadra 1.701780~3400++++++√√√异形梗虫霉S.anomala0.70760~3050++++√√√泡环单顶孢M.aphrobrochum 1.13890~3180+++√√√白色单顶孢M.candi dum0.14740+√柱捕单顶孢M.cionopagum 1.981920~2860+++++√√√囊胞单顶孢M.cystospori um 3.54840~2480+++++√√√√匙状单顶孢M.doedycoi des0.282360~2520+√掘氏单顶孢M.drechsleri0.422330~3360++√√厚皮单顶孢M.eudermat um 4.95740~3280++++++√√椭圆单顶孢M.ellipososporum 4.95840~3330+++++++√√√√秀丽单顶孢M.elegans 1.94840~1230++√√√√异胞单顶孢M.heterosporum0.142860+√原生单顶孢M.i nquisitor0.142400+√长梗单顶孢M.longiphorum 2.40960~1760++++√√√宽松环单顶孢M.lysipagum0.701860~2050+√27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7卷续表种 名检出率/%分布的海拔高度/m地理分布生境分布大理丽江宁蒗香格里拉德钦福贡泸水六库潞江坝藤冲盈江瑞丽龙陵保山干热河谷热带雨林亚热带长绿阔叶林暖温带中山针阔混交林寒温带亚高山暗针叶林亚寒带高山灌丛村寨田园耕作地小舟单顶孢M.microscaphoi des0.42840~2300+++√√狂带单顶孢M.rutgeriense0.701340~2320+++√√坚菌丝单顶孢M.sclerohyphum 1.12920~1760+++√球状单顶孢M.sphaeroi des0.70740~2320++++√√√奇妙单顶孢M.thaumasi um 6.65740~2260++++++√√√√指状节丛孢A.dactyloi des 1.40850~2960+++++√√√√环捕节丛孢A.brochopaga 1.842040~3360++++√√√贵州节从孢A.guiz houensis0.282360+√卵形节丛孢A.ovif ormis0.422300~2460++√蠕虫状节从孢A.vermicola 2.80740~2370++√√多胞节丛孢A.superba0.70960~3360+++++√√√圆锥节从孢A.conoi des 4.67740~3280++++++++++√√√少孢节丛孢A.oligospora26.7740~3220+++++++++++++√√√叶状枝节从孢A.cladodes 2.26910~3360+++++√√√√强力节丛孢A.robusta0.70760~3340+++√弯孢节从孢A.m usif ormis46.3740~3330++++++++++√√√爪哇节丛孢A.javanica 3.25760~1000+√√箭孢隔指孢D.at ractoi des0.141560+√棒孢隔指孢D.clavata0.14890+√长孢隔指孢D.leptospora0.281640~1960++√中间隔指孢D.i ntermedia0.28840+√中甸隔指孢D.z hongdianensis0.143340+√+,√表示该物种在该区域有分布.2.2 中国新记录种 异形梗虫霉S tylopage anom ala Wood[18]菌丝无隔无色,分枝少,直径3.0~6.0μm.分生孢子梗高110~210μm,顶端形成1~2个短分枝,每个分枝顶端着生单个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透明,无隔,倒卵形至长卵形,(15~41)μm×(6~12)μm.与原始描述比较,NJ5-24的孢子稍小,分生孢子梗顶端未见分枝,该种真菌目前无法获得纯培养.国内分布:云南德钦、泸水、保山、瑞丽.研究标本号:NJ5-24;章靖2002年9月采自云南泸水、姚家坪;采集号:240.原生单顶孢Monacrospori um i nquisitor (Jarow.)Liu&Zhang=Dactylella i nquisitor Jarow[19].菌丝体稀疏,营养菌丝无色,分隔;分生孢子梗单生,直立,分隔,长192.5~387.5μm,基部宽5~7.5μm,向上渐细,顶端宽2~4.5μm,在CMA培养基上有时顶端产生1~2个短分枝,着生单个分37第1期 章 靖等:云南西部地区的捕食线虫真菌生孢子;分生孢子纺锤形,大小(42.5~62.5(47))μm×(15~22.5(16.9))μm,1~4个分隔,3个分隔为主.捕食器为收缩环,环由3个细胞组成,外径20~35μm,内径15~20μm.该种与M.t urk menicum,M.bembicodes极为相似,都为椭圆形分生孢子,3个分隔为主,但M.bem bicodes的孢子宽度稍小,M.t urk menicum 的孢子稍宽,近球形.研究菌株分生孢子比Jarowa2 ja[19]报道的(50~65(55))μm×(18~24(19))μm 稍小,且分生孢子梗在CMA培养基上有时形成1~2个短分枝,其他特征符合模式描述.国内分布:云南泸水.研究菌株:YMF1.00585,章靖2002年9月分离自云南泸水姚家坪.研究永久玻片号: NJ5-43-3.2.3 云南西部地区捕食线虫真菌的分布特征 从表1可以看出:捕食线虫真菌在云南西部广泛分布,表现出一定的水平、垂直分布和生境分布特征.水平分布特征:少孢节丛孢(A.oligospora)在云南西部地区的分布范围最广,其次为弯孢节丛孢(A.m usif ormis)、圆锥节丛孢(A.conoi des)和椭圆单顶孢(M.elli psosporum).垂直分布特征:参照地理垂直地带,将捕食线虫真菌的垂直分布大致划分为下述4个垂直带进行分析.Ⅰ带(海拔700~1500m的河谷地带):从该地带检测到27种捕食线虫真菌,占整个西部地区捕食线虫真菌种数的64.3%.其中,梗虫霉属2种,单顶孢属11种;节丛孢属9种,隔指孢属5种.Ⅱ带(海拔1600~2500m的低山地带):从该地带检测到捕食线虫真菌31种,占整个西部地区捕食线虫真菌总数的73.8%.其中,梗虫霉属2种,占整个西部地区捕食线虫真菌种数的4.8%;单顶孢属15种,占35.7%;节丛孢属11种,占26.2%;隔指孢属3种,占7.1%.Ⅲ带(海拔2600~3500m的中山、亚高山地带):从该地带检测到捕食线虫真菌18种,占整个西部地区分离到捕食线虫真菌总数的42.9%.其中,梗虫霉属2种,占整个西部地区捕食线虫真菌种数的4.8%;单顶孢属6种,占14.3%;节丛孢属8种,占19.1%;隔指孢属2种,占4.8%.Ⅳ带(海拔3600~4500m的高山高原地带):从该地带未检测到捕食线虫真菌.该带为采样范围内自然植被垂直分布的上限,主要植被类型为云、冷杉和高山草甸.生境分布:根据土样采集点的植被类型和地理位置,将生境类型分为以下几种带型进行分析:(1)干热河谷植被带:从该带检测到捕食线虫真菌14种,占整个西部地区分离到捕食线虫真菌总数的33.3%.其中,单顶孢属8种,占该带捕食线虫真菌种数的57.1%;节丛孢属6种,占42.9%.这一生境的代表种有: A.oligospora,A.m usif orm is,M.euderm at um.(2)热带长绿阔叶林带:从该带检测到捕食线虫真菌17种,占整个西部地区分离到捕食线虫真菌总数的40.5%.其中,单顶孢属7种,占该带捕食线虫真菌种数的41.2%;节从孢属7种,占41.2%;隔指孢属3种,占17.6%.该生境的代表种有:A.m usif orm is,A.javanica,M.thaum asi2 um,M.elegans和M.elli psosporum.(3)亚热带低山长绿阔叶林带:从该带检测到捕食线虫真菌24种,占整个西部地区分离到捕食线虫真菌总数的57.1%.其中,梗虫霉属2种,占该带捕食线虫真菌种数的8.33%;单顶孢属14种,占58.3%;节丛孢属7种,占29.2%;隔指孢属1种,占4.2%.该带代表种相对较多,有:A.m usi2 f orm is,A.oligospora,A.verm icola,A.brochopa2 ga,M.elli psosporum,M.longi phorum,M.aphro2 brochum,M.cionopagum,M.cystospori um, M.lysi pagum.(4)暖温带中山针阔混交林带:从该带检测到捕食线虫真菌9种,占整个西部地区捕食线虫真菌总数的21.4%.其中,梗虫霉属1种,占该带捕食线虫真菌种数的11.1%;单顶孢属5种,占55.6%;节从孢属3种,占33.3%.该带的代表种有:A.m usif orm is,A.brochopaga,M.longi pho2 rum.特有种为M.scaphoi des.(5)寒温带亚高山暗针叶林带:从该带检测到捕食线虫真菌8种,占整个西部地区分离到捕食线虫真菌总数的19%.其中,单顶孢属3种,占该带捕食线虫真菌种数的37.5%;节丛孢属4种,占50%;隔指孢属1种,占12.5%.该带的代表种有: M.elli psosporum,A.cladodes.(6)亚寒带高山灌丛带:本次调查中未分离到捕食线虫真菌.(7)田园耕作地带:从该带检测到捕食线虫真47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7卷菌30种,占整个西部地区分离到捕食线虫真菌总数的71.4%.其中,单顶孢属11种,占该带捕食线虫真菌种数的36.7%;节从孢属12种,占40%;隔指孢属5种,占16.7%,梗虫霉属2种,占6.7%.该带的代表种有:A.oligospora,A.m usif ormis, A.conoi des,M.euderm at um.3 讨 论捕食线虫真菌广泛分布,在北美洲、欧洲、亚洲和大洋洲均有报道[20],这些地区包括的气候带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可见捕食线虫真菌的分布较为广泛.但是特定的地区捕食线虫真菌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例如,A.oligospora被认为是温带土壤中的常见种[6,20],此次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结论.但刘杏忠等[21]对采自中国22个省的300多份土样的调查认为M.thaum asi um的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M.euderm at um和A.oligospora.有关捕食线虫真菌在高海拔地区的分布少有报道,Rubner[22]在海拔4200m的地区分离到1种捕食线虫真菌;Mo等[23]在西藏海拔高度为3640~4300m地区检测到捕食线虫真菌4个属,共28种;但本次调查中在云南西部海拔高度3600~4500m高山高原地带未分离到捕食线虫真菌.对这一结果目前无法解释,因为从采样到分离的整个实验过程没有出现人为因素的错误.因此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中再次采样,对这一结果进行验证.虽然对捕食线虫资源调查的报道很多,但结合地理特征和植被类型的生态调查相对较少.在各垂直地带中,在海拔1600~2500m的低山地带中捕食线虫真菌最为丰富,其可能原因是该地带气候温暖而湿润,亚热带长绿阔叶林、半湿性长绿阔叶林发育良好,植物种类多样性较高,土壤腐殖质含量也较高,这些条件有利于捕食线虫真菌的生长.在各生境,田园耕作地带的捕食线虫真菌最为丰富;在自然生境中,亚热带低山长绿阔叶林带中的捕食线虫真菌最丰富,其余依次是热带长绿阔叶林带、干热河谷植被带、中温带中山针阔混交林带、寒温带亚高山针叶林带.尽管本次研究调查涉及了捕食线虫真菌的分布与植被类型和地理特征间的相互关系,但由于涉及的采样范围较广,很难按生境或植被特征将这些采样区域作明显的划分,因此只能给出相对粗浅的结论.如果选择典型的植被类型或地貌特征,在调查捕食线虫真菌资源的同时也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气候特征(如温湿度、降雨量等),可能会得出更有意义的结论.参考文献:[1] SASSER J N,FREEKMAN D W.A world perspectiveon nematology:the role of society[A].Vistas on Nema2tology(Veech JA&Dickerson DW eds.)[M].Hy2atsville:S ociety of Nematologists,1987.[2] 喻子牛.微生物农药及其产业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 CORDA A C J.Pracht2flora europ ischer Schimmelbil2dungen[M].Fleischer Leipzig,1839.[4] GROV E W B.New or noteworthy fungi[J].J Bot,1884,22:195—201.[5] OUDERMANS C A J A.Aanwinsten voor de flora my2cological van Nederland Ned[J].Kruidk Archf Ser,1885,2(4):236—257.[6] 李天飞,张克勤,刘杏忠.食线虫真菌学分类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7] 何胜详,葛起新.南方根结线虫的天敌真菌[J].植物病理学报,1987,17(4):14—21.[8] ZHAN G K Q,L IU X Z,CAO L.A review of Dactylellaand a new species[J].Mycosytema,1994,7:111—118.[9] ZHAN G K Q,L IU X Z,CAO L.A new s pecies ofA rthrobot rys from China[J].Mycol Res,1996,100(5):527-530.[10] L I T F,L EI L P,L IU X Z.Dactylella intermedia s pnov,a new species from Xishuanbanna,Yunnan,China[J].Mycotaxon,1998,66:493—496.[11] 缪作清,雷丽萍,刘杏忠.隔指孢属新种———粗壮隔指孢[J].菌物系统,1999,18(4):354—356.[12] 曹 蕾,张克勤,刘杏忠.云南的捕食线虫真菌[A].中国青年真菌学家研究进展[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66—71.[13] 毕廷菊,张克勤,李文鹏.云南省捕食线性真菌资源调查[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2(1):71—75.[14] 王声跃.云南地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15] SCHENCK S,KENDRICK W B,PRAMER D.A newnematode2trapping species and a revaluation of Dacty2laria and A rthrobot rys[J].Can J Bot,1977,55:977—985.[16] L IU X Z,ZHAN G K Q.Nematode2trapping species ofMonacrosporium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wo newspecies[J].Mycol Res,1994,98(8):862—868.57第1期 章 靖等:云南西部地区的捕食线虫真菌[17] 张克勤.食线虫丝孢菌的分类研究及其分子生物分析的可行性(博士论文)[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1997.[18] WOOD F H.Nematode2trapping fungi from tussockgrassland soil in New Zealand[J].N Z J Bot,1973,11:231—240.[19] JAROWAJA N.Dactylella inquisitor sp nov a new ne2matode-strangulating fungus[J].Acta Mycol,1971,7:3—6.[20] GRA Y N.Nematophagous fungi with particular refer2ence to their ecology[J].Biol Rev,1987,62:245—304.[21] 刘杏忠,裘维蕃,缪作清.捕食线虫真菌在我国的分布[J].真菌学报,1993,12(3):253—256.[22] RUBN ER A.Predacious fungi from Ecuador[J].My2cotaxon,1994,51:143—151.[23] MO M H,BI T J,ZHAN G K Q.Predacious fungusfrom Tibet,China[J].Mycosystema,2001,20(1):129—131.Nematode2trapping fungi from the western area of Yunnan ProvinceZHAN G Jing1,2,MO Ming2he1,DEN G Jing2shi1,ZHAN G Ke2qin1(boratory for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Bio2resources,Yunnan University,Kunming650091,China;2.Teacher Training School of Simao,Simao665000,China)Abstract:During the investigation of nematode2trapping fungi in the western area of Yunnan,707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regions where altitude range from740m to4200m.Fourty two species of these fungi belonging to4genera,including one undescribed species(Dactylella z hongdianensis)and two new records of China(S tylopage anom ala,Monacrospori um i nquisitor),were isolated by the method of baited plates.In these regions A rthrobot rys oligospora is the preponderant species.The nematode2trapping fungi are more abundant in the regions where the altitudes vary from1600m to2500m and in the places of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2leaved forests.K ey w ords:A rthrobot rys;Dactylella;Monacros pori um;S tylopage;ecological distribution67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7卷。
多脂鳞伞P-YD01_的菌丝生物学特性及引种驯化栽培试验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54(5):650-656VOL.54NO.52023 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doi:10.3969/j.issn.1000-2324.2023.05.002多脂鳞伞P-YD01的菌丝生物学特性及引种驯化栽培试验吴耀越,程欣荣,黄宇柯,朱仁启,陈文思,张大川,初洋*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摘要:对采自烟台大学校园的一株多脂鳞伞(P-YD01)进行了形态学及ITS序列分析鉴定,并对其菌丝生物学特性、最佳培养基配方及驯化栽培进行等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P-YD01的最适碳源、氮源分别为D-果糖、牛肉膏,最佳培养温度为25℃-30℃,最适生长pH在5.0。
研究发现P-YD01以玉米粉作为母种培养基时生长最快,最适出菇季节应为秋冬季,最适栽培培养基为棉籽壳培养基。
搔菌操作可以明显提高多脂鳞伞其出原基整齐度和子实体匀称度。
关键词:多脂鳞伞;菌丝生物学特性;培养基;驯化;栽培中图法分类号:S73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324(2023)05-0650-07 Mycelial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omestication,CultivationExperiment of Pholiota adiposa P-YD01WU Yao-yue,CHENG Xin-rong,HUANG Yu-ke,ZHU Ren-qi,CHEN Wen-si, ZHANG Da-chun,CHU Yang*College of Life Sciences/Yantai University,Yantai264005,ChinaAbstract:A strain of Pholiota adiposa(P-YD01)taken from the campus of Yantai University was analyzed and identified by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and ITS sequence analysis,and its mycelial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optimal medium formulation and domestication and cultivation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timal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of P-YD01are D-fructose and beef extract,and the optimal culture temperature is25°C-30°C,and the optimal growth pH is at 5.0.It is found that P-YD01grows fastest in cornmeal primary medium,the optimal mushroom season should be fall,and the optimal cultivation medium is cottonseed shell medium.In addition,scratching mycelium operation for Pholiota adiposa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its primodium emergence neatness and fruiting body homogeneity.Keywords:Pholiota adiposa;mycelial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culture medium;domestication;cultivation大型真菌,又称蕈菌,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且具有丰富营养[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时生长速度最快 ; 在温度 为 1 5  ̄3 5℃时均 能生 长 , 其 中以 2 5℃时菌丝生 长速度最 快. 此外, 对 真菌分 直立 、 不分枝 、 分 隔, 分生孢子丛状着 生 、 无色 、 具 1 个 隔、 梨
形至倒卵形 , 捕食 线虫的器官为三维 粘性 网. 上述结果为进一 步研究 o l i g o s p o r a的生物学 特性及批 量化培 养奠
定 了重 要 基 础 .
关键 词 : 捕食性线虫真菌 ; 少孢节丛孢菌 ; p H值 ; 温度 ; 生物学特性
中 图分 类 号 : S 4 7 6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3 — 4 3 1 5 ( 2 0 1 5 ) 0 2 — 0 1 0 0 — 0 6
Ar t h r o b o t r y s o l i g o s p o r a, wa s s t u d i e d . Th e h y p h a e o f t h i s i s o l a t e d s t r a i n, A. o l i g o s p o r a , we r e i n o c u l a t e d i n
6 . 0 , 6 . 5 , 7 . 0 ,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Th e g r o wt h s t a t u s o f t h e s t r a i n a n d t h e l e n g t h o f i t s my c e l i a we r e o b s e r v e d e v —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0 bs e r v a t i 0 n
W ANG Fe n g - h u i , W ANG B o — b o , XU Ch u n - l a n 。 , CA I Ku i — z h e n g
( 1 . Co l l e g e o f Me d i c i n e , Ya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Ya n a n 7 1 6 0 0 0, Ch i n a ; 2 . o l C l e g e o f L i f e S c i e n c e a n d En g i n e e r i n g ,
t i v e l y . Me a n wh i l e , t h e h y p h a e we r e a l s o c u l t u r e d i n 0 . 4 g / L c o r n me a l a g a r me d i u m wi t h p H v a l u e o f 5 . 5 ,
影响 , 试 验将分离株少孢节丛孢 菌丝接种 于 0 . 4 g / L玉米粉琼脂培养基( C MA) 中, 分别置 l 5 、 2 O 、 2 5 、 3 O 、 3 5℃恒 温
箱 中培养 , 又将菌种分别接种到 p H值为 5 . 5 、 6 . 0 、 6 . 5 、 7 . 0的 0 . 4 g / L玉米粉琼脂培养基 , 每天定 时观察菌株 的发 育情况 , 测量菌丝生长长度. 结果表 明: A. o l i g o s p o r a在 p H 值为 5 . 5 ~7 . 0的环境 下均能生 长 , 其中以 p H为 6 . 0
2 0 1 5年 4月
甘
肃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2 期 1 O O ~1 0 5
J 0URNAL 0F GANS U AGRI CUL TURAL U NI VERs 1 TY
第 5 0卷 双 月 刊
温度 和 p H 对 捕食 性线 虫 真菌 分 离 株 少 孢 节丛 孢 菌 生 长 的影 响 及 生 物 学 特性 观察
I n f l ue n c e o f t e mp e r a t u r e a n d p H v a l u e o n t h e gr o wt h o f
Ar t hr o b o t r ys o l i go s po r a a nd i t s bi o l o g i c a l
No r t h we s t Un i v e r s i t y f o r Na t i o n a l i t i e s , La n z h o u 7 3 0 0 3 0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T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 p H v a l u e a n d t e mp e r a t u r e o n t h e g r o wt h o f a n e ma t o d e - t r a p p i n g f u n g u s ,
王逢会 , 王波波。 , 徐春 兰 , 蔡葵蒸
( 1 . 延安大学医学院 , 陕西 延安 7 1 6 0 0 0 ; 2 . 西北 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 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0 3 0 )
摘要: 为了观察捕食性线虫真菌少孢节丛孢菌( A r r o 6 0 t r y 5 o l i g o s p o r a ) 的生长及 p H值和温度对该菌生长的
0 . 4 g / L c o r n me a l a g a r me d i u m( C M A) , c u l t u r e d u n d e r t h e t e mp e r a t u r e o f 1 5 , 2 0 , 2 5 , 3 0 a n d 3 5℃ , r e s p e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