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5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康虹;刘新兰
【期刊名称】《宁夏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7(39)1
【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35例BPBC患者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BPB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两侧癌灶分子分型的一致性.结果异时性双乳癌(MBPBC)首发癌年龄与同时性双乳癌(SBPBC)发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PBC及MBPBC首发癌与第二癌在病理组织学类型及临床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PBC首发癌与第二癌在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PBC两侧癌灶在分子分型方面一致性较低(K<0.40).结论 BPBC患者首发癌与第二癌在临床病理特征方面无明显差异;BPBC两侧癌灶在分子分型方面一致性较差.
【总页数】3页(P67-69)
【作者】康虹;刘新兰
【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宁夏银川750004;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宁夏银川 75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9
【相关文献】
1.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X线表现与临床病理对照研究 [J], 薛梅;李静;李二妮
2.41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J], 肖宇;雷玉涛;赵红梅;王墨培;梅放
3.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J], 高阳;李孟圈;李淑兰
4.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分析 [J], 韦常宏; 韦薇; 林思彤; 陈肖瑜; 陈军
5.565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J], 张晟;张霄蓓;郝晓甍;张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特点分析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特点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和年龄分布特点。
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梁河县参加乳腺检查的女性5076名,检查项目包括乳腺增生、不明性质包块、纤维瘤、乳腺内导管扩张及其它乳腺疾病,将各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随着女性年龄的增加,患乳腺类疾病的风险增加,并且在41-50岁之间呈现一个高峰。
通过早期筛查可以及早发现乳腺癌,在其癌前病变时给予及时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结论:乳腺癌随年龄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
通过乳腺检查可以有效及早发现乳腺癌及其癌前病变,此时给与及时治疗,可以有效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因此,关于乳腺癌的筛查有一定推广的意义。
关键词:原发性乳腺癌;年龄;临床特点;筛查【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216-01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cancer,BPBC)是指双侧乳腺同时或先后发生的独立的原发癌灶,双侧乳腺癌发生的时间间隔小于6 个月者称为同时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synchronousbreastcancer,BSBC);发生间隔大于6 个月者称为异时性双侧乳腺癌(bilatralasynchronous breastcancer,BABC)。
近年来,随着乳腺癌发病率的提高和术后生存期的延长,双侧乳腺癌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
因此,在女性人群中开展一定规模的常规乳腺检查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笔者通过对2013年部分梁河县女性的乳腺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介绍目前已被广泛认可的乳腺癌的筛查方法,即乳腺检查项目,以推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1临床资料和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梁河县参加乳腺检查的女性5076名,其中25~30岁的人数为978名,31~40岁的1324名,41~50岁的1725名,51~60岁的为842名,60~64岁的为207名。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者的临床和病理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

治 疗患 者 1 3 0 例 , 所 有 手 术 患 者 术 后 给 予 化 疗 支 持 及 内 分 的 临床 资料及 病理 结果统计 分析后 显示 ,患者 乳腺癌 部位 c m以上 或 者 以下 、是 否 存 在 淋 巴结 转 移 、 泌 治 疗 等 辅 助 治 疗 方 式 , 以确 保 患 者 手 术 治 疗 的 效 果 。 其 肿 瘤 直 径 大 小在 2
论
临床 中,双侧 原发性 乳腺癌 作为一 种较 为特殊 的乳 腺 癌 疾病 类型 ,具有 相对 较高 的发 生率 ] ,对 患者健 康存 在
较 大 的威 胁 和 不 利 影 响 。一 般 情 况 下 , 在 进 行 双 侧 原 发 性
所有 患者均符 合 《 乳腺 癌 》 ( 2 0 0 5 年 徐 冰 河 主 编 ) 中 乳 腺 癌 患 者 病 症 诊 断 中 ,根 据 患 者 双 侧 乳 腺 癌 发 生 情 况 不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病症诊 断标 准” ] ,临床排除所有 非双侧乳 同 ,可 以分为 同时性双 侧乳 腺癌和 异时性双 侧乳 腺癌两 种 不同类 型[ 4 ] ,其 中,异 时性 双侧 乳腺癌患者双侧乳腺癌 发生 腺癌病症患者。
采用S P S S 1 7 . 0 统计学软件对数 据进行分 析,计数资料 [ 1 ] 杨 月, 潘 玉 萍, 吴 春根 , 朱 珠华, 等. 同时 性双侧 原 发性乳 腺癌 以例数 ( , 1 )、百分数 ( %)表 示 ,采用x 检验 ,计量资料 采用t 检验 。以P<0 . 0 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小以及是否存在 淋 巴结转移 、双侧乳腺 癌发生 时间、临床治 疗等 因素 ,与患者预后 效果有很 大联 系,差 异 有统 计学意义 ( P<0 . 0 5)。结论 临床 以及病理 因素是 实现双侧原发 性乳腺癌 患者病 症诊 断的重要影响 因 素,直接影响 患者的疗效。 【 关键词 】双侧 ;原发性 ;乳腺 癌 ;临床 ;病理 因素 【 中图分类号 】R 7 3 7 . 9 【 文献标识码】B 【 文章编号 】I S S N. 2 0 9 5 . 8 2 4 2 . 2 0 1 6 . 5 7 . 1 1 3 4 4 . 0 1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分析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分析
陈德滇;聂建云;张勇;周绍强;扬庄青;张季;唐一吟
【期刊名称】《云南医药》
【年(卷),期】2006(027)002
【摘要】一侧乳腺癌诊断为原发性乳腺癌的同时或以后。
对侧乳腺也诊断为原发
性乳腺癌者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PBBC)。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总体发病率不高,但近年来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为探讨双侧乳腺癌的特点及预后因素,现将我科自1997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18例双侧乳腺癌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总页数】3页(P128-130)
【作者】陈德滇;聂建云;张勇;周绍强;扬庄青;张季;唐一吟
【作者单位】云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病科,云南,昆明,650118;云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病科,云南,昆明,650118;云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病科,云南,昆明,650118;云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病科,云南,昆明,650118;云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病科,云南,昆明,650118;云南
省肿瘤医院,乳腺病科,云南,昆明,650118;云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病科,云南,昆
明,6501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67例临床分析 [J], 董赟;吴毓东;熊萍;戈卓
2.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术后放疗临床分析 [J], 顾科;胡群超;冀胜军;刘政操;李
颖;陈杰;吴锦昌
3.双侧原发性乳腺癌13例临床分析 [J], 于晶晶
4.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5例临床分析 [J], 陈培勤
5.不同分子亚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分析 [J], 谢小红;赵虹;顾锡冬;胡袁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手术治疗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经手术治疗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李双洋;杜豆;刘命文【期刊名称】《医学临床研究》【年(卷),期】2014(000)012【摘要】目的探讨经手术治疗原发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breast cancer,BBC)的临床病理特点,探寻其潜在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3年5月之间在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湘潭市中心医院确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0~Ⅲa期108例 BB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
同时期的2575例0~ⅢA期原发性单侧乳腺癌(un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UBC)患者将作为对照组。
结果108例0~Ⅲa期BBC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syn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SBBC)43例,占同期全部0~Ⅲa乳腺癌的1.6%(43/2683)。
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在 BBC 中年龄、家族史、小叶癌成分以及硬化性腺病的存在是SBBC的独立危险因素。
双侧乳房全切手术是BBC患者最常见的手术治疗方式。
结论对原发性 SBBC 而言,无论是临床还是病理方面,目前都无法给出明确的诊断标准,对于原发性 SBBC的诊断仍需要在临床以及影像学诊断的基础上,结合病理学检测结果。
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双侧乳房需要细致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以及密切的常规随访。
%Obj 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bilateral breast cancer (BBC)after surgery,and to find the potential risk factors.[Methods]Clinicopathological data of 108 patients with stage 0~Ⅲa BBC diagnosed and treated in Xiangtan first people's hospital and Xiangtan central hospital from Jun.2004 to May 2013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A total of 2,575 patients with stage 0~Ⅲa prima-ryunilateral breast cancer(UBC)during the same period were taken as control group.[Results]Among 108 patients with stage 0~Ⅲa BBC,43patients(1.6%,43/2683)were synchronous bilateral breast cancer(SB-BC).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family history,lobular carcinoma and sclerosing adeno-sis we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SBBC.Bilateral mastectomy was the most common surgery for BBC patients.[Conclusion]No matter clinical or pathological aspects,the definit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primary SB-BC is unclear.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SBBC should be based on clinical and imaging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pathological results.For high-risk patients,bilateral breasts should be examined by clinical and imaging exam-ination and followed up routinely and closely.【总页数】4页(P2349-2351,2354)【作者】李双洋;杜豆;刘命文【作者单位】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湖南湘潭 411101;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病理科,湖南湘潭 411100;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外科,湖南湘潭 4111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相关文献】1.41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2.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分析3.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4.同时性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分析5.565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乳腺癌论文:双侧原发性乳腺癌6例临床分析

乳腺癌论文:双侧原发性乳腺癌6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
方法结果;结论应重视对一侧原发性乳腺癌术后尤其是年轻和绝经前女性患者的随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经及时、积极、合理的治疗。
【关键词】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双侧转移性乳腺癌综合治疗预后随着乳腺癌早期诊断技术和方法的改进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逐年提高,双侧乳腺癌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
由于乳腺癌治疗技术及药物治疗的进展,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逐渐延长。
我院2006年2月至2010年11月共收治438例乳腺癌患者,其中双侧原发性乳腺癌6例,占同期收治乳腺癌总数的1.37%。
现将其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其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4例,异时性双侧乳腺癌2例。
第一癌(同时性双侧乳腺癌的“第一癌”指肿块较大的一侧)确诊时年龄36—55岁,平均年龄(43.7±11.3)岁。
异时性双侧乳腺癌发病时间间隔6一13年,平均(9.5±4.5)年。
第一癌绝经前4例,绝经后2例;第二癌绝经前5例,绝经后1例。
12例患者均已婚已育。
均无恶性肿瘤及乳腺癌家族史。
1.2 临床分期(tnm分期):4例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中,2例一侧为iia期,一侧为i期, 2例为iv期; 2例异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中,第一癌2例分期均为ii期,第二癌一例为iia期,一例为iib期。
1.3 手术方式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中, l例未行手术治疗给予解救化疗, 2例同时行双侧改良根治术,1例行双侧保乳改良根治术。
异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中,第一癌均行根治术;第二癌2例均行改良根治术;其中1例异时性乳腺癌在第一癌术后行卵巢切除去势术。
1.4 辅助治疗本组1例患者术前行新辅助化疗,予ptf 方案密集化疗4周期,术后继续pdf方案4周期。
4例患者术后均予以静脉化疗,1例行解救化疗。
关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诊治现状

关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诊治现状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是指乳腺癌在两侧乳房同时或分离出现的情况。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发病率虽然较低,但对患者来说危害仍然很大。
本文将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现状。
一、诊断方法对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诊断,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评估。
以下是常用的诊断方法:1. 临床检查:包括乳房体格检查和乳房纤维镜检查,可以初步发现乳腺异常情况。
2. 影像学检查:乳房超声检查和乳腺磁共振成像是常用的乳腺癌筛查和诊断手段,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大小、位置和双侧侵犯情况。
3.乳腺穿刺活检:通过乳腺细针吸出细胞或者乳腺穿刺活检可以明确乳腺肿块的性质,进一步确认是否为乳腺癌。
4.遗传基因检测: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可以进行遗传基因检测,以评估患者的乳腺癌患病风险。
二、治疗方法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切除、辅助治疗以及术后综合治疗。
1.手术切除:对于较小的肿瘤,采取乳腺保护手术,如乳腺癌根治术、乳腺部分切除术等。
对于乳腺癌较大或累及淋巴结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乳腺切除并进行淋巴结清扫术。
2. 辅助治疗:辅助治疗主要包括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
放疗可以减少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化疗通过使用抗癌药物杀灭肿瘤细胞;内分泌治疗根据患者的雌激素受体状态进行选择,通过抑制激素对肿瘤的刺激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3. 术后综合治疗:术后综合治疗包括化疗、内分泌治疗和放疗等,目的是杀灭残留癌细胞,预防复发和转移。
三、治疗效果和预后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与其他乳腺癌类型相似,但需考虑两侧乳房的治疗安全性和保留乳腺的可能性。
目前的治疗进展使得双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显著提高。
但是,如果晚期诊断和治疗推迟,可能会导致预后不佳。
因此,及早发现并给予适当的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结语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评估,包括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遗传基因检测等。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辅助治疗和术后综合治疗。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发病的临床相关性因素分析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发病的临床相关性因素分析索龙格;杨顺娥【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PBC)发病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及早期治疗双侧原发性乳腺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BPB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随机抽取同期收治的105例单侧原发性乳腺癌(UBC)患者进行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及非条件二元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方法逐步分析数据.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家族史(OR=3.077,95% CI:1.244~7.609)、Her-2阳性(OR=2.283,95% CI:1.085~4.803)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年龄>45岁(OR=0.404,95% CI:0.214 ~0.762)、ER/PR受体阳性(OR =0.417,95%CI:0.218~0.799)为其保护因素.结论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单侧乳腺癌患者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并及时予以内分泌治疗,可降低患者的二次发病率,提高治愈率及生存率.%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BPBC.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105 BPBC patients and 105 un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 (UBC)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related factor were analyzed by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no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Results Multivariate 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family history (OR=3.077,95 % CI:1.244 ~ 7.609)、Her-2 positive expression (OR =2.283,95 %CI:1.085 ~ 4.803) were risk factors for BPBC,and age >45 (OR =0.404,95%CI:0.214 ~0.762) 、ER/PR positive expression(OR =0.417,95% CI:0.218 ~0.799)were protection factor.Conclusion Establish an improved follow-upsystem for UBC patients who have high risk factors to get early detection and treatment,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rate of BPBC.【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17(032)006【总页数】4页(P916-919)【关键词】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保护因素;危险因素【作者】索龙格;杨顺娥【作者单位】830011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830011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目前乳腺癌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首位,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占其中的1.4%~11.8%[1],随着乳腺癌发病率的升高,双侧原发性乳腺癌随之逐渐增多[2],但其研究及报道相对较少,本文就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相关因素与BPBC的发病关系,为今后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3 &( 49 $ 3 " 3 : # $# " .1 # + < ( $ ( 3 : # $H ' # + 7 ' &( 4J K J 9 # & ' &( 48 3 $ # + ' # $1 3 5 # % 2 % 8 ' # & +9 # " : ' $ $ $ C H I ' H F ' C H I ' # I " N F # . I "^ # I " 5 F ' C H I ' # ' 6) 6 6^ 6 6P # + 2F * ' + 0 6 * ( 0+ * ' " 0$ ' ( ) * +$ $ 4 / ( 'G / ' (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0$ ' ( ) * +& + * ! * ( 0 / ($ G + * ' 0 6 * ( 0' ( 2H * " * ' + ) 4 . 8? @ $ $ * ( 0 * +G / ' ( / (9 * 2 / ) ' 1> ( / ! * + " / 0 ' ( ) * +% ( " 0 / 0 3 0 *' ( 2, " / 0 ' 1I * ' E + ' 0 + + * ' " 0) ' ( ) * + @ 7$ . 7J 78?
1 H F M FY F M F' "& R I R # & R # V I E ! # U U F M F ' V FN F R Y F F '& ' V H M " ' " X & I ' !I & ' V H M " ' " X &N M F I & R V I ' V F M " ' U I 5 # E # & R " ( Z Z ZH $ $ % M R H F& # T F" U R X 5 " M V E # ' # V I E & R I FI ' !L I R H " E " # VV H I M I V R F M # & R # V & &$"$ " '& $ 1 H FV " ' V " M ! I ' V FM I R F" UF ' ( Z 6 6 % & ! " V M # ' FM F V F R " M & # '& ' V H M " ' " X &Y I &H # H F M R H I 'R H I R # 'I & ' V H M " ' " X &N M F I & R V I ' V F M &"" + " !$ * E # ' # V I E L Z 6 Z $ & R I F R X 5 " M& # T FI ' !R H F' X 5 N F M" U # ' W " E W F !I O # E E " ' " ! F &" U R H F& F V " ' !R X 5 " M # 'N " R H& ' V H M " ' " X &I ' ! 6 Z' Z I & ' V H M " ' " X &N M F I & R V I ' V F MY F M F E " Y F M R H I 'R H " & F" U R H F U # M & R R X 5 " M $ 1 H F! # U U F M F ' V F" U U # W F ( F I M! # & F I & F ( Z Z U M F F& X M W # W I E I ' !R F ' ( F I M" W F M I E E & X M W # W I EN F R Y F F '& ' V H M " ' " X &I ' !I & ' V H M " ' " X &N M F I & RV I ' V F MH I !& R I ( Z Z Z % & & " $ " ! $ 9 ( " : $ 7 & 3 ( " 1 H F U # M & R R X 5 " MI ' !R H F& F V " ' !R X 5 " MV " X E !N F F '& F F 'I & # ' ( R # & R # V I E E # ' # U # V I ' R " ! Z& 6 ! F F ' ! F ' R! # & F I & F $ ) X M W F # E E I ' V FY I &' F V F & & I M "& V M F F 'R H FV " ' R M I E I R F M I EN M F I & RV I ' V F M" ' V FR H FL M # 5 I M L ZR Z N M F I & RV I ' V F M" V V X M M F ! $ A # W F ( F I M! # & F I & F ( U M F F& X M W # W I EI ' !R F ' ( F I M &" W F M I E E& X M W # W I E# 'I & ' V H M " ' " X & Z Z Z N M F I & R V I ' V F MY I &H # H F M R H I 'R H " & F # '& ' V H M " ' " X &N M F I & R V I ' V F M $ 6 Z ! # # B ' ( . & @ # E I R F M I EL M # 5 I M M F I & RV I ' V F M @ # E I R F M I E& ' V H M " ' " X &N M F I & RV I ' V F M @ # E I R F M I EI & ' V H M " ' " X & ZN Z Z %; N M F I & R V I ' V F M 摘!要! 目的 ! 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 % $ 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 方 N # E I R F M I E M # 5 I M M F I & R V I ' V F M @ 4 @ *& L ZN 法 ! 收集 ! $ % ! 年 ! 月 ( " ! !年! ! 月间我院诊治的 ' ) ' 例双乳癌患者临床资料 ( 对比分析同时性双乳 & 和异时性 双 乳 癌 % & 在发病年 癌% N # E I R F M I E & ' V H M " ' " X &N M F I & R V I ' V F M N # E I R F M I E I & ' V H M " ' " X &N M F I & RV I ' V F M Z Z 龄' 发病间隔 ' 月经情况 ' 家族史 ' 肿 瘤 体 积' 临 床 分 期' 淋 巴 结 数 目' 激 素 受 体 等 临 床 病 理 特 征 的 差 异( 结果 ! 异时性双乳癌首发癌年龄要早于同时性 双 乳 癌 % ( 同 时 性异 时 性 双 乳 癌 在 家 族 史 ' 肿 &""$ " '& 瘤体积 ' 临床分期 ' 腋淋巴结数目方面的差异均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同时性双乳癌两侧病 灶 内 分 &$"$ " '& 泌受体表达一致率高于异时性双 乳 癌 % (无 论 同 时 性 或 异 时 性 双 乳 癌 其 第 二 癌 的 肿 瘤 体 积' &""$ " !& 临床分期和腋淋巴结情况都优于第一癌 ( 同时性双 乳 癌 与 异 时 性 双 乳 癌 ' 年 无 病 生 存 率 与 ! "年总生 & (结论 ! 双 侧 原 发 性 乳 腺 癌 第 二 癌 与 第 一 癌 可 视 为 两 个 完 全 存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 " ! 不同的癌灶 ( 单侧发生乳癌之后对侧乳癌发生的 累 积 危 险 度 逐 年 增 加 $ 应 建 立 完 善 的 随 访 制 度(异 时 性双乳癌的 ' 年无病生存率与 ! " 年总生存率均高于同时性双乳癌 ( 关键词 ! 原发性双乳癌 # 同时性双乳癌 # 异时性双乳癌 中图分类号 ! % & , % # %$ $!! 文献标识码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