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园随记

合集下载

偶访唐寅故居

偶访唐寅故居

偶访唐寅故居朋友尚古,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一个夏日的午后,我约了他一起闲逛拙政园,共赏清水芙蓉。

虽然池中已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但怎奈游人众多,在内只能感受喧哗,而无法真正领略其中妙趣。

待到闭园时,我们只能悻悻而归。

在途中,朋友突然说:“我记得唐寅故居那有个荷花池,我们不如去那赏荷吧。

”我欣然同意。

只是当我问及唐寅故居所在的方位时,他说他只知道在桃花坞一带,具体哪里他也不十分清楚。

我问了句,那怎么找啊?朋友回了句,随缘。

我也是爱探古访幽之人,于是不再说什么,骑着车跟他一起“跟着感觉走”。

到了桃花坞大街,看到一条小巷子我们就钻了进去,进去后是往北还是往西,全是率性而为。

骑车穿行在古老的小巷,看到那里低矮的瓦房,看到那里长满青苔的古井,看到那里打着蒲扇乘风凉的居民,我们从中又看到了自己的童年。

最后,眼看寻访唐寅故居无望,我对他说,这一趟也没白来,看看老房子,也算来怀旧了。

朋友笑说,有缘自会到。

他正说话时,我突然看到一处房子前有两只石狮子,我停下车激动地对他说,也许我们找到了!驱车过去,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户民宅。

显然主人家境殷实,居然请了一对石狮子看门。

我失望至极,对朋友说:“不如找个人问问路,这样盲目地找是不可能找到的。

”朋友蹙了一下眉,说:“问路则太刻意,凡事刻意追求就少了情趣,我们还是继续走吧。

”出了巷子,我们沿着桃花坞大街继续朝西走,又看到一条巷子,朋友说进去看看。

我不抱希望地跟着他进去了。

依然是差不多的老房子,依然是差不多的小巷子。

但是再行了一段,我们就有了重大发现,桃花坞街道居委会的墙壁上赫然刻着唐寅的诗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我们一阵惊喜,我们感觉到故居就在附近了,但我们依然不清楚它的具体位置。

就在我茫然地带着朋友向西而行时,一位站在屋门口的老伯冲我们友好地笑了笑,然后说:“是不是找唐伯虎的房子啊?就在那里——拐了弯就到。

还有一座庵堂,就是诗里的那座庵,就在不远。

古韵文化园林—唐寅园概述

古韵文化园林—唐寅园概述

古韵文化园林—唐寅园概述
苏福路西首有个清寂幽雅园子,这就是唐寅园也就是江南第一才子的唐寅的墓园。

作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唐寅园经过多次修缮,现在这里占地约占地9300平方米,共三进:第一进“桃花仙馆”,因唐寅自称桃花仙;第二进“梦墨堂”,沿用桃花庵中“梦墨亭”之名;第三进“六如堂”,因唐寅晚年自号六如居士,因此得名。

园子的北面为墓冢,占地约1亩,四周为明式冰梅墙,封土高约3米,前筑石亭,亭内立“明唐解元之墓”碑。

墓区内遍植黑松翠柏碧桃,清静幽雅。

唐寅墓区
《苏州府志》记载道,崇祯甲申三月十六,毛晋与同郡士人游春至姑苏横塘王家村,因见一代才子唐寅之墓荆棘荒芜,牛羊放逐墓园,顿生哀悯之心。

他询问附近田夫,方知唐寅亡后,后嗣中唯剩一侄孙孀妇,经济拮据,困顿城内,以致唐寅四时之祭匮乏。

毛晋凄然感叹:“是朋友之罪也,千载下读伯虎之文者皆其友,何必时与并乎?”于是,毛晋慷慨解囊,重修墓封,再立碑石,并且择地墓旁造三间祠堂。

苏州地方官雷起剑亲作“重修唐解元墓”碑文,“更勒石以遗千古之有心者。


“花坞菰村双丙舍,春风秋月一才人”,题在唐寅墓碑亭上的诗句,让人心生感慨。

若时间充裕,在这煮酒品茗,熏陶着风光与文化,或许咱也能沾点儿才气。

在园内品尝唐府小吃,在一室茶烟袅袅中,重温一室书香,体会吴文化(泛称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吴越文化、苏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游唐寅园的心得分享

游唐寅园的心得分享

游唐寅园的心得分享三月新初,天气微凉,唐寅园的游客络绎不绝。

这园子实在是小,处处见荒凉。

比起拙政园、留园、狮子林这样的高雅贵族,它显得穷困潦倒。

但唐寅园的重点并非亭子,并非石头,并非荷叶,并非翠竹,而是故事。

唐伯虎的故事。

手持折扇,绸缎飘飘,昂首迈步,字诗泼墨,尽情山水,再来一壶美酒,邻伴二三美人,极奢风流,尽显才华。

我本以为,这就是作为“江南四大才子”老大的人生意境。

然在唐寅园,面观墙壁,听人解说,却发现,无家财,无秋香,所谓“风流才子”,乃后人移花接木之杜撰,戏子之笑谈。

世人都认为才子就应风流倜傥,佳人相伴,却不思才之来不易。

才之来,非财力,非好闲,非浮夸,非白日做梦;才之来,乃静心,乃学习,乃练习,乃谦虚,乃日复一日。

年少的唐寅,才气过人,从举人到解元,次次第一。

然时运不济,进京赴考,遇小人计祸,牵扯于作弊案,被贬回乡,终生不得考。

后进宁王府共事,却发觉宁王有谋反之心,自此失意官场,不愿再进这是非之地;早早脱身,回家避世,在桃花坞内,一心钻研他的诗,字,画;生活艰辛,常受接济,穷困潦倒,郁郁而终。

唐伯虎之书法,诗词,绘画三样都达到很高的造诣,这是当时无人能比的。

在扇子上作画,也自他开始。

若及第状元,乃唐寅之梦,此梦的破碎,必伤痛了他的心。

然终要归于现实,面对惨淡,倒不如放下一切,落得自由。

我本狂傲,做真实的自己罢了。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换酒钱”,或许,超然世外,置之死地而后生,无官一身轻,才能专心的研究他酷爱的“诗”,“字”,“画”,才能留下那些无价的艺术作品。

黑瓦为墨,白墙为纸。

这是江南水乡独有的纸墨风情、文化蕴含。

而唐寅之气韵早已与之融为一体,万古流传。

“世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他是一位冷眼看世,内心孤傲的江南才子,却在后人心中变为了“风流才子”。

也许,生死之意,不在虚实,潦倒而终,却由世人而重生。

游唐寅故居作文

游唐寅故居作文

游唐寅故居作文“哎呀,妈妈,我们什么时候去唐寅故居呀?”我迫不及待地问着妈妈。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妈妈带着我来到了唐寅故居。

一走进这里,我就感觉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哇,这里的建筑古色古香的,好有韵味啊!我兴奋地这里看看,那里瞧瞧。

“妈妈,你看那扇门好漂亮啊!”我指着一扇雕花的门说道。

妈妈笑着说:“是啊,这都是古代工匠们精心制作的呢。

”我们继续往前走,来到了一个庭院里。

院子里有一棵大树,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斑斑驳驳的。

“这棵树一定很老了吧?”我好奇地问。

妈妈点点头:“应该有很多年历史了。

”我走到树下,仰起头看着,心想这棵树一定见证了很多的故事吧。

这时,我看到旁边有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朋友,也在好奇地四处张望着。

我跑过去跟他打招呼:“嘿,你也是来看唐寅故居的吗?”他笑着回答:“对啊,这里好有意思呀!”我们俩就一起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探索着每一个角落。

“你说唐寅在这里生活的时候都做些什么呢?”我问小伙伴。

他挠挠头说:“可能在这里写诗作画吧。

”“哇,那他可真厉害!”我由衷地感叹道。

我们又来到了一间屋子里,里面展示着唐寅的一些书画作品。

我看着那些精美的画作,简直惊呆了。

“妈妈,这些画也太好看了吧!”我赞叹道。

妈妈说:“唐寅可是很有名的画家呢。

”我心里暗暗想,我以后也要像唐寅一样画出这么漂亮的画。

在唐寅故居里转了一大圈,我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旅行。

这里的一切都让我着迷,让我对古代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等我们要离开的时候,我还有些恋恋不舍呢。

唐寅故居真的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啊,这里就像一个藏着无数宝藏的宝库,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我以后一定还要再来这里!。

江南文化园林:错落有致的唐寅园

江南文化园林:错落有致的唐寅园

江南文化园林:错落有致的唐寅园
一大早在如火的骄阳下观赏了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唐伯虎的故里:唐寅园。

整个唐寅园布局错落有致,恬静中透出几分风雅,加上没有游客,倍显安静。

这位未得志的才子庭院里多了书香气,居所不奢华却很雅致,园中有竹林,有桃花坞,犹如世外桃源,好个优雅之所!江南四大才子是早有耳闻,而唐伯虎更是印象深刻,虽然他的诗和画我不是很精通也没怎么研究明白,但我倒不是什么附庸风雅之人,只是觉得这样的人这样的才情确实值得人们去敬仰,去看看他曾经居住的地方。

来到唐寅园的售票处,感觉建筑很别致。

进园之后到处逛了下,经过了照壁,三上焦山,还有走眼夫人,以及桃花仙馆还有墓区,最后是演艺厅。

唐府幽深,宁静,真羡慕那个时代的人呢,没有网络,没有通讯工具,没有电视节目,没有那么多的杂念,那该是一种多么清闲的享受啊。

桃花仙馆就是一个不错的地方,整个格调不错。

看到唐寅墓的时候,是在园子的尽头,看起来孤零零的,静静凝望,脑海里想起了很多有关唐伯虎的故事,想到了大家对他的误解。

不知为何,这位才华横溢33岁就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唐伯虎为何一生坎坷甚至悲惨。

窃以为名盛轻狂则树敌,才高外显则招嫉,这是始因,心高气傲重功名,突遇变故而深陷愤郁感伤又屡屡不能自拔,这是内因,可叹!可慨!然其勤奋敏学,才情成就足令人永远崇敬!
行走在一间间白墙灰瓦的建筑中,弄不清楚到底哪些是真的古迹。

细细的小雨,没有到需要打伞的程度衣裳却潮湿了,洗过的树叶,青石板路面,泥土,墙角处石缝间的粘乎乎的蛞蝓。

就在这时,突然下起了小雨,很小的雨滴,滴在碑文上,平添了几份凄凉。

唐寅园“江南第一才地” 尽展中国古典韵味

唐寅园“江南第一才地”  尽展中国古典韵味

唐寅园“江南第一才地”尽展中国古典韵味提到唐寅园,首选想到的就是“唐伯虎点秋香”的典故,妙趣横生,让游客不禁对唐寅园充满了无数的幻想,到底怎样的环境,才能造就风流才子唐伯虎这样一个人物?唐寅园,坐落在苏州古城西南解放西路146号,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号称“江南第一才地”。

唐寅园是苏州园林群里独一无二的,它的特点在于文化与园林的结合。

踏入园内,明四家的巨大砖刻浮雕矗立其中,人物形象生动。

通过唐寅外传、戏说、史话、礼祭四大板块,唐寅园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与民间流传相距甚远的真实唐伯虎。

评弹、“唐伯虎点秋香”等节目风趣诙谐,每每让游客笑声不断。

唐寅园广场二侧,五组以唐伯虎民间传说为蓝本创作的雕塑,构成了一个唐伯虎“外传区”。

看看雕塑,揣摩一旁的介绍文字,唐伯虎的诗酒风流扑面而来。

接着来到唐寅园的建筑群,从南向北依次是桃花仙馆、梦墨堂、六如堂,陈列着唐伯虎的墓志铭、书画摹本等复制品,再现其文采风流。

唐寅园作为苏州园林中唯一的以展示唐伯虎艺术生平及明四家书画作品为主,是游客在苏州了解唐寅文化、吴文化、中国书画文化的必到之处。

唐寅园是一个文化园林,它体现了中国的田园文化、江南造园文化和书画文化等高雅文化。

国家部级干部不少于几十位来唐寅园参观并题诗题词,同时也有海外华侨到此收藏颇有增值及观赏价值的当代名人名画。

苏州唐寅园是游客解读大才子唐伯虎及领略吴文化的重要窗口,除了梦墨堂、桃花仙馆、六如堂、闲来草堂等其他特色景点,全方面的向游客展示唐伯虎的真实人生和文化造诣。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唐寅园一直在大力发展唐寅园文化旅游,挖拙唐寅以及吴韵文化内质,提升唐寅园文化品味,吸纳更多国家级书法专业人才,打造“江南第一文化园”,把唐寅园打造成中国具有一流文化品位的园林,成为江南首屈一指的、展现苏州书画艺术的文化园林。

唐寅园看苏州大才子唐伯虎

唐寅园看苏州大才子唐伯虎

唐寅园看苏州大才子唐伯虎来到唐寅园感受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的才气,自幼聪明伶俐,才华出众却愤世嫉俗,他出仕不利便潜心书画,给世人留下了无价之宝。

想来也是江南这般山水给了他灵气,也让他被后人不断称颂吧。

唐寅园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

是江南第一才地,很多客人到唐寅园求才、沾才、得才。

唐寅园是苏州园林中唯一以展示唐伯虎艺术生平及明四家书画作品为主的,是在苏州了解唐寅文化、吴文化、中国书画文化的必到之处。

真实的唐伯虎并非风流潇洒,他二十九岁赴南京乡试,得中第一名解元,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被株连下狱,后谪为吏,一生坎坷,贫困潦倒,靠卖画为生,擅绘山水花鸟、仕女人物。

而秋香确有其人,是当时颇有名气的青楼女子,比唐伯虎大十几岁。

“唐伯虎点秋香”尽管是民间传说,但依然流传千古,经久不衰。

人们宁可接受虚构的唐伯虎的艺术形象,而不愿接受只是才子并不风流的真正的唐伯虎。

公元一五二三年,只活了五十四岁的唐伯虎去世,因家境清贫,葬于桃花坞故居之后,嘉靖二十二年移葬今址。

一代才人,死后寂寞,四百多年间,唐寅墓日渐荒芜,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墓区筑池亭、树石坊。

一九八五年,恢复旧观,增筑桃花仙馆、梦墨堂、六如堂等。

次年又在墓南开辟唐寅纪念陈列室,连同墓冢一起以“唐寅园”的名字对公众开放,以示追思,勉励后人。

唐寅园占地数十亩,环境恬静中透出几分风雅清寂幽雅。

桃花仙馆一派明代建筑风格,唐伯虎晚年住在苏州桃花坞,取名为“桃花庵”,还做了一首《桃花庵歌》,此馆取其意境,还一个“桃花庵主”;梦墨堂的名称来历是唐伯虎曾在桃花庵中造了一个梦墨亭;六如堂是唐伯虎中年取号“六如居士”,因此得名。

黑瓦为墨,白墙为纸。

这是江南水乡独有的纸墨风情、文化蕴含。

而唐寅之气韵早已与之融为一体,万古流传。

“世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他是一位冷眼看世,内心孤傲的江南才子,却在后人心中变为了“风流才子”。

也许,生死之意,不在虚实,潦倒而终,却由世人而重生。

唐寅园——唐寅四堂

唐寅园——唐寅四堂

唐寅园——唐寅四堂第壹堂桃花仙馆桃花仙馆是三间堂屋,因为唐伯虎是明代人,所以我们是仿造了明代的建筑风格,六扇油漆竹丝大门。

这个门厅造得不太高大,因为唐寅墓属于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必须尊重历史的真实情况。

唐伯虎虽然名声很大,但是他的家境清贫,特别是到了晚年,他是穷的很,因此门厅造得不太高大。

这里上面有块横匾,题为“桃花仙馆”,为什么叫桃花仙馆呢?因为唐伯虎在三十八岁的时候,靠卖字画积攒了一些钱,在我们苏州城北桃花坞,原宋人章庄简别墅的废墟上仿照陶渊明所说的桃花源,“地缩武陵脉,轩开蔚蓝天”,造了一座山野田园式的别墅。

他造的这座别墅并非是楼榭池馆,因为他的钱不多,实际上只是几间雅致草堂、几个竹亭、竹溪厅、蛱蝶斋。

园外一曲清溪蜿蜒流过,溪外一株柳树一株桃。

因为唐伯虎最喜欢桃花。

辟了药栏,疏浚后的双荷池,种了荷花,养了池鱼。

桃花坞别墅落成以后,唐伯虎很为满意,取名为“桃花庵”,自号桃花庵主,还做了《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需花下眠。

酒醉酒醒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今天我们有讲唐伯虎故居桃花庵的意境移到这里来的意思,所以取名为“桃花仙馆”。

第贰堂梦墨堂这个厅取名为梦墨堂,为什么题名梦墨堂呢?就得先介绍一下唐伯虎的生平了。

唐伯虎,自幼天资聪明,而且学习也很勤奋,十六岁时参加当时苏州府的府试,考中了就是秀才,他不仅中了秀才,还考了第一名,称为“案首”。

当上了苏州的府学生员,童髫中科第一,在科举时代是了不起的事情,唐伯虎一下子就成了全城读书人议论和赞叹的中心人物。

到了二十九岁,唐伯虎去南京参加应天十三府的乡试,考中了就是举人,他不仅中了举人,又考了第一名,称为“解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寅园随记
某天,偶然翻到唐伯虎的《落花诗》,心有感触,想到苏城西郊的唐寅园,于是独自成行。

站在唐寅园门口,感觉分外熟悉,仿佛和这里前世早就有了约定。

抬头,华表装饰的门楼高大空阔,由几根水泥柱子搭建。

“唐寅园”,三个大字漏空,被置搁在上方。

未待进门,我的目光就变得空蒙起来,仿佛看见五百多年前的唐寅衣袍飘扬,飘逸洒脱,从门楼里隐逸而出。

午间,游人稀少。

阳光被云翳遮蔽了。

音箱里传出优美舒缓的古典音乐。

我独自走在清寂、寥落的园子中。

假山,喷泉,塑像,展厅,粉艳艳的花朵一嘟噜一嘟噜坠在枝头,不知其名。

问服务员,答曰:樱花。

我怀疑是日本传过来的品种。

她笑着说,唐寅园,怎会和日本搭界?这是一种会结果的花,名唤“樱花”。

听着,不觉安然。

我一边走,一边寻觅这位昔日江南才子的音容笑貌。

偶一低头,寻见门票根上的简介:“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

明代著名画家,兼工诗书画,堪称三绝。

在画法上,唐伯虎擅长山水,又工画人物,尤其仕女,画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为后人推崇。

唐伯虎和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明四家;又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称为吴中四才子……”史书上记载,唐寅祖籍山西晋城,但出生在苏州,后又一直生活在苏州。

他是我的先辈,乡党。

我为吴中大地有这样的文脉传承而骄傲自豪。

在一座似是而非的塑像前,我看见唐伯虎身着青袍,手执折扇,清秀俊朗,冷峻中又带几分浅笑。

这面相十分熟悉,又正好吻合了我的想象。

风流才子唐伯虎!世人道尽其风流,殊不知风流处皆在诗书画。

纵观他的一生,八个字形容再恰当不过:才华卓绝,生世凄凉。

十六岁秀才考试得第一名,二十九岁到南京参加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

正当踌躇满志,第二年赴京会试却涉科场舞弊案而交恶运,从此人生跌入低谷。

一波三折,命运多舛。

可叹他始终清高,远避宦海沉浮,让自己闲居在草堂里,周围植满桃花,谓之“桃花庵”。

我站在园子正门后面的那幅巨大照壁上,默诵篆刻其上的《桃花诗》:“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但愿老死花酒间……”这最后一句,让我的眼睛蓦然发疼,热泪直流。

唐伯虎无疑是洒脱的,两袖清风,一枝纤毫,一方砚台,二三张薄薄的宣纸铺就眼前,或曰熟黄生黄。

而后,他大笔一挥,洋洋洒洒。

这一挥豪,桃花纷纷从袖间落尽。

抑扬顿挫间,引来三四知己叫好,且都是些文才子们,雅逸脱俗之流。

大家把他尊为首,从此,名冠江南,艺播四方。

江南才子,若冠以“风流”两字,免不了让人多生出几分浮想。

在“梦墨堂”堂,我抚摸着那把苏绢制的折扇,轻吟着《落花诗》遥想当年唐伯虎轻摇纸扇的风雅飘逸。

墙上挂着当年他为王翱祝寿写的一个“福”字,龙头凤尾,才情熠熠生辉,煞是好看。

听导游说起了一个传说:当年,他游历名山大川,梦中得九鲤湖仙姑墨宝,从此技艺大进。

乍听,三分真七分幻,然终免不了博人一笑,无稽之谈。

其实,我知道,唐伯虎的人生终归是失意的,“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只因“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别人笑他太疯癫,他笑别人看不穿。

他把所有的才情逸致都寄托在诗书画艺术中,淡泊名利、专事自由读书卖画生涯。

晚年,更是愁闷郁结。

可怜可叹,一代才子“一口血”终吐不净胸中万千块垒,五十四岁那年便草草结束了悲凉的一生。

唐寅园,分列着“桃花仙馆”、“六如堂”、“闲来草堂”等板块,以戏说、史话、外传、礼祭向游客演绎着风流才子唐伯虎的传奇人生。

此番,我真正要去的是后花园,唐寅墓。

眼前,杂花生树。

幽僻,不荒芜;凄清,不悲凉。

1985年重建的墓地,门牌门楼尚全,经年的条石,映照着先生的清风逸骨,一如我喜欢的他写在苏绢布制折扇上的小楷和书画:俊秀、洒脱。

两旁的石柱上,绿色小篆撰一副对联:“花坞孤村双丙舍,春风秋月一才人”;一块青石墓碑,中间断裂,沧桑古朴,正中书六个饱满厚重的隶体:眀唐解元之墓。

“眀”,“目”“月”结构,生为明朝人,要避嫌大皇明朝,这就是中国封建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

“丙
舍”,衬托着这个“眀”,让这座墓冢如此平民化。

王家村的唐寅墓是清净的:一个圆型的墓冢,石条和小石块围砌,摆一溜白色的小花盆,栽着细弱的荆条植物,一朵朵黄色的小花在摇曳。

中间是隆起的土包,杂草丛生。

墓冢的背面,密植着一片水杉,高而挺拔的树杆,稀疏清新的叶子,林间地上开着成趟的白兰花,长着茂盛的萱草。

几株桃花开得繁盛。

苍劲的松柏站在墓冢四周,三两只喜鹊在松树枝头跳跃,偶尔传来一两声鸣叫。

这时候,阳光开始从云翳里透出来,照在土包上,杂草们发出新鲜的光。

“桃花净尽杏花空,开落年年约略同;自是节临三月暮,何须人恨五更风。

”午后两三点钟,来凭吊他的游人多了起来。

来者只需在唐寅墓前静静地站立一会儿,磕三个头,聆听一段有关他的生平轶事,或者在“唐伯虎点秋香”的戏谑典故里淡然一笑,静静返去。

我绕着坟地转了三圈。

旁边,石碑上有文字注明:死后由于清贫葬在了苏州城北的桃花坞,幸有王宠、祝允明、文征明等一帮知己好友凑钱把他的棺木移葬至今日祖坟。

想来,唐伯虎的一生是遗憾的,又是幸运的。

美酒伴清风,桃花觅知音。

我独坐在墓地前的条石上,手执一卷《唐寅落花诗册》,默默地翻阅。

不知今夕何夕,恍然觉得时光静止,我就是那位多情多义的沈九娘,长相伴在他身边。

清风明月天上人间,春意盎然三月桃坞。

我们一起种桃花,采桃花,写桃花,画桃花,或者“绿杨影里苍苔上,为惜残红手自拈”,也学黛玉葬一阙桃花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