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中国人物画
旧梦重温——试论唐寅《自寿图》与《陶谷赠词图》所展现的画风意义

【古代美术】明武宗正德四年己巳(1509),唐寅四十岁,其年二月,唐写《自寿山水图》为己祝寿。
是年唐寅刚刚入住桃花坞[1]。
唐寅自提:“鱼羹稻衲好终身,弹指流年到四旬;善亦懒为何况恶,富非所望不忧贫。
僧房一局金滕着,野店三杯石冻春”,题跋中唐寅对世事的厌倦和追求隐逸的心情显露无遗。
《自寿图》采用高远之法,画风清秀隽永,文人书卷气息浓厚。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景高山,此山及矾头石皆以斧劈皴法写出,采取后半段着墨,前半段留白,使得山石颇具立体感,显示了唐寅对南宋画风的发展。
细观画面,右边一条山泉蜿蜒流下,与后面远山山泉遥相呼应,给人无限遐想。
山泉左边的小路,迤逦从后山一路走来,其间山石树木以及云雾掩映,小路绵延不断,体现着画家的良苦匠心。
从山上流下的山泉分为两路流下,最终聚集于画面的前端,成为一条小溪。
小溪流经屋宇之前的湍急,与近处树屋的宁静形成一种呼应。
流水处,樵夫将欲渡河,居士屋中燕坐。
过桥的樵夫,流动的水,最终把屋中之人的安详洒脱的心情烘托得淋漓尽致。
此种安排不禁使人拍案叫绝。
唐寅生前在吴中颇具名气,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四大才子,后世画史中把他与沈周、文徵明、仇英一起并为“明朝四大家”。
但在唐寅过世后的明清时期,画坛中对于唐寅的绘画评价一直不高。
董其昌在论及南宗画家和北宗画家时,虽以“非吾曹所当学”一句话排斥掉了仇英,但对唐寅却略过不提。
不独董其昌,许多有影响的理论家、评论家,对唐寅的态度,总是模棱两可,态度暧昧。
这无疑与唐寅自身的绘画风格密切相关。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唐寅的老师是沈周和周臣[2],这种师承关系不仅使其画风多样,而且也与当时典型的文人士大夫,如沈周、文徵明等的绘画风格也有着很大差别,后世评论家敏锐地觉察出唐寅的画风与宋代之间的关系。
恰如唐寅的《自寿图》,其中虽透露出十分浓郁的文人气息,其技法却借鉴了南宋传统,尤其是对空间和真实感的追求。
他秉承了宋人优秀传统,在画面布置上,也符合郭熙所论及的要求[3]。
浅析唐寅的绘画艺术

浅析唐寅的绘画艺术唐寅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绘画家和书法家,他的艺术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唐寅的绘画风格独特,他在绘画中不拘一格,在画面中融入了自己的个性和情感,成为了一种令人愉悦的视觉艺术表达。
下面我们将浅析唐寅的绘画艺术。
一、唐寅的艺术生涯唐寅出生于明代万历四十年(1612),去世于崇祯九年(1636),其艺术生涯只有短短的20多年,但他的艺术风格却颇具特色。
他早年拜名画家王时敏为师,学习绘画,后来又师从张淑春、冯梦龙等人,不断地吸取他们的艺术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唐寅的绘画作品主要分为山水、人物、花鸟三种类型。
他的山水画承袭了传统的宋元绘画风格,融合创新,具有自己的特色。
他的人物画则以形态矫健、笔触奔放为主要特色,塑造了注意构图、基调洒脱的作品。
其花鸟画则栩栩如生,富于生命力,以假乱真受人称道。
二、唐寅山水画的特点唐寅的山水画继承传统的宋元画风,同时又融合了自己的创新。
他善于描绘大自然,用轻淡的笔触勾勒出山水的灵气,表现出自然界的千姿百态。
同时,他还注重画面构图的平衡和呼应,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美感。
例如他的《蒲江渔夫图》就描绘了一幅河畔风景,画面中的人物、房屋、船只等非常细腻生动,构图严谨到位,整幅画面透露出一种静谧而又生动的美感。
三、唐寅人物画的特点唐寅的人物画风格独特,把人物的神态、个性、气质统一起来,表现了他在画面中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才能,同时在画面中加入了自己的情感,使画作更富有感染力。
例如,《秋波无尽陆汉春》这幅人物画呈现了陆汉春处在思考的状态,通过轻灵的笔触表现了他的形态矫健,培养出一种浪漫、典雅而不失刚毅的形象。
四、唐寅花鸟画的特点唐寅的花鸟画描绘了自然界里面的各种生灵形态,毛鳞细致,细腻生动,让观者沉浸在自然的美丽中。
他的画作不仅考究形态,还注重色彩的运用。
例如《虚竹花瓶图》,他采用了不同色调的花卉,创造出浪漫而温馨的画面。
五、结语唐寅的艺术作品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唐伯虎简介及作品赏析ppt_图文

《虚阁晚凉图》
远处山峦起伏,泉流折 叠于茂林烟雾间。近处浓荫 茂盛,深掩茅屋草堂。旁有 溪桥流水,意境清幽。盛暑 时节,两三老人,在此消暑 谈心,乐以忘忧。此幅皴法 学刘松年李唐,山石轮廓线 转折处不露锋芒,皴点齐下, 丰润华滋。作者善于把前人 的技法融会贯通, 自出新意, 自成面貌。
❖ 1505 弘治十八年乙丑 36岁 筑桃庵坞别业, 题沈周《匡山新霁图》,续娶沈氏 1507 正德二年丁卯 38岁 桃花庵别业及梦墨 亭竣工 1508 正德三年戊辰 39岁 六月,侄长名殇。 1511 正德六年幸末 42岁 是年左右生一女, 后许王庞子王国士为妻 1514 正德九年甲戌 45岁 曾应宁王之聘到南 昌。撰 《许牲阳铁柱记》、《荷莲桥记》 1515 正德十年乙亥 46岁 绘《梅枝图》
唐伯虎生平
1494 弘治七1年甲寅 25岁 父广德疫、 妹、母、妻相继而逝。撰《吴东妻周令 人墓志铭》 1497 弘治十年丁巳 28岁 因好古文辞, 科考几下第,经苏州知府曹凤立荐,得 隶末名 1498 弘治十一年戊午 29岁 乡试中第一 名解元,砖《送文温州序》,《金粉福 地赋》,《领解后谢主司诗》
❖ 1516 正德十一年丙子 47岁 作《长洲高明府过访诗 》、 《送徐朝咨归金华序》、 《吴德润夫妇墓表 》 1518 正德十三年戊寅49岁 有《夜梦草并记梦诗》 、作《吴 孺人墓铭》 1520 正德十五年庚辰 51岁 作《落花图咏》。弟子 重生子兆 民 1521 正德十六年辛已 52岁 绘《松涛云影图》 1522 世宗嘉靖元年壬午 54岁 有《元旦》诗。子重 生子阜民 1523 嘉靖二年葵末 54岁 有《自书诗翰册》。12月 2日病逝。葬苏州横塘王家村。
❖ 唐寅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史籍。喜爱绘画,稍长 拜名画家周臣为师,又与文征明同师沈周。16 岁参加童生试,经县、府、院试,高中第一名案 首。明弘治十一年赴南京乡试,中第一名解元。 次年,唐寅进京会试,因涉嫌程敏政受贿案,贬 谪往浙江为吏。唐寅耻不就官,归家后纵酒浇 愁,傲世不羁。
简述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史

简述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物画主要是为了刻画统治者、贵族和神仙等超然存在的形象。
这些画作以线条简洁,构图庄重为特点,体现了古代人们对权力和威严的崇敬。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物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描绘普通人民形象的艺术形式。
在汉代,人物画开始出现具体的个体特征,画家注重表现人物的容貌、身体特征和动作。
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进一步发展,画家开始注重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和个性特点。
画作多以墨线为主,注重笔法的灵动和变化。
到了唐宋时期,人物画进一步繁荣发展。
唐代以“写意”为中心,追求形神兼备,画家开始注重描绘人物的气质和个性,表现了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
宋代则更加注重写实,画家努力表现人物的外在特征和细节。
明清时期,人物画逐渐趋于成熟。
明代的人物画大师如唐寅、文征明等,充分发挥了写意和写实相结合的技法,以及墨色的浓淡变化,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
清代则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人物画家,如石涛、李溥等,他们进一步发展了人物画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人物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特色,从线条简练到形神兼备,从写实到写意,不断追求着更高的艺术境界。
人物画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并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伯虎人物画特点

唐伯虎人物画特点人物画特点一、飘逸高雅的造型唐寅人物画的造型一是看人物画的笔墨。
唐寅非常的重视画面的笔墨情趣。
唐寅的笔墨用法集诸家之法。
其画风具有了某种“亦行亦利”的特征。
在唐寅的存世作品中,有部分是水墨人物画。
这类人物画用笔简练,墨法淡雅。
在《东方朔》、《牡丹仕女图》等,这类人物的衣褶都粗放有挫,并以浓墨勾勒,刚中含柔,表现出生动准确的形象。
唐寅晚年的《风木图》,他抓住人物掩面哭泣的动态,突出表现思亲士子的悲切心情。
老树枯枝用水墨法,以简括、典型的配镜,来烘托人物的内心情思,这种情景交融,以景衬情,用笔墨抒发情感的表现手法,以及简逸的笔墨,淡雅的色调,都带有很多的文人画的特色。
唐寅人物画的造型二是看其人物画中的用线。
在线条上有着细劲飘逸和简练淡疏两种风格,还有刚柔并济,工写并用的特色,表现出生动的形象。
唐寅笔下的衣纹描法较少受到传统线描的束缚。
在画衣纹时用细劲流畅的铁线描,精秀细劲,更以畅达自如的笔墨挥写人物形象,较南宋画家更为了洒脱灵活。
这也是受李公麟线描的影响。
同时在《秋风纨扇图》中,画面上仕女衣着用韭叶描和折芦描的线条,有劲挺的直笔,又有外柔内刚的曲笔,流畅自然,受到周臣和李唐的影响,形象简练传神,极富写意之韵。
其线描的方法在传统的基础上已有所变化和发展。
三是看画中人物的形、神。
唐寅笔下的人物画有着独特的造型手法,他笔下的仕女造型设计,水蛇腰、削肩膀、小眉小眼的,无论是工笔重彩还是水墨淡彩,都无法掩盖其内在的衰�之气,并不像唐代仕女画那样丰腴。
这也体现了唐寅坎坷的内心经历,唐寅并不富裕,在他的人物画中也就不会存在丰腴的美女。
唐寅笔下的众生便是游戏风尘的怜惜。
也正因为如此,唐寅的仕女比之前人有众多的不足,却显出通俗文化上的意义和价值,受到世俗的广泛欢迎和青睐。
二、布局简疏的构图中国绘画在整体效果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就是―留白。
画面的空白是画家笔墨简约的结果。
在唐寅的画里也很注意的布白结构。
唐寅(唐伯虎)山水画欣赏,共20幅

唐寅(唐伯虎)山水画欣赏,共20幅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
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
“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
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
是中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
唐寅唐寅的山水画,博采众长,革新创造,画面布局严谨整饬,造型真实生动,山势雄峻,石质坚峭,皴法斧劈,笔法劲健,墨色淋漓。
他的作品气魄雄伟壮阔,造型严谨准确,笔墨精湛高深。
1、《山路松声图》,台北故宫博物院,纵194.5厘米,横102.8厘米。
此图写山石悬岩陡峭,苍松虬曲,山泉飞下,石道围栏弯曲,伴着松涛阵阵,有高士正携仆观泉听风,悠然自得,不禁令人留恋于此,画面既清润秀雅又浓重雄健。
《山路松声图》2、《骑驴归思图》,上海博物馆藏,纵77.7厘米,横37.5厘米。
此图为唐伯虎的创新杰作。
图画峻险山崖、盘曲栈道、急湍危桥、葱郁林木、骑驴旅人。
用笔师法李唐,刚劲犀利,皴法把大斧劈皴拉长拉细,更显活泼滋润,用墨浓淡精到,既有北派山水的立体感,又有南派山水的情趣味。
《骑驴归思图》3、《春山伴侣图》,上海博物馆,纵82厘米横44厘米。
此图全用水墨,仅一叟衣袍醮以淡红色。
图中曲栏掩映,杂树绽青,春山含笑,高士临流,给人以阳和日暖之感。
山峦秀美,皴以柔和的披麻皴,着意于水墨渲染,越发明秀逗人,全图具有天真幽淡的意趣,画上题有:春山伴侣两三人,担酒寻花不厌频,好是泉头池上石,软莎堪坐静无尘。
此图位置经营,如树木偃仰,人屋安放,泉石错落,山路迂回,都别具匠心,和一般简易的文人山水画不一样,尤其是全图笔墨隐约可见宋代山水画的骨骼,真可谓“北人南相”。
《春山伴侣图》4、《步溪图》立轴,绢本,设色。
纵159厘米,横84.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写高士步溪赏景。
图中巨峰突兀,杂树成林,枝随风摆,溪水微波,高士于溪畔桥边仰首而望,若有所思,画面清秀中有浓重,柔润中见雄健。
唐寅《秋风纨扇图》-唐伯虎仕女水墨人物画代表作品赏析

唐寅《秋风纨扇图》-唐伯虎仕女水墨人物画代表作品赏析《秋风纨扇图》,明代,唐寅,立轴,纸本墨笔,纵77.1厘米,横39.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点击下载:明代唐寅《秋风纨扇图》全图1489x2641高清大图】《秋风纨扇图》为唐寅水墨人物画代表作,画一立有湖石的庭院,一仕女手执纨扇,侧身凝望,眉宇间微露幽怨怅惘神色。
她的衣裙在萧瑟秋风中飘动,身旁衬双勾丛竹。
此图用白描画法,笔墨流动爽利,转折方劲,线条起伏顿挫,把李公麟的行云流水描和颜辉的折芦描结合起来,用笔富韵律感。
全画虽纯用水墨,却能在粗细,浓淡变化中显示丰富的色调。
画左上部题诗::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
:借借汉成帝妃子班婕妤色衰恩弛,好比纨扇在秋风起后被搁弃的命运,抨击了世态的炎凉。
显然,这是与唐寅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有关的。
画中女子一脸衰怨,或许正是唐寅自身的写照。
唐寅的人物画,特别是仕女画,以题材新颖,构思巧妙,笔墨美丽娟秀而成画中珍宝。
唐寅所作的仕女人物,在画法上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工笔重彩的仕女画,一种是白描淡彩的仕女画。
特别是白描淡彩,在造型和构图上,线条和设色上具备了优美生动、清新流动、简洁明快的效果。
唐寅的仕女画勾勒和用笔简洁明快、有刚有柔、有粗有细,刚柔相济、粗细结合。
用力或重或轻,速度时快时缓,线条适中。
墨线五彩,浓淡深浅相宜,更具质感和立体感。
而且,唐寅的画风在李唐的刚劲笔法之中注入了温文尔雅的气息,使他的山水、人物画从谨严的院体画风中透露出悠闲的文人修养。
《秋风纨扇图》用高度洗炼的笔触,描绘了一名手持纨扇伫立在秋风里的美人。
左上角有作者的自题诗一首:“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
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
”加深了主题的蕴意。
画中手执纨扇的仕女,高高地挽起发髻,美丽端庄,亭亭玉立,目凝远方,圆润的脸庞上流露出一丝怅然若失的轻愁和忧郁,显得无助和无奈。
美人可能从手中夏挥秋藏的纨扇想到自身青春难驻、世情可畏。
唐寅文徵明

• 唐寅,字子畏,又字 伯虎,自号六如居士。 苏州人,才艺过人。
沈周
•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 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汉族,长洲(今苏州)人。生 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岁。他是明 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传世作品有《庐山高 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庐山高图》纸 本、谈设色、纵193。8厘米,横98.1厘米,今藏台北故 宫博物院。 《庐山高图》祝贺老师陈宽70寿辰而创作的 巨幅山水。陈宽字盂贤,号醒庵,祖籍临江(今江西清江), 所以画家描绘江西庐山之高,象征老师的道德高尚,同时 表示对老师的崇高敬意(这种象征意义取自《诗经· 小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唐寅的山水画特色
• 唐寅画得最多也最有成就的是山水画。唐寅足迹 遍布名川大山,胸中充满千山万壑,这让他的画 具有吴地诗画家所无的雄浑之气,并化浑厚为潇 洒。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 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的描写亭榭 园林,文人逸士优闲的生活。山水画,大幅气势 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 由于 唐寅作画很少在画上注明年份,且他的画风变化 也不很有规律,所以很难推测他作画的时间,也 就难以按照时间来划分他的画风变化进程。
文徵明的山水画特色
• 文徵明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 自成一冰姿倩影图格。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笔源自沈 周、吴镇,兼取赵孟頫古木竹石法,笔墨苍劲淋漓,又带干 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 頫、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造型规整,时见棱角 和变形,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 • 设色多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这路细笔山 水属本色画,具装饰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气诸特征, 也奠定了“吴派”的基本特色。文徵明传世画作有《雨余春 树图》、《影翠轩图》、《洞庭西山图》》等。 • 文徵明的山水画文秀清雅文徵明的山水画给人以强烈感受,表 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上的追求,是画家对生活、对人生 的一种感悟和体味,是画家审美和品格的艺术再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唐寅中国人物画
摘要:在明代“吴门四家”中,唐寅称得上是一位在多种艺术领域都取得卓越成就的艺术家。
本文结合其生活境遇、绘画经历和艺术追求,对于他几幅典型的代表作进行了相关的论析,其主要目的在于阐明唐寅的人物画在题材、意蕴、形式等方面的发展和贡献。
关键词:唐寅;国人物画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150-01
一、唐寅概述
(一)生平简介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
江苏苏州人。
唐寅技艺全面,山水、花鸟、人物、书法、诗词无所不精,他的绘画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称“吴门四家”或“明四家”。
诗词曲赋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
(二)生平境遇
唐寅出身于平民之家,唐寅自幼聪明伶俐,才气奔放,能诗擅画,十六岁便高中秀才第一名,十九岁娶了苏州名贤徐廷瑞之女徐氏。
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南京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到
考场舞弊案牵连不幸被贬为吏。
唐寅31岁开始“千里远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闵、赣七省。
后来贫困之下,以卖画为生。
晚年生活困顿,54岁病逝。
二、唐寅中国人物画艺术
唐寅的性格狂放不羁,在绘画中则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他同时吸收了院派和文人画的长处,开创了一条能表现自我精神的独特画风,行笔秀劲缜密,具有潇洒清逸的气韵,尤其在人物画上有很高的造诣。
(一)唐寅的绘画风格
唐寅擅画山水、人物、花鸟,他的山水早年跟随周臣学画,后来师法李唐、刘松年,并对其不断地加以变化,画中崇山峻岭,近景线条皴法拖泥带水皴,笔法纯熟,笔墨细秀;远景用淡墨披麻皴渲染,有淡墨轻岚的意境,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
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其早期以工笔重彩为主,用笔工细、劲利、设色艳丽,后又兼长水墨写意,洗练流畅,笔简意赅。
(二)唐寅的人物画题材和意蕴
一般来说,特定时代的客观方面和画家的主观因素制约着绘画题材的选择。
时代氛围特别是绘画接受者的审美趣味、画家本人的经历、际遇和自身性格特点等都会对创作题材的选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
影响。
唐寅的人物画自然而然的具备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特点,他多取材于高人雅士、神仙故事、宫伎、歌伎一类。
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线条劲细,敷色妍丽,气象高华,出自南宋院体画。
如《王蜀宫妓图》。
另一种是从南宋的院体中脱胎出来,笔墨流动爽利,转笔方劲,线条抑扬起伏。
这类代表作品主要有《秋风纨扇图》、《李端端图》等,画风由工丽变为简逸高雅。
(三)唐寅中国人物画作品赏析
1.作品《王蜀宫伎图》
《王蜀宫伎图》(见附图一)又名《四美图》,是唐寅工笔仕女画中的精品,取材于五代前蜀后主王衍的时宫皆衣道服、顶金莲衣冠结霞的历史记载,反映了五代时蜀国的宫廷生活。
图中仕女在造型方面:体态匀称优美,削肩狭背,四人交错而立,平稳有序,通过微倾的头部、略弯的姿势和攀连的手臂,无形间形成了多样化和此起彼伏的紧密联系,加强了形象的生动感和韵律感,使画面显得更加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地向世人展示出宫廷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瞬间画面。
2.作品《秋风纨扇图》
《秋风纨扇图》(见附图二)是唐寅人物画另一格调的代表。
这幅画的笔墨流畅洒脱,线描起伏抑扬,富有韵律感。
画中用高度洗练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容貌较好的女子徘徊在山坡之上,手执纨扇,眺望远方,衣带自热而然地随风飘动,画面布景显得十分空阔。
整幅画给人以清丽脱俗的感觉。
全画主要运用白描手法,以淡墨染衣带,浓墨染发髻,枯湿浓淡恰到好处,从而形成了生动了墨韵,令人感到丰富的层层墨色。
3.作品《桐阴清梦图》
传世的《桐阴清梦图》(见附图三),以写意笔法描绘了一位远离尘寰的世外高人,他闭目养神,悠闲地坐在桐阴下休憩的情景。
唐寅的这幅画的左上角配上这首清丽的诗文是将自己的作画情感注进
了艺术形象中,从侧面点出了画上人物的自我宣泄心情,整体上达到了诗画融通的新境界。
从画法上是用白描手法,又不完全照习李公麟的白描手法,应该是南宋时的手法,因为我们所看到的是折芦描,画的非常流畅洒脱,线条精准到位。
三、唐寅人物画的新突破
(一)唐寅人物画的发展
中国人物画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画种,到了唐代已经高度成熟,无论世俗人物画还是道释人物画都取得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
而唐寅是在人物画创作呈现出衰退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创作的,他的人物画无论题材选择、作品意蕴和形式技法都比前代画家有所新突破。
(二)唐寅人物画的新突破
唐寅人物画的新突破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综合南北两派,弘扬了文人画的传统;第二,对传统价值体系的突破;第三,诗书画高度融合,形成了重个性、重独创的审美特征。
1.综合南北两派,弘扬了文人画的传统。
北方画派以李成、关仝、范宽为代表,画风深厚旷远,石体坚凝,风骨奇峭,气势雄伟;而南方画派以董源、巨然为宗师,画风柔和温秀,笔墨潇洒含蓄,水墨湿润华滋,远近感强烈。
唐寅的功绩就在于打破了门户之见,从笔法、气势、笔意和设色上,把南北两派不同的源流,扬长避短,
融合在一起,又吸收元画的长处,最后形成结构严谨,风骨奇峭,笔法秀逸,水墨淋漓,意境空灵的独特风格。
2.对传统价值体系的突破。
唐寅常常以宫妓等底层人物入画,表现了唐寅大胆而独创性地对传统价值体系的突破、疏离。
在唐宋元三代以仕女画成名的画家不胜枚举,但他们由于受正统观念的影响,多以宫女、命妇为表现对象。
而在唐寅的笔下,大量以烟花女子为题材的画家,创作了许多世俗性较强、体现市民阶层审美趣味的绘画作品,开创了堪称“世俗美”的仕女画类型。
唐寅在直接以宫妓、仕女为题材的画作《王蜀宫妓图》、《陶谷赠词图》和《李端端图》中,把这一类会被前代画家所不齿的社会底层女子作为表现对象,并把她们画得端庄秀美、清高不俗、格调高雅。
无论画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画面题诗所表现的情感,他都是以平等的欣赏的态度把她们当作可亲可敬的正面人物来加以精心描绘、表现。
3.诗书画高度融合,形成了重个性、重独创的审美特征。
唐寅天资聪慧、悟性极高加上他那狂傲不羁的奔放性格,诗书画对于他来说无所不通、无所不精。
四、结论
沈周、文徵明、仇英和唐寅合称的“吴门四家”中,唐寅称得上是一位无所不精的全能人才,本文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唐寅的生平概述、艺术追求、人物画新突破等方面进行了粗浅的探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唐寅的人物画将其绘画精神与画中人物做到了完美的融合统一,他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地位低下的女性和遭遇困蹇的士大
夫文人身上,通过自身丰富的文化涵养与广博的人生阅历,加之运用不同的表现技法,使得画作中洋溢着独特新颖、清新自然的艺术韵味和鲜明的文人情怀,因此,他的画作对于我们今天来说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和值得我们借鉴吸收的艺术创新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祖白.唐寅画集[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
[2]高木森.中国绘画思想史[m ]. 台北:三民书局,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