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物画.
第五讲中国古代人物画欣赏PPT课件

人物御龙帛画(战国)
又名《驭龙图》。这 是1973年清理湖南长沙 子弹库楚墓遗址时发现的 又一幅战国帛画。出土时, 帛画平放在椁盖板与棺板 之间,画面朝上,作为引 魂升开的铭旌。综合共存 器来判断,应是战国中期 的作品。
详见备注
8
画面正中描绘一高、冠蓄须男子,侧身直立,腰佩长剑,衣 衫飘动,精神抖擞地手执缰绳驾驭着一条巨龙;龙形似舟,昂头 向前,龙尾部站着一只白鹭;龙的身下有鲤鱼。人物头顶正中画 有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画中男子似为墓主人。作品主题也 是表现“升天”,不过不是由龙凤引导,而是由墓主人驾驭飞龙 升天。将龙身画成舟形,也许因为楚地多水,墓主人乘飞龙升天, 就如楚人所熟悉的乘飞舟一样,这是由龙表示的通天之道与由舟 表示的人间通达理想目的之路的合一。鲤鱼和白鹭,即是吉祥的 象征,由于它们都离不开水,也点明墓主人是生活在楚地多河泽 的水乡。画中,人、龙、和鱼都向左行进,与向右飘动的人物衣 衫、手执的缰绳以及舆盖上的三条飘带,构成画面上极强的动感, 很好地表达出人物乘龙迎风挺进的意境,希望墓主人的灵魂快速 进入天国。墓主人的侧面肖像。更具写实特征,这很容易使人想 起当时屈原的诗句:“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巍。”主要 人物以墨线勾勒并施以色彩,平涂为主,渲染为辅。其余则用白 描画出,这种详略不同的表现手法也是中国画的特色之一。
传统绘画艺术
1
第一部分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主要表现在彩 陶装饰,居址地画、岩画,以及其他一些 实用器物上的纹饰刻画方面,它们是远古 绘画的重要遗存,为我们展示了早期绘画 发展的一些状况。
3
考古工作者在仰韶文化的半坡村遗址上,出土了 大量的彩陶,一些陶器上已有人物纹样。其中有一件 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绘有人面形的图案,人面作圆形, 眼鼻形象非常生动,盆口略近“工”字形,盆口角两 边有两道交叉斜线,如衔小鱼状,头部两边各画小鱼, 成为非常别致的纹饰。这些距今五六千年的艺术品, 其内容和形式与当时的原始信仰、巫术祭祀、农耕渔 猎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精品美术】高中美术课件:中国古代人物画(共43张PPT)

三、体会中国人物画“以形写神”。
第一段:夜宴听乐
仔细观察,主人翁韩熙载的神态有何特点?
三、体会中国人物画“以形写神”。
第二段:观舞
韩熙载是 高兴的,还是 郁闷的?
三、体会中国人物画“以形写神”。
从人物的穿着中,你 看出了人物有何特点?
三、体会中国人物画“以形写神”。
油画用色丰富厚重。中国画用色轻淡。
欣赏中西方人物画名作,请比较它们的造型技法不同之处。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
意大利拉斐尔《圣母子》
油画以明暗面块造型为主。中国画以线造型为主。
欣赏中西方人物画名作,请比较它们在主客观表达方面的不同之处。
北宋梁楷 《太白行呤图》 法国安格尔 《莫瓦铁雪夫人像》
油画注重客 观的描绘。中国 画注重程式化表 现,以意趣为主
五代:顾宏中《韩熙载夜宴图》
第四段:清吹
第三段:休息
三、体会中国人物画“以形写神”。
第五段:送客
三、体会中国人物画“以形写神”。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李后主刚即位时,猜忌心很重,鸠杀了很多从北方来的大臣,韩熙载因为是北 方人,始终没有得到重用。韩熙载为逃避南唐李后主的猜疑而故意纵情声色。李 煜对韩熙载的放荡行为很不满意,就派画家顾闳中潜入韩家,仔细观察韩的所作 所为,然后画出来给他看。这幅画今天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画名就叫《韩熙载夜 宴图》。
四、体会中国人物画“意趣、神采”。 梁楷《六。 屈子行吟图 明 陈洪绶
四、体会中国人物画“意趣、神采”。 南宋:李嵩《货郎图》
四、体会中国人物画“意趣、神采”。 清黄慎《渔翁渔父图》
步辇图 唐 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
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历史

中国人物画的表现形式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多种风格和流派以及独特的绘画理论和造型体系。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人物画简介 中国人物画,是以人为研究和描绘对象的造型艺术。
中国人物画以其独特的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存在于中国画坛,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国人物画的起源问题,至今虽然还在历史研究中有待继续探索,但至少近千百年来,不论什么时期,对其传统的继承、创新与发展,都是我国历代艺术家的自觉与不自觉的使命和追求。
由于历代绘画艺人的不懈努力,在不失中国人物画固有传统特征的同时,通过不断创新,使中国人物画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在当今改革开放,国门向世界敞开之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的日益增多,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画特别是中国人物画科学地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使之得到了更好更快地发展,这种改革与创新,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摆脱了工具性束缚,逐渐认识到中国人物画的人文特征以及感性和创造性的本质,使得中国人物画更具有民族性、传统性、时代性。
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画坛绘画艺术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为世人所瞩目,为世界画坛艺术宝库添辉。
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历史 纵观中国绘画史,可以看出中国人物画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而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体系和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
从古至今,中国人物画既讲究传统的继承,又注重创新与发展,这可从千百年来中国人物画的绘画工具、材料,如画笔、纸帛质地、颜料质地;绘画诸多的表现技巧,如画面的布局结构、线条的虚实、粗细、设色的轻重渲染以及作品内容的表现手法等,各方面的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的演变中得到证明。
例如,过去中国人物画作品唯美,尤其是唯美女者居多,往往留步于外美,这种美是没有灵魂、没有个性的躯壳。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物画力求从外美到内美,从人物的形似到人物的神似,最终达到“神形兼备”的完美结合。
这可从中国人物画的历史演变中清晰地看出来。
中国古代人物画欣赏

簪花仕女图》 周昉 《簪花仕女图》
《簪花仕女图》(局部) 簪花仕女图》 局部)
顾闳中
902——970) 970) (902 970
五代时期南唐杰出画家,江南人,元宗、 五代时期南唐杰出画家,江南人,元宗、 后主时任侍诏。他擅长人物画和故事画, 后主时任侍诏。他擅长人物画和故事画, 《韩熙载夜宴图》是其代表作。
历代帝王图之北周武帝》 阎立本 《 历代帝王图之北周武帝》
周 昉
唐代杰出画家。 唐代杰出画家。字仲
京兆( 朗,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出身 京兆 今陕西西安) 于仕宦之家,官至宣州长史。 于仕宦之家,官至宣州长史。初 年学张萱,擅长肖像画, 年学张萱,擅长肖像画,其画风 衣裳简劲,彩色柔丽, 为“衣裳简劲,彩色柔丽,以丰 厚为体。 簪花仕女图》 厚为体。”《簪花仕女图》是其 代表作。
中国古代人物画欣赏
《人物龙凤图》 人物龙凤图》
顾恺之 (约345——406)东晋画家。 )东晋画家。
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 字长康,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出身 名门望族。精通歌赋词翰、书法音律, 名门望族。精通歌赋词翰、书法音律,多才 多艺, 画绝、才绝、痴绝”之称。 多艺,有“画绝、才绝、痴绝”之称。他的 绘画理论,是以“以形写神” 迁想妙得” 绘画理论,是以“以形写神”及“ 迁想妙得” 为核心的“传神论” 为核心的“传神论”,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 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传世作品《女史箴图》 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传世作品《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均是后人摹本, 《洛神赋图》等,均是后人摹本,画论著作 魏晋胜流赞》 论画》 有《魏晋胜流赞》、《论画》、《画云台山 记》。
归去来图》 陈洪绶 《归去来图》
) 任伯年 (1840—1896) 清末的一位绘画全才。 清末的一位绘画全才。名 浙江山阴人。 颐,浙江山阴人。擅长人 亦擅花鸟、山水。 物,亦擅花鸟、山水。画 风明快清丽, 风明快清丽,雅俗共赏。
中国传世人物名画全集中国传世人物画

新石器时期(001-002)001 《人画鱼纹图》002 《舞蹈纹彩陶盆》战国(003-004)003 《人物龙凤帛画》004 《人物御龙帛画》西汉(005-006)005 《侯家属墓生活图》006 《鸿门宴图》007 《赵氏孤儿图》东汉(008)008 《乐舞百戏图》东晋(009-012)009 《列女传》010 《女史箴图》011 《洛神赋图》012 《斫琴图》北魏(013-015)013 《供养菩萨》014 《飞天》015 《屏风漆画列女古贤图》北齐(016-021)016 《仪卫出行》017 《北齐校书图》018 《本生故事图》019 《猎兽图》020 《乐伎与百戏图》021 《牧牛图》梁(022)022 《职贡图》隋(023-024)023 《授经图》024 《备骑出行图》唐(025-059)025 《锁谏图》026 《步辇图》027 《历代帝王像》028 《伏生授经图》029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030 《六尊者像》031 《宫乐图》032 《游骑图》033 《牧马图》034 《虢国夫人游春图》035 《捣练图》036 《挥扇仕女图》037 《簪花仕女图》038 《调琴啜茗图》039 《内人双陆图》040 《侍女图》041 《舞乐屏风》042 《宫女》043 《弈棋仕女图》044 《舞乐》045 《高逸图》046 《双骑图》047 《胡服美人图》048 《侍马图》049 《反弹琵琶图》050 《引路菩萨图》051 《金刚力士像》052 《观世音像》053 《说法图》054 《树下美人图》055 《各国供养人》056 《各国王子图》057 《男侍从图》058 《骑马人物图》059 《宾客图》五代(060-074)060 《卓歇图》061 《神骏图》062 《韩熙载夜宴图》063 《阆苑女仙图》064 《勘书图》065 《重屏会棋图》066 《文苑图》067 《宫中图》068 《琉璃堂人物图》069 《仙女乘鸾图》070 《罗汉图》071-1 《十六罗汉图》(之一)071-2 《十六罗汉图》(之二)072 《八达春游图》073 《调马图》074 《菩萨头像》宋(075-156)075 《瑶台步月图》076 《莲舟仙渡图》077 《柳溪闲憩图》078 《槐荫消夏图》079 《二祖调心图》080 《番王礼佛图》081 《蕉荫击球图》082 《女孝经图》083 《蚕织图》084 《朝元仙杖图》085 《纺车图》086 《绣栊晓镜图》087 《清明上河图》088 《十八学士图》089 《五马图》090 《听琴图》091 《维摩诘像》092 《宋仁宗皇后像》093 《浴婴图》094 《四美图》095 《采薇图》096 《村医图》097 《杨贵妃上马图》098 《秋庭戏婴图》099 《杂技戏孩图》100 《妆靓仕女图》101 《罗汉图》102 《天女献花图》103 《补衲图》105 《博古图》106 《斗荼图》107 《夜宴图》108 《货郎图》109 《骷髅幻戏图》110 《文姬归汉图》111 《大傩图》112 《鹿鸣之什图》113-1 《唐风图》(之一)113-2 《唐风图》(之二)114 《文姬归汉图》115 《大士像》116 《晓雪山行图》117 《踏歌图》(局部)118 《王羲之玩鹅图》119 《秋江渔隐图》120 《孔子像》121 《竹涧焚香图》122 《西园雅集图》123 《憩寂图》124 《静听松风图》125 《夏禹王像》126 《八高僧故事》127 《布袋和尚图》128 《泼墨仙人图》129 《六祖斫竹图》130 《三高游赏图》131 《李白行吟图》133 《小庭婴戏图》134 《春游晚归图》135 《百子嬉春图》136 《竹林拨阮图》137 《松荫论道图》138 《观音像》139 《布袋和尚图》140 《老子图》141 《天官图》142 《地官图》143 《五百罗汉·布施贫饥》144 《牧牛图》145 《五百罗汉·洞中入定》146 《番骑猎归图》147 《初平牧羊图》148 《十六罗汉·降龙》149 《地藏十王图》150 《虎溪三笑图》151 《燃灯佛授记释迦》152 《田醉归图》153 《东丹王出行图》154 《猴侍水星神图》155 《十六罗汉·第二尊者》156 《明妃出塞图》辽(157-158)157 《骑射图》158 《采药图》金(159-162)159 《维摩演教图》160 《文姬归汉图》161 《西夏王妃供养图》162 《回鹘王子供养像》元(163-201)163 《归庄图》164 《消夏图》165 《梦蝶图》166 《中山出游图》167 《浴马图》168 《人马图》169 《红衣罗汉图》170 《秋郊饮马图》171 《调良图》172 《挟弹游骑图》173 《人马图》174 《临李公麟人马图》175 《高峰原妙禅师像》176 《狩猎人物图》177 《张果见明皇图》178 《人马图》179 《李仙像》180 《铁拐仙人像》181 《蛤蟆仙人像》182 《杨贵妃上马图》183 《扶醉图》184 《人马图》185 《伯牙鼓琴图》186 《渔父图》187 《芦花寒燕图》188 《雪夜访戴图》189 《九歌图》190 《瑶池仙乐图》191 《洛神图》192 《职贡图》193 《霜浦归鱼图》194 《杨竹西小像》195 《杜秋图》196 《朝元图》197 《庆有尊者像》198 《元世祖像》199 《元世祖后像》200 《搜山图》201 《十六罗汉图》明(202-318)202 《陶渊明像》203 《友松图》204 《杏园雅集图》205 《琴高乘鲤图》206 《归去来兮图》207 《归去来兮图,问征夫以前路》208 《关羽擒将图》209 《明宣宗行乐图》210 《四仙拱寿图》211 《达摩六代祖师像》212 《钟馗夜游图》213 《砺剑图》214 《聘庞图》215 《武侯高卧图》216 《月下吹箫图》217 《起蛟图》218 《一团和气图》219 《雪夜访普图》220 《刘海戏蟾图》221 《汉殿论功图》222 《云中送别图》223 《杂画册》224 《琵琶行图》225 《东山携妓图》226 《古贤诗意图》227 《题竹图》228 《宫中图》229 《伏生授经图》230 《山水图》231 《梅下横琴图》233 《歌舞图》234 《女仙图》235 《东方朔偷桃图》236 《琵琶美人图》237 《马球图》238 《吹箫女仙图》239 《溪山放艇图》240 《苏轼回翰林院图》241 《骑驴图》242 《听琴图》243 《老子骑牛图》244 《寒山拾得图》245 《胡人出猎图》246 《醉饮图》247 《秋林觅句图》248 《汉钟离像》249 《流民图》250 《春泉小隐图》(局部)251 《货郎图·春景》252 《货郎图·夏景》253 《货郎图·秋景》254 《货郎图·冬景》255 《临戴进谢安东山图》256 《湘君湘夫人图》257 《惠山茶会图》258 《泉石高闲图》260 《孟蜀宫妓图》261 《秋风纨扇图》262 《杏花仕女图》263 《东篱赏菊图》264 《牡丹仕女图》265 《嫦娥执桂图》266 《临韩熙载夜宴图》267 《临李公麟饮中八仙图》268 《吹箫图》269 《李端端像》270 《招仙图》271 《玉洞仙缘图》272 《人物故事图》273 《桃村草堂图》274 《桃源仙境图》275 《修竹仕女图》276 《捣衣图》277 《临肖照中兴瑞应图》278 《清明上河图》279 《幽居乐事图》280 《南极老人图》281 《谪仙玩月图》282 《竹亭对棋图》283 《春庭行乐图》284 《红拂图》285 《人物山水图》286 《罗汉图》287 《佛像轴》288 《涅磐图》289 《明宣宗坐像》290 《达摩面壁图》291 《漉酒图》292 《三教图》293 《达摩图》294 《六祖像》295 《观音图》296 《山水花卉人物图》297 《千秋绝艳图》298 《瑶池仙剧图》299 《渊明醉归图》300 《三驼图》301 《杏园宴集图》302 《藏云图》303 《云中玉女图》304 《吹箫仕女图》305 《顾梦游像》306 《张卿子像》307 《葛一龙像》308 《徐光启像》309 《庵簪花图》310 《麻姑献寿图》311 《戏佛图》312 《发图》313 《对镜仕女图》314 《授徒图》315 《南生鲁四乐图》316 《陶渊明故事图》317 《仕女图》318 《芭蕉美人图》清(319-521)319 《乾隆洗象图》320 《乞巧图》321 《无量寿佛图》322 《扑蝶仕女图》323 《仕女图》324 《奚官放马图》325 《洛神图》326 《东坡博古图》327 《踏雪寻梅图》328 《进酒图》329 《康熙南巡图》330 《醉儒图》331 《人物图册》332 《弄胡琴图》333 《朝妆缓步图》334 《豳风图》335 《秋林舒啸图》336 《罗汉图》337 《幽篁坐啸图》338 《王原祁艺菊图》339 《王世祯放鹇图》340 《芭蕉仕女图》341 《双英图》342 《乔元之三好图》343 《豪家佚乐图》344 《石谷骑牛图》345 《仕女图》346 《历朝贤后故事图》347 《孔子圣迹图》348 《杂画册》349 《乞儿图》350 《胤行乐图》351 《天山积雪图》352 《白描仕女图》353 《西园雅集图》354 《弄莺图》355 《小青小影图》356 《梅边吟思图》357 《李清照小像》358 《幽栖图》359 《对牛弹琴图》360 《山桥小坐图》361 《人物图》362 《人物图》363 《乾隆朝服像》364 《孝庄文皇后朝服像》365 《莲塘纳凉图》366 《负担图》367 《大士图》368 《婕妤挡熊图》369 《瞎子说唱图》370 《罗汉图》371 《月曼清游图》372 《白描仕女图》373 《华清出浴图》374 《持节仕女图》375 《孟母断杼教子图》376 《三娘子图》377 《贤母图》378 《仕女图》379 《连生贵子图》380 《十六罗汉图》381 《庐山观莲图》382 《纨扇仕女图》383 《戏婴图》384 《巴蔚祖像》385 《采桑图》386 《八子观灯图》387 《蛤蟆仙人图》388 《秋闺思妇图》389 《钱东像》390 《竹下仕女图》391 《元机诗意图》392 《宫娥梳髻图》393 《秋风纨扇图》394 《靓妆倚石图》395 《惜花图》396 《仕女图》397 《红楼梦人物图》398 《仕女图》399 《平安春信图》400 《弘历观画图》401 《大阅读》402 《玛斫阵图》403 《射猎图》404 《阿玉锡持矛图》405 《允礼像》406 《李香君小像》407 《湔裙图》408 《梧桐仕女图》409 《朝云小像》410 《九日行庵文燕图》411 《好消息图》412 《倚栏图》413 《姚燮忏绮图像》414 《十二金钗图》415 《柳荫仕女图》416 《昭君出塞图》417 《月下吹箫图》418 《罗浮梦景图》419 《柳下佳人图》420 《弄镯图》421 《南天雁影图》422 《镜影水月图》423 《自画像》424 《设色佛像图》425 《罗汉图》426 《蕃马图》427 《苏武牧羊图》428 《蹴鞠图》429 《捧花老人图》430 《渔翁渔妇图》431 《八仙图》432 《春夜宴桃李园图》433 《携琴仕女图》434 《麻姑捧壶图》435 《人物册》436 《果老仙姑图》437 《山鬼图》438 《易安像》439 《丁敬像》440 《荆蛮民图》441 《出浴图》442 《寇眉像》443 《梅下赏月图》444 《落花独立图》445 《皆大欢喜图》446 《观音图》447 《五老图》448 《听阮图》449 《仕女图》450 《太白醉酒图》451 《清平调图》452 《五羊仙迹图》453 《怡园主人像》454 《昭君出塞图》455 《四红图》456 《钟馗仕女图》457 《梅花仕女图》458 《蕉荫读书图》459 《雪窗仕女图》460 《雍正妃行乐图》461 《送子得魁图》462 《樱姹丹源图》463 《柳荫仕女图》464 《桐荫抚扇图》465 《湘夫人图》466 《元女授经图》467 《瑶宫秋扇图》468 《大梅诗意图》469 《临陈洪绶钟馗图》470 《采药图》471 《丁蓝叔小像图》472 《人物》473 《仕女图》474 《吹箫仕女图》475 《梨花仕女图》476 《芭蕉美人图》477 《扑蝶图》478 《牡丹仕女图》479 《蔡文姬》480 《吹箫引凤图》481 《灯下沉思图》482 《麻姑献寿图》483 《瑶池霓裳图》484 《华天跨蝶图》485 《绶砚作书图》486 《窦燕山教子图》487 《闺中礼佛图》488 《芭蕉仕女图》489 《人物》490 《烹茶洗砚图》491 《簪花图》492 《仕女屏》493 《慈母图》494 《对弈图》495 《荷塘仕女图》496 《柳下晓妆图》497 《花容玉貌图》498 《授书图》499 《仙姑图》500 《弄璋图》501 《西施浣纱图》502 《雪中送炭图》503 《祝翁呼鸡图》504 《老子骑牛图》505 《钟进士斩狐图》506 《人物图》507 《送子观音图》508 《沙山春像》509 《人马图》510 《钟馗插花图》511 《为陈文焯画三十小像》512 《梅花仕女图》513 《碧荫轩主人小像》514 《叱石成羊图》515 《桃园问津图》516 《秦赞尧像图》517 《油画仕女图》518 《沈麟元葑山钓徒像》519 《彭公像图》520 《无量寿佛图》521 《山水人物扇页》近、现代(522-550)522 《佛像图》523 《老僧》524 《布袋和尚像》525 《济公图》526 《十八罗汉图》527 《苏东坡像》528 《达摩像》529 《一苇渡江》530 《补履图》531 《乞食图》532 《槐堂韵者图》533 《读画图》534 《墙有耳》535 《刘海戏蟾图》536 《悠闲自乐》537 《石涛作画图》538 《人物》539 《南国诗人》540 《田横五百士》541 《悲秋》542 《箫声》543 《徐悲鸿夫人像》544 《泰戈尔》545 《愚公移山》546 《抚猫人像》547 《持花仕女》548 《牧童年图》549 《人物》550 《西藏空行母》。
中国传世人物画 隋唐五代

中国传世人物画隋唐五代中国传世人物画隋唐五代中国传世人物画隋唐五代隋代《授经图》隋展子虔绢本设色纵30.1厘米横33.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展子虔, 渤海(今山东阳信)人。
历北齐、北周、隋三个朝代。
具体生卒年不详,在隋朝曾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官职。
擅长画道释、人物、鞍马、楼阁和山水,在继承魏晋南北朝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突破成法,创立新意,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绘画大师。
唐朝张彦远评展子虔的此画:“细密精致而臻丽。
”从这一幅《授经图》中可以看出其刻画人物手法之高超。
《备骑出行图》隋佚名壁画纵90厘米横60厘米山东嘉祥英山徐敏行夫妇墓徐敏行夫妇墓是于1976年在山东嘉祥县英山发现的。
此壁画绘在墓室四壁与门洞内外。
有《徐侍郎夫妇宴享行乐图》、《徐侍郎出行仪仗图》、《徐侍郎夫人出游图》,以及侍卫、门吏诸像。
有人物、也有山水。
所画人物都用铁线描,平涂颜色。
着色以重彩为主,个别处兼施淡彩。
这里所选的是《出行图》中四个侍卫像,姿态不同,表情各异,用笔简练劲健,可见其独特风采。
  五代《卓歇图》五代胡瓖绢本设色纵33厘米横25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胡瓖(10世纪),契丹族人,定居范阳(今河北涿县)。
他善画人物、鞍马,主要描写契丹部族的游牧生活,对于马的骨骼体状、塞外的荒漠之景、牧羊犬的矫健勇武,都表现得无与伦比。
《卓歇图》描绘了契丹族可汗率部下骑士出猎后歇息饮宴的情景。
可汗与其妻关氏盘坐地毯上宴饮,侍从正执壶进酒献花,前有奏乐起舞者。
画面上有骑士多人或倚马而立,或席地而坐,马鞍上驮着鹅雁等猎物。
人物面相服饰具有契丹族特征,背景荒凉寂静,画面笔法古健雄劲,线条繁密,体现了当时北方画派的特色和契丹画师的独特画风。
“卓歇”二字不见经传,从《辽史》中的“卓帐”、“卓枪”之语,知“卓”为“立”之意,“歇”作“休息”解释,“卓歇”则可理解为立帐歇息的意思。
中国古代人物画欣赏

色彩的运用
色彩的运用原则
在古代人物画中,色彩的运用要遵循“随类赋彩”的原则,即根据对象的不同类别赋予不 同的色彩。同时,还要注重色彩的和谐与对比,使画面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
色彩的搭配与运用
古代人物画的色彩搭配非常讲究,常常使用对比色和邻近色的搭配,以达到画面色彩的平 衡和协调。此外,还会使用淡雅的色调来表现画面的清新和自然。
表现对象的形态和质感。
02 03
线描的起源与发展
线描起源于古代的帛画和壁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 立的艺术形式。在唐代,线描技法达到了巅峰,如《八十七神仙图卷》 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线描的特点
线描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变化,通过线条的组合和排列,能够表现出对象 的形态和神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当代人物画的探索与实践
多元发展
当代人物画在技法、题材等方面呈现出更加 多元化的趋势。画家们不断尝试新的绘画材 料和技法,以表达自己独特的艺术见解。同 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人物画也受到 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形成了更加开放和 包容的艺术氛围。
跨领域合作
当代人物画还注重与其他艺术领域的合作与 交流,如与摄影、雕塑、装置艺术等领域的 结合,创造出更具创意和表现力的作品。这 种跨领域的合作也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注入 了新的活力。
人物画的社会价值与意义
人物画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能 够反映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人物画通过描绘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文学名著等内容,传递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和历史知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人物画也具有很高 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成为收藏家和投资者追逐的对象。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色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色中国古代人物画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门类,自古以来就有着广泛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人物画在画面构图、人物造型、服饰、细节刻画等方面都有其独具特色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对于人物形象的表现更是形象逼真、气息生动,给人视觉上的震撼和感官上的享受,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以下是我的一些观点。
画面构图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画面构图有着独特的特色,常常采取平面构图,注重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
画面中的人物因为特殊的布局和排列,传达出强烈而流畅的节奏感,让人感觉到画面中人物非常的有生命力。
人物造型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人物造型,讲究“家谱式”、注重形象的逼真,很少采用夸张和变形手法。
人物的轮廓线条流畅而自然,形成动态美,并且注重人物的表情和姿态抒发出特定情感,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服饰中国古代人物画在描绘人物服饰时,非常重视服饰的细节和风格。
服饰的细节塑造、包括绸缎物料的纹理和花纹的表现、衣褶的折痕等等都非常精致。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服饰跟画的时期和文化有关,所以不同的服饰风格代表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细节刻画中国古代人物画往往能够表现出人物的气势和精神状态,注重细节的刻画和表达个性特点,描写得非常细腻动人,使人物形象异常真实。
总结在各种绘画门类中,中国古代人物画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艺术门类。
从画面构图、人物造型、服饰到细节刻画,中国古代人物画在每个方面都有非常独特的表现手法和特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官享受。
通过这些细节和人物,还可以了解到历史和文化的变迁,从而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中国古代人物画如此珍贵和具有文化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中 轉國 變人 ,物 畫畫 風是 及隨 畫政 法治 ,及 亦宗 隨教 之而 改興 變衰 。, 由 於 思 想 觀 念
八 明 末 至 清 , 為 人 物 畫 衰 微 時 期 。
七 入 明 以 後 , 為 人 物 畫 中 興 時 期 。
六 從 宋 末 至 元 代 , 為 人 物 畫 停 滯 時 期 。
(三)勾線: 工筆畫講究線條組織美, 線條必須表現物象的質 感、物體明暗和結構。 開始勾線要重頭部開始。
•頭部著色部驟
鼻唇耳眼畫法
先要勾頭髮,按頭髮生長規律分組一根根地描繪。勾頭髮顏色要濃,接近面部邊 緣處用筆要輕,勾好後才染黑色,由淺至深。 角落至眼尾收筆。 畫嘴唇先用稍濃黑畫唇中線,後用淡墨畫上下唇線。鼻、耳、面的輪廓線用赭墨 勾。 衣紋的線條按質地而定。深色厚衣服勾深線;淺色薄衣服勾淡線。
中國人物畫的表現手法:
人物畫以人物為主體的一種繪畫表現,以內容及形式兩種來分。
內容方面: 肖像畫、歷史人物畫、宗教畫、仕女畫、故事畫、風俗畫、風土 人情畫、神怪畫、諷刺畫、生活寫實畫、宣傳畫、廣告畫、插圖 等。
形式方面: 壁畫、屏幛、卷、冊頁、扇面等。 人物畫在所有繪畫部門中是最難表現的一種。人雖各有五官、四 肢、軀幹,然而形態卻因人而異,各有不同,正如顧愷之說: [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鳥……]。
紅樓夢 (工筆畫)
王鷹
服裝與人之關係:
服裝表示人種、國屬、個人地位、性質之有力工具。服裝隨朝代變更,上至帝王, 下至子民百姓,服裝各有制式,以分貴賤,何等身份,著何種衣服,以示區別, 不能亂穿。
明 張路 漁夫圖 138× 69.2cm 絹本設色 東京護國寺藏 清 王石谷 康熙南巡圖中的康熙在揮毫 絹本設色
中國人物畫
李錦葉 麥麗鳳 2002
最早發現之中國人物畫
最早的人物畫是戰國時代楚墓 內的一幅絹帛圖。距今有二千 多年,內容是描繪一位細腰長 裙的婦女,側身而立作合掌頂 禮之狀。在她的頭上有飛翔的 鳳鳥和獨足的蛇形夔正在搏鬥。 鳳代表和平與生命;夔代表邪 惡。表達了這婦女希望戰勝災 難。
戰國 人物龍鳳帛畫 31.2× 23.2cm 湖南省博物館北藏
(一)起稿: 有了題材,畫小草圖,選出理想 構圖。然後預備一張畫紙掛在牆 上,用炭筆起稿,以小草圖作樣 本,把大體描下來。經過揣摩, 邊畫邊修正構圖直至滿意。要深 入刻畫人物表情、姿態、衣紋、 背景等都要交代清楚,不能含糊。 (二)過稿: 工筆畫適宜用熟宣紙及熟絹畫, 絹覆放在畫稿上,透過燈光把畫 稿線條輕印於紙或絹上。
1 2 3
色彩側重裝飾性及趣味性。 重真實,傳達迅息及事實 反映。 唯美主義,哲學藝術。 毛筆、硯、墨、絹、紙、 水性顏料。 現實主義,科學藝術。 油畫筆、油性顏料、油畫 布。
(四)材料
1 2 3
毛筆毛長而尖圓,性柔軟。 油筆尖端多齊,平而扁, 毛硬。 落筆後,則不可改。 可再三塗改。
中國人物畫的缺失方面:
其 次 , 若 以 人 物 畫 發 展 而 言 , 又 可 分 為 以 下 幾 點 :
四 自 五 代 直 隸 明 清 , 為 文 學 化 時 期 。
三 自 三 國 迄 於 唐 , 為 宗 教 化 時 期 。
二 自 三 代 至 秦 漢 , 為 禮 教 化 時 期 。
期 發 中 一 。 展 國 過 人 上 程 物 古 時 屢 畫 代 有 的 至 所 演 三 變 變 代 , , , 根 根 為 據 據 人 繪 畫 物 畫 畫 史 萌 的 記 芽 本 載 期 質 , : , 歷 可 史 劃 悠 分 久 為 , 四 其
(四)、鼻 孔等由淺到深逐層烘染至烏黑。 深色衣服用淡點烘染,白衣 用白粉烘染明處,淺衣服不用 打底色。
(五) 色: 只畫 按名部位顏色平塗上去,由 淺至深,最後用烘染分出立 體明暗效果。
※烘染— 使用兩支筆,一支蘸 濃色,一支蘸乾淨水。濃筆
變化效果。
中西人物畫之比較: 中國
(一)對自然的想法 1 2 欣賞自然,求精神滿足。 重精神、喜靜退。
西方
征服自然,求物質滿足。 重物質、喜動進。
(二)人生觀
1
2
古樸、高雅、以德為重。
為修身、達到物我兩忘渾 然境界。 線為主,色為輔。
滿足慾望、重功利。
主理智、重學科分析,求 現實。 光與影,重立體。
(三)繪畫特色
規,故無法自由創作。
•
第四,中國人物畫之色彩,專注重裝飾趣味化,與光之變化毫不相關,因此 容易產生死板、單調、生硬。 第五,中國人物畫之技法過於保守,一味仿古,力追古法、不肯創新。
•
• 第一,中國人物畫,不重測量解剖,對人體骨骼之組織,筋肉之運動,缺乏 真正了解,只專注顏面之描寫,對於身體四肢各部份,往往忽略而不重視。 第二,中國人物畫,缺乏透視方法,遠近不分,甚至於有反透視作用;遠者 人物反比近者大,又因名物大小之比例,安置之遠近,不合透視法,因此缺 乏空間感。
•
•
第三,中國人物畫之傳授缺乏科學方法,專靠師承口授或心傳,此外學畫唯
五 入 唐 到 宋 中 葉 , 為 人 物 畫 黃 金 時 期 。
四 自 漢 到 隨 末 , 為 人 物 畫 成 熟 期 。
三 自 晉 到 隨 末 , 為 人 物 畫 發 展 期 。
二 自 漢 至 三 國 , 為 人 物 畫 成 長 期 。
一 上 古 時 代 至 三 代 , 為 人 物 畫 萌 芽 期 。
中 國 人 物 畫 的 演 變
. . . . . . . .
. . . .
中國工筆人物畫特點:
中國人物畫在形式上分 為工筆人物、半 工意 人物和寫意人物。 工筆人物畫:刻劃工細, 以線條為主要結構,線 條均勻,宜作重彩。適 合描繪古代生活題材, 畫面艷麗堂皇。
牛郎織女圖 (工筆畫) 王鷹
中國古典人物畫畫法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