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级下数学教案:测量 认识10米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备课教案一、课标对本单元的要求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初步认识小数的过程,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读写小数。
2、结合具体情境比较小数大小并发展数感。
二、单元分析本单元是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感悟小数的含义.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本单元的小数教学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出现,便于学生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进行小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
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
三、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小数。
2、认识小数的学习过程。
3、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难点:1、小数部分位数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认识小数》整体感受课及尝试研究课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数知识的首次课,因此安排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场景入手,创设各种活动,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写小数,并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下经历通过商品价格认识小数的过程过程与方法:学会认识小数。
2. 能正确地读、写简单的小数。
能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体会合作交流的学习经历。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炫我两分钟:讲小数的故事: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数学王国,在这个国度中,四处都是数字、数学符号,其中小数点也生活在这里。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实际测量课件

第四单元 毫米和千米
第2课时 实际测量
新课导入
在操场上测量出10米长的一段距离。
10个人手拉手,看一看有多长。 我们10个人手拉手……
估测一下,校园里从哪儿到哪儿大约有10米长。
小组合作测量。
(1)测量自己一步的长是多少厘米。
用平时走路的步子,多测几步, 算出平均一步大约有多长。
分放学。 分回到家。 分钟。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雨水打在窗户上,发出嘀嗒,嘀嗒的声响。这天空好似一个大筛子, 正永不疲倦地把银币似的雨点洒向大地。远处,被笼罩在雨山之中的 大楼,如海市蜃楼般忽隐忽现,让人捉摸不透,还不时亮起一丝红灯, 给人片丝暖意。 ►七月盛夏,夏婆婆又开始炫耀她的手下——太阳公公的厉害。太阳 公公接到夏婆婆的命令,以最高的温度炙烤着大地,天热得发了狂, 地烤得发烫、直冒烟,像着了火似的,马上要和巧克力一样融化掉。 公路上的人寥寥无几,只有汽车在来回穿梭奔跑着。瓦蓝瓦蓝的天空 没有一丝云彩,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 使人觉得憋气不舒服。外面的花草树木被热得打不起精神来,耷拉着 脑袋。
►为你理想的人,否则,爱的只是你在他身上找到的你的影子。 ►有时候,我们愿意原谅一个人,并不是我们真的愿意原谅他,而是我们 不愿意失去他。不想失去他,惟有假装原谅他。不管你爱过多少人,不管 你爱得多么痛苦或快乐。最后,你不是学会了怎样恋爱,而是学会了,怎 样去爱自己。
►为你理想的人,否则,爱的只是你在他身上找到的你的影子。 ►有时候,我们愿意原谅一个人,并不是我们真的愿意原谅他,而是我们 不愿意失去他。不想失去他,惟有假装原谅他。不管你爱过多少人,不管 你爱得多么痛苦或快乐。最后,你不是学会了怎样恋爱,而是学会了,怎 样去爱自己。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2 测量统计活动|冀教版

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课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测量统计活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在二年级学生经历过“最喜欢的儿童节目调查”,并能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数据整理的基础上安排的。
本单元第一课时中结合实际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
本节课教材以全班同学为素材,安排了两个通过“测量”收集数据的统计活动。
1、测量全班同学的身高,教材设计了三个层面的活动,(1)实际测量并记录全班同学的身高。
(2)把全班同学身高的测量结果按5厘米一段整理并填在统计表中。
(3)把分段统计的结果,再分性别(男生、女生)整理到复式统计表中。
2、调查全班学生的体重。
教材提出调查活动的要求后,直接给出按男生、女生体重分段统计的复式统计表,以及全班同学体重分段统计的单式统计表。
同时,教材结合两个统计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交流分析从两个统计表中得到的信息。
二、教学目标:1、结合测量身高和体重的调查活动,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2、了解可以用“测量”的方式收集数据,能分段整理数据,并把结果填在统计表中。
3、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特征的活动中,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亲身经历用测量的方式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段整理的过程,并分析数据中的数学信息。
教学难点:分段整理数据形成复式统计表,并分析数据。
四、教学准备:测量身高的器材、多媒体课件、表格。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话:上节课我们调查并统计了同学们最爱吃的水果和蔬菜,你们还记得是用什么方法整理数据的吗?这节课我们用这些方法整理咱们班同学们的身高,看看能有什么发现?要想知道身高,我们就要进行测量。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测量统计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谈话,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活动探究活动1:测量身高统计活动1、实际测量并记录全班同学的身高(1)课前学生分小组,有秩序的测量每位同学的身高,并做好记录。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2实际测量

第二课时实际测量◆教学内容教材36~37页实际测量。
◆教学提示本节课的活动全部在操场上进行,活动的重点是让学生亲身体会并估测出10米的距离,知道1步的长是多少厘米,1分钟大约走多少米。
活动的难点是把握住自己平时走路的步子和速度。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把握每个活动的重点,指导学生有序有效地进行活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估测并用不同方式测量一段路程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较长距离以及获得自己步测数据和经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再用不同方法测量操场周长的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实践活动经验。
◆重、难点重点:根据自己的经验估测并用不同的方式测量出一段路程的长度。
难点:正确估测出一段路程的长度。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皮尺学具准备:皮尺◆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提问,谁能用手给老师比一比1米的长度大约是多长。
(学生张开双臂展示给大家)师再提问,咱们教室的长度有没有10米,(学生产生不同看法)师接着说,要想知道10米到底有多长一段距离,那就需要我们进行实际测量(板书实际测量),现在学生们排好队,跟老师一块儿去操场进行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学生对1米的长度认识,引出学生对10米的实际长度认识的不同意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知识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1、感知10米的长度。
①、学生排成两列,分别站在两旁观察:一名学生和老师一起在两列学生中间量出一段10米的距离。
②、让10名学生手拉手站成一排和10米比一比;再让10名学生肩并肩和10米比一比。
③、分组合作。
每个小组先用皮尺量出10米的距离,然后每个学生走一走,看看自己走完10米长的距离需要多少步。
设计意图:先在教师指导下体验不同方法,然后小组合作,使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活动,进一步获得自己步测的数据和经验,为下一步的估测提供有力数据。
④、根据以获得的经验和认知,让学生观察校园,估测一下校园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一段距离大约是10米。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体会并认识千米冀教版

三年级下数学教案体会并认识千米冀教版教学目的:1.结合自身生活阅历和熟习的事物,阅历看法千米、树立1千米长度的进程。
2.体会长度单位千米的含义,知道1千米=1000米,树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3.了解我国的历史文明,感受长度单位〝千米〞在生活中的普遍运用,学习从网上搜集数学信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先生树立千米的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估量物体的长度,添加先生对千米的理性看法。
教学进程:一、说话引入:上节课我们用米尺测量了10米有多长。
假设我们要测量一下玉村小学到南国商城的路程究竟有多长?用上节课的方法行不行?你有没有别的方法?依据先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的路程长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
明天我们就来看法千米。
二、创设情形,探求新知1、教员提出效果:预算一下你家到学校有多远。
请大家拿出上节课〝做一做〞第3题自己记载的结果,亲身算一算。
2、指名说一说自己预算的结果。
3、课件出示:丫丫、红红说话的内容。
4、师整理先生的回答,让先生估想::一米有多长?10米有多长?100米有多长?10个100米是多少?(先生闭眼想象)。
5、板书:1000米=1千米或1000M=1KM教员指出读时应留意如何停顿。
师领读,〔先生齐读两遍〕。
6、教员:前面我们学习的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都是十,而明天学习的进率却是1000,如何记忆进率呢?教员通知先生〔手指游戏〕,大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大拇指和食指之间距离较远,正好表示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
7、幻灯出示书上说一说:〝谁家到学校不到1千米,谁家到学校超越1千米?教员指名回答,据先生的回答,让先生回家时体验一下1千米究竟有多长。
8、前几天体育教员应用体育课组织先生绕操场跑道跑了四圈,每圈250米,实践是跑了多少米?谁来说说赛跑的感受?课件出示:规范操场跑道图。
教员:这个操场一圈400米,跑几圈就是1千米?〔先生入手计算〕。
9、师:万里长征是我国的意味,它究竟有多长?〔课件出示图片〕10、2021年在我国北京举行的28届奥运会,谁知道马拉松赛跑的路程是多少?〔课件出示〕11、教员:我国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那么东西和南北相距多远呢?〔课件出示:我国地图。
认识米并测量-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认识米并测量-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米的概念,并能正确读写“米”的词语;2.了解一些米的常见物体,并能根据实物判断其长度是否超过1米;3.掌握使用卷尺等简单测量工具进行米的测量;4.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米的概念,并能运用测量工具进行米的测量;2.难点:辨认一些米长的物体,并能够判断其长度是否超过1米。
三、教学内容1. 米的概念翻开课本P24页,告诉学生米是长度单位之一,常用“m”表示。
2. 一些米长的物体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找到一些米长的物体,例如课桌、黑板、门、操场等,让学生在心中模拟出1米的长度,比较这些物品是否超过1米,并练习正确地读写“一米”、“两米”等常见的长度。
3. 米的测量1.使用卷尺正确地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例如课桌、椅子、门等;2.制作一张“测量成长”的表格,记录每个学生的身高、臂展、腰围等,并让学生自己使用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并比较谁的尺寸发生了变化;3.让学生分组,自己出门寻找一些外界的物体,使用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并设计出简单的测量数据记录方式。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解释米的概念和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2.演示法:老师现场演示如何使用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测量的方法;3.个案研究法:让学生使用卷尺等工具对自身身高、臂展、腰围等进行测量,轻松地将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中;4.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组,让学生相互交流、查找并记录测量数据,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评价1.学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测量方式,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2.课堂上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反思和总结;3.在每个环节都设计相应的问答题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六、板书设计米的概念m一些米长的物体(教师先不给出物品)米的测量使用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测量成长身高、臂展、腰围等数据记录七、教学反思本堂课的教师主要采用了教师讲解、演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了米的概念、常见物品的长度和测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和实践操作。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实际测量冀教版

实际测量◆教学内容教材36~37页实际测量。
◆教学提示本节课的活动全部在操场上进行,活动的重点是让学生亲身体会并估测出10米的距离,知道1步的长是多少厘米,1分钟大约走多少米。
活动的难点是把握住自己平时走路的步子和速度。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把握每个活动的重点,指导学生有序有效地进行活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估测并用不同方式测量一段路程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较长距离以及获得自己步测数据和经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再用不同方法测量操场周长的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实践活动经验。
◆重、难点重点:根据自己的经验估测并用不同的方式测量出一段路程的长度。
难点:正确估测出一段路程的长度。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皮尺学具准备:皮尺◆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提问,谁能用手给老师比一比1米的长度大约是多长。
(学生张开双臂展示给大家)师再提问,咱们教室的长度有没有10米,(学生产生不同看法)师接着说,要想知道10米到底有多长一段距离,那就需要我们进行实际测量(板书实际测量),现在学生们排好队,跟老师一块儿去操场进行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学生对1米的长度认识,引出学生对10米的实际长度认识的不同意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知识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1、感知10米的长度。
①、学生排成两列,分别站在两旁观察:一名学生和老师一起在两列学生中间量出一段10米的距离。
②、让10名学生手拉手站成一排和10米比一比;再让10名学生肩并肩和10米比一比。
③、分组合作。
每个小组先用皮尺量出10米的距离,然后每个学生走一走,看看自己走完10米长的距离需要多少步。
设计意图:先在教师指导下体验不同方法,然后小组合作,使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活动,进一步获得自己步测的数据和经验,为下一步的估测提供有力数据。
④、根据以获得的经验和认知,让学生观察校园,估测一下校园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一段距离大约是10米。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年、月、日第1课时 24时计时法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使学生在探索、认识24时计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会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24时计时法,会运用24时计时法表示某一时刻。
教学难点:学会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相互交换。
教学过程:生活导入:介绍普通计时法(出示钟表)。
师:现在钟面上是几时?你可能再干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上午 8:00下午 8:00师:原来一天中有两个8时,一个是上午8时,一个是下午8时,这种计时方法是普通计时法。
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说说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a:17时30分《动画城》开始播放。
b:17时30分就是下午5时30分。
c:晚上7时《新闻联播》开始播放。
d:00:30《半边天》开始。
……师:这些节目预报表中用的还是普通计时法吗?这里用的是一种新的计时法——24时计时法(板书)。
介绍24时计时法钟面上只显示12时,所以同一时间在一天内显示上午和下午2次,常引起误会,因此邮局、交通、机场等部门计时时,都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
合作探究24时计时法:观察钟面:12时(夜里)说明:晚上的12时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也可以说成是0时。
24时计时法就是从0时计时了。
观察第二个钟面:转动到中午12时说说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发言小结,一天没有结束。
继续转动到12时说说你又发现了什么?在小组中和同学交流一下。
得出:时针在钟面上转2圈,就是一天,一昼夜有24小时。
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师小结:用24时计时法时,从夜里12时到中午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从中午的12时到夜里的12时,时针所指时数要加上第一圈走过的12小时。
如:下午2:30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为14:30或14时30分。
练习:练一练的1、2、3。
教学随笔:第2课时计算经过时间教学目标:知道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测量认识10米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较长距离,并亲身体验步测的过程。
2.会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估算一段路程的长度。
3.感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自身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
感知10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熟练进行估算10米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比一比1米多长。
目测教室的长和黑板的长,并估算它们的长度。
二、新授:
1.感受10米有多长。
(1)师生一起去操场,用皮尺测量出10米长的一段距离。
要注意对学生的测量方式进行指导。
(2)感知10米有多长。
通过多种方式丰富学生对10米长度的体验。
①可以让学生并排站在一起,看看10米长的距离可以站多少名学生。
②再让每个学生走一走,看走10米长的距离需要几步。
③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一段距离大约是10米。
三、测量操场的周长。
1.指导学生分组并决定测量方法。
如,可用皮尺量,可以步测,也可以先量出一段绳子的长度,再用绳子量等。
2.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重点让学生交流自己小组的测量方法、过程及测量的结果。
3.结合测量的结果,讨论哪种测量方法更好一些。
使学生了解到用皮尺测量既方便又准确。
四、做一做:
课本62页的做一做。
第1题:提出活动要求并指导计算方法。
让学生实际多走几次,求出平均值。
第2题:利用第1题的结果,让学生根据走的时间估算操场一周的长,然后与实际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
五、作业:
课本第62页的第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