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学案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学案

课题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备课人
张林
课时
1课时
日期
2011.9
学
习
目
标
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
理解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理解文化创新推动着社会实践的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文化创新的作用
预
习
效
果
检
测
(4)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实践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6)文化创新又不断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发展。
自我
学习
评价
特别提示: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它可以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2.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1)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①文化产生于社会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正确反映实践的发展、时代的要求。才能为社会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开辟道路,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实践,作为人们改造__________________的活动,是一种有_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性活动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学案(含答案)

5.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学案(含答案)第五课文化创新学案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课标要求学习目标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
1.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难点2.理解文化创新的作用。
重点3.明确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及文化创造的主体。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1文化发展的实质及必然性1实质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必然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1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试判断文化创新的源泉来自于作者的灵感。
提示错误。
文化创新需要文艺工作者的灵感,但这种灵感最终来源还是社会实践,因此,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1文化创新的意义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的作用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请思考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根本目的是一回事吗提示不是。
文化创新的作用是它既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1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2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试判断文化创造的主体是文化工作者。
第五课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与作用学案

第五课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学案【教学目标】一、明:(明确任务)1、举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阐述文化创新的意义。
【自主学习】二、知:(基础过关)(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
1、文化创新的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文化创新的源泉:。
人类在,创造出自己特有的。
离开了,文化就会成为、,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3、文化创新的动力:。
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提出,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准备了。
(二)文化创新的意义创新是。
1、文化创新。
(1)文化社会实践,又社会实践的发展。
(2),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保证。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1、文化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原因)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推动文化、、、,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文化创新的主体: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3、文化创新的具体要求(1)充分认识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
(2)关注最广大人民的群众的根本利益。
(3)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4)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三、懂:(疑难突破)1、区分文化创新的渊源和源泉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是唯一的来源,也是新文化的本质。
2、全面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1)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新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社会实践的发展,又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学案2:5.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5.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学习目标】1.识记文化创新的意义和作用。
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3.坚持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主体的观点。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自学研读教材至少两遍:先独立研读课本,再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记忆。
2.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3完成预习案,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填写到我的疑惑处。
4.对探究案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写出思路要点。
预习案一.知识梳理(具体要求:阅读,勾画标注,记忆,参见金版教程)二.预习自测判一判:1.文化创作的源泉来自于作者的灵感。
()2.文化创新的渊源和源泉是一回事。
()3.文化创新只是文化工作者的责任。
()4.文化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先进文化。
()三.整理巩固、构建体系四.我的疑问(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探究案探究点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将一生献给了音乐事业,深入基层,走进民间,创作出了《打起手鼓唱起歌》、《在希望的田野上》、《祝酒歌》等多首耳熟能详的歌曲。
专业人士称,“施光南的音乐最大特点就是旋律好,这都得益于他对民间音乐的积累,得益于他到各地采风记录下来的歌曲,这是他音乐创作的根基。
”(1)想一想:施光南为什么能够创作出深受人们喜爱的优秀文化作品?(2)说一说:文艺作品与社会实践之间是什么关系?(3)有人说,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对此,你怎么看?探究点二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2013年以来,云南省弥渡县积极在文化界开展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活动,这项活动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为主题,创新群众文化活动机制,搭建群众文化惠民大平台,打造群众文化乐民大舞台,着力培养各类人才,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文化建设成果。
2.5.1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学案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第1课时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学案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1.文化在______的过程中传播,在______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________。
2.文化创新是__________发展的必然要求。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______。
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______。
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______,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______,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____________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____________,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____________。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______。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__________和富有__________的重要保证。
***文化创新主要包括思想理论创新、文化观念创新、文化体制创新三个方面。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1.人民群众是____________的主体,也是________________的主体。
2.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应该自觉地投身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实践当中,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____________,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____________,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____________和丰富多彩的__________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在文化创新过程中,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和充分发挥文化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并不矛盾。
不能认为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
【学案】5.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政治导学案《文化生活》第五课第一课时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一、【预习提示,自主探究】班级姓名1、学习目标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
理解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理解文化创新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民族文化的繁荣。
通过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来完整地把握二者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2、学习重难点培养学生通过列举实例说明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说明文化创新对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的能力。
[自主探究] 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是为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体验、宣传和促进新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进程,由首都多家全国性文化团体发起并主办,面向全国的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
活动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倡导全国的媒体和宣传机构,策动全国的作家、诗人、电视人、摄影家、书画家、新闻工作者和经济科学界的专家学者,加盟大采风活动,深入调查研究,创作出反映世纪中国时代强音的优秀作品;弘扬经济建设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优秀单位,总结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先进经验;交流探讨地方经济发展、实践全民奔小康的成功之路有效途径;协助地方单位解决需要解决的部分实际困难。
(1)广大文艺工作者为什么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深入到各个领域进行采风活动?(2)当代文艺工作者面临的使命和职责是什么?二、【点拨拓展,课内探究】(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1、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2、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3、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三、【课内练习,诊断效果】1、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
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天下妙士,必有妙眼,渠见妙景,便会妙手写出来……无他,只因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若眼未有见,他决不肯放手便写,此良工之所永异于俗工也。
”这句话表明()A.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B.艺术创作是人脑特有的机能C.社会实践是艺术创作的惟一来源 D.艺术创作要通过偶然把握必然2、传统理论认为,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而袁隆平等科学家在实践中观察到的现象与此不符,于是大胆创新,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稻。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学案

编号:0308课题: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编审:齐波日期:2016年9月23日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3、理解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4、理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二、【重点、难点】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2、文化创新的意义三、【自主学习】见【基础自主落实】四、【课堂探究】【探究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与文化创新是什么关系?【探究二】小故事:在一条街上,三个裁缝开了三家裁缝店,每一家都想招揽最多的客人。
第一个裁缝挂出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缝。
第二个裁缝一看,觉得我要比他更高一点啊,于是做了一块更大的牌子,上面写道:我是全国最好的裁缝。
第三个裁缝想了想,难道我还能写是全世界最好的裁缝吗?想了半天,最后他做了一块很小的牌子挂出去,结果这条街上的客人都来第三家做衣服,前两家变得冷冷清清。
第三个裁缝的牌子上写的是什么?上面写道:我是这条街上最好的裁缝。
思考: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探究三】材料:《二泉映月》的曲作者叫华彦钧,乳名阿炳,江苏无锡人。
他从小随做道士的父亲在道观里长大,道士们做道场用的乐器竹笛、三弦、二胡、琵琶等乐器他逐渐地全都学会了。
十五、六岁时,他已成长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
1918年父亲去世,阿炳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雷尊殿的住持。
但年轻的阿炳经不住周围人的恭维、引诱,染上了一些不良的习惯。
1928年,他的双目失明,人们从此以后习惯地叫他瞎子阿炳。
由于社会动乱,生活无着,道产也变卖一空,他开始了流浪的卖艺生涯。
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种比乞丐强不了多少的流浪卖艺中度过的。
《二泉映月》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乐曲就象他凄凉悲惨的一生的真实写照,作品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
乐曲有时象对美好景色的回忆,有时又象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旧社会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学案13:5.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学习目标】1.识记文化创新的意义和作用。
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3.坚持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主体的观点。
【重难点】1.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重点·难点)2.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重点·难点)3.文化创新的作用。
(重点)【自学过程】【自我测评】1.中共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学习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
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
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2.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是由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
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的范围之内。
这说明()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和发展文化②脱离社会实践不可能实现文化创新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动力④民间艺术元素决定了文化作品的成败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3.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下列对文化创新的看法正确的是()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4.当人们忙于翻拍经典之时,有许多原创作品却非常火爆。
有人认为,与其频繁向经典作品“借光”,还不如多花点心思,让今天的原创成为明日的经典。
这种观点认为()A.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B.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C.否定传统文化才是真正的发展D.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是原创作品5.回首中华民族5 000年历史,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汉赋、元曲、明清文学,还有灿若群星的历史人物,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足以傲视天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0308 课题: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编审:齐波日期:2016年9月23日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理解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
4、理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二、【重点、难点】
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2、文化创新的意义
三、【自主学习】见【基础自主落实】
四、【课堂探究】
【探究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与文化创新是什么关系?
【探究二】小故事:
在一条街上,三个裁缝开了三家裁缝店,每一家都想招揽最多的客人。
第一个裁缝挂出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缝。
第二个裁缝一看,觉得我要比他更高一点啊,于是做了一块更大的牌子,上面写道:我是全国最好的裁缝。
第三个裁缝想了想,难道我还能写是全世界最好的裁缝吗?想了半天,最后他做了一块很小的牌子挂出去,结果这条街上的客人都来第三家做衣服,前两家变得冷冷清清。
第三个裁缝的牌子上写的是什么?上面写道:我是这条街上最好的裁缝。
思考: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探究三】
材料:《二泉映月》的曲作者叫华彦钧,乳名阿炳,江苏无锡人。
他从小随做道士的父亲在道观里长大,道士们做道场用的乐器竹笛、三弦、二胡、琵琶等乐器他逐渐地全都学会了。
十五、六岁时,他已成长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
1918年父亲去世,阿炳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雷尊殿的住持。
但年轻的阿炳经不住周围人的恭维、引诱,染上了一些不良的习惯。
1928年,他的双目失明,人们从此以后习惯地叫他瞎子阿炳。
由于社会动乱,生活无着,道产也变卖一空,他开始了流浪的卖艺生涯。
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种比乞丐强不了多少的流浪卖艺中度过的。
《二泉映月》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乐曲就象他凄凉悲惨的一生的真实写照,作品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
乐曲有时象对美好景色的回忆,有时又象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旧社会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像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
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
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淅飒飒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
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
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
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
(1)文化创新是否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为什么?
(2)阿炳的人生经历与《二泉映月》的创作过程体现了文化生活什么道理?
(3)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探究四】文化创新的要求?
【判断】
1、文化创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离开社会实践。
()
2、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
3、科技进步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4、文化创新的作用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
5、文化创新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6、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7、文化创新的主体就是文艺工作者。
()
五、【知识网络】
六、【达标检测】见《同步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