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推拿辨证施治感冒
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内容和分数

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内容和分数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是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一部分,旨在测试考生的临床技能水平和诊治能力。
其具体内容和分数分配如下:1. 诊断技能(分数权重约为30%):- 病史询问(分数权重约为5%):包括详细询问病症的起因、病情演变、症状特点等。
- 观察与望诊(分数权重约为5%):包括面色、舌象、眼底、脉搏等体征的观察与判断。
- 问诊与触诊(分数权重约为10%):包括脉诊、舌诊、肚脐诊等技能的应用。
- 辨证施治(分数权重约为10%):根据病情辨证,并制定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案。
2. 治疗技能(分数权重约为30%):- 中医药治疗(分数权重约为10%):包括草药配方的选择与制备、针灸治疗的操作等。
- 中药膏方制备与使用(分数权重约为10%):包括中药膏方的制备与使用的手法。
- 针灸治疗(分数权重约为10%):包括穴位定位、针刺操作和调整等技能。
3. 技术操作(分数权重约为20%):- 中医推拿按摩(分数权重约为10%):包括穴位按摩、摩擦、刮痧、拔罐等技术操作。
- 中医针灸操作(分数权重约为10%):包括穴位定位、针刺操作和调整等技能。
4. 临床技能(分数权重约为20%):- 临床常见病及病理知识(分数权重约为10%):根据常见病症,做出正确临床判断并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 医疗安全与法律规范(分数权重约为5%):掌握医疗法规与伦理规范,遵守医疗纪律。
- 危急病情处理(分数权重约为5%):在紧急情况下,进行适当的急救处理。
以上只是大致分配比例,具体考试内容和分数可能会根据不同考试机构和年份进行调整。
考生应当具体参照当年的考试大纲来进行备考。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感冒

感冒★★★
分型
症状
治法
方药(加减)
中成药
风寒感冒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痛,或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清涕,咽痒,咳嗽,痰吐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紧
辛温解表
宣肺散寒
葱豉汤(葱白、豆豉)
荆防败毒散(前胡、柴胡、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茯苓、枳壳、桔梗、甘草)
辛凉解表
宣肺清热
桑菊饮(桑叶、杏仁、芦根、菊花、栀子、连翘、薄荷、桔梗)
蛇胆川贝枇杷膏
急支糖浆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并见鼻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辛凉清润
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象贝、香豉、栀子、梨皮)
二母宁嗽丸
川贝枇杷露
牛黄蛇胆川贝液
咳嗽气粗,痰多黄稠,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热化痰肃肺
清金化痰汤(黄芩、山栀、桔梗、麦冬、桑白皮、贝母、知母、瓜蒌仁、橘红、茯苓、甘草)
清气化痰丸
蛇胆川贝液
蛇胆川贝枇杷膏
橘红丸
强力枇杷露
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午后咳甚,或伴五心烦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滋阴润肺
止咳化痰
百合固金汤(百合、生地、玄参、熟地、麦冬、白芍、贝母、百部、桂皮、当归、生甘草、桔梗)
百合固金丸
养阴清肺丸
咳嗽,痰多色白,痰滑易咳,晨起为甚,苔白腻,脉弦滑。
化痰止咳Βιβλιοθήκη 杏仁止咳糖浆或二陈汤咳嗽阵作,咳时引胁作痛,每因情志波动而增剧,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清肝泻肺
黛蛤散
清热解毒解表
清瘟解毒丸(大青叶、连翘、玄参、天花粉、桔梗、炒牛蒡子、羌活、防风、葛根、柴胡、黄芩、白芷、川芎、赤芍、甘草、淡竹叶)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指导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指导
中医专业核心笔记
中医内科学
一感冒
1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
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嗽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痰湿润肺-健脾化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虚-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1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痰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四哮证
(一)发作期1、寒哮-温肺化痰、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
喘汤。
(二)缓解期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脾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纳-金匮肾气丸、
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
(一)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感冒推拿

小儿感冒推拿小儿肺常不足,卫外不固。
遇到四时气候变化时,冷热失常容易感受外邪而致病。
根据其病因感冒可分为风寒、风热、暑湿三个证。
【病因】1 外感风寒寒邪偏寒,因为阴邪致收引,容易造成腠理闭塞。
2 外感风热感受风热之邪,因热为阳邪因而表现为偏热。
3 外感暑湿感受暑湿之邪,因暑多兼湿,湿困阻中焦,使脾胃失于和降。
【临床表现】风寒感冒为发热恶寒、无汗、头痛、流涕、喷嚏、咳嗽等症。
风热感冒为发热重、微恶风有汗、头痛鼻塞、流浊涕、喷嚏、咳嗽声哑、咽红肿痛、口干唇红、舌红苔薄黄、指纹浮紫。
暑湿感冒多见于夏天,高热少汗、头痛、身倦、胸闷、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或鼻塞流粘浊涕,舌苔白腻,指纹色紫。
【辨证论治】1 风寒感冒症候: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喷嚏、喉痒、口不渴、咽不红、苔薄白、指纹淡红。
治则:疏风解表散寒。
处方:揉外劳宫500 揉一窝风500 推三关300 清天河水500 开天门100 推坎宫100 运太阳100 揉耳后高骨100拿肩井30 按风门100 按肺俞100 按厥阴俞100 按肩井2 风热感冒症候:发热重、微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流浊涕、喷嚏、咳嗽声哑、咽红肿痛、口干唇红、苔薄黄、指纹浮紫。
治则:清热解表疏风。
处方:清天河水500 退六腑300 清肺经500 拿曲池50 拿合谷50 开天门100 推坎宫100 揉太阳100揉耳后高骨100 拿风池10 拿风府10 拿肩井103 暑湿感冒症候:多发于夏天、高热、少汗、头痛、身倦、胸闷、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或鼻塞不通流粘浊涕,舌苔白腻、指纹色紫。
治则:清热化湿解暑。
处方:清天河水500 清板门500 清大肠500 清脾经300 摩中脘300 推脊100 开天门100推坎宫100 揉太阳100 揉耳后高骨100 推下天柱骨3001.只要孩子的手脚是温的,一般暂时不会生病。
每晚给孩子洗脚或洗澡时,发现孩子的小脚凉了,就可能要生病了,这种情况多数是受凉了,赶紧给孩子煮生姜红糖水:一岁前的孩子,红糖水加一小片生姜煮就可以了,2-4岁的加2片姜,5岁以上加3片姜。
2013年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病种中医辩证治疗

一、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
感冒又有伤风、冒风、伤寒、冒寒、重伤风等名称。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体虚感冒1)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2)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
临床上多为痰声并见,很难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外感咳嗽: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内伤咳嗽1.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2.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3.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4 .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哮证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所引起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3.痰哮:涤痰除壅,降气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4.风哮:疏风宣肺,化痰平喘-华盖散缓解期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四、喘证喘病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严重者可由喘致脱出现喘脱之危重证候。
喘病古代文献也称“鼻息”、“肩息”、“上气”、“逆气”、“喘促”等。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实践技能第一站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实践技能第一站第一节感冒(一)常人感冒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笔试本证型为风寒束表)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笔试本证型为风热犯表)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笔试本证型为暑湿伤表)(二)虚体感冒1.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2.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第三十七节湿疮1.湿热蕴肤:清热利湿止痒——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2.脾虚湿蕴:健脾利湿止痒——除湿胃苓汤(笔试选方为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紫荆皮、地肤子、白鲜皮)3.血虚风燥:养血润肤,祛风止痒——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乌梢蛇第三十八节痔 1.风热肠燥:清热凉血祛风——凉血地黄汤(笔试证型名为风伤肠络,余同)2.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血——脏连丸3.气滞血瘀: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止痛如神汤4.脾虚气陷: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第四十二节崩漏(一)血热证1.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保阴煎2.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二)肾虚证1.肾阴虚证:滋肾益阴,止血调经——左归丸去牛膝,合二至丸2.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加黄芪、党参3.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三)脾虚证:补气升阳,止血调经——固本止崩汤(四)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调经——桃红四物汤加三七粉、茜草炭、炒蒲黄笔试崩漏的辨证论治分别为1.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2.肾虚证(1)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2)肾阳虚证: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加党参、黄芪(3)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3.血热证(1)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2)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4.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第四十三节闭经1.肾气亏虚:补肾益气调经——加减苁蓉菟丝子丸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营汤或圣愈汤或八珍汤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或补肾地黄丸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血府逐瘀汤5.痰湿阻滞: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笔试闭经的辨证论治分别为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血府逐瘀汤5.痰湿阻滞: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苍附导痰丸6.寒凝血瘀: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第四十四节痛经 1.气滞血瘀:理气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温经暖宫,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3.湿热瘀阻: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4.气血虚弱:益气补血止痛——圣愈汤加香附、延胡索5.肾气亏虚:补肾益气止痛——益肾调经汤6.阳虚内寒:温经扶阳,暖宫止痛——温经汤(《金匮要略》)笔试痛经辨证论治分别为1.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3.湿热瘀阻: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苡仁、败酱草或银甲丸4.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 5.肾气亏损:补肾益精,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6.阳虚内寒:温经扶阳,暖宫止痛——温经汤(《金匮要略》)加附子、艾叶、小茴香第四十五节绝经前后诸证 1.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2.肾阳虚:温肾扶阳,佐以温中健脾——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补肾扶阳,滋肾养血——二仙汤笔试绝经前后诸证辨证论治分别为1.肾阴虚证: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2.肾阳虚证:温肾扶阳——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二仙汤4.心肾不交:滋阴补血,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第四十六节带下病一、带下过多1.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2.肾虚证: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3.阴虚夹湿:益肾滋阴,清热止带——知柏地黄汤加芡实、金樱子4.湿热下注:清利湿热——止带方5.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白花蛇舌草、椿根白皮、白术笔试带下病——带下过多的辨证论治分别为1.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2.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3.阴虚夹湿:滋肾益阴,清热利湿——知柏地黄汤4.湿热下注: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5.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第四十七节胎漏、胎动不安1.肾虚证:固肾安胎,佐以益气——寿胎丸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去当归,加黄芪、阿胶3.血热证:滋阴清热,养血安胎——保阴煎加苎麻根4.跌仆伤胎:补气和血,安胎——圣愈汤合寿胎丸5.癥瘕伤胎:祛瘀消癥,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笔试胎漏、胎动不安的辨证论治分别为1.肾虚证: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2.血热证: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保阴煎3.气血虚弱: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4.跌仆伤胎:补气和血,安胎——圣愈汤合寿胎丸5.癥瘕伤胎:祛瘀消癥,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第四十八节产后发热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或解毒活血汤2.外感证:养血祛风——荆防四物汤加苏叶3.血瘀证:活血化瘀——生化汤加丹参、丹皮、益母草4.血虚证:补益气血——八珍汤去川芎,加黄芪笔试产后发热辨证论治分别为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或解毒活血汤2.外感证:养血祛风,疏解表邪——荆穗四物汤3.血瘀证:活血化瘀,和营退热——生化汤加味或桃红消瘀汤4.血虚证:补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第四十九节不孕症 1.肾虚(1)肾气虚:补肾益气,温养冲任——毓麟珠(2)肾阳虚:温肾补气养血,调补冲任——温胞饮或右归丸(笔试治法为温肾暖宫,调补冲任,余同)(3)肾阴虚:滋阴养血,调冲益精——养精种玉汤加女贞子、旱莲草(笔试治法为滋肾养血,调补冲任,余同)2.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血调经——开郁种玉汤3.瘀滞胞宫:逐瘀荡胞,调经助孕——少腹逐瘀汤4.痰湿内阻:燥湿化痰,理气调经——苍附导痰丸第五十一节肺炎喘嗽(二)变证1.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2.邪陷厥阴:平肝息风,清心开窍——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笔试治法为清心开窍,平肝息风,余同)第五十二节小儿泄泻(一)常证1.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2.湿热泻: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笔试书证型1、2互换位置,余同)3.伤食泻: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保和丸4.脾虚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5.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6.肝郁脾虚:疏肝理气,运脾化湿——痛泻要方合四逆散(笔试书无此证型,助理不考此证型)(二)变证1.气阴两伤:益气养阴——人参乌梅汤2.阴竭阳脱:回阳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第五十五节水痘(一)常证1.邪伤肺卫:疏风清热,利湿解毒——银翘散2.邪炽气营:清气凉营,解毒化湿——清胃解毒汤(二)变证(笔试书无变证情况,常证同,助理不要求)1.邪陷心肝:清热解毒,镇惊息风——清瘟败毒饮2.邪毒闭肺:清热解毒,开肺化痰——麻杏石甘汤需要特别说明,中医执业和助理第一站不一样的地方:(1)范围不一样:变证头痛,助理无内伤头痛——气虚头痛这个证型;颤证、瘿病、癌病助理不要求;脱疽、精癃助理不要求;闭经、产后发热、癥瘕助理不要求;肺炎喘嗽变证2证型、小儿泄泻常证的肝郁脾虚及变证的2证型、水痘变证2证型、痄腮助理不要求。
快速缓解秋冬季节感冒和肺炎的中医推拿法

快速缓解秋冬季节感冒和肺炎的中医推拿法中医推拿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在秋冬季节,感冒和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中医推拿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中医推拿法,帮助人们快速缓解秋冬季节感冒和肺炎。
一、鼻塞舒缓法鼻塞是感冒和肺炎常见的症状之一,影响呼吸畅通。
中医推拿中,有一个被称为“太阳突”的穴位,位于鼻翼两侧的凹陷部位。
使用中指或拇指在此处进行旋转推拿,每次持续3-5分钟,可以促进鼻塞的舒缓。
同时,也可以使用中医推荐的草药配合推拿,例如艾叶、薄荷等,具有疏散风寒、通窍的作用。
二、咳嗽缓解法咳嗽是感冒和肺炎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推拿中,有一个被称为“足三里”的穴位,位于小腿前侧,距胫骨前缘3寸处。
使用中指或拇指在此处用力按压推拿,每次持续3-5分钟,可以缓解咳嗽。
此外,通过按摩胸骨上的相关穴位,如“天突”和“厥阴俞”,也可以达到缓解咳嗽的效果。
三、肩颈活络法在秋冬季节,肩颈部位容易紧张和僵硬,引发感冒和肺炎症状。
中医推拿中,有一个被称为“风池”的穴位,位于颈背交界处,两侧有骨突,向后活动即可触摸到凹陷部位。
使用双手指腹在此处进行揉捏和推拿,每次持续5-10分钟,可以缓解肩颈部疲劳和紧张。
此外,还可以结合颈椎的推拿方法,如轻轻转动头部、屈伸颈椎等,以放松肩颈肌肉,促进血液循环。
四、背部推拿法背部是人体经络和穴位相对集中的区域之一,通过推拿背部有助于疏通经络、调整气血运行。
中医推拿中,可以使用掌心或拇指按摩背部起到缓解感冒和肺炎症状的效果。
具体方法包括揉捏、按压、拍打等,可用力适度,每次持续10-15分钟。
此外,还可以结合局部的穴位推拿,如肺腧、大椎等,有助于缓解咳嗽、喉咙痛等症状。
总结起来,中医推拿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经络和肌肉,缓解秋冬季节感冒和肺炎引起的症状。
然而,为了确保安全和效果,请在接受中医推拿前咨询专业医生或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并依据个人体质和身体状况进行选择和操作。
中医执业医师实践操作考试内容

选择题
在进行针灸治疗时,以下哪个穴位常用于治疗头痛?
A. 足三里
B. 合谷穴(正确答案)
C. 太冲穴
D. 关元穴
中药煎煮过程中,一般首次煎煮时间应为多久?
A. 10分钟
B. 20分钟
C. 30分钟(正确答案)
D. 45分钟
下列哪项是拔罐疗法的禁忌症?
A. 风寒感冒
B. 肌肉酸痛
C. 皮肤溃疡或破损(正确答案)
D. 湿气重
推拿手法中,“拿法”主要作用于哪个部位?
A. 骨骼
B. 肌肉与筋腱(正确答案)
C. 关节
D. 穴位
在进行艾灸治疗时,以下哪个穴位常用于调理脾胃?
A. 心俞穴
B. 肝俞穴
C. 中脘穴(正确答案)
D. 肾俞穴
中药配伍中,“相恶”是指什么?
A. 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增强另一种药物的药效
B. 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C. 两种药物合用,相互降低或丧失药效(正确答案)
D. 两种药物合用,产生新的毒性或副作用
刮痧疗法中,刮痧板与皮肤之间的角度应保持在多少度左右?
A. 15°
B. 30°
C. 45°(正确答案)
D. 60°
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医四诊之一?
A. 望诊
B. 闻诊
C. 触诊(正确答案)
D. 问诊
在进行中药饮片鉴别时,主要依据不包括以下哪项?
A. 形状与大小
B. 颜色与光泽
C. 气味与味道
D. 包装材质(正确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冒指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临床以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喷嚏,咽痒咳嗽、全身不适等为主要表现的外感疾病。
现代医学中的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参照本节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由于正气不足,肺卫机能失调,腠理疏松,或气温变化,调摄失宜,触冒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邪,邪气外感,侵犯皮毛肺卫,正邪相争于表而成感冒。
推拿治疗
1.治疗原则:解表散邪。
2.基本操作
(1)头面及颈项部操作: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术者行一指禅“小8字”和“大8字”推法,反复分推3~5遍。
继之指按、指揉印堂、攒竹、迎香、太阳、百会,每穴一分钟;结合抹前额3~5遍;用分推法在前额、目眶上下及两侧鼻翼,反复推5~8遍;从前额发际处拿至风池穴处做五指拿法,反复3~5遍。
行双手扫散法,约一分钟;指尖击前额部至头顶,反复3~6遍。
患者取坐位,术者立其体侧,用拇、食两指指面在风池穴上做拿法,再缓慢向下移动拿颈项两侧直至颈项根部,如此,由上自下反复8~10遍;从前发际开始到后发际处用五指拿法5~8遍;拿肩井,稍用力以酸胀为度,反复8~10遍。
(2)背部操作:
一指禅推法结合按揉,在双侧肺俞、定喘穴操作,每侧一分钟。
擦大椎,擦背部膀胱经(重点擦大杼至膈俞部位),透热为度。
(3)上肢部操作:
一指禅推法沿上肢太阴经和阳明经往返操作,结合按揉或拿揉尺泽、曲池、合谷、外关、鱼际穴,每穴0.5~1分钟;掌推上肢背侧手三阳经2~3分钟。
3.辨证施治
(1)风寒束表:患者仰卧位,术者手蘸少许润滑剂,在腹部揉、按1~3分钟;推印堂,揉攒竹、上星、头维、鱼腰各一分钟;一指禅推、揉迎香一分钟;揉按太阳0.5分钟;擦两鬓,揉风池两分钟;然后沿颈椎两侧向大椎方向推揉8~10次。
患者取坐位,术者在颈肩部反复揉、推、按、掖3~5分钟,推擦肺俞、按揉合谷各一分钟,拿曲池8~10次,拿捏肩井3~5次。
(2)风热犯表:由印堂向上星方向推运8~10次,然后揉按印堂、上星、神庭、太阳、攒竹、鱼腰、迎香各一分钟,推运颈两侧8~10次。
在颈肩部施以揉、按、推、摩、掖3~5分钟;揉风池、大椎,擦肺俞,掐按曲池、外关、合谷各一分钟,拿肩井3~5次。
注意事项
1.感冒是由风邪兼夹寒或热邪冒犯肺表所致,一般预后良好。
若体弱、病久者,可引发其他原有疾病。
推拿治疗能迅速发散表邪,缓解症状。
但对体虚、久病及重症患者,应配合药物治疗以求速愈。
2.在治疗时诸穴用泻法。
手法治疗的同时可合作中西药治疗。
3.在本病流行期间,室内可用食醋熏蒸。
4.进食宜清爽、易消化,并多饮水避免受凉、过劳,注意保暖、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