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重点
2023年全国中医药执业医师考试大纲

2023年全国中医药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一、考试概述2023年全国中医药执业医师考试是中医药领域的重要考试之一,旨在评估考生的中医药执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
本次考试将依据以下大纲进行设置,涵盖中医药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方剂学、中西医结合与基础知识等方面。
二、考试科目及内容1. 中医药理论1.1 中医基本理论1.2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1.3 中医诊断学1.4 中医治疗学2. 方剂学2.1 方剂基础知识2.2 方剂应用与疗效评价3. 中医诊断学3.1 中医四诊合参3.2 中医辨证施治4. 中医治疗学4.1 针灸理论与基本技能4.2 中医推拿按摩理论与基本技能4.3 中医内科治疗学4.4 中医外科治疗学5. 中西医结合与基础知识5.1 中西医结合理论5.2 中西医结合诊断学5.3 中西医结合治疗学5.4 中医药基础知识三、考试形式本次考试采取计算机化考试形式,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释题和案例分析题等。
考试时间限制为180分钟。
四、考试要求1. 考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中医药理论知识,能够准确理解中医理论,并能运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中。
2. 考生需要对方剂学有所了解,包括方剂的基本知识、应用方法及疗效评价等。
3.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进行中医四诊合参和辨证施治等工作。
4. 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针灸、推拿按摩等基本技能,了解中医内科和外科治疗学的基本原理。
5. 考生对中西医结合原理和方法有所了解,并能运用于临床实践。
6.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药基础知识,包括中药学、药物学、中医学史等方面的内容。
五、考试评分标准1. 选择题和填空题采取计分方式,每题得分相等。
2. 解释题依据答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条理性进行评分。
3. 案例分析题评分依据考生对病情分析和治疗方案的全面性和合理性进行评价。
六、考试准备建议1. 考生要充分了解考试大纲,确定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2. 应结合实际病例进行学习和分析,提升对中医药理论的应用能力。
中医执业医师各科目考试重点分析份

中医执业医师各科目考试重点分析(一)份中医执业医师各科目考试重点分析 1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目比较简单,问法比较直接,是提分的科目。
考试题目各个单元均有涉及,重点集中在阴阳、五行、脏腑、六*、虚实真假、体质等,最后的防治和养生两个单元也都有涉及,防治和养生是中医的重要内容,每年的复习都不能忽视。
今年中医基础理论难题考查很少,比如阴阳简单的考了四季阴阳的划分和属于阳的症状,而没有考查互根、对立这些较难的知识点,但是以后的考试要注意复习。
对于简单科目复习的时候要全面,易混的知识点需熟练掌握,尤其是B型题,简单但易错。
中药学考试侧重点主要是考查中药的功效、主治和中药的特殊用法。
今年中药对于配伍关系和十八反、十九畏基本没有考查,但却是复习的重点内容。
中药的功效和主治是每年考试的重中之重,占据中药学的大部分分数,因此在以后的复习当中,要把功效主治作为重点复习方向。
西医内科学主要考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学习西医内科学之前可以先学习一下西医基础知识(如系统解剖学、诊断学基础、生理学),大致要了解西医疾病的病因,在后期诊断和治疗方面会更容易理解,记忆。
中医诊断学主要是考查基础诊断和病证的鉴别。
要求的记忆量很大,但是应用于临床很有帮助,这就需要我们耐下心来去学习。
方剂学主要是考查方剂的组成和主治。
今年方剂学考查组成的比例相对较小,但是千万不要认为组成不重要。
根据往年的.经验,组成能占据方剂学将近一半的分数,一定不可掉以轻心。
方剂学的考题出题点比较细,这就要求我们复习方剂时一定要全面,知道具体主治病症。
另外方剂的特殊配伍应用,现在也是出题重点。
诊断学基础各个单元都有涉及,但是今年出题并不难。
心电图和影像学检查考查的也都是表浅知识。
例如:①心电图中__心室除极、复极时间的是?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直接X线征象是?其它的实验室检查和症状学也是侧重点,一定要掌握具体的指标是针对于哪个疾病有意义。
中医内科学考查侧重点一定是辨证论治,难点在于考查病例题,需要我们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做出判断,做到会辨病,能辨证,懂治法,知方药。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1.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穡”,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3.事物属性五行系统归类表(那个表的内容必须全部牢记!)4.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5•《难经》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如以火行为例,生我者为木,我生者为土,这样就称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
6.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7•《内经》称作“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如以火行为例,克我者为水,我克者为金,这样就称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
8.五行制化,是一种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
故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
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9.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
即相克太过。
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
10.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又称“反克”。
11.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
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现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色赤,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
12.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
13.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因而称为“五神脏”。
故其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14.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
15.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
17.脉为血之府,营气与血液并行于脉中,18.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202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范围及科目

一、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科目内容:
1、第一单元:传染、精神神经、内分泌、药理学、生理、生物化学、医学法规、医学伦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心理学、预防医学、医学免疫学;
2、第二单元:传染、病理、精神神经、内分泌、呼吸、泌尿内科、消化、心血管、血液、生理、生物化学、运动系统、医学免疫学;重点需掌握呼吸、心血管这两个科目,分值较高;
3、第三单元:精神神经、泌尿、消化、心血管、血液、症状体征、运动系统、药理学;有句“得消化者得天下”的说法
4.第四单元主要考查了女性生殖系统、儿科、精神神经,重点掌握女性生殖系统和儿科,这两科分值比例较高,而且多数题目难度适中。
二、临床助理医师考试科目内容:
1.第一单元:以精神、血液、循环、呼吸、运动、内分泌等其他相关系统为主。
2.第二单元:以基础、儿科、妇产、传染、泌尿、其他等为主。
注意:医师考试每个单元考查的科目,每年可能会有所变动,以上可作为参考。
三、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科目内容:
1、中医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2、中医临床医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
3、西医及临床医学:诊断学基础,传染病学,内科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
四、中医助理医师考试科目内容:
第一单元考试科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西医诊断学、西医内科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传染病学
第二单元考试科目: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知识点汇总

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一平喘固本汤 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扶阳固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精华汇总中医内科速记中医内科笔记(中医很多选择是对证型方药的考 试,所以有基础的一背这个歌很多主方药就能记下 来,对考试有很重要的意义大部分病证一个歌就能把 它的证型方药记下来。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香蕾,阴虚蕨蕤气参苏。
1.风寒束表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蕾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一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蕨蕤汤化裁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痰湿二三痰热清,肝火 蛤泻肺阴沙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 散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一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一二陈平胃散合 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 泻白散7,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三、哮病: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虚哮 固本肺脾六,肺肾两虚生金水。
1、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 青龙汤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 半夏汤4、味5、6、7、—刖八、、四、喘证:喘寒麻华肺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 生脉肾虚匮,喘脱参附送锡丹。
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一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一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证6、肺气虚耗证7、肾虚不纳证8、正虚喘脱证 黑锡丹,配合蛤蛤粉五、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苇痈溃梗复清肺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一银翘散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六、肺捞:肺捞阴方月华丸,虚火百合秦充汤,气阴 保真苓术数,阴阳俱损大造丸。
中医执业医师高频考点

中医执业医师高频考点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源远流长。
中医执业医师是指具有中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从事中医诊疗工作的医师。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是中医行业的重要考试之一,下面将从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高频考点进行分类介绍。
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重要考点之一。
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病证学、中医方剂学等方面。
其中,中医基本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诊断的基础,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舌诊、脉诊等。
中医病证学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包括中医病因病机、病证辨析、病证治疗等。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包括中药学、方剂学、药物配伍等。
二、中医诊疗技能中医诊疗技能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重要考点之一。
包括中医诊断、中医治疗、中医预防等方面。
其中,中医诊断是中医诊疗的基础,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舌诊、脉诊等。
中医治疗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
中医预防是中医保健的重要手段,包括中医养生、中医药膳、中医按摩等。
三、中医药学中医药学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重要考点之一。
包括中药学、方剂学、药物配伍等方面。
其中,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基础,包括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用法用量等。
方剂学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包括方剂的组成、配伍、用法用量等。
药物配伍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技能,包括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的禁忌等。
四、中医伦理法律中医伦理法律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重要考点之一。
包括中医伦理、中医法律等方面。
其中,中医伦理是中医执业医师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包括医德医风、医疗纪律等。
中医法律是中医执业医师必须遵守的法律规定,包括中医法、医疗纠纷处理等。
总之,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是中医行业的重要考试之一,考试内容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疗技能、中医药学、中医伦理法律等方面。
考生应该全面掌握中医学科知识,注重实践操作,提高综合素质,才能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考试内容

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考试内容
1.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知识,中医基本理论、中医症状诊断、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辨证论治等方面的知识。
2. 中药学知识:包括中药的基本知识、药材特点、中药药性、中药制剂、中药配伍等方面的知识。
3. 针灸学知识:包括针灸的基本原理、针灸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针灸操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4. 推拿按摩学知识:包括推拿按摩的基本原理、推拿按摩的常用手法、常见疾病的推拿按摩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5. 诊断学知识:包括中医症状诊断、中医体检、中医辅助检查等方面的知识。
6. 中西医结合知识:包括中西医结合的基本理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7. 中医法律法规知识:包括中医法律法规、中医执业管理规定、中医不良反应和意外事件处置等方面的知识。
8. 医学伦理知识:包括医学伦理原则、医学伦理决策、医学伦理问题处理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是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考试内容的主要方面。
考生要全面掌握相关知识,通过考试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
- 1 -。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分享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分享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是中医学专业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主要测试考生对中医学理论、诊断学、治疗学、预防保健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
以下是一些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考点分享:1. 中医学基础知识:包括中医学理论、中医学基本理论、中医病名、中药学基础知识等方面的知识。
2. 中医临床基础知识:包括中医诊断学、中医治疗学、中医辨证论治等方面的知识。
考生需要熟悉中医四诊法、中医脉诊、舌诊、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等内容。
3. 中医药方剂知识:包括中医药方剂的理论知识、方剂的配伍禁忌、方剂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考生需熟悉常用中药方剂的组成、功效、适应症、用法用量等。
4. 中医临床技能:包括针灸技能、推拿按摩技能、中医外治技能等方面的技能。
考生需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熟悉针灸穴位的定位和操作方法,掌握推拿按摩的基本手法和操作要领。
5. 鉴别诊断技能:包括中医辨证、辨证论治的鉴别诊断技能。
考生需能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辨证和辨证论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中药方剂。
6. 临床安全知识:包括医学伦理、中医药安全知识、医疗事故处理等方面的知识。
考生需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伦理道德规范,具备预防和应对医疗事故的知识和技能。
7. 其他相关知识:包括中医预防保健、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康复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考生需了解中医预防保健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常见疾病的中医康复治疗方法。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考点,具体考点可能会根据不同的考试机构和考试内容有所差异。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根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要求,重点复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通过参加模拟考试、刷题等方式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解题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1.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3. 事物属性五行系统归类表(那个表的内容必须全部牢记!)4.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5.《难经》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如以火行为例,生我者为木,我生者为土,这样就称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
6.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7.《内经》称作“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如以火行为例,克我者为水,我克者为金,这样就称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
8.五行制化,是一种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
故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
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9.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
即相克太过。
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
10.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又称“反克”。
11.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
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现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色赤,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
12.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
13.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因而称为“五神脏”。
故其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14. 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
15. 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
17. 脉为血之府,营气与血液并行于脉中,18.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故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任物者为之心”。
20 肺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方面。
21.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周身之气都与肺密切相关。
即关系着宗气的生成、气机的调节、辅心行血等三方面。
22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能够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故说“肺为水之上源”。
23.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气体交换,然后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而输布于全身。
24. 肺为华盖,位于胸腔,位置最高,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又能宣发卫气于体表,具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
肺为娇脏,是指肺为清虚之脏,轻清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气之侵,故为娇嫩之脏。
25. 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运化精微,一为运化水液。
26. 脾统血的机理,主要是脾气的固摄作用。
27. 宗气是人体气的一部分,它是依靠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通过心脉而布散到全身。
28.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③调畅情志活动;④通调排精与排卵。
29. 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及防止出血等五方面。
30. 肝为刚脏: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
32.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33. 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的促进作用;②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34. 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
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的说法。
35.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36. 肺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37. 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人体气机的升降调节方面。
38. 脾与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以及水液代谢的互用方面。
39.五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器官,也称为“形体”。
具体联系是: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40. 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四白”,肺“其华在毛”,肾“其华在发”。
41.“五志”分属于五脏。
即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
五志虽分属于五脏,而统领五志者为心。
42. 五脏化五液。
具体联系是: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
43.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水谷,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特性,故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44.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45. 胃的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和喜润恶燥。
所谓喜润恶燥,是指胃中应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于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
46. 小肠的生理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盛和化物,二是分别清浊。
47. “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49. 三焦生理特点概括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50. 三焦的生理功能是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
51.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宰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意识和主管感觉运动。
52. “脑为元神之府”。
53.冲脉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有“冲为血海”之称。
任脉与妊娠有关,故称“任主胞胎”。
54. 在五脏中,女子胞与肝、心、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
55. 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56. 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57. 人体之气是通过肾、脾、肺等脏生理活动的综合作用而生成。
故称: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58. 气的功能:①推动与调控作用;②温煦与凉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中介作用。
59. 人体之气的中介作用,主要是指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
气是感应传递信息的载体。
60.宗气,又名大气。
宗气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积聚于胸中(心肺),故称胸中为“气海”,又名“膻中”。
61. 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温养心脉,以维持其运行气血的功能。
称为贯心脉以行气血。
二是温养肺和呼吸道,以维持其呼吸和发声的功能。
称为出喉咙而司呼吸。
62. 卫气的功能有三:即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即是对卫气功能的概括。
63. 一般地说,性状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之中,起着滋润作用的,总称为津;性状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之中,起着濡养作用的,总称为液。
64. 津液代谢过程,以脾、肺、肾三脏的功能为主。
而肾对脾与肺在津液代谢方面的功能又起着促进作用,因此说肾主水,即能主持水液代谢。
65. 津液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滋润和濡养作用;②化生血液,调节血液浓度;③运输废物。
66. 中医学把神分为神、魂、魄、意、志,分别归属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并称为“五神脏”。
67. 气与血的关系,通常概括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包括:①气能生血;②气能行血;③气能摄血;④血为气母。
68. 气与津液之间关系,包括:①气能生津;②气能行津;③气能摄津;④津能生气;⑤津能载气。
中诊1.得神:即神气充足的表现。
2.少神:即神气不足的表现。
3.失神:即神气衰败之象。
4.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主色:是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也称正色或本色。
我国正常人的面色为:黄红隐隐,明润含蓄。
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五色主病:青主寒痛瘀惊风,黄主虚湿赤热戴,白脱血虚寒夺光,黑肾虚饮瘀寒痛)青色:主惊风、寒证、痛证、淤血。
赤色:主热证。
黄色:主虚证、湿证。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黑色:主肾虚、寒证、淤血和水饮。
正常舌像为淡红舌薄白苔,表现为:舌质柔软,活动自如,舌色淡红,荣润有神;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
舌体前1/5为舌尖部,候心肺;中2/5为舌中部,候脾胃;后2/5为舌根部,候肾;舌之两边候肝胆。
淡红舌:健康或疾病初起,病较轻浅,尚未伤及脏腑气血;淡白舌: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虚证;红绛舌:主热证,有虚实之分;青紫舌:主血行瘀滞老舌:舌体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者,多主实证。
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者,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
胖大舌:舌体大于正常,伸舌满口,且舌肌呈迟缓状,主水肿、痰饮。
瘦薄舌: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者,主阴血亏虚之证。
点刺舌:点指舌面上有大小不一的星点。
刺是指芒刺,面上红色颗粒高起如刺,摸之棘手。
正常舌苔是由脾胃之气、津上蒸而成,是胃气充盛之象。
病理舌苔是由胃气挟邪气上蒸而成。
白苔:主寒证、表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灰黑苔:主寒极、热极薄厚苔:薄苔主病初起在表,邪浅病轻,厚苔主病邪在里,病情较重。
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如油腻覆盖舌面,刮之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