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方剂学考点总结(必背)

合集下载

118个中医方剂学执业医师考试考点精华总结

118个中医方剂学执业医师考试考点精华总结

118个中医方剂学执业医师考试考点精华总结1.小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细辛、半夏、干姜。

2.大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桂枝、石膏、杏仁。

3.麻黄汤的主治病证是: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白,脉浮紧。

4.桂枝汤的主治病证是: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5.桑菊饮的功效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6.银翘散的功效是: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7.败毒散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人参、甘草。

8.小青龙汤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麻黄、细辛。

9.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脉滑实,治当选用:大承气汤。

10.阳明热结阴伤,便秘,小便数多,趺阳脉浮而涩。

治当选用:麻子仁丸。

11.黄龙汤的功效是: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12.济川煎的功效是:温润通便。

13.增液承气汤的功效是:滋阴增液,通便泄热。

14.大黄附子汤主治: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弦紧者。

15.济川煎主治:便秘,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淡脉虚者。

16.麻子仁丸组成中含有:小承气汤。

17.黄龙汤组成中含有:大承气汤。

18.脾阳不足,久痢赤白,脐腹冷痛,四肢不温,脉沉弦者。

治宜选用:温脾汤。

19.脾约证,见大便燥结难解,小便数多,苔黄少津,脉浮涩。

治宜选用:麻子仁丸。

20.寒积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四肢厥逆,苔白,脉弦紧者。

治宜选用:大黄附子汤。

21.黑逍遥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地黄、甘草。

22.四逆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23.纳谷不香,腹中雷鸣下利,心下痞硬而满,干呕而烦。

治宜选用:甘草泻心汤。

24.外感初起,身热头痛,恶寒无汗,腹痛下利,舌苔薄白,脉浮弱。

治宜选用:人参败毒散。

25.小柴胡汤的主要功用是:和解少阳。

26.逍遥散主要功用是:调和肝脾气血。

27.主治病证以痞、呕、利三症并见为特点的方剂是:半夏泻心汤。

28.主治病证中以寒热往来,伴有口苦而呕,咽干目眩等症为特点的方剂是:小柴胡汤。

《方剂学》考点精华总结(完美打印版)

《方剂学》考点精华总结(完美打印版)

2
20
温脾汤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攻下冷 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附子、大黄
、芒硝、当归、干姜、人参、甘草
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 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2.3 润下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泄
21
麻子仁丸(脾约丸)
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麻子仁、杏 仁、芍药 + (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
第三章 和解剂
3.1 和解少阳
序号
方剂名称
组成
功用
主治
28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 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柴胡、半夏
、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
和解少阳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 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2、热入血室证。 妇人伤寒,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 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栀子 + (白 虎汤):石膏、知母、甘草 + (犀角地黄
汤):犀角、生地、芍药、牡丹皮 + 连翘、 玄参、桔梗、鲜竹叶
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瘟疫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 狂躁,谵语神糊,视物昏瞀,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 或抽搐,或厥逆,脉沉数,或沉细而数,或浮大而数,舌绛唇 焦。
阳气虚弱。感冒风寒,头痛身热恶寒,热轻寒重,无汗肢冷, 助阳益气,发汗解表。 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
大无力等证。
滋阴解表
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 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中医执业医师测验复习资料方剂学考点总结(必背)

中医执业医师测验复习资料方剂学考点总结(必背)

中医执业医师测验复习资料方剂学考点总结(必背)————————————————————————————————作者:————————————————————————————————日期: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考点总结】一、解表剂辛温解表表实:麻黄汤:干妈姓桂表虚:桂枝汤:要支走蒋干外寒里饮:小青龙汤:小将为嘛甘心下跪外寒里有蕴热:九味羌活汤: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剌穿胸。

外寒气郁:香苏饮:陈香炒苏叶。

2、辛凉解表温病初起平剂:银翘散: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温病初起轻剂:桑菊饮:荷花根,巧接桑杏果。

外感风热,邪热蕴肺:麻杏石甘汤。

外感风寒,内有蕴热:柴葛解肌汤: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

3扶正解表:气虚感风寒湿:败毒散: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气虚感寒,内有痰湿:申叔想陈杰,给钱夏苓割草。

阳虚感风寒,暴喑:麻黄附子细辛汤。

阴虚感风热:加减葳蕤汤: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二、泻下剂1、攻下剂阳明腑实,热结旁流,里热实厥之癫、狂:大承气汤:黄硝朴实。

肠痈初起,湿热壅滞:大黄牡丹汤:大硝丹东桃。

水热互结之结胸:大陷胸汤:芒硝随军。

2、温下阳虚寒积:(脾虚)温脾汤:附大人炒肝。

寒积里实:(无虚)大黄附子汤肠胃燥热,脾约便秘:麻子仁丸:麻子只要破黄杏。

肾阳虚弱津液不足:济川煎:牛肉只归谢妈。

3、逐水悬饮实水:十枣汤:枣戟芫遂。

4、攻补兼施阳明腑实,气血不足:黄龙汤:(大承气)人皆当炒姜枣。

三、清热剂清暑热暑湿:六一散阴暑:香薷散暑伤肺经气分热证:清络饮。

暑湿证:桂苓甘露饮。

暑温夹湿:新加香薷饮。

清气分热气分热盛:白虎汤:石母炒米。

气津两伤:竹叶石膏汤:夏甘族人卖金糕。

清营凉血:热入营分:清营汤:西弟瞧黄花,卖丹参叶。

热入血分:犀角地黄汤:西弟要母。

清热解毒三焦火盛:黄连解毒汤:三皇子上中二焦邪热:凉膈散:黄小琴只瞧干荷叶大头瘟:普济消毒饮:马和牛愿吃草根皮,秦莲姐巧玩麻将。

阳证痈毒初起:仙方活命饮:贾母造房,没花金银,只要草皮归汝乡。

最新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整理(严格按照考试大纲)

最新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整理(严格按照考试大纲)
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
附子、大黄、细辛
大黄细附。
大黄媳妇。
19.温脾汤★
《备急千金要方》
寒积腹痛
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便秘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欠温,苔白,脉沉弦
大黄、附子、干姜、人参、甘草
(温脾)附大人芒归草干姜。
(温脾)符大人芒归炒干姜。
2.3润下
22.济川煎★
《景岳全书》
肾虚便秘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
肉苁蓉、当归、牛膝、泽泻、升麻、枳壳
(济川)牛当归,壳麻泽苁蓉。
(济川)牛当归,俏马则从容。
23.麻子仁丸,
脾约丸★
《伤寒论》
脾约证
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肠胃燥热,脾津不足,大便秘结,小便频数
麻子仁、芍药、炙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麻子杏黄蜜药朴实。
银翘荷牛,桔豉穗叶草根。
银翘河牛,急吃穗叶草根。
8.桑菊饮★
《温病条辨》
风温初起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
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
桑菊杏桔连甘草荷芦根(都除掉)。
桑菊杏姐连甘草和芦根(都除掉)。
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论》
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
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葳蕤葱白淡豆豉薄荷白薇桔梗大枣甘草
(加减)葳蕤草荷葱,(滋阴)白薇豆梗红。
(加减)葳蕤草和葱,(滋阴)白薇豆更红。
2.泻下剂
2.1寒下
16.大承气汤★
《伤寒论》
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
峻下热结
数日不大便,脘腹胀满,苔黄厚干或焦黑,燥裂,脉沉有力

执业医师中药方剂总结

执业医师中药方剂总结

在医师的考试中方剂学这一科目常常是大家最为束手无策的复习科目,经常有听到大家在诉苦,那么多的方剂根本记不下来,而且经常是学习前面的忘了后面的,复习的效率非常不好。

对于方剂学的复习给予大家一些学习上的建议,方剂学在考试中重点考查的内容主要是功效与主治,另外的一些重点就是每个方剂的特殊的配伍意义以及组成。

在此,针对方剂学这门科目考试中常会涉及的一些常考点内容进行了汇总,希望大家学习这些内容以后,考试中能对一些高频考点有所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方剂学常考方剂的特殊配伍意义以及药物组成比例汇总1.桂枝汤:重点掌握其特殊的配伍意义,方中桂枝与芍药用量相等(比例为1:1),寓意有三:一为针对卫强营弱之病机,体现营卫同治,祛邪扶正,邪正兼顾之意;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相助则汗出有源,芍药得桂枝相助则滋而能化;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

2.九味羌活汤:此方的配伍意义中提到了“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方中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善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术合阁,组成了“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3.银翘散:《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

4.大承气汤:方中的药物配伍体现了“通因通用”、“寒因寒用”之法。

5.左金丸:方中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例为6:1。

6.芍药汤:方中大黄苦寒沉降,合芩、连则清热燥湿之功著,合归、芍则活血行气之力彰,其泻下通腑作用可通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体现了“通因通用”之法。

7.六一散:方中滑石与甘草的用药比例为6:1。

8.参苓白术散:此方中桔梗宣利肺气,通调水道,又载药上行,与诸补脾药合用,有“培土生金”之意。

9.补中益气汤:《脾胃论》云:“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

”即因烦劳则虚而生热,采用甘温之品以补元气,而虚热自退,为“甘温除热”法,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剂。

10.麦门冬汤:方中粳米、大枣益脾胃,化生阴津,助人参益气生津,体现了“培土生金”之意。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笔记

1.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2.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⑴辛温解表3.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4.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清里热—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5.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6.止嗽散—宣肺利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一.解表剂 1.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⑵辛凉解表2.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3.麻杏甘石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4.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⑶扶正解表1.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2.参苏饮—益气解表,理气化痰—气虚外感风寒,内有湿热1.大承气汤—峻下热结—①阳明腑实证②热结旁流证③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⑴寒下剂2.大黄牡丹汤—泄热破瘀,散结消肿—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3.大陷胸汤—泻热逐水—水热互结之结胸证二.泻下剂⑵温下1.温脾汤—攻下冷积,温补脾阳—阳虚寒积证⑶润下1.麻子仁丸—润肠泄热,行气通便—肠胃燥热,脾约便秘证2.济川煎—温肾益精,润肠通便—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肾虚便秘)⑷逐水1.十枣汤—攻逐水饮—①悬饮②水肿、一身悉肿⑸攻补兼施1.黄龙汤—攻下通便,补气养血—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⑴和解少阳1.小柴胡汤—和解少阳—①伤寒少阳证②热入血室证③黄疸、疟疾、内伤杂病见少阳证者2.蒿芩清胆汤—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少阳湿热证三.和解剂 1.四逆散—透邪解郁,疏肝理脾—①阳郁厥逆证②肝脾气郁证⑵调和肝脾2.逍遥散—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肝郁血虚脾弱证3.痛泻要方—补脾柔肝,祛湿止泻—脾虚肝旺之痛泻⑶调和肠胃1.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消痞散结—寒热错杂之痞证⑴清气分热1.白虎汤—清热生津—气分热盛证2.竹叶石膏汤—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⑵清营凉血1.清营汤—清营解毒,透热养阴—热入营血证2.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热入血分证1.黄连解毒汤—泻火解毒—三焦火毒证⑶清热解毒2.凉膈散—泻火通便,清上泻下—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证3.普济消毒饮—清热解毒,疏风散邪—大头瘟4.仙方活命饮—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阳证痈疡肿毒初起1.导赤散—清心利水养阴—心经火热证四.清热剂 2.龙胆泻肝汤—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胆湿热—①肝胆实火上炎②肝经湿热下注证3.左金丸—清泻肝火,降逆止呕—肝火犯胃证4.苇茎汤—清肺化痰,逐瘀排脓—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⑷清脏腑热5.泻白散—清泻肺热,止咳平喘—肺热喘咳证6.清胃散—清胃凉血—胃火牙痛7.玉女煎—清胃热,滋肾阴—胃热阴虚证8.芍药汤—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湿热痢疾9.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毒痢疾⑸清虚热1.青蒿鳖甲汤—养阴透热—瘟病后期,邪伏阴分证2.当归六黄汤—滋阴泻火,固表止汗—阴虚火旺盗汗⑴祛暑解表1.香薷散—祛暑解表,化湿和中—阴暑五.祛暑剂⑵祛暑利湿1.六一散—清暑利湿—暑湿证⑶祛暑益气1.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暑热气津两伤证1.理中丸—温中祛寒,补气健脾—①脾胃虚寒证②阳虚失血证③脾胃虚寒致胸痹/病后多涎唾/小儿慢惊⑴温中祛寒2.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六.温里剂 3.大建中汤—温中补虚,降逆之痛—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4.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⑵回阳救逆1.四逆汤—回阳救逆—心肾阳衰寒厥证⑶温经散寒1.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血虚寒厥证2.阳和汤—温阳补血,散寒通滞—阴疽⑴解表清里1.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里—协热下利七.表里双解剂⑵解表攻里1.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热结—少阳阳明合病2.防风通圣散—疏风解表,泄热通便—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1.四君子汤—益气健脾—脾胃气虚证2.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渗湿止泻—脾虚湿盛证⑴补气3.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举陷—①脾虚气陷证②气虚发热证5.生脉散—益气生津,敛阴止汗—①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②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6.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表虚自汗1.四物汤—补血调血—营血虚滞证⑵补血2.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血虚阳浮发热证3.归脾汤—益气补血,健脾养心—①心脾气血两虚证②脾不统血证八.补益剂⑶气血双补1.八珍汤—益气补血—气血两虚证2.炙甘草汤—益气滋阴,通阳复脉—①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②虚劳肺痿1.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肝肾阴虚证2.左归丸—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真阴不足证⑷补阴3.大补阴丸—滋阴降火—阴虚火旺证4.百合固金汤—滋养肺肾,止咳化痰—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5.一贯煎—滋阴疏肝—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⑸补阳1.肾气丸—补肾助阳—肾阳不足证2.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益髓—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⑹阴阳双补1.地黄饮子—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⑴固表止汗1.牡蛎散—敛阴止汗,益气固表—体虚自汗、盗汗证⑵敛肺止咳1.九仙散—敛肺止咳,益气养阴—久咳肺虚证⑶涩肠固脱1.真人养脏汤—涩肠固脱,温补脾肾—久泻久痢,脾肾虚寒证九.固涩剂 2.四神丸—温肾暖脾,固肠止泻—脾肾阳虚之肾泄证⑷涩精止遗1.桑螵蛸散—调补心肾,涩精止遗—心肾两虚证1.固冲汤—固冲摄血,益气健脾—脾肾亏虚,冲脉不固证⑸固崩止带2.固经丸—滋阴清热,固经止血—阴虚血热之崩漏3.易黄汤—固肾止带,清热祛湿—肾虚湿热带下⑴重镇安神1.朱砂安神丸—镇心安神,清热养血—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十.安神剂⑵滋养安神1.天王补心丹—滋阴清热,养血安神—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2.酸枣仁汤—养血安神,清热除烦—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1.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开窍醒神—邪热内陷心包证⑴凉开2.紫雪—清热开窍,息风止痉—温热病,热闭心包及热盛动风证十一.开窍剂 3.至宝丹—化浊开窍,清热解毒—痰热内闭心包证⑵温开1.苏合香丸—芳香开窍,行气止痛—寒闭证1越鞠丸—行气解郁—六郁证2.柴胡疏肝散—疏肝行气,活血止痛—肝气郁滞证3.瓜蒌薤白白酒汤—通阳散结,行气祛痰—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轻症⑴行气4.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逆化痰—梅核气十二.理气剂 5.厚朴温中汤—行气除满,温中燥湿—脾胃寒湿气滞证6.天台乌药散—行气疏肝,散寒止痛—肝经气滞寒凝证7.暖肝煎—温补肝肾,行气止痛—肝肾不足,寒滞肝脉证1.苏子降气汤—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上实下虚喘咳证⑵降气2.定喘汤—宣降肺气,清热化痰—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3.旋复代赭汤—降逆化痰,益气和胃—胃虚痰阻气逆证1.桃核承气—逐瘀邪热—下焦蓄血证2血府逐淤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胸中血瘀证3.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洛—中风之气虚血瘀证⑴活血祛淤4.复元活血汤—活血祛瘀,疏肝通络—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5.温经汤—温经散寒,养血祛瘀—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6.生化汤—养血祛瘀,温经止痛—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证十三.理血剂7.失笑散—活血祛瘀,散结止痛—瘀血停滞证8.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缓消癥块—瘀阻胞宫证1.十灰散—凉血止血—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证2.咳血方—清肝宁肺,凉血止血—肝火犯肺之咳血证⑵止血3.小蓟饮子—凉血止血,利水消肿—热结下焦之血淋4.槐花散—清肠止血,疏风行气—风热湿毒,壅遏肠道,损伤血络证5.黄土汤—温阳健脾,养血止血—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1.川芎茶调散—疏风止痛—外感风邪头痛2.消风散—疏风除湿,清热养血—风疹,湿疹⑴疏散外风3.牵正散—祛风化痰,通络止痉—风中头面经络4.大秦艽汤—疏风清热,养血活血—风邪初中经络证十四.治风剂 5.小活络丹—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风寒湿痹1.羚角钩藤汤—凉肝息风,增液舒筋—肝热生风证⑵平熄内风2.镇肝熄风汤—镇肝息风,滋阴潜阳—类中风3.天麻钩藤汤—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4.大定风珠—滋阴息风—阴虚风动证1.杏苏散—轻宣凉燥,理肺化痰—外感凉燥证⑴轻宣外燥2.清燥救肺汤—清肺润燥,益气养阴—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十五.治燥剂 3.桑杏汤—清宣温燥,润肺止咳—外感温燥证1.麦门冬汤—清养肺胃,降逆下气—①虚热肺痿②胃阴不足证⑵滋阴润燥2.玉液汤—益气滋阴,固肾止渴—消渴气阴两虚证3.增液汤—增液润燥—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⑴燥湿化痰1.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湿痰证2.温胆汤—理气化痰,和胃利胆—胆郁痰扰证⑵清热化痰1.清气化痰汤—清热化痰,理气止咳—痰热咳嗽十七.祛痰剂 2.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痰热互结证⑶润燥化痰1.贝母瓜蒌散—润肺清热,理气化痰—燥痰咳嗽⑷温化寒痰1.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寒饮咳嗽2.三子养亲汤—温肺化痰,降气消食—痰壅气逆食滞证⑸化痰息风1.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息风,健脾祛湿—风痰上扰证⑴消食化滞1.保和丸—消食和胃—食滞胃脘证十八.消食剂 2.枳实导滞丸—消导化积,清热利湿—湿热食积证⑵健脾消食1.健脾丸—健脾和胃,消食止泻—脾虚食积证十九.驱虫剂 1.乌梅丸—温脏安蛔—脏寒蛔厥证⑴燥湿和胃1.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湿滞脾胃证2.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1.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湿热黄疸证2.三仁汤—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3.八正散—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湿热淋证⑵清热祛湿4.甘露消毒丹—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5.连朴饮—清热化湿,理气和中—湿热霍乱6.当归拈痛汤—利湿清热,疏风止痛—湿热相搏,外受风邪7.二妙散—清热燥湿—湿热下注证十六.祛湿剂 1.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⑶利水渗湿2.猪苓汤—利水,养阴,清热—水热互结证3.防己黄芪汤—益气祛风,健脾利水—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1.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中阳不足之痰饮⑷温化寒痰2.真武汤—温阳利水—阳虚水泛证3.实脾散—温阳健脾,行气利水—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⑸祛湿化浊1.完带汤—补脾疏肝,化湿止带—脾虚肝郁,湿浊带下2.萆解分清散—温肾利湿,分清化浊—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⑹祛风胜湿1.羌活胜湿汤—祛风,胜湿,止痛—风湿在表之痹症2.独活寄生汤—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痹症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方剂学考点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方剂学考点

一、解表剂1.麻黄汤组成: 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2.桂枝汤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3.小青龙汤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4.九味羌活汤组成: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5.银翘散组成:连翘、金银花、桔梗、薄荷、牛蒡子、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鲜芦根。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6.桑菊饮组成: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杏仁、桔梗、生甘草、苇根。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7.麻杏石甘汤组成:麻黄、杏仁、炙甘草、石膏。

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8.败毒散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桔梗、茯苓、人参、甘草、生姜、薄荷。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二、泻下剂1.大承气汤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

热结旁流证。

热厥、痉病、发狂等由里热实证所致者。

2.大黄牡丹汤组成: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3.温脾汤组成:大黄、附子、干姜、人参、芒硝、当归、甘草。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

4.麻子仁丸组成:麻子仁、芍药、杏仁、枳实、厚朴、大黄、蜂蜜。

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

主治:肠胃燥热,脾约便秘证。

三、和解剂1.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伤寒少阳证。

热入血室证。

疟疾、黄疸。

2.蒿芩清胆汤组成:青蒿、黄芩、竹茹、半夏、赤茯苓、枳壳、陈皮、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总结

方剂学第一单元:总论—、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从法出,法随证立”2.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①汗法:表证 ②吐法:涌吐③下法:有型实邪从下窍而出。

④和法: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表里双解等。

(两方面;消食和胃不属于和法,属于消法)⑤温法: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⑥清法: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⑦消法:有形实邪缓消渐散。

⑧补法:补虚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必须有,不一定就一个君药,用量不一定最大)2.臣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辅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3.佐药:①佐助药:用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②佐制药: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或烈性的药物——制约君臣之毒③反佐药:病重邪甚时,为防止拒药,配用的与君药性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4.使药:①引经药 ②调和药一个方剂必须有君药,不一定就一个君药,用量不一定最大,可以没有臣、佐、使药。

三、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的增损:君药不变,加减方中药物(例:逍遥散+熟地→黑逍遥散)2.药量的加减:组成方剂的药物不变,改变方中药物的用量(例:四逆汤→重用附子与干姜→ 通脉四逆汤)3.剂型的变化:组成方剂的药物及其配伍用量比例不变(例:理中丸→变汤剂→人参汤)四、剂型汤剂:吸收最快,发挥药效迅速,加减变化灵活丸剂: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且体积小,服用、携带都比较方便散剂:吸收较快,且制作简便,节约药材,不易变质,便于使用和携带第二单元:解表剂 (表证、疾病初期)一、辛温解表1. 麻黄汤——外感风寒表实证——无汗——脉浮紧→❶麻黄 桂枝 杏仁 炙甘草(干妈贵姓) ❷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有麻黄就有平喘效果)2. 桂枝汤——外感风寒表虚证——有汗——脉浮缓❶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炙甘草(桂芍姜枣草)——桂:芍=1:1(桂枝芍药等量伍) ❷S+贻糖——小建中汤——桂:芍=1:2❸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芍=1:1 小建中汤:止痛——桂:芍=1:2❹调和营卫(独一无二)3. 大青龙汤 ——外有风寒,里有郁热(烦热)❶麻黄汤(风寒)+石膏(郁热)+生姜、大枣(调和) ❷麻黄汤+石枣姜 4. 九味羌活汤:❶羌活 防风 苍术 细辛 川芎 白芷 生地 黄芩 甘草(防止秦琼藏草地,细洒九味羌活汤)❷外感风寒湿,内有蕴热(肢体酸痛、口微渴)❸体现了分经论治的原则 5. 小青龙汤:❶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炙甘草 桂枝 半夏 五味子(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考点总结】一、解表剂辛温解表表实:麻黄汤:干妈姓桂表虚:桂枝汤:要支走蒋干外寒里饮:小青龙汤:小将为嘛甘心下跪外寒里有蕴热:九味羌活汤: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剌穿胸。

外寒气郁:香苏饮:陈香炒苏叶。

2、辛凉解表温病初起平剂:银翘散: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温病初起轻剂:桑菊饮:荷花根,巧接桑杏果。

外感风热,邪热蕴肺:麻杏石甘汤。

外感风寒,内有蕴热:柴葛解肌汤: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

3扶正解表:气虚感风寒湿:败毒散: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气虚感寒,内有痰湿:申叔想陈杰,给钱夏苓割草。

阳虚感风寒,暴喑:麻黄附子细辛汤。

阴虚感风热:加减葳蕤汤: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二、泻下剂1、攻下剂阳明腑实,热结旁流,里热实厥之癫、狂:大承气汤:黄硝朴实。

肠痈初起,湿热壅滞:大黄牡丹汤:大硝丹东桃。

水热互结之结胸:大陷胸汤:芒硝随军。

2、温下阳虚寒积:(脾虚)温脾汤:附大人炒肝。

寒积里实:(无虚)大黄附子汤肠胃燥热,脾约便秘:麻子仁丸:麻子只要破黄杏。

肾阳虚弱津液不足:济川煎:牛肉只归谢妈。

3、逐水悬饮实水:十枣汤:枣戟芫遂。

4、攻补兼施阳明腑实,气血不足:黄龙汤:(大承气)人皆当炒姜枣。

三、清热剂清暑热暑湿:六一散阴暑:香薷散暑伤肺经气分热证:清络饮。

暑湿证:桂苓甘露饮。

暑温夹湿:新加香薷饮。

清气分热气分热盛:白虎汤:石母炒米。

气津两伤:竹叶石膏汤:夏甘族人卖金糕。

清营凉血:热入营分:清营汤:西弟瞧黄花,卖丹参叶。

热入血分:犀角地黄汤:西弟要母。

清热解毒三焦火盛:黄连解毒汤:三皇子上中二焦邪热:凉膈散:黄小琴只瞧干荷叶大头瘟:普济消毒饮:马与牛愿吃草根皮,秦莲姐巧玩麻将。

阳证痈毒初起:仙方活命饮:贾母造房,没花金银,只要草皮归汝乡。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防风通圣散:防穷,三皇子借书连根归,将要与滑石硝甘草。

温病,气血两燔:清瘟败毒饮:西弟要母,二皇子借竹皮连炒石参。

清脏腑热心经火:导赤散:通住草地。

肝经实火湿热:龙胆泻肝汤:黄龙子推木车,当地卸柴草。

肝炎犯胃:左金丸:吾皇(黄连6:1)肺痈,热壅痰淤互结:苇茎汤:苇冬已逃。

肺热喘咳:泻白散:白耕草地。

胃火牙痛:清胃散:连弟生母归胃热阴虚:玉女煎:麦地拾母牛。

邪热下痢:葛根芩连汤:温热痢疾:芍药汤:秦香连当官,大吵要郎。

热毒痢疾:白头翁汤:白头翁擒二黄。

6、清虚热温病后,邪伏阴分:青蒿鳖甲汤:贾母生丹青。

肝肾阴虚,虚火上扰:清骨散:亲家母弟擒草狐、银狐。

阴虚火旺、盗汗:当归六黄汤四、与解剂与解少阳伤寒少阳,热入血室:小柴胡汤:蒋干找人伴胡琴。

少阳阳明合病:大柴胡汤:大琴只要半升枣胡。

少阳湿热:蒿芩清胆汤:青竹碧玉凉,皮肤只半黄。

温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达原饮:情朗甘知后果。

调与肝脾阳(热)郁厥逆,肝脾气郁:四逆散:只烧干柴。

肝郁血虚,脾弱气郁:逍遥散:江湖河草,要归白苓。

脾虚肝旺之痛泻(木克金):痛泻要方:陈租药房。

调与肠胃:寒热错杂之痞证:半夏泻心汤:姜二黄炒半升枣。

五、温里剂温中祛寒脾胃虚寒、阳虚失血、胸痹:理中丸:干厚猪皮。

中焦虚寒、肝脾不与:小建中汤:大芍糖炒姜汁。

肝肾虚寒、浊阴上逆:吴茱萸汤:将无人找。

中阳虚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大建中汤:蜀江糖人。

回阳救逆心肾阳衰寒厥:四逆汤:父子炒姜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回阳救逆汤温经散寒血虚寒厥:当归四逆汤:捅大桂柑,当要细心(倍大枣)阴疽:阳与汤:干妈借炭鹿肉熟。

营卫虚弱之血痹: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贵要炒姜枣。

六、固涩剂固表止汗:体虚自汗、盗汗:牡蛎散:黄母卖麻。

敛肺止咳:久咳肺虚:九仙散:武素梅借人款交桑母。

涩肠止泻:脾肾阳虚之肾泄:四神丸:破豆姜枣喂猪。

久泻久痢脾肾阳虚:真人养脏汤:甘肃猪扣肉香,当心要诃人。

涩精止遗:肾虚不固:金锁固精丸:心肾两虚、:桑螵蛸散:桑蒲远古,人鬼当神。

固崩止带:脾肾亏虚、冲脉不固:固冲汤:黄龙母要三叔种西贝鱼。

肾虚、湿热带下:易黄汤七、安神剂重镇安神:心火亢,阴血亏:朱砂安神丸:黄朱归草地。

滋养安神:肝血不足虚热内扰:酸枣仁汤:穷找灵芝草阴亏血少,神志不安:天王补心丹:冬至,二仁弟皆当喂猪服三升麦。

脏燥:甘麦大枣汤。

八、开窍剂1凉开:邪热内陷心包:安宫牛黄丸温热病、热闭心包,热盛动风:紫雪丹痰热内闭心包:至宝丹温开:寒闭:苏合香丸:十香杀猪刻犀皮。

九、理气剂行气:六郁证:越鞠丸:神父听川芎神曲。

梅核气:半夏厚朴汤:苏苓后半生。

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枳实薤白桂枝汤:谢蒌枝朴实。

脾胃寒凝气滞:厚朴温中汤:服生炒肝皮厚香。

肝经寒凝气滞:天台乌药散:高良回乡练兵,要斗青皮。

肝肾不足,寒凝肝脉:暧肝煎:陈生归乡,要服狗肉。

降气:上实下虚、喘咳:苏子降气汤:半钱牛肉归子厚。

风寒外束、痰热内蕴:定喘汤:桑琴吃白果破香瓜,半块杏仁苏。

胃虚痰阻气逆:旋复代赭汤:蒋干吓走带花人。

痰饮呕吐:小半夏汤胃气虚有热呃逆:橘皮竹茹汤:儒生大人(吃)橘柑。

胃气虚、寒证:丁香柿蒂汤:湘江市人。

十、补益剂补气肺脾气虚:四君子汤:人服熟肝。

脾虚湿盛:参苓白术散:早晨,人已杀猪,皆服肉炒山药豆。

脾虚气陷发热:补中益气汤:陈麻人骑胡术干当归。

温病暑热耗气伤阴,久咳伤肺,气阴两虚:生脉散。

表虚自汗:玉屏风散脾虚肝郁、湿浊带下:完带汤:苍山人借钱,胡要干猪皮。

补血营血虚滞:四物汤:要归穷地。

血虚阳浮发热:当归补血汤(黄芪5:1)心脾气血两虚、脾不统血:归脾汤:白将神骑远,草人早归龙眼乡。

气血双补气血两虚:八珍汤阴血、阳气虚,肺痿:炙甘草汤:卖大麻之人叫姜志弟。

补阴、肝肾阴虚:六味地黄丸:朱丹弟服泻药。

阴虚火旺:大补阴丸:黄母归来猪脊熟。

肝肾阴虚、肝气郁滞:一贯煎:麦地楝狗当杀。

真阴不足:左归丸:朱山子骑牛熟路归。

补阳:肾阳不足:肾气丸:朱丹弟腹泻服贵药。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右归丸阴阳双补: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地黄饮子:长治二弟拾干巴猪肉与姜枣卖桂林。

真元虚损、精血不足:龟鹿二仙膏:人参归鹿狗。

肝肾不足:七宝美髯丹:破屋归牛苓妻子。

十一、祛湿剂清热祛湿:湿热黄疸:茵陈蒿汤:湿热淋证:八正散:大木车滑巨扁,只能干瞪眼。

湿温初起,湿重于热:三仁汤:三人爬竹杆,扑通滑下来。

湿热霍乱:连朴饮:奴仆伴唱,不知廉耻。

湿热相搏,外受风邪:当归拈痛汤。

温化水湿:脾肾阳虚水泛、水湿内停之阴水:实脾饮:父子白服干果破香瓜,吃成大腹皮。

中阳不足之痰饮:苓桂术甘汤阳虚水泛:真武汤:朱父将服药。

利水渗湿: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防已黄芪汤:姜大伯骑草房。

水热互结:猪苓汤:谢玲玲滑跤。

脾虚湿盛:五皮散:陈玲腹皮伤。

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五苓散:白摘两灵芝祛风胜湿:痹证日久肝肾两亏、气血不足:独活寄生汤:秦人地穷要牛耕,种灵芝草不寄生,当心防毒。

风湿在表之痹证:羌活胜湿汤:草房墙高,曼琼独住。

十二、理血剂活血化淤:下焦蓄血:桃核承气汤:大甘桃贵,忙硝。

胸中血淤:血府逐淤汤:草地烧穷,壳梗当柴,花牛逃。

跌打损伤,淤血阻滞:复元活血汤:胡军归山瞧桃花红草。

中风之气虚血淤:补阳还五汤:花痴鬼穷骑龙逃。

冲任虚寒淤血阻滞:生化汤:蒋干穷逃当归。

淤血停滞:失笑散淤阴胞宫:桂枝茯苓丸:疟母癥瘕:鳖甲煎丸:跌打损伤、筋断骨折之淤血:七厘散头面淤血:通窍活血汤:桃花乡穷要葱枣。

膈下淤血:膈下逐淤汤:桃花乡穷,只要胡母炒乌脂归。

少腹淤血寒凝:少腹逐淤汤:桃花乡穷,蒲志要回归官胡。

血淤痹证:身痛逐淤汤:桃花乡穷,叫牛龙抢灵草归。

活血止血:肝火犯肺之咳血:咳血方:海代咳瓜子。

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小蓟饮子:小弟拾木竹杆当黄山藕。

脾阳不足、脾不统血:黄土汤:黄土地干,傅琴白浇。

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十灰散:黄宗茜之母用大小蓟叶盖茅侧。

风热湿毒,壅遏肠道,损伤血络:槐花散:只借百花。

十三、治风剂疏散外风:外感风邪头痛:川芎荼调散:景辛穷,纸墙草房薄。

风疹、湿疹:消风散:石母归地炒麻,牛通叔借苦参防蝉。

风邪初中经络:大秦艽汤:川胶归地信访归,甘服三白二活黄芩膏。

风中头面经络:牵正散:风寒湿邪滞留经络:小活络丹:汝弟要南二屋。

风毒痰阻之破伤风:玉真散:白妈只枪南房。

平肝熄风:热盛动风:羚角钩藤汤:竹贝炒钩藤,要苓弟服桑菊。

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气血逆乱:镇肝熄风汤:练牛者因要升天,干母卖古龟。

肝阳偏亢,肝风上扰:天麻钩藤饮:石山麻藤请杜牛母寄交茯神。

阴虚风动:大定风珠:贾母卖草鸡,要归阿妈五弟。

十四、消导剂消食化滞:食滞胃脘:保与丸:(不补)瞧山神服拌萝卜皮。

湿热食滞:枳实导滞丸:(不伤正)大琴服泻只求黄白神。

积滞内停、湿蕴生热:木香槟榔丸:黄柏连想牛朗饿,陈青父割姜。

健脾消食:脾虚食滞:健脾汤:黄山神要服肉炒熟陈麦,想杀人。

(补)脾虚气滞寒热互结:枳实消痞丸:夏连夫人只卖猪肝不干。

酒积伤脾:葛花解酲汤:十五、治燥剂轻宣润燥:外感凉燥:杏苏散:夏苓姓苏只找姜草菊借钱。

外感温燥:桑杏汤:傻子离母想伤人。

温燥伤肺、气阴两伤:清燥救肺汤:阿妈妮拾干巴桑叶卖人。

滋阴润燥:虚热肺痿、胃阴不足:麦门冬汤:夏大人卖草米。

肺肾阴虚,虚火上扰:百合固金汤:二弟卖草药,百元皆归母。

阳明温病,津亏便秘:增液汤:生地冬。

白喉元阴亏虚燥热:养阴清肺汤:荷弦母要单卖草地。

胃阴损伤:益胃汤:五弟卖沙糖。

十六、治痰剂1、燥湿化痰:湿痰:二陈汤:夏菊梅服生肝。

胆郁痰扰:温胆汤:陈茹只服枣拌生肝。

痰伏中脘:流注脉络:茯苓丸:消夏只服姜。

2清热化痰:痰热咳嗽:清气化痰丸:夏苓只服南瓜黄杏。

痰热互结:小陷胸汤:拌黄瓜。

实热老痰:滚痰丸:大秦诚实。

润燥化痰:燥痰咳嗽:贝母瓜蒌丸:花苓梅皆背蒌。

温化寒痰:寒饮咳嗽:苓甘五味姜辛汤治风化痰:风痰上扰:半夏白术天麻汤:夏天服红薯炒姜枣。

风痰蕴热之痫证:定痫丸:夏天南伏神母请虎将干将石金志丹卖砂粒。

十七、驱虫剂脏寒蛔厥:乌梅丸:富贵人新疆归,白莲交屋。

十八、涌吐剂痰涎宿食壅滞胸脘:瓜蒂散:小香瓜。

十九、妇科方清经散:柏母弟要服青皮。

两地汤:二地要卖生胶。

清热调经汤:桃花乡穷,连弟要生母饿归。

清热固经汤:黄子三弟教龟母炒藕炭。

固本止崩汤:敌人归还姜叔。

顺经汤:京母归地服沙药。

止带方:二苓子要黄因牛子携母。

苍附导痰丸:陈叔帮南子神父服生甘。

归肾丸:二山种地归服兔狗。

二仙汤:二仙母白天归。

温经汤:(良方)母牛炒贵鹅,人当要穷。

举元煎:黄麻人炒叔。

寿胎丸:土姣继续。

胎元饮:二伯归地炒人肚皮。

保元煎:二黄二弟要断药草。

鲤鱼汤:二伯归将服鱼。

天仙藤散:江苏草皮白,二林想写乌藤瓜。

毓麟丸:八珍穿鹿狗肚。

固冲汤:黄龙母要三叔种西贝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