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
唐诗赏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原文|译文|赏析'《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第五首《咏怀古迹五首·其五》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所以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译文诸葛亮的大名永远留在天地间,他的遗像清高让人肃然起敬。
为了三分天下周密地筹划策略,万代好像鸾凤高翔,独步青云。
伊尹、吕尚难分伯仲,不相上下,指挥军队作战镇定从容,让萧何曹参都为之失色。
汉朝帝位转移是因为运气,诸葛亮也难以复兴,但他意志坚决,因军务繁忙而鞠躬尽瘁。
注释⑴宗臣:后人崇拜的大臣。
⑵羽毛:指鸾凤。
⑶身歼:身灭。
“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读者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
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
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诗人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
“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
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诗人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纡,屈的意思。
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
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个“纡”字,突出诸葛亮委屈地处在偏僻的地方,经世怀抱只能算“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也只不过是“雄凤一羽”罢了。
“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是议论中高于其他诗人之处。
诗人联想起诸葛亮超人的才智和胆略,如同见到了他那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
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
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
《咏怀古迹》原文

《咏怀古迹》原文(这五首律诗都是杜甫的后期作品,写于他从入蜀到飘泊洞庭的十年间。
五首诗的艺术风格不同:有的淡泊闲静,有的绵丽精确,而以沉郁雄浑为主。
读这几首诗,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局面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咏怀古迹①(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②,生长明妃③尚有村。
一去紫台④连朔漠⑤,独留青冢⑥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⑦,环@a空归月夜魂⑧。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⑨。
注释:@a为字库未存字,左王右“佩”的右部①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杜甫组诗《咏怀古迹》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歌咏王昭君的。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有二说:一说,大历元年(766)作于夔州(今重庆奉节)。
一说,大历三年(768)作于出峡至归州(今湖北秭归)、江陵途中。
②〔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
③〔明妃〕即王昭君,后人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东北40里处,相传是王昭君的出生地。
④〔紫台〕即紫宫,汉宫名。
⑤〔朔漠〕北方流沙之地。
朔,北方。
⑥〔青冢(zhǒng)〕指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20里处。
传说边地多白草,唯独昭君墓上草色青青。
冢,坟墓。
⑦〔画图省(xǐng)识春风面〕从画像上可以约略看到她的青春容貌。
据《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很多,命画师一一画像供自己挑选。
宫女们为得到皇帝宠幸,纷纷向画师行贿,独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师故意将她画丑了,未被召幸。
后匈奴单于呼韩邪来朝,求美人为阏氏(yānzhī),元帝派昭君去。
临行时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元帝很后悔,但已没有办法。
省识,约略认识。
省,约略。
一说,省识,辨识。
春风面,青春容貌。
⑧〔环@a空归月夜魂〕空有她的魂魄月夜归来。
这是说昭君已死葬沙漠,不得归汉,即使月夜魂归,也是徒然。
环?,古人衣带上系的玉佩,这里指代王昭君。
⑨〔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载之下,琵琶弹奏的胡乐中,还分明诉说着她的怨恨。
古诗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翻译赏析

古诗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翻译赏析《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古诗全文如下: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前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组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注释】⑼明妃:指王昭君。
⑽去:离开。
朔漠:北方大沙漠。
⑾省:曾经。
⑿环佩:妇女戴的装饰物。
佩:通“佩”。
【翻译】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赏析】第三首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这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注释及译文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zǐ)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竟宁元年(前33年),昭君被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yé)单于(chányú),后死于匈奴。
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尚:还。
紫台:皇宫的别称。
连:联姻。
朔漠:北方的大漠。
青冢(zhǒng):指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
传说当地多白草,而只有昭君墓上长满青草,故名。
画图省识春风面:汉元帝时,昭君因为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而被故意画得很丑。
当时皇帝纳妃主要靠宫廷画师的画像,因此很多宫女都去贿赂毛延寿。
昭君因为自告奋勇去匈奴,让毛延寿东窗事发,而被斩首。
省识:未仔细辨认。
环珮(pèi):古代女子的配饰,这里代指昭君。
千载:千年。
胡语:这里指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
怨恨:愁怨和遗憾的心情。
【大意】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
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当年的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就再也没有回来。
最后身死异乡,只留下一座长满青草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单凭粗略的画像,怎能辨出昭君的青春美貌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珮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
千年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遗憾深深,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愁怨。
《咏怀古迹》ppt课件

明代评论家胡震 亨认为“群山万壑赴 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 句,此未为合作。”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1.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2.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 的奇伟形象。 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 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 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 惊天动地。——清 吴瞻泰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 也”,谈谈你的理解。
借史咏怀
1、抒怀才不遇之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思乡难归 (深沉怨恨)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借琵琶之音诉凄怨之情
“悲昭君以自悲也”
总结:
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 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 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 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 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物 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 的连接点。
归纳咏史诗的特点
1.标题特点: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 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 前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1)咏古迹(2)怀古人(3) 忆古事
3、思想情感:(1)感慨身世(2)感伤兴衰 这类诗歌,从题材上划分,属于:怀古咏史 诗 意在借古伤今或者借古讽今或借古咏怀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步骤一、 弄清史实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步骤二、 体悟感情
为什么要写古人的这段往事 ?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步骤三、 分析技巧
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
七、拓展延伸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思考: 全诗的感情基调 ——感伤、叹惋 1、这首咏史诗吟咏的对象是谁?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2、诗人在诗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3、分析颔联中“自”“空”的表达
《咏怀古迹》

总结:
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 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 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 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 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住历史人 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 间的连接点。
(这 分种 析态 技度 巧运 )用 什 么 方 法 表 达
•
态事为 度 什 ? ( 么 诗 体 要 人 悟 写 在 感 这 诗 情 个 中 )表古 人 现这 出段 什往 么
咏怀古迹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 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 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 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 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 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 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 恨之情。
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 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 “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 比多么悬殊!“连”对“向”, “连”字写出 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 “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 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 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
杜甫《咏怀古迹(一)》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甫《咏怀古迹(一)》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
天宝十载(751)正月,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乃于九载冬预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十四载,授河西尉,不就,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杜甫困守长安期间,尝居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因称“杜少陵”。
安史乱起,曾陷贼中。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行在,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旋因疏救房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后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所谓“漂泊西南天地间”。
其间曾卜居成都浣花溪畔,人又称“杜浣花”。
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两《唐书》有传。
杜甫生当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向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律切精深,沉郁顿挫,后世尊为“诗圣”。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盛赞其“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工部集》行世。
【原文】咏怀古迹(一)支离东北风尘际 [1] ,飘泊西南天地间 [2] 。
三峡楼台淹日月 [3] ,五溪衣服共云山 [4] 。
羯胡事主终无赖 [5] ,词客哀时且未还 [6] 。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7] 。
【注释】[1]支离:犹流离。
东北:指中原地区,与下“西南”相对。
自蜀言之,中原则在东北。
风尘:指战乱。
际:适当其时。
此句乃追忆安史乱时,自己在中原地区的流离生涯。
《咏怀古迹其一》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杜甫〔唐代〕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译文】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
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
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
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注释】支离:流离。
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
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
淹:滞留。
日月:岁月,时光。
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共云山:共居处。
羯(jié)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
词客:诗人【赏析】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
组诗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这是因为作者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
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
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
安史乱后,杜甫由长安逃难至鄜州,欲往灵武,又被俘至长安,复由长安窜归凤翔,至鄜州探视家小,长安克复后,贬官华州,旋弃官,客秦州,经同谷入蜀,故曰“支离东北风尘际”。
当时战争激烈,故曰风尘际。
入蜀后,先后居留成都约五年,流寓梓州阆州一年,严武死后,由成都至云安,今又由云安来夔州,故曰“漂泊西南天地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 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不同意。 1地灵人杰,钟灵毓秀,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
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 子。 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是一位 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 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2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说
3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
咏叹王昭君不幸——感慨自己的不幸, 王昭君千载之怨——自己的深沉怨恨。
悲昭君以自悲也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首联:从咏江山之奇绝----咏佳人之奇美,
颔联:昭君一生的悲剧
颈联:悲剧的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
尾联: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悲昭君以自悲
鉴赏怀古诗的三步骤
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 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两 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崔诗“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刘诗“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借景抒情、比喻 对比、反问
同样是“昭君出塞”
杜甫笔下的昭君是一个把“出塞”引为一生憾 事、满腹“怨恨”的昭君 唐•张仲素《王昭君》:“仙娥今下嫁,骄子 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 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 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
赏析: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对“独留”: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 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连”对“向”, “连”字写出塞之景,“向” 字写思汉之心,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 “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 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 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
当 你 的 日 子 失 去 光 泽 五 色 花 瓣 也 变 得 苍 白 有一个呼唤从命运中悄悄传来 让柔情投入到同一个所在 沿 着 一 条 路 越 走 越 远 你 的 寻 找 已 落 满 尘 埃 有一个身影从人群中慢慢走来 走 过 那 大 漠 金 色 的 草 原
有一种爱要你用一切来表白 有一种爱要你用一生去等待 有一种爱要你用生命来表白 有一种爱要你用无悔去等待 有 一 种 爱 ~ 有 一 种 爱 ~ 有 一 种 爱 ~~ 要 你 用 无 悔 去 等 待
明•莫止《昭君曲》:“但使边城静,娥眉敢 爱身。千秋青冢在,犹是汉宫春。” 翦伯赞所言:“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 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昭君成了一个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 义无反顾、欣然前往的巾帼英雄。
片断练习:
对于这样一个有名的历史人物, 你有哪些感慨或感想呢? 以“昭君,我想对你说”为话 题,写一段话(要写出自己的真 情实感)。
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
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即事议论。
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学以致用:
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 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西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注:据《史记》载,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困于 会稽,派大夫文种贿赂吴国太宰伯嚭,送宝器,美女 (西施在其中)到吴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 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
咏 怀 古 迹
其 三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 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
什么样的山?
什么样的水?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
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 直赴荆门山。
气象雄伟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 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 的何在?
有人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用在 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 这种看法吗?
1、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 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 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 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 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 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 意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 个人鸣不平,立意较浅。 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 有时”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 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 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 说着她的怨恨!
昭君怨恨什么?
诗眼:“怨恨”: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 思 念故乡的幽怨。(“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夜月魂 ” )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 涂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怀古诗的意象和感情
意象:投笔、长城、明月、楼兰、柳 营、请缨、羌笛、古地、吴钩等。 感情: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 心,年华易逝、报国无门的悲伤、壮志 难酬的悲叹,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山河பைடு நூலகம்丧的痛苦、国家昔盛今衰的感慨、 物是人非、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等。
杜甫
• •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 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 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 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 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解释: “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 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昭君 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 古有同感焉。”
沿着一条路越走越远 你的寻找已落满尘埃 有一个身影从人群中慢慢走来 走过那大漠金色的草原 有一种爱要你用一切来表白 有一种爱要你用一生去等待 有一种爱要你用生命来表白 有一种爱要你用无悔去等待 有一种爱~有一种爱~ 有一种爱~~要你用无悔去等待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 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的根 源是什么呢?对应诗歌中的哪 一句?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统治 者的昏庸造成的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 “空”如何理解?
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 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 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作者认为,既然葬 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 然的。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 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