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 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言: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科学学科,在初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认识现实,为未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然而,仅仅把历史知识灌输给学生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从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和智慧。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历史是立足于过去发展的学科,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可以使学生对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
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挖掘故事背后的内涵。
1.鼓励学生多角度观察: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观察历史事件,如通过文献资料、图片、地图等进行分析。
通过学生们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历史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全面思考的能力。
2.启发学生注意细节:历史事件中的细节往往蕴含着深层次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细节,提高他们得出结论的准确性。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历史常常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和观点,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1.提供多元化的历史材料:教师可以引入不同来源的历史材料,如不同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让学生在听取不同的声音后,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多种解释,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组织辩论活动:通过辩论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对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交流。
通过与他人的观点碰撞,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考虑问题,培养辩证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历史学科强调归纳总结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总结,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历史中的规律性。
1.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工合作,通过讨论来总结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同时,教师要提供指导,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概括出共性,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谈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谈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历史教学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过程,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从而能够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下面,我们从历史教学的目标、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具体案例三个方面来谈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历史教学的目标历史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从而了解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历史事件往往是在特定时期、特定背景下发生的,要想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就需要了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政治背景等。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历史人物对当时的影响和意义,从而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
这种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过程,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需要进行大量的思考和分析,从而能够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逻辑思维、分析思维、综合思维等等。
批判性思维是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思维能力之一。
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对事件和事物进行分析和判断,理性思考、辨别真伪、保持警惕、寻求证据,产生独立而深刻的见解,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需要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环境和政治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批判性思考。
逻辑思维是历史教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指学生能够进行合理的推理和论证,从事物的因果关系、相互作用、联系和矛盾演化等方面,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合理理解和解释。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需要对历史事实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从而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发展脉络。
三、具体案例下面我们以美国独立战争为例来具体说明历史教学如何帮助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建国的重要历史事件。
在这场战争中,美国人民为了争取独立和民主的权利,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谈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谈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是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历史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提升。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思辨、分析和批判历史事件,形成独立的历史观点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角度进行探讨,以期为历史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基础。
如果学生对历史课程没有兴趣,那么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也很难得到有效的培养。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探索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和价值观。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让学生观看历史纪录片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打下基础。
二、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维训练历史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分析和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是历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维训练,其中包括:1. 提出开放性问题。
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中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来形成自己的观点。
当讲解一个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认为这个历史事件对当时的社会有什么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独立的历史观点。
2. 进行历史案例分析。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让学生通过资料查阅和分析来理解这些事件或人物的历史背景、动机和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维实践。
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思维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调查、撰写历史小论文等。
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就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那么,如何在历史课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思维,训练思维能力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而思维则是认识过程的核心,没有积极的思维活动,认识只能停留在感性水平上。
历史课中,结合历史事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其发现问题、带着问题积极思考,去想、去问、去探究、去讨论,并在这一过程中把自己获取知识的思维用语言表述出来,这对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世界历史第一册讲英、法、美等当今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一主题时,教师就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国家要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是什么?这些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是怎样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习兴趣。
他们积极地去探索、去讨论,在讨论中各抒己见,找出共同归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掌握了历史知识又培养了历史思维能力。
又如教学“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这一难点时,可直接提问“蒋介石是该杀还是该放?如何解决对抗日更有利?”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们根据问题积极思考、讨论,从而理解中国共产党提出释放蒋介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主张。
二、引用文字材料。
借助图象、语言等直观教学手段。
培养形象思维历史形象丰富多彩,不脱离历史形象的思维就是历史形象思维。
培养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并能加强对知识本质的认识。
首先,教师可引用教材中的文字材料培养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
如世界历史教材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晚上9点45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向敌人最后攻击的炮声,赤卫队员、革命士兵和水兵的队伍从四面八方冲向冬宫,雷鸣般的‘乌拉’声压倒了枪声,起义群众冲进并占领了冬官。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
培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历史思维能力不仅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注重历史观念的培养。
要求学生从历史的长河中抽取出历史观念,如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变迁的规律、历史联系的规律等,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观念。
二是注重历史分析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抽取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利用历史比较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三是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抽取出主要的历史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是注重历史运用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抽取出可以运用的历史经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运用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需要教师把握好历史教学的核心,注重历史观念、历史分析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运用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历史学科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的学科,它包含了人类社会发展、人类文明形成等众多重要的内容。
学习历史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也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本文将以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为主题,从认知、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三个层面来探讨。
一、认知思维认知思维是指以感知、认识和记忆为基础的思维活动,它是其他各种思维形式的基础,是首先需要得到培养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育要求在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思维能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分析和判断能力。
1、多角度观察历史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关于一个事件或现象的观点往往是多方面的。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多角度的基础上来认识历史,把历史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并帮助学生分析历史事物的本质和基础。
2、历史事实的佐证和证明历史事实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学生需要学会根据史料、文献等资料对历史事实进行佐证和证明,了解历史的真正含义和事实。
此外,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数字手段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或事物。
3、尝试还原历史现实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它的实际情况往往很难还原,这就需要历史学者通过多元化的分析和研究将之还原出来。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尝试还原历史现实,充分运用影视资料和各种实物模型来展示历史文化和历史事件。
二、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指通过推理、判断等方式运用逻辑原则进行分析、判断、归类等思维过程。
历史教育应该特别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这是开展高水平历史研究的必要条件。
1、分析与比较学科交叉是现代教育很重要的环节之一,对于历史教学来说,教师应该将历史与文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进行比较分析,这里也包括经济学上的历史分析与研究。
这种交叉学科的教育会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模式的拓展。
2、对照新旧思想历史的发展也是一种思想变革,这往往涉及到理念、思想上的巨大变化。
谈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谈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摘要】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他们理性分析历史事件,不盲目接受信息。
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可以让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
促进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可以让他们将多方面的信息整合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引导学生探究精神能够让他们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探讨,不断探究真相。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独立的历史观点和见解。
历史教学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成长。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探究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教育、重要性。
1. 引言1.1 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不可忽视的。
历史教学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记住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探究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而要深入理解历史,就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和分析。
历史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领域,要想不落后于时代,学生需要具备创新能力,能够用新的视角和方法解读历史。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需要具备综合分析能力,能够将各种信息和观点进行综合考量和分析。
而探究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则是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培养的品质,能够主动提出问题、探索历史背后的道理,并形成独立的见解。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在成长道路上具备扎实的思维基础。
2. 正文2.1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历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可以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思考、分析并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形成对历史事实的独立分析和判断的基础,在发展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提出问题、比较不同观点,评价证据的可信度并做出合理的结论。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教育也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了教育行业非常重要的一砝码。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也需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既有必要性又有紧迫性的。
针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提高学生思维历史意识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理解历史的影响和历史背景的重要性。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将会展现出对历史事实的洞察力,并能从各种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中形成深刻且准确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训练他们的推理和分析能力,将所学的内容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条条条纹理的线索,将他们的思维能力与历史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
我们应该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历史资料、研究历史人物及其生活和思想、分析历史事件及其发生的背景和社会意义、掌握历史文化形态和特点等方法来提升他们的思维历史意识。
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在学生中培养积极的思维习惯对于历史学科的教学极为重要。
在历史课堂上,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体验式教学、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继而引导他们主动思考。
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探讨现实与历史的关联性,来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历史知识与现实联系。
启发性问题的提出能够增强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延伸学生思维的范畴。
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探究性思维,即框架式思考。
这种思维能够让学生分析问题和评估信息。
当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时,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问,并训练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以《三国演义》为例,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思考:在这个故事情节中,哪些人物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哪些人物是不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们的观点和行为对我们的价值观产生了哪些影响?这种问题可以让学生思考到故事中的人物,以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鼓励不断创新在教授历史课程时,我们也应该支持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趋势,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
一、通过“导入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每一篇课文之前都有一个本课内容概括,即课前引言,里面提出一些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教师若能利用好“导入框”,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想象能够创造新的形象,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对立统一体。
如《对外友好往来》一课中,引言中介绍的唐朝佛学大师玄奘,同学们马上想到的就是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小说或电视剧里听过或看过,于是同学们怀着好奇心展开丰富联想,想象历史上的唐朝高僧玄奘与自己所知道的唐三藏是否一致。
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地对本课进行学习。
通过对课前引言的了解和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大胆地驰骋思维和想象,学生的想象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想象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思维的过程,想象的发展也是思维的发展。
二、利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本中有许多插图,有历史人物像、反映生产生活的画面、古代文物等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然后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历史时代的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风尚习俗等等。
插图给教材增强了直观性、可读性、欣赏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图片可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课中,在讲到“奴隶的悲惨生活”一目时,为了说明奴隶的生活状况,可让学生观察商朝带枷的奴隶俑和殉葬奴隶遗骸两幅插图,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看图之后的感想,或通过观察这两幅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于是同学们竞相回答:奴隶过着非常悲惨的生活,时常带刑具干活或休息,甚至被杀死或活埋来为奴隶主陪葬。
这充分反映出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建立在残酷剥削和压迫奴隶基础上的。
通过观察插图使学生对奴隶制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如《“伐无道,诛暴秦”》一课中的大泽乡起义插图,这幅图反映了当时陈胜、吴广起义的情景。
通过观察图片可以分析出这次起义具有“斩木为兵”、“揭杆为旗”的特点,这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这次起义是大有益处的。
再如《“开元盛世”》一课中筒车的插图,这个图直观地体现了筒车是一种新的灌溉工具,随水流自行转动来灌溉田地,节省了人力。
通过对插图的观察和分析,学生能够很轻松地掌握唐朝时期出现的新式农业方面的工具。
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运用历史材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本的许多课文中有一些历史材料,正确运用史料可以对课文内容有进一步地理解。
通过分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这有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经济大危机》一课中有一段“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说:‘……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但是,他鼓励美国人民: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
先让一名同学朗读,然后请同学们思考这段史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同学们可以分析出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打击是非常严重的,但他鼓励美国人民一定能够摆脱危机,克服一切困难。
再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中有一段史料:“毛泽东指出: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通过学习这段史料,学生们对华盛顿会议给中国的影响有了清楚的认识。
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打破了日本在一战期间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复到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实际上便利了美国在中国的扩张。
课本中的史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使一些问题很容易地得到解决。
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让学生
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利用小字部分,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每篇课文中有许多小字部分,都是与课文相关的一些内容。
这当中有许多历史小故事或对历史事件的详细介绍等,它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虽然小字部分不需要教师的讲解,也不需要学生掌握,但有些内容是必须让学生了解的。
它能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如《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一课中,讲到“《九章算术》和地动仪”一目时,东汉时期科学家张衡制造了一种能测定地震方向的地动仪,但同学们对此仪器的了解是通过小字部分的介绍知道的,并且对张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他不仅制造出地动仪,还在很多方面都有成就,而且他品质高尚,不为谋取高官厚禄而去奉承权贵。
再如《和同为一家》一课中,在学到文成公主入吐蕃的作用是密切了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但这不容易使学生理解其真正的原因,本课小字内容就清晰地记述了文成公主入吐蕃后怎样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使学生对全面理解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对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利用好小字部分,能使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五、通过活动课,培养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的能力。
在进行活动课之前,学生要准备一些材料,并为发表自己的见解写一些与活动课内容相关的小论文或发言稿等,这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他们会展开思维的翅膀翱翔在无际的历史天空中。
写作可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和观点,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这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
如活动课《秦始皇功过的辨论》,学生为了把辨论的对方驳倒,都在课下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了一些关于秦始皇的资料,并且整理的有条不紊。
这对学生辩证地评价秦始皇是有极大益处的,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视野。
再如活动课《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通过写这封信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谴责了当今日本国内的右翼分子歪曲历史的作法,做到了以史为鉴,勿忘国耻。
树立了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信心,从而培养了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的能力。
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学习兴趣,以引发学习动机。
如朗读、归纳、总结、讨论等方法。
选择和运用正确而科学的教育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了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讲“女皇武则天”时,先请一名同学朗读,然后提出一个问题: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但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皇帝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讨论这个问题。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点拨引导,学生们各抒己见,充分显示各自思维的新颖与独创。
对这一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这样就在既紧张又活跃的气氛中答案被归纳出来了。
再如讲“西安事变”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学生思考讨论:“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以后,该如何处置他?是杀、是关还是放?”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激发他们积极思维,顿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这不仅帮助学生认清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重大意义,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通过讨论,可活跃思维,扩展思维,集思广益。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课堂提问,刺激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师要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诱导学生的思维。
经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思维,一个个思维障碍被扫除了。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当面讲评,即时给予反馈,以激励和提高学生积极思维的热情。
对回答不准确的同学,也不要一概否定,而应鼓励和引导其进一步努力思考,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以上是我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的一点体会。
培养能力,发展思维,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任务。
作为教师,我们要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多给学生一点思维的主动权,给学生创设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的机
会。
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才能成为课堂思维活动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