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摘要】思维能力是学科的核心能力,各学科的思维有其自己的特性。历史思维主要包括时空思维、节点思维、辩证思维和价值思维等,需要从概念与原理、事物的客观性与逻辑性、认知的规律上去寻找思维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历史思维能力;特点;培养方法

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重要的素质与能力,它是认知、探究、创新的根本,是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核心,也是所有教育的核心与关键。如今我国已经把思维能力培养作为学科教育的重中之重。《历史新课标》中明确写道:“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为。”但这个问题至今不论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来讲,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尚未出现清晰的概念、路径、方法与好的效果。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熟知它的涵与外延,需要从历史学科角度予以准确把握与界定,需要从事物的客观性与逻辑性、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律、成长规律上寻求好的切入点和结合点,采取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法与手段,方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一、历史思维及特点

思维是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

括的反映,即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来解释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智力活动。除了这些共性,各学科也有各学科的特性。历史?W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社会科学,要把握历史思维,就必须先了解和把握历史学科的特点。

首先,从要素来看,构成历史基本要素的是时间、地点、人物与事件,它们是历史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问题的思维上,必须要有清晰准确的时空观念,任何历史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其具体的存在与发展的时空,不能混淆与模糊,否则就是一团糨糊;同时,必须要有发展观念与节点意识。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与发展中;不是所有的人与事都记入历史,能记入历史的人物与事件都是历史重要发展阶段与节点上具有标志性的、起重要作用与影响的人物与事件。这个阶段与节点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方向和历史评判的坐标与尺度。

其次,从功能来看,一是还原历史。要正确地认识历史,必须要全面和详细地掌握所有的历史信息,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真相,这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基础。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历史因为文献记载和保存的不足,以及历史观的问题,导致面目全非,真假难辨,成了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障碍之一,所以历史学的任务与功能之一就是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通过查阅文献、考古、辨伪等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再现历

史的真实。二是解读历史。即如何科学地认识与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和历史运动的规律,这是历史思维的核心。即用怎样的方式方法去解读和解构历史的人物与事件,这里牵涉到的一个最本质的问题就是世界观、历史观。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只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必须具备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所以我们的历史思维主要体现在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去分析历史现象。三是历史的价值与意义,这是历史思维的本质所在。历史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揭示历史的真相、本质和规律,更重要的是面向现在,面向未来,准确把握当下,清晰地展望未来,让古今连为一体,让现实和未来的发展变得可企可盼,让历史经验与教训成为我们自身成长、发展的养料,让我们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这就是历史思维所展现出来的学科特性与含义。

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途径与方法

思维的本质就是一个从共性到个性,再从个性到共性的过程。共性就是已知的概念、原理与规则,个性就是一个新的事物与问题。这里涉及的首要问题是概念、类、差异。概念是思维的细胞,类属与差异是事物区分的核心,这是思维训练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它让我们明白各个事物是什么。其次是从事物的运动与联系中寻找事物的本质,解决事物为什么,怎么样。再次,从同类事物中的比较、分析与归

纳中寻找事物的共性与规律,从单个事物触及旁类事物,上升到理论层面。最后,知古鉴今,通达未来,体现历史的价值与意义,把历史的经验、规律与现实的人生、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我们拥有一双慧眼,看清眼前和未来的路。这就是历史思维训练的四个层次。

(一)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弄清概念是学习和思考的前提,也是思维训练的第一步

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也是我们学习和掌握事物的基础,是我们进行事物辨别、区分、判断的核心。历史被称为百科全书,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法学、教育、文学、艺术、等人文社会学科,同时也包含自然科学;相关的概念既多又复杂。掌握概念是我们认识事物积累知识与经验的基础。概念的涵与外延就是一个思维的实际体验与训练过程,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以生产力为例,这是历史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初中生来说比较抽象,即便如此,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在这个概念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它的个性,然后引导学生去进行归纳,抽象出它的本质与共性。比如同样一块地,让学生分成三组,模拟在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状况下进行劳动与生产,重点是生产、生产要素与生产能力,让学生围绕这个重点去进行比较、区别,除了找出不同,更重要的是把它们的共同点抽象出来。原始社会使用的工具是

石器与木器,封建社会使用的工具是铁器和牛力,资本主义社会使用的工具是机器和电力。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是工具不同,劳动效率不同,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这些不同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发现,最难的是要把它们的共同点找出来,即要引导学生抹去三个不同时期生产的个性,仅仅思考生产的共同要素,也就是要进行生产,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劳动没有人参与,不叫劳动;要劳动,空手是不行的,手里必须要有人制造的工具;最后一个就是劳动什么,即劳动的对象。这样,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就抽象出来了。学生不仅完全理解和掌握了概念,而且受到了很好的思维训练。

(二)从事物的运动、联系中去寻找事物运动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运动是事物存在的形式,运动是事物部矛盾的结果;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它们既统一,又斗争,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历史是人类社会活动,而人类社会活动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主要表现为阶级矛盾与斗争。因为历史的进步与落后都由一定的阶级、阶层、政党、团体等组织来代表,都是通过他们的言行、实践来体现与实现。总会有一些代表人物为他们的利益与主代言,总会有历史事件来表现它的力量与较量。这些力量对比的变化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与阶段。而进步的主导的力量则有着坚实的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