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散文文本阅读”综合训练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2020-2021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及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及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及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燕子的选择秦羽墨①燕子来的时候,村庄早就忙开了,犁田翻地,一派热闹景象。

谁也不知道它们具体什么时候来的,当我们注意到燕子时,它们已经布满天空。

②南风和煦,春光大好,燕子成排站在电线上,交头接耳一番,而后商量好似的,突然飞起,一个个好生自在。

它们飞得不像夏天那么高,而是贴着地,好像对地上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

别说是它们,就连每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忍不住多看几眼这满目的新鲜。

绿色铺满大地,有另一种看不见的东西,使人们内心变得丰茂而蓬勃。

③我发现刚来时燕子并不急着安家,而是这里瞧瞧,那里看看,成天以野地为家,像贪玩的孩子,将足迹印遍村庄的各个角落。

燕子不会随随便便把家安在哪里,它们非得绕梁三日,经过细心查看和选择,在心中衡量比对一番,看看这个家是否结实稳固,这家人是否诚实可靠,是否值得跟他们一起风雨同舟。

④不知为何,所有燕子都觉得我们家不值得托付终生,我们家搬到村口好几年了,也不见有燕子来筑巢。

这件事很令我想不通,怎么说新屋也比以前奶奶家的老屋结实多了,屋前的树渐渐成荫,而且又在村口,按理说它们不可能视而不见的,奶奶家的旧堂屋有三窝燕子,我们家这么多年却连一窝也没有,燕子好像把我们一家人给遗忘了。

这件事不单令我烦恼,父亲也担心起来,照传统说法,燕子是否前来筑巢,与家宅的吉凶息息相关。

起初他以为屋才新修,燕子们还不熟,过一两年就会来,然而五六年过去了,依然空空如也。

燕子并不是没来看过,每年春天有好多成双成对的燕子在家门口飞来飞去,左右徘徊,可最后过家门而不入,只惆怅地望一眼便转身而去,有的飞了很远还忍不住不停回眸,遗憾得很的样子。

⑤到底是什么让它们望而却步?又是什么让它们觉得遗憾呢?一对燕子来了,发现这里没一点前辈的痕迹,于是就以为不可靠,而后来的燕子也都人云亦云?我不相信燕子会像人一样刻薄,村里总要修新屋,每座新屋也总要有第一对新燕前来安家。

2020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综合分析专项训练解析卷

2020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综合分析专项训练解析卷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综合分析专项训练解析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

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菌陈酒的秦淮水了。

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受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

这时正是盛夏。

我们下船后,籍着新生的晚凉和河上的微风,暑气已渐渐消散;到了此地,豁然开朗,身子顿然轻了—习习的清风荏苒在面上,手上,衣上,这便又感到一缕新凉了。

南京的日光,大概没有杭州猛烈;西湖的夏夜老是热蓬蓬的,水像沸着一般,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的绿着。

任你人影的憧憧,歌声的扰扰,总像隔着一层薄薄的绿纱面似的;它尽是这样静静的,冷冷的绿着。

我们出了大中桥,走不上半里路,船夫便将船划到一旁,停了桨由它荡着。

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

他自己却静静的蹲着。

他是看惯这光景的了,大约只是一个无可无不可。

这无可无不可,无论是升的沉的,总之,都比我们高了那时河里热闹极了;船大半治着,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来往,停泊着的都在近市的那一边,我们的船自然也央在其中。

因为这边略略的挤,便觉得那边十分的疏了。

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着是静了,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

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

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因为想象与渴慕的作美,总觉更有滋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远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着大风而走。

2020高考高考散文阅读专项训练(知识讲解与答案解析)

2020高考高考散文阅读专项训练(知识讲解与答案解析)

2020高考高考散文阅读专项训练(知识讲解与答案解析)壹、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一、阅读流程一读——整体感知: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意思;③分析题目含义。

——用一句话概括中心。

二读——理清思路:一抓抒情议论句;二抓过渡句;三抓每层每段的中心句。

——用铅笔做好标识。

三找——答题区域:画出相关处。

四述——整合答案:①提炼组合: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整合;②组织归纳: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

——先打草稿再修改然后誊写。

二、阅读题型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词语特殊含义:指代义、修辞义、语境义方法:从原文中摘取、提炼、概括考查词句含义的往往是:①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②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③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①标明句子出处;②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③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答案要点:抓关键词+分析关键词的含义(借代义、指代义、比喻义)+整合答案(结合主旨)题型二:分析作品结构关于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一有什么作用?作用题两大要点:①内容上;②结构上。

结构作用(专业术语):(1)文首:开篇点题、总结全文;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情感;深化主题;收缩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题型三:鉴赏艺术手法提问方式:(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的?(3)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1)叙述方式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2020】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及参考答案

【2020】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及参考答案

一、1.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作者青年时代对鲁迅的散文充满了喜爱之情;②时过境迁.如夸知音难觅,令人感慨;③作者经历了各种创伤,感情迟钝,对激情的失去深感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理解能力.。

答题时要注意分点答,6分,就要考虑三点.。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答案】①青年作家为革命献身的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了;②他们的革命精神固世事变化似乎已被当前文坛淡忘了.。

每答出一点给l分.。

意思答对即可.。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答案】①时间消磨了人的激情.情随事变是正常的;②鲁迅以其真挚的感情和不朽的文笔,使青年作家们青史留名,道义永存.。

每答出一点给l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着重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二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主旨作答.。

3.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答案】①被书写的对象在历是上的重要性;②书写历史的作者,如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末的表现能力;③口碑、文字、金石、竹木纸帛等传播方式和载体.。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筛选能力.。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4.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以收听朗诵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看似随意,实则精心;②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原因,紧扣主题,层层深入.③以明确鲁迅文章与道义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照应,顺理成章.。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和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每答出一点给2分.二、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坚信当下个千年到来,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已建立起“长城”研究站点的时候,人类将无高峰可攀.。

2020年高考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整体阅读

2020年高考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整体阅读

课题:散文整体阅读课型:复习课学习目标:1.了解散文高考的命题方向。

2.把握散文整体阅读的方法,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考情回顾:近四年高考散文阅读——选文一、明确高考考什么:考情回顾:近四年高考散文阅读——考查点●2020年全国卷三记忆里的光蒋子龙8.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6分)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6分)●天津卷线条的优美梁衡19.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5分)20.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4分)●山东卷建水记(之四)于坚8. 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4分)9. 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4分)●2019年北京卷北京的“大”与“深”20. 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

(6分)21. 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

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

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

(7分)●天津卷《萨丽娃姐姐的春天》17.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8. 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19. 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2018年北京卷《水缸里的文学》苏童20.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21.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22.作者说:“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

”实际上,像这样非书本的“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附答案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附答案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精选附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斯人独憔悴迟子建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当然也未能免俗。

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

这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

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

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

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

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

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

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

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

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

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来源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离的故事。

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

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

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

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达到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

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

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

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高频考点)2020高考语文之 散文阅读专题精练 附解析

(高频考点)2020高考语文之 散文阅读专题精练 附解析

2018年2017年2016年课标全国Ⅱ卷4—6,窗子以外,14分课标全国Ⅲ卷4—6,我们的裁缝店,14分北京卷18—22,水缸里的文学,23分19—24,根河之恋,25分19—24,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24分天津卷16—19,虹关何处落徽墨,21分16—19,挺拔之姿,21分16—19,在母语的屋檐下,21分山东卷浙江卷11—13,汴京的星河,20分11—15,母亲,20分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发上津城梅洁小时候,就隐约听父亲说过湖北郧西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可少小离家,光阴荏苒,岁月沧桑,再没问津。

长大后才知人们已经把这个古成语作为表达人反复无常的贬损词。

接郧西邹龙权电话时,我就问:“郧西是不是有个‘朝秦暮楚’的地方?”邹龙权说:“有呀,上津就是。

”我说:“我去上津看看好吗?”邹龙权说:“当然可以,我老家就是上津的。

”没去上津时,只知“朝秦暮楚”是个成语,去了上津,才发现这是一个秦楚千年相依的古地!这不,我们去上津的车子停在了秦人聚集的陕南古漫川,漫川镇负责接待的朋友把我们领到一片开阔场地,那里并排矗立着二百多年前秦楚两地人各建的古戏楼。

秦人的戏楼简约、雄浑,楚人的戏楼精巧、华丽。

真有点像一对秦楚相好,在这里牵手百年。

苍莽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秦楚两种不同文化的揖别地。

我们在漫川古镇穿街走巷。

我问郧西的朋友:“为什么在陕西地界停下?”朋友说:“这里离上津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

来上津参观的人,必领到漫川,去漫川参观的人必领来上津,这已成惯例。

”啊,秦楚不再有战争!啊,陕鄂息息相依!走进上津,才知上津这个古城是多么老,老得白发千丈!老得只想让人跪地揖手仰凝。

走进上津,才知道蜗居在秦岭深处的秦关楚塞在中国历史上是怎样举足轻重!如果从三国时魏始设平阳县算起,一千多年里,上津曾十四次设县、六次设郡、两次设州,历史太垂顾汉江边上的这块弹丸之地了!上津北枕秦岭,南临汉水,金钱河穿城飘逸而过。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认领陈蔚文①不久前,姐夫的车钥匙不慎在小区遗失,寻找未果。

若去4S店重配钥匙要3000多元,无奈贴出公告,拾到者以500元酬谢。

拾到者收取酬金似乎无可厚非,然而我的第一个念头——如果是我家任何一位成员拾到,断不会收取这笔钱,这源于家风。

②父亲是军人,在我和姐姐的成长道路上,他的要求有时严苛得近于粗暴。

小至教导我们吃有吃相、站有站相,大至仁善礼俗、道德理想,还有“与人为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当年被父亲以这些“家规”训诫时不胜其烦,然而不知不觉中,它们已于日常生活中潜入我们的血脉,化育成人生的一部分。

③说来,这些不过是些农耕文化即有的“常识”伦理,与古老祠堂张挂的家训类同,只是父亲惯以口语表达,而先人们讲究遣词造句,使得家训更有恢宏的文化气度。

如我的老家浙江兰溪诸葛村,迄今留有诸葛亮先生的《诫子书》:“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曾到过鄱阳湖畔的汪山土库,这是一座气派的清代建筑,曾经的主人是“程氏家族”,有“一门三督抚”的佳话。

据说程家三兄弟在早饭前必诵家规:“尊长敬贤,唯礼是尊;孝顺父兄,共敦友爱”“待人持物,仁义为本;自省其心,非礼莫为”……这些听上去非常古老的家规其实也很现代,因为直到今天,它仍然是许多家庭教育子女的理念,也是一个人立足于世且心怀坦荡的基石。

④“自省其心,非礼莫为”一句,用诗人的语言转译便是“一个人应该活得像自己并且干净”。

⑤我父亲奉行的人生信条也大抵如此。

他不仅如此训导我们,本人亦是忠实的践行者。

⑥还记得儿时,从部队回来探亲的父亲带我乘公交,有个乡下孩子晕车,吐了我一身,孩子父亲惶恐,父亲的第一反应是掏出大手绢给那孩子揩拭,并连声安慰那对父子,还请旁边的乘客给那孩子让座。

十几年前,他拾到一部九成新手机,那时手机还算贵重物品,他首先检查手机有没有电,还好,有电,于是开机等机主打来电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最新
高考“散文文本阅读”综合训练及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14 分 )
生死之间
雷抒雁
①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的,即使
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
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
⑦可是,无论如何,我明白了那个下午失态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
之线牵扯着我的心。我的心如紊乱的钟摆,失去了平衡。我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
到妈妈的身边。也许,只要她的手抚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视一下我,我心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失控的大火就会熄灭。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离开了她生活
了 81 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带走了,随着她走了。
(3 分 )( )
A .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叙述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人称各尽其妙,形成了相互辉映之效。
B .本文以抒情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地刻画了作者 失去母亲后备受煎熬、悲伤无法排遣的内心世界。
C .妻子和儿子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并且劝慰 不深厚,无法切身感受为人子者的丧亲之痛。
2
2
2020年最新
查干湖美,美在秋水。秋水如娴静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妇,深邃的眼睛定定地凝视
着你。从松花江引入湖中的百里运河,已放慢了流速,使得这时的湖水波澜不惊,清
澈见底。泥沙已经淘尽,水中的游鱼和水草分明可见。夏日肥得如油的湖水,已经显
得清瘦,是湖水中的鱼虾和健硕的蒲苇把它的营养吸吮殆尽。湖水从暑热变为秋温,
我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也许很长,它就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失去亲人、失去
情感分割,生命最终变得短暂了。
1
1
2020年最新
⑧医治心灵伤痛的唯一处方就是“忘记”。
可是, 对于亲人, 要忘记又谈何容易!
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
⑨我想起了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有一位母亲,她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
间,看见妈妈躺在地上呻吟着。我扑过去,一把抱住她,想让她坐起来,问她怎么了。
她只是含糊不清地说着:“我费尽了力气,可是坐不起来。”我看着床上被撕扯过的
被单,看着母亲身上揉皱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可是一切挣扎都没有用,母亲左边
的身子已经瘫痪了,无法坐住。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坚强
的生命,怎么突然变得如此脆弱!
打了一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他们很快就
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
久以前的事了。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
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 愈合。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
希望能救活她的儿子。 佛说, 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
解除你的痛苦:
你到城里去,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给我。那位被痛苦折磨得愚钝了的
女人马上去找,可是她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带回一粒芥菜籽。因为,世上根本没有
没有失去过亲人的家庭。
( 摘自《名家散文集》,有删改
)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②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
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
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
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
回应。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离开了。那张
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
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
难道, 照片也有灵性,
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
③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 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
就让它原样留存
着,任灰尘去封存。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
④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 6 题。 (14 分 )
秋来查干湖
李旭光
查干湖美,美在秋天。秋湖的长天,极为疏朗。站在环湖路上,依稀看得见天宇
的穹顶与湖水交割的弧线。惊鸿照影,间或掠过几朵祥云。夜幕乍落,伫立在湖岸高
坡上的妙因寺, 不时传出阵阵晚课的钟鼓和诵经的吟唱,
剪影里, 空气也凝固了一般。
到了晓夜当空,繁星拱月时,天上湖中,已辨不出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幻的。
鱼儿多半向湖的深处游去,垂钓的人们便懒于来此蹲守。随着秋一天天走向肃穆,湖
区的游人也少了许多,但仍有不少老人、情侣、画家、摄影家、迁客骚人来此小住。
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
答:
“死亡不是截肢,
参考答案: ①引出 “死亡是生命彻底的结束 文 “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 ”形成对比。
”的观点,强调死亡就是消失;②与下
3 . (行文思路分析题 )请根据原文内容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答:
(6 分 )
参考答案: ①先写人会逝去,但记忆不会消失,引出母亲的去世在作者心中留下 了难以愈合的伤口;②通过追忆母亲病逝,进一步抒发丧母之痛;③提出以理性化解 丧亲之痛的方法。
开来。
⑤我永远不会忘记 2001 年 9 月 6 日下午 5 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
过程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
住处。快到家时,我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
到楼下散步去了。
⑥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里面的房
“我 ”,可见他们对 “母亲 ”的情感
D .本文在生存与死亡、疼痛与忘却、焦虑与平静的两极振荡之中,抒发了作者
对亲情、死亡等命题深刻而又独特的探讨和领悟。
解析: 选 C 项, “可见他们对 ‘母亲 ’的情感不深厚 ”纯属臆测,无中生有。
2 . (句段作用分析题 )文章第①段引用了一位墨西哥作家的名言 而是彻底结束生命 ”,请分析其作用。 (5 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