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毕淑敏的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毕淑敏的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毕淑敏的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毕淑敏的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行使拒绝权拒绝是一种权利,就像生存是一种权利。

古人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这个“不为〞,就是拒绝。

人们常常以为拒绝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防卫,殊不知它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纵观我们的一生,选择拒绝的时机,实在比选择赞成的时机,要多得多。

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要用惟一的生命成就一种事业,就需在千百条道路中寻觅仅有的花径。

我们确定了“一〞,就拒绝了九百九十九。

拒绝如影随形,是我们一生不可拒绝的密友。

拒绝对我们如此重要,我们在拒绝中成长和奋进。

如果你不会拒绝,你就无法成功地跨越生命。

拒绝的实质是一种否认性的选择。

拒绝不像选择那样令人心情舒畅,它森严的外衣里裹着我们始料不及的风刀霜剑。

像一种后劲很大的烈酒,在漫长的夜晚,使我们头痛目眩。

于是我们本能地惧怕拒绝。

我们在无数应该说“不〞的场合沉默,我们在理应拒绝的时刻延宕不决。

我们推迟拒绝的那一刻,梦想拒绝的冰冷体积,会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缩小以至消失。

可惜这只是我们善良的愿望,真实的情境往往适得其反。

我们之所以拒绝,是因为我们不得不拒绝。

不拒绝,那本该被拒绝的事物,就像菜花状的癌肿,蓬蓬勃勃地生长着,浸润着,侵袭我们的生命,一天比一天更加难以救治。

拒绝是苦,然而那是一时之苦,阵痛之后便是安宁。

不拒绝是忍,心字上面一把刀。

忍是有限度的,到了忍无可忍的那一刻,贻误的是时间,收获的是更大的痛苦与麻烦。

拒绝是对一个人胆魄和心智的考验。

因为拒绝,我们将伤害一些人。

这就像春风必将吹尽落红一样,有时是一种进行中的必然。

如果我们始终不拒绝,我们就不会伤害别人,但是我们伤害了一个跟自己更亲密的人,那就是我们自己。

拒绝的味道,并不可口。

当我们鼓起勇气拒绝以后,忧郁的惆怅伴随着我们,一种灵魂被挤压的感觉,久久挥之不去。

因为惧怕这种难以言说的感觉,我们有意无意地减少了拒绝。

在人生所有的决定里,拒绝是属于破坏而难以弥补的粉碎性行为。

这一特质决定了我们在作出拒绝的时候,需要格外的镇定与慎重。

高考散文阅读理解(一)练习及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理解(一)练习及答案

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一、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夏日里那一片荫凉王政乡村人家的房前屋后总是长满了树,把村子遮掩在浓密的树荫里,像村子的衣裳。

炎炎夏日,浓密的树荫洒下一片片阴凉,乡村的夏天便有了一种天然的凉爽。

乡村的日子里填满了辛苦,农事劳作几乎不避风雨烈日。

夏收便是最典型的烈日下的劳作。

空阔的麦田里,金色的麦浪涌动着丰收的喜乐,也散发着令人生按的火辣和酷热。

但是,麦熟不等人,头顶的太阳如大火球般洒下利刃一样刺目耀眼的光芒,人们依然要下地割麦。

上中学时夏天就跟着大人们夏收劳动,每当割麦割得腰酸臂软、满头是汗时就想,麦地边要是有一棵树多好。

困乏了到树下小憩片刻,享受一下树荫的淸凉,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事实上,有时候也会不堪酷热劳累,不顾大人的责怪,放下手里的镰刀,跑到离麦地稍远的河边或上崖下有树的地方去歇息。

坐在树荫里,沐浴着在汗水中渴盼而来的阴凉,那种浑身的凉爽和快意,真是舒坦得无法形容,也加深了我对树下阴凉的留恋和期待,我甚至为人们不在地头栽树而深感不解。

一次农闲时,和母亲一起淸理地边的杂草刺棘,看见草丛里有一棵自然生长岀来的幼小的椿树,我欣喜地告诉了母亲,并提议把椿树留下,不要和杂草一块淸理掉。

这种树在故乡野生的很多,长得也快,所以,我算计着不几年地边这棵小椿树就能长大,长岀繁枝,在夏日里给在地里劳动的我们撑起一片可以休憩的阴凉。

母亲却说,不行的,地边上不能有树,不然树荫遮住阳光,会影响庄稼生长。

那棵让我期待阴凉的小树最终还是被母亲连同杂草一起淸理了。

这也使我深深感到,复日的阴凉固然是好,但是,和所有美好的东西一样,要拥有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过,麦子收回来晾晒时就不一样了。

人们把新打的麦子在地上撒开摊薄,让太阳一览无余地疑晒着,人坐在麦场边上那棵柿树的阴凉里。

那是一棵很大的柿子树,仅暴履在地而上错综盘缠的树根就有一片席子那么大,浓密的树冠足够有一栋房子那么高大,洒下的阴凉就可想而知了。

(完整版)中考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完整版)中考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中考散文阅读题及答案(1)木棉花开①坐在办公桌前,不经意的向窗外望去,眼前的情景顿时令我惊呆了———窗外的枝丫上何时挂满了红花,那花开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而我竟浑然不觉。

②搬到政府大楼上班已经半年多了,原以为每日与我隔窗相望的是一棵枯老的树:虽然挺拔,却仅有一般粗细的躯干;叶子稀稀拉拉,枝干也不繁茂;终年不见开花、结果,对此,我总觉得有些沮丧。

院子里还有许多常青植物,虽然欣欣向荣,却总觉得没有些许的变化,似乎有些呆板。

看着灰白色的枝干笔直地冲向云霄,我在认知里仔细搜寻:我曾把它当作是作家茅盾笔下的白杨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我也曾把它当作是鲁迅《秋夜》里枣树———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

它虽光秃秃的一叶不挂,但骨子里却透着精气。

然而,冬去春来,这毫不起眼的枯树,竟喷出了“火焰” ,硕大的花朵像一团团火苗在枝头跳跃着,燃起了新的生命。

这突如其来的绽放,似那腾空而起的火树银花定格在咫尺之间,好美!③这棵毫不起眼的枯树就是木棉树,直到今天我才真正认识了它。

春天时,一树橙红;夏天绿叶成荫;秋天枝叶萧瑟;冬天秃枝寒树。

早春二、三月,木棉萧瑟的枯枝上先是绽故了满树火红,接着新芽才萌发。

木棉树花落后长出长椭圆形的葫果,成熟后果英开裂,果中的棉絮随风飘落。

朵朵棉絮飘浮空中,如下六月雪一般,有一番特别的情趣。

④木棉树因其属于速生、强阳性树种,树冠总是高出附近周围的树群,以争取阳光雨露,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及鲜明似火的大红花,被人誉之为英雄树、英雄花。

有记载最早的“英雄花” 见于清人陈恭尹,他在《木棉花歌》中形容木棉花“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 。

⑤正当我陷入沉思,“啪”的一声,一朵碗大的木棉花猛然地跌落,掷地有声、干脆利落。

拾起木棉花,我突然觉得有些惋惜,那还是开的正盛的花朵,娇艳欲滴的花瓣里饱含着充足的水分,通体透红的花朵仍完好无损。

在这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它是安静的,默默无闻地积蓄着力量,而后这一树的灿烂,迸发了参天的无限辉煌。

散文阅读训练 含答案

散文阅读训练  含答案

散文阅读训练报秋——宗璞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

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

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

以后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

真真的怎么得了!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

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

据说花瓣可以入药。

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

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

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

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

种了几次,都不成功。

“连死不了都种死了。

”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

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

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

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

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

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

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

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小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两手空空。

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

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

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

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强化训练《散文阅读》试题精选汇编(附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强化训练《散文阅读》试题精选汇编(附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强化训练《散文阅读》试题精选汇编(附答案)两种命运墙外有一棵槐树,合抱那么粗。

操场扩建时,施工队把它锯掉了。

第二年,我和邻居家的院子里各拱出一堆槐树的嫩芽,肥肥的、壮壮的,没等盛夏到来,它们就已是一丛茂密的小灌木。

一天,见邻居把灌木砍得还剩一枝。

我也拿了把菜刀来到我家的那丛灌木前,想去掉它们中的一些。

就在要动刀时,我犹豫起来,因为十几根嫩绿的枝条生得都很有力,大小也差不多,去掉谁呢?斟酌再三,我又把刀送了回去。

冬去春来:寒暑往返。

我家的小灌木不断地长粗长高,俨然一片小森林,就在我期望它们都长大成材的时候,一棵小槐树在隔壁邻居家的院子里拔地而起,它浓黑的树冠隔墙可见。

没等我家的小灌木高过墙头,它的枝叶就已罩了过来。

一年,两年,三年,随着邻居家的树愈来愈大,我家的这丛小灌木显得愈来愈力不从心,等邻居家的槐树碗口粗的时候,我家的小灌木再没了生机勃勃的景象,由于它们上面的天空全部被大槐树遮盖。

它们不再长高、长粗、长大,而是今年发芽明年枯萎,后年再发芽接着再枯萎。

直到我们从那儿搬走,它们都在重复着这样的命运。

前些日子,我重返那座小院,见新主人已把它们彻底地铲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张石桌和四只小石凳,夏日的阳光烤着大地,桌子和小凳上却是一片浓密的树荫,隔壁的那棵大槐树亭亭如车盖,在微风中摇曳着墨黑的树叶。

回家的路上,我对丈夫说,钢琴、书法、绘画,只能让儿子学一样,不能再这样下去。

丈夫不明白什么意思。

这也难怪,因为他没住过那个小院,没见过我家的那丛小灌木生长在大树下是什么样子,更不知道那张石桌下曾拱出过一堆嫩芽。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斟酌2、“两种命运”在文中具体是指两种什么命运?3、找出文中着力描写邻居家槐树的词语(3个),说说这样多次描写的目的?4、造成灌木丛“两种命运”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中内容作简要分析。

5、文章结尾由树木的成材议及莘莘学子的成才,请思考“我”为什么说“钢琴、书法、绘画只能让儿子学一样”?6、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你有怎样的“成才观”?参考答案:《两种命运》2.一种是邻居家的小槐树的“愈来愈大";一种是我家的灌木丛愈来愈力不从心。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沈从文散文(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沈从文散文(含答案)

散文专题训练----沈从文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音乐和美术认识生命沈从文我有一点习惯,从小时养成,即对音乐和美术的爱好。

从四五岁起始,这两种东西和生命发展,即完全密切吻合。

初有记忆时,记住黄昏来临一个小乡镇戍卒屯丁的鼓角,在紫煜煜入夜光景中,奏得又悲壮,又凄凉。

春天的早晨,睡梦迷糊里,照例可听到高据屋脊和竹园中竹梢百舌、画眉鸟自得其乐的歌呼。

此外河边的水车声,天明以前的杀猪声,田中秧鸡、笼中竹鸡、塘中田鸡……以及通常办喜事丧事的乐曲,求神还愿的乐舞,田野山路上的唢呐独奏——一切在自然中与人生中存在的有情感的声音,陆续镶嵌在成长的生命中每一部分。

这个发展影响到成熟的生命,是直觉的容易接受伟大优美乐曲的暗示或启发。

到都市中来已三十年,在许多问题上,工作方式、生活取舍上,头脑都似乎永远有点格格不入,老是闹别扭。

即勉强求适应,终见得顽固呆钝,难于适应,意识中有“承认”与“否定”两种力量永远在争持,显得混乱而无章次。

唯有音乐能征服我,驯柔我。

一个有生命有性格的乐章在我耳边流注,逐渐浸入脑中襞褶深处时,生命仿佛就有了定向,充满悲哀与善良情感,而表示完全皈依。

音乐对我的说教,比任何经典教义更具效果。

也许我所理解的并不是音乐,只是从乐曲节度中条理出“人的本性”。

一切好音乐都能把我引带走向过去,走向未来,而认识当前,乐意于将全生命为当前平凡人生卑微哀乐而服务。

笔在手上工作已二十六年,总似乎为一种召唤而永远向前,任何挫折均无从阻止,从风声、水声、鸟声中,都可以得到这种鼓励与激发。

从隔船隔壁他人家常絮语与小小龃龉中,也同样能够得到。

即身边耳边一切静沉沉的,只要生命中有这些回音来复,来自多年以前的远方,我好像也即刻得到一线微光,一点热,于是继续摸索而前。

社会给我的教育太多了,一切由都市文明形成的强制观念,总在迷乱我,压迫我。

只有一件事给我生命以力量和信心回复,即具启发性的音乐。

对于生命的欢欣,死亡的肯定,一个伟大作曲者必然能理解,并理解到这种生命皈依的庄肃,把它当成创造的动力。

2020年小升初专题训练:散文阅读(一)(含答案)

2020年小升初专题训练:散文阅读(一)(含答案)

2020年小升初语文专题训练:散文阅读(一)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心爱的哨所我们的哨所,在高高的山崖上。

黑色的山崖啊,那么高,那么陡,像是一根钢柱,直插向深蓝的天顶。

上哨所去的路,是崎岖又艰险的。

它像一条银灰色的带子,从天上垂下来,随着海风在空中摇摆。

心爱的哨所啊,我们爱你的高,因为只有高才能望远;我们爱你的险,因为只有险才能显示战士的英勇和豪迈。

心爱的哨所啊,你是无比坚固的。

暴雨冲不垮,狂风刮不动,巨雷劈不倒。

你的根基,牢牢地扎在祖国钢铁般的山崖上。

我们在这里守卫,守卫祖国瑰丽的黎明、喧腾的黄昏、安静的夜晚……心爱的哨所啊,战士的好伙伴!(1)“暴雨冲不垮,狂风刮不动,巨雷劈不倒。

”这是一个________句,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短文的第________自然段采用借物言志的方法,表明了边防战士们保卫祖国的坚强决心。

(3)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小河小河又是地球母亲最珍爱的女儿。

她A的身躯绝禁不起淤塞的折磨和污染的强暴。

可令我不安的是,小河也往往难逃B了。

流经城市的小河,往往也出现了污染,她们被迫吞咽着污垢,一些飘浮物随波逐流,玷污了小河清白的面容;还有一些人,自以为高明,把小河的水抽干,把河床用水泥砌起来,如同一个温柔美丽的少女,硬给她穿上一层厚厚而又冰冷的盔甲。

小河于是就切断了与大地母亲的血脉,而变成了一个池子,一个地沟。

人们还不时在小河上加个橡皮坝之类的营生,把一条完整的小河切成一段一段的格子。

如今,清澈美丽的小河越来越少了,不是被肢解,就是被渠化,而地处偏远的小河,随着人类的涉足,也面临着污染的威胁。

期待有一天,人类将停止一切污染的恶行,学会与大自然hé xié相处。

期待那一天,鱼儿在小河中欢快地跳跃,垂柳在河畔的微风中婆娑起舞,鸟儿在枝头细细地诉说。

期待那一天,我们可以在家乡清澈的小河里愉快地畅游,青山绿水装点着我们金色梦境,绿色的原野盛满了我们美好的希望。

抒情散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抒情散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抒情散文阅读训练附答案勤奋者坚实有力的脚印,勇往直前,是刻在高峰险处的抒情诗,何等豪放。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附答案的抒情散文阅读训练,供大家欣赏。

抒情散文阅读训练: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秋日里,我从遥远的大山往公路边扛木头,一截黑乎乎的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杨木桩,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院子内的土堆上。

之后,我很快便把它忘掉了。

只有母亲,偶尔会把一个湿筐子或一块刚洗出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它干裂皱巴的躯体因而浸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水渍。

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这截木桩的到来,使院子里有了很大的改变。

以前,院子里只有一棵小枣树,孤零零的。

风刮来时,是一种寡不敌众很无奈且软弱无力的声音,听了,总叫人感到沮丧。

现在不一样了,有天晚上,当尖利的吼叫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时,我还以为是凶猛的野兽呢。

仔细辩听,才知是从杨木桩上发出的声音。

它不像枣树那样弯腰曲膝,总想尽力摆脱风的肆虐,把落在自己身上的风再推给别人,结果是被风撕扯得披头散发,没有了往日的形状。

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

它让风从身边溜过,又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

杨木桩使得落在院子里的雨也仿佛有了灵性。

多数情况下,雨会在院子的东西两边布出疏密不同的两种雨幕,每回西边的杨木桩被淋得直往下流水,东边的小枣树却干渴得蔫巴巴的没一点儿精神。

母亲心疼小枣树,细心地用木棍围住它,给它浇水,还多次想在杨木桩旁为小枣树再造一个新居,因怕把枣树挪死,才终未为其迁址。

大雪天,小枣树裹着棉絮,被冰雪盖得严严的,几乎看不见任何枝梢。

而杨木桩却光溜溜、水亮亮的,冰雪一附上去即刻就化,从不积存。

一样的雪,一样的严冬,却是两种情景。

是风有意所为,还是枣树和杨木桩内部的原因?困惑中的我总涌起太多说不清的神秘猜测。

无风无雨的天气,我总能听出一种声音。

这声音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著,愈来愈深,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行走;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趟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走在烟雨迷蒙的山间小径——开始的时候,我怀疑是自己的耳朵在作怪,产生了误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阅读训练题(一)
参考答案
一、
1、⑴燕子与人们和平共处;⑵燕子与人结邻,却不能像先前那样安定;⑶燕子不再与人共处。

2、与第③节所描写的燕巢形成对比,借以说明燕巢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发生了变化,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已经有了隔阂,表现了作者对“羲皇上的境界”的一种怀念。

3、⑴为能再与燕子为邻感到高兴,为燕子能否还会如往日一样如期归巢而担忧,期盼能与燕子和写共处。

⑵对人世沧桑的感慨,对命运多舛的无奈和伤感,对旧居及往日生活的怀念。

4、羲皇上追求的实质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克己谅人的一种传统生活方式。

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人们生活方式的调整和改变。

二、
1.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4分)
【参考答案】选取有代表性的生活情趣,从听觉、视觉的角度,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展现水乡生活情趣,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特色2分,分析2分)
2.文章第三段两次写祖父,请结合该段的结构思路说说这样安排的作用。

(4分)
【参考答案】祖父的悠闲自在与孩子、大人们的劳作收获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水乡优美的风情画;对“我们”与祖父穿插描写,角度灵活,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结构各2分)
3.“水乡的人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世界变化快呢!”这句话表现了水乡人什么样的情感?(盼)
【参考答案】对水乡快乐而富有情趣生活的眷念;对水乡淳朴风情失落的叹惜;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追思;对与水相依的美好不再的(每点2分)
4.本文写了水乡生活的几个片断,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6分)
人与水的关系:亲近自然,生命有所滋养,心情得以纯洁,生活富有希望;人水鸟的关系,要敬畏生命,学会感恩,并与自然和谐相处;水乡的风情,传统文化令生活富有情趣,应加以保护与传承(每点2分)三、
1、第一问:①春雨象征着人生的童年;②夏雨象征着人生的青年;③秋雨象征的人生的壮年;④冬雨(雪)象征着人生的晚年。

每答对两点给1分。

答对一点不给分,依此类推。

意思答对即可。

第二问:秋天的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也是萧条的季节、悲凉的季节,所以“秋天的雨声”中有“欢乐”,也有“忧伤”。

每答对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2、(1)(2分)“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是指在雨中回眸人生,用“雨”打开记忆之门,同时也为记忆染上“雨”的色彩。

(2)(2分)“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中梦幻之中”是指小男孩虽然在雨天出游,但是并没有感受到雨中的乐趣。

意思答对即可。

3、第一问:老人喜欢和娃儿打着伞赏雨,娃儿却喜欢和狗在雨中赛跑,把自己融入雨中。

第二问:老人先是受到了“我”的启发,又看到孩子在雨中奔跑后“开心地笑”,终于被感染,也笑了起来。

意思答对即可。

4、第一问:①雨韵是人生四季的旋律;②雨韵是增强生命记忆的媒介;③雨韵是大自然美丽的乐意。

第二问:①先议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②再叙事,讲老人与小男孩在雨中的故事;③最后抒情,表达作者对雨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每答对一点给1分。

意思对即可。

四、
1、(4分)①表明由物到人的行文思路(2分);②语意上呈递进关系(1分);③激发读者的思考。

(1分)
2、(6分)①从老女人的身上作者看到了从容、淡定;(2分)②证明“更换的总不是生活,而只是生活中的人”这一观点;(2分)③衬托出“我只是个闲人”(2分)
3、(4分)①写出天空晴空万里,一片瓦蓝,轻风吹拂之景;(1分)②与上文“天气很好,风轻柔地吹着”相呼应;(1分)③承接上文写作者从地上转到天上的视角的转换;(1分)④为下文作者的心情“忽然轻松起来”作铺垫。

(1分)
4、(6分)①地上的故乡是人们世代居住的地方,天上的故乡是作者心中不变的寄托;(2分)②地上故乡发生巨大的变化,天上的故乡是永恒不变;(2分)③地上故乡不变的是生活,变化的是人,天上的故乡是作者幻化出来的精神家园。

(2分)
五、
1、(1)扣住题目中的“天气”,奠定全文感伤怀旧的基调:(2分)“雨”承载着记忆,由“听雨”引出下文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2分)
2、(1)将“秋雨”和“岁月”联系在一起,岁月变迁而秋雨依旧,“变”与“不变”,形成对比;(2分)(2)用“瘦薄”和“寒凉”来形容“秋雨”,实际是赋予“雨”以人的感受,使之更加形象。

(2分)
3、(1)天气的变化与着衣、晾衣本来就有关系,作者由“天气”联想到“衣”,合理自然;(2)“天气”和“衣服”常常联系在一起,作为散文中传递怀旧情感的意象;(3)在本文中,天气还指人生的阴晴变化,而作者“置衣的激情”也与年岁的增长和人生的变化联系在一起。

(每点2分)
4、(1)岁月流逝、青春难再,一切快乐和忧伤都成为回忆;(2)年龄增长、激情消散,开始变得慵懒、守旧;(3)沉湎往昔、直面现实,过往的人生成为沉重的包袱,对未来感到茫然;(4)安守本分、放慢节奏,人生变得舒缓淡定。

(答出三点即可)
六、
1、(1)①“愕然”: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滩柳。

②“最为惊愕”“诧异”“驳问”:(对“滩柳”的种子得以存留并生根发芽的质疑)自然引出“滩柳”经受的千里磨难。

③“被深深打动”:叙写“滩柳”顽强的生命力。

④“一种十分平静,却又十分温暖的惊诧”:升华“滩柳”顽强的生命力——能在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中张扬生命的顽强。

2、抓住了“滩柳”静谧、沉稳、倔强的神韵;从质、形、色、势多角度描写;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文化内涵。

(化用了白居易《杨柳枝》中的“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和贺知章《咏柳》中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因为人类对诗意的生活状态和有意义的生存状态的追求是有意识的,甚至是刻意的;而“滩柳”对顽强生命的张扬,完全是一种本能的、无意识的行为。

4、①经受住了千里磨难。

②保住了自身旺盛的生命因子。

③抓住了被卷入大海前的瞬间机会。

七、
1、①选取了家乡秋天代表性的事物。

②从视觉、嗅觉、听觉多角度描写。

③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2、①它是父亲“亲手”做的,融注了父亲对“我”浓浓的爱意。

②它是“我”朝思暮想的,融注了“我”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③“菜”朴质纯粹,融注了父亲和“我”“原生态的爱”(真情实意)。

3、①自然的阳光。

②父爱的光辉。

③乡情的和暖。

④生活的纯真。

4、(1)深刻意蕴:①故乡的自然风光:自然对人的灵魂有净化作用,人应该亲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使灵魂畅快通透。

②故乡的乡风民俗:乡土情结是中华民族的美好传统,人应该永留住淳朴的乡情,使灵魂朴质纯粹。

③老大娘的淡定满足:平淡、平凡地做人、做事,人生才会显得真实,人性才会显得神圣。

(2)情感取向:①久居都市:对浮躁的人心、膨胀的物欲、钩心斗角的权力之争等的厌弃。

②田畴漫步:对敦实淳朴、知足常乐的民风的颂扬。

③走亲串户:对亲密无间的邻里关系的颂扬,对中华民族不忘亲情的古老传统的赞美。

八、
1、文章开头虽只有一句话,作者却综合运用了暗语和借喻的修辞,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说“人的耳朵里住过一位伟大的房客”则暗含人的耳朵是旅舍这样一个借喻;说“人的耳朵里住过一位伟大的房客:寂静。

”则运用了暗喻,将寂静比成房客。

同时单独成段,不仅引人注意,而且发人深思。

2、溺爱嘴巴:论吃喝,我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华夏之餮、举世无双。

(1分)
宠幸眼睛:视觉上,美色、服饰、花草、橱窗、广场、霓虹,所有的时尚宣言和环境主张无不在“色相”上下功夫。

(1分)
虐待耳朵:耳朵最被动、最无辜、最脆弱。

它门户大开,不上锁、不设防、不拦截、不过滤,不像眼睛嘴巴可随意闭合。

它永远露天,只有义务,没有权利。

(1分)耳朵,遭遇这般黑压压、强悍而傲慢的敌人:机械统治的年代,它粗大的喉结,只会发出尖利的啸音,像磨砂,像钝器从玻璃上狠狠刮过。

(1分)
3、文中的“寂静”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没有声音,真正的无声无息,万物一片宁静;二是指“并非无声”,它指那些对耳朵能起到滋养作用,让耳朵获得享受的声音,如各种悦耳的音乐,来自于自然的“深巷夜更、月落乌啼、雨滴石阶、风疾掠竹”等天籁之声。

4、作者之所以反复说“古人真有耳福啊”“ 童年耳朵是有福的”,其原因是作者生活在现代社会,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耳朵充塞着“刹车、喇叭、拆迁、施工、装修、铁轨震荡、机翼呼叫、高架桥轰鸣”的喧嚣,耳根不能享受清净之乐。

同时,作者更想告诫人们,我们身体的各部分器官,总是在以最切身的方式提醒人们,生活不必向外求索,我们原来拥有的,就是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