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传媒)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N2020008《病理学》教学大纲(56学时)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病理学课程编号: N2020008英文名称: Pathology课程性质: 必修课总学时: 56 讲课学时:47 实验学时:9学分:3.5适用对象: 中医学、中医学(5+3一体化)、中医学(5+3一体化)修园班先修课程:生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
主要侧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
中医专业开设病理学课程,目的是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从现代医学角度对患病机体的病理变化有一个完整的动态认识,同时也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医药学的诊疗和研究奠定必要的病理学基础知识和理论。
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的改变和转归,从而认识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病理学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
理论教学内容又分为总论和各论。
总论主要学习不同疾病的共同的基本规律,各论主要学习各系统疾病的特殊规律。
理论教学应重视病理形态变化与功能代谢、临床表现的联系,重视病变局部与整体的联系,适当联系疾病的防治,适当介绍国内外病理学新进展。
实验教学要求学会观察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病理变化的方法,并能应用病理学知识综合分析病理学变化,能对所学疾病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进行独立分析、作出初步结论。
病理学的教改基本要求是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目的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绪论【教学要求】了解病理学的内容、任务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1. 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2.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3.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4. 病理学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pathology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各类适应及变性的概念及形态学特点(光镜及电镜特点)。
2、掌握坏死的概念以及各种坏死类型的形态学特点。
3、了解和掌握细胞损伤和适应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二)教学内容1.细胞适应和细胞老化(1)掌握肥大的概念,熟悉其类型。
(2)掌握增生的概念,熟悉其常见类型。
(3)掌握萎缩的概念和类型。
(4)掌握化生的概念和常见类型。
(5)熟悉老化的概念,了解老化的机制。
2. 细胞、组织的损伤(1)熟悉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
(2)了解细胞、组织损伤的机制。
3. 细胞、组织的损伤的形态学改变(1)变性①掌握细胞水肿的概念及病理变化。
②掌握脂肪变性的概念、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
③掌握玻璃样变的概念、类型,熟悉其病理变化。
④掌握纤维素样变性的概念,了解其病理变化。
⑤掌握病理性色素沉积的类别,熟悉脂褐素、含铁血黄素沉积的病理特点和形成过程。
⑥掌握病理性钙化的概念,熟悉其类型。
(2)细胞死亡①掌握坏死的概念、病理变化和类型及各类型的病理变化。
②熟悉坏死的结局。
③掌握凋亡与坏死的区别,熟悉凋亡的形态特点、发生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和掌握再生概念、类型、调控及各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
2、掌握肉芽组织的概念、组成成分及作用。
3、掌握创伤愈合基本过程和类型。
(二)教学内容1.再生(1)掌握再生的概念、类别和各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其包含的细胞种类。
(2)熟悉上皮、毛细血管和外周神经的再生过程,了解其它组织的再生过程。
(3)熟悉修复的概念2.细胞的生长和调控了解再生的调控及生长因子和生长抑素的概念和作用。
3. 纤维性修复(1)掌握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熟悉肉芽组织的结局。
(3)了解瘢痕组织的形态,了解其对机体的作用。
4. 创伤愈合(1)掌握骨折愈合的过程。
(2)熟悉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
(3)了解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病理学是医学领域中的基础学科,它研究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及转归,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本课程旨在教授学生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2、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3、熟悉常见疾病的病理诊断要点;4、了解病理学的新进展和前沿知识。
三、课程内容1、绪论:介绍病理学的定义、任务、内容及学习方法;2、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阐述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发生机制;3、损伤的修复:介绍损伤的修复方式及其机制;4、血液循环障碍:阐述血液凝固、血栓形成、梗死等概念及发生机制;5、炎症:介绍炎症的基本概念、类型、发生机制及炎症的结局;6、肿瘤:阐述肿瘤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学特点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7、心血管系统疾病:介绍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炎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8、呼吸系统疾病:介绍肺炎、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9、消化系统疾病:介绍胃炎、肝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10、泌尿系统疾病:介绍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11、生殖系统疾病:介绍子宫颈癌、乳腺癌等生殖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12、神经系统疾病:介绍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
四、课程安排本课程总课时数为学时,其中理论授课学时,实验观察学时,病例讨论学时。
建议在学期开设本课程,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
五、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
通过这些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病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本课程还将通过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护理、助产、康复治疗技术、影像技术等专业用)一、课程任务病理学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
它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发病机制、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机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为进一步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及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临床诊断、治疗、护理、康复治疗、影像技术等岗位工作所必需的病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了解疾病的常见原因和发病机制。
2.熟悉疾病过程中的基本病理过程、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结局。
3.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常见疾病的病理与临床联系。
4.学会通过观察大体标本和切片标本认识疾病的病理变化。
5.初步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
6.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科学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教学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学时数理论实践合计一、绪论 2 2二、疾病概论 2 2三、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4 1 5四、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4 1 5五、炎症 4 2 6六、肿瘤 4 2 6七、心血管系统疾病 4 1 5八、呼吸系统疾病 3 0.5 3.5九、消化系统疾病 3 0.5 3.5十、泌尿系统疾病 2 0.5 2.5 十一、内分泌系统疾病 1 1 十二、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3 0.5 3.5 十三、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4 1 5五、大纲说明(一)本教学大纲主要供临床医学、护理学、助产、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教学使用,总学时为5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0学时,实践教学10学时。
(二)教学要求1.本课程对理论部分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
掌握:指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熟练应用,能综合分析和解决药剂工作中实际问题;熟悉:指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基本掌握和会应用所学的技能;了解:指对学过的知识点能记忆和理解。
(完整word版)《病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学》教学大纲前言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病因和发病机理,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从而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病理学分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学两部分。
病理解剖学着重从形态变化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病理生理学则着重从机能和代谢的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任何疾病都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机能、代谢的改变,因此二者之间互相关系,互相影响,不能截然分开。
学习病理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形态、机能和代谢变化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全身与局部变化的关系。
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验。
病理解剖学的实验内容,包括观察大体标本,组织切片等。
病理生理学则安排一些必要的动物实验。
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亲自操作,结合理论,独立思考,认真分析总结.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病理学要特别注意理论联系临床,加强临床症状与病变关系的理解,以提高学习效果。
病理学教学时数为45学时,其中总论25学时,各论19学时.学时分配表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病理学的性质和任务.2、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发展史和在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病理学的任务和性质.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病理学的发展和在医学中的地位。
第一章疾病概论[目的要求]1、掌握疾病、死亡的概念.2、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
3、了解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教学内容]疾病的概念,病因学概论及发病学概论。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损伤与修复[目的要求]1、掌握肉芽组织、瘢痕组织的概念、形态特征和在修复中的作用。
2、掌握创伤愈合的类型及特点3、熟悉骨折愈合过程.4、了解组织再生能力和再生过程以及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教学内容]1、再生与修复的概念,再生的类型,各种组织的再生能力及再生过程。
2、肉芽组织、瘢痕组织的概念和形态特征。
3、创伤愈合的类型和基本过程及骨折的愈合过程。
病理学 教学大纲

病理学-Ⅰ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病理学-Ⅰ课程号(代码):50200970课程类别:必修学时:119 学分:7.0二、教学目的及要求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和患病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学科。
病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熟悉主要疾病的病理学知识,认识疾病的本质、了解其发生发展规律,为学习临床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病理学也是临床诊断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及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的带有共性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病理改变及其规律。
讲授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的新成就,反映现代科学水平,注意机能与形态、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从培养目标出发,做到少而精,避免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病理学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及实习,实习包括观察大标本、显微镜标本、见习病理尸检及课堂病例讨论等,通过实习达到巩固和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对病变的观察和描述能力等)。
对于七年制学生,要求掌握病理学及临床医学的英语单词400-600个。
三、教学内容(一)理论讲授部分绪论掌握病理学的概念,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熟悉病理学在医学教育、临床医疗和科研中的地位。
了解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病理学研究方法和新技术(详见附录二),病理学在临床中的作用(详见附录一)。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掌握适应、损伤、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细胞、组织损伤的形态学变化,细胞变性和细胞内外物质蓄积的概念、类型及其形态学特征;坏死的概念、类型、形态学变化和结局,凋亡的概念和形态学特点。
熟悉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类型;细胞、组织损伤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了解常见细胞变性和细胞内外物质蓄积的发生机制;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细胞、组织损伤对机体影响。
《病理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病理学》教学大纲(二)是病理学课程的进阶部分,侧重于探索更深入的疾病机制和相关的实验室技术。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将进一步理解疾病的病因学、发病机制以及不同病理类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正文:一、病理学原理与方法1.细胞和组织学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组织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组织学染色技术及其应用2.病理学与免疫学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免疫病理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3.分子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分子病理学技术和应用分子病理学在疾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4.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病理生理学在常见疾病中的应用病理生理学与药物治疗的关系5.实验室病理学技术组织切片制备和染色技术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子诊断技术在实验室病理学中的应用二、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1.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真菌和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2.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过敏性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学特征3.代谢疾病代谢紊乱引起的病理学变化遗传代谢疾病的病理学特征肿瘤相关代谢疾病的病理学特征4.其他系统性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5.肿瘤病理学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病理学特征常见肿瘤类型的病理学特征肿瘤病理学在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总结:《病理学》教学大纲(二)涵盖了病理学的原理、方法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
通过深入学习该课程,学生将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有更全面的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实验室技术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该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的医学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新电大病理学大纲文档

《病理学》考试大纲1.考核对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高等医学类专科学生(护理、药学)。
2.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结业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形成性考核由计分作业和实验构成,总计 100分,占课程总成绩的20%。
期末结业性考试占课程总成绩的80%。
课程总成绩满分为100分,60分为及格。
期末结业性考试为闭卷考试,实行全国统考。
根据考核说明,由中央电大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核时间。
考试时间为120分。
试卷满分为100分。
3.考核依据:本课程使用的教学大纲,2000年10月审定通过。
使用的合一型教材是《病理学》,宫恩聪、吴立玲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
考核说明依据教学大纲编写,是指导期末复习和命题的依据。
4.终结性考试的要求及形式:(1)考试要求:通过病理学课程的学习,总论部分要求熟悉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病理变化和基本病理过程;各论部分的多发病、常见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态和功能、代谢变化的特点,疾病的转归与结局。
考试要求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划分知识点的层次,与教学大纲的要求相对应。
“掌握”和“熟悉”层次的内容,是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应重点记忆、理解、描述、比较、分析。
“了解”的内容知道是什么即可。
(2)组卷原则:一份试卷中,“掌握”的内容约占65%,“熟悉”的内容约占30%,“了解”的内容不超过5%。
试题覆盖面广,合理安排题目的难易程度。
一般难度的题目约占30%,中等难度的约占50%,较高难度的题目约占20%。
试题的难易程度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层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可以含有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
(3)试题类型及试卷结构:试题分为名词解释、填空题、单项选择题(A型、B型)、问答题四种类型。
对于护理学专业,名词解释约占20%,填空题约占20%,单项选择题占30%,问答题占30%。
对于药学专业,名词解释约占20%,填空题约占20%,单项选择题占40%,问答题占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病理学是中央电大医科类专科护理学专业、药学专业一门必修课。
病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
它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和条件、疾病过程中的机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发生机制的科学,为进一步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新的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依据基础医学课程优化组合的原则,将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教学内容以其内在的有机联系为基础,以新的课程结构的形式重新组合,将疾病时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形态学改变有机联系在一起,强调人的整体观念,注重病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特别是基本病理过程和重大疾病的基础知识的介绍。
本课程课内学时108,6学分。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本课程的教学,强调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通过学习,使学员初步具备从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机体的机能和代谢改变、疾病的转归与结局等方面认识、分析疾病的能力,为学习后续各科临床课和提高工作质量打下扎实的疾病学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前修课是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医学基础课等,后续课是临床各科专业课。
三、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必须注重病变的观察和分析,注重复制疾病的动物模型实验的观察、分析和总结。
通过实验培养严谨的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培养观察疾病、分析疾病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实验是病理学教学中必须实施的环节。
对于教学内容,本大纲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要求。
掌握和熟悉的内容是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要求重点学习,也是考核的重点。
考虑到护理学专业与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考核的侧重点有区别,具体要求在本课程的考核说明体现。
四、媒体的选择与配合为适应远距离开放教育学习的需要,本课程采用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学习,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录像教材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为辅助媒体,为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媒体的方便。
文字教材《病理学》,融学习目标、教学内容、重点提示、学习小结、多种题型练习题及答案为一体,即合一型教材,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
录像教材模块化设计,总论部份以病变、病理过程为中心,各论部份以疾病为中心,结合图、动画、标本和组织学切片讲解重点和难点。
CAI课件主要是病理学总论部份的内容,以观察病变、自测练习为主。
大纲本文绪论( 1 学时)教学内容一、病理学的任务、内容及其学科性质二、病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三、病理学的学习方法教学要求熟悉病理学的概念、了解病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病理学总论第一章疾病概论( 8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病因学第三节发病学第四节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第五节疾病的转归教学要求掌握:1.基本概念2.坏死的类型;各种变性和坏死的基本病理变化3.疾病发生发展的因果交替规律及疾病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熟悉:1.萎缩的类型2.各型坏死病理变化特点3.肉芽组织的构成和功能4.病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中所起的作用了解:1.健康、疾病的概念、病因的分类;2.化生的常见原因及意义第二章血液循环障碍( 11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充血和出血第二节血栓形成第三节栓塞第四节梗死第五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第六节休克教学要求掌握:1.基本概念2.肝淤血、肺淤血镜下特点3.休克的分期及发生机制熟悉:1.血栓形成的条件、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2.栓塞的类型、梗死的类型及病理特点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机制及各期特点4.休克过程中心、肺功能的变化了解:1.栓子运行途径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对机体的影响3.休克的原因和分类第三章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4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正常人体内水与电解质的分布与调节第二节水钠代谢紊乱第三节钾代谢紊乱教学要求掌握:1.基本概念2.各型脱水的机体变化3.水肿发病机制熟悉:1.常见脱水和钾代谢紊乱的原因2.高钾血症与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和心脏的影响3.水中毒的原因及机体变化了解:水、电解质调节的两个主要调节机制(渗透压的调节、血容量的调节)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4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酸碱平衡及其调节第二节酸碱平衡的测定指标及其意义第三节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教学要求掌握:1.基本概念2.代谢性和呼吸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代偿性和损伤性变化熟悉:代谢性和呼吸性碱中毒时机体代偿性和损伤性变化了解:1.呼吸和肾脏调节酸碱平衡的主要机制2.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和病理生理学基础第五章炎症( 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炎症的局部和全身反应第三节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第四节炎症的类型第五节炎症的经过和结局第六节发热教学要求掌握:1.基本概念2.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3.炎症的常见类型4.发热的机制熟悉:1.发热与过热的区别2.发热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了解:1.炎症的局部表现、全身反应、炎症经过2.发热的分期及发热的处理原则第六章肿瘤( 7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肿瘤的概念第二节肿瘤的特性第三节肿瘤的命名和分类第四节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第五节癌前病变与原位癌第六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第七节常见肿瘤举例第八节肿瘤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第九节肿瘤的病理诊断教学要求掌握:1.基本概念2.肿瘤的生长方式及常见转移方式3.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4.癌和肉瘤区别5.肿瘤性增生与炎症和损伤修复时增生的主要区别熟悉:肿瘤的分类和命名原则了解: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器官系统病理学第七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12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风湿病第二节心内膜炎第三节心瓣膜病第四节高血压病第五节动脉粥样硬化症第六节心肌炎、心肌病第七节心肌病第八节心力衰竭教学要求掌握:1.基本概念2.风湿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的基本病变特点3.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机体的代偿熟悉:1.常见心瓣膜病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2.心力衰竭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了解:1.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及对机体的影响2.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分类;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第八章呼吸系统疾病( 11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慢性支气管炎第二节肺气肿第三节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第四节肺炎第五节矽肺第六节肺癌第七节缺氧第八节呼吸衰竭教学要求掌握:1.基本概念2.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病变特点3.大叶性肺炎和小叶性肺炎的病变特点4.缺氧的类型及血氧变化特点熟悉:1.病毒性肺炎的病变特点2.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3.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了解:1.呼吸衰竭的分类和常见原因2.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代谢和功能变化第九章消化系统疾病( 1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慢性胃炎第二节溃疡病第三节阑尾炎第四节病毒性肝炎第五节肝硬化第六节消化系统肿瘤第七节黄疸第八节肝功能衰竭教学要求掌握:1.基本概念2.溃疡病的病理变化及合并症3.肝硬化的病理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4.肝性脑病发病机制熟悉:1.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及传染途径、病毒性肝炎的病变特点2.消化道肿瘤的病理分型3.各型黄疸的病因及发病机理4.肝性脑病的主要诱因了解: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与核黄疸的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第十章泌尿系统疾病( 8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肾小球肾炎第二节肾盂肾炎第三节泌尿系统肿瘤第四节肾功能衰竭教学要求掌握:1.基本概念2.肾盂肾炎的病理变化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3.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机体的变化熟悉:1.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病理联系2.泌尿系统肿瘤的病理特点了解:1.肾小球肾炎及肾盂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2.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类型3.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4.简述慢性肾功能衰竭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第十一章生殖系统疾病( 5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外阴疾病第二节子宫疾病第三节乳腺疾病第四节前列腺疾病第五节生殖系统肿瘤教学要求掌握:1.基本概念熟悉:1.乳腺增生症的原因2.乳腺癌的病理特点及扩散方式第十二章造血系统疾病( 5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第二节恶性淋巴瘤第三节白血病教学要求掌握:基本概念了解:1.恶性淋巴瘤分型及病理变化特点2.白血病的病因、类型、主要合并症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4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甲状腺疾病第二节糖尿病教学要求掌握:基本概念了解:甲状腺肿的病理分型;糖尿病的分型、病理及与临床的联系第十四章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结核病第二节伤寒第三节细菌性痢疾第四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第五节流行性乙型脑炎第六节脊髓灰质炎第七节梅毒第八节血吸虫病第九节艾滋病教学要求掌握:1.基本概念2.继发性肺结核的病变类型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发病机制和病理特点熟悉:1.结核病的基本病变2.细菌性痢疾传染途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与流行性乙型脑炎异同了解:伤寒、脊髓灰质炎的病理特点病理学实习内容(形态学部份)注:本实习内容供各地组织实习时选择,标“*”为建议观察的内容。
实习一〖细胞和组织的损伤、适应与修复〗肉眼标本观察:颗粒性萎缩肾;肾积水和肾压迫性萎缩;*肝脏脂肪变性;*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足坏疽;*心脏代偿性肥大镜下切片观察:*脾小结中央小动脉玻璃样变;*肝脏脂肪变性;*坏死;肉芽组织〖血液循环障碍〗肉眼标本观察:肺淤血;*肝淤血(槟榔肝);动脉或静脉阻塞性血栓;*心腔附壁血栓;*肾梗死;*心肌梗死;*肺出血性梗死;*肠梗死;肺动脉血血栓栓塞镜下切片观察:*肺淤血;*心肌梗死实习二〖炎症〗肉眼标本观察:*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肝脓肿或脑脓肿;*心包纤维素性炎;肾多发性栓塞性小脓肿镜下切片观察:*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肿瘤〗肉眼标本观察:*皮肤乳头状瘤;*脂肪瘤;*纤维瘤;*子宫平滑肌瘤;*卵巢囊腺瘤;*骨肉瘤;皮肤鳞状细胞癌;*胃腺癌。
镜下切片观察:皮肤乳头状瘤;脂肪瘤;平滑肌瘤;*肉瘤;*鳞癌;腺瘤;*病理核分裂;肝转移癌;肺转移癌实习三〖心血管系统疾病〗肉眼标本观察:风湿性心瓣膜病;细菌性心内膜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高血压之心脏肥大;*肾脏颗粒性萎缩;*脑出血;*动脉粥样硬化之主动脉;*心肌梗死。
镜下切片观察:风湿性肉芽肿;*高血压之肾脏;*动脉粥样硬化之冠状动脉;*心肌梗死〖呼吸系统疾病〗肉眼标本观察:肺气肿;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肺心病之心脏;肺癌;矽肺。
镜下切片观察:*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肺气肿;肺小细胞癌实习四〖消化系统疾病〗肉眼标本观察:*胃溃疡;化脓性阑尾炎;*肝硬化;食道癌;*胃癌;*大肠癌;*肝癌。
镜下切片观察:*胃溃疡;化脓性阑尾炎;*肝硬化;*大肠腺癌;肝细胞癌;食管鳞状细胞癌;胃印戒细胞癌。
〖泌尿系统疾病〗肉眼病变观察: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癌;*膀胱癌镜下切片观察: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移行细胞癌实习五〖造血系统疾病〗肉眼标本观察:恶性淋巴瘤之肿大淋巴结;白血病之骨髓、脾脏。